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古尔纳对谈孙甘露:沉默可以比呐喊更有力(中英双语版)

作为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拒绝每一个既定标签。他深谙后殖民理论,却从不迎合西方对殖民叙事的刻板期待;他书写故乡,却不断质疑着迁徙年代我们对家园的想象;出乎所有人意料获得诺奖,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笔耕不缀,丝毫不受“诅咒”的影响,甚至刚刚写完了一本书。 2024年3月,古尔纳受邀来到中国。本期节目,跳岛将呈现古尔纳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著名中国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的对谈。 在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前,鲜有中国读者听过他的名字,而被问及对中国文学有何印象时,他则坦言“在英国书店庞杂的翻译门类里找到来自中国的文本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这次对谈也是两个生生不息的写作传统在“世界文学”版图边缘的一次相遇和对视。 时至今日,当背井离乡成为无数人共享的命运,文学对离散者和异乡人的书写更应该回归他们的复杂世界。一片跨越海洋的碎瓷曾将两个如此不同的文明牵系一处,阅读和写作也会让我们涉足地球另一端、被历史放逐的人生。 📌特别说明:本场对谈以中英双语进行,针对古尔纳的音轨我们为岛民们准备了中文配音版和英文原声版两个版本,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点击下方对应时间轴收听。 【时间轴】 (中文配音版) 04:41 今天再回望写作的起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09:04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从不想象读者” 11:32 “后殖民”标签之外,如何概括古尔纳的创作特色? 17:59 从非洲到英国,古尔纳怎样书写“故乡”? 20:56 莎士比亚&一千零一夜:哪些叙事传统影响了大作家们的写作? 27:15 文学奖是诅咒吗?会让作家“写不出来”吗? 32:50 答读者问:没有“一个”作家能代表复杂的非洲文学和文化 (英语原声版) 41:00 Beginning of the writing career 45:32 "I never imagine the reader." 48:34 Reading Gurnah's complexity 54:41 The theme of homeland in Gurnah's writing 57:37 The narrative tradit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great writers 63:57 Is the Literature Prize a curse? 69:02 Q&A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维·苏·奈保尔(1932-2018):英国印度裔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代表作有《米格尔街》《河湾》和“印度三部曲”。 * 书籍 《呼吸》《千里江山图》孙甘露 《赞美沉默》《多蒂》《天堂》《海边》[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现场翻译】董梅 【后期剪辑】KIMIU 【配音】刘照坤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75分钟
8k+
1年前

184 大夫,我是神经病还是精神病?|私人阅读史

本期岛上主播:方岩 当“丧”成为一种文化,“Emo”成为一种风格,“发疯文学”成为年轻人的解药,精神问题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成为一种社会状况。本期【私人阅读史】,主播方岩邀来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张青。在工作中每天阅读“人”的张医生,也在书影世界里时刻转换医者和学者的视角,反思技术与伦理的边界。 精神症候,也从来不只是纯粹的病理问题,文学影视里反复描绘戏剧化的“失常”,哲学家们不断追问“存在”、解构“疯癫”——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会有《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咆哮着喊出大段人生金句吗?走进精神病院,还会有人会像《飞跃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被套上电击仪器,实施“脑前额叶切割术”吗? 在那本被封为精神科医生必读却少有人能真正读懂的《普通精神病理学》里,我们仍能读到雅斯贝尔斯的忠告:“回到体验本身”,关照具体、真实又复杂的人。 【时间轴】 03:15《心灵捕手》:“情绪垃圾桶”心理咨询师如何保持职业边界感 13:40 《飞越疯人院》:精神外科的黑暗历史“脑前额叶切割术” 20:04《美丽心灵》:用另一种方式抵达和解 28:50 用脑机接口治抑郁症是在让渡主体性吗? 45:43《普通精神病理学》:通向理解的心理学 51:14 “医生,我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 55:43 技术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到体验本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1874-1955):葡萄牙人,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约翰·纳什(1928-2015):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 作品 《普通精神病理学》《时代的精神状况》《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黑暗时代的人们》 [德] 汉娜·阿伦特 * 电影 《心灵捕手》 《飞越疯人院》 《美丽心灵》 * 其他 Neuralink:是一家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研究对象为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就是将极小的电极植入大脑,利用电流让电脑和脑细胞“互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59分钟
13k+
1年前

