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它在何处嗅闻,我知道,我就是知道,这些菜肴的香味,会使那野兽怀抱着某种超乎感觉与道德的羞愧,哀泣而去。” 这是美食作家M·F·K·费雪的文集《如何煮狼》里第一篇导言的结语。在这部写于二战期间的“食谱”里,费雪以昂扬的热情抵抗战争的兽行,用肤浅、古怪和一次往锅里加16个蛋的幽默感,和家门口虎视眈眈、企图吞噬日常的“野兽”搏斗。这份对额外和奢侈的执着,恰恰也是“零食精神”的奥义——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还有渴望零食的冲动,我们就仍然向往着那超越日常的迷人瞬间。 本期谈天说地的专栏节目「自由潜水」,跳岛的常驻主播何润哲、广岛乱和钟娜请来吃货译者何雨珈,一起从各自的零食记忆起跳,跃入更广阔的美食写作海洋。从稻香村的牛舌饼到凯司令的栗子蛋糕,从成都街头的冷淡杯到纽约的寻味之旅,流水线青团或许可以平替手制叶儿耙,但越发花哨的口味却载不动那份质朴乡愁。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利坚品味山核桃派与枣糕的细微差别,雨珈的好朋友扶霞则在伦敦复刻川菜的百味烟火。对美味的执念不需要过多解释:像小朋友那样为了花花绿绿的包装袋而雀跃,是每个人都可以训练自己保持的能力。也正是这份对于食物的爱,让我们可以理解文学中那些熠熠生辉的饮食瞬间:临死前的葡萄干、不良少年的冰牛奶、甚至是饮食男女的爱情魔药……请记住深夜大费周章吃上挂面蛋糕的心情,也记住某个午后闲适地打开一袋乐事空气鸡胸肉脆的雀跃——那是足以拯救世界的勇气和信念。 (温馨提示:由于救生员沉迷于美食无法自拔,本期节目建议岛民们自带零食救生圈收听。) 本期节目由乐事赞助播出。欢迎大家也尝一下乐事空气鸡胸肉脆,添加30%真实鸡胸肉,30g便携小包装,嘴馋时的高蛋白零食选择,轻盈薄脆,快乐起飞! 【时间轴】 04:07 零食是什么?两毛钱的盛宴,或一种超越日常的心情 16:51 成都北京上海美食大乱炖!核桃味的白切肉、稻香村和凯司令的栗子蛋糕 28:31 翻译美食须打“组合拳”:“farl”是翻作土豆饼、爱尔兰土豆饼,还是土豆法尔饼? 40:50 美食写作不止报菜名:托尔斯泰的葡萄干与《发条橙》的冰牛奶 45:44 “食色性也”式文学:不懂得欣赏脆鸡皮的男人不值得与之共度一生 50:26 平替美食背后举重若轻的乡愁:看祖师奶奶张爱玲在美利坚寻味老上海 54:32 21世纪版“如何煮狼”:隐身冰柜和homemade挂面蛋糕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书籍 《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 : 扶霞美食随笔集》《川菜》[英]扶霞·邓洛普 《死水微澜》李劼人 《隐武者》何大草 《爱吃的我们没烦恼》陈佳勇 《幽灵之家》《感官回忆录》[智利]伊莎贝尔·阿连德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墨] 劳拉·埃斯基韦尔 《如何煮狼》《立马上菜》《写给牡蛎的情书》[美]M·F·K·费雪 Consider the Lobster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英]J·K·罗琳 《我的叔叔于勒》[法]居伊·德·莫泊桑 * 影视 《低俗小说》 《发条橙》 《浓情巧克力》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Yuki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去年,一本《始于极限》让很多中国读者第一次听说铃木凉美这个名字。这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传奇女作家,一度拥有着穿梭在昼夜之间的双重生活:在人前,她是东京大学社会系的高材生,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背地里,她以一万日元的价格把内裤卖给大叔,游走在夜总会世界,在色情行业当AV女优。 2014年,铃木的经历被《周刊文春》曝光。她由此离开色情行业,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一系列散文集《日本的大叔》《非·灭绝男女图鉴》相继出版,以轻盈的笔调嘲讽男性众生相。去年,她聚焦夜场女性的小说《资优》入围了芥川奖。最近,她的随笔集《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被引入中国。趁着这个机会,跳岛FM和界面文化共同策划了这次对铃木凉美的专访。特约主播界面文化记者徐鲁青来到东京,与铃木一起聊了聊夜场写作、日本的风俗业、母女关系等话题,以及她与上野千鹤子所处的两代日本女性的不同。 实际上,在和上野千鹤子的通信出版之前,铃木并不被视作是一个有女权主义色彩的作家。她在采访中坦诚,因为说话口无遮拦,还经常“惹女权主义者生气”。她的色情行业社会学研究,同样源自对主流学术研究观点的反叛:置身性风俗产业的女性只能有受害者这一种身份吗?亲身经历让她相信,女性不等于弱者,正如男人也并不一定强大,而是“既悲惨又软弱”。然而,在父权制网络中,女性真的可以在不改变规则的前提下,守卫自己的幸福吗?在一个“反正只能这样”的社会里,开心轻松的生活,是可能的吗? 特别说明:采访以中日双语完成,后期制作时进行了配音和剪辑。感谢界面文化对本期节目制作的协助。 【时间轴】 05:06 铃木凉美:“《始于极限》里有我女权主义的一面,而《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更加接近我的原点” 09:24 “很多日本男性已经进入反省的阶段,会带着自虐的心情来阅读女性主义的作品” 18:30 鼓吹独立女性而贬抑家庭主妇的恐弱叙事,在中日两国都存在 21:07 小心痴汉还是消灭痴汉?犬儒策略对父权制体系有用吗? 25:35 在夜场看到性别权力关系:男客花钱买尊严,女客花钱买霸总? 35:47 “印象里中国男性会更肯定女性的成功,所以听说中国女性也对男性不抱期待还挺意外的” 41:20 因为女儿和自己太过相似而无法爱她的母亲:是论敌,也是朋友 47:23 岛屿空间介绍:青岛良友书坊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日本的大叔们》《非·灭绝男女图鉴》[日]铃木凉美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日]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蜥蜴女孩》(1996)日本电视剧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徐鲁青 CUCU 【后期制作】Flo 【翻译】许乐 【配音】苏子芜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儿童节刚过,本期跳岛,主播于是邀请大家在忙碌的打怪生活中回顾儿时经典,来聊聊庞大有趣的“西游全宇宙”。