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2 对话沈祎:今天的社会,不再培养真正恋旧的人

本期声音|沈祎@4cats_yiyi,编剧、制片人、摄影师、策展人 主播|吴琦@五七,单读主编 “摄影与绘画不同,”布列松在 1957 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拍摄的那一秒是个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并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便是摄影师所创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 1979 年,罗兰·巴特《明室》提出“刺点”概念:“一张照片的刺点,就是在它身上,指向我(但同时也伤害我、让我揪心)的那种偶然。” 在纪念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出版五十周年(1981)一文中,法国哲学家于贝尔·达弥施说:“摄影不去改变历史,而是固执地动摇历史这一概念。” 摄影究竟是什么? 摄影技术不断迭代,这个答案也在不断变化。随之一同变化的,还有人们观察世界、记录生活、处理回忆、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 我们始终好奇,围绕着摄影的诸多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隐喻”。 “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说,这些问题,我们与其求助于著名的理论家、摄影师,不如去找一位与我们专业上相近的朋友聊聊。 新一期节目里,你将听到吴琦与他专业上的“发小”——编剧、制片人、策展人(同时也是摄影师的)沈祎聊到以下内容: # 摄影是要拍什么 # 摄影并不是你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我经常会拍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东西就经常能进入我的眼帘。 # 过度P图的照片,还算摄影吗 # 所有人都在不断产生数码照片,每个人手机里成千上万的照片构成他们各自的记忆,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后期处理,你好像可以随时随地不仅是记录,还可以删减,可以修饰,可以美化你的所有照片。 我觉得过多的后期处理其实会消解掉照片本身对于回忆可能产生的作用,很多年之后你再看这张照片,可能不太容易再想起什么,因为它被封存的东西太多了,你已经很难再找到那个刺点是什么。照片的维度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不断被压缩压扁,在我看就彻底变成了一个二维的东西,而不像一张好的照片。 # 为什么要摄影 # 时间真的是不容分说地把你带走的。影像是我们唯一可以与之抗争的方式。 相机快门对我来说像一个对死亡的滤镜一样,它消解了一部分我对死亡,对离开的恐惧。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1:11 向相逢于微时的“发小”求助:摄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06:27 灵魂发问:非科班的人,如何做摄影师 16:39 摄影是一种无意识的兴奋、本能的创作,与职业或野心无关 ——“从照片里找寻一个伙伴” | 摄影与时间 | 21:51 摄影带来的陪伴感,与电影、诗歌有何不同? 23:53 影像的温柔:照片是对过去的参照 28:07 57:当我想要拍照的时候,我…… ——“生怕相机成为自己试图解释的手段,而不是真的发现与创造” 30:31 “当你试图抵达一个真相的时候,真正的真相又往后退” 31:02 关键性一帧不像是决定性瞬间,而更像是谜语 33:09 “摄影不去改变历史,而是固执地动摇历史这一概念”——于贝尔·达弥施(Hubert Damisch) 35:17 沈祎:摄影是因为念旧 ——时间不容分说地把我们带走,唯以影像与时间抗争 39:25 如何看待“素人”拍的好照片 ——好照片是偶然的、不可复制的? 46:54 如何看待对数码照片做过多的后期处理 ——“不能称之为一张照片了” | 摄影与死亡 | 53:35 从影像中找到永生的可能性 57:31 沈祎:按快门的瞬间如对死亡的滤镜,它部分地消解了我对死亡和离开的恐惧 01:04:31 吴琦:很难想象一个真正无情的人,会在家人、朋友身上留下太多影像的痕迹 01:08:20 消失的家庭影像簿 01:12:52 “今天的社会,不再培养真正恋旧的人” 01:14:25 “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力逐渐虚拟化,越来越抽离,同时也越来越健忘” 01:15:52 相机重塑了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机能够部分地消解我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同时也会部分地消解我对现实的热情,或者是对现实生命力的感受” 01:19:51 灵魂发问:如何描述自己和摄影的关系 ——某些东西已经结束或已经失去时,我们才会讨论它 01:22:37 影像对我的情感教育,是敢于接受失去 | 摄影与永恒 | 01:26:59 沈祎:相信才是永恒,紧紧握住体验的权力,体验世界的“芬芳” | 57 请回答 | 1:33:18 网友匿名:想问主播,在公共领域(播客节目中)暴露自己的情绪,与在社交媒体上 po 照相比,是否有异同呢? 1:36:00 小宇宙网友:商业互夸?自我感动真的好可怕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北岛,诗人 刘小东,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陈传兴,摄影师、作家、导演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法国摄影师,现代新闻摄影创立人 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阮义忠,中国台湾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1926-2009)美国街头摄影师 刘涛,摄影师,出版有街拍作品集《走来走去》,《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曾刊登其作品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 具本昌(Koo Bohnchang),韩国摄影师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日本摄影师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57-2016),法国摄影师 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 克劳迪·斯鲁本(Klavdij Sluban),法国摄影师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德国导演、编剧 秋山亮二(Ryoji Akiyama),日本摄影师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明室·摄影札记》,[法]罗兰·巴特,赵克非译 -谈话中提到的影片 《少女哪吒》,导演:李霄峰 《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 《浅田家》,导演:中野量太 -其他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本期音乐|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Patti Page worry worry worry,The Three Suns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冯琛琦、cc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乌兰图雅

100分钟
16k+
3年前

Vol.21 对话韩夏:自我与公共,如何当好一个“网红”

