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时隔一年回归,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选择了一位大师地位尚且存疑的作家——村上春树。 “我对仅仅因为《挪威的森林》就热烈喜欢或热烈讨厌他的读者没有好感”——本期专业读者张定浩的这句话,想必也是不少村上书迷的心声。在很多人看来,最能体现村上春树写作功力的作品,不是百分百的青春爱情小说,而是采用双线叙事,更加复杂也更加难读懂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为什么说《世尽》是村上最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他好像总在写同样的故事,又总是能抓住我们的心?本期「一起读」,“很难再为村上式文艺男主角心动了”的普通读者何润哲、“多年后重读发现村上的确厉害”的专业读者张定浩和“实话说青春期的确感染过村上热”的飞行读者渡边,三个人从这本村上代表作聊起,分享了各自对村上春树的复杂情感。 正如张定浩在节目中所说的,文学的群山需要卡夫卡这样的高峰,但村上春树的魅力可能并不是高山仰止的那一种。恰恰是他的轻盈和舒适一再勾起我们重读的欲望,也让我们愿意原谅他的保守、不够诚实和小玩笑。毕竟,谁会去责怪一家时不时就想光顾的菜馆,风味总是一成不变? 【时间轴】 02:23 多年后重读村上的感想:“……他确实很厉害,我也没有太大进步” 10:37 用三个关键词形容村上春树的御用男主角 19:35 对村上style的困惑:一个人怎么可能一边对抗资本一边热情消费黑胶唱片? 30:10 有点羞耻地承认,中二时代我们都被“不主动”的文艺男青年吸引过 37:57 环绕独角兽小镇的“墙”代表着什么?村上春树为什么对“墙”有执念? 46:39 再次思考“鸡蛋与高墙”:站在鸡蛋这边,意思是说要“以卵击石”吗? 50:05 世界尽头的故事,在新作《城市与其不确定的墙》里还有延续? 53:18 村上春树算是经典吗?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共同策划。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村上春树精装长篇的全新修订版,重新系统梳理译本,消除旧译与当下的“时间差”,带读者再次领略村上春树的文学魅力。新版采用企鹅vintage和国际知名插画师诺玛·巴尔合作的经典封面,黑白红的简约设计以极其实验性的方式将村上春树潮流又怀旧的风格转化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个夏天,跳岛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代表作有《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大教堂》等。 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美国著名推理小说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有《漫长的告别》《长眠不醒》等。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著名作家、编剧。“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色温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等。 今泉力哉(1981-):日本导演。代表作有《一首小夜曲》《千寻小姐》等。 埃里克·侯麦(1920-2010):法国著名电影人,“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双姝奇缘》《冬天的故事》等。 * 书籍 《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1Q84》《刺杀骑士团长》[日]村上春树 《阴翳礼赞》 [日]谷崎润一郎 《物》[法]乔治·佩雷克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意]埃莱娜·费兰特 《将熟悉变为陌生》[英]齐格蒙·鲍曼 《城堡》[奥]卡夫卡 《为什么读经典》[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 电影 《在窗边》 《驾驶我的车》 《毒舌律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本期岛上主播:方岩 《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四本书,构成了本期节目嘉宾梁捷眼中霸榜当代大学生书目的“新四大名著”。 本期节目录制于一间神似美国禁酒令时期秘密小酒馆的临时办公室。受邀来分享自己「私人阅读史」的嘉宾梁捷,是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也是主播方岩心目中“与那些网红经济学家都不一样的”一位资深文学读者。 作为一名老师,梁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阅读品味已和当下的学生们渐行渐远。年轻时钟爱的王安忆、韩少功,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热门,更不用提他因印度研究而结缘的诺奖作家奈保尔,也属于小众趣味。想和学生们安利林棹的《潮汐图》或是金宇澄的《繁花》,却总觉得有千般好处,不知从何说起。 分众时代,年轻人的文学审美反倒愈加趋同了吗?更多好书无人问津,是该怪信息茧房,还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有杀伤力的“痛感”文学,已经彻底让位于表面凶残实则安全的花样爽文了吗?方岩和梁捷坐下来好好聊了聊他们眼中这套“新四大名著”的问题之所在。 【时间轴】 05:32 《叔叔的故事》:“人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王安忆给了我答案 11:08 《幽暗国度》:用奈保尔观察印度的视角来反观自己的家乡,会发现什么? 17:38 《繁花》《潮汐图》:方言写作不仅在挑战读者,也在挑战北方话中心主义 29:50 《活着》:余华笔下的苦难对于读者而言反而是安全的 45:50 《三体》:如果拯救地球的未来只是为了复活历史的幽魂,那毁灭吧!赶紧的 51:32 《平凡的世界》:小镇青年的出路怎么会是“和领导的女儿谈恋爱”? 57:56 《斯通纳》:平凡中年(男)人的英雄主义,就是他的模样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吴亮(1955-):著名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等。 孙甘露(1959-):著名先锋作家。代表作有《访问梦境》《信使之函》《千里江山图》等。 阿城(1949-):著名作家、编剧。代表作有《棋王》《刺客聂隐娘》等。 