从年初刷屏的《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到好评新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片名彩蛋,再到最近引发争议的网飞魔改新作《西游ABC》,一次次重写无不在验证着取经故事的无限魅力。 本期来陪大家一起过节的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张怡微,以及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兼小说家、任教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的倪湛舸。其实,《西游记》改编并非滥觞于最近几十年,而是自故事诞生之初就开始经历“七十二变”。追溯西游故事群落的演变轨迹,我们会发现固化的人物脸谱背后有着远为丰富的阐释可能。甚至,《西游ABC》里给石猴空降一个儿子,其实也不算太脱离原著! 在嘉宾倪湛舸看来,《大话西游》与《悟空传》和熟练混用“无限流”“洪荒流”的无数西游网络同人,其实构成了新时代西游改编的两条并行线。至尊宝与消费社会的浪漫爱话语一同降临,以个体之爱反叛集体威权;与此同时,源自神仙方术的内丹修炼传统也在数字时代的残简里复活。同人创作中的主角历尽赛博劫难最终逆袭,映照着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已经习惯关卡制的生活的打工人。正如《小妖怪的夏天》里的那个小猪妖,我们在孙悟空的身上看到的,是归来的劳动阶级英雄。当没有金箍棒也不会七十二变的孩子长成了头戴紧箍咒的大人,无法逃离自我剥削的我们,还能等来那个身覆金光的反抗者吗? 【时间轴】 00:52 西游故事变迁史:从民间传说到美国亚裔高中生校园故事 09:44 把西游记读成道家修仙指南:五人组对应金木水火土,取经故事就是内丹教程 16:07 西游中的“原生家庭“问题:齐天大圣居然也会有生殖焦虑? 28:15 大闹天宫:孙悟空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劳动阶级反抗精神的象征? 38:13 从《大话西游》《悟空传》到网络西游同人:爱情神话 VS 生产隐喻 45:17 西游的嗑学打开方式:谁是谁的情劫?师徒四人全员单恋! 51:33 熟记九九八十一难的我们,也已经习惯在生活里打怪升级 61:02 《小妖怪的夏天》:盖世英雄孙大圣,何时才能踏着七彩祥云来拯救打工人! 68:02 岛屿空间介绍:武汉 · 鹅社书店艺术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游朝凯(1976-)美籍华裔科幻作家,作品《唐人街内部》获得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 书籍 《七侠五义》[清]石玉昆 《镜花缘》[清]李汝珍 《西游补》[明]董说 《荡寇志》[清]俞万春 《续西游记》[明]佚名 《魔、精把关:西游记的过关叙述及其讽喻》李豊楙 《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白惠元 《〈西游记〉考证》《观音点簿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见《胡适文集》五)》胡适 《情关西游》《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研究 》张怡微 * 影视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悟空传》 《西游ABC》 《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 《宇宙探索编辑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今年二月的布达佩斯,主播柏琳和旅居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语翻译家余泽民一起来到一片破败的旧城区。这里没有昔日奥匈帝国的皇家气派,却多见二战后的楼宇残骸。在酷似工人新村筒子楼的集体公寓之间兜兜转转半晌,他们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标。 二人要拜访的,是艺名“马利亚什医生”的匈牙利当代知名音乐人、画家和小说家,马利亚什•贝拉。他出生于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时期的塞尔维亚,父母是匈牙利族中产知识分子。青年时代,他在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学习音乐,组建了一个名为“学者们”的先锋乐队,担任主唱和小号手。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贝拉逃难到匈牙利,随后定居布达佩斯,直到如今。 这是柏琳第二次见到贝拉,与上一次时隔七年。余泽民则是贝拉小说代表作“人间·天堂·地狱”三部曲的中文版译者,对他的创作非常熟悉。印象中的贝拉,满头黑发,是一个“戴着拳击手套”的作家,永远敏锐、永远愤怒。不论是借助文字、节奏还是色彩,他的创作永远包裹着一股近乎变态的生存热情,在悲怆的生活背景中显得尤为绚烂。 疫情期间,这头猛兽也不得不受困于流动的停滞,三年来几乎没有离开过佩斯。曾与动乱正面遭遇的反叛青年,如今会怎样看待新一轮的灾厄?社会的巨变,是否对艺术家的历史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共识的基础日渐破碎,我们如何还可以用隐喻交谈,重返昨日世界? 特别说明:本次采访以中匈双语完成,后期制作时进行了配音和剪辑。感谢翻译家余泽民对本期节目制作的协助。 【时间轴】 03:29 马利亚什·贝拉其人:多变的自传体作家和他疫情间的创作实践 08:58 如何面对倒退中的世界?不能再低调,要帮助人们建立联结 15:15 “人间·天堂·地狱”三部曲都包含对存在的追问,在写作时会被观念诱惑吗? 18:26 我们还能在文艺作品中重访昨日世界吗?