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pheus微见
探讨现代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细节

Album
主播:
秦旷、回声场ECHOCAST
出版方:
Rimbaud
订阅数:
4.3万
集数:
41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保持对细节的敏感、思考和洞察。思考媒介、技术、商业、设计对个人生活与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厘清暗流,努力提供可内化的结构化知识。 在一个虚无缥缈的时代,留下一些坚固和持久的东西。 微信:KingCrimson_ 添加请备注来意
Orpheus微见的创作者...
Orpheus微见的节目...

038-血、红毯、Tinder,红色如何硬控我们的注意力?| 红色简史

Orpheus微见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莫名其妙就红起来的东西, 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往往未必会主动找我们。 Andy Warhol到底有没有说过「每个人都会红遍世界15分钟」?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因为这句话就像红色本身一样,在我们的大脑里烫下了一个深红的烙印。 「红」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我们的语言中,偏偏是红色被关联到了成名、荣誉,也象征着警示、危险,乃至更多含义和文化习俗。 微见「颜色简史」系列第二期,我们从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到漫长的文化沉淀、再到今天的现代与后现代流行文化、设计与技术,聊聊红的吸引力,以及这种吸引背后的代价:我们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一次又一次地被“红色”所诱惑? *微见「颜色简史」系列聚焦视差之外的色彩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社会、认知和心灵:Vol.1 黑色 | Vol.2 红色 听友群已开通: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STRUCTURE & TIMELINE Intro \ 每个人都会红15分钟? 00:08 安迪·沃霍尔的伪名言 01:31 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 02:24 红的载体进化:诗歌、电视、MV、短视频 一 \ 红毯:名利与危险 06:10 1922 好莱坞埃及剧院《罗宾汉》首映式 08:30 1902 纽约—芝加哥20世纪特快列车,红毯待遇的来源 09:48 中国古代走红毯吗? 12:50 1874 慈禧铺红毯、牡丹社事件 15:43 前458 从特洛伊凯旋归来的红毯与死亡警告 21:16 原始壁画中的120个红点,与红色出挑的生理机制 23:25 语言现象:「红」总是在黑白之后的第三位出现 二 \ 红旗:荣誉与牺牲 27:25 国旗中最多的颜色 29:57 唯一跨越所有政治制度和文化疆域的普适性符号 31:19 伊斯兰与基督教的红,以及英格兰、丹麦、瑞士的红十字旗 33:07 丹麦的「丹 (Dan)」也是红的意思 34:30 国旗上的鲜血和牺牲,红是一切美德的标志 39:21 1848 巴黎工人六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红旗,红星、苏联红旗、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41:33 红与民族国家: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及公民意识塑造 45:52 1868 巴斯夫公司合成茜素 49:00 红色的趋同、语义与感官体验的压缩 三 \ 红点:提醒与操控 53:34 2007 乔布斯手中的3个红点 56:03 2009 苹果上线APNs—数字时代的茜素 58:15 红点激发对社交媒体中的无尽幻想 59:47 量化实验:红点对注意力的提升可达60倍 1:03:23 Push已经不是对信息的Push,而是对人的Push 1:05:26 平均每1-3分钟面临的一次打扰 1:07:48《黑镜》对App推送及科技公司的批判 1:10:32 Tinder、火焰、红心、诱惑与上瘾 1:13:29 斯金纳箱中的鸽子与Skinner Marketing 1:15:25 科技公司调整智能推送策略的最终目的 Outro \ 数字时代与图像时代的交叉 1:20:51 图像与数字,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1:23:57 一类人只想看画面,另一类人专门设计规则;图像是前台,负责吸引眼球,数字是后台,负责控制节奏;两套看似对立的系统,在红点上握手,一个图像数字化规训系统便融为了一体 1:27:27 红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1:29:30 当有人告诉你「什么很重要」,潜台词便是「其他事情相对不重要」,但到底该由谁来决定「什么更重要」? 