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赞美张桂梅的“留”,也理解刘小样的“走” | 梁鸿&项静

迪迪埃·埃里蓬曾在《回归故里》中写道:“通过对回归的度量,我们结束了自己的流亡。”当现代化带来磅礴的迁徙,“回归”成为一种无法真正完成的动作。而在中国,很多人回归的终点——乡村,也逐渐隐退为当代生活里一个愈加陌生的角落。 在不久前上映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这期节目的嘉宾之一梁鸿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在贾樟柯的镜头前呈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叙事的乡村:不那么宏大也不那么厚重,而是更加私人、具体和当代。这种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关注,也一以贯之地支撑了梁鸿最著名的作品,记录中国乡村变迁与裂变的 “梁庄三部曲”。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同样书写乡村题材的项静,她们二人都是通过读书来到城市定居,成为在大学任教的知识分子,又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回望故土上的人和事:一度强悍又日渐衰老的乡下老太太,收到代笔情书的乡村教师,还有更多隐没在“某某媳妇”“某某他娘”之后的农村女性…… 在讨论中,两个现实生活中的强韧农村女性也执拗地浮现出来:刘小样和张桂梅。两位嘉宾对于这个话题的坦诚和关切,或许会刺痛很多人对于乡村自以为是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背后深刻的漠然。正如梁鸿在节目中所说的,生活是特别广大的教育场。当所谓的“文明”让受教育程度成为最公认的价值标尺,城市中的我们或许也应当试着重拾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大地经验。 【本期嘉宾】 [梁鸿.png] [项静.png] 【本期主持】 [于是.jpg] 【时间轴】 05:30 每个时代面对乡村,都应该有自己的言说方式 08:13 “我的外婆叫李兰英,但村子里没人叫她名字” 20:02 反思刻板印象里的乡村:为什么说刘小样不是特例,不应令人惊讶? 24:25 当代人对国际热点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离自己很近的乡村发生了什么 34:41 城乡隔膜有消解的一天吗?农民的孩子与教授的孩子有平等交流的可能吗? 46:44 为什么选择介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笔法来描写乡村? 55:54 代笔的情书和正月里的相亲:乡村里的婚恋故事 63:22 张桂梅校长是个英雄,但我们要警惕这种英雄化的叙事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梁鸿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神圣家族》《四象》 * 项静作品:《清歌》《集散地》 * 费孝通《乡土中国》 * 阎连科《她们》 【本期推荐作品】 > 【出品人】蔡欣 > 【主理人】猫弟 >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 【后期制作】AURA.pote > 【音乐】 >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70分钟
18k+
3年前

往期回顾 | 30 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于北京时间7时公布!来自坦桑尼亚的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纳获得了该奖项。 从2015年的非虚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到2016年的摇滚诗人鲍勃·迪伦,再到2019年曾激怒了欧美主流文化界的彼得·汉德克和去年的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争议不断,今年奖项更是爆冷,也让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到非洲大地这片热土。在等待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解读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跳岛去年与赵松、胡桑共谈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期节目: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坚持传统和回应时代之间,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诺奖和布克奖在评选标准上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说诺奖是一个“迟到”的奖项?韩国的李箱文学奖等“小奖”为何近年更多地步入公众视野?再看目前国内的文学奖项,为什么颁给的作家都“面目太清晰”?国内作家对诺奖有怎样的心态?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时间轴】 06:55 从鲍勃·迪伦到彼得·汉德克:诺贝尔文学奖过去5年在回应时代和坚持传统之间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 12:55 批评诺贝尔文学奖陷入“欧洲中心主义”其实是批评当下普遍的文学状态 20:10 “理想”、“艺术”、“传统”:从100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看时代嬗变 24:37 诺奖vs布克奖:确立经典vs奖励新人 29:02 德国的毕希纳文学奖、意大利的斯特雷加文学奖、韩国的李箱文学奖、台湾的联合报文学奖、香港的红楼梦奖……近几年出版业对“小奖”的反应变快了 35:50 黄锦树、张贵兴等“马华作家”对新的写作“技术”的实践:“甚至不是欧洲作家能够实验出来的。” 39:55 中国当代文学曾经的先锋性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环境”,对国外的借鉴没有消化成“自我技术” 44:39 “现在国内的文学奖颁给的作家面目太清晰,我们还没能认识的面目少了点。” 46:52 诺奖颁给露易丝·格丽克不意味着这是“未来的方向”,诺奖承认的是“过去的理想”,具有迟滞性 53:30 国内作家对诺奖人选的指责凸显了争夺话语权的焦虑?为什么西方作家的反应更淡定?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胡桑,诗人、译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 片头 - Public Poet > 片尾 - There and The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 【后期制作】王若弛 [image description]