沃尔夫冈·顾彬(1945-):德国著名汉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代表作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 * 作品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马桥词典》韩少功 《心灵史》张承志 《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英]V.S.奈保尔 《繁花》金宇澄 《潮汐图》林棹 《在细雨中呼喊》《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文城》余华 《乡土中国》费孝通 《斯通纳》[美] 约翰·威廉斯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哥伦比亚]阿尔瓦罗·穆蒂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即将到来的9月1日会唤起多少人的开学记忆?离开校园之后,你还记得在暑假最后几天抓紧时间狂欢的快乐吗?在暑热将歇的夏末,我们邀请大家来重温去年这期“论教师”的专栏节目,一起来探寻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在这里也顺便和大家预告一下,小小休息之后,包慧怡、陈杰、姜林静三位老师即将回归岛上,敬请期待!下一期「沙仑的玫瑰」将会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经典作品《恋情的终结》聊起,欢迎感兴趣的听友们预习起来! 上了三年网课,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坐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的感觉?同样深受赛博课堂之苦,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以“教师”这个话题来开启专栏「沙仑的玫瑰」的新一季。 从循循善诱的孔夫子到不相信书面文字的苏格拉底,从不卑不亢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到畸恋“养成系”的光源氏,文学中的教师形象光谱是如此之广,有天使,也有恶魔。 在今天,考证、考公、考研逐步成为无数年轻人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教师则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指标,“越来越像个计件工人”。这样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反思那些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神话。 在100人的大课因材施教是可能的吗?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老师是该放养还是管束学生?回溯教育的传统,伊壁鸠鲁建立“花园学校”,倡导师生共同生活;蒙田提醒我们“警惕知识”;雅斯贝尔斯强调要“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们所描述的师生关系远非学识的机械灌输,而更接近节目中姜林静所引述的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在追寻智慧的道路上,女神手持明镜时时自观,如履薄冰。 教育的功能或许正是一种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相互映照,是平行的亦师亦友,而非垂直的为师者尊。 【时间轴】 02:56 从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谈起:德国文学中的恶魔教授与天使启蒙者们 08:40 苏格拉底的“阿多尼斯花园”寓言:真理无法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传递 18:20 老师应不应该管束学生?因材施教是过时的乌托邦理想吗? 19:42 教学作为一种布道:两种教学空间(讲台式的,讨论班式的)和遗失的神圣阅读传统 28:26 师生同行终有时,短暂的集体生活最终是为了教会人如何孤独地生活在世上 37:31 “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简·爱:处于阶级不对等中的师长权威 39:52 当知识的权力结构扭曲情感关系:《米德尔马契》《痴人之爱》和光源氏情结 55:52 理想教育的寓言:手持明镜,如履薄冰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代表作《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杰出代言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代表作《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太太学堂》。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痴人之爱》。 圣方济各(1182—1226),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 * 书籍 《垃圾教授》[德] 亨利希·曼 《斐多篇》[古希腊] 柏拉图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 概念 默观:通过祷告或冥想,来感受神的力量。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本期岛上主播:肖一之 此刻,你所在的地方能听见鸟叫吗?是哪种鸟儿在唱歌? 对于广大的观鸟爱好者来说,尚未结束的炎炎夏日并不是最好的季节。浓密的林荫为鸟儿的繁殖提供了庇护,也遮挡了人类好奇的视线——于是,沉迷观鸟已久的主播肖一之终于游回岛上,邀来设计师曾妍和小说家东来两位同好,从林中的鸟聊到书里的鸟,也聊聊观鸟过程中的人类百态。 如今,观鸟被称为“没有杀戮的狩猎”,但是回到18世纪,瞄准鸟类的可不是望远镜。在博物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快乐背后,人类的小爱好对自然的影响也难以估量。摘下人类中心主义的滤镜,用观鸟的方法反观人心,又会看到怎样的物种多样性?人类观察自然的精度不断提高,城市化却不断侵吞着鸟类的生存空间。“久在樊笼中”的城市人,真的能在人造景观中“复得返自然”吗? 【时间轴】 02:06 聊聊“初恋鸟”:与鸟一见钟情,或因鸟小鹿乱撞 19:30 观鸟博物的智识性快乐,源自18世纪以来强大的启蒙知识体系 22:20 观鸟的社会史:从贵族的生境标本到普通人父辈的退役望远镜 32:37 来不及用镜头拍鸟有什么关系?用眼睛看到就够了! 