本期声音|韩夏,导演、作者、播客主播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电影中,在广告里,在当代社会的大街小巷,你一定听到过这样的召唤—— 做自己!Be Yourself! 简简单单,三个字两个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金科玉律。迪士尼公主说,做自己吧,爱情和荣耀都会有的。哈利波特说,做自己吧,格兰芬多生而勇敢。人们还误传,王尔德曾说,做自己吧,其他人已经有人做了。更多人误传,但丁(或鲁迅)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自己,总没错。 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做自己吧? 在一个人有无数分身,世界有无数版本的时代,什么是自己?在一个过去已去,未来未至,人人都在谈论不确定性的时期,什么是“做自己”? 不做自己,是不是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一切,更矫健地穿梭于公共与自我之间?「螺丝在拧紧」新一期,主播吴琦和嘉宾韩夏,都不想做自己。 他们都发现,“自己”很难被锚定。吴琦是《单读》的主编,曾是记者,还是一位新晋译者、主播、主持人,而韩夏是导演,也是编剧,曾带过乐队,是一位经常被认出的“网红”。这些标签成就他们,也令他们苦恼,常常不得不在各种工作场景里,进行“角色扮演”,逗别人开心。 吴琦发现,在今天的媒介环境里,非要展示个人生活,才有资格在公众面前说自己想说的“严肃的话”。而人人都想看韩夏扮演“酷女孩”,她甚至会在厕所里喊号子,才能让自己振作起来。 “我心里就想,CNM,什么是我自己呢,你们知道的那个自己,哪一个点,哪一个面,是我自己的?你们告诉我,这么冠冕堂皇,这么大的一个概念,我怎么去实行它呢?一切错误的根源都来源于我没有做自己。但是你们知道,我的自己只是一只弱弱的小鸡,在被单底下躲着,那可能是我自己。” 黑漆漆的录音室里,两人聊了大半天,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录制。像是漫长隧道中的同伴,一步一步分享不安,一点一点交出自己平时羞于谈论的话题。从录音室出来,两人的对话还在继续,甚至更加紧张——说了这么多,会不会招来更多的误解? 如果你也不知道要怎么做自己,没关系,活到三四十岁可能也不会知道。听了这期「螺丝在拧紧」,依然也没有答案,但你可能会感到轻松,变得释怀。早有人说,人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Be yourself,不如 you can always be someone else。 |方法论| 01:24 气味相投:同是“天涯沦落人” 07:01 相遇初印象:你把我当竞争对手,我只怕出洋相 |多面手的不安与广阔| 11:52 导演、编剧、网红……“多面手”如何描述自己? 14:00 标签多真的是坏事吗? ——标签多=你没有专注地做任何一件事 19:26 韩夏:导演是我演出来的 22:36 生活中让我们厌恶的点,是我们深入生活的唯一途径 31:24 中青年创作者的年龄危机 35:55 会让人当场社死的 title:“美女” 与“冉冉上升的知识分子” 37:18 当“螺丝在拧紧”成为诅咒� 40:19“网红”必修课:直面差评 42:44 韩夏:我最在意对外貌的攻击 ——你最恨的事情就是你最爱的事情 47:28 和永远摆脱不了的过去,长久作战 |从内向到外向,KOL 们的自我修养| 52:31 韩夏:必须变得外向,才能得到机会 54:25 “当我外向不下去了,我会躲在厕所里喊号子” 57:39 57:外向从在单向空间工作开始,逐渐变成一份考卷 58:53 主编是我演出来的 ——”虽然说起来挺痛苦,但真正演起来,那个角色会帮助你克服很多问题“ 59:12 一个“疯子”的梦:我在培养皿里养小人 1:02:11 一次演段子手的失败经历 ——从内向到外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自我与公共:如何当好一个“网红” | 01:04:03 如何看待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塑造与身份认知 01:10:10 “线上的连接脆弱、短暂、充满幻觉,我更愿意去线下寻找真实” 01:14:32 当有话语权的“网红”,就一定要暴露最个人的部分吗? 01:16:21 大 V 的方法论:不管发什么,一定要发 ——韩夏:我保留不发的权力 01:18:06 “新的做自己就是不做自己” 01:22:03 韩夏:反对酷女孩叙事,拒绝被大众规定自我 01:26:55 57:在公共性破碎的今天,我愿意成为捡碎片的人,完成自己的叙事 01:32:24 技术总结:同为“天涯沦落人”,还是靠自己 01:39:33 #2022 @韩夏 #失控 01:42:04 #2022 @57 #松螺丝 01:44:03 灵魂发问:“你什么都有,为什么还会痛苦呢?” 01:45:37 坦白:It’s ok to be weak. 01:46:50 创作者的痛苦与挣扎:被轻视的个人感受,其实是构成创作者最重要的部分 01:53:18 一个期望:活不明白,但也不要怕 |彩蛋| 01:57:05 在“山一”和女导演韩夏相遇的故事 02:03:21 《单读 28·明亮的时刻》一本女导演特辑的诞生 ——借由当代女导演的眼睛,去观察和反思今天这个世界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刘宽(Kiva),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 莉娜·邓纳姆(Lena Dunham),美国电影人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英国、美国作家 王薇薇(Vera Wang),华裔婚纱设计师 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 梅·萨藤,原名埃莉诺·玛丽·萨藤(Eleanore Marie Sarton,1912—1995),美国诗人、小说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邵竞竹(竹子),导演、Vlogger、摄影师、自媒体人 戴锦华,学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简·西摩·方达(Jane Seymour Fonda ),美国演员 黄绮琳,导演、编剧 陈哲,摄影师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独居日记》,[美] 梅·萨藤 ,杨国华译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意] 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 《单读 28·明亮的时刻》,吴琦主编 -谈话中提到的影片 都市女孩(Girls,2012-2017),导演:莉娜·邓纳姆 (Lena Dunham) 黑镜(Black Mirror,2011-2019) 1917(2019),导演: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 飞蚊症(2022),导演:韩夏 金都(2019),导演:黄绮琳 -谈话中提到的播客 喷嚏 Woman of the Hour The C-Word |本期音乐| 《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杨钰莹 《突如其来的爱情》,小田和正 《月光传说》,小坂明子 《The Story》,大桥三重唱 《グッド・バイ・マイ・ラブ》,Ann Lewis 《Cold Cold Cold》,Cage the Elephant 《Cruisin》,Sioen 《Allo Allo》,ボンジュール铃木 《踏浪诉当年》,许冠英 《留住这一刻》,刘小慧 《最后一夜》,刘美君 《Linda》,张学友 《快点告诉你》,苑冉 《新鸳鸯蝴蝶梦》,何家劲 《万千宠爱在一身》,周慧敏、李克勤 《万水千山总是情》,吕珊 《Ong Ong》,Blur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HHH韩夏,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cc 文字编辑:菜市场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璐焓