62分钟
10k+
3年前

75 在非洲,和大猫一起生活

很少有人会把猎豹、狮子和宋词联系起来。但对于作家非洲的青山来说,在他的越野车边乘凉休憩的这群大猫们,却和车里的一卷卷长短句一起,构成了他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观察、记录、拍摄野生动物的十几年间最重要的两种陪伴。本期跳岛FM,这位职业道路有些特别的英文系毕业生,回顾了自己在非洲悠长恬淡、又不乏惊险经历的日子:听着狮子的鼾声安然入眠,在他乡重新发现“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古典诗境,在黑夜中穿越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时刻提防盗猎者的枪声响起…… 非洲的青山说,观察狮子十几年,他学会了像它们一样习惯于失败:真实世界里的“狮子王”,离动画片里的潇洒形象相去甚远,一生所经历的挫折远远多于成功。那只负伤之后依旧姿态优雅的母豹,也让他看见一种重压之下的坚韧。而身处城市的我们,也不妨试着去观察一头自然状态下的动物,尝试在视角的互换中,学着像动物那样真诚地生活。 【本期嘉宾】 [非洲的青山.png] 【本期主持】 [image description] 【时间轴】 04:54 从非洲的土地拆迁到云南的大象出走:人地冲突之后应该怎么办? 10:19 看到“狮子王”的真实生活:一种挫折教育 21:53 观察野生动物并不如想象中惊险,大多数时候…… 26:26“相与枕藉乎舟中”:在非洲发现失落的古典 29:20 在受伤猎豹的坚韧与优雅中,感受“弱德之美” 36:35 《非洲的青山》:如何看待海明威小说中的自然叙事? 42:45 黑夜“死亡两公里”:最危险的是人类本身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 * 欧内斯特·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非洲的青山》《曙光示真》《乞力马扎罗的雪》《一个非洲故事》 * 乔伊·亚当森《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 * 纪录片:《最后的狮子》(The Last Lions) |《国家地理:与大猫同居》 (National Geographic Living With Big Cats) 【本期推荐作品】 > 【出品人】蔡欣 > 【主理人】猫弟 >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 【后期制作】AURA.pote > 【音乐】 >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image description]

54分钟
6k+
3年前

74 我们的哈利·波特阅读史|自由潜水

又是一年开学季,猫头鹰依旧没有来。本期自由潜水,跳岛拉来了可能是中文播客界最懂哈利·波特的主播婉莹,和潜水员钟娜和润哲一起,从手游、周边还有黄油啤酒聊起,说一说这部陪伴我们成长的作品。 长大之后再来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糟糕恋爱线的观感好像又发生了改变,也开始明白一些之前以为是bug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的死亡教育和人生课程。当我们一次次穿过魔法和真实之间的活板门,因为虚实之间的模糊边界而目眩神迷,罗琳埋下的文化密码和历史政治梗也让读者一次次再度兴奋。从系列作品第一部出版到今天的二十多年里,魔法世界本身也在全世界哈迷的殷切注视中不断延展和形变,不变的,是对勇气、信念和爱的体验。当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火车在想象中驶来,已长大成人的我们,依旧想义无反顾地跳上列车。 【本期潜水成员】 [婉莹.jpg] 【时间轴】 05:16 官方售卖的黄油啤酒不含酒精?原著党大摇其头 17:30 如何看待罗琳在七本书之外的衍生创作和种种声明? 26:13 原著党的两难:想听你多说点,又怕你滥用权威 33:36 谁能看见夜骐?奇幻文学教我们学会面对死亡 43:03 哈利·波特世界里的文化密码:咒语、人名、三兄弟的故事 48:55 “魔法甚至都不是平行于现实,而是内置于现实” 51:04 英国首相、北美草药、中国符咒?魔法宇宙中,还有很多尚待破土的种子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哈利·波特”系列衍生作品: 《神奇的魁地奇球》(Quidditch Through the Ages) 《诗翁彼豆故事集》(The Tales of Beedle the Bard) 《神奇动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 婉莹提到的展览配套图书: Harry Potter: A History of Magic Fantastic Beasts: The Wonder of Nature * 钟娜提到的厄休拉·勒古恩文集: 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 Essays on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by Ursula K. Le Guin 【潜水员推荐的书】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策划】何润哲 【音乐】 片头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跑!跑!跑起来跟着流星(无念白版) 片尾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晨昏森林(无念白版)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文字整理】黄鱼 何润哲