“革新总会发生,但本质始终留存” 21:46 东欧文学的另类气质:用不言自明的隐喻和读者交流 27:47 岛屿空间介绍:二手时间書店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作品 《垃圾日》《天堂超市》《秘密生活》[匈]马利亚什·贝拉 🛒除《垃圾日》无库存外,我们争取到了《天堂超市》《秘密生活》的大额折扣链接,如岛民们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东欧文学、阅读马利亚什•贝拉的作品,可点击直达购书页面,欢迎购买支持。 📕《天堂超市》 📕《秘密生活》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柏琳 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翻译】余泽民 【配音】刘照坤 【音乐】钱子恒 Tudósok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假如你此刻身处北京、天津、河北或河南,随意拧开一处水龙头,流过指缝的水流大概率源于汉水——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 对于在汉水边长大的作家袁凌而言,这条河流曾经是他丈量「远方」的尺度,后来又成为了「远方」本身。挥别家乡二十余年后,他与哺育自己的母亲河在北京重逢。从2014年开始,袁凌用八年时间,走过汉水沿线的水坝、老街和污水厂,探访移民、纤夫、船工和渔夫,试图沿着国家命脉与个体足迹,打捞一条古老河流的沉浮身世。 2022年秋天,在《汉水的身世》图书出版之际,我们联合MoreDisco 摩的士高声音实验室,共同开启了这档图书同名播客的制作计划。在长达半年的录制过程中,主播彭寒与袁凌一同拜访了历史学家罗新、小说家李修文、汉江船运博物馆馆长刘贵棠等六位汉江子民,将采集到的讲述精心剪辑制作为五篇献给汉水的“声音散文”。 「汉水的身世」系列节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与大家陆续见面,你可以点击节目名称或回到跳岛首页的栏目页直接跳转订阅。本次在跳岛上线的是系列的第一集:“记忆——北漂的人,北漂的水”,讲述人袁凌将以切身经历带领我们认识中国的“第三条母亲河”,去体贴她的付出与隐痛。她舍弃了一条河流自由的形态,去滋养中国北方焦渴的六千万人口。 从没有一条大河像汉水这样,被切割成破碎的蛛网,与她的子民一同漂泊。如今饮水思源的呼告似乎已显得过时,但是人与河之间血浓于水的联结绝不该被遗忘。一档节目,无法回馈它对我们的恩情于万一。 「汉水的身世」系列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和More Disco联合出品。请至各音频平台搜索“汉水的身世”订阅收听。此外,播客听众还可享受同名图书《汉水的身世》(罗新、梁鸿、李睿珺联袂推荐,《人民文学》《收获》重磅刊发;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年度致敬作家、腾讯年度非虚构作家袁凌最新力作)专属五折优惠,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本节目由音频设备品牌RØDE罗德特别⽀持。 RØDE 是音频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使命是扩大世界创作者的声音和视野。RØDE 拥有 50 多年的传奇历史,是一家独特的澳大利亚人拥有和经营的公司,对创新充满热情,对质量执着追求,并始终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音频。 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处于创作者技术的前沿,通过不断激发灵感的标志性产品彻底改变了从家庭录音室录音到电影制作音频到播客的一切。 我们是Today's Creative Generation 的选择。 【联合出品】中信出版·大方 MoreDisco 【联合制作】MoreDisco 跳岛FM 【策划人】蔡欣 彭寒 【文学顾问】赵松 袁凌 【监制】蔡欣 【制作】彭寒 【编辑】董越 何润哲 【文案】阁楼客 黄鱼 踹子 【主题曲】清水一江-彭寒 【视觉指导】汪婵 【平面设计】玛丽昂 【Logo设计】弓长加贝
本期节目由知名美妆品牌珀莱雅与跳岛FM联合呈现。 如果词语的重量可以称量,“母亲”两个字有多重?孩子的一声“妈妈”,一位女性要放上多少砝码来平衡?无数个“日夜”,一大块“自由”,再加上难以计数的“付出”,够不够?如果在天平的这端,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好妈妈”的期待呢? 在新作《吮吸》中,小说家辽京为一位哺乳期的母亲设置了飞机客舱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当乳房为了哺育不得不暴露在邻座的目光下,她身为女性的魅力瞬间消解,母职的公共性却转而浮现。故事中这位孤立无援的母亲反映出一种象征性的困境:抚育子女不应是母亲一个人的任务,而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本期节目的另一位嘉宾笛安从少女时代开始写作,成为母亲之后,她从自身和女儿相处的点滴中汲取灵感,交出了一部异常温柔的作品《亲爱的蜂蜜》,讲述一位单亲妈妈的曲折恋情。借由男主角的视角,我们看到“母亲”的身份在不同代际的家庭中逐渐演化,直至成为一种可能性,一次见证小小“野蛮人”社会化的机会,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目光。 本期节目,跳岛FM主播筱狸和同为妈妈的笛安、辽京一起聊了聊“母亲”这个词语的意义。身为作家,她们“回收”源自日常的真实细节,并用文学语言的精密反复打磨之,层层剥离社会与文化加诸的含混印象,重新组合成“母亲”的角色,以小说的自由照亮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正如辽京在节目中所表述的那样,“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开始理解自己的童年。” 如果我们将母职理解为一种可以引发共情的境遇,那么它不止指向子女,也指向每个人的过去,更指向他人正在为我们预演的未来。 美妆品牌珀莱雅创始于2003年,是我们优秀国货美妆品牌的代表。去年,珀莱雅提出“家庭责任不是「仅妈妈可见」,每一份爱都应该在场”,今年,珀莱雅持续关注“妈妈”这一社会角色背后的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帮助她们获得更多支持和理解。 因为,照顾家庭和抚育子女,并不只是妈妈一个人需要去完成的任务,同样属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家庭中的「照顾者」,不该是妈妈的专属角色。 