127分钟
51k+
3年前

Vol.20 对话王轶庶、杨潇:拿什么记住你,我们的2021

本期声音|摄影师王轶庶,作家杨潇 主播|单读主编吴琦 每到年末,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回望这一年——年初立的 flag 完成了吗?这一年收获了什么呢?哪个时刻最难忘? 自己还没有答案,手机相册常常快我们一步,抢先筛选出年度回忆。 新年的烟火、街边偶遇的流浪猫、菜市场的蔬果、生日的蛋糕……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器官的延长线,方寸屏幕里的相册记录下的每个瞬间,成了比记忆更靠谱的备忘录。 过去,“按图索骥”似乎是独属于摄影师的浪漫。现在,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日常,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拍照、表达自己。“大众传播”消失了,但真正的大众出现了。每个人关于自我和生活的叙述,都由他们自己完成。 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以“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 2021”为主题的2021 vivo VISION+影像年展现场,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与摄影师王轶庶、作家杨潇一起,提前进入了全球创作者的“手机相册”并录制了本期节目, 流连于这个巨大的记忆容器之中,那些逝去的感受和思考都被影像唤醒:时间一晃而过,我们究竟是如何度过了 2021?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1:22 看展之后:我们的 2021,一个巨大的记忆容器 03:05 作家杨潇:在现场才能感受到的“妙” 04:34 摄影师王轶庶: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 05:54 文字工作者 57:被影像创作者镜头下的叙事线索吸引 09:08 当我们看摄影展时,如何分辨哪些是更好的作品 ——王轶庶:视觉第一,文字第二 10:20 摄影最有意思的是能给人带来想象空间 ——“这就是 2021,在未知的水域上孤独地行进” 12:03 好奇:摄影师的“语境”是什么? 13:43 这几年摄影的变化:编辑性与作者性的此消彼长 ——手机摄影热时代:如果你拍得足够好,一定会被注意到 15:20 影像作品的“金线”是什么? 16:45 王轶庶:摄影很难靠一张照片即获得认可 17:28 杨潇:类比非虚构,创作者的作用很重要 18:16 人人都用手机拍照之后,绝妙与唯一瞬间性即被消解 ——突发事件中,路人甲“粗糙”的镜头语言更有真实感 19:35 好的影像或文字,都能使人抵达“妙”的状态 24:50 归档这一年,个人记忆与公共记忆的边界变得模糊 26:14 生病之后才发现:聚焦当下,多停留、多感受 27:40 公共世界发生的断裂与变化正强作用于个人对内在秩序的控制 29:18 2021 的个人困境:自己卷自己,生活密度变得非常大 30:35 杨潇:小说和散文帮我疏解,稀释高密度的生活 31:09 王轶庶:我更喜欢这个公共记忆相对自由的时代 39:05“手机变成了人的器官” 39:58 个人层面上,如何编织备忘记忆 ——手机拍照、写日记、聊播客 48:08 从公共意义上去记录一年,还有什么避免失忆的方式? ——每一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记忆 51:14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作为不在场的摄影师,有何感受? ——“拍照片一定要身临其境” 52:15 摄影越来越艺术化,记录的功能已经交给手机 52:42 大众传播在消失,但是真正的大众出现了 53:34 今天,创作者在重新分布 55:06 开放的问题:如何描述你的 2021? 55:38 渴望停歇的 57:“风雨总是突如其来,但无论如何它总有停歇的时候” 58:58 尝试接受与习惯的杨潇:我必须让自己好好呼吸 1:01:30 摄影师王轶庶:拯救我们的办法就是做一些尽可能好的事,让这个事情能够覆盖掉时间,把时间成为一个背景音 |57 请回答| 1:04:04 冬天很长:看到之前在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57老师自己拍摄了一组作家群像的胶片,所以这一年是开始对摄影有关心了吗?是有什么契机或者说想法吗? 1:06:56 无意识:今年好像也是一个被加速的年份,还没回过神来竟已经到了12月,想问 57 老师会怎么做自己的年终总结?另外,总结真的有用吗?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俄国短篇小说家、剧作家 冯唐,诗人、作家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郭爽,小说家,最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月球》 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美国-英国诗人,文学家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1919-1987),犹太裔意大利化学家、小说家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 陈杰,《新京报》首席记者,纪实摄影师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李海鹏,媒体人、作家 乔纳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挪威纪实摄影师,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评委 马丁·帕尔(Martin Parr),英国纪实摄影师,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评委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 《鲁迅全集》,鲁迅著,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 《野草》,鲁迅著 《记忆的七宗罪》,[美]丹尼尔·夏科特,李安龙译 《单读 25·争夺记忆》,吴琦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美]戴维·加洛克编 《好的故事》,鲁迅著,收入于《鲁迅全集》 -谈话中提到的电影 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导演:莉莉·沃卓斯基(Lilly Wachowski)/ 拉娜·沃卓斯基(Lana Wachowski) -谈话中提到的摄影作品及展览 2021 vivo VISION+影像年展,以“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 2021”为主题,希望通过线下的影像空间,回顾过去一年创作者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的影像,以具有强烈参与感的形式串联,展现 VISION+全年的实践成果,让好的影像作品被看见,让背后的创作精神被激励。 《人类一家》(The Family of Man),1995 年由爱德华·史泰兴(Edward Steichen)策划的大型摄影团体展。 《夜游重庆》,Pa erduo,2021 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夜景单元优胜奖作品。 《大雨滂沱的夜晚》,李博文,2021 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夜景单元优胜奖作品。 《一个秋天的故事》,乔纳斯·本迪克森,使用 vivo X70 Pro+拍摄。 -其他 《从先锋到守望者:21 世纪中国小说》,文学批评家许子东的音频节目。 “风雨总是突如其来,但无论如何,它总有停歇的时候。”出自杨庆导演使用 vivo X50 Pro+拍摄的超短片《当我们决定放弃的夜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王轶庶 @杨潇在西南大后方,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特别提示| 以“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 2021”为主题的 2021 vivo VISION+影像年展于 12 月 6 日- 22 日期间,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持续展出。 影展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读者朋友如去观展,可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入口处右侧售票窗口和工作人员报暗号“单向空间”,将有机会获得限量版影展纪念周边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cc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李璐焓

70分钟
9k+
3年前

Vol.19 猛回头:是我拿捏了消费,还是消费拿捏了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本期声音|暖姐、野鸭、章鱼 “你是拥抱还是反对消费主义?” “那就只能拥抱了。收五十多个快递,我说我反对消费主义吗?” “你身体上拥抱,但是精神上愧疚是吗?” 这段对话就发生在今年11 月11 日早晨,“螺丝在拧紧”播客的录制中。这一期,我们非常应景地聊聊双十一!(虽然双十一已经过去半月,但快递还没收完,双十二也即将到达战场) 迄今为止,“螺丝在拧紧”已经放送20 期,终于迎来了第二次「猛回头」。这个子栏目会从私人且友好的角度,反主为客,掏掏主播的心窝子(这次是购物车)。 麦克风摆好了,但是所有人——除了主播57,还有从南方回归的节目监制暖姐、有过“回头”经验的制作人野鸭、购物囧事一箩筐的同事章鱼——都还在刷手机。甚至在录制的间隙,有人又下了几单。在双十一的决战氛围中,我们都将自己的购物哲学全盘托出。 回想当年,从什么时候开始,光棍节变成了我们口中的“双十一”?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网购爱好者的小众节日,变成了举国欢庆的大盛事? 回望自身,是谁在为收了太多快递而忏悔?又是谁在emo 时愤然下单,是谁将线上购物当作后疫情时代的心理治疗? 和往期主打“方法论”的节目不同,本期聊到了大家非常生活的一面,比如6 元买来的100 个防撞贴,刷到手抽筋却迟迟下不了单......对于花钱这件小事儿,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同时,消费行为似乎也反映出人们心灵状况的变迁——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活在消费主义的空气中,在物品和精神之间游走,选择什么,拥抱什么,都说明了我们各自是怎样的人…… 本期节目仅代表个人观点,在购物这件事上,大家一定各有各的“方法论”或者“无法阻挡的理由”,关于买买买,你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我们! |暖场| 00:57 录在11.11:沉迷购物,放不下的手机,不放也罢 04:44 快问快答:双十一都买了啥?买这么多东西快乐吗?拥抱or 反对消费主义?快乐or 负罪感?购物节是福利or 套路?...... |双十一如何闯入我们的生活| 08:11曾几何时,它还是“光棍节” 10:15 从“光棍节”到“购物节”:哼,人类的套路 11:51 打开“人生账单”,回忆第一次网购 ——不敢看,怕买的比挣的多 ——我们买了mp4、棉拖鞋、手办…… 15:16 从线下到线上,购物场景的转变 ——有人害怕sales,有人爱当sales 17:57 从上海到北京,购物女孩们受苦了? ——线下购物才是真爱 21:45 那些关于蹲零点、拼网速和付定金的苦与乐 |买东西也有方法论?| 28:49 沉迷网购的理由:线下购物是社交负担,网购才是我的解药 32:08 网购=自我的选择游戏:整个世界向我敞开 33:05 57的购物方法论:大写的理智 ——#数据库#工具箱#文献综述 42:02 购物的快感来源 ——喜欢面前,规则和方法都不算数 49:35 深夜下单的内心os:辛苦的自己,值得! 51:12 购物时的心理活动有很多种 ——重在参与的仪式感 ——无关价值与价格,慎重选择每一件生活物品 ——不怕买错,勇于试错 |书店员工双十一还买书吗?| 56:40 在书店工作的人,双十一还买书吗? 1:00:54 违抗“经济人”的直觉,拥抱书店的消费主义 ——去书店买实体书,原因可以有很多 |本期音乐| 《财神到》许冠杰/林子祥 《海市蜃楼》林子祥 《Lipstick》David Carbonara 《宵禁》陈松伶 《数字人生》林子祥 《连锁反应》林姗姗 《跳舞街》陈慧娴 |来互动| 关于买买买,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cc 文字编辑:菜市场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64分钟
17k+
3年前