38:34 大自然不会区分“普鸟”,观鸟人内部却存在“物种多样性” 45:40 “鸟书”大推荐:观鸟之后,所有的书读起来都不一样了 61:10 “最基础的环保,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小爱好会对自然造成大影响”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作品及相关名词】 * 人名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代表作有《巨人及其他诗歌》《钟形罩》等。 谢默斯·希尼(1939-2013):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电灯光》等。 特德·休斯(1930-1998):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雨中鹰》《乌鸦之歌》等。他的诗集The River 收录了节目中提到的诗歌"The Kingfisher"。 林棹(1984-):中国内地作家。代表作《流溪》《潮汐图》。 * 书籍 《无极形》[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镜与光》[英] 希拉里·曼特尔 《队列之末》系列小说[英]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 * 影视 《队列之末》 《翠鸟河日记》 《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 * 观鸟术语 巢拍:不文明的观鸟行为,为便于观鸟和拍摄,故意剪去遮挡视线、影响构图美观的树枝。 加新:增加自己没看到过的新鸟种。 * 鸟类名称 普通翠鸟(打鱼郎、打鱼雀):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其体长约16-17厘米。分布广泛,除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外,可见于其他各省,被中国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鸺鹠(xiū liú):俗称小猫头鹰。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鸮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鹊鸲(qú):雀形目鹟科鹊鸲属鸟类,俗称四喜、猪屎渣,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白头鹎(bēi):鹎科鹎属鸟类,别名有白头翁、白头婆、淡臀鹎、中国鹎等。额至头顶黑色,虹膜褐色,眼至后枕白色,耳羽后端具一小白斑,髭纹黑色。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 戴胜(臭咕咕鸟、香香鸡):“毛冠俱有文采,如戴花胜,故呼戴鵀,又称戴胜”。中等体形,色彩鲜明,头、颈、胸淡棕栗色。平时羽冠低伏,惊恐或激动时羽冠竖直。 乌鸫:雀形目鸫科鸫属。雄鸟通体黑色,嘴和眼周橙黄色,脚黑褐色;雌鸟通体黑褐色而沾锈色,下体尤著,有不明显的暗色纵横。“能反复其舌,如百鸟之音”,故有“百舌”之称。 鹰柱:猛禽经常借助上升气流爬升到高空来搜寻猎物或者飞行,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看见成百上千的猛禽在空中环绕飞行盘旋。这一景观被称为“鹰柱”。 绣眼:雀形目一些体形小的鸟类,俗称相思、白眼圈。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 丝光椋鸟: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鸟类。身长23厘米左右。羽长而尖细。头顶和后颈均白色而沾棕灰色;背、肩、腰和上覆羽银灰色,并有蓝绿色和紫色的金属光泽;上胸白色之下有深灰色环,胸部中央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夜鹭:中型涉禽,别名苍鳽(jiān),灰洼子,水洼子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以夏候鸟为主,部分为留鸟。 伯劳 / Shrike: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动物的通称,全世界共有4属33个种。体色多以灰色、黑色、白色和红棕色为主;尾羽较长,脚强健,爪锐利。在古书中称之为鵙,生性勇猛好斗。 北京雨燕:普通雨燕北京亚种,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节目中提到的文章:北京雨燕7月启程,破解三万公里迁徙奥秘的鸟友和科学家 红喉歌鸲:红点颏,属于属地栖性迁徙候鸟,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等地。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蓝喉歌鸲:蓝点颏,通称蓝靛颏儿。善鸣叫,善模仿,鸣声多韵而婉转,十分悦耳。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等地。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鹗(è) / Osprey:又称鱼鹰,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鸟类动物。体长1.5-1.7米,体重1-2千克。嘴黑色,头白色,顶上有黑褐色细纵斑;背部大致暗褐色,尾羽有黑褐色横斑。飞行时,双翼呈狭长型,翼下为白色。 东方大苇莺:俗名为呱呱唧、麻喳喳、剖苇等,雀形目鹟科苇莺属鸟类。是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陈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王尊一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竞菲 在确定本期「乒乓台」的主题之后,主播于是不慎感染了新冠。一拖再拖,“阳”过之后的盛夏,于是与竞菲再来聊这部冷门电影,倒是更有隐喻照进日常的现实感。 《彼得罗夫的流感》的故事,从一个普通的汽修工&业余漫画家彼得罗夫染上流感开始。导演基里尔沿用前作《盛夏》中的幻觉抒情法,把主人公的回家之路拍得无比漫长,如同一个不知何时会醒来的噩梦。于是大呼看电影看到生理性不适,竞菲反倒觉得,作为一个从标题就开始高烧的作品,这片子劲儿还不够大! 