183 再读伍尔夫:维多利亚的女儿,如何逃出起居室 丨许小凡&顾真

本期岛上主播:肖一之 “我相信,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等我们每个人每年都有了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习惯于自由无畏地写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等我们稍稍逃出了那间共享的起居室……” 这是1928年伍尔夫向剑桥大学的女学生们发表的演讲。距离伍尔夫的“百年之约”还有五年的时间,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请来了两位老朋友,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小凡和编辑顾真,以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中文版上市为契机,重新回顾这位女作家的生命轨迹,思考她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生前和身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难以逃脱被符号化的宿命:她是性侵的受害者,是家学深厚的贵妇人,是神经质的现代小说家——是的,她时常生病,但别再说她歇斯底里。受惠于诸多女性文学先辈的她,又成为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高峰和批评的箭靶。 一种纯属于女性的美学是可能的吗?文学究竟要追求怎样的真实?她并未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而只是用潜在的可能性鼓励所有人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为纪念女性的斗争和成就而设的节日里,跳岛衷心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够不被性别和庸常的社会习俗框定,自由地成为未知的自己。也欢迎大家关注跳岛本轮春季招聘,跟我们一起拓展岛屿和生活的边界! 【时间轴】 01:34 500镑年金与女性写作:有钱才能写or为了钱才要写? 07:03 伍尔夫的“女性问题”:何为女性特质? 11:53 如果多活几十年,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会更激进吗? 15:01 从伍尔夫与亲友的书信昵称看她的文体意识和表演欲 18:20 从弗吉尼亚到伍尔夫:当一位女性主义者走入婚姻 36:43 如何理解代表作《到灯塔去》中的形式探索? 43:05 “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合起来的书,我们只能看到封面” 47:47 为什么说伍尔夫的很多作品是“维多利亚版《老友记》”? 52:27 批判传统的传记模式,以心灵和情感重溯人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伦纳德·伍尔夫(1880-1969):英国政治理论家、作家、出版商和公务员。 凡妮莎·贝尔(1879-1961):英国著名后印象派画家,弗吉尼亚的姐姐。 莱斯利·史蒂芬(1832-1904):英国作家、批评家、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是《英国人物传记词典》首任主编。是弗吉尼亚·吴尔夫和瓦妮莎·贝尔的父亲。 艾德丽安·里奇(1929-2012) :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女性主义者。代表作有《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杰拉尔丁·朱斯伯里(1812-1880):长居于伦敦的英国小说家、书评家和文学家。 简·卡莱尔(1801-1866):苏格兰作家,一生中无正式发表的作品,以书信写作闻名。与朱斯伯里是好友。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代表作有《巨人及其他诗歌》《钟形罩》等。 特德·休斯(1930-1998):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雨中鹰》《乌鸦之歌》等。 伊莱恩·肖瓦尔特(1941-):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代表作有《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女性疾病:妇女、疯狂与英国文化,1830—1980》等。 玛丽安·摩尔(1887-1972):美国著名现代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观察》等。 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1892-1962):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伍尔夫的同性情人。 鲁珀特·布鲁克(1887-1915):英国诗人。代表作有以一战为题材的组诗《一九一四年》。 * 书籍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 作家的一生》[英] 林德尔·戈登 《依然疯狂》[美]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英国主要航海、航行、交通和地理发现》[英]理查德·哈克卢伊特 Virginia Woolf by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s Nose: Essays on Biography by Hermione Lee * 文章 《伍尔夫的鼻子》林晓筱 * 影视 《时时刻刻》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65分钟
20k+
1年前

