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激情褪去,如何面对周期性公益筹款的“无意义感”?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二十一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解困式报道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本期沙龙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今年是99公益日的第9年,汶川地震的第15年。不少公益从业者也在年复一年的周期性筹款中感到倦怠。近年公益行业“唯筹款额论英雄”观念的流行,也是加深这种倦怠感的原因之一,不止一位资深公益人跟我们说,以前做筹款、做公益很有激情,而现在就像是过日子,打一份工。 公益筹款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有需要的人募集资金,也是在向潜在的捐款人进行赋权。 在筹款中,会发生很多故事,人与人发生连接后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们是很难从前现代的社会里看到的。我相信,在多年公益筹款的滋养下的公民土壤,不会是之前那种对他人命运漠不关心的,或是对公共事务觉得无能为力的看客心态。 本集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刘颖璋(九姑娘) 合木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人 孔德洁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筹款学博士 刘小钢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精选时间线 04:18-真实存在的“筹款疲劳” 13:49-公益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从何而来? 22:03-互联网筹款,有帮助公益行业吗? 33:17-一亿棵梭梭项目,讲故事带来的问题 46:43-和明星的一次良性公益互动 56:18-我们要建立的是友谊关系

71分钟
99+
1年前

涿州洪灾背后:灾情、邀请函与媒体的镜头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二十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解困式报道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本期沙龙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这次京津冀水灾中,南方周末发出的报道中,提到了“邀请函救灾”,据说没有邀请函的民间救援队不让进。 一位在媒体当记者的朋友告诉我们,他跟着一个救援队去到涿州被淹的地方捞人,那个救援队既不是当地的救援队,也没有邀请函。他们先救助了好几十个被围困在洪水里的灾民,然后回到市里补办邀请函。这样先上车后补票的救援队,不在少数。 也许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但有一个事实不能回避:像涿州这样的大灾发生时,救援的供给是也许是跟不上灾民的需求的。我本人对救灾是个外行,所以我拉上了刚刚从涿州回来的佟欣然女士与我一同主持本期的共益论沙龙。同时,我们还请来了两位非常了解应急救援领域的嘉宾,我们一起聊聊这次京津冀水灾。 本集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佟欣然 基金会救灾协调会项目总监 李 京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王海波 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精选时间线 04:26-在灾区断水断电是常态 11:32-蓄滞洪区,不代表泄洪区域 14:29-灾害响应的几个阶段 18:15-发动村民与以工代赈 20:46-有邀请函才能救灾到底是怎么回事 38:07-有序、专业的救援是什么 42:33-媒体的镜头

58分钟
99+
1年前

从COCO离开讲起,为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这么难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九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解困式报道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本期沙龙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也许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心理疾病的影响,甚至对此有所误解,比如说,人们就常常混淆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谁会想到流行天后李玟居然会因为抑郁症自杀呢?她是那么爱笑,表演风格是那么充满活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被那么多人爱着,她怎么会抑郁,怎么会有心理健康的问题呢? 抑郁症的背后有性别问题、就业问题、离异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生几率,而多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反过来形成了更多社会问题。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究竟难在哪里?一些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帮得上忙吗?目前的公益资源供给是否跟得上?有人在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吗? 本集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朱清华 新京报 深度报道部资深记者 代表作品:《三亿人困于失眠》 徐群霞 浩瑞恩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执行主任 时间线 01:46 - 为什么关注心理健康会被当成“矫情”? 05:36 - 困于失眠的三亿人 11:40 - 抑郁症会无缘无故出现吗 21:21 - 讲起COCO的离开,聊聊难以干预的“中间状态” 40:48 - 我们的精神卫生体系 52:57 - 用写作和阅读进行自我排解