《彼得罗夫的流感》曾入围202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其同名原著小说的作者名叫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这个略显陌生的名字,是俄罗斯当代文学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评论家口中的他,“讲述了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讨厌人类却不得不融入人群,怀揣梦想却结局平凡,写成黑色幽默都嫌无聊的碰壁经历——这部作品不仅关于俄罗斯,也关乎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众所周知,这不仅限于俄罗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今日纠结于是否要“脱下长衫”的知识青年们,是否还会认同彼得罗夫的哀叹:社会的崩坏,就从知识的没落开始? 【本期书影】 《彼得罗夫流感》 作者:[俄]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 《彼得罗夫的流感》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上映时间:2021-07-12(戛纳电影节) 地区:俄罗斯 【本局精彩回合】 01:36 《盛夏》的幻觉抒情法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 05:19 一场年代不明的高烧与到不了终点的回家路:“活着怎么这么难” 11:33 过期三十多年的药片隐喻着国家反复发作的顽疾 25:42 中生代俄罗斯创作者无法怀旧,只有对当下生活的确凿否定 31:00 电影无法为现实提供解决方案,或许只能展示正常表象下的病态 37:57 别无选择地“脱下长衫”的悲剧,还能打动今天的观众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查理·考夫曼:美国编剧、导演、制作人。代表作《失常》《纽约提喻法》《我想结束这一切》等。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代表作《蒙古精神》《安娜成长篇》《十二怒汉》等。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俄罗斯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办公室的故事》《被遗忘的长笛曲》《寂静的海湾》等。 * 书籍 《海鸥》[俄]契诃夫 《疼痛部》[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 影视 《驾驶我的车》(ドライブ・マイ・カー,2021) 《门徒》(Ученик,2016) 《盛夏》(Лето,2018)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2022) 《遁入虚无》(Enter the Void,2009)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1980)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烈日灼人》(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1994) 《办公室的故事》(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1977) 《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1983)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继疯狂压缩时间的“特种兵旅游”后,Citywalk又成了新一个城市生活最热词。时光倒流一百年,在世纪之交的巴黎,有一位热衷于进行人间观察的本雅明,第一个将此类不为工业社会所容、无所事事压马路的“街溜子们”奉为了现代性的英雄。 沿着未尽的《拱廊街计划》,主播于是请来了同样擅于在巴黎街头游荡的作家费滢,和她的发小、岛民们的老朋友见师一起,聊了聊最近刚刚入围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小说集《天珠传奇》背后的晃膀子哲学。 在毕不了业的历史系博士生费滢眼中,原与真不应该是小说家的顾虑。历史研究不接受东南亚盗挖古珠可谓理所应当,但正如造假技艺代代相传——你知道宋人仿汉玉和清人仿宋玉的低温油炸方法有什么区别吗?——真实与虚构、原创与戏拟的界限,也难以在后现代的拼贴游戏中坚挺。现代的时间像海浪般起落,而我们终究抓不住福楼拜的那只鹦鹉。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比起本雅明的年代只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褶皱,又有谁能轻轻松松拥有一张不过期的居留证?当“无纸人”的困窘成为一种愈发普遍的经验,与其在文学的中心死磕,不如跟随物的流转,讲述人的漂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街头曾有抒情诗人游荡,谁说社会的边角料在拾荒者手里不能成就一段好故事? 【时间轴】 03:06 本雅明式的漫游flâneur和今天的Citywalk有什么本质区别? 12:41 晃膀子大师教您如何一分钱不花乐游花都巴黎 16:18 沉迷接支线任务没法通关主线剧情的人,很难写完论文(本雅明也是) 21:29 小说家就像是一个穿珠子的人,真与伪都可以写成故事 27:18 小费留学期间弹尽粮绝,靠慧眼识珠一笔血赚八万 38:15 网文可以玩梗,为什么所谓的原创严肃文学就不可以? 45:26 没有居留证的“无纸人”,哪怕被写成小说也离“文学的中心”很远 49:52 从库切到古尔纳,广义上的移民文学反映出当下流动经验的集体性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犹太学者,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代表作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向街》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人类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等。 J.M.库切(1940-):南非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两度获得布克奖,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948-):坦桑尼亚作家,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天堂》《来世》《海边》等。 唐鲁孙(1908-1985):近代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的传奇人物。出身贵族,自幼出入宫廷,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代表作有《中国吃》。 废名: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等。 * 书籍 《东课楼经变》《天珠传奇》费滢 《跑警报》 汪曾祺 《梵网经》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王尊一