182 和一位重启人生的女拳手聊聊她的“热辣滚烫”|乒乓台

春节档刚刚过去,由贾玲导演、讲述女拳手脱胎换骨故事的《热辣滚烫》斩获超30亿票房,成了最大赢家。 本期「乒乓台」特别番外节目,竞菲和于是邀来了一位曾在现实生活里经历过“热辣滚烫”的女拳手Daisy。同样曾遭受过体重歧视的她,通过拳击逐渐找到了生活的节奏。等到那个被婚姻磨损的女孩终于再次神采奕奕,朋友夸她太“励志”,她却说,这不是励志,是“恢复出厂设置”。 作为亲历者,Daisy如何看待《热辣滚烫》的诸多本地化处理?台上台下,女拳手的现实处境如何?抛开减肥励志等等噱头,《热辣滚烫》又为何让我们感动呢? 从《洛奇》到《百元之恋》,盘点一圈影史经典拳击片,我们发现每个故事总在借题发挥讲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暴力没有规则可言,我们才会被拳台上的搏击吸引:至少在这里,你不用对空气挥拳。即便被打败,也总有下一局重新开始的机会。体育电影能教会我们睁眼面对恐惧的勇气吗?要如何打出K.O关键一拳,为自己赢得“看心情”的权利? 【本期书影】 【本局精彩回合】 02:45 学会拒绝,讨好型人格……《热辣滚烫》为何打动我们? 09:09 Daisy经历过的“热辣滚烫”:拳击让我恢复出厂设置 23:56 从“好想赢一次”到“我赢了”:丧丧的《百元之恋》如何本地化? 33:53 《洛奇》《气垫传奇》……:每一部体育电影其实都在讲人生 42:10 生活没有擂台,但“被打败的心情”常常存在 46:25 同是男教练,雷佳音和《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伊斯特伍德有何不同? 54:30 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女性拳击不如男性拳击好看吗? 67:53 什么时候开始,对春节档电影的期待只是“乐呵乐呵”了?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影片和剧集: 《百万美元宝贝》[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洛奇》[美] 约翰·G·艾维尔森 《弱点》[美] 约翰·李·汉考克 《国王理查德》[美] 雷纳尔多·马库斯·格林 《点石成金》《狐狸猎手》[美] 贝尼特·米勒 《气垫传奇》[美] 本·阿弗莱克 《美国小说》[美] 柯德·杰弗森 《惠子,凝视》[日] 三宅唱 《摔跤吧,爸爸》[印度] 涅提·蒂瓦里 《奈德》[美]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 金国威 * 人名: 安藤樱(1986-):日本演员,1986年2月1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是著名演员奥田瑛二与安藤和津之女。2006年参演电影《长い散歩》出道,并凭借《爱的曝光》、《健太与纯与加世的国度》获得一系列奖项。 三浦友和(1952-):日本山梨县盐山市出身的日本演员。东京都立日野高等学校卒业,现住在东京都。 妻子是著名日本歌影视明星山口百惠。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被称为是“城市牛仔”,是美国影坛最受欢迎的硬汉明星。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和制片人。1986年他当选为卡梅尔市市长,成为继里根之后又一位电影明星出身的政客。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制作】Viann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75分钟
7k+
1年前

181 沙发冲浪,共享厨房:想像一个流动的家|自由潜水

去年年底,厌倦了和房东斗智斗勇的栗子开始尝试“沙发客”的生活方式。仔细审视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她发现一个20寸的行李箱就能装下必要的生存物资。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是怎样的体验?孤独的城市里,无产者们可以想象一个公共而非私人的、流动而非资产的家吗? 春节假期结束,跳岛编辑部的几位再度从老家回到大城市。未能置业的我们,如何在春晚小品式的标准家庭图景之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和广岛乱再次拉上运营编辑黄鱼和老朋友文化记者栗子,一起聊聊我们对“家”的想象。 家是我们在血肉和衣物之外的第三层皮肤,如果它只能通过租赁或购买来得到确认,那么居无定所的我们是否仍然赤裸?当预制菜熄灭了炉灶的明火,宜家统一了地球两端的锅碗瓢盆,我们要到哪里寻找不可复制的生活?当家的商品化越发不可阻挡,或许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家务的意义:营造一个家,终究需要双手的温度。 【时间轴】 01:43 老家,是一个爷爷家姥姥家舅舅家……的嵌套系统 08:14 对小空间的偏爱:“阁楼和地窖是庇护梦想的地方” 15:10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是现代人的篝火晚会 17:46 和陌生人共享沙发:居所一定要和金钱绑定吗? 25:51 租房和搬家会让人开始反思自己和所有物之间的关系 36:43 猫、绿植、灶台……:什么会让你觉得有一个家? 44:58 把家的功能让渡出去:城市客厅、公共钱汤和食阁 53:02 当代家居界“秦始皇”宜家:标准化可复制的家 57:46 她们说家里要有光,于是才有了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关于节目中最后提到的家务与再生产的关系,参见社会学者唐凌的微博 * 人名 黄灿然:著名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黄灿然的诗》,译有《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等。 * 书籍 《阿尔戈》[美]玛吉·尼尔森 《空间的诗学》[法]加斯东·巴什拉 《写在身体上》[英]珍妮特·温特森 《住宅读本》[日] 中村好文 《东京八平米》[日] 吉井忍| 《六论自发性》[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论家用电器》汪民安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美]简·雅各布斯 《非地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法]马克·奥热 * 影视 Frances Ha LTNS 《漫长的季节》 《寄生虫》 《怪奇物语》 《詩》 《甄嬛传》 * 歌曲 《喜帖街》 《新的家》 《搬家》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65分钟
9k+
1年前

