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哪个城市呀?” “我最喜欢的城市是…曼……Manchester” ——《心动的信号7》经典片段 中国的恋综,海归的留子嘉宾,混杂的中英语言系统,网友惊呼:请问有没有二本的恋综?大专的也可以…… 为什么人们总会觉得讲外语更有文化,更酷,甚至说更高人一等?而讲母语就会觉得土土的、lowlow的? 母语晦涩,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 你买衣服会买中文logo的吗,有没有感觉穿上中国外套,自己就变身吴京? 你在国外听到讲中文的游客会主动社交、倍感亲切吗? 如果在国外和外国人发生口角,你会用什么语言吵架? 到底为什么我们讲母语的时候会产生尴尬、羞涩的情绪? Timeline: 00:25 我喜欢墨…Melbourne 01:27 为什么中文会烫嘴? 02:19 总觉得外语更高级? 03:09 在济州岛遇到的母语晦涩时刻 04:20 说外语是一种保护机制 06:43 用你的母语刺激你来消费 07:43 老一辈不会母语晦涩 09:05 在国外用母语吵架 11:22 为什么国人对中文不自信? 13:12 中文有特有的底蕴 主播: 苏格拉底、尼古拉斯
喜欢旅游的朋友听这一期有福了~ 日本留学生的jojo(没错上一期的嘉宾也是她)也是一位旅行爱好者,秉承着“留学留学,先玩再学”的理念,她立志泡完日本所有有名的温泉,走遍日本每一个城市。 很多人会因为动漫对日本有滤镜,jojo说,其实除去比较显眼的主角、比较曲折的剧情,日漫里所展现的日本风景和真实的日本没有太大区别。 当我问起推荐去旅游的城市,jojo二话不讲先把东京和大阪排除,因为这两大城市社畜味太浓!(北上广深你们也反省一下) 那么旅游达人推荐的【旅游城市TOP3】是哪三座呢? 【京都】 推荐枫叶季去旅游! 【札幌】 滑雪胜地,《情书》打卡地,美食多(北海道汤咖喱、成吉思汗羊、芭菲…),温泉多(登別溫泉、洞爺湖溫泉、定山溪溫泉……) 【青森】 苹果之城,苹果酥、苹果派、苹果汁、苹果茶应有尽有;沿海且森林覆盖面积广,夏天冬天景色绝美 日本是很适合citywalk的国家,大大小小的社区街道,每个角落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在旅行中总会发现不同的惊喜....那么,出发吧! 坐电车看窗外风景随手一拍都像是动漫里的风景 jojo在家就能看花火大会 Timeline: 01:21 旅游是本业 博士是副业 01:57 京都,洋人的最爱 03:10 推荐枫叶季去京都 04:37 北海道美食多 06:13 小众旅游胜地 青山县 08:07 日本很适合citywalk 10:32 为什么日本人还是很压抑? 13:44 四季适合去的日本城市 主播: 苏格拉底、jojo
日本留学生jojo这样说:“融入日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确实,日本是同质化程度很高的社会,日本的管理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地方性的、排他性的、高度文化约束的系统。即使日语很好,也尽量理解和掌握日本人的思维与修养,也很难真正融入,只能说在日本的生活会更加自在。 jojo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在日本的有趣小故事,比如刚到日本的时候在便利店站错结账的位置被警察拉到一旁训,导致之后每次进便利店都ptsd……自己的朋友坐电车本来要去大阪关西机场,被有丝分裂的电车送去了和歌山…… 最后,请大家来猜猜看“什么MBTI的人适合去日本?”~(e人享受世界,i人享受日本拉面隔间…… Timeline: 00:55 日本地震 家常便饭 03:10 为什么去了日本留学? 04:49 日本是非常同质化的社会 06:39 绝大多数日本人是循规蹈矩的 09:19 从小被教育不能当刺头 12:04 在便利店被警察教训的经历 14:54 喜欢阴暗爬行的民族 16:27 什么MBTI的人适合去日本? 22:03 日本电车有丝分裂 主播: 苏格拉底、jojo