65分钟
29k+
3年前

73 改变世界的“文科女”和她们的地下女子俱乐部 | 许小凡&胡笑然

最近,由跳岛的老朋友肖一之参与翻译的《破局者:改变世界的五位女作家》刚刚出版。本期节目,他请来这本书的另外两位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许小凡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胡笑然,一起从原文书名“Outsiders”的翻译取舍延展开来,聊了聊作为知识人的女性成长。 从与好友构想“女子地下社群”的玛丽·雪莱,到谋求自己的房间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再到今天处于内卷中心的“文科女”们,当一个女孩想读书、想写书,当一个女人想突破现实的重围,不再满足于被排除在主流社会和公共生活之外的角色,她要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做一个“破局者”?以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为入口,我们也将与更多已经在时间中褪色的细节和人物相遇:如果说的确存在一种独属于女性的书写传统,那么这个传统串联起的绝不仅仅是天才,也是无数湮没在历史中的普通女性。 【嘉宾】 [许小凡.png] [胡笑然.png] 【主持】 [肖一之.jpg] 【时间轴】 02:25 林德尔·戈登笔下的女作家群像:从玛丽·雪莱到弗吉尼亚·伍尔夫 12:00 “自由女性的数量在大大增加,她们为什么不成立一个俱乐部?” 18:49 两种“outsider”:对比加缪的局外人和戈登的“破局者们” 29:09 伍尔夫对百年之后的我们发出叩问:女性的资质能不能匹配社会的要求? 37:30 从十九世纪的女作家到今天的文科女,知识女性的处境有改变吗? 50:33 女作家故事里的男性角色:导师?伴侣?还是施暴者? 59:29 三位译者分享各自最喜爱的段落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林德尔·戈登传记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 《夏洛特·勃朗特:炽情一生》(Charlotte Brontë: A Passionate Life) 《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辩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一生》(Vindication: A Life of Mary Wollstonecraft) 《活得像把上膛的枪:艾米莉·狄金森和她家人的不和》(Lives Like Loaded Guns: Emily Dickinson and her Family's Feuds) 《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African Farm)[英]奥莉芙·施赖纳 《三个基尼金币》(Three Guineas)《远航》[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阿尔及利亚]阿西娅·吉巴尔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本期推荐作品】 > 【出品人】蔡欣 > 【主理人】猫弟 > 【统筹&监制】何润哲 > 【策划】肖一之 > 【后期制作】AURA.pote >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 【音乐】 >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 【文字整理】何润哲

