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十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想跳出工作单位给你划定的条条框框,参与到一个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定义其中一部分的,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的志愿组织中去? 我们也能看到,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兴起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越来越多人认为自己在投入一个事业时,参与权、话语权是必不可少的。 最近,我们和新闻实验室+深度训练营共同发起第一期“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团队”搭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志愿网络,6位出自深度营的伙伴成立了招募小组,他们撰写招募文本,并组织招募工作。 在40多天的社群构建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也遇到一些困惑与挑战,我打算开一场沙龙来跟大家聊聊这个事情:一个New Power社群,从0到1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志愿者为什么会愿意参与?分权治理的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当然,我们也会聊一聊为什么构建一个“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是一个伙伴们都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 在听之前,如果你还不了解解困式报道,那么你也可以看看这里: www.lepingfoundation.org.cn 本期嘉宾 邓雨洁 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协调人 铃 铛 深度训练营发起人 精选时间轴 0:3:51-书籍推荐:New Power超级参与者 0:5:33 -怎么从0到1构建去中心化的志愿网络 0:11:22 -启动社群的关键步骤:寻找一拍即合的伙伴 0:18:15 -去中心化团队的优势:解决问题更高效 0:26:53 -志愿者参与的动力触发机制 0:29:16 -“被需要感”是深度营存在的动力 0:37:27 -超级参与者的出现是社群走向下一阶段的关键 0:40:29 -如何激发超级参与者的参与意愿 0:42:12 -集权or分权?如何提高决策容错率? 0:47:40 -解困式报道这个事儿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九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公益行业一年一度的捐赠节日“99公益日”又要来了。 在腾讯(公益)的推动下,99公益日已经成为国内公益行业最重要的筹资节点之一,超过4亿的配捐资金,庞大的平台流量,业已成型的用户参与习惯,在过去7年间,许多草根机构因搭上99的班车而站稳脚跟,也有不少中型机构通过99一跃成为行业头部组织。 但有了配捐,有了钱和资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争议和质疑:比如关于公平性,比如关于配捐资金流向。 本期“共益论沙龙”打算来聊一聊99公益日新规背后的观念变革,99公益日的规则从哪里来,现在要往哪个方向走?公益行业时下面临怎样的困难与挑战,新规如何回应这些问题?透过新鲜出炉的99新规,我们能看清互联网公益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 本期嘉宾 梁海光 满天星公益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叶盈 方德瑞信发起人及副理事长 卢玮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 精选时间轴 0:02:35-99公益日规则的变革亮点与背后的演变逻辑 0:07:09-稳定、良性的筹款激励对公益机构的作用 0:13:03-99公益日新规的三个价值导向 0:19:12-如何用规则回应公益行业的问题与挑战 0:23:14-公益机构筹集善款不能再靠流量驱动 0:33:28-“破圈”-公益组织的“老大难” 0:39:12-如何决定谁才算“好”公益? 0:49:47-现有的评估标准如何衡量一个公益项目的有效性 1:03:11-互联网平台去推动公益行业的发展 1:22:28-还是要记住自己出发的地方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八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对于互联网公益项目来说,接受公众监督其实是应尽的义务,但如何操作、由谁来操作一直是个难题。 5月中旬,腾讯公益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联合多方共同发起“互联网公益公众监督行动”,接受公众对腾讯公益平台上的公益活动和项目进行监督。 网友对公益项目有关套捐、逼捐等不规范行为的举报指向了互联网公益筹款的沉疴,即使举报的证据未必很齐全,我们也知道某些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纠偏、破解、正行业风气也是个技术活。 “互联网公益公众监督”里有哪些关键问题?关心这件事情的人怎么参与到监督行动中去? > 本期嘉宾 谭红波 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主任 何国科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贾西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 精选时间轴 0:05:06-公众监督行动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0:10:06-平台发起公众监督的处罚权边界在何处? 0:13:17-处罚权的边界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0:17:31-公益行业的问题,其实已经反复出现过 0:20:57-公众监督,是公益行业自己的需求 0:26:10-为什么平台制定的监督手段不能太激进? 0:35:52-如何链接多方资源推动公众监督? 0:45:20-如何避免公益组织的“被误伤”? # 0:52:59-“公众监督行动”要超越监督,走向自治 0:58:13-好的监督,是帮助被监督者 1:06:02-互联网公益公众监督行动,未来去哪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七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每月定期向公益组织捐赠,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和募捐形式,从2020年开始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 近期发布的《公益行业灵析月捐发展报告2021》就指出: “有的组织可能(通过月捐获得的)资金比例并不高,但却能在每个月获得一笔非定向资金(机构可自由支配资金),这笔资金成为机构稳定且不可替代的资源,花在机构发展的刀刃上;有的组织即使比例和金额都不高,但却因为有着月捐人的坚实后盾,有了发展的底气和度过机构生存困境的力量……” 这是一股柔软而坚韧的、特立独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捐赠,还有望一个由权力纵向构建的社会里建立横向纽带,让更多人摆脱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拥抱更多的可能。 