我们和珀莱雅共同呼吁,希望家庭中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可以看得到「妈妈的好」,也可以共同承担起责任。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观念意识改变,就可以重塑家庭劳动关系。我们愿意从新一代家庭好好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因为有些好,妈妈做得到,但世上不该只有妈妈好。 【时间轴】 04:09 从养育者到教育者,母亲的角色是反思权威的契机 05:44 特殊时期的母职困境:当孩子闯入“一间自己的房间” 24:28 辽京:“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开始理解自己的童年” 36:54 《吮吸》:一位哺乳期母亲的孤立无援 44:36 忍耐作为母爱的表现形式:一个好妈妈需要有多能忍? 52:30 父与母的角色分配:妈妈崩溃、爸爸甩手是普遍现象吗? 63:58 换个角度看广场舞阿姨,她也是一位在组建自己社交圈的妈妈! 72:14 当一个作家妈妈:失去的房间,我们用笔重新创造 🎁跳岛福利🎁 珀莱雅继续关注妈妈们的境遇,希望家庭责任不再是妈妈的专属。这个母亲节,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重塑家庭劳动关系。 在你家里,有哪些责任和劳动是大家一起分担的?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发现,我们将抽取一位幸运岛民,送出红宝石面霜一瓶! 也欢迎你在跳岛FM的同名微博、豆瓣、小红书、小宇宙评论区,以及岛民听众群(添加微信TDFMZS入群)参与活动,和我们分享你对家庭责任和母职的思考,有机会获得本期节目的赞助商,知名国货美妆品牌珀莱雅提供的专属奖品:珀莱雅红宝石面霜和特别定制的「全家人的围裙」。 祝每一位妈妈母亲节快乐!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亲爱的蜂蜜》笛安 《有人跳舞》辽京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刚刚过去的4月27日,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六年后的这个暮春,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房思琪”站了出来,以书写的方式,走出那个谎言编织而成的初恋乐园。在这个语境下,我们邀请大家一同来重温跳岛不久前录制的这期讨论性同意的节目。现实以如此惨痛的方式再次提醒我们:所有的性都关乎权力,性暴力的本质就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这期节目中,主播宝婷请来一直在写作中高度关注女性生存处境的作家周婉京和我们的朋友弦子,围绕着新书《同意》讨论了包装在艺术糖衣之下的性暴力。《同意》讲述的是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14岁时被比她年长36岁的作家G性侵的经历。G用精心编织的文学谎言骗取了她的身体,更一度攫取了她青春的叙事权。瓦内莎成长于法国知识分子们为“性自由”奔走呼告的年代,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份欲望的“独立宣言”让一个少女落入了何种危险境地。奉艺术之名行狩猎之实的男性惯用华丽的智识装置诱捕女性,但正如他们的欲望游戏里只有自恋,男性的故事里也只有循环的同意。知识不该是性权力的兑奖券,文学不是通往女性身体的方便之门,“同意”也绝不是掩盖暴力和不公的惰性机制。 如果说所有性暴力都是全社会共同完成的,那么走出盲视的第一步或许就是打破“同意”的黑箱,曝光权力关系中的不平等实质。请记住,女性的境遇并非纯属于一种性别的境遇,在许多时候,那就是人类中所有“他者”的境遇: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时间轴】 01:37 从《房思琪》到《黑箱》再到《知晓我姓名》:什么是真正的“性同意”?谁在说同意?谁是被迫同意的人? 13:27 匪夷所思的请愿书:性解放运动如何在实践中走向事与愿违 19:26 当#Metoo运动遭遇“调情的自由”:“法国特色”的实质是女性内部的阶级分化 22:40 “人们终于意识到不只是艺术家有人权,女性也有人权” 28:39 在男性艺术家的狩猎中,文字不过是一种“巧言令色”的造景工具 40:20 受害者不完美的口述证言,恰恰记录了属于弱者的历史真相 52:40 “帮助他流连于我身体的每一个孔洞”:从妇科检查的痛与耻说起 71:09 性别身份之外,房思琪们在用曾经属于男性的话语展现自己的主体性 74:34 包装在同意里的胁迫无处不在: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者。代表作《恶心》《存在与虚无》。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著名哲学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凯瑟琳·德纳芙(1943-):法国演员,代表作有《白日美人》《最后一班地铁》等。曾获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细雪》《春琴抄》。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斜阳》《人间失格》。 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漫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地狱之花》《隅田川》。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代表作《西洋近世哲学史》《“粹”的构造》。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雪国》《古都》。 三岛由纪夫(1925-1950):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金阁寺》《丰饶之海》。 罗曼·波兰斯基(1933-)法国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荒岛惊魂》《钢琴师》。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英国、美国双国籍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惊魂记》《蝴蝶梦》。 