Vol.18 对话郭爽:爱是在疼痛中互相谅解了对方

本期嘉宾|郭爽,作家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爱是什么? 对话可能吗? 在越来越后现代的社会,友谊、亲情靠什么维系? 本期“螺丝在拧紧”,正面挑战这些几乎不可能回答、也常常被人们所回避的命题。 在郭爽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月球》里,她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形容成“弹簧坏掉的玩具”、“一根笛子上的孔洞”,以此来描摹弥漫在都市丛林里那些撕裂的关系、亲密的黑洞、难以破除的堡垒和坚冰。在本期播客里,吴琦沿着这个方向追问,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上一代人?如何看待被父辈、童年和逝去年代所塑造的我们?在现实和文学世界里,又该如何去面对隔阂和失去? 这也是“螺丝在拧紧”往期嘉宾的重聚派对。翻译家陈英、青年作家杨潇、导演陈思安和刘宽,再度献声,齐聚一堂。他们把郭爽和吴琦开启的话题,扩展到更大的专业范畴和公共领域,同题回答了:自己对同代人的好奇是什么吗?如何确认自己的方向和准则?最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争论是什么? 这也是我们第二次尝试现场 live 录制。在十月末的阿那亚海边,一众嘉宾端正地坐进海边的排练厅,收获了令所有人屏息凝神的现场效果,也损失了一点后期音质(请求线上听众的谅解)。 “那是带着魔法的日子,金色的斜阳把整条街变得透明,而我站在街的中段,恍惚看见了整个世界。”郭爽在小说中写下的句子,似乎也很适合形容那天的情形。 在他们细密而真挚的讲述中,每个人都获得了那样一个透明时刻,重新去思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了解,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即便在最亲的人之间,交流可能吗? 一起来听本期节目,感受爱、理解爱吧!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1:50 “螺丝”复盘:这一代人真的有新的方法吗? 02:54 从小说理解自我:自我是由他人构成的 03:48 向郭爽的创作提出问题:#代际 #同代人 |自我构建、代际关系、女性友谊| 04:08 思考代际问题,从对“我是谁”的追问开始 ——“我是谁?什么样的人诞生了你的生命?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怎么会相遇?” 10:07 当我们谈自恋的时候,都忘了问你的父母是谁 14:00 小镇成长的生命经验:“十几岁的自己总是与父母争吵” 16:58 当父母伤害小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不爱你,只会不爱自己 18:28 “我本质上是爱的信徒” 19:52 真正的爱:你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 24:37 直球发问:如何描述你的父母? 27:05 对父母青春时代的好奇:他们选择了什么又隐瞒了什么? 30:05 记忆都是有选择的:人们倾向于规避痛苦 34:45 小说为何非写不可? ——强冲动:要把珍贵的东西固定住 39:30 长期的关系需要维护、给你滋养:种一棵树在你的生命里 43:00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友谊有何特殊性 |“螺丝”老友会| 52:18 陈英:但丁的爱,是一种包含着所有的爱 55:27 陈英:70 后逃避现实,80 后面对现实 57:05 陈思安:关注国内同代人的文学,更关注国外同代人的戏剧创作 70:38 刘宽:同处一个时代,我更关注同代人如何做出选择 74:06 杨潇:当共同体不复存在,只能寻求个体的突破了 91:24 郭爽:我们愿意信任那些“公共领域里的私人面孔” 91:38 陈思安:我最近总在思考如何与年轻人交流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美国演员 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美国演员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阿根廷作家、翻译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英国编剧、演员 李海鹏,作家 棉棉,作家 朱天心,作家 张桂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全国先进工作者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月球》,郭爽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挪威槭》,郭爽著,短篇小说,收录于《月球》 《拱猪》,郭爽著,短篇小说,获第七届 BenQ 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意]埃莱娜·费兰特著,陈英译 《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著,2003 年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报道 《东课楼经变》,费滢著,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衣柜里的男人》,方慧著,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界》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印度]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谈话中提到的剧目及影视作品 《伦敦生活》(2016),导演:哈利·布拉德比尔、蒂姆·科比,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 《空白》([BLANK]),编剧:Alice Birch 《自杀剖析》(Anatomie eines Suizids),编剧:Alice Birch / Corinna Brocher,导演:Katie Mitchell / Lily McLeish 《豪华,宁静》(LUXE, CALME),编剧:mAthieu Bertholet -其他 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第一届开始于2015年,单向空间邀约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进行多维度的跨界讨论。 |来互动|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内容制作:牟彤 后期剪辑:cc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111分钟
19k+
3年前