但是,尽管月捐的前景令人兴奋,但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通的路。尤其在整个行业都逆风的当下,发展月捐,对于一家公益组织来说,意味着什么?能否逆势构筑自己的基本盘?前路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会给尚在发育中的公益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 本期嘉宾 朱莎 灵析高级顾问、咨询部总监 刘颖璋(九姑娘) 合木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人 手心咖啡联合发起人 卢玮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 精选时间轴 0:03:07-作为筹款平台方,灵析为什么觉得需要研究月捐;他们对月捐的重要性的判断又是怎么样的? 0:11:53-公益组织筹款真的只能卖惨和杀熟吗 0:14:02-做月捐后,发现公益组织筹款其实是在筹集人心 0:16:43-月捐作为一种新的捐赠业务方式,值得研究的内容有什么? 0:23:11-月捐对于公益组织有什么意义? 0:33:18-九姑娘:太穷了,所以开始做月捐? 0:36:34-钱不是终极目的,“是附带而来的事情” 0:41:49-月捐人群体,为公益组织创造一个价值内核的共同体 0:48:21-公益组织发展月捐的挑战有哪些? 0:52:41-刘畊宏的故事如何帮助一个公益组织突破了发展的瓶颈 0:55:48-筹款也开始内卷?做月捐需要具备的技能越来越多 1:06:45-传播、项目...总结起来发展月捐需要关注什么?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六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在2008-2014年间,草根组织迎来大爆发,学者朱健刚将之称为中国公益慈善的“黄金时代”: “我们见证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一是社会组织的野蛮生长;二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狂飙突进。”尤其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之后,中国民众的公益活力与志愿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群体的行动者从四面八方涌入,各式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现所谓现代公益慈善的“涌现”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满天星公益、益微青年、灵析几家机构都可视为朱健刚所说的“涌现”现象的产物,这三家机构均创立自2012年,在草创之初,团队都不过数人,是无资本,无资历,无背景的草根团队 十年了,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为何如此坚定地选择以“公益”作为自己的志业,十年过去了,他们还是当初那个为理想出走的少年吗?他们如何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间抚平自己的心绪? > 本期嘉宾 梁海光 满天星公益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刘 斌 益微青年(EV)联合发起人&第一任总干事 郭润苗 灵析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朱健刚 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荣誉院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 精选时间轴 0:05:03-要知道自己活着的那种感觉——海光创办满天星公益那时在想什么 0:11:09-走出名为“个人”的象牙塔,看见了社会之后 0:15:36-刘斌:我是从纠结里面长出来的公益人 0:19:14-“理工男”郭润苗开始做一家服务公益行业的技术企业的故事 0:27:05-公益组织在面临重大的挑战时,一支可靠的团队是最重要的事情 0:39:14-公益组织的舍与得,在追求专业主义得过程中放弃了什么 0:44:32-从想要摆脱支教标签到“死磕支教”益微青年经历了什么? 0:47:15-大学生需要看见乡村,重新和社会连结 1:00:34-公益人与10年前自己的勇气 1:11:16-从行业层面上看,从草根向职业公益人的转变的艰辛 1:14:48-朱健刚:公益事业现在正在进入大分化时代 1:20:38-这个时代不仅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也需要从点滴之处慢慢做出改变的志士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五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微博、喜马拉雅上找到我们。 战争、疫情、不期而遇的灾难,2022年的今天,世界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国际交流锐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各国防疫政策的不同,无形的“墙”把人与信息把世界分割成不同的部落,国际旅行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便利了,我们甚至得做好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自由出境的准备。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公益人、社会人应如何开辟新的渠道,重建跨部门、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 > 本期嘉宾 刘欣是个年轻的资深公益人,她早年在美国求学时就发起了不少慈善活动;回国后,她担任阿拉善SEE重庆中心的创始主席,并一度成为阿拉善SEE最年轻的理事;目前,她创办了一家通过了B lab认证的共益企业。从最传统的慈善活动,到时下先锋的共益企业,从美国公益、到中国公益,刘欣都有亲身参与,她的分享一定会很有意思。 李凡长时间在海外生活和工作,尤其对东亚地区的“公益新生代”如何探索改良社会的新途径有独到观察,她的分享想必会给听众带来很多新思路。之前就上过我们沙龙分享了关于女性社会地位的话题,这次再次请李凡老师上直播间,是因为她对国际公益的话题也非常熟悉。 > 精选时间轴 0:05:10-刘欣的个人经历:从做慈善到做公益、从公益到共益的过程 0:17:22-对于个人而言,为什么越早做公益就回有越多受益? 0:25:29-国际公益案例:日本的无家可归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0:33:11-一家向共益企业(B-corp)转型的公司如何寻求突破? 0:42:54-争论公益和商业的边界是否真的有必要? 0:45:41-在后全球化的时代,有哪些做事的新思路可以参考? 0:51:56-“共益企业”概念中国化 1:05:23-国际范围内,社会创新的新动能可以由何而生?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四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 2022年2月下旬,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申报的慈善管理专业通过审批。