第十期 对谈艺术家十方、淡水:数码艺术、技术批判、递归与偶然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十期 对谈艺术家十方、淡水:数码艺术、技术批判、递归与偶然 本期节目我有幸邀请到了居住在法国波尔多的两位艺术家朋友十方和淡水,来跟朋友们聊一聊他们的艺术创作思路。作为艺术家,他们是如何使用数码艺术来对当代世界进行技术批判和数学反思。除此之外,我们也尝试突破传统意义上创作的局限,艺术家同时也可以是思想家。在此,我跟十方和淡水也交流了许多思想史和哲学史上的问题,主要聚焦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争论。通过传统思想史当中的经典争论,我们如何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来回应一些当代技术性问题。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我们发现了在有序模型当中的递归与偶然性。 时间轴 01:06 嘉宾自我介绍 02:06 淡水十方介绍他们近期的艺术创作 08:25 为什么以多媒体作为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 15:35 在当代数码艺术的语境之下如何看待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 19:45 分布式数码艺术可复制性的政治性 26:16 艺术家如何对于技术进行反思和批判 (技术当中的决定论思维) 37:05 如何从艺术和数学上来对反决定论进行证明? 37:54 机械论世界观与目的论世界观 40:16 目的论世界观的崩塌 42:22 笛卡尔坐标系与绝对时空 44:20 笛卡尔与普遍数学 50:23 拉普拉斯假说 51:50 数学混沌系统内的初始值敏感 01:01:12 康德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01:03:05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当中的道德自由论证 01:06:50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当中的审美自由论证 01:09:30 《古水手之歌》当中的审美自由 01:12:18 笛卡尔坐标系处理 “我思” 的困境 01:14:18 充足理由律与偶然性 01:19:40 有序模型中的无序后果 01:22:02 阿尔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01:28:07 德勒兹差异本体论与数学符号粗粒化 本期主播 诡谲子(豆瓣 @云波诡谲)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胡曦月 (Xiyue Hu) (b.1991) 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国立美术学院艺术系 xiyuehu.fr 十方(Xiao Xing) (b.1991) 毕业于法国波尔多美术学院艺术系 www.xiaoxing.site 两人目前生活工作于法国波尔多 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自然、记忆和技术的关系展开,涉及的问题和研究兴趣包括虚拟 生命模拟、互联网分布式储存、地图与映射、网络拓扑与权力结构等等。创作媒介包含 编程,游戏虚拟场景,装置和绘画。 延伸阅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Netflix 纪录片《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许煜《递归与偶然》 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判断力批判》 阿尔都塞《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 Bach: Invention 13 in A Minor, BWV 784 (Urtext Edition)

94分钟
99+
4年前

第八期 英法中哲学教育对比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八期 英法中哲学教育对比 “什么是哲学?”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一个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仿佛思考哲学的人大多都是一些跟正常人不太一样的生物。因此,就会对哲学家和哲学系的同学产生一些奇特的想象。然而,大众却依然好奇哲学究竟在思考什么,哲学如何提问,以及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两位在法国读哲学的朋友,一起来聊一聊各自国家的哲学教育以及我们自身是如何面对哲学的。本期节目主要讨论了(英美)分析哲学,(法国)欧陆哲学,以及中国大学当中哲学教育之间的差别。 00:00:45 开场嘉宾介绍 00:02:15 怎么开始接触哲学的? 00:20:35 如何理解哲学? 00:22:02 跟哲学家一起思考 00:29:00 “哲学就是哲学史?” 00:31:00 分析哲学如何看待哲学文本 00:32:40 哲学系的专业特征 00:35:25 哲学论文如何写,如何提问 00:37:30 哲学专业内部是如何思考哲学问题的? 00:46:44 不同国家哲学教育的特点(英美) 00:51:00 法国的哲学教育 01:00:00 中国的哲学教育 01:01:30 如何对待哲学史? 01:09:30 笛卡尔的当代解读几种(福柯,德里达,列维纳斯,马里翁) 01:16:14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01:17:04 酷儿 01:19:16 消费与审美 01:21:35 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形态 01:23:31 知识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 01:28:48 哲学为生活提供思考的空间 01:29:40 疫情与生命政治 01:37:40 哲学与自我赋权 01:39:30 自我的焦虑 01:44:30 逃避自由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陶陶 巴黎先贤祠 - 索邦大学 艺术哲学 Phd 苦苦 巴黎索邦大学 哲学 BA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雪莲 Ending 《Immanuel Kant Song》 作者 / 作曲 不详