62分钟
46
1年前

在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里,聊聊气候变化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八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解困式报道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本期沙龙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COP27(气候变化大会)上以警告的口吻说,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我们正踩着油门,一路驶向地狱。人类仅有一个选择:合作或灭亡。我们必须达成气候团结协定,否则就是在集体自杀。”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类非常关心不平等,并不太担心集体毁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毁灭也是不平等的,在气候变化中受到损失的,大概率是穷人,因为穷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所以,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期的共益论沙龙请来了一位新闻界的朋友,和一位公益界的伙伴,我们来听听他们在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里,他们以及他们的机构在做些什么,他们怎么看待这种严峻而又棘手的局面,他们有没有什么对策。 本集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刘 栋 澎湃新闻 首席记者 代表作品:《鄱阳湖刮起“沙尘暴”》 卢之遥,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 精选时间线 06:12 -气候变化带来的毁灭对人类并不平等 09:39 -所谓,气候危机纪元的第四年 15:37 -当气候就像身体一样发生了功能紊乱 26:15 -普罗大众到底关不关心这件事? 48:25 -解困式新闻,如何连接公益和媒体

62分钟
95
1年前

大灾难的背后:新闻、行动和人的命运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七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解困式报道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仅让中国的公民意识进一步觉醒,也使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空前的高度。但是,光有热情是不行,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回应灾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灾害报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灾害报道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报道灾害的角度也相对单一,以宏观叙事为主,缺少民间视角。冲在一线的媒体记者得不到太多的支持,优秀的灾害报道也没有被很好地整理、总结、传播乃至共同讨论。 这次,我们邀请了走过土耳其地震、新冠疫情、多场气候灾害的三位媒体人,和他们一起聊聊走过灾难废墟的人,如何看待灾难。 本集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李慧琪 自由撰稿人 代表作品:《被抚平的哀伤:武汉疫情丧亲者如何重建心灵?》 杨 楠 南方人物周刊 资深记者 代表作品:《安塔基亚:告诉世界,我们无家可归》 刘 栋 澎湃新闻 首席记者 代表作品:《鄱阳湖刮起“沙尘暴”》 精选时间线 04:18 -在土耳其的杨楠-让世界看见漫长的余波 13:32 -在疫情中,谁在抚平哀伤 26:34 -气候变化,串联起新闻事件的原因 38:02 -解困式报道,大家反而更愿意看 43:44 -彩蛋:关于灾害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

45分钟
43
1年前

冲破规训和惩罚,寻找团结伙伴的新方法—New Power | 读书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六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 ​福柯在《规训和惩罚》中指出,“规训”是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规范化是这种权力的特征。权力、规训、惩罚,都是power的一种。 英语里,power是个多义词。在杰里米·海曼斯和亨利·蒂姆斯的《超级参与者》一书中,讨论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权力,以及这种权力的运作逻辑。他们用一种后现代的思路,讨论了关于互联网、基于被赋权的网民日益增长的、不可遏制的参与“某种事情”的激情​。 ​事实上,这是一本教人怎么组织志愿社群、发起社会运动的书。它有一定工具书的特性,但更多是在介绍一种新思潮。书里并没有太多实用的攻略,但案例十分丰富,既有像#MeToo这样的女权主义运动、#GivingTuesday这样的线上募捐风潮,也有对优步、爱彼迎这样的商业案例的分析,甚至介绍了ISIS这样的邪恶新势力,就连奥巴马与特朗普的竞选案例都在其中。 在这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沙龙中,我们和你一起,来看看这种新的权力形式,如何改变了组织,如何团结不同的人。 ​主讲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 主理人 分享书友 高卉 大有启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精选时间线​ 01:59 为什么普通人也能发起活动了 11:58 赢得群众的心的五个步骤 16:01 超级参与者需要怎么样的反馈回路 24:14 本书对非营利组织从业者的启发