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2022年本科招生计划。 此前,“公益慈善事业管理”被定位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专业;在更早的时候,有把公益慈善管理设为一个专业方向的尝试。可以这么说,本次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开设,是公益界与教育界在近10年的“拍拖”后,决定领证结婚,也算是为一个阶段的探索画下了句点。 但显然,业界真正需要的是公益慈善管理人才,设立本科专业固然是重要的一步,但两者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本期的共益论沙龙,我们想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四年制本科的“慈善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或者反过来说,未来的公益慈善专业管理人才,他们需要在大学里完成什么训练与学习? > 本期嘉宾 朱秋霞,公益人——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韩阳,CSR从业者——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周如南,学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 精选时间轴 0:14:41-公益行业“含硕量”高,理论化的本科专业教育能否适应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 0:27:12-十年前,中山大学的公民课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公选课,启蒙了很多的公益行业从业者 0:34:00-国内高校对公益慈善教育的探索历程,出本科公选,还有本科辅修、硕士班、MPA、MBA…… 0:47:13-一个问题:公益专业人才培养,除了设立高校专业,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0:57:33-来自职场的要求是什么 1:15:59-中国慈善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投身其中的人才类型也不一样 1:17:40-中国公益慈善的三个发展脉络:传统主义、国家主义、新自由主义 * 本期沙龙由共益资本论主办、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腾讯“百个项目资助计划”支持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二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 这是一期专门做给有兴趣了解公益行业大小机构筹款情况、专业化知识的人听的节目。我们邀请《中国公益慈善联合筹款模式研究报告》主创团队,互联网平台代表、公益机构负责人、业界筹款专家一起上我们直播间聊聊: 联合筹款的雏形出现在约 19 世纪后半叶的西方世界,其形式是由一个独立的服务方来帮助当地社区的其他组织筹集资金,然后按照不同需求,提供相应资助,并进行定向合作推荐。 而中国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也发展出一种有本土特色的联合筹款模式,主要指公募基金会主动出借公募资质,通过招募合作机构,辅以激励措施,发动合作机构资源筹集资金。 在“共同富裕”的号角下,互联网大厂正持续加大对公益慈善领域的投入,又一波风潮涌起,公益从业者应如何连结各方,努力达成共识,并通过联合筹款的形式介入社会问题? > 本期嘉宾 黎宇琳 自媒体“共益资本论”主理人(主持人) 叶 盈 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负责人 罗海岳 字节跳动社会责任部公益行业运营总经理 彭艳妮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卢玮静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颜志涛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魏佳羽 新公民计划总干事 虎孝君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总干事 > 精选时间轴 0:04:12-中国式联合筹款的大体分类 0:17:03-“议题筹款型”联合劝募——解困中国式联合筹款的道路 0:21:43-联合筹款对于大型和小型机构分别有什么价值 0:32:43-中国联合筹款冰山下的困境是什么 0:47:47-呼吁一个真正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建立 01:06:55-草根机构如何扮演联合劝募的发动机 01:20:54-沟通是搭建“联合”的第一座桥梁
> 这是共益资本论的第一期播客。我们是一个关注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的自媒体。你可以在微信上找到我们。 即使在大家都追逐流量的今天,很多媒体朋友依然带着社会愿景在创作,他们希望加入到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行动中,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失去了介入的渠道。 又比如说,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时候困难真的是很难,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去报道、关注,尤其是用解困式报道的思路来叙事,还真的是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并促使事情往好的一面发展。 我们想在更大、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来讨论,这样一种解困式的,建设性的叙事方式,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 【时间轴】 0:00:00:节目及嘉宾简介:聊解困式报道,看到一个个正在解决问题的人 0:04:22:周如南:“折翅的山鹰”,我在凉山艾滋村的研究如何运用解困式报道的思路 0:14:23:解困式报道的几种特征 0:18:55:李厚辰:“做事侠”一个体现解困式报道思路的电台节目是如何诞生的? 0:24:14:“一个人从自己的实践中去的真正的价值”为什么重要? 0:30:44:方可成:“好新闻运动”和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政治抑郁 0:42:41:传统媒体权威被解构后,新闻的意义何在? 0:49:03:人的经验的缺乏,为何带来焦虑? 1:14:04:如何“在系统内带有个体性的做事” 1:19:25:互联网平台和解困式报道的弱势背后的系统性因素 1:21:02:科技向善”需要在信息流上做调整 > 【本期嘉宾】 黎宇琳,自媒体“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周如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 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看理想”平台《李想主义》专栏作者 ##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新闻实验室发起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