112分钟
2k+
4年前

第七期 走下历史火车的朗西埃 (下)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七期 走下历史火车的朗西埃 (下) 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会有 “不切实际” 的欲望和幻想?杀马特们为什么要选择在公园聚会?圈地运动与园林艺术有什么关系? “有一种政治的美学,意指政治的主体化行为重新定义了能见之物,能说的话与有能力做某事的主体。” 朗西埃研究文学、艺术的目的意在政治,他研究感性的实践如何打破治安秩序,如何再现曾经不被看到或是以惯常方式所见到的事物。在因果关系无法提前设定(创作者的意图无法直接传达给 “确定” 的观众)的美学秩序中,感性形式的边界被打破,变得模糊,共同空间的分享成为了经验民主化(démocratisation de l’expérience)的重要形式。 这一期我们将从日常生活具体的例子出发,聊一聊朗西埃概念中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在日常经验中体现,重新发现事物一致共识(consensus)的分界线如何在审美实践中被打破,转换为岐见(dissensus)。 04:50 如何在美学上打破 “治安秩序”?人的形象如何被 “规定” 地再现? 12:20 朗西埃美学体制 (régime esthétique) 的理论基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 free play,关于内容的理性判断被悬置 17:00 朗西埃从对 “包法利情结”、媚俗的批判中,发现艺术 “表面形式” 的积极性 18:25 《文学的政治》:“大革命” 刺激了不同阶级的欲望,导致了感性的重分配 24:56 《美感论》中提到法国工匠创造了精美的装饰,他们自身也成为了审美的享受者 28:16 《美感论》:破旧的牛仔布与木屋的纹理提供了感性的共享,让人联想到居住的脆弱环境 32:00 跨越美墨边界的跷跷板,用美学打破政治的明显分界 36:40 《金拱向东》:从东亚麦当劳空间使用看空间的多种可能性 39:17 花园与建筑的区别在于,它未被定义、未被指定效用 40:11 英国园林艺术的 “improvement” 与圈地运动的同期进行:驱赶农民至城市,蜿蜒曲折的山峦的出现与共同空间的消失 41:30 杀马特为什么要在公园聚会? 44:04 从托马斯・杰弗逊的理想模式到巴黎的社区花园 (jardin partagé):公共空间的自治 52:30 赵子龙谈翻译朗西埃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赵子龙 索邦大学 文学 PhD,译者,翻译《无知的教师》《美感论》。 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本期节目提及的书籍 朗西埃: 《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 《文学的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 《沉默的言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河南大学出版社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Proletarian Nights, Verso The Philosopher and His Poor,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Disagreem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amuel A. Chambers, The Lessons of Ranciè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ques Rancière : Le Maître ignorant : Cinq leçons sur l'émancipation intellectuelle, Fayard, 1987 La Nuit des prolétaires. Archives du rêve ouvrier, Fayard, 1981 La Parole muette. Essai sur les contradictions de la littérature, Hachette, 1998 Le Partage du sensible, La Fabrique, 2000 Politique de la littérature, Galilée, 2007 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La Fabrique, 2008 Aisthesis, Scènes du régime esthétique de l'art, Galilée, 2011 Le temps du paysage. Aux origines de la révolution esthétique, La Fabrique, 2020 Jacques Rancière - Andreï Platonov, Revue Europe, N° 1097-1098 septembre-octobre, 2020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雪莲 Ending 《Enfant de la ville》Grand Corps Malade

