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嘉宾|晓宇,学者,青年作家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每天一睁眼发现又有一个巨大的新闻砸下来,然后你就非常恍惚地继续过你这看起来没有变化的一天。你也不知道到底我的生活哪部分被改变了,但是你又很确信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已经不一样。吴琦如此描述。


20202021,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中断、震惊,然后不禁想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世界会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像慢性病一样扎在最近几年的生活里,如鲠在喉,无计可施。


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青年作家、学者晓宇将在节目中给出他的回答。晓宇还有一套独特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到现场去。


如果你已经看过他的新书《利马之梦》,就会知道晓宇乱入一场秘鲁总统大选的故事。去秘鲁之前,他正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联合国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现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是一名青年教师。求学与生活一直稳定、按部就班的晓宇,对冲突的现场有执念,总是追着政治的剧变在跑。他到底为什么而去?

本期节目中,晓宇和吴琦两位老朋友还谈到了很多由此展开的话题,比如:如何去到现场、如何看待大众媒介的怪象、如何建立对阿富汗等国际问题的认知、在日渐逼仄的公共讨论环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输出等等。当然,还有非常具体的刺激经历,比如晓宇在非洲第一次被人用枪指着……



|方法论|

02:37 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也会被当下的国际新闻影响情绪吗

03:23 晓宇:坐不住,就是想去冲突现场

05:42 强烈的冲动背后,去现场为何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冒险?学术观察的需要?

07:38 去冲突现场只是残酷的猎奇吗

09:25 “在任何冲突地区,中国商人永远快人一步

——晓宇=学术界的战争贩子

10:13 冲突地区的学者与商人,有何相似动机

12:35 不断被中断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消化时代慢性病带来的割裂感?

——放下日常,关注当下

16:58 每个人都在表态,阿富汗事件真的出圈了吗

——大众舆论中对美国形象的变化

21:15 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中国角色的想象

27:12 普通人如何认识远方的战争

——大众情绪反映了时代精神

29:16 一有热点就列书单?

——营造的是虚幻的稳定感

——知识的积累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

31:30 什么样的文本是理解国际新闻的正确途径?

34:25 迅速提供解释的文本只是一个框架

——突然事件中更需要的是了解事实,而不是依赖框架

36:45 灵魂拷问:从冲突现场能带回什么?做何输出?

——“不一定要有输出

40:47 灵魂拷问:如何在冲突现场展开具体的生活和工作?

——意外:秘鲁之行是一场邀请

——巧合:在哥伦比亚与游击队员喝啤酒

——贸然闯入:叙利亚的现场

45:47 在冲突现场,如何面对危险?

49:06 在个人抵达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建起了涟漪

50:39 方法论 1:文本输出只是建立涟漪的第一步

52:48 方法论 2:知识生产者要迎接争议、而不是回避

——在舆论环境中要辨析争论从何而来

58:03 方法论 3:如何面对质疑和杂音?

——放下学者包袱,自我流氓化

1:06:30 晓宇:在互联网时代,权力的非具象化是个体面临的危险

1:07:51 自我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

1:11:03 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文人相轻是问题吗?

1:14:00 流氓与网红

57 请回答|

1:14:37 冻柿子树:开始听不在场了,之前看完了 57 推荐的我们是由奇迹构成的。螺丝有一部分功能是安利好物,不好吗?

1:15:48 还是那个雨停:想问 57,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创作者,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这和单纯作为一个在他乡工作的人如何看待渐渐远去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之处?会不自觉地通过个人经历与感观带出对这一主题的社会性观察吗?又或许对故土的感受总是私人的甚至是有排他性的。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苏格兰裔美国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 28 任总统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经核查,音频中提及的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为卡夫卡 1914 8 2 日的日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谈话中提到的影片

《徒手攀岩》(Free Solo2018),导演:伊丽莎白··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金国威(Jimmy Chin