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生,无论在何种自我介绍的语境,“我毕业于xx学校“一定不会被漏掉。名校的头衔也许不能佐证你此刻的人生成功与否,但却一定是你能力强有力的背书。 “你能考进名校,那你一定很优秀吧。”你会期待对方听到后的赞美、惊讶以及眼神中涌现的认可,这是对名校招牌无条件的信任。 升学的路上,TOP大学总是被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一遍遍强调,考上意味着优秀,落榜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似乎从此低人一等,长期以来优秀的孩子,从此不再是那个最优秀的小孩了。但我们对名校的执着,到底是对那个排名数字可以带来的一切名誉及利好的追求,还是对专业知识、技能、人格塑造上最不含杂色渴求。 从源头上来看,我们对名校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名校的外衣下是否也有我们看不见的灰色?我们对人的评价维度是否决定了名校是一个必答题?本期邀请到了正在美国读社会学博士的德尔塔,分享她近年来的求学生活,一起谈谈真实的“名校”。 ⏯Timeline: 03:06 去了差的学校,你就不再是那个最优秀的孩子了 04:55 国内的毕业生,远比想象的还要能吃苦 06:20 名校是否=榜单上的排名 12:07 “名校”不是做慈善的 14:18 “哈普耶斯麻”,名校中的校中校 17:03 对名校的执着,也许是对面子的执着 18:13 直到读了博士,我才证明了我还是那个优秀的小孩 23:27 真正的名校让我知道了我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主播&嘉宾: 六七不拧巴、德尔塔
公司说要去团建,心里其实不太想去的,但还是得装作一个“合群”的人去参与一下。总不能缺席理由是“不想去”吧! 但是…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主观原因不想去而不去呢?一定要是客观原因类似有别的事情要做,时间冲突了才去不了,这种原因才会被接受。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当一个合群的人,不合群就是害群之马了吗? 在集体的视域下,你作为一个个体没办法我行我素。无论是参与活动,还是穿着打扮,亦或是饮食习惯……总要受到社会上别人的评判。 之前在地铁上曾经看到一个小姐姐cos动漫角色,受到了同车厢两位阿姨的偷拍和评头论足,那个小姐姐低着头走到别的车厢去,选择了回避。 穿衣打扮这一方面,不仅仅是地铁这种公共场合会受到别人的审判,即使是在家里也会受到父母的评价,在公司受到同事的评价…拧巴人开始拧巴,一方面觉得“要做自己”,没那么多人在乎你,自己舒服就好,另一方面却因为一些眼神、消极评价而难过内耗。 到底在为谁而活?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Timeline: 01:02 特立独行无法融入 01:49 穿新衣服去公司会期待同事的评价吗? 02:34 其实没人在意 03:54 不用外表评价他人 05:13 团建不去就是不合群? 06:39 领导可能想和大家玩 08:57 穿衣打扮受到家人的审判 10:30 妈妈の双标 12:01 不要太压抑自己 主播: 苏格拉底、尼古拉斯 Bgm: LUCY (루시) - 놀이 (PLAY) Instrumental ver.