180 起身的一刻,就是春天|沙仑的玫瑰诗歌特辑

本期岛上主播:包慧怡 陈杰 姜林静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用6期节目带领中文听众领略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期节目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向来是属于诗人的季节。在法国,“诗人的春天”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也将献给诗歌,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姜林静和陈杰会各自分享一首自己偏爱的新年诗。在这个“五十年不遇”的寒冬,让我们一起用关于新生的诗歌,召唤春天的到来。 1963年2月11日,经历漫长的挣扎,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留下一个黑色弹簧活页夹,里面是四十首诗作的手稿。第一个单词是“爱”,最后一个单词是“春天”。 法国诗人兰波则在19岁结束的时刻意识到,埋葬过春天的大地是自己的栖居之所:如果说灵魂指向天空,那么要想“自如地在一个灵魂和一副身体里拥有真实”,就也必须“拥抱粗粝的现实”。 当冬日沉沦,20世纪德国诗人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用一首短诗迎接春日的复活,“有时我们起来/我们起来复活/日头正中/我们的头发充满活力/我们的皮肤正在呼吸。” 起身,向上——当严冬稀薄的日照投下死的阴影,这是诗人们留给我们的箴言。如果说下坠是肉身必须承受的诅咒,那么每一次起身,就是我们在日常中不断迎来新生的微小尝试。 【时间轴】 点击链接,跳转查看节目中提到的三首诗歌的译文和原文 02:40《过冬》的创作背景:天才女诗人普拉斯人生的最后几年 12:03 “一切蜜蜂都是女人”:普拉斯诗作中关于蜂房的隐喻 22:01 蜂群的性别分工:20世纪女诗人为何纷纷为蜜蜂着迷? 32:45《言语炼金术》:兰波在19岁对诗人生命的回溯 42:25 “醉舟”与“醉船”:兰波如何革新了我们对诗的认知 49:12 迷人的法语未完成过去时:当下是由每一个过去的瞬间组成的 59:20 《复活》:想象一种属于日常的新生 64:00 历数诗歌和历史中那些被召唤“起身”的女儿们 71:50 用起身,抵抗万物死亡阴影之下的严冬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弗丽达·休斯 Frieda Rebecca Hughes(1960-):英裔澳大利亚诗人和画家。迄今为止,出版了七本儿童读物、四本诗集和一本短篇小说,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休斯是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泰德·休斯的女儿。 保罗·策兰(1920-1970):本名保罗·安切尔,法国籍布科维纳犹太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布科维纳切尔诺夫策,是二次大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奥地利女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创作。她于1953年因发表处女诗集《延迟的时期》而一举成名。 保罗·魏尔伦(1844-1896):出生于法国梅斯,法国诗人,象征主义派别的早期领导人,与马拉美、兰波并称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 阿蒂尔·兰波(1854-1891):出生于法国夏尔维勒,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派诗歌之先驱,现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诗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诗集《恶之花》及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 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 Marie Luise Kaschnitz (1901-1974)出生于卡尔斯鲁厄市的一个军官家庭。在魏玛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图书贸易,先后在慕尼黑和罗马出版社供职。二战中,她亲历了法兰克福市的沉沦,促使她的艺术观发生了极大转变,由早期抒情诗中理想化的艺术风格,转变为对现实生活的悉心关注,开始了内心流亡。 罗泽·奥斯兰德 Rose Ausländer(1901-1988):德国女诗人,德国20世纪流亡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希尔德·多敏 Hilde Domin (1909-2006):德国当代著名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是战后德国流亡文学的重要代表。 奈莉·萨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德语诗人、剧作家,1966年与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莱希特 (1898-1956):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 书籍 《爱丽尔》[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地狱一季》[法] 阿蒂尔·兰波 《灵光集》[法] 阿蒂尔·兰波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84分钟
15k+
1年前

