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LENSWAVE
透析万象,镜观社会

Album
主播:
何能
出版方:
南都观察
订阅数:
621
集数:
6
最近更新:
1年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7年来,南都观察以文章的形式,向读者提供各种视角的社会观察与观点,尝试与读者一起探讨公共问题,寻找思考的路径与可能性。同时,编辑部自己也在探索,这个内容是否读者的关注焦点?这样的表达是否读者友好?还有什么其他的传播方式,能帮我们到达更多的读者,传递更多的内容? 这是我们推出这个播客栏目的初衷,在信息传播方式和不同场景下读者需求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尝试通过听觉来传递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个播客会是与“南都观察家”并行的栏目,在后者继续坚持理性思考,通过结构严谨的论述来研究问题时,新生的播客栏目会采取相对轻松的、与嘉宾聊天的方式,然而,我们的话题依然会是一贯以来的风格:去观察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去思考和想象各种可能性。 因此我们把这个新生的栏目命名为“透镜LENSWAVE”,一方面,希望它可以成为一面透镜,帮助我们去看到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不那么明显的一些事物,另一方面,也希望它是一个浪潮,推动着我们向前。
透镜LENSWAVE的创作者...
何能
透镜LENSWAVE的音频...

Vol.6 志愿者在行动:我们为什么守护水库移民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带来了两次库区大移民。1958年的秋天,丹江口大坝开工,六十余年间,七十二万移民背井离乡。为了远方的无数人,人们离开了故土,他们的生活却始终无法被平移。水库移民们的奉献和牺牲在重大历史的起伏中沉没,渐渐被遗忘。 但总有人记得,总有人在行动。在被称为“中国第一水利移民大镇”的大柴湖地区(编者注:1966年至196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期间,超过4.9万名河南淅川人被迁往湖北钟祥大柴湖进行安置),个体志愿者和公益团体十分活跃,他们通过公益行动守护柴湖移民,帮助柴湖移民融入当地的生活。志愿者在柴湖移民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推而言之,作为受益者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以回馈水库移民的奉献和牺牲?本期节目邀请了长期致力于水库移民帮扶和地方发展志愿工作的胡海龙以及三峡移民亲历者冯元,希望在发问、讲述和对比中厘清这些问题。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胡海龙(公益志愿者,研究者)、冯元(公益从业者) -收听指南- 01:14 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说起:65年与72万移民 04:07 水库移民模式变迁:从建制化大批量移民到“小集中大分散” 10:04 外迁还是就地后靠?三峡移民亲历者的自述 17:10 丹江口库区移民的个体生活故事 22:20 针对水库移民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在做什么?以大柴湖地区为例 36:16 什么是“大柴湖移民精神”? ​41:44 三峡移民中的社区流散 44:49 同饮汉江水,为何却难共命运? 53:10 作为受益者的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回馈水库移民的奉献和牺牲?

60分钟
99+
1年前

Vol.5 户籍冰山在融化,教育状况有改观么?

近日来,各个省份纷纷放开落户的限制,其中包括浙江、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1949年来严格的户口政策,在80年代允许人口流动时出现了松动,而这批放开落户限制,则是又一个里程碑。 一直以来,户口都与获得公共服务的资格紧密捆绑。80年代以来允许人口流动,却不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上学困难的现象,这一问题到今天,真的可以划上句号了吗? 而政策开放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地居民不满移民,认为他们“抢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其中以西安7月爆发的争议影响最大。政府政策放开后,民间欢迎吗? 一直致力于“打破户籍壁垒”“融化冰山”(佳羽会背负一个冰山的模型四处奔走呼吁),让流动儿童也能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教育服务的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对于教育、人口流动等问题有多年深入的调研和大量一手资料。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佳羽和我们聊一聊,多年致力的坚冰就这样融化了,他是什么感受?流动家庭的教育现状和决策是怎样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的?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魏佳羽(新公民计划总干事) -收听指南- 01:12 户籍冰山真的开始融化了吗? 03:40 教育资源被抢占了吗? 06:35 如何看待高考的公平性问题? 11:30 “普职分流”所带来的焦虑 14:14 职校就业市场的变迁 22:18 户籍全面开放趋势下教育发展方向 24:35 人口的迁徙选择,倒逼教育系统根据预判去调整教育供给 26:52 “卷”是因为选拔性思维 30:10 户籍开放已久,为什么是西安发生了争议? 35:25 衡量一个学校不是通过升学率,而是有没有给学生合适的教育,让他们成为“人”

45分钟
99+
1年前

Vol.3 从近代越剧到德国古典乐,看文化生产的“既要又要”

2023年5月,何赛飞在一档戏曲比赛节目中痛批一些院团忽视本剧种培育、青年演员培养的现象,发出“戏呢?钱呢?”的诘问,在网上引发对传统戏曲发展困境的广泛讨论。传统戏曲在当下的式微和生产动力不足,是众多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文化遗产属于文化生产机制中的一环。当我们试图讨论传统剧种等文化遗产的保育问题时,不妨回到文化生产机制规律的主线上,来看看古今中外的文化生产是如何运作的。 传统戏剧与其他文化遗产有何不同?近代以来的越剧如何一跃而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文化生产如何能“既要又要”,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又能赚到钱?从德国古典乐、日本睡魔祭到台湾霹雳布袋戏,我们能从这些成功的文化遗产活化案例中看到什么?请听本期嘉宾维舟带来的精彩分享。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 -收听指南- 01:23 文化生产机制的三个阶段 05:37 由市场需求生发而来的传统戏曲 09:41 从越剧到百老汇,作为戏剧生产机制核心的观众 19:15 文化生产如何能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又能赚到钱? 30:00 德国古典乐、日本睡魔祭和台湾霹雳布袋戏,文化遗产怎么活化? 35:58 文化消费的细分市场与城乡差异

42分钟
99+
1年前
透镜LENSWAVE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