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 从中国到美国:跨文化生活中的冲突与适应、丧失与新生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很多人的出国梦始于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然而,从游客到长居者,不仅是停留时间长短不同,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议题浮现: * 度过进入新文化的“蜜月期”后,面对各种文化适应挑战,如何照看压力下的情绪? * 如何从“身在异乡为异客”,转变到在异乡“安家也安心”的状态? * 如何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彼岸”之间,找到归属感? * …… 这些议题中既可能蕴含成长的机会,也可能带来痛苦和挣扎。 本期节目,我们作为在美国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分享了各自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尽管我们在不同年龄来到美国、各有不同经历和内心状态,但我们各自的成长也显现出了一些有共性的主题:新的环境促使我们去觉察跟自己、跟他人之间的关系,觉察我们的文化身份,觉察我们跟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族群、跟美国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是不断扩展我们生命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也是与生活中的丧失、断裂感、遗憾和解的过程,也是我们变得更加放松、自在、对自己更加接纳、给自己更多同情的过程。 我们还讨论了咨询室中的跨文化心理议题。我们发现在伴侣之间有时也同样存在着“跨”家庭文化“的挑战,而在移民家庭中,跨文化挑战带来的全方位压力,有时不但不会凝聚人心,反而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个体的孤独。此外,我们还借着电影《别告诉她》,谈到关于”出国“的不同叙事背后,人们不同但同样真实的内心需要。 一期节目很难包罗跨文化生活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也有关于跨文化生活的故事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继续我们的讨论。 【本期主播】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本期时间线】 4:42 不同的成长阶段出国,体验不同:孟斯谈到自己比小时候时更看到自己需要什么,更少在乎外界的评价。 9:45 什么时候开始想关于“归属感”的问题? 16:02 种族歧视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 27:49 “跨文化”冲突与适应,比你想象的更常见。 28:46 离开熟悉的规则,人都变得小心翼翼了。 34:32 杨哲分享读硕士研究生初期时陷入自我怀疑危机。 38:05 只混白人圈,算是“叛徒”吗? 48:27 生活在美国,仍不断地面临未来何去何从的拷问。 49:03 失去生活的延续感——从空间的转移到时间上的断裂和错位感。 52:58 新环境和新生活:真的能忘掉过去,重新开始吗? 1:01:05 叙事的罗生门:对彼岸的想象,维持特定的叙事,满足不同的内心需要。 1:02:51 咨询室中跟跨文化的挑战工作:自身经验的重新整合;家庭成员之间的隔离感。 1:08:51 理解移民的文化习俗,也是学习世界历史的机会。 1:09:34 咨询师也有共情难的时候:诚实看到和谈论自己的局限性。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74分钟
99+
1年前

Vol.11《再见爱人》再见容易,看见很难

最近因为两位主播各自的工作生活的小变化,剪辑工作一拖再拖,今天节目发出距离录制已经过去了三周。 网络上对于《再见爱人》的讨论还在继续,而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讨论都落在了智识层面的分析和定性,在具体的冲突中和不愉快事件里,他们各自错在了哪,这是种什么性质的错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发现无论是看这部综艺的时候还是看大家的评论,都会很自然的带上"工作"的帽子,难道不是走到每一个人的位置,去理解ta的处境,认可ta的情感体验才是应该做的吗? 本期,我们将结合我们各自的临床观察,从「安全」这个视角分享我们在观影过程中的思考、感受,还有我们各自对于如何促进关系中的安全和个人成长的思路。 节目仅涉及前三集的剧透,追的慢的朋友们可以放心食用。 01:53 双双坦言摘下咨询师的帽子观影那是不可能的 08:36 难得的观察机会 教科书一般的案例集 11:31 不能干预百爪挠心 都会因错失成长机会而惋惜 14:32 伴侣咨询中的咨询师要承担为二人创造安全环境的责任 19:59 找到互动模式之后还需要看见深层的情感 26:25 在咨询室中,无论对错,双方都需要被共情 29:28 感到被看到会软化矛盾 32:57 需要得不到回应所以不再去索要 36:03 我的痛苦被给予足够的时间被讲述就是养料 37:19 是不是有的需求就是"不配得到认可",有的痛苦就是"不值一提" 44:09 我们总在用讽刺和打压来表达脆弱情感 47:03 伴侣咨询师会帮我们看到关系里各种各样的恐惧 50:55 绳子的收放的隐喻 57:36 "你没成长"标签背后的情感是孤独 63:06 追求绝对正确背后的恐惧是得不到回应 68:29 为什么表达欣赏那么难 76:13 生活变化中新角色的适应 78:39 灵魂拷问:我们能否容纳差异 81:51 分歧无法协调,关系何去何从吗?