179 认真地来比较一下村上春树的林译本和赖译本|海带岛&夏殷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很多通过简体中文认识村上春树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台湾译者赖明珠的译本才是最好的中译本。”作为将村上春树推介至中国台湾的第一人,赖明珠认为翻译应当“如同无色透明的白开水,将不同咖啡的原味表现出来”。在很多人看来,她的语言活泼灵动,能够贴切地传达人物性格。 而在大陆地区,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面世以来,是林少华辞藻优美的译文陪伴了一代代年轻人走过或颓丧或浪漫的青春时代。一直以来,有关村上春树两套中文译本的评议绵延不绝,最近,“赖译本”村上终于在大陆地区出版发售,我们也得以不再雾里看花。本期节目,主播于是邀来两位日语译者海带岛和夏殷,从选词句式到性别意识,对“林译本”和“赖译本”展开了一次细致的比对。 赖明珠的翻译果真更忠实于日文原著吗?不同的翻译策略折射出了怎样不同的村上世界?选择译本的时候,译者的文笔有多重要?身为读者,当我们比较译本时,我们到底在比较什么?又在追求什么?自己也是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对于翻译和创作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时间轴】 07:16 赖明珠译本引进大陆背后的故事 10:53 村上春树的中文译介史以及林、赖二人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15:45 村上的中文译者有很多,林赖二人刚好处于两个极端 17:50 用几个例子来体会“白开水”赖译和“炼字癖”林译的风格差异 32:12 从性描写的翻译策略看赖译为何观感更“清爽”? 37:47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原著和译本在性别意识上的落差? 46:36 借林译之争聊一聊:译者的文笔好不好重要吗? 49:18 比较译本的意义是什么?仅仅在于选出最好的译本吗? 55:05 作为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自带“翻译腔”的文字怎么译?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策划。 经过漫长的等待,“村上春树作品赖明珠译本系列”(第一辑)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大陆地区。尚未公版的世界顶级作家作品,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版两个译本——这在世界范围内几无先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热潮”席卷中文世界以来,林少华和赖明珠便始终是中文世界最重要的两位村上译者。十多年来,关于两种译本风格的讨论从未停歇,这令更多村上书迷产生了好奇,也希望能一睹赖明珠译本的风采——因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心实现这一愿望,为读者提供更多译本选择。 从夏天到冬天,跳岛FM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往期节目收听链接: 156 陪跑过诺奖,村上春树也跑过你和我的青春|库索&沈念 162 一起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被当作一流作家也没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赖明珠(1949-):毕业于中兴大学农经系和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著名翻译者,也是引介村上春树进入台湾出版界的早期推手。 林少华(1952-):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 园子温 (1961-):出生于日本爱知县丰川市,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兼诗人。 涩泽龙彦(1928-1987):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是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甚深的“暗黑美学大师”。 川端康成 (1899-1972):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文学批评家,活跃于大正至昭和年间。 陈德文(1940-):又名陈英湲,字乐水。书斋名苦居斋。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翻译家。 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柴田元幸(1954-):出生于东京。美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东京大学文学系教授。 * 书籍 《用电影燃尽欲望》[日]园子温 《毒药手帖》[日]涩泽龙彦 《雪国》[日]川端康成 《翻译夜话》[日] 村上春树、柴田元幸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70分钟
32k+
1年前

178 反叛的童谣:为什么成年人无法再接受搞破坏?

本期岛上主播:肖一之 广岛乱 前不久,跳岛FM的几位主播一起去看了场音乐剧:来自伦敦西区,大名鼎鼎的《玛蒂尔达》。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经典儿童故事肯定少不了小观众,真的走进剧场,看到四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小朋友时,几个人还是悬起了一颗心。好在,随着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大孩子小孩子们齐齐进入了剧情,一个个笑到前仰后合,想象中的喧扰和吵闹并未发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看到小孩子就会紧张?回程的地铁上,一边审视这不自觉的微妙厌童情绪,一边回想起刚刚舞台上校长把“熊孩子”当铅球抡的惊悚画面,肖一之和广岛乱决定拉上从事儿童戏剧教育的朋友耽于,来聊一聊《玛蒂尔达》的原著作者,一位塑造过无数“讨厌小孩”的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大概率刷到过改编自达尔作品的院线新片《旺卡》,看过其前传《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也是他的粉丝,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拍出来还不过瘾,去年直接改编出4集“有声书”……这些捕获无数人的奇思妙想背后,是怎样的精彩人生?他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写淘气小孩和他们的“熊家长”?同样的故事,为什么小时候看了开心尖叫,长大后却直接“大型崩溃现场”?终于成为了大人,我们似乎却失去了为“简单的诡计、笑话和谜语等幼稚的东西”发笑的能力。如今总是在不停地收拾残局的我们,还愿意原谅小时候那个喜欢搞破坏的自己吗? 【时间轴】 01:42 与罗尔德·达尔的初遇:谁会不羡慕拥有巧克力工厂的查理! 05:55 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厌童吗? 12:34 达尔的奇异人生:从王牌飞行员到好莱坞传奇女星的丈夫 19:54 不屑权威的达尔:“学校里讲的都是骗人的鬼话!” 25:53 在小孩的世界里,他是那个愿意弯下腰的“巨人” 33:05 从狄更斯到J. K. 罗琳,在英国文学传统中理解达尔的创作元素 42:22 达尔创作中“虐童”情节和“黑童话”的关系 56:46 达尔的故事从不“哄小孩”:如果我是老鼠你还爱我吗? 60:46 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小孩看”?——儿童文学生产中的“审核焦虑”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蒂姆·波顿(1958-):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有《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 韦斯·安德森(1969-):美国著名导演。代表作有《布达佩斯大饭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 C.S. Forester(1899-1966):英国历史小说家和记者,二战期间在英国和美国担任宣传员。代表作有The Happy Return和The African Queen等。 E.M. 福斯特(1879-1971):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代表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面面观》《印度之行》等。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等。 尼尔·波兹曼(1931-2003):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代表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 厄休拉·勒古恩(1929-2018):美国著名的奇幻文学、女性主义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黑暗的左手》《地海传说》等。 帕德里夏·妮尔(1926-2010):美国著名女演员,曾获第3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与罗尔德·达尔有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婚姻。代表作有《原野怒汉》《地球停转之日》《昔日玫瑰》等。 * 书籍 《玛蒂尔达》《巨大鳄鱼》《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女巫》《圆梦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斯与大仙桃》《男孩》[英]罗尔德·达尔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查尔斯·狄更斯 《童话的魅力》[美]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爱弥儿:论教育》[法]让·雅克·卢梭 《青年艺术家画像》[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黑暗之心》[英]约瑟夫·康拉德 《向一切告别》 [英] 罗伯特·格雷夫斯 * 影视 《故园风雨后》 《旺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71分钟
12k+
1年前