《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

-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

|来互动|

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

|关于「螺丝在拧紧」|

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胡亚萍

后期制作:牟彤

文字编辑:张迪

商务统筹:张煜

视觉设计:李政坷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姜彦竹、殷佳琦


主播...
57不拧紧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sdfUfFE
3年前
0
主播和嘉宾是80后?其实这一代及更后的世代,是刚刚意识到生活不是岁静,而上几代人,至少是知识阶层,经历过更多的变革,远比你们刚意识到的生活波澜壮阔。对上几代人太小看了
Mooomooo
3年前
1
1:04:47 吴老师这段话延展得很好。权力深谙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它高高在上,让“下层”在互相攻击和指摘,并且把矛盾转移到平台和用户之间上。“你我都在笼子里,但你看不见外面这只手”。蛮好总结了这几年互联网热炒的一些热点议题。
Rorain_X
3年前
1
哈哈哈哈哈自我流氓化和网红化🐣🐣
羊小狗
3年前
2
求一个晓宇前辈的公众号🙋
ichimneys
3年前
2
1:01:07 我发现最近网上好点了,b站的弹幕还有视频内容,苹果13发布新闻里竟然没啥骂战,可能经费有限,不定是权力啦,有人做这个买卖
SOYOGO
3年前
2
1:15:20 啊哈哈,被cue了,感谢回复❤️❤️❤️
HD269514d
3年前
2
权力批评是有门槛的。至少你连神经病的名字(包括各种谐音字)都打不出来。对,就是这么自信,它们默认你提及它的名字时多半是要批评它
Stella_Iumo
3年前
3
但是吴祺自黑就非常不可爱,晓宇包袱小多了可爱多了,回答问题也没有困在自我里,而真的在看世界真的在在意与世界的联系,甚至有往前再走一步的自觉。是令人感动的。
飞扬在落日黄昏
3年前
3
1:05:47 “我们要把不良的情绪从自己的身边人或者普通人身上转移开来,去理解我们的愤怒到底来自于哪里,很少程度上它会真正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交往之中。” “权力的非具象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险。”
范米索
3年前
3
在利马之梦刚出来的时候,就买了这本书,还去豆瓣写了书评!很感谢作者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有趣的魔幻拉美
飞扬在落日黄昏
3年前
5
1:03:31 “为什么见面温和网上激化,某种程度上是“现场”的缺失造成的。我们只能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沟通,而这个平台带来的伤害的程度可能超过了它所带来的友善的交流。互联网让我们都变得非常懦弱,我们都已经变得不敢跟人面对面地发生争执。我们对别人所有的不满甚至都要从别人身后,在一个看不见的场域,以匿名的身份发出来。而我们发出这种批判的对象,并不是权力的所有者,而是普通人。对权力的所有者我们保持静默,被权力抛弃的人,我们可能会选择性地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拥有互联网的一代在行动性上是有某种懦弱性在的。”
白毛鳮
3年前
5
喜欢《利马之梦》
小Ju
3年前
6
1:04:54 太同意了 互联网并不是给人平等说话的权力 而是方便了权力收回所有人说话的机会
Sea_Gulls
3年前
6
31:19 每当国际新闻出现,编辑:我们先推个书单,大家先来了解一下背景,给人知识上稳定感。
谢少平
3年前
8
主持太绕了,语言需要更凝练轻松
黄考拉
3年前
11
35:41 同意,这种迅速的解释和判断太轻佻了,仅仅只能带来短暂易逝的安全感,无法形成理性的对话和大范围的共识
Battery-Low
3年前
13
太喜欢吴琦老师和晓宇老师的对话了,不管是播客,还是互相写的信,总是一次次被两个人的文字和表达所吸引,看到标着这两个名字的作品就迫不及待去读(每次读吴琦老师为单读写的前言都意犹未尽哈哈哈哈)。感谢你们的分享,期待以后能继续获得思想的养分🙏
Jieni_
3年前
21
27:40 “早上德国宣战了,下午我去游泳”
Violet阿紫
3年前
21
“用知识性的积累尝试重修营造稳定感”👍《利马之梦》也提到文本依赖,尽管经验和文本指向不同的世界,可人类需要统一叙事,将经验纳入理论框架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感。说穿了就是安慰大众,不要慌,一切皆有解释,一切也还在掌控之中……
香水瓶
3年前
34
19:11 这次阿富汗事件关注度这么高依然是因为美国 美国的失败撤离在某些人看来是“喜闻乐见”的 是征兆 是形势 是机会 又有多少人是在真的关心那里的人民尤其是女性要怎么活下去呢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