74分钟
11k+
3年前

72 从费兰特出发:意大利现当代文学面面观 | 陈英&彭伦

跳岛FM的首个付费单集来啦! 就算你不知道费兰特是谁——事实上也没人知道TA是谁,也大概率听说过“那不勒斯四部曲”这个名字,或是留意过由此改编的好评美剧《我的天才女友》。费兰特的成功,如一朵破空绽放的烟花轰然炸开,连带为全球读者照亮了当代意大利文学的纷繁生态。趁着费兰特的新作《成年人的谎言生活》中文版推出,我们请来费兰特的中文译者陈英老师,和曾引进过多部意大利文学作品的出版人彭伦,一起用90分钟的时间,从那不勒斯出发,抵达一种更加多面的意大利,看见它的暴力、温柔,看见它在法西斯阴影下与历史连接的尝试,也看见它当下的鲜活和生动。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 PART 1 拨开“费兰特热”的喧嚣,我们如何进入意大利文学? 08:24 “费兰特热”前后的意大利文学译介 13:32 除了费兰特,意大利现当代还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19:03 一位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意大利国宝级明星作家 PART 2 反向的那不勒斯,费兰特新作的延续和变奏 20:24 从女性友谊到阶级跃迁:费兰特的创作母题 29:11 如何理解《成年人的谎言生活》中对性经验的描写? 31:53 对比斯塔尔诺内:男女作家分别如何处理出轨题材? 43:24 柔软与坚硬:从费兰特看意大利的女性写作传统 46:43 .费兰特的世界文学库房里,有包法利夫人,也有现当代作品 PART 3 “后卡尔维诺时代”,看见意大利当代文学的百花齐放 49:36 方言传统如何影响和模塑了意大利文学当下的样貌? 56:06 符号学家、化学家、牙医……意大利作家的跨界探索 61:46 意大利战后一代作家对英美以及欧洲文学资源的吸收 77:23 “食人族”、田园派、移民文学:前沿写作者回应当下的尝试 87:32 不止于黑手党:意大利的非虚构写作在关注什么? 【嘉宾】 * 陈英,大学教授,意大利文学译者。译介的作家有:马格里斯、费兰特、斯塔尔诺内、巴里科、格罗西等。获“单向街年度译者”、“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 * 彭伦,出版人,文学编辑,国际版权经纪人。译作有《我与兰登书屋》《天才的编辑》《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等。 【主持】 *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名和人名】 PART 1 (01:11-20:15) 彼得罗·格罗西《拳头》| 普里莫·莱维 | 安东尼奥·塔布齐 《时光匆匆老去》《佩雷拉的证词》|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疯狂的罗兰》| 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歌集》| 洛伦佐·瓦拉《论快乐》| 路易吉·马莱巴《银头》| 大卫·隆格《直立的人》| 米凯拉·穆尔嘉《送魂婆》| 安德烈亚·卡米莱里 | 马努埃尔·蒙塔尔万 PART 2 (20:24-48:50)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鞋带》| 西蒙娜·薇依 | 埃莱娜·费兰特《被抛弃的日子》(I giorni dell'abbandono)《烦人的爱》(L'amore molesto) | 朱利奥·费罗尼(Giulio Ferroni)| 苏珊娜·塔玛罗《心指引的地方》| 艾尔莎·莫兰黛 | 娜塔丽亚·金兹伯格《家庭絮语》 PART 3(49:08-93:00) 裘帕·拉希莉 | 多娜泰拉·迪皮耶特兰托尼奥《被弃养的女孩》| 皮埃尔·帕索里尼 | 切萨雷·帕韦塞 | 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 安东尼奥·塔布齐《寻找伊莎贝尔》|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玩笑》| 亨利·詹姆斯《快乐的一角》(The Jolly Corner)| 埃利奥·维托里尼 |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一个人消失在世上》| 罗伯特·戈特利布 普里莫·莱维《这是不是个人》| 安东尼奥·斯库拉蒂《时代之子》(M. Il figlio del secolo)| 埃迪特·布鲁克 《失去的面包》(Il pane perduto)| 薇奥拉·阿尔多内《运送孩子的火车》 达契亚·玛拉依妮《小女孩与幻梦者》| 尼克洛·阿曼尼提《有你我不怕》《我和你》(Io e te) | 弗森·殴兹派特 | 西尔维娅·费雷里《我将如何呼唤你》| 米凯莱·塞拉《躺平的一代》(Gli sdraiati )| 薇拉·迪格拉多(Viola di Grado)| 保罗·科涅蒂《八山》 | 毛罗·科罗纳 || 西尔万·泰松《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罗贝托·萨维亚诺《蛾摩拉》| 法比奥·格达《海里有鳄鱼》| 埃维利纳·桑坦格罗(Evelina Santangelo)| 费德里克·拉姆皮尼《第二次冷战》(La seconda guerra fredda)| 雷纳塔·皮苏《中国之路》(La via della Cina)| 蒂齐亚诺·泰尔扎尼(Tiziano Terzani)| 奥里亚娜·法拉奇 荐书环节(93:00-97:32) 雷蒙德·卡佛《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退稿图书馆》 大卫·冯金诺斯《十日谈》| 吉安弗兰科·卡里加里奇《城市里最后的夏天》(L'ultima estate in città)| 伊莎贝拉·桑塔克洛奇《毁灭》(Destroy) > 【出品人】蔡欣 > 【主理人】猫弟 > 【统筹&监制】何润哲 > 【策划】钟娜 猫弟 > 【后期制作】AURA.pote >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 【原创音乐】AURA.pote - Infinite Italy(DEMO) > 【文字整理】何润哲