177 和王炎聊阿伦特:不思考,无以爱|独上阁楼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我讨厌当个刺儿头,”汉娜·阿伦特曾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因为“平庸之恶”,她的名字为无数人所熟知,却少有人了解求真的勇气曾为她招来过多少攻讦。 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教授一起,走近“邪恶女人”阿伦特的思想世界。 在王炎看来,阿伦特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她的作品矛盾重重,一方面背靠深厚的古典哲学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传统背离: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的理论,又为何与他分道扬镳?作为纳粹反犹政策的受害者,亲历过集中营的她为何被犹太世界指为“叛徒”?晚年的她对“沉思”的批判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时,她又为何会说“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人”? 在这个已经被冷战、核威胁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我们愈加迫切地阅读这位曾从至暗时刻幸存的思想家,渴望得到解答。不过,她一定会反对我们以她的作品来类比今日世界的种种危机。正如她以生命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思考绝非少数人的特权,我们只需成为“我们所是”。毕竟,照亮黑暗时代的不是象牙塔内的理论火炬,而是无数不愿随波逐流之人的莹莹微光。 【时间轴】 01:54 为什么说阿伦特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 06:42 阿伦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又如何与他分道扬镳? 10:06 阿伦特背离哲学传统,拒绝“透过现象看本质” 12:51 如何理解阿伦特的“行动”理论?“行动”和“劳动”“工作”有什么区别? 26:02 古希腊的公共生活是否被阿伦特浪漫化了?今天我们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33:22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让阿伦特成了饱受争议的“邪恶女人” 38:01 抵抗“平庸之恶”的武器,就藏在阿伦特的未竟之作《心智生活》里 41:34 ChatGPT有问必答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保有判断力? 44:11 理解阿伦特的关键问题:怎样去爱“复数的人”? 50:38 阿伦特的幸存哲学:想象力如何帮助我们抵御邪恶和黑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大屠杀“最终方案”的主要执行者。1961年,因反人类罪等十五项罪名被起诉,最后于1962年6月1日被处以绞刑。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支持纳粹政权,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此被禁止授课。1959年退休后,他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同一与差异》等。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等。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代表作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克洛德·朗兹曼(1925-2018):导演、作家、哲学家,法国知识分子圈的重要人物,主编由萨特创办的《现代》杂志。代表作有《浩劫》《活人路过》等。 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学者和评论家。代表作有《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但丁》等。 * 书籍 《我愿你是你所是》[美]萨曼莎·罗斯·希尔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心智生活》《论革命》[美]汉娜·阿伦特 《耶稣传》[法]欧内斯特·勒南 * 影视 《浩劫》 《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访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65分钟
17k+
1年前