本期潜水员:何润哲 一百年前,伍尔夫笔下一位叫克拉丽莎的议员夫人要“自己去买花”。这个夏天,新片《芭比》的结尾让我们再次想起了这个文学史上著名的开头:兜兜转转,这个“100%完美”的玩偶终于决定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的女性人生。她那双美丽而不实用的尖头高跟鞋,也换成了一双舒适的平底勃肯鞋。 穿着勃肯鞋去看妇科医生当然很合理,不过,粉红色拯救世界的流行文化时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吗?带着这样的小小不甘,少女时代曾一度沉迷芭比系列电影的跳岛主播何润哲请来了编剧朱宜和电影人潘萌两位好朋友,在这期「自由潜水」专栏中聊了聊我们对这部真人版《芭比》的想法。 作为一部源自玩具品牌的电影,《芭比》不可避免地带有消费主义的原罪。但听完潘萌分享的《芭比》辛酸开发史——从1995年起,像皮球一样在环球、索尼和华纳几大厂牌之间被踢来踢去,主创换了一波又一波,人设从女打星、发明家到美艳超级英雄——我们很难不为现在这个会因为小女孩一句“我从五岁起就不玩芭比娃娃了”而痛哭流涕的金发美人而心软。无论《芭比》的情节有多少争议,它都注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绕不开的作品。一张电影票或许称不上是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但也别低估小小玩笑的强大火力。毕竟,重要的不是理论所标榜的姿态,而是不被任何观念裹挟的人生——正如这部电影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所言:“根本不存在芭比的故事,芭比的故事就是关于她的争论本身。” 【时间轴】 05:06 沉迷芭比的小女孩,长大后才发现芭比故事都是“勇士屠龙”的性转版 15:16 “一部电影要怎么改变商业文化啊?不要小瞧讽刺这个强大的武器!” 22:06 潘萌和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的心灵感应瞬间:“你不会也怀孕了吧?” 29:10 “芭比说她要自己去见妇科医生”:从完美的符号世界走向真实的女性人生 33:03 角落里的怪人芭比和普通人艾伦: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二元性别多可笑! 43:31 辗转环球、索尼和华纳,《芭比》真人版漫长的开发流程 50:54 后女权主义时代,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喜爱粉色和小裙子而感到抱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玛格特·罗比(1990-):澳大利亚女演员。代表作有《华尔街之狼》《巴比伦》等。 格蕾塔·葛韦格(1983-):美国女演员、编剧和导演,代表作有《伯德小姐》《小妇人》等。 迪亚波罗·科蒂(1978-):美国影视编剧、导演、制作人,代表作有电影《朱诺》和电视剧《密西西比》等。 艾米·舒默(1981-):美国脱口秀演员、制片人、编剧和导演,代表作有《长大当妈》《超大号美人》等。 派蒂·杰金斯(1971-):美国导演,代表作有《女魔头》《神奇女侠》等。 * 书籍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美]Angela McRobbie * 文章 “一边爱粉色的《芭比》,一边走性别平等的路” 尹清露 * 影视 《芭比与魔幻飞马之旅》 《芭比之天鹅湖》 《瞬息全宇宙》 《绿野仙踪》 《朱诺》 《千金傲游记》 《律政俏佳人》 《欲望都市》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半个月前,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于巴黎逝世,终年94岁,一代文学传奇就此落下帷幕。这位出生于捷克的作家,最终选择了法国和法语作为自己的归宿。而在东欧,另一位从小国走出的大作家,却有着与昆德拉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说波兰语长大的他,一生带着母语流亡世界;当荒诞和疏离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商标,他依旧坚定地寻求救赎之道,叩问良心和善恶的意义;当同代人纷纷搁笔,他却始终笔耕不辍;他是加缪的挚友,备受巴黎左岸知识分子的推崇,却不喜欢萨特和贝克特……他,就是198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 继专访匈牙利作家贝拉后,本期专栏「独上阁楼」再次走近东欧文学。主播柏琳请来了长期关注东欧文化及思想的学者景凯旋,和我们一同深入米沃什广袤深邃的思想世界。随着大师们纷纷离世,20世纪的波云诡谲似乎早已翻篇,我们来到了“庆祝无意义”的“小时代”。然而,近年来的新冠大流行、气候危机和局部战争无一不昭示着“大时代”的再临。身为诗歌灾变论的发起人之一,米沃什并不相信人类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即使对未来如此悲观,他依旧坚定地站在“人”这边,相信基本的善与恶,相信诗歌决不能放弃救赎。虽然文学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但现实却不允许我们草率地告别20世纪。带着米沃什和昆德拉等人的遗产,我们能向何处寻觅真正良善的生活? 【时间轴】 03:03 阅读米沃什:散文写得比小说更好的诗人、20世纪的见证者 13:30 在流行绝望、陌生和疏离的现代文学里,米沃什想寻求救赎 19:41 向天堂飞升变成向未来前进,人类在历史的单向运动中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23:10 诗人都是痛苦的,但为什么备受巴黎左岸知识分子推崇的米沃什会格外痛苦? 33:52 “走开,你们这些被宠坏的中产阶级小孩”:在发烧的六七十年代冷眼观察 38:34 拯救世界还是安身立命?“我站在人这一边,因为没有更美好的事” 42:46 《等待戈多》是一种“奴隶的荣耀”,《局外人》则饱含对“绝对”的激情 46:47 昆德拉与米沃什的“欧洲精神”:他们用相反的方式来解决20世纪的意义危机 53:30 岛屿空间介绍:灯坞·岛与书房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伊凡·克里玛(1931-):捷克籍犹太裔作家,与哈维尔、昆德拉被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其作品被禁止出版达20年,只能够以秘密出版物的形式流传。代表作有《我的疯狂世纪》《地下》等。 丹尼洛·契斯(1935-1989):南斯拉夫犹太裔作家。代表作有《栗树街的回忆》《达维多维奇之墓》等。