98分钟
9k+
3年前

71 我该如何拯救你,爱无能的现代人?| 辽京&魏怡

上周五,跳岛FM受邀参与「JUST READ!夏日播客读书周」,和作家辽京、意大利文学专家魏怡一起聊了聊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作品《鄙视》,本期节目剪辑自直播录音。 作为一部六十多年前的小说,《鄙视》讲述的故事在今天看起来并不遥远: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编剧,为了满足老婆想买房的心愿而加入了一个与自己创作理念南辕北辙的项目,却发现妻子对自己日渐冷漠,最终抛出一句:“我鄙视你……” 用嘉宾辽京的话说,阅读《鄙视》的体验,就像是被迫进入了男性视角观察妻子的一举一动,跟他一起反复纠结、一起患得患失、一起因为得知妻子不回家吃饭而在回家的电梯里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像那些在车里多待一刻钟、迟迟不愿打开家门面对老人妻小的中年人,像一条“看着自己生活的水位迅速下降”而感到窒息的鱼。当理想成为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当婚姻中的另外一方沦为工具人,自我意识过剩的现代人,还应该怎么去爱? 【嘉宾】 [辽京.jpg] [魏怡.jpg] 【主持】 【时间轴】 02:53 莫拉维亚的人物画廊:冷漠的人、烦闷的人、随波逐流的人…… 11:11 阅读《鄙视》,就像是被迫以男性视角去观察妻子的一举一动 20:36 婚姻家庭的问题,实则是社会的问题 31:54 知识分子的虚伪之处:婚姻失败是因为事业不顺,事业受阻是因为婚姻危机 38:32 小说背后的真实婚姻故事:莫拉维亚的第一任妻子就是让费兰特盛赞不已的女作家莫兰黛 43:36 作为一种叙事的爱:在莫拉维亚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 46:42 从小说结局看莫拉维亚“强硬”的写作风格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电影】 * 莫拉维亚作品: 《冷漠的人》《烦闷》《同流者》(即《随波逐流的人》)《罗马女人》《齐恰里亚女人》《罗马故事》《新罗马故事》《不由自主》 * 根据莫拉维亚作品改编的电影 : 《烦闷》(1963),改编自同名小说,达米亚诺·达米亚尼导演 《轻蔑》(1963),改编自《鄙视》,戈达尔导演 《烽火母女泪》(1960),改编自《齐恰里亚女人》,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 * 《历史》 [意]莫兰黛 * 《爱欲之死》 [德]韩炳哲 【嘉宾推荐的书】 > 【出品人】蔡欣 > 【主理人】猫弟 > 【统筹&监制】何润哲 > 【策划】猫弟 > 【后期制作】AURA.pote > 【视觉设计】孙晓曦 何梦元 > 【音乐】 >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 【文字整理】Sati 何润哲