87分钟
99+
1年前

Vol.10 在虚幻的梦境中探索更深的真实

梦境,让我们觉察到自我内心版图中的未知之地。我们困惑、好奇,渴望去探索和挖掘。我们是否会意外发现一片新大陆?抑或走近曾经熟悉的遗忘角落? “解梦“的历史悠远流长,解梦者似乎也被视作拥有神秘智慧。“我做了这样一个梦,你帮我解解吧。”身为心理咨询师,偶尔会收到身边朋友这样的需求。我想象自己眉头一皱、掐指一算……有了…… 然而,现实中,咨询师与其说是解梦者,不如说是跟来访者一起合作来探索他们的梦境。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起面对不确定性、接住那些日常中被压抑的情感和想法、照料内心中脆弱的部分、探索梦的意义和对现实的启示、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关系。 心理咨询师究竟如何“解梦”?梦是什么?它揭示了什么?它究竟是杂乱无章的生物电流还是启发生活的灵感之源?更重要的是,梦跟人的心理健康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欢迎收听本期播客,一起来探索梦境。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还分享了一些“自助”解梦的方法,也许你也可以试试通过梦境抵达更深的自我。 【本期主播】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本期时间线】 5:56 梦是什么?对梦的几个不同理解 13:37 完形疗法”解“梦 19:15 用现在时讲述梦境;跟梦中的关键元素对话或互换 24:45 内部家庭系统和情绪聚焦疗法“解”梦 27:28 对梦的评判——荒谬与羞耻 41:22 把梦看做一种没有后果的体验 45:37 梦不仅呈现出困局,也呈现新的解题策略 48:21 梦里的矫正性体验扩充关于自我的个人叙事 56:28 几个建议,帮你通过梦理解自己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71分钟
99+
1年前

Vol.9 自我暴露:来访者与咨询师的“相遇”

订阅人数过百啦,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但随着订阅数的增加,一个世纪难题也落在了我们的面前,作为心理咨询师,节目里的非常个人化的表达会对我们的本职工作产生影响吗?所以本期,我们会从“开播客”这个自我暴露的大动作开始聊起,分享我们各自在执业成长中,面对“自我暴露”心态上的变化。 在心理咨询的语言中,“自我暴露”是一种咨询技术,但广泛意义上,也包括了更多被动的、无处不在的、咨询师作为一个人的呈现出的样子。心理咨询师是Chelsea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然而孟斯在开始心理咨询的训练前,已经做了多年的记者和编辑,不同的起点执业路径却让我们的治疗理念汇聚到了一处,那就是相信当我们以一个真实的人的样子呈现在来访者面前时,本身就是可以带来疗愈的。 自我暴露为什么会成为一项技术呢,它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隐患,我们如何与这些风险共处?它对不同的咨询师有什么不同的挑战吗?我们两个各自又有怎样的实践体会和思考呢?欢迎收听本期的节目! ⚠️本期节目中的个案分享均已得到来访者的知情授权 时间线 04:38 自我暴露是一项咨询技巧 06:43 咨询师需要擦干净社交媒体上的痕迹吗? 10:31 孟斯坦言,我不需要人设,也不会对我曾产出的内容感到难堪 17:24 当你想要自我暴露的时候,满足的是谁的需要? 21:48 来访者在与咨询师散落在网络的信息"结识",也可能是一种双重关系 30:45 当问题指向咨询师的个人经历,要在字面上回应来访者吗? 33:08 一句"你看起来好年轻!" 吓坏多少咨询学生 39:37 咨询设置可以带来保护,设置的流动性同样有疗愈意义 41:33 "你休假是要去哪玩?" 慢动作解析对关系的几重思考 45:55 当下的情绪感受有助于来访者探索自己的情绪体验 51:42 一般人际生活中的自我暴露 58:45 孟斯:我在ta面前哭了,这次“相遇”为我们的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61:03 从「我们是疗愈的工具」到「我们是作为人在咨询中促进疗愈」,是关怀也是给自己的解放 65:04 Chelsea:“我有时候也会渴望和你做朋友” 68:40 解构现有设置,持有一种谨慎的挑战和创造态度 70:39 自我表达无处不在,误解困惑,也能创造一些真正有疗愈的体验