朱迪·科默(1993-)英国演员。代表作《Killing Eve》《失控玩家》,节目中提到她主演的舞台剧《初步举证》。 阿黛拉·哈奈尔:法国演员。代表作《无名女孩》《燃烧女子的肖像》。 香特尔·阿克曼(1950-2015):比利时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让娜·迪尔曼》《安娜的旅程》。 * 作品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 《知晓我姓名》[美]香奈儿·米勒 《厌女》[日]上野千鹤子 《口述证言能否成为历史证据——情感史研究对近现代史学的三大挑战》王晴佳 《隐君者女》周婉京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杜拉斯,我烦透你了。”这或许也是许多读者想对这位穷奢极欲地与自己热恋的法国女作家说的话。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一生体验了所有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事业,将勃发的生命力奢侈地灌注到自己的文本和生活中。她忽冷忽热的写作态度、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万千读者又爱又恨,主播柏琳也是其中一位。我们究竟为何迷恋杜拉斯?她究竟是因疯狂而迷人,还是因足够迷人而有了豁免权?跳岛专栏「独上阁楼」的第三期,柏琳请来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期待借助她犀利的语言和毒辣的视角,一举“拿下”这位启发了无数读者青春的“文艺教母”。 和不少同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毛尖曾见证了杜拉斯被引进中国后所经历的急速经典化历程。她那肆无忌惮的浪费美学,让一代读者在肉身的痛感和心理的爽感中欲罢不能。在毛尖看来,在商品社会将爱欲降维的年代,杜拉斯重新阐释了“奢侈”的含义。然而,“物质”“情爱”等等小资标签也一度遮蔽了杜拉斯在“外面的世界”留下的足迹。纵览杜拉斯的创作谱系,她始终如地母般关怀着弱势者。人们只看到她以“情人”的名义反复重写人生,却忽视了那一众构成“情人”概念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政治意识造就的厚度和温差。 对杜拉斯而言,“写作”或许是唯一严肃的议题。在冷寂的绝望和沸腾的欲望之间,在被外部的光线包裹的写作暗房中,杜拉斯笔耕不辍,恋爱不止。她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伟大”或“经典”,而是那倾毕生的热情于一瞬的爆发力——她始终绝望而无悔地践行着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爱。杜拉斯留给世界的疑问,远多于她提供的解答。 【时间轴】 00:51 即使会被“烦死”,我们也永远忍不住要去关注杜拉斯 10:34 杜拉斯的“浪费美学”:将商品社会中只能用金钱买到的奢侈感肉身 15:15 “不把你当外人,但又对你毫不在意”:如何看待杜拉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21:50 “杜拉斯可以一代代烦死我们的主要原理是她把‘情人’变成了一种世界观” 30:41 她穷极一生证明了自己就是“大一号的人”,我们也因此必须欣赏她的“疯狂” 36:09 “外面的世界”构成了杜拉斯在私人写作之外的另一面,没有政治感的“情人”不堪一击 44:47 “杜拉斯现象”实际是一种终极革命,她刷新了小说及整个世界 54:06 岛屿空间介绍:昆明·璞玉书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阿兰·维贡德莱(1947-):法国著名传记作家,杜拉斯的生前好友。代表作《杜拉斯传:一个世纪的穿越》。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橡皮》《窥视者》,电影《欧洲快车》《不朽的女人》。 娜塔莉·萨洛特(1900-1999):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代表作有《童年》《天象馆》等。 米歇尔·布托尔(1926-2016):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 劳拉·阿德莱尔(1950-):法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代表作有《女性主义伊始》《杜拉斯画传》等。 阿兰·雷奈(1922-2014):法国大师级电影导演,“新浪潮”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与雾》《广岛之恋》等。 让-保罗·贝尔蒙多(1933-2021):法国男演员。《精疲力尽》男主角。2016年9月获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埃玛妞·丽娃(1927-2017):法国著名女演员。《广岛之恋》女主角。代表作有《寂寞的心灵》《爱》等。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直觉现象学》《可见与不可见的》。 迪奥尼斯·马斯科罗(1916-1997):杜拉斯的情人之一,被杜拉斯称为“美男子”,也是杜拉斯儿子让·马斯科洛的父亲。 埃德加·莫兰(1921-):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代表作有《伦理》《电影或想象的人 : 社会人类学评论》。 让-吕克·戈达尔(1930-2022):法国和瑞士藉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等。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导演。代表作有《祖与占》《四百击》《日以继夜》。 虹影(1962-):著名英籍华人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 林白(1958-):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等。 * 作品 《情人》《广岛之恋》《琴声如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影院》《中国北方的情人》《外面的世界》《战时笔记及其他》[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生擒杜拉斯》毛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最近,很多人发现“电子榨菜”的说法在身边流行开来。顾名思义,这个说法指的是年轻人在吃饭时播放的各类视频,就像榨菜一样,很好下饭。我们需要榨菜,是因为白米饭淡而无味;可是电子榨菜让人欲罢不能,也是单纯因为饭“不够香”吗? 延续这个食物的隐喻,本期节目,主播钟娜请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凌和南京大学的但汉松两位大学教授,在4·23世界阅读日的前夕聊一聊电子榨菜的“阅读”维度:作为一种摄取信息的渠道,电子榨菜这一媒介有何特点?经过了深加工“腌渍”的知识和讯息,还能残留多少本味? 正如但汉松在节目中所提到的,电子榨菜之所以可以像垃圾食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正是因为利用了现代人愈演愈烈的信息焦虑。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绩效社会,速食成了头脑和口腹的共同选择。不过,与其对电子榨菜口诛笔伐,指责它引发了深度阅读能力的退化,在媒介革命势不可挡的当下,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自己如何能在享用电子榨菜的同时,寻找一份对头脑来说更加健康的精神食谱。毕竟,回顾媒介史,就连报纸在出现时都引起过大规模的恐慌。信息传播的去精英化和民主化,往往一体两面。人们指责手机屏幕让社恐们心安理得地“生人勿近”,却看不到弹幕成就了亚文化再创造的狂欢。当现实过于喧嚣,我们何妨放纵自己逃离一点点,做一场限时白日梦?说到底,在所有的贪心中,尝小鲜而阅尽万卷书的愿望,是最不该被指责的那一种。 【时间轴】 01:47 我们为什么会喜爱电子榨菜?大学老师平时都靠哪些电子榨菜下饭? 13:19 弹幕是干扰思考还是促进交流?电子榨菜的社交属性是虚假的吗? 20: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永恒的知识焦虑催生了“一分钟带你看完XXX” 23:03 电子榨菜是一种“压缩时空”,而人的头脑无法仅靠高油高盐的下饭菜运转 31:40 赞美与现实脱节一小会儿的权利:何必事事“防沉迷”? 38:11 触摸青草的必要性:正因为一切都可虚拟,我们才更需要真实 45:50 古典阅读传统已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够顺应媒介革命,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50:02 人类害怕过报纸、害怕过电视,还要继续害怕电子榨菜吗? 61:27 岛屿空间介绍:到苏州,遇见诚品 播客是“电子榨菜”食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通勤路上更加轻松地听清播客内容、打破信息差,靠谱的设备很重要! Tezo通勤耳机品牌全新产品「鸢」由资深播客爱好者、“迟早更新”的主播任宁打造,专为播客爱好者设计。全新的浅入耳式设计,不漏音、不压耳,提供“零感”佩戴体验。QuietField静场主动降噪功能,有效削弱低频噪音与杂音,在不错过报站的同时,主播人声始终清晰。耳机单次收听时长25小时,充电一次,通勤7天不焦虑。简约的设计致敬百年包豪斯,当我看到你戴着“鸢”,就知道你也听播客。 在天猫、微博、公众号搜索Tezo,一起解锁这款通勤利器吧!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尼古拉斯·卡尔(1959— ):毕业于哈佛大学,著名科技作家。代表作《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 凯瑟琳·海尔斯(194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特聘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荣誉教授,后人类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者。代表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代表作《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等。 哈尔特穆特·罗萨(1965— ):社会学基础理论和理论社会学方面的教授。代表作《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等。 韩炳哲(1959— ):韩裔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爱欲之死》《倦怠社会》等。 哈罗德·布鲁姆(1930—2019):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代表作《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媒介理论家。代表作《机器新娘》《理解媒介》等。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1943-2011):继麦克卢汉之后最重要的媒体理论家之一,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德里达”。代表作《话语网络1800/1900》《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等。 罗伊·安德森(1943— ):瑞典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寒枝雀静》等。 * 书籍 《无尽的玩笑》[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法]罗曼·罗兰 《追忆似水年华》[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耽美”一词起源于日本的唯美漫画,原意为“耽溺于美好的事物”,常用于指代美少年之间的爱恋(Boy's Love)。相较于今日流行文化中的cp文学,德国作家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似乎是一个更接近“耽美”原义的故事。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在极度浪漫、高度符号化的风格中蕴含了敏锐的现实洞见,承载着黑塞对“德国性”的全部爱恨。