63分钟
99+
4年前

第六期 走下历史火车的朗西埃 上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六期 走下历史火车的朗西埃 (上) 让・吕克・南希是这样描述朗西埃的,“历史的火车,似乎运行状态良好,但不断发出警报,闪着福柯,德里达的名字。而朗西埃先是走进了阿尔都塞特别车厢,但格外小心,并用十足的决断力才跳了下来。路基上荆棘丛生,暗淡无光。朗西埃却没有上另一辆车,他去沙石的地下堆压着什么。他没有发现另一种历史,没有发现历史的停滞,却发现各种历史堆积在一起。他发现的是:各种知识的历史,历史所忽略的生命和思想,宏大叙事中的无名者,他发现某些时空、某些共有感性的历史,它们扰乱了一种虚构的历史必然性。”(赵子龙译) 朗西埃并不算是特别主流的法国哲学家,受启发于福柯,他从对工人运动历史档案的挖掘开始,走向哲学道路。他曾是阿尔杜塞的学生,《读 <资本论>》的合著者之一,在 68 年五月革命之后,与法共、阿尔杜塞分道扬镳。通过对 19 世纪工人档案的历史研究,他重新书写工人的形象,并思考哲学介入工人运动的方式和劳动群众与知识的关系,提倡教育、知识、智性的解放。 朗西埃后期的著作围绕着 “Le partage du sensible”(可译作感性的分享或分配),发展出政治与美学、感性经验的关系。他的研究涉足文学、电影、摄影、戏剧、精神分析等等领域。 在这两期播客中,我们大体上按照朗西埃著作发表的时间,从《无知的教师》、《无产阶级之夜》谈到《美感论》、《被解放的观众》和 2020 的新书《风景的时间》,结合当代社会的媒体、艺术实践,探讨朗西埃 “平等”“感性的分享”“治安秩序”“美学与政治”“风景” 等重要概念。 01:07 嘉宾自我介绍 07:31 朗西埃在当代法国理论当中的位置 09:00 68 年五月革命朗西埃与老师阿尔杜塞道路的分歧 12:38 《无产阶级之夜》对工人形象的重新书写:工人读哲学、自发组织诗歌俱乐部、艺术社团,在审美上是主动者 14:49 工人的《感性的分配》: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工人与哲人分工说起 21:48 朗西埃的两条线路:反对知识权威;历史档案研究 24:18 朗西埃谈雅科托(Jacotot)教学法:反对老师作为知识的中介,使学生 “愚钝化” 26:38 “所有人都有能力学母语,因此有平等的智识直接接触知识” 30:37 诗学的方法:通过挑选、比较、解码在丛林中探险,自己找到出口 34:14 解放,从 “看” 的动作成为 “行动” 开始 44:56 从《包法利夫人》看朗西埃对法语文献研究、文学研究的继承 45:21 朗西埃的 “La parole muette”(沉默的言语):福楼拜对万物与人的情感无差别的对待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48:17 《文学的政治》:“文学的政治不是作者的政治” 55:01 “治安秩序”:“在其位,谋其政” 56:48 《Disagreement》: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平等,有其平等的前提,即 logos 的平等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文化研究 MA 本期嘉宾 赵子龙 索邦大学 文学 Phd, 译者,翻译《无知的教师》《美感论》。 小柏 巴黎七大 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 MA 本期节目提及的书籍 朗西埃: 《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 《文学的政治》,南京大学出版社 《沉默的言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拉美:塞壬的政治》,河南大学出版社 Proletarian Nights, Verso The Philosopher and His Poor,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Disagreem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amuel A. Chambers, The Lessons of Ranciè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Jacques Rancière : Le Maître ignorant : Cinq leçons sur l'émancipation intellectuelle, Fayard 1987 La Nuit des prolétaires. Archives du rêve ouvrier, Fayard, 1981 La Parole muette. Essai sur les contradictions de la littérature, Hachette, 1998 Le Partage du sensible, La Fabrique, 2000 Politique de la littérature, Galilée, 2007 Le Spectateur émancipé, La Fabrique, 2008 Aisthesis, Scènes du régime esthétique de l'art, Galilée, 2011 Le temps du paysage. Aux origines de la révolution esthétique, La Fabrique, 2020 Jacques Rancière - Andreï Platonov, Revue Europe, N° 1097-1098 septembre-octobre, 2020 背景音乐 Opening《Jump trap》作曲者:雪莲 Ending 《野狼 disco》宝石 Gem

66分钟
2k+
4年前

第五期 什么是消费?

例外状态 State of Exception

第五期 什么是消费? 大约从 2019 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话语舆论场当中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声音层出不穷,尤其是以 b 站为首的经济 / 金融类视频呈现井喷之势。“割韭菜”,“智商税” 等词语清晰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消费的 “情感结构”。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机器突然放缓,亦或是服务于都市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话语被拼多多和快手等底层话语所消解,这类平台拥有绝大多数 “无分者”(朗西埃语)或无产阶级作为用户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无数还在中产幻觉当中的都市白领猛然间才发现自己或许已经成了 “新穷人”。然而,各个亚文化社区当中的成员们依旧不遗余力的在等待着新品潮牌的发售,身份政治的文化挪用在后现代消费的语境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因此,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对消费理论进行了一次历时性的简略回溯。本文所引用的消费理论主要基于 Consumption (Bocock, 1993), 《导读拉康》(霍默,2014), 和《符号之境》(仰海峰,2018)这三本书来进行的梳理。我将分别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这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本主义的主要形态语境当中来对消费的本质进行分析。由于我所关注的更多是中国目前所处于的后现代消费社会,因此我将对前两种资本主义形态下的消费活动进行简要描写,并着重运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拉康派精神分析来对后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一次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Bocock, Consumption 霍默,《导读拉康》 仰海峰,《符号之境》 韩秉哲,《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 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罗兰・巴特,《神话学》,《流行体系》 鲍德里亚,《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布尔迪厄,《区分》

52分钟
2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