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2021):波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潮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永恒的敌人》《无形之手》等。 雅恩·帕托什卡(1907-1977):捷克哲学家。代表作有《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否定的柏拉图主义》。 伊斯特万·毕波(1911-1979):匈牙利思想家。 塔杜施·博罗夫斯基(1922-1951):二战后波兰最重要的作家和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在我们奥斯维辛》《石头世界》等。 赫尔曼·布洛赫(1886-1951):奥地利小说家,被昆德拉称为“中欧四杰”之一,代表作有《梦游人》《无罪者》等。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汉娜·阿伦特(1906-1975):犹太裔美国籍思想家。代表作《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 谢克·柯拉柯夫斯基(1927-2009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与魔鬼的谈话》。 安德热耶夫斯基(1909-1983):波兰作家。代表作《灰烬与钻石》。 阿瑟·库斯勒(1905-1983):英籍匈牙利作家。代表作有《隐性写作》《中午的黑暗》等。 西蒙娜·薇依(1909-1943):法国哲学家、作家。代表作有《重负与神恩》《在期待之中》等。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代表作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继T·S·艾略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高窗》《爵士笔记》等。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悲伤与理智》《小于一》等。 * 书籍 《米沃什传》[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被禁锢的头脑》《拆散的笔记簿》《路边狗》《旧金山海湾景象》《诗的见证》《米沃什词典》《乌尔罗地》[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欧洲精神》[法]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 《荒原》[英] T·S·艾略特 《判断力批判》[德] 伊曼努尔·康德 《普通读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自切》[波兰]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被绑架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捷克]米兰·昆德拉 * 影视 《灰烬与钻石》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本期岛上主播:钟娜 于是 “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最慢?” “……平板支撑。” 在这期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嘉宾张悦然向两位主播抛出了这个问题,又自己给出了回答。对于这次以“时间”为题的讨论,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尾:愈是一分一秒标准化计数,越是仿佛没有尽头;越是毫无知觉,越是流逝得飞快。“时间”两个字,几乎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悖论的同义词: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规训,都在这个维度上各自为政。 而对于小说家而言,每一种时间的流速都对应着一种叙事的质感;掌握了叙事的艺术,也就意味着找到了时间之河中的落脚点——顿悟的时刻。本期节目,跳岛主播于是和钟娜请来作家、大学教师张悦然,一起聊聊小说世界中的多样化的非线性时间。 在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用84块时间碎片拼贴出一段历史的斑斓大梦。她并不是第一个处理这个主题的女作家:或许是因为社会总爱把所谓的“生理时钟”摆在女性的耳边滴滴答答,女性的日常又持续地需要应对无穷的琐事,她们笔下的时间,也在窃取写作自由的争分夺秒中锻出一种柔韧的质地:一天或一生,都能精确地伸缩到最合适的长度。无论是像伍尔夫那样,在餐桌边的一刻体验永恒,还是跟着门罗和费兰特,以回望或坚决的姿态书写今与昔之间的漫长距离,她们的写作都是对现代社会以来日渐均质化、标准化,直至可以换算为经济收益的绩效时间观的否认。当计时仪器愈发精准,时间被切割的愈加破碎,我们是否还能拥有驯服时间、跳出无谓奖罚机制的勇气?别忘了,那些已逝与未至的时间,本应与我们所爱的事物共度。 【时间轴】 03:21 “黄昏综合症”与“冬季抑郁症”:你是对时间刻度敏感的人吗? 12:40 “到了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真的存在一个所谓的女性生理时钟吗? 25:23 伍尔夫的非线性时间:餐桌边的永恒一瞬里栖息着整个宇宙 35:23 托卡尔丘克的时间碎片:占星术本质上是基于不平等时间观的叙事学 56:41 “复原式”怀旧和“反思式”怀旧的区别:理解过去,才能沟通未来 62:18 《万神殿》里的终极绩效社会时间,已经沦为利益的尺度 68:08 “时不时地反抗一下”可没用!要以狩猎的专注抵抗规训! 72:02 懊悔于时光被荒废的同时,也明白时间总归是要被浪费的 本期节目由跳岛FM与宝珀联合呈现。 宝珀Ladybird女装系列钻石舞会炫彩腕表,专为女性独立设计研发,手工装饰及组装的机械机芯,甄选美钻以高级珠宝工艺镶嵌,珍珠母贝表盘纹理细腻折射出瑰丽的虹彩,腕表整体流光溢彩。以高级制表标准呈现顶级纯手工打磨,配备月相显示和小秒针两种功能,兼具美学与实用性。Ladybird女装系列腕表绝非男士腕表的缩小版或改装版,而是专为满足当代独立、浪漫、智慧、高贵的卓越女性的心愿与期待而开发。 THERE IS ETERNITY IN EVERY BLANCPAIN 每一枚宝珀都珍藏隽永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蕾切尔·卡斯特(1967-)英国作家,代表作有《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菲利普·罗斯(1933-2018)美国小说家、作家,代表作有描述美国犹太人生活的小说《再见,哥伦布》等。 艾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著名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逃离》《幸福过了头》等。