34分钟
65
1年前

共益论沙龙X解困 |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抑郁?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五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世界 10% 至 20% 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卫生方面的疾患。占总数一半的精神疾病初发于 14 岁前。自杀是 15 至 19 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2022年末,胡鑫宇的自杀再次把这群在主流社会并没有话语权的孩子的困境推到了我们面前。主流的舆论总是喜欢把青少年的抑郁、自杀问题归结为个人心理的脆弱,其实,抑郁和自杀从来就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希望再追问:青少年群体面临着怎样的精神困境?在这其中,媒体人能做什么呢?公益人能做什么呢? 本期节目我们与“共益资本论”一起,邀请到了两位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嘉宾,来聊一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线 4:46 年轻的一代面临着“无法认知”的心理问题 12:08 家长也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 31:06 成年人,请不要不由自主地美化童年 38:10 他们需要的,是事前的心理支持体系 50:53 自杀事件后,我们还要去关注那些留下来的人 67:06 心理干预,国内都有谁在行动? 本期嘉宾 苏惟楚,《知识分子》主笔,写过多篇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度报道,如《胡鑫宇自杀背后:为什么孩子们的求救声不被听到?》,还有最近很受关注的《陷入心理危机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隐秘而庞大》。 张真,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2020福布斯中国30U30,先后发起过“心益计划”、“心灵魔法学院”和“心盛计划”项目等多个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项目。 黎宇琳,自媒体“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小鱼,“解困”播客主理人 补充资料 《胡鑫宇自杀背后:为什么孩子们的求救声不被听到?》 《陷入心理危机的农村青少年群体:隐秘而庞大》 日慈公益基金会 片头/片尾BGM:每天的不理想 - 刘若英 如果你对解困式报道感兴趣,也欢迎关注小宇宙播客栏目 解困

88分钟
72
2年前

共益资本论X解困 | 在灾难中,看见行动和希望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四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前几天,我们和“解困”共同策划了一期沙龙,几位知名学者、媒体人与公益人在一起聊了聊他们对于“灾难”和“解困式报道”的看法。 本期节目将与大家分享这次线上直播的全部内容,并且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灾害解困式报道?在当下提倡解困式报道有什么意义?怎样的报道才算是一篇好的解困式报道? 本期主持人:“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黎宇琳 本期嘉宾 方可成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新闻实验室发起人 郝 南 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NCP生命支援发起人 陈显玲 深圳大学教师、深度训练营发起人 杨 皛 基金会救灾协调会项目总监 精选时间轴 00:12 INTRO:用“解困”的思路去报道灾难可以增强我们的行动力 05:35 土耳其地震是近十年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 08:00 怎样去理解灾难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13:27 我们可能正在从一个温和的时代走向一个“危机丛生”的新时代 24:40 解困式报道对于记者来说有什么价值? 35:30 治愈个人无力感的关键在于去做具体的事情、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 37:40 解困式报道是新闻领域的“范式转移” 51:40 “灾害管理全周期”的概念是什么?除了现场,媒体还可以报道灾害的哪些内容? 如果你对解困式报道感兴趣,也欢迎关注小宇宙播客栏目 解困

54分钟
49
2年前

在不确定中如何“韧性发展”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三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11月22日-23日,连续两年“云端”办会之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今年终于下决心把会议搬回现实世界。今年的主题是“韧性发展,勇毅前行”。 太不容易了。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是有风向标意义的。她的前身“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CPFF)成立于2008年,那一年,一般被称为“中国公益元年”。自2009年以来,CPFF就开始每年办年会,至今已经十三年。 虽然遇到了许多(甚至当年无法遇见的)困难,发展历程上看,许多成果还是沉淀了下来,有一些机构成长了起来,可作日后行业发展的基石,又谁能说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呢? 所以“韧性发展”特别重要,要是一帆风顺,一年更比一年好,就没必要提这个口号了。 我们请来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主创团队,以及年会的发言嘉宾,跟他们探讨一下:他们是如何看待当前的形势的?他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应对当前的难题?他们对“韧性发展”有什么具体的看法?行业内、外部有哪些利好的因素吗? ps.本期由于疫情原因采用线上直播平台录制,所以如果在收听过程中如果您听到一些杂音,那是因线上连接质量不佳而出现的,我们现在这里先对您说一声抱歉! 本期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邹伟全 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谭红波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国发展基金会论坛秘书处)主任 俞祖成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精选时间轴 3:35 关注乡村女性的绿芽基金会与它的韧性 14:04 用热情与行动凝聚出来的韧性 22:31 长期在公益行业坚守的得与失 27:18 韧性也需要管理? 31:46 社会组织不能只做政府的承包商,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40:49 风险也会反过来提升韧性 47:32 实现更好的发展,要从直视现状和做减法开始 57:10 公益机构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能为提升社会韧性做哪些努力? 1:06:23 破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良性互动,并找到合适的保障机制