58分钟
17k+
3年前

70 当银翼杀手飞向太空:莱姆与 PKD 的跨洋对话|吴莹莹&陈灼

2021年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100年诞辰,最近他的纪念文集由译林出版社引进。 这位大佬级别的波兰科幻作家,曾痛斥科幻小说是不可救药的“垃圾”,却对菲利普•迪克的写作赞誉有加。两位科幻巨匠展现出并驾齐驱的思想性和想象力,由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的《飞向太空》和《银翼杀手》也影史留名。然而,迥异的人生境遇却催生了相反的写作面向。有着犹太背景的莱姆,把二战记忆和悲观主义作为创作底色,他着笔无法触及的交流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命运。生长在单亲家庭的菲利普•迪克,则在童年创伤、失败婚姻、毒品和抑郁中辗转生存,他写失意的个体,在虚实莫辨的环境里挣扎突破。 背负历史重量的波兰犹太人,在精神泥潭中挣扎的美国瘾君子,他们因科幻写作结缘,因误会猜忌交恶。跨洋相望,毕生未踏上对方的国度,却在各自作品中延续着超越时空的对话。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他们在冷战对立阵营中描绘截然不同的未来想象,最终却又殊途同归,在异星蓝紫色的海洋面前,看见自我和人类的永恒局限。 【嘉宾】 [吴莹莹.jpeg] [陈灼.jpeg] 【主持】 【时间轴】 05:10 一笔稿费引发的交恶:莱姆与菲利普·迪克的纠葛往事 23:00 莱姆:科幻小说都是垃圾,菲利普·迪克除外 27:12 “地摊文学”、黄金时代、新浪潮运动:莱姆如何影响了美国科幻? 32:44 人口爆炸还是核战争?经历二战的莱姆,关心人类如何才不会自我毁灭 34:29 菲利普·迪克的人生素材:童年创伤、广场恐惧症、抑郁、吸毒、五次失败的婚姻…… 40:43 低质量的信息海洋、无意义的人工智能:莱姆的科技悲观主义 45:05 人类与外星人的无法交流,或许正是人和人之间沟通壁垒的映射 50:02 塔可夫斯基的改编得失:《索拉里斯星》小说中海洋才是真主角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电影】 *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作品: 《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无敌号》《伊甸》《其主之声》 * 菲利普·迪克作品: 《太阳系大乐透》《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尤比克》《流吧!我的眼泪》《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少数派报告》《神圣秘密》《暗黑扫描仪》《主教的轮回》《艾伯姆斯自由电台》(Radio Free Albemuth) * 莱姆和菲利普·迪克作品的电影改编: 《银翼杀手》(1982,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改编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飞向太空》(1972,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索拉里斯》(2002,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均改编自《索拉里斯星》 * 《语言与沉默》 [美]乔治·斯坦纳 * 《弗兰肯斯坦》 [英]玛丽·雪莱 * 《神经漫游者》 [美]威廉·吉布森 * 《猫的摇篮》《五号屠场》[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 《大寂静》[美]特德·姜 【嘉宾推荐的书】 > 【出品人】蔡欣 > 【主理人】猫弟 > 【统筹&监制】何润哲 > 【策划】于是 何润哲 > 【后期制作】AURA.pote > 【视觉设计】孙晓曦 蒲奕 > 【音乐】 >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 【文字整理】Sati

66分钟
8k+
3年前

69 杜拉斯有很多身份,唯独不是情爱专家 | 袁筱一&黄荭

夏天刚刚过去,趁天气还没凉下来,邀请大家来读一读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在湿热东南亚度过少女时期的法国作家,因《情人》开头的那句“我已经老了”而被中国一代代的文艺青年所熟知,同名电影里梁家辉饰演的那位白衣富家公子也成了无数观众的荧幕回忆。 本期节目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袁筱一和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她们二人一位在十八岁时对杜拉斯“一见钟情”,一位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与这位过于“自以为是”的女作家“日久生情”。沿着这两条路径,我们从被王小波奉为经典的王道乾译本说起,试图打开杜拉斯的更多维度:她向内写作,也向外生活;她耽溺于酒精与情爱,也关注弱势群体,为性别、种族、阶级的不公而斗争;她反复地写那段和“情人”的别离,也写衰老、写街头小贩、写杂草芜生的外部世界。 【嘉宾】 [袁筱一.jpg] [黄荭.jpg] 袁筱一,翻译家,作家,著有《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最难的事》《我目光下的你》等。 黄荭,翻译家,作家,著有《经过》《闲来翻书》《杜拉斯的小音乐》《一种文学生活》《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 【主持】 [何润哲.jpg]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 【时间轴】 02:44 “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两种爱上杜拉斯的方式 14:18 王道乾可能就是《情人》所呼唤的那个译者 22:40 不要把杜拉斯理解为一位情爱作家:五个版本的“情人” 34:10 杜拉斯不主张“介入”的写作,但她的生活却是“介入”的 38:58 杜拉斯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爱、写作、斗争。 41:05 偷来的花、半夜吃掉的鸽子:杜拉斯笔下的两个老年生活片段 47:11 菜谱、玫瑰花、舍不得丢的瓶瓶罐罐:杜拉斯的“物质生活” 【节目中提到的书】 杜拉斯作品(按在节目中出现的顺序排列,括号中为首版年份) 《情人》(1984) 《广岛之恋》(1960) 《琴声如诉》(1958) 《外面的世界》(1993) 《战争笔记》(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utres textes,暂无中译本,2006)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 《伊甸园影院》(1977)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 《痛苦》(1985) 《物质生活》(1987) 《劳儿之劫》(1964) 《埃米莉·L》(1987) 《绿眼睛》 (1980)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 黄荭 著 《万寿寺》 王小波 著 《译边草》 周克希 著 《杜拉斯传》 [法] 劳拉•阿德莱尔 著 《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 [法] 蕾蒂西娅•塞纳克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1962-1991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法] 索菲•博加艾尔 整理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何润哲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蒲奕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Sati