Vol.17 对话陶冶:不如跳舞,干啥都不如跳舞

本期嘉宾|陶冶,舞者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话说,有人知道前一阵主播吴琦去走秀了吗?这场「陶身体剧场」艺术延伸品牌 DNTY 的发布会走秀,更像是一次现代舞聚会。毕竟「陶身体剧场」本身就是一个现代舞团,吴琦也是从看演出开始认识他们。作为观众,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作为表演者登上舞台。 走完秀的第二天,他(@五七)还发了一条微博: 昨天在舞台上虽然很囧,但很开心,少有这样的释放时刻。必须信赖自己的身体(虽然毫无自信)和同伴,也要尊重作者在背后的表达(愿意无条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幕后那些繁琐而有序的工作,魔术一般在台前得到充分甚至更好的展现,在重复中创造出不可思议。这么一想,走、行走、重走……的确都是无限的。 这种感受,正是现代舞非常重要的意义之一。 现代舞在现代,经常遇到几种批评,一是无用(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面对着这种质疑),二是不理解,有人认为现代舞就是在“发疯”。 作为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之一,陶冶在新一期“螺丝在拧紧”里,就聊到了这两点批评。 “艺术完全有用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解决自己生命中无法逃避的一些很大的问题啊。比如说他就是孤独,就是情绪上有障碍,就是与人的接触当中会产生各种堵塞……我经常在教室跟素人一起共舞的时候,会发现我们不再用眼神、语言去交流,而是用身体去接触的时候,很多人就找到了另外一种途径去打开自己的内在,觉得原来动身体跟讲话、读书都不一样啊。它是另外一种语言,可以唤起更多人对于身体的触动,然后到感知到时间、空间、多元的想象力。” 今天,我们不只聊艺术。 本期节目中,舞团管理者陶冶和编辑部主编吴琦将从具体的工作聊起:一直以海外演出为主的陶身体,自疫情发生以来,如何在国内迅速找到新的工作方法?国内外现代舞演出市场的差别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中国观众?身兼多职的陶冶如何平衡团队运营、艺术创作及自我管理这样的多边关系?以及舞蹈这门艺术如何帮助陶冶解决自己的问题......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1:02 从具体的现代舞团工作聊起 02:50 疫情以来陶身体的变化:从一票难求到密集国内演出,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05:38 “动身体是打开自我的另一种途径” 07:34 在国内和国外演出,两种工作方式的异同 08:21 创作者的共同命题:了解你的观众 10:43 国内友人的真情实感,是继续前行的动力 12:50 江湖气的剧场:有脾气的西班牙、友好的巴黎…… 16:06 不仅仅是舞者,身兼数职的管理工作令人崩溃吗 19:56 方法论:把情绪搁置,让工作继续 21:19 优化行政架构,保护舞者的纯粹性 23:10 如何看待舞团成员的的流动性 23:35 舞者:把自己当作普及身体运动的“教师” ——“最痛苦的是他们离开之后就不跳舞了” 26:27 当年轻舞者陷入梦想与现实的抉择…… 28:44 陶冶:现代舞帮助我面对自己的问题,走出抑郁 30:38 舞蹈的疗愈性 31:46 管理工作会“耽误/磨损”舞蹈创作吗 34:20 不失控的艺术家,自控的管理者 38:18 灵魂拷问:你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 40:00 疫情结束之后,舞团会变得不一样吗 43:48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甚至留在现代舞剧场中 44:47 一次实验:行走是可以千姿百态的、无限的 46:59 生存焦虑:现代舞团,如何活下来 48:24 无论如何,做千变万化的自己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段妮,“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艺术总监 王好,“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舞团经理 小河,音乐人,“美好药店”乐队主唱 范西,“陶身体剧场”视觉总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音乐家 -谈话中提到的组织及其他 陶身体剧场,陶冶、段妮、王好创立于 2008 年的现代舞团 DNTY,陶身体创立的艺术延伸品牌 “无限行走”,2021 年 DNTY 的首秀主题 《11》,陶身体数位系列作品 |来互动|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姜彦竹

51分钟
5k+
3年前

Vol.16 追忆洛尔迦:向一百年前的诗人,学习爱与激进

本期嘉宾|汪天艾,译者,编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洛尔迦被聂鲁达称为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但是,这位出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诗人,如何影响着生活在 2021 年的我们,却很难清晰地说出。 作为二十世纪西班牙诗歌的研究者、西语文学的译者,汪天艾将她对洛尔迦的重新理解放进了《提琴与坟墓》这本诗选的翻译过程中。这本书包含了 70 首洛尔迦的诗及两则剧本片段。在由早及晚的创作脉络外,选目还有内在叙事脉络的侧重,这一点也体现在“提琴与坟墓”这个书名中——一条线是艺术,一条线是对死亡的预感。 洛尔迦的创作,充满着爱与死亡的张力,这几乎也是所有西班牙艺术创作中的核心矛盾——他们在爱中发现死亡,也在死亡中发现爱,他们对这组矛盾的理解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那是西班牙民族真实的生命动力。 通过重新阅读天艾翻译的洛尔迦,吴琦好像也回到了过往的一次西班牙旅行,他在节目中读到一段自己的旧文——《西班牙 十二颗葡萄》,那是他关于西班牙的记忆... 在本期节目中,吴琦和天艾一起回顾了他们和洛尔迦相遇的过程——最初如何与洛尔迦相遇、又是如何重新理解他的价值。他们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去理解深歌、谣曲和诗歌的不同,洛尔迦在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所展现的不同面貌,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如何能代表西班牙文化中所蕴含的爱与激进性。 特别提示:本期是“螺丝在拧紧”的特别尝试,在单向空间·大悦城店活动现场录制而成。主播与嘉宾的四周围坐着读者,所以你可能会在节目中听到掌声、咖啡机声、逛书店的顾客发出的声音…… 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一起仔细听见,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向诗人洛尔迦学到些什么?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2:00一百年前的诗人,和此刻的我们依然相关吗? 02:21“专情”的译者:一直在译西班牙诗歌 03:37翻译是译者与作者在情感与智识上发生强关联的过程 04:04灵魂拷问:如何与洛尔迦相遇 04:26天艾:初读洛尔迦“无感”,再读才被击中 07:38方法论:重译经典的勇气和经验 ——如果你还有不同的声音想表达,就译 ——做自己的选本 09:33在翻译的过程中,解开对洛尔迦的误解 11:46再译与再讨论,展现新一代创作者的工作方式 13:55吴琦:讲述西班牙之旅,在洛尔迦故居门前的徘徊与想象 #从音乐到诗歌# 15:41方法论:结构、声音、韵脚、气息的处理,如何译出他天真之中的力量感? 17:36“洛尔迦是把弗拉门戈这门艺术融进诗歌做得最好的诗人” 19:05深歌和谣曲:对民间艺术的挖掘,西班牙的精魂(duende) 22:10天赋之外,更有那股极热爱的力量 23:39翻译的浪漫时刻 ——夏天、阔叶树与风吹起来的闪光 ——满月、橘子与诗歌分享会 27:47深歌与谣曲,和诗歌到底有什么区别? #从诗歌到戏剧# 31:00如何看待洛尔迦中后期的诗歌创作? ——重心转移到戏剧 32:24时代背景:把戏剧归还乡野,“大篷车”流动剧团 36:11洛尔迦:戏剧是活的,对国民有情感教育最有用的工具 37:11洛尔迦的政治激进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戏剧上 44:37 “诗歌是在街上走动的东西...而戏剧则是诗歌从书页上立起来,成为活生生的人...” 48:00爱与死亡的张力,漫谈西班牙的民族性 ——爱的激进性是西班牙文学的母题 51:54爱:“当你很爱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更得去处理和它之间的关系” 52:36谈谈死亡:“如果我死了,请把阳台门开着。” 56:19在游历和动荡中,艰难地处理和祖国的关系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1936),西班牙诗人、剧作家 戴望舒(1905—1950),诗人、翻译家 路易斯·塞尔努达(Luis Cernuda,1902—1963),西班牙诗人、文学批评家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智利诗人和小说家 赵振江,译者,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授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1936—1972),阿根廷诗人 范晔,译者、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冷霜,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周瓒,当代作家、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安东尼奥·加德斯(Antonio Gades,1936—2004),西班牙演员、编剧 卡洛斯·绍拉(Carlos Saura),导演、编剧、摄影师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1941),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886—1931年在位)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Calderón de la Barca,1600—1681),西班牙剧作家、诗人 费利克斯·洛佩·德·维加·伊·卡尔皮奥(西班牙语:Félix Lope de Vega y Carpio,1562—1635),西班牙黄金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剧作家,有“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之称 米格尔·德·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1864—1936),西班牙作家、诗人、哲学家,“九八年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 海梅·希尔·德·别德马(Jaime Gil de Biedma,1929—1990) ,西班牙诗人 -谈话中提到的剧目 《血婚》(Bodas de sangre ),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 )创作的六幕话剧。 《叶尔玛》(Yerma),西班牙剧作家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创作的悲剧。 《唐璜》(Don Juan,1665)法国剧作家莫里哀(Molière)创作的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595),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创作的戏剧。 《维也纳小华尔兹》(Pequeño Vals Vienés)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创作诗篇与歌谣。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世界文学》,高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 《提琴与坟墓》,[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汪天艾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梦游人谣》, [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国内译本可参看北岛的翻译,收入在《时间的玫瑰》(三联书店出版)中 《暗沉之爱的十四行》,[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阿吉拉尔出版社 《诗人在纽约》,[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赵振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印象与风景》,[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汪天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奥克诺斯》,[西]路易斯·塞尔努达著,汪天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 《深歌与谣曲》,[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赵振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来互动|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姜彦竹