74分钟
99+
1年前

Vol.8 我们在攀岩和马术中如获新生

本期聊一个我俩期待已久的“运动”话题。作为两个自评为“体育渣”的人,我们各自在三十多岁开始了对我们都蛮有挑战的运动——攀岩和马术。 杨哲尝试马术,受到她的督导影响——督导说的一句话,无意间给她透露了一个陌生世界的存在。孟斯开始攀岩,则是在看完《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后,决定为身体里的原始狩猎冲动找到施展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尝试新运动的过程中,各自都觉察到内心状态的变化,并且感到这个过程也给我们的咨询工作带来诸多启发。 比如,我们觉察自己的“怂”和好胜心,觉察跟他人、跟教练的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表现,觉察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更紧密的连接和更深的信任。我们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长期跟恐惧相处,并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应对,而不是简单地“战胜“或”败给“恐惧。我们还发现摘掉“体育渣”的标签后,我们变得更自信,未来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这期节目关于攀岩和马术,更是关于心理咨询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走出舒适区的故事。 本期时间线: 02:09 二人双双自曝“体育渣”——不怕智力挑战,但体力挑战却超出了舒适区 05:04 “马可以很好地识别出一个领导者”,以及在攀岩中释放人的“原始狩猎本能” 10:30 运动中的自我觉察:与竞争心和怂相处 22:11 与其说战胜恐惧,不如说是跟恐惧长期相处的经验 36:25 运动对我的改变:在人际上更自信,在生活中更敢于冒险和相信过程 41:51 攀岩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新手更多勇气 45:03 有挫败更要有支持,才促进成长 54:33 “无处不反思”——在“死磕”还是放手的问题上的发现 1:16:25 有时候要选择【鲁莽地】相信自己 1:21:44 运动中训练自己的神经系统,提高对压力的觉察和耐受力。

89分钟
99+
1年前

Vol.7 与一位性少数朋友谈出柜、刻板印象,和与自我和解的旅程

性少数群体或许因其“少”而在很多人眼中,被视为遥远且与我们无关、甚至是错误的存在,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做过某种标签下的少数,每个人对被排挤、孤独、羞耻、不得不伪装和时时防备的无力感并不陌生。 本期,我们首次邀请了嘉宾分享经历,Leo将以他“出柜”的个人故事,带我们走进性少数人群复杂的心路历程。 我们在策划这期节目的时候,都承认带着一点私心,期望会被我们各自的父母听到。性少数人群个体的真实处境和他们对生活的思考,是值得被更多人听见的,尤其是群体外的人。然而“性少数“这个概念本身,对于父母辈来说还是太新太跳脱,他们不懂,就会有误解,但又没有更多的渠道去做更实际的了解,于是就会产生了更多的隔阂和排斥。父母辈也代表着比较保守、面对新概念会害怕的大多数,如果我们能带着这种理解与平和,做出一期父母也能听下去而且会有所收获的节目,那也相当于是帮助少数群体发声,为推进社会正义做贡献啦。 时间线 02:23 能否带着更少的标签来认识性少数群体 05:00 有的gay典型,有的不典型,但这些都不重要 08:04 孟斯感叹,当"标签"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标签之外的部分就被忽略了 11:10 我是来了美国快10年才出柜的 14:33 无时无刻不在警惕评估环境戒备心/防备心 16:24 拥有"特权"的人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的特权 20:08 从电影到生活,「不能做自己」的桥段总会引发深深共鸣 22:11 男性展现温柔特质会被误解为同性恋,本质还是厌女 26:10 由刻板印象出发的社会期待,是对所有人的压迫 28:06 像女孩一样跑步,到底是怎么个跑法儿? 32:19 中国家长梦碎时刻,抱不了孙子了 34:01 都是在跟传统文化做抗争,跟家长出柜,没理由要求他们必须立刻接受 36:15 刚来美国不久交了一个女朋友,万一我能变"正常"呢? 37:34 深柜9年如履薄冰,独立电影是我唯一出口 39:33 与自我和解的重要推手之:我不想再用谎言过我的人生 42:37 出柜前我总在做一个梦,男友消失/我的秘密被大家知道,我哭着醒来 44:57 出柜的决定是一瞬间,但是勇气是一点点积累的 50:54 这一次的情感释放,终于有了回应 53:20 完全被忽视,比不被接受更可怕。 57:01 Leo 坦言,很感谢那些猜到了我是Gay带依然把走出柜子的权力留给了我的朋友 59:10 出柜也只是一个开始 61:26 曾经后悔出柜出晚了,后来感念,这就是对的时刻 67:00 与自己的和解的基础是,我喜欢现状的我自己 72:47 所有的善意为我铸成了更大的长城,我想用它保护更多人 73:36 想知道一个人的性取向,能问吗?Leo回答,没必要 78:56 Chelsea反思,我也曾是那种很无知且不称职的朋友 80:06 只要不让当事人尴尬,在背后讨论别人的性取向是没问题的 (Leo说,这和所有别的八卦都一样,可以被讨论,这才是平权的目的) 84:24 孟斯感叹个人叙事的力量 节目中Leo提到的几部电影