71分钟
74
2年前

民间公益,如何突围?——看99公益日第八年数据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二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10月里,腾讯公益与方德瑞信联合发布了《2022年99公益日筹款数据盘点》,民间社会组织(含民间基金会)收到的公众捐款额在2022年99公益日主会场公众捐款总额中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99公益日,是中国公益(&慈善)一年一度验证社会支持意愿的日子。 事实上,腾讯公益在今年99公益日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间公益的措施,他们采取了踩刹车、分赛道等举措,降低了大机构“抢捐”的冲动。为民间机构在99公益日的筹款留出更多的空间。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公益事业是否发展,筹款不一定是唯一的指标 那么本期共益论沙龙,我们和腾讯公益、行业观察者、一线公益人一起来聊聊:民间公益路在何方?如何培养好的捐赠文化,涵养民间公益的水源?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民间公益发展的行业支持体系? 本期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叶 盈 方德瑞信发起人、副理事长 刘 琴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 弘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卢玮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WITH 特邀嘉宾: 徐永光 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精选时间轴 00:04:39 2022年99公益日相较于前些年的变化 00:17:29 腾讯公益“踩刹车,去杠杆”的效果如何? 00:19:33 慈善会体系呈现“内循环”特点 00:24:03 重拾初心,与公众“再靠近一点点” 00:26:47 99公益日规则设置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思考? 00:40:52 当前民间公益事业存在着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 00:52:00 什么样的公益项目才算是“好“的公益项目? 00:56:50 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好的捐赠文化? 01:06:50 民间公益究竟应该怎么定义? 01:10:00 徐永光:99公益日最突出的问题是“强捐”正在取代“抢捐” 01:17:41 反复强调:提倡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83分钟
99+
2年前

疫情三年,公益机构的生存状况如何?未来会好吗?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一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疫情第三年,许多公益组织勉力维持,但生存状况堪忧。 真的“消失”的机构并不多,但困扰人们的,不是“消失”的那一刻,而是看不清前路的焦虑感。 有人说,公益行业当下的问题是机构缺乏主体性,而这个行业目前只有宏大叙事和具体做事,缺了中观层面的协调组织; 有人说,公益行业的困局也不全是疫情造成的,我们应该看到更大的背景,也要合理调整对公益的预期。 有人说,其实也不必过于强调如今的困难,无论怎样,还是应该保持平常心,要有定力继续做正确的事情。 “公益机构的生存状况如何?未来会好吗?”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预约本期的共益论沙龙,我们请来了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的主创团队,“益力多多”调研团队的队长,还有几位非常资深的公益人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困之道:在这样形势下,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8月下旬,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发了一篇题为《公益机构关门后,我把孩子送进养老院》的推文,这在公益从业者的朋友圈里引发了很强烈的共鸣。如果你还没读过,可以点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h49c77Pjg6xeP6-GuxbODg 本期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周 娜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编辑 王子儒 自由撰稿人 唐卓雅 《益力多多》调研团队队长 高 卉 大有启行社工发起人 张伯驹 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王志云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精选时间轴 00:05:28 危与机并存的公益组织现状 00:13:41 当资金和筹款作为一种更普遍的困境 00:23:26 那些资源境况相对较好的公益机构 00:31:02 在未来,要扎根社区 00:43:56 那些公益创业者的视角是怎么样的? 00:52:54 我们的观测视角,只有“疫情下”吗? 00:59:43 公益组织的“韧性”是什么? 1:08:20 不做“被拯救者”,团结协作才是真理 1:12:42 “断炊”不是个案,什么样的公益组织最需要支持? 1:23:06 公益需要被受益者感知和共鸣 1:30:17 公益行业的未来究竟是“洗牌”还是“塌陷”?

95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