68分钟
9k+
3年前

Vol.15 对话晓宇:追着世界剧变跑的中国人,冒险还是猎奇?

本期嘉宾|晓宇,学者,青年作家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每天一睁眼发现又有一个巨大的新闻砸下来,然后你就非常恍惚地继续过你这看起来没有变化的一天。你也不知道到底我的生活哪部分被改变了,但是你又很确信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已经不一样。”吴琦如此描述。 从2020到2021,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中断、震惊,然后不禁想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世界会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像慢性病一样扎在最近几年的生活里,如鲠在喉,无计可施。 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青年作家、学者晓宇将在节目中给出他的回答。晓宇还有一套独特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到现场去。 如果你已经看过他的新书《利马之梦》,就会知道晓宇“乱入”一场秘鲁总统大选的故事。去秘鲁之前,他正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联合国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现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是一名青年教师。求学与生活一直稳定、按部就班的晓宇,对“冲突的现场”有执念,总是追着政治的剧变在跑。他到底为什么而去? 本期节目中,晓宇和吴琦两位老朋友还谈到了很多由此展开的话题,比如:如何去到现场、如何看待大众媒介的怪象、如何建立对阿富汗等国际问题的认知、在日渐逼仄的公共讨论环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输出等等。当然,还有非常具体的刺激经历,比如晓宇在非洲第一次被人用枪指着…… |方法论| 02:37 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也会被当下的国际新闻影响情绪吗 03:23 晓宇:坐不住,就是想去冲突现场 05:42 强烈的冲动背后,去现场为何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冒险?学术观察的需要? 07:38 去冲突现场只是残酷的猎奇吗 09:25 “在任何冲突地区,中国商人永远快人一步” ——晓宇=学术界的“战争贩子”? 10:13 冲突地区的学者与商人,有何相似动机 12:35 不断被中断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消化时代慢性病带来的割裂感? ——放下日常,关注当下 16:58 每个人都在表态,阿富汗事件真的“出圈”了吗 ——大众舆论中对美国形象的变化 21:15 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中国角色的想象 27:12 普通人如何认识远方的战争 ——大众情绪反映了时代精神 29:16 一有热点就列书单? ——营造的是虚幻的稳定感 ——知识的积累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 31:30 什么样的文本是理解国际新闻的正确途径? 34:25 迅速提供解释的文本只是一个框架 ——突然事件中更需要的是了解事实,而不是依赖框架 36:45 灵魂拷问:从冲突现场能带回什么?做何输出? ——“不一定要有输出” 40:47 灵魂拷问:如何在冲突现场展开具体的生活和工作? ——意外:秘鲁之行是一场邀请 ——巧合:在哥伦比亚与游击队员喝啤酒 ——贸然闯入:叙利亚的现场 45:47 在冲突现场,如何面对危险? 49:06 在个人抵达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建起了涟漪 50:39 方法论 1:文本输出只是建立涟漪的第一步 52:48 方法论 2:知识生产者要迎接争议、而不是回避 ——在舆论环境中要辨析争论从何而来 58:03 方法论 3:如何面对质疑和杂音? ——放下学者包袱,自我流氓化 1:06:30 晓宇:在互联网时代,权力的非具象化是个体面临的危险 1:07:51 自我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 1:11:03 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文人相轻”是问题吗? 1:14:00 流氓与网红 |57 请回答| 1:14:37 冻柿子树:开始听“不在场”了,之前看完了 57 推荐的“我们是由奇迹构成的”。螺丝有一部分功能是安利好物,不好吗? 1:15:48 还是那个雨停:想问 57,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创作者,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这和单纯作为一个在他乡工作的人如何看待渐渐远去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之处?会不自觉地通过个人经历与感观带出对这一主题的社会性观察吗?又或许对故土的感受总是私人的甚至是有排他性的。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苏格兰裔美国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 28 任总统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经核查,音频中提及的“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为卡夫卡 1914 年8 月 2 日的日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影片 《徒手攀岩》(Free Solo,2018),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金国威(Jimmy Chin) 《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 年 |来互动|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姜彦竹、殷佳琦

