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带来了两次库区大移民。1958年的秋天,丹江口大坝开工,六十余年间,七十二万移民背井离乡。为了远方的无数人,人们离开了故土,他们的生活却始终无法被平移。水库移民们的奉献和牺牲在重大历史的起伏中沉没,渐渐被遗忘。 但总有人记得,总有人在行动。在被称为“中国第一水利移民大镇”的大柴湖地区(编者注:1966年至196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期间,超过4.9万名河南淅川人被迁往湖北钟祥大柴湖进行安置),个体志愿者和公益团体十分活跃,他们通过公益行动守护柴湖移民,帮助柴湖移民融入当地的生活。志愿者在柴湖移民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推而言之,作为受益者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以回馈水库移民的奉献和牺牲?本期节目邀请了长期致力于水库移民帮扶和地方发展志愿工作的胡海龙以及三峡移民亲历者冯元,希望在发问、讲述和对比中厘清这些问题。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胡海龙(公益志愿者,研究者)、冯元(公益从业者) -收听指南- 01:14 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说起:65年与72万移民 04:07 水库移民模式变迁:从建制化大批量移民到“小集中大分散” 10:04 外迁还是就地后靠?三峡移民亲历者的自述 17:10 丹江口库区移民的个体生活故事 22:20 针对水库移民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在做什么?以大柴湖地区为例 36:16 什么是“大柴湖移民精神”? 41:44 三峡移民中的社区流散 44:49 同饮汉江水,为何却难共命运? 53:10 作为受益者的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回馈水库移民的奉献和牺牲?
近日来,各个省份纷纷放开落户的限制,其中包括浙江、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1949年来严格的户口政策,在80年代允许人口流动时出现了松动,而这批放开落户限制,则是又一个里程碑。 一直以来,户口都与获得公共服务的资格紧密捆绑。80年代以来允许人口流动,却不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教育,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上学困难的现象,这一问题到今天,真的可以划上句号了吗? 而政策开放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地居民不满移民,认为他们“抢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其中以西安7月爆发的争议影响最大。政府政策放开后,民间欢迎吗? 一直致力于“打破户籍壁垒”“融化冰山”(佳羽会背负一个冰山的模型四处奔走呼吁),让流动儿童也能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教育服务的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对于教育、人口流动等问题有多年深入的调研和大量一手资料。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佳羽和我们聊一聊,多年致力的坚冰就这样融化了,他是什么感受?流动家庭的教育现状和决策是怎样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的?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魏佳羽(新公民计划总干事) -收听指南- 01:12 户籍冰山真的开始融化了吗? 03:40 教育资源被抢占了吗? 06:35 如何看待高考的公平性问题? 11:30 “普职分流”所带来的焦虑 14:14 职校就业市场的变迁 22:18 户籍全面开放趋势下教育发展方向 24:35 人口的迁徙选择,倒逼教育系统根据预判去调整教育供给 26:52 “卷”是因为选拔性思维 30:10 户籍开放已久,为什么是西安发生了争议? 35:25 衡量一个学校不是通过升学率,而是有没有给学生合适的教育,让他们成为“人”
上期节目中,我们和维舟老师围绕古今中外文化生产的“既要又要”,试图回应何赛飞之问。文化生产并非空中楼阁,除了市场需求外,诸多因素都会改变其运作机制。 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变迁方面,从纸质书到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媒介技术的更新如何影响文化生产?生产者和商业变现方面,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为爱发电”和商业化对文化生产的可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产品传播和接受方面,“爆款”是怎样诞生的?请听维舟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 -收听指南- 00:47 从纸质书到播客,技术变迁对文化生产的影响 09:31 《雄狮少年》和J.K.罗琳,“活”在市场里的文化生产 14:36 天涯社区的衰落与维基百科的成功,“为爱发电”难在哪? 20:35 “爆款”如何炼成?以健全的市场反馈机制为基 26:37 总结:文化生产可持续,得让市场自己“说话”
2023年5月,何赛飞在一档戏曲比赛节目中痛批一些院团忽视本剧种培育、青年演员培养的现象,发出“戏呢?钱呢?”的诘问,在网上引发对传统戏曲发展困境的广泛讨论。传统戏曲在当下的式微和生产动力不足,是众多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文化遗产属于文化生产机制中的一环。当我们试图讨论传统剧种等文化遗产的保育问题时,不妨回到文化生产机制规律的主线上,来看看古今中外的文化生产是如何运作的。 传统戏剧与其他文化遗产有何不同?近代以来的越剧如何一跃而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文化生产如何能“既要又要”,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又能赚到钱?从德国古典乐、日本睡魔祭到台湾霹雳布袋戏,我们能从这些成功的文化遗产活化案例中看到什么?请听本期嘉宾维舟带来的精彩分享。 -本期对谈- 主播:何能 嘉宾: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 -收听指南- 01:23 文化生产机制的三个阶段 05:37 由市场需求生发而来的传统戏曲 09:41 从越剧到百老汇,作为戏剧生产机制核心的观众 19:15 文化生产如何能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又能赚到钱? 30:00 德国古典乐、日本睡魔祭和台湾霹雳布袋戏,文化遗产怎么活化? 35:58 文化消费的细分市场与城乡差异
上期的节目里,我们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围绕高考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包括高考从选拔到评价功能的转变、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定位变化、什么是多元评价以及如何作多元评价、如何推行大学录取的招考分离,等等。 第二期节目,我们将在上次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高等教育相关话题,例如怎样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如何转变大学功利化倾向,等等。希望与听众朋友们一起思考高等教育真正的功能与意义。 1:00 如何评价“大学高中化,考研高考化”的趋势? 6:28 追求升学率指标的弊端 9:29 中国家长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17:02 学历“内卷”的背后是什么? 21:09 大学“考证热”反映高等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24:14 如何更好发挥高校人才培育作用?
“透镜LENSWAVE”与微信公众号“南都观察家”同属“南都观察”这一思想平台,在公号继续坚持理性思考,通过结构严谨的论述来研究问题时,播客栏目采取相对轻松的、与嘉宾聊天的方式。然而,话题依然会是一贯以来的风格:去观察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去思考和想象各种可能性。 2023年的高考录取刚刚结束,一些流出来的数据显示,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很可能超过90%,这样的录取率显示高考已经大众化,大学也不再是之前的精英教育,但是另一方面,教育越来越“卷”,家长和学生使尽全身解数去争取那些极少的“好大学”的机会,上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更好地上学,这个没有出路的循环中,看不到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请来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作为第一期嘉宾。我们将和熊老师聊聊高考、聊聊教育改革,什么是“招考分离”,什么是“多元评价体系”,并基于此,尝试去探讨教育的意义。 1:21 高考的多元评价是什么? 7:58 如何实现高考的多元评价? 15:52 多元综合评价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来说是公平的吗? 29:15 高考志愿的双向选择为什么是合理的? 33:22 高考录取的“631”评价体系是什么? 36:45 “631”评价体系与“双向选择”的关系? 37:06 为什么高考改革一直在“原地打转”? 43:09 “招考分离”的成功案例与问题 49:32 高考录取的“效率”迷思 53:18 现有高考制度如何影响了出生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