1:35:14 血、火光、浆果、Tinder和红心,触发的都是基因中的同一种本能 1:36:51 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往往不会主动来找我们 1:37:22 结尾推荐:户川纯《赤い戦車》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走红毯 Basic Color Terms:颜色词的出现顺序 JAKALA LAB实验:有无红点对APP点击率的影响 骨螺 一些树干的中心是红色,此为「朱」 「朱」的甲骨文等演变,「朱」即「木心」 「赤」即「大火」 茜草 胭脂虫 ▶ 参考资料及延展阅读 * 《色彩列传·红色》米歇尔·帕斯图罗 * Greektragedy and railways: An unexpected history of the red carpet * 《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李俊领 * Clytemnestra'sNet: Aeschylus' Oresteia and the Text of. Tapestries * Basic Color Terms:颜色词的出现顺序 * Statistics on flagcolors * Dannebrog:丹麦国旗由来 * 苏联政治传播中的东正教传统及其转化 * BASF:In the Beginning Were the Dyes * Apple PushNotification service * Drivenby notifications –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badge notifications on userexperience, Jakala Experience Lab * TheEvolution of Notifications: From Dark Patterns to Call to Actions * HowTiny Red Dots Took Over Your Life - New York Times * 微软工作趋势报告年中报告 * Aredating apps fuelling addiction? Lawsuit against Tinder, Hinge and Match claimsso - The Guardian * 斯金纳箱实验:Errorless Learning * SkinnerMarketing - The Atlantic * HowFacebook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user satisfaction and app usage by sendingonly a few notifications * 文化-智识识结构的当代转变 - 陈嘉映 ▶ 提及的部分专有名词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 都德 Alphonse Daudet / 西德·格劳曼 Sid Grauman / Amy Henderson / 丹墀 / 排湾族 / 牡丹社事件 / 赛德克族 / 雾社事件 / 阿道(太阳神)/ 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 阿伽门农 / 骨螺 / Robert Francis Goheen / 布伦特·柏林 / 保罗·凯 / 提斯曼人 Tsimane / 弗里斯兰语 Frysk / 查尔斯·蒂利 / Weolocread / APNs / JAKALA / SHAZAM / Tinder / Badoo / Hinge / The Future of The Seduction / Mia Levitin / Jonathan Badeen / 博尔赫斯·斯金纳 / Facebook Notifications Data Science team / 赫伯特·西蒙 ▶ 新节目预告 肯德基早餐携手回声场ECHOCAST打造专注早间通勤醒脑的系列节目「一早肯聊」,用充满脑洞的人间观察,带来充满灵感的一天。欢迎提前订阅,本周起,每周四一早,用声音带你一口醒脑~ 近期话题: * 8月14日「起床气」究竟是个什么气? * 8月21日 为什么人一进电梯就不说话了? * 8月28日 职场黑话溯源之「对齐」是怎么来的 ▶ 一起见微知著 * 节目周边:主播设计的挎包,感谢支持 * 听友群: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本期视觉设计:高伟航 * 社交媒体:公众号 / 微博 / 小红书 * 欢迎收听回声场ECHOCAST其他节目:在场证明 | Why for Jazz | 别想好 | 城市余数City remainder | 声音切片