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代表作有《狂野之夜》《人间乐园》等。 * 书籍 《房间里的母亲》[加]希拉·海蒂 《暮色将近》[英] 戴安娜·阿西尔 《达洛维夫人》《海浪》[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太古及其他的时间》[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奥] 斯蒂芬·茨威格 《这一切》[美]詹姆斯·索特 《使女的故事》[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我的奋斗》[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疼痛部》[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怀旧的未来》[美]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路》[美] 科马克·麦卡锡 * 影视 《万湖会议》 《芭比》 《奥本海默》 《万神殿》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每年十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际,村上春树的名字总会被玩笑般地提起。这位一度被几代文学青年奉为偶像的日本作家,在八十年代文学造星的热潮冷却后仍然笔耕不辍,每隔几年就推出又一本新作。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曾留意,那个精瘦黝黑、似乎没有年龄感的村上,如今也已74岁高龄了。距离《且听风吟》首版面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的年轻人,还会被村上春树吸引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跳岛主播广岛乱请来资深媒体人库索和电影研究者沈念两位嘉宾。本期节目,三位“村上迷”将一起聊聊这位影响了几代人青春的日本作家。 典型的日式青春故事,绕不开《灌篮高手》里的热血一跪或岩井俊二的残酷物语。而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里,青春总是在燃与丧的两极间来回摆荡。比起青春期,他更像是一个永远在“青春怀念期”的作者——初恋总是无疾而终,少女总是永垂不朽,而那“美好的季节”,却也“再也没有回来过”。作为知名长跑爱好者的村上春树,写起小说来也遵循跑步哲学:“正是因为不想跑,所以更要去跑”——失去是为了被寻找,而生命就由丧失感驱动。回顾村上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师承,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他对“失去”与“追寻”的执着。只是,当那个由威士忌、爵士乐、披头士和T恤衫构筑的符号迷宫不再陌生,青春的怀旧滤镜也逐渐模糊,我们为何还是会对他念念不忘?当下的创作者们,又会如何延展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呢? 【时间轴】 02:34 在学会喝酒的年纪重读村上,终于等到迟来的共鸣 11:38 岩井俊二式残酷or灌篮高手式热血?村上笔下的青春摇摆不定 20:01 爱写初恋是日本文学界传统艺能:为什么村上总写初恋失踪或者自杀? 29:56 一代人的性启蒙居然多次入围“最糟糕性描写奖”?如何理解村上笔下的性? 42:00 弹子球、老鼠或初恋女友,村上小说的主人公永远在寻找 49:01 把“无法改编”的村上春树影视化,《驾驶我的车》成功在哪里? 57:10 文学造星浪潮退去后,我们不再借小说世界想象青春 65:49 分众时代,向内挖掘的“村上式人物”还能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吗?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共同策划。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村上春树精装长篇的全新修订版,重新系统梳理译本,消除旧译与当下的“时间差”,带读者再次领略村上春树的文学魅力。新版采用企鹅vintage和国际知名插画师诺玛·巴尔合作的经典封面,黑白红的简约设计以极其实验性的方式将村上春树潮流又怀旧的风格转化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个夏天,跳岛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岩井俊二(1963-):日本导演、作家,“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情书》《燕尾蝶》等。 滨口龙介(1978-):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欢乐时光》《驾驶我的车》等。 三宅唱(1984-):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惠子,凝视》《你的鸟儿会唱歌》等。 石桥静河(1994-):日本女演员、舞者,代表作有《你的鸟儿会唱歌》《东京爱情故事(2020年版)》等。 市川准(1948-2008):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东京兄妹》《东京夜曲》等。 大森一树(1952-2022):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哥斯拉VS碧奥兰蒂》《看见风的少年》等。 原田真人(1949-):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记我的母亲》《投靠女与出走男》等。 陈英雄(1962-):越南著名导演,代表作有《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 * 书籍 《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1973年的弹子球》《斯普特尼克恋人》《海边的卡夫卡》《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大卫希尔顿的季节》《烧仓房》《没有女人的男人》《城及其不确定的墙》[日]村上春树 《山之音》[日]川端康成 * 影视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四月物语》 《情书》 《最后一封信》 《猜火车》 《灌篮高手》 《驾驶我的车》 《你的鸟儿会唱歌》 《燃烧》 《东尼泷谷》 《挪威的森林》 《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袭击面包店》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王尊一