“什么时候才能退休啊?”这是我和同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好了,现在有研究报告称,中国可能将在今年公布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到2055年前后实现65岁男女同龄退休…… 蒽,此时无声胜有声。搜罗了几条地狱笑话来表达你我的心情吧~ “64岁精致猪猪老人上班啦!出门前喷点香水去去老人味儿,拐杖也要很精致哦~今天拿的是百变小樱魔杖同款;到公司啦!先吃点降压药,然后去茶水间把胰岛素冻冰箱,中午吃饭前记得打在肚肚上哦~ 吃完发把假牙摘下来泡在我的星巴克水晶杯里,美美睡个午觉^_^ 睡醒啦~咦?我隔壁的同事怎么醒不过来了,呜呜呜,通知人事吧,等下120会来拉走捏,害!这个月第三个了,习惯噜~” “现在上班:你美甲在哪做的?以后上班:你假牙在哪做的?” “八点打卡后茶水间排队互相监督吃降压药” “64岁上班 忘记带助听器,被20岁的老板在背后骂了2个小时浑然不知,超绝老人松弛感” 好笑吗?好笑,但是笑着笑着就哭出声了。 说真的,当牛马真的很累,牛、马累了会休息,牛马累了会给自己泡杯咖啡,工位坐一天回家只剩下一身的疲惫,一上班就盼望下班,一入职盼望离职,一步入职场就盼望退休,无法想象如此往复到65岁退休的那一天。 现在就业难,房价上涨,三胎政策,医保改革……再加一个延迟退休,还能给年轻人留条活路吗?能否领到自己的退休金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呢! Timeline: 00:42 无法想象要工作到65岁 01:48 65岁老牛马的一天 04:12 熬不走我的上级 05:02是谁想出来社保的设计? 05:56 受伤的90后 07:41 机器牛马的诞生 09:02被优化后直接gap30年 11:17银发族就业浪潮 12:33为什么日本那么多老人孤独死 主播: 苏格拉底、尼古拉斯 Bgm: 夕阳红
上班摸鱼的时候,看到澎湃新闻形容《抓娃娃》是一部“残酷的电影”,不知道电影情节的我一开始还没能get到什么意思,只是因为是沈腾、马丽主演就买了票,以为是喜剧片,结果原来是中式恐怖片…… 不给大家剧透了,只想借着“中式教育”这个话题聊聊我们的看法~ 一提到“中国式教育”,能想到的词或许有“鸡娃”、“打压式教育”、“道德绑架”,不甘孩子沦为平庸,想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中国的家长好像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而操心的下一阶段,是干预,甚至是操纵,还附带些自我感动。 孩子好像一出生就已经被规划好了,从要上什么幼儿园到要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找什么对象,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好似都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但作为孩子,我们一定要听爸妈的安排吗?不听话就是不孝顺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吗,是因为孩子乖、听话才爱的吗? 父母的养育之恩似乎总成为我们肩上的负担,同情心、责任感和愧疚感三位一体,我好像努力在成为我爸妈想要成为的那个孩子,而不是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个体。 父母和孩子之间,到底什么事真正的爱、尊重和理解? Timeline: 00:32 喜剧片还是中式恐怖片? 02:20 补习班陪我长大 03:39 孩子一出生已经被规划好了 05:11听父母的话是否等于孝顺 06:51不一定要顺从父母的想法 09:38 父母的爱到底是有条件的还是无私的? 11:09父母和孩子 互相被彼此掌控 14:21 希望和父母的关系能像是朋友 15:46 把选择权让渡给孩子 主播: 苏格拉底、尼古拉斯 Bgm:《上学歌》