99分钟
14k+
2周前

037-深加工社会:投简历永远已读不回,只是我写得不够好吗?

Orpheus微见

* 为什么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也招不到人? * 为什么「干货」越多,反而让行动越困难? * 次贷危机是深加工信息引起的集体幻觉? * 深加工信息如何阻隔我们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 上期节目我们聊了由AI深加工的信息真假难辨,但纵向看,并非只有AI在产出难以辨别的信息,甚至在「高质量信息」触手可及的今天,大量「干货」和「金句」反而让我们更难以决策和行动。「深加工信息」看似专业、高效、逻辑无懈可击,却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悄悄替我们完成了各种判断,掩盖了真实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Orpheus微见」第36期,「现代病系列」第8期,我们从「找工作」与「直播技术」的另类视角,探讨信息、真实与行动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深加工环境中,重新发现raw data的价值,重新挖出一条,能看见一点点现实世界的裂缝。 本期转文字稿已发布在Orpheus微见公众号 现代病系列:深加工社会 | 信息过载 | 囤积癖 | 拖延与时间焦虑 | 拒绝困难 | 被污名化的内向 | 数字脆弱性 | 消失的故乡 听友群已开通: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STRUCTURE & TIMELINE 一 \ 信息「黑洞」在扩张 00:39 最近体会到的一种「无力感」 02:15 市场机制失灵?为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好找的同时,企业也在抱怨招不到人? 04:48 相亲、看房、网购、美食攻略…… 06:47「深加工信息」的问题,比剪辑包装更隐蔽 10:55 次贷危机:一场深加工的集体幻觉 15:24 为什么技术越发达,信任越少,焦虑越多? 二 \ 原始信息 逃离「黑洞」 17:55 马路发简历,00后无可奈何的新尝试 20:43 蓝领传统求职,中介重重、陷阱重重 24:34 直播刷工作,把快手用成领英 27:54 大多数新技术,都是之前没被用好的老技术 31:02 原始信息,未必比深加工信息效率低 34:53 越是没能力甄别信息加工的群体,越容易被信息平权忽视 36:15「信源」成了一种特权 37:58 播客与直播:为什么在更加追求高效的今天,我们却更喜欢这些“冗长”“粗糙”的内容? 三 \ 填补黑洞 直播被重新发明5次 41:06 第1次:100年前,人类首次直播,距离不足1米,技术启发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44:38 第2次:89年前,BBC第一次跨城市直播 45:15 第3次:63年前,NBC第一次全球卫星直播 46:07 第4次:34年前,咖啡壶互联网直播,互联网让任何小事,也可以被全球直播 50:02 第5次:14年前,平台化流媒体直播,直播常态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 50:39 不同的技术,同一个「直播」,对权力结构和信息逻辑的持续重构 51:50 人类为什么会对同步的看到远方会有这么深的渴望? 四 \ 信息与实体的脱离与再重合 52:00 19世纪前,信息有重量,通信即交通 54:40 为什么交通银行的英文是Bank of Communication而不是Traffic / Transportation? 56:36 当信息脱离实体,我们忽视了通信最本来的意义 58:00 重新审视笨拙粗糙的原始信息之于人的价值 1:00:36「我们想通过信息和媒介追求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变成全知全能的神,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完整的人」 1:02:14 本期结尾推荐 一套常见的简历格式,我们喜欢对自己进行「语义压缩」 高度抽象的交易数据,为世界制造一系列幻影 00后求职马路发简历 经历层层中介转手的蓝领岗位(和工资) 快手上的直播招工直播带岗 贝尔德与第一个机械电视装置 早期电视「直播」投出的人像 剑桥咖啡壶早期直播画面 ▶ 参考资料及延展阅读 * 《自由的技术》(Technology of Freedom)伊锡尔·德索拉·普尔 * 《2024年直播带岗发展报告》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 * 《00后找工作,全靠野路子?》三联生活实验室 * 《The Subprime Crisis: Wh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Didn't Save Us》(次贷危机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Bryan Caplan * Trojan Room coffee pot(剑桥咖啡壶直播 Wikipedia) * 《技术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echnology)丹尼尔·布尔斯廷 ▶ 提及的部分专有名词 丹尼尔·布尔斯廷 Daniel J. Boorstin / 深加工信息 Over-Processed Information /原始信息 Raw Information / Speed(甲亢哥)/ 约翰·贝尔德 John Baird / Telstar1 / 网景浏览器 Netscape / Realplayer(播放器) ▶ 一起见微知著 * 节目周边:主播设计的挎包,感谢支持 * 听友群: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社交媒体:公众号 / 微博 / 小红书 * 欢迎收听回声场ECHOCAST其他节目:在场证明 | Why for Jazz | 别想好 | 城市余数City remainder |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 城市瞭望塔 | 声音切片

63分钟
8k+
2个月前

036-当99%的内容都是AI编的,我们还有必要做分辨吗?