听过了哲学家和脱口秀演员的阅读漫谈,本期「私人阅读史」专栏,我们探探一位“经济学人”的独家书单。 本期节目,主播方岩请来了《经济学人·商论》的执行总编辑吴晨。在北外求学的经历成了吴晨养成英文原著阅读习惯的契机。相比文学史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这位“少数派”青年更偏爱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在年轻的吴晨眼中,奥威尔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总能戳中完美观念世界的裂痕。 步入社会后,吴晨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偏好延续至今,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莫斯科绅士》,从《张医生与王医生》到《南货店》,吴晨在虚构中读到真实,在历史中读到当下。正如吴晨本人所言,“不同的人对于文学,总有不同的界定。” 【时间轴】 03:00 《1984》与《动物农场》:当叛逆青年遇上反乌托邦政治寓言 14:51 《麦田里的守望者》VS《北回归线》:阅读史上的“成人之年” 24: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捷克的1968年照见当下 30:00 在疫情三年的尾巴读《莫斯科绅士》:成为一个思维实验的主人公 38:45 想要知道商品经济一代如何走到今天,不妨看看《南货店》 59:04 岛屿空间介绍:青书馆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1984》《动物农场》《巴黎伦敦落魄记》[英]乔治·奥威尔 《第22条xx》[美]约瑟夫·海勒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 《北回归线》[美]亨利·米勒 《洛丽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动物凶猛》王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米兰·昆德拉 《莫斯科绅士》[美]埃默·托尔斯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 《南货店》张忌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如果你对香港文学有所关注,大概率听说过董启章和黄念欣这对文坛眷侣:男方是当代香港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女方则是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学者。二人因读书相识,携手走过四分之一世纪,期间诞生文集、小说、著作等几十余本。去年6月,董启章将25本对二人有特殊意义的书排成一列,以书名连缀成一首“银婚纪念诗”,其中写道:“命运交叉的城堡 / 我城 飞毡 / 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 你,可以爱”。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香港的认识与想象,始终是这对夫妇写作与研究的母题。近日,曾在香港求学的主播宝婷故地重游,趁这个机会拜访了董启章、黄念欣位于粉岭的家,就近日再版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中的家族叙事与技术思考,和二人聊了聊一些我们好奇的问题。 从雕版印刷到ChatGPT,技术与文学的关系始终紧张而暧昧。在热衷写“物”的董启章看来,他笔下的技术并非是浪漫主义的夸张,而是深植于日常经验与情感需求的隐喻:当“发射爱的信号”已经进入大众语言,无线电自然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可能性的象征。数位时代已然到来,技术浪潮不可阻挡。时隔二十年,当初不愿意接受电子书的“老派”作家转而拥抱NFT出版,也是因为意识到数码物与自然物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如果将技术史理解为自然史的一部分,今人热议的AI写作也不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卡尔维诺就说过:优秀的作家本该有成为一个运转良好的文学机器的自觉。 难得夫妻二人一起接受访谈,我们也借机问到不少二人朝夕相处的甜蜜细节:平时会就创作问题相互交流吗?黄念欣会如何评价丈夫的写作?董生同意妻子的评价吗?工作之外,育儿的任务如何分担?“银婚纪念诗”这样的玲珑心思,常常有吗?面对我们的八卦提问,黄念欣笑言,感动皆在平凡日子,重要的是“我们两人都找到彼此很好笑的地方”——他笑她常常旅途中交稿,出门逛街可以突然买回一辆车;她叹他抓住机会调侃儿子,在嘈杂的快餐厅也能写作。一个是创作者,态度却如学者般严谨;一个是学者,行事却像创作者般自由。在和文学机器相爱的漫长岁月里,这对以反差为浪漫的文学伉俪,仍会互相打趣。 【时间轴】 02:00 文坛伉俪的生活日常:文学教授妻子和小说家丈夫会交流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吗? 12:39 “像发射无线电那样发送心意”:《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把技术作为隐喻来写 17:44 从不接受电子书到主动拥抱NFT出版:“虚拟的东西也需要物质基础” 20:34 在作品中挑战保守家庭观的男作家,在生活中也能以身作则抵制父权吗? 26:16 董启章:“我很早就自我成为一个ChatGPT了,我是ChatDKC。” 29:44 用美剧《硅谷》解释文学机器原理:普鲁斯特的长句就是很精准的coding 45:08 坚持在简体字版中保留粤语表达:与其说是文笔要求,不如说是文体要求 49:29 八(狗)卦(粮)时间到!“我们之间最大的浪漫是反差” 70:20 岛屿空间介绍:北京库布里克书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书籍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时间繁史‧哑瓷之光(上下)》《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之学习年代(上)》《爱妻》《命子》《家课册》《练习册》《小冬校园》《安卓珍尼》《香港字》董启章 《夕拾朝花》黄念欣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董启章卷》黄念欣编选 《控制论与幽灵》,收录于卡尔维诺《文学机器》 * 影视 《硅谷》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王尊一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