在AI与现实世界日益紧密的今天,许多人将AI作为工具,最大化地提升生产力,又或是最大化地便捷生活。但AI对人类情感这种不可具象化的形态产生何等重要的影响,我们似乎还未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从一次与音乐人包小柏老师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AI对于人类情感存在着一种超乎想象的影响力。女儿不幸离世后,在AI世界中成功复刻女儿形象,重建少女“生命”,成为了支撑包小柏老师走出人生至暗,重寻人生意义的最大动力。诚然生命不可重来,我们也赞同小柏老师对AI数字生命的定位为“复刻”而非“复活”,但在数字生命被成功运用的今天,它又何尝不是一种鲜活生命的延续,是至亲生者情感慰藉的重要来源。 “过去”是数字生命构建的基础,而“未来”,它却与我们一并创造。 当我们将AI视为由强大算法支撑而独立存在的个体时,我们与之亲密关系的定义又成为了另一个议题。OpenAI开口说话时,TA是否成为了英俊潇洒、满足恋人取向、能源源不断提供情绪价值的Peter、Dan或是Jack?我们对AI人物形象的迷思,究竟是输入模型指令调试后无限靠近自我喜好的幻想,还是虚拟世界中未来真的存在完美恋人?现在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法否认的是,日益精细化的AI,正加快消融与现实生活的割裂感,以不可阻挡之势,逐步重塑我们的未来。 ⏯Timeline: 04:14 如何把女儿在数字化世界复刻 06:53 在赛博空间里拥有人物特性 08:11 总有一天,我会把奶奶的声音喂给大数据 10:58 AI 给人带来的情绪价值是超乎想象的 11:44 我与AI陷入“爱河” 12:48 爱上ChatGPT的Dan其实可能是爱上另一个自己 主播:苏格拉底、尼古拉斯
位于上海南阳路205号的Manner首店,只是一间2㎡的档口,当时的店主还不知道数年后,manner咖啡会成长为133家门店的大企业,也不知道细致研磨的咖啡粉,会以泄愤的形式被泼到顾客脸上。 Manner事件纷纷扬扬,无法轻易下结论谁对谁错,但我们想讨论的是,为什么现在的牛马容易发疯!为什么服务业常有此类事情发生? 8小时,制作500杯咖啡,高效运作的咖啡店让manner获得了在咖啡行业领先的毛利率,但这也给店客矛盾埋下了隐患,价格战打到最后,变成牛马互殴。 高压环境下,情绪失控的风险很高,资本藏在了每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店员后,所有与客户的线下互动和责任承受,都在具体的店员身上。当资本步步为营,算法层层递进时,最底层的店员“发疯”可能不是意料之外,而是情理之中。 Timeline: 00:57 都在“赶时间” 02:34牛马的情绪发泄 04:17 manner是如何起家的? 06:16 当品质变成了对营业额的追求 08:07 紧绷的神经 10:05要么估算好时间,要么花钱买优先 12:02希望大家多一份互相体谅 主播: 苏格拉底、尼古拉斯 Bgm:Cherry Coffee
你会不会也有这种瞬间,感觉自己突然被“卡住”?(感谢《人物》提供选题思路~ 可能你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做决定和判断很快,但也会有被“卡”的时候,比如今天上班穿哪件衣服?今天要不要带伞?今天喝红茶还是绿茶还是咖啡?虽然可能只是些很小的事情,在旁人看来无关痛痒,但是自己深处其中就是会“卡”在细枝末节上,消耗掉时间和情绪,变成内耗开始拧巴起来…… 职场上,经常会在发给同事or领导的话中纠结遣词造句,一定会先发给对话框的自己,纠结用什么表情包回复,纠结发送的图片是先于文字还是后于文字等等。生活中,沉迷于自己的爱好,但又时而又会有”这样下去真的好吗?“的现实打击,到底要如何面对自己真实的”卡住“状态? 或许,写日记剖析自己是个很好的方法,从“卡”的那些事情和情绪出发,诚实地写出来自己的真实所想,梳理着梳理着可能就不再拧巴,还能给下次面临同样困境的自己一个解决方法!一次心理按摩! Timeline: 01:31 选择上班ootd的“卡住”时刻 03:09 职场总会被“卡”在细枝末节 05:04 工作状态也常“卡” 06:37 日记反思大法 09:15 对自己,要学会坦诚 11:12追星很快乐,但我也很“卡” 15:03拧巴“卡住”,是两种价值观在打架 主播:苏格拉底、尼古拉斯、馨馨 bgm:love-wave to earth