为了“加热”这部冷门佳作,主播于是邀请了德语文学研究者李双志和“世界莫名其妙物语”的主播见师,从古希腊聊到后人类,一起探索这对CP的“正确磕法”。 在古希腊,长者的智识与少年的美貌被视为最理想的结合。这部小说的“双男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尽管同龄,却始终在情感上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创作这部作品时,黑塞正深陷抑郁,只好求助于精神分析疗法。他相信梦境是对生命体验的拓展,能揭示人的心灵危机。歌尔德蒙或许就是苦修的纳尔齐斯的一场绮梦,所以试炼归来的美少年终将以牺牲成就完美的艺术和挚友的顿悟,如同临水照影的纳克索斯化作高洁的水仙。 水仙少年永远不会因瘟疫而死,他们唯有在梦中魂断威尼斯——2020年登上大荧幕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仿佛是男性友谊传统在瘟疫危机中回归的微妙象征。但是,在ChatGPT震撼世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真实的灵魂伴侣吗?当我们痴迷于靠四个字母来丈量他人与自我的相似度,我们是否还拥有在最深刻的不同中坚持相爱的能力?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块永远咬合的拼图。或许恰恰是在彼此人格的断裂带上,我们最能感知藏于躯壳深处的灵魂滚烫的震颤。 【时间轴】 03:57 纳尔齐斯&歌尔德蒙的“磕学指南”:放浪者回头,静修者彻悟 11:15 这对CP的古希腊含量有多高?水仙纯爱战士应声倒地! 25:0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歌尔德蒙就像纳尔齐斯的一场梦 36:38 黑塞平等地脸谱化每个人,但他是在一个有层次的符号世界里反思德国性 45:55 从悉达多到德米安,黑塞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权社会里的受害者 59:00 在ChatGPT的时代,机器会成为我们的soulmate吗? 64:13 岛屿空间介绍:在长沙遇见镜中InTheMirror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纳克索斯:希腊神话中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投水而死,死后化作水仙花,人们用他指代自恋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著名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后因意见不合与其分道扬镳,创立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代表作《祈祷书》《新诗集》《给青年诗人的信》。 露·莎乐美(1861-1937):俄国作家、女性主义者。她为尼采所深爱,深受弗洛伊德赏识,曾与里尔克同居同游。 * 书籍 《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德米安》《玻璃球游戏》[德]赫尔曼·黑塞 * 电影 《搏击俱乐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其代表作《白噪音》中,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借用科幻技巧,讽刺性地设想了一种可以精准消除人脑中恐惧感的药片“Dylarama”。然而,科技进步却无法真正拯救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主人公们。被空前繁盛的媒介全方位包围的他们,宛如迷失在超市货架前的选择困难症顾客。现代文明的污染正是这样一种无法消除的白噪音,逼人逐渐歇斯底里。 2022年,小说出版近四十年后,曾凭《婚姻故事》屡摘大奖的美国导演鲍姆巴赫勇敢地挑战了这部一度被认为“无法改编”的作品。电影《白噪音》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那个众声喧哗的八十年代,并杂糅经典类型片的视听语言,放大了原著中的喜剧元素。只是回头看来,德里罗笔下那种轻松得近乎肆意的反讽力,实际上根植于前9·11时代大范围的和平和极度繁荣的物质文化。在当病毒再次触发末日恐慌、保守主义盛行的当下,鲍姆巴赫的黑色幽默还是否能打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 本期「乒乓台」,主播于是和竞菲请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黄昱宁,再次连接文学与电影的岛屿,聊一聊这部被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划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白噪音》。歇斯底里的社会,还需要歇斯底里的创作吗? 【本局精彩回合】 03:00 《坠落的人》作为分水岭:911之后,幽默的德里罗也变得抑郁 07:01 德里罗作品的核心内容: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09:40 当詹姆斯·伍德把德里罗的小说纳入“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他究竟想说什么? 26:46 怀旧系统中的波普美学:鲍姆巴赫对《白噪音》的保守改编 32:37 “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小说适合被搬上荧幕吗? 43:08 我们应当如何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上帝已死,这个任务交给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托马斯·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拍卖第四十九批》《万有引力之虹》《梅森和迪克逊》等。 保罗·奥斯特:美国小说家、诗人、电影导演。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詹姆斯·伍德:英国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现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哈佛大学文学教授。