176 Taylor Swift, 是我们脱胎换骨的少女时代|尹清露&何卡卡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在粉丝们的翘首企盼中终于登陆内地院线。去年,这场“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不仅席卷了社媒热点话题,还以创纪录的票房收入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在这份挤满了政客和企业家的长名单里,泰勒·斯威夫特紧随马斯克和泽连斯基之后,用格格不入沉默地证明着她的影响力。 这是美国流行工业的又一次胜利吗?年轻美丽的女艺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本期跳岛,主播何润哲拉来同为霉粉的好朋友,青年钢琴演奏者何卡卡与文化记者尹清露,一起从泰勒出道以来10张专辑中的风格转换聊起,试着解开这位女歌手之所以让无数人一再爱上的秘密。 在年度风云人物专文中,《时代》杂志写道:“她创造故事,也身在其中。”正如泰勒本人反复强调的那样,她引以为傲的叙事天赋从来都在回应和放大万千听众的共同经验。但时至如今,当刚刚年过三十的泰勒成为无数粉丝口中的“妈咪”,单纯的最大公约数逻辑已经无法解释她为何脱颖而出。或许我们更应该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当“爹”成为贬义词,“妈妈”反而成为对女明星魅力的至高评价?是什么促使一位如此在意个人形象的偶像愿意袒露自我厌恶的午夜梦回?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武神也可以温柔多情,不必阉割自己的敏感触角? 【时间轴】 04:50 邻家女孩/亿万富翁/浪漫少女/精明商人:泰勒·斯威夫特到底是谁? 12:35 甩一个前男友写一首歌?用这种方式污名化女性创作已不新鲜 20:50 泰勒歌曲中的小镇少女成长史:曾经渴望出走,如今学会回望 25:21 观看演唱会连番“小剧场”的快乐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女性欲望心理学 38:45 "Mother is mothering!"——叫女明星妈咪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47:20 与少女时代的耻感和解:“喜欢艾薇儿跟喜欢泰勒又有什么区别?” 53:18 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作为时代巨星,她太“白”了吗? 63:23 泰勒的反英雄叙事转型:“别人都是性感宝贝,只有我是山顶怪物”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文章 《美国幻梦、反英雄与女性心绪:泰勒·斯威夫特为何如此重要?》 * 影视 《芭比》 《美利坚女士》 * 人名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儿童作家出身的美国天才诗人、小说家及短篇故事作家。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 书籍 《蝴蝶梦》Rebecca [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 主编 《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 《变形记》[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70分钟
20k+
1年前

175 自由潜水特别版:欢迎来到阅读康复中心年会

2023年的进度条即将见底,各大平台的“年度总结”开始井喷。关键词层出不穷,个体的生存状态却无法再被语言锚定。在“电子榨菜”霸榜精神食谱、“文化体力和财力”通通告急的时代,阅读似乎不再是安慰剂,而成了焦虑源。 本期「自由潜水」特别版年度阅读盘点,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乱在回顾一年来的阅读与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努力“康复”中:说好要拥抱不确定性的肖师傅还没扶起前年的flag;去年在读“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钟娜今年开始研究“怎么把握时间”;于是的阅读计划随出版计划一同顺延;结束了fuji rock之旅的广岛一头扎进了市井生活中;翻译了两本新书的润哲也借助笔记软件实现了系统阅读的小目标。 或许,“读不下去”是因为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对的时间——既然能反复爱上的初恋作者不可多得,就要接受当初挚爱变得索然无味的失落。而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总有一些作品的真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说好的摸鱼大会整整录了三个小时,嚷嚷着没读多少书,但每个人谈起自己的心选时都滔滔不绝。涉过时代的潮水,上不了岸的我们只能在岛与岛之间跳跃。回顾这身心劳碌的一年,我们已无法再对岛屿的地基视而不见:在成为读者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既然总有更好的书将与我们相遇,那么请先务必照顾好自己疲乏的肉身。感谢每一位素未谋面的岛民朋友,新的一年,跳岛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可能! 【时间轴】 PART1 2023年,我们的年度关键词? 02:38 深呼吸!走进三十岁/四十岁之后的陌生感 06:48 复健:护照还是过期状态,仍需重新适应生活 08:49 脑雾弥漫:明明干了很多事,但怎么什么都想不起来?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11:12 flag检阅环节!去年信誓旦旦地说要读的书都读了吗? 17:25 古希腊哲学的疗愈时刻:不要让想象中的糟糕情况主宰当下 23:17 超链接笔记法: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书之间建立了关联 28:30 书读不下去,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 36:05 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小说就谈过文化焦虑了!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40:07 钟娜的年度心选:让艾丽丝·默多克来教教你们(男的)什么是哲学小说! 44:04 于是的安利时间:这位前南作家还有很多惊喜是大家不知道的! 48:47 肖一之的两本最佳:用一个人记录20世纪的苦难,再读一本快乐的文学理论 53:19 《鼠族》:广岛失忆了一整年,但还记得看到本书最后一页的瞬间 58:19 “祖先三部曲”:润哲对卡尔维诺一读钟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69:31 《翦商》《太后西奔》《镜与光》:历史书的很多种不同写法 75:44 《巴别塔》与Yellowface: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81:39 《我在北京送快递》:打破底层互害逻辑,直抵劳动者原生态的真诚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92:29 “天才鹦鹉在黄昏起飞”:诚挚的反思会战胜“语速压倒”的辩术 97:17 从《体无完肤》到Minor detail:也许我们都是大历史里的小虫子 104:41 润哲的广告时间:来和法国姐妹一起吐槽父权制吧! PART4 展望2024 106:22 完成书架流动计划,继续发掘一些“很新的”老作家 109:27 不再给自己设置额外的挑战,拒绝flag也拒绝失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The Dawn of Everything丨艾兹拉·庞德《涉过忘川:庞德诗选》丨玛丽·德·拉赫维尔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辛波斯卡|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工厂日记》丨Seneca How to Have a Life丨波拉尼奥|Clarice Lispector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 H丨大卫·格雷伯《规则的悖论》丨松本哉《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丨米兰·昆德拉《帷幕》丨《是,大臣》|詹姆斯·C. 斯科特《六论自发性》|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丨阿特·斯皮格曼《鼠族》丨黎紫书《流俗地》丨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丨颜歌《平乐县志》丨戴安娜·阿西尔《未经删节》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多谢不阅》丨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丨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丨E. M.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丨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Iris Murdoch The Bell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疼痛部》《狐狸》《无条件投降博物馆》丨蒂亚·奥布莱特《老虎的妻子》丨Aleksandar Hemon The World and All That It Holds 丨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丨伊塔洛·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丨《天窗》|户川纯《邂逅》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波利娜·阿尔芒热《我,厌男》 | 闵智炯《她厌男,她是我女友》丨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动荡》丨李硕《翦商》丨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丨希拉里·曼特尔《镜与光》“2017BBC Reith Lecture” Giving up the Ghost丨匡灵秀《巴别塔》Yellowface丨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丨A.S.拜厄特《影之书》(或译《占有》)丨沃尔特·特维斯《后翼弃兵》《知更鸟》|《朗读者》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丨小林尚礼《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丨本·勒纳《我拒绝成为天才鹦鹉》丨玛吉·尼尔森丨蕾切尔·卡斯克丨丽莎·T·萨拉索恩《体无完肤:我们与害虫的战争,一部社会和文化史》丨德博拉·利维《生活的代价 : 论女性与家庭生活》《我不想知道的事 : 论女性写作》《自己的房子 : 论女性与私人财产》丨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丨Adania Shibli Minor Detail丨 玛蒂尔德·拉雷尔《去他的父权制》 PART4 展望2024 伊丽莎白·鲍温丨托马斯·哈代丨丽贝卡·韦斯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111分钟
14k+
1年前