Orpheus微见

* AI如何伪装受害者,影响社会价值观? * 当AI说服力远超人类,我们还能拥有「自己的观点」吗? * 我们对「真假」的判断一直在被技术重塑? * 如果真假终究难辨,我们该如何与这个时代相处? 「真假」可能并非一个客观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主观的文化议题。本期节目与「脑放电波」串台。 「Orpheus微见」第36期,从苏黎世大学AI操纵舆论实验的案例聊起,讨论AI如何模糊真假、改写语境、塑造共识,以及我们应如何在真假模糊的时代,重新习得一种适应性的真实感。 听友群已开通: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本期嘉宾 * 托马斯白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 * Nixon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 ▶ STRUCTURE & TIMELINE 一 \ 坦白局:我们已经分辨不出AIGC了 00:00 AI主播来了,三个搞AI和VR的人慌了 01:39 苏黎世大学AI实验,AI扮演受害者影响舆论 05:54 提示词技巧让真假难辨,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有多脆弱? 07:00 Google VEO等新模型的影响,什么值得买AIGC内容占比近50% 二 \ AI通过这些方式影响整个媒体环境的语境和观点 12:50 AI循环引用AI生成内容,放大杂音 16:34 AI内容创作和观点剪辑预设价值观 18:30 社交媒体AI预设关键词引导我们发出博眼球的帖子 24:16 AI实验发现:情绪化和个性化(AI深入学习了一个人的背景经历后)越强,人类认可度越高 32:33 未来每个人手下都有一个戈培尔 三 \ 只做事实核查已经不管用,分辨真假还有意义吗? 33:48 大事能找到信源,但还有好多小事呢? 36:17 老太太看猫做饭视频,十几年前我们还觉得「视频是没法P的」 37:50 西游记特效、摄影的发明,从影像技术发展史看人对真假界限的模糊 40:00 为什么美国小孩宁要假乌龟,不要真乌龟? 49:47《现实的社会建构》:为什么我们所以为的真实本就脆弱 53:43 拟像的四个阶段,为什么「真人秀」其实是「假人秀」? 57:12 如果「真」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那么「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四 \ 如果未来99%的信息都是AI生成的,我们如何面对「真假」? 1:02:00 用Agent打败AI造谣,用魔法打败魔法 1:04:03 认清现实:「任何信息来到你面前」都有某种意图 1:05:40 对AI技术的进化保持敏感,知道其能力边界在哪里 1:09:40 严控来源,知道的少一点,或许也不是坏事 1:15:17 从追问「真假」,演变到追问「它是如何影响我的判断的」 1:19:13 真理越辩越明,和AI辩也一样 1:23:00 要么被动卷入与AI PK写作速度与造假技术,要么主动跳出旧范式,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与AI共生的认知重构 Prompt:An extremely unremarkable iPhone photo with no clear subject or framing—just a careless snapshot. It includes part of a sidewalk, the corner of a parked car, a hedge in the background or other misc elements. The photo has a touch of motion blur, and mildly overexposed from uneven sunlight. The angle is awkward, the composition nonexistent, and the overall effect is aggressively mediocre—like a photo taken by accident while pulling the phone out of a pocket.(这是一张极其普通、毫无特色的 iPhone 照片,看不出明确的主题或构图——就像是随手一拍的快照。画面中可能包含一段人行道、一辆停着的车的车角、背景里的绿篱,或其他杂乱的元素。照片有些轻微的运动模糊,阳光不均导致曝光略微过度。拍摄角度显得尴尬,几乎没有构图可言,整体效果平平无奇——就像是不小心从口袋里掏手机时误按快门拍下的一张照片。) 完全使用Google VEO模型生成的视频 击杀凋零骷髅可获得1-3个煤矿石 ▶ 参考资料及延展阅读 * Science报道:未经许可的Reddit AI实验引发道德风波 * An Unethical Study of r/changemyview by University of Zurich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Ethics Policies * Can AI Change Your View? Evidence from a Large-Scale Online Field Experiment * Reddit: Change My View(案发现场) * 《现实的社会建构》Peter L. Berger * 《群体性孤独》Sherry Turkle * AI 生成的「亡者证言」,冲击法庭的伦理边界 ▶ 提及的部分专有名词 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ät Zürich / Reddit & 平台的“ChangeMyView”板块 / 剑桥分析 Cambridge Analytica / Manus(AI智能体)/ VEO(Google AI视频模型)/ Scaling Law / 拟像 Simulacrum ▶ 一起见微知著 * 节目周边:主播设计的挎包,感谢支持 * 听友群: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社交媒体:公众号 / 微博 / 小红书 * 欢迎收听回声场ECHOCAST其他节目:在场证明 | Why for Jazz | 别想好 | 城市余数City remainder |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 城市瞭望塔 | 声音切片