代表作《不负责任的自我》《小说机杼》。 扎迪·史密斯: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代表作《白牙》《论美》。 萨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国作家。代表作《午夜之子》。 弗朗索瓦·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巨人传》。 让-吕克·戈达尔:著名法国导演。代表作《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 安迪·沃霍尔:美国艺术家。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 ·书籍 《坠落的人》《人体艺术家》《大都会》《地下世界》《零K》[美]唐·德里罗 《迷雾》[美]斯蒂芬·金 《中性》[美]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影视 《一切安好》(Tout va bien,1972)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 《婚姻生活》(Scener ur ett äktenskap,1973) 《迷雾》(The Mist,2017) 《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南方公园》(South Park) 《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如今,肺科疾病已在集体记忆中蒙上瘟疫的白色恐怖,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在浪漫派的字典里,肺结核一度是个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从雪莱到林黛玉,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向来不乏敏感忧郁的肺病患者。他们发热、吐血,仿佛某种天才的激情正在燃烧他们的生命力——凡人的生命之轻注定不能承受天才之重,这种叙事主宰了人们对肺病的认识,以至于身患肺病、四处疗养成了19世纪的艺术家们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毕竟对他们而言,常人的“健康”相较死于“天才”的肺科病人反而显得庸俗粗鲁。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瓦格纳逝世140周年暨诞辰210周年。身为瓦格纳的忠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借小说《特里斯坦》中的肺病患者之死表达了他对瓦格纳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反思。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将讨论这篇小说及其背后的故事,以纪念这位他们都很喜爱的音乐巨匠。 小说《特里斯坦》中,肺病患者加百利拉在演奏完《爱之死》后吐血身亡。瓦格纳魔法般的乐章让死亡在加百利拉的病体中迅速发酵,然而艺术能量的膨胀绝非肺病患者所能承受,对肺病扭曲的崇拜,让加百利拉被选为艺术的祭品。可以说,她并非死于肺病本身,而是死于肺病的隐喻。托马斯·曼巧妙地拆解了“天才病”的神话,也引领读者窥见浪漫主义艺术观的暗面:对卓越的追求,往往成为献祭生命的借口,又有多少真正强悍的艺术家,可以驯服孤身走向黑暗的冲动,在保全肉身与艺术献祭之间保持精巧的平衡? 【时间轴】 00:49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世今生”:脱胎于民间传奇的致命歌剧 13:58 托马斯·曼的改编是神话原型的扭曲镜像,英雄在其中沦为小丑 25:24 在疾病的隐喻体系里,肺病一度是专属于敏感多思者的浪漫主义天才病 32:33 托马斯·曼借瓦格纳歌剧探讨的核心议题:艺术到底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37:14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καθαρσιζ):艺术通过制造幻觉实现涤荡灵魂的效果 43:26 对浪漫主义式自我献祭的反思:真正强悍的艺术家不必屈从于向死的欲望 63:04 岛屿空间介绍:衡山·和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特里斯坦(Tristan)&伊索尔德(Iseult the Belle):特里斯坦是亚瑟王传奇中与兰斯洛特齐名的骑士,他意外与叔叔的未婚妻、爱尔兰公主“美人伊索尔德”共饮了爱情魔药,两人因此必须相爱至死。为了防止这段无法停止的不伦恋情被叔叔发现,特里斯坦选择和“玉手伊索尔德”(Iseult with the White Hands)结成有名无实的夫妇,这段四角悲情造成了致命的误会,以特里斯坦和美人伊瑟的死亡告终。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 托马斯·马洛礼(生年在1415-1418年之间 - 1471):英国作家。代表作为《亚瑟王之死》。 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约生活于12世纪下半叶或13世纪初。德国诗人。曾以中古德语根据法国诗人贝鲁尔的长诗创作了同名骑士史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以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著称,是瓦格纳的忠实崇拜者和资助人。绰号“疯王路德维希”。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评论家、诗人。代表作《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诺瓦利斯(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夜之赞歌》《圣歌》。 卢基诺·维斯康蒂(1906-1976):意大利导演、编剧。代表作《魂断威尼斯》《白夜》《豹》《路德维希》。 * 书籍 《特里斯坦》《魔山》《死于威尼斯》《马里奥与魔术师》《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