174 留在原地的人,躁动无法平息 丨颜歌&何雨珈

本期岛上主播:钟娜 本期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一场未能如期举办的线下活动。感谢这次阴差阳错,让这场连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大陆,从深夜聊到清晨的长谈以播客的形式转录下来,在跳岛封存了2023年最坦诚也最动人的几个时刻。 一起聊天的钟娜、颜歌、何雨珈共享很多标签:她们都是四川人,成长于小镇,并在离开故乡后,分别经历了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英语的几番穿梭,直到那个年少的四川话人格和有关家乡的回忆一同被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就要泪流成河的洋葱心。这次的聊天也理所当然地从四川的小镇“平乐县”启程,向着远方的“elsewhere”漫游。 她们聊到自己为何总在迁徙,聊到为何父母的期待总是与我们的轨迹错位,也聊到一个出走了的女性,要怎样在两套语言系统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面对着城乡结合部街边火腿肠要“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颜歌写道:“可是我哪里都不想去”。而在钟娜眼里,小镇的“普罗旺斯小广场”象征着对世界最朴素赤诚的向往。虽然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附近”,雨珈仍然会羡慕那些生在了自己最钟爱之地的幸运儿——但那终究不可能是她们的状态。 十年之间,颜歌移居海外,从事英文写作,也成为了母亲。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自己从未褪去生命中不安的底色,灵魂深处躁动的痛感,永不可能抚平。驻留和出走,两种生命状态被不同语言的创作巧妙地穿凿。她总玩笑般说《平乐县志》是“告别作”,接下来她要专注地“到英文里搞破坏”。至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她也不知道。但用雨珈的话说,“反正不会去卖茶叶蛋的!” 【时间轴】 02:12 四川话人格的关键词,可能就是“欢欢喜喜坚持到底” 14:18 城乡结合部的精髓就是宋体字的“香奈儿”招牌 28:13 用文字留住故乡,就像海外游子从零开始复刻钵钵鸡 35:03 意料之外的黑历史大起底和忆当年环节 42:21 远方的可能性,是小镇文学和小镇青年都必须面对的命题 50:48 女青年的“文艺病”,并不会因为生了孩子就自动痊愈 54:32 《平乐县志》中的女性:“泼”是父权社会规训下为数不多的反抗 63:44 《平乐县志》中的父母辈角色:时代裂痕如何影响了亲子关系 83:19 作为理论爱好者的小说家颜歌:理论让我嗨到想唱歌! 99:23 “在英文里,我不用再假装自己是一个男性的叙事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20世纪著名作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 书籍 《关河》《五月女王》《我们家》《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平乐县志》颜歌 Falling Awake[英]Alice Oswald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 | 微博 | 豆瓣 | 小红书

105分钟
15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