81分钟
15k+
3年前

Vol.14 对话段炼:电影节是导引图还是致幻剂

本期嘉宾|段炼,策展人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FIRST 青年电影展、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国内的电影节展越来越多,我们习惯了关注它们的动态,下载排片表,上闹铃抢票,甚至飞到另一个城市,度过一个属于电影的周末。 电影(节)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这些电影节展究竟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 在第 15 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结束整整一个月之后,我们再次与在那里工作了 8 年的策展人段炼聊起了它,聊起一个电影节到底是如何炼成的,以及它的意义何在。他用一个故事给出了回答。 “露天放映《两个星球》的时候,真的有一个观众是从映秀赶过来看的。他经历过一样的事情,他的亲友也在那场地震(汶川地震)当中丧生。他想他要不要来看,不知道会不会再次把那个伤疤揭开。他最后到现场了,就是他做出的决定。他想要去疗愈自己,想要去面对崭新的生活吧。这是电影之外,它的价值和意义,是电影节应该发生的事情。”段炼说。 “FIRST 青年电影展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这期「螺丝在拧紧」里,吴琦对段炼说,“我理解这种另类并不完全在于它自身的定位或者宣称,而是它事实上和整体的行业、文化环境构成的这样一组独特的关系:反常中的正常,正常中的反常。”在特殊的舆论环境里,它强调回归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策展,而在商业化的大潮之中,它又聚集了富有艺术性和作者性的作品,受到专业电影人和年轻观众的欢迎。 在这个“另类”的电影节里,段炼已经主持了八年的选片、策展工作。作为一个在西宁长大的人,他参与这个电影展的建构,也见证了它对一座城市的影响。从一个人均观影消费不高的城市,到现在的电影游乐园,西宁无疑因为电影发生了变化。几年前,西宁的出租车司机只知道每年有一天,明星们会来西宁走红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越来越有活力的西宁工作……电影与社会,悄悄地彼此改变着。 本期「螺丝在拧紧」,两位新朋友畅聊那些与电影(节)相关的故事。电影与城市、工作与故乡、赞美与批评、社会现实与艺术创作,一个资深策展人,如何在这些具体的焦灼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方法论| 01:00 吴琦:电影节是“另类”的,策展人是“神秘”的 04:52 段炼是谁? 08:04 从媒体到电影节:通过排除法做人生选择 09:18 人在西宁:故乡与工作交融,是属于自己的叙事 11:20 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乡的关系 ——“当你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才会变得具体” 11:54 通过工作反观故乡,理解才真正开始 13:49 在具体的环境中看电影,呈现新的思考方式 15:37 吴琦:西宁是一座电影游乐园 16:32 如果电影节没有进入当地人的生活,怎么办? 16:56 电影节本身就是飞地,容易制造幻觉 18:00 不是去改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期待电影与在地文化共存 22:33 到底什么是好的电影节? ——构建保有活力的多边关系,让每一边都鲜活,都发声 26:18 在策展人构建的多边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是什么 27:06 具体的焦灼 1:官方与公众 27:50 尽量做一个中立的转译者 28:18 具体的焦灼 2:要给不喜欢的东西打高分 28:55 具体的焦灼 3:“变老”的自己 VS. 永远年轻的观众 ——处理年龄及情绪的变化 30:52 具体的焦灼 4:个人选择与系统 34:15 电影节是一张导引图 ——“我需要夹带一些个人的东西,这是我们回应当下的方式” 36:39 不回避社会现实议题;在不停试探与博弈中才有松动的可能 38:50 如何应对尖锐的意见? 45:04 “要批判,不要单方面的批评,要抗辩,而不是粗暴的抗争” 46:21 策展的核心:入围影片所呈现出的社会图景 46:49 策展工作中的遗憾 ——没有对影片的讨论做出更健康的引导 51:50 “电影没那么重要啊,生活比它大多了” 54:00认识和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必须是电影 55:35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辞职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吗? 57:01 灵魂拷问:最重要的成长时刻? 1:00:05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有进步吗? 1:03:00 “不知道如何面对当下,展望未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回头看看” 1:04:44 灵魂拷问:辞职以后,如何保持输入与输出 |57 请回答| 1:13:54 小馆:吴琦说一开始进这一行是抱着想在一个相对安静、纯粹、自我的空间,去进行表达、书写,但后来发现与期待不符,原来这份职业的社会性非常强,需要去做许多内部外部的沟通,以及许多琐碎的事。请问吴琦跨出舒适圈时是主动性或者说自愿成分更强,还是被迫接受的成分更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权衡随性自然与跨越舒适圈呢?如果一直鸡汤去跨越,会不会最后变得很不像自己,还美名为成长? 1:24:58 Azzia:好无聊,因为是吴老师做的节目才关注的。结果都很乏味,也许是因为话题都是围绕一个人在展开吧,没有聊起来的感觉。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西川,诗人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栗宪庭,当代艺术批评家、理论家,编辑,策展人 谢飞,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胡波(1988-2017),作家、导演、编剧 雷磊,动画导演、实验影像艺术家 吴文光,纪录片导演 -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流浪的迪潘》(Dheepan,2015),导演:雅克·欧迪亚 《海上焰火》(Fuocoammare,2016),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雨打芭蕉》(2021),导演:闫冰 《动物方言》(2019),导演:雷磊 《两个星球》(2021),导演:范俭 |来互动|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姜彦竹、殷佳琦

79分钟
7k+
3年前

Vol.13 反问:在文化工作的前线,你是一颗怎样的“螺丝钉”

本期嘉宾|吴琦,单读主编 主持人们|A. 牟彤,单向空间多媒体编辑,电影研究人员 B. 刘婧,单读编辑,偶尔写点东西,如果咱俩关系不赖,你也可以叫我籽今 C. 野鸭,单读搞活动的,螺丝在拧紧制作人 D. 殷佳琦,单读实习生,历史系研究生,即兴发挥学习者 很多听众留言说,“螺丝在拧紧”这档播客信息量巨大,一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前两期吴琦对话戴锦华老师(点击收听)和项飙老师(点击收听)的节目,主题和内容格外扎实。甚至原本轻松的子栏目「楼底下」,也被他越拧越紧......为了主播和听众的身心健康,“松螺丝”势在必行! 这一期,我们按下暂停键。 从 2020 年开始,整个单读编辑部都陷入了自转陀螺一般的忙碌周期,“螺丝在拧紧”的声音也通过多种媒介抵达了更多地方。可是,当一个人进行越来越多的表达,表达本身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面向大众,会感到恐惧吗?当社会身份和工作角色越来越复杂,又有怎样的反思和警惕? 这次我们将解锁第二个子栏目「猛回头」,反问吴琦。 本期节目,四位单读编辑部的新老同事将联合客串主持人。其中包括:刚刚加入我们不久(还没完全习惯)的专业播客制作者 A,不关心吴琦只关心《单读》的编辑 B、比起“狗屁工作”更关心个人生活的编辑 C、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知道的实习生D。她们将轮番发起“轰炸”。 如果说“螺丝在拧紧”的主要节目是参与文化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讨论,子栏目「楼底下」是呼朋唤友、彼此激励(抬杠)的过程,那么「猛回头」则是一个更为私人的角度,撺掇大家反主为客,一起“剖析”主播,快来一起加入吧。 |搞气氛| 03:14 快问快答:最有成就感的事、最尴尬的事、给多少钱愿意离开单读...... |搞事业| 04:40 问:为什么离开记者行业 ——在行业危机中不自觉地换了“跑道” 05:50 问:编辑、主编、作者、译者、主播……最喜欢哪一个身份 ——被编辑身份的矛盾吸引:在文化生产的前线“隐身” 08:06 问:做主编以来,觉得自己进步了吗 11:26 问:对单读编辑部的吐槽&期待 ——吐槽无用,不如有话直说 ——期待单读可以流动、随时重组 15:40 作为领导:面对年轻同事,会主动回避友谊的产生 17:58 作为主编: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是书本之外的营养 20:24 身兼多职:如何抵制油滑——说真话,不说大话 25:12 问:国企、公务员、互联网大厂……刚毕业的你会如何选择 ——“做好一切工作的准备” 31:42 问:如何警惕文化媒体的精英化 ——没有好的答案,去思考、去实践 35:16 问:分众化的圈层如何沟通 ——意识并行使自己的文化身份 |继续搞气氛| 39:11 你也许可能想知道生活中的他 46:05 对创作者的态度是近年来最大的改变 ——风格和流派的形成是后置的,实践和忍耐率先发生 ——将个人的偏爱放在公共的理性之后 |57 请回答| 50:42 薇拉:57 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听戴老师的电影课,那么对戴老师讲的电影最深的是哪一部,为什么呢?可以分享一下两个人之间有趣的事吗? 53:36 庄与鱼:戴老师认为电影要能够展现出对社会的关注,直面社会中大多数人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一部电影的制作往往又带有很强的滞后性,也很少有像《熔炉》那样能直接助推社会某条具体法律的改变。那么电影的公共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难道只在于唤醒人们对某个议题虚无缥缈的“关注”吗? |本期音乐| 苏维埃计算机 -THE BOOTLEGS 靴腿 不确定的自由落体-虎啸春 塞车恰恰(伴奏版)-旺福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56分钟
8k+
3年前