56分钟
10k+
3年前

68 东京奥运文学指北 | 林晓筱&滑轮

自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成为金句模板,长跑和长篇小说创作之间的平行关系也深入人心。不过,只对跑步、铁人三项这类非对抗性运动的村上君,远非作家群体中唯一的硬核体育爱好者。运动也有更多与文字互动的方式。趁着东京奥运会还未结束,本期节目请到了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网球评论集《弦理论》的译者林晓筱和播客「翻转体育」的主播滑轮,在充溢着冠军崇拜和天才叙事的时代,在写作中重新思考体育精神,打开赛场外的世界。 长跑、自行车……小说家们是不是会更偏爱非对抗性的运动?近五十年来,描写运动员生活的作品出现了哪些新的转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写到,由于球拍的技术革新,力量型的选手在网球场上越来越有优势,因此费德勒的灵动球风才如此珍惜。如何理解科技之美和运动追求极限之美二者之间的张力?疫情让东京奥运会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观众席空空荡荡的的奥运会。赛事转播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怀念现场观赛? 【嘉宾】 [林晓筱.jpg] [滑轮.jpg] 林晓筱,译者,译作《弦理论》《永远在上》《马与人》。 滑轮,《翻转体育》与《NBA挡拆》播客主播,JustPod制作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J.D.)。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4:59从机械报道到主动创作:不同类型的体育写作 09:15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不擅长打网球的数学天才不是好作家 15:46村上春树的长跑和J.M.库切的自行车:自律型作家偏爱非对抗性的运动? 30:47体育写作打开赛场外的世界:看见输家,看见意外事件 32:42美国橄榄球运动员创办网站The Player's Tribune,让运动员自己的写作成为可能 36:32从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到“量化时代”的体育英雄——成绩可以被测量,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吗? 41:28赛事转播的视角是经过筛选和净化的,现场观赛则是自由选择的 49:13比赛中的冠军叙事,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给观众投射与期待 【节目中提到的书】 《我的世界我的梦》姚明 著 《英国足球地理》颜强 著 《弦理论》[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日]村上春树 著 The War against cliché by Martin Amis 《极度狂热》[英]尼克•霍恩比 著 The Breaks of the Game by David Halberstam 《没有个性的人》[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著 《此时此地》[美]保罗•奥斯特、[南非] J.M.库切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钟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彭伊柳 Sati