社会对于一个人类个体的评价体系似乎永远在围绕着“有 ”什么来进行的,“有房”、“有车”、“有事业”、“有家庭”、“有儿有女”,简单从“富有”这个词中可见一斑。基于“有”而建立的评价体系并无道理,毕竟一个人所累积的一切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从某种程度上不仅满足了自身,也纵横影响了周边社交圈及家庭圈。 但从另一面看,我们很少把“无”作为正向评价的衡量标尺,“无病”、“无灾”、“无忧无愁”等词汇似乎仅存于一种祝福且理想的语境中,从追求美好的终极目标来看,是否“无”才是一切评价体系的终极奥义? “有”与“无”的交织,让我们联想到了佛法里提出“我执”与“无我”的概念,人对“我”的执着,会导致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将人束缚于七情六欲三界六道中,然而开悟及解构“我执”,是将本我看作自身的客体,放下一切执念,从而到达“无我”之境,实现涅槃寂静之理。基督教义大智慧,亦是提出“万物皆是虚空”,一切的“有”,最后都会归于尘土,化为虚无。 我们不难看出,“有”与“无”并非处于对立之面,更准确地来说,“有”是走向“无”的必要累积,“无”是“有”的最终归宿。“有”受限于微观且细节的一切可触实物,而“无”为更为宏观且广义的存在,可持续的发展必将无限趋同于“无”。 基于“有无”的关系,我们发现社会仍处在执着于解决眼前“有”的问题——有资源、有粮食、有土地、有人权、有秩序,如何真正实现“无”——无灾害、无极端天气、无歧视、无犯罪......仍然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议题。发展的不平衡及价值观的巨大鸿沟使“无”变成超脱世俗意义的超级理想化目标而非能快速运用的具象化战略。 到达“无”的过程必将带来长期阵痛,那是割舍、自律、坚持、牺牲以及放弃即时满足,我们是否愿意经历阵痛到达“无”?这种阵痛的意义是否鲜明?也许我们现在仍然想不明白,但暂时放弃以结果为导向,转而关注过程类指标,也许是能够驱动自身不断行动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找到人生意义所在的一味解药。 ⏯ Timeline: 01:27 我们的人生似乎一直在追求“有”什么 02:50 “我执与无我”、“我是一个过客,是寄居的” 06:25 去网红店打卡,所展现在二维空间的“拥有”并不能代表在三维空间的自洽 08:50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否是“消除恶” 10:14 个体的一小步,似乎并不能带来巨大的能量场 12:18 我们是脆弱且有限的,要如何去做价值排序 13:53 在无力的时候仍然选择行动 18:09 人类的最大的幸福感并不是来自于达成了哪些,而是克服痛苦的过程 本期嘉宾:馨馨 BGM🎵:WARM(Intrumental Mix)——ZAY
我请问后羿射日能不能射工作日?真的很想一周七天不上班,上二休五也可以,再不济的话,上四休三也能接受啦~ 每天上班坐电梯都会遇到小学生,ta上学,我上班;ta揉眼睛打哈欠一头炸毛,我两眼无光眼屎闪金光一身怨气;ta哭着跟妈妈说不想去,我也在心里无声尖叫发疯不想去…… 后知后觉学生和打工人的一致和重合度如此之高,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大家一直在说的“班味”的本质竟然是“学味”! 你大小周周六加班的时候,有没有梦回高三周六要补课的时光? 那个深夜加班到凌晨的你,是不是跟10点多才下晚自习的你,一模一样? 觉得上课像坐牢,上班也像是坐牢,不敢打瞌睡,精神神游还硬撑着的模样是不是似曾相识? 跑到班里说“老师来了” 的同学已经进化成在微信小群里发“x总来了”的放哨同事~ 难怪父母说人生学无止境,难怪领导说要有自驱力不停学习,原来上班的"班"是班集体的"班"! 之前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在后海地铁站内张贴了很多小孩子的心里话,有一句很贴切这期的漫谈,ta写道“爸爸妈妈你们周末不想加班,我周末也不想上补习班。” 希望各位听众朋友都能不加班,不补课,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 🎙本期主播: 六七不拧巴、苏格拉底ga ⏯ Timeline: 00:52上学和上班惊人相似 02:05 不想再读高中,但没想到上班更是重量级 03:11好学生思维是天选打工人体质 04:39犯困神神器鼻通,陪伴我从高中到职场 05:15总有同学or同事负责通风报信 07:31 上班后评价标准不再是对错,而是领导的喜好 09:20怎么样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10:58大学为什么学味最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