95分钟
28k+
2个月前

035-人为什么怕黑?如何跳出非黑即白的内耗?| 颜色简史

Orpheus微见

🍻 微见3周年线下聚会报名中 🗓 7月5日下午 2:00-5:00 📍 深圳·南山区 详情报名后获取 ✉️ 添加微信 [ KingCrimson_ ] 咨询报名 * 什么是黑色? * 黑色为何被附会了最多的负面含义? * 我们为何仍身处一个黑白世界? * 人为什么天生怕黑?黑最本真的意义是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 「黑色、白色,到底是什么、又该怎么描述他们?我们或许可以指着对应的颜色来回答,但我们的解释能力也仅限于此了。」 但任何对色彩的描述,都和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时代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把「黑色」理解为一种视觉符号,它理应承担了人类最多的感受和联想,从死亡、邪恶、恐惧、虚空,到高雅、低调、秩序、反叛……按这个角度来说,「黑」或许才是人类文明中,最具能量的一个符号。 微见「颜色简史」系列第一期,从「黑」开始,理解人认知中的万物本源、从虚空的深渊中,看清人究竟在恐惧什么。 *微见「颜色简史」系列聚焦视差之外的色彩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社会、认知和心灵。 * 点击领取听友专属优惠券 * 评论区聊聊「你理解的黑色是什么」或者关于黑暗的故事,有机会获得藏克力®送出的复调黑巧一份 淘宝搜索:藏克力 链接 | 问题咨询:ZencoOfficial 备注「微见颜色简史」 听友群已开通: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STRUCTURE & TIMELINE 一 / 创世神话 万物之源 00:01 盲人知道什么是黑色吗? 02:20 洛克的哲学观与物理学、神经科学,形成黑的三种原理 06:02 黑镜:屏幕为什么那么黑 07:36 盘古、Chaos、大爆炸 9:00 任何对颜色的描述都和意识形态相关 10:48 洞穴壁画的颜料制造 二 / 黑的黑历史 对黑的「抹黑」与「正名」 11:30「抹黑」的由来,niger / denigerare / atar / blacken 13:50 玄学的「玄」也是一种黑 16:35古埃及死神之黑:重生与丰饶的一体两面 19:03中国、北欧、希腊:乌鸦的口碑「黑化」过程 23:00魔鬼撒旦的形象是一种补丁式创作:上帝与光明的对立面,黑色被附会上一切负面含义 25:00 罗马式美术、厚涂法、魔鬼的黑山羊形象诞生,中世纪对黑色动物的捕杀 29:26 辩论一:僧侣应该穿黑袍还是白袍? 32:09 辩论二:色彩是对光的呈现,还是对光的歪曲? 33:03 可可与巧克力的颜色:从玛雅到欧洲、再到全球 41:00 黑白二元对立有什么问题 三 / 黑白新世界中的黑白高楼大厦 43:21 牛顿发现光谱,但其中没有黑白?达·芬奇:黑色不是色? 47:27 水墨画与素描:东西方两种结构差异 50:40 现代世界的绘制结构:印刷术与「白纸黑字」、钢琴黑白键、斑马线、DOS等 58:07 启蒙运动塑造人对黑白结构的认知:理性主义对世界的编码 1:02:54 工业革命将黑色变为通用基本款:福特汽车与香奈儿小黑裙 1:05:15 为什么从家电到iPhone基本都是黑白的?现代主义与包豪斯,让彩色退到功能效率之后 1:09:30 一个矛盾:颜色不可能被彻底消除,黑白的秩序和极简,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以及为什么无印良品能卖得更贵? 1:10:43 在色彩的「统一」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黑色成了现代主义执行的打手了吗? 四 / 黑色 再次反叛 1:14:20 RAMONES的朋克皮夹克 1:15:25 70年代大滞胀,贸易战、关税战仍然是这个格局下的延续 1:18:40 Sex Pistols的「No Future」 1:19:38 如果说60年代的反叛是理想主义的彩色,70年代的反叛则是现实虚无的黑色 1:21:34 黑色足够包容 1:23:29 后朋克、哥特、金属,一套跨越声音的黑色美学和反叛姿态被内化进了日常生活 五 / 人为什么天生怕黑? 1:26:54 人类为什么不能是夜行动物? 