Vol.12 戴锦华×吴琦:从摄影机到手机,电影还有未来吗

嘉宾|戴锦华,学者,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刚刚落幕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间隙,「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和他的老师(也是他不怕肉麻称呼的偶像)戴锦华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次,戴老师受邀出任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对话也就非常具体地从手机创作延展开来。在本次超短片大赛中,由移动设备拍摄完成的作品占比52%,比去年多了21%。他们谈到日益普及的手机所带来的变化,手机镜头捕捉到的生活图景是奇观还是日常,媒介特性的变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目光。 面对“人人都是创作者”这样高涨的创作热情,戴老师的追问不止于此。在谈话中,她透露了共识与分歧并存的超短片评审过程,评委们试图讨论和厘清的不仅仅是作品的高下,而是更深的思索:如何区分短视频、超短片和电影?竖屏与横屏、大银幕与小屏幕到底有何不同?媒介的变化又如何改变创作的艺术性和社会性? 深爱电影的她,也始终关心电影的生存与未来。当数码取代胶片,戴老师曾以为电影会就此陷入危机,而现在,媒介生态发生了更多元的变化,不同艺术之间似乎实现了更为自由的穿梭——艺术家可以拍电影,导演可以进驻美术馆,而普通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一段流动影像。与此同时,她的担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也将在这股浪潮中被忽视、被放逐。 最后,一定要听到节目的结尾,吴琦(忍不住肉麻地)分享他个人对戴老师的理解与爱。在疫情、公共舆论和世界情势所制造的各种围困之中,我们如何站在一起,面对现实,继续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民创作的时代,在每一个不吐不快的时刻,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到底说什么?又如何去说? |方法论| 01:24 作为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的评审,戴老师有何感受 02:30 评审分歧:如何定义超短片 ——是否需要讲故事 ——是否等于短视频 07:44 达成共识:寻找具有社会洞察与媒介想象力的作品 09:20 使用手机创作的超短片,会改变电影的未来吗 10:51 方法论 1: ——媒介本身的物质性,就是它的社会性 ——电影能否继续生存,正取决于社会性和公共性 14:03 电影是摄制的艺术,不是绘制的艺术 17:34 既爱且恨的电影节有何意义 ——一次电影人的嘉年华 ——一个信号丛:不仅关于电影,而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19:29 数码是一个无尽的弥散和粉碎的过程,而电影史也是不断颠覆又不断回答 24:28 方法论 2:把电影节的短名单(而不是获奖名单)当作导引图 29:20 方法论 3:研究者始终与创作者保持距离,是对彼此的保护 31:57 艺术作品的血肉和情感,一定是非理论、非观念的 32:59 方法论 4:理论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是一种空气,供大家分享和呼吸 37:02 鸡汤发射器的苦恼:意识到行业的困境和不公,如何与年轻创作者站在一边 ——墙不是用头撞破的,更不是用鸡蛋撞破的 ——对于现状、历史和结构的判断,也是一种社会介入 42:02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电影都是需要用爱发电的事业 46:00 电影是昂贵的媒介:不要去独白,至少要倾诉 48:47 降低门槛的手机拍摄,带来了哪些新表达 53:01 自我奇观化的影像不等于真实的生活状态 1:00:07 粉丝观察 1:不再被代沟困扰的戴老师 ——“选择留在属于自己的年代” 1:05:47 粉丝观察 2:各种围困之下,社会表达变多的戴老师 ——“说我能说的,做我能做的,说我相信的,做我认为无害的” 1:13:18 倾诉与聆听:和戴老师一起置身无尽成长的过程 1:18:14 拒绝成熟:“这才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和特权” |57 请回答| 1:19:07 Mirror:单读能在很短时间里将这次对话用视频、音频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是太棒了!我想问的是,你认为不同的媒介形态对这次内容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单读最近在全媒体领域的探索又有怎样的考虑呢? 1:20:57 Yino:希望这个特辑一年一度都会有更新,项飙老师的对话,就是为了播客而生。当初看《把自己作为方法》时就在想,把对话变成播客多好!现在,它诞生了!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朋友 曹斐,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 黄轩,演员 蔡明亮,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 牟森,独立戏剧制作人、编导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伊朗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等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 -谈提到的影视作品 《彼岸》(1995),导演:蒋樾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导演:毕赣 《特写》(Nema-ye Nazdik Close Up,1990),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烟火人间》(2020),导演:孙虹 《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 《一代宗师》(2013),导演:王家卫 -其他 桌面电影,用电脑和手机桌面素材拼接而成的电影,风格以惊悚、悬疑为主。 吸引力电影,由电影理论家汤姆·甘宁提出,是一种以视觉奇观吸引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早期电影风格。 小剧场戏剧,于上世纪 90 年代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演出不景气的背景下诞生。小剧场戏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以实现话剧作品的突破,吸引观众重回剧场。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最早由美国艺术与语言 (Art & Language)小组艺术家在《Art-Language》杂志中正式提出。作为艺术的一种,观念艺术主张作品所牵涉的意念比当中的物质性甚至传统美学更为重要。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商务统筹:张煜 后期制作:牟彤、cc 编辑:张迪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86分钟
32k+
3年前

Vol.11(上)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 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 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 |方法论(上)| #从一本书的诞生开始# 02:00 总结:《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至今,这本书对各自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或变化 02:30 编辑丹妮:不断重读,依然有新的启发 03:14 作者吴琦:用不同的媒介实践,寻找“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答案 06:24 作者项飙:进入新的工作地点和角色,从研究者到组织者的转变 #对话在继续# 12:06 几百封读者来信都来自哪里、来自谁 #自我# 14:01 提问:提出“自我”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共鸣和批判,为什么这个概念比较关键,成为我们的入口 29:41 提问:如何将个人经验问题化,如何看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41:00 提问:如何辨析年轻人的自我、自私与自身 50:49 提问:你们是否忽略了阶层与代际的差异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铁月亮》,许立志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 年 1 月 -谈话中提到的学者 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加拿大哲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 阎云翔,文化人类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谈话中提到的机构 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成立于 1911 年,是致力于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德国科学研究机构。 |和主播说说小话|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胡晋溢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67分钟
56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