61分钟
4k+
3年前

67 极端天气频发,聊聊“气候小说”如何照进现实 | 黄昱宁&袁源

这是一期在台风来临前夕录制的节目。 2021年7月,从欧洲到亚洲,全球多地都遭遇了千年难遇的特大洪灾。惊涛骇浪、狂风暴雨,当灾难片里的骇人影像成为惨痛而难堪的现实,我们对气候问题的想象和认知也在不断被挑战、被刷新。 文学如何处理气候变迁议题?在小说《追日》中,麦克尤恩用更衣室里消失的衣服来比喻被攫取的能源:一个小小的更衣室尚且有人顺手牵羊,何况是地球呢?近年来,气候小说(Cli-Fi)已经成为英语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类型。本期节目里,我们试图从麦克尤恩、阿特伍德等作家的气候小说创作入手,请来译者黄昱宁和气候小说研究者袁源,一起观察作家们对气候问题的思考和呈现:如何在容量有限的故事里处理气候变迁的超长跨度?对于小说而言,气候问题是现代才出现的新题材吗?要警示读者,是不是只有描写末日地狱这个方法?以及最重要的——要应对气候变化,读小说、写小说有用吗?有什么用? 【嘉宾】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袁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访问学者(2018-2019)。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小说、文学空间批评等。 [黄昱宁.jpg] [袁源.jpg]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9 什么是“气候小说”(Cli-Fi)?有哪些代表作品? 12:50 阿特伍德、麦克尤恩……气候小说作家都是文理兼修 18:56 麦克尤恩像一位19世纪诗人那样使用新鲜的科学术语 23:04 气候小说不一定要描写末日:被冲进马桶的寄居蟹的故事 28:04 《追日》的写法不同于任何科幻小说,是从正面强攻现实 35:31 气候变迁的巨大时间跨度给小说家和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7:27 气候小说真的能改变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吗? 勘误:节目第38分钟处提到“实用主义生态批评”,应为“实证主义生态批评”。 【节目中提到的书】 (附有原标题的是暂无中译本的作品) 《追日》 《爱无可忍》[英]伊恩·麦克尤恩 “疯癫亚当三部曲”(《羚羊和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路》 [美]科马克·麦卡锡 《糜骨之壤》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石神》(The Stone Gods)[英]珍妮特·温特森 《被淹没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英]J.G.巴拉德 《纽约2140》,“首都中的科学三部曲”(Science in the Capital Trilogy),《未来事务局》(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 《水刀子》《柽柳猎人》《赌徒》[美]保罗·巴奇加卢皮 《明日的赔率》(The Odds Against Tomorrow),《寄居蟹》(Hermie) [美] 纳撒尼尔·里奇 《荒潮》《霾》陈楸帆 《狼图腾》姜戎 《云中记》阿来 《卡彭塔利亚湾》《天鹅书》(The Swan Book)[澳大利亚]亚历克西斯•赖特 《黑暗》[英]乔治·戈登·拜伦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 《树语》[美]理查德·鲍尔斯 【嘉宾推荐的书】 《蟑螂》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Loosed upon the World Edited by John Joseph Adams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于是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彭伊柳

49分钟
5k+
3年前

66 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荒野 | 沈书枝&欧阳婷

在大城市碎片化的绿色中生活久了,“荒野”以及它背后的自然,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过于遥远的概念。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分别在皖南和新疆长大:沈书枝的少女时代在广袤水田放牛、日日看云起雨落,欧阳婷的童年在戈壁绿洲度过,走出生活的厂区就是大漠孤烟。或孤寂、或苍凉的荒野记忆和她们的阅读经验相互碰撞,也在成年之后继续滋养着她们的城市生活。 每次雨过天晴,我们都能在朋友圈的摄影大赛里“云看云”。即便身处“贫瘠”而没有野性的都市,我们依然能拥有对无垠的向往、对自然的乡愁。抬头看云,迈步出门,看凤仙花如何把种子弹出去,看蜀葵在暮色中的凝滞色彩,看二环以外的天空呈现出墨水般的澄澈蓝色。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人类到不了的地方,严格意义上的“荒野”似乎很难找到。但哪怕是在城市之中,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今天的荒野之所在。 【嘉宾】 沈书枝,作家,有散文集《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拔蒲歌》。 欧阳婷(豆瓣ID:花椰菜),媒体工作者,成长于新疆,工作居住在北京。著有自然随笔集《北方有棵树》。 [沈书枝.jpg] [欧阳婷.jpg]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时间轴】 02:34 什么是“荒野”?现代社会还存在荒野吗? 05:04 欧阳婷:在新疆的戈壁滩,小小年纪就体悟了边塞诗 14:00 沈书枝:在田埂上放牛唱歌的童年,长大后却开始怀念 19:10 看云是人类目光的惯性 22:41 荒野中步行的乐趣:慢慢走,欣赏啊! 33:54 观察杂草的意义:凤仙花怎么把种子弹出来? 50:23 欧阳婷的自然笔记:“观察自然是无心的漫游” 64:37 “归园田居”是现代城市人最后的退路吗? 【节目中提到的书】 《北方有棵树》欧阳婷 著 《我的阿勒泰》李娟 著 《瓦尔登湖》[美] 亨利·戴维·梭罗 著 《夏日走过山间》[美] 约翰·缪尔 著 《在中国大地上》[美] 保罗·索鲁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英] 大卫·爱登堡 著 《夏游记趣》[美]艾温·威·蒂尔 著 《活山》[英] 娜恩·谢泼德 著 《荒野之境》[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78分钟
10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