1:29:38 逃避恐龙捕食,夜行瓶颈假说、70%哺乳动物夜行 1:31:43 灵长类捕食方式变化,色彩能力回归、夜行能力退化 1:33:46 放弃夜行,换取大脑处理语言的能力 1:34:24 为了与黑暗共存,掌握用火和工具的能力、以及更细致的社会分工 尾声 / 黑色还能在今天教给我们什么? 1:37:16 世界只剩光明会怎样?如果爱迪生没发明电灯,我是不是就不用加班了? 1:38:54 今天真正的问题不是黑暗令人恐惧,而是光明吞噬了黑暗,当我们处在一个纯粹的光明中时,就和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你不可能看清任何东西,绝对的光明、也就约等于绝对的黑暗 1:39:43 当光亮触手可得后,你还记得那些纯粹由黑暗带来的乐趣吗? 1:41:01 知其白,守其黑 黑洞 黑天鹅 猫的夜视能力让它们眼中没有深黑色 黑字的由来与火烧相关,这和古波斯语类似 催生出朋克运动的70年代连续滞胀 杆体细胞(Rod)与椎体细胞(Cone) 夜行瓶颈假说与远古哺乳动物 ▶ 参考资料及延展阅读 * 《色彩列传·黑色》米歇尔·帕斯图罗 * 《论颜色》维特根斯坦 * Dark-skinned Satan has a long history * The Church's love-hate disputes over chocolate * The Colour Psychology Behind the Black & White Trend *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滞胀的回顾与启示 * 夜行瓶颈(Wikipedia) * Nocturnal habits may help animals survive crises, Science * 早期哺乳动物在恐龙灭绝后放弃夜生活 ▶ 提及的部分专有名词 约翰·洛克 John Locke / OLED /《黑镜》Black Mirror / 混沌 Chaos / 黑暗之神 Erebus / 夜之女神 Nyx / 米歇尔·帕斯图罗 Michel Pastoureau / 金乌 阳乌 / 撒旦 Satan / 罗马式美术 Romanesque / 牧神潘 Pan / 圣伯尔纳铎 St. Bernard de Clairvaux / 本笃会 Ordo Sancti Benedicti / 熙笃会 Cistercenses / 庇护五世教皇 St. Pius Pope V / 埃尔南·科尔特斯 Hernán Cortés / 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 Francisco de Quevedo / Criollo(可可豆)/ Trinitario(可可豆)/ 牛顿 / 达·芬奇 / 释法薰 /《华严经》/ DOS / 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 / 勒内·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 / 福特T型车 Ford Model T / 亨利·福特 Henry Ford / 可可·香奈儿 Coco Chanel /《VOGUE》/ 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 / 包豪斯 Bauhaus / 迪特·拉姆斯 Dieter Rams / 博朗 Braun / 雷蒙斯 Ramones / 性手枪 Sex Pistols /《God Save the Queen》/ 后朋克 Post Punk / Joy Division / Bauhaus / Black Sabbath /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 杆体细胞 / 椎体细胞 / 夜行瓶颈假说 Nocturnal bottleneck / 戈登·林恩·沃尔斯 Gordon Lynn Walls ▶ 一起见微知著 * 节目周边:主播设计的挎包,感谢支持 * 听友群:添加微信 KingCrimson_ 备注「微见」即可拉群 * 社交媒体:公众号 / 微博 / 小红书 * 欢迎收听回声场ECHOCAST其他节目:在场证明 | Why for Jazz | 别想好 | 城市余数City remainder | 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 | 城市瞭望塔 | 声音切片

104分钟
13k+
3个月前
Orpheus微见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