86分钟
99+
1年前

Vol.6 走出虐待关系有多难:牟林翰虐待案的心理洞察

本期,我们由牟林翰虐待案宣判引发的情绪余震说起,讨论了精神虐待背后受害者的复杂心理,包含了边界、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亲密范式霸权等人际议题,并且分享了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各自的干预思路。 我们在录制后复盘都认为,作为咨询师,一大部分工作的内容和实质就是要给来访者提供新的关系上的可能性。当ta越能够识别有活力、能够滋养自己的关系时,就越不会回到不健康的施-受虐关系中。 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在道德批判之外,看到受害者可能经历着的、所有人都共通的心理体验,包容关系动力中的复杂性,重拾对生活的敏感。 ⚠️disclaimer:本期节目讨论受到精神暴力有关的心理现象,并非对受害者做有罪推论。 时间线 07:13 做出评判与放下评判都很重要 09:36 感受事件带来的愤怒与研究施害者的行为并不冲突 11:18 量刑的解读:对“家庭”的扩大化解释,已是司法实践的进步 13:38 如果包丽没有自杀,精神虐待会还会引起公众重视吗? 15:14 默认伴侣是能够提供安全的人,也是亲密范式霸权带来的一种伤害 17:41 关系总是复杂多面的,哪怕是虐待型关系 19:21 去了解是什么使ta维持着没有离开,是破局的关键 21:46 施暴者不施暴的时候,可能比别人还要“甜” 23:29 给我伤害后又给我呵护,“联结感”就在这种节奏里不断被加强 27:05 拯救者的情结可以淡化无助感,也为痛苦赋予一些意义 28:28 被过度高尚化了的痛苦承受力 32:32 调动对方的愧疚感和羞耻心是操控者的杀手锏 34:00 你以为你在坦然承受,其实你的神经系统已经进入战-逃-僵的生存反应 (孟斯特地补充:顺从也是生存反应啊) 35:24 傻?我无能?受害者正面临着的羞耻感,使她更不愿寻求帮助 37:58 让来访者被迫接受一个“受害者”的标签也是一种暴力 39:26 Chelsea的工作思路:增强对自身感受的敏感性和信任感,重塑对待威胁的本能反应 42:39 孟斯的工作思路:学会分离,需要先为哀悼做准备,直视那些与哀悼相连的体验。 ⬆️Chelsea大声安利,这段讲的特别好,要多听几遍 46:20 年轻人很需要有关恋爱的支持和引导 50:45 孟斯说,成长很孤独,和年轻人建立信任的过程对我来说是种荣幸 53:11又是来自亲密范式霸权的教导,爱情要恒久,是要和生命齐平的 54:06 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不委婉的拒绝 58:23 以自己的偏好和意愿为拒绝的原因,会伤害到对方吗? 61:55 想帮孩子建立边界感,得先允许孩子拒绝你 62:37 虐待的核心是权力不对等 65:02 自己也是重要的支持系统 67:16 “离开你”和“理解你”,一个是决定一个是感受,它们可以不冲突 (Chelsea事后插嘴,我们总是觉得,只要我能理解,就意味着我得去做,能理解别人处境好像和放弃自己的需要画上了等号) 69:06 对于受害者来说,离开这段关系可能有着更多的恐惧

71分钟
99+
1年前

Vol.5 当性心理健康不再是房间里的大象

“性”是个有些敏感的话题,也正因此,很多与之相关的感受和经历变得难以分享,尤其是那些会引发羞耻感和评判的部分。但性心理往往又是与自我认知和关系体验密切相关的议题,我们有没有可能,直面房间中的这只大象,自如的讨论“性”呢?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Chelsea去旧金山参加“性学大会”的见闻说起,聊聊那些和“性”有关的常见误解和社会建构中的压迫,结合在咨询室中常出现的性心理议题和分享我们的思考和干预思路, 以及在这个议题上,咨询师的个人成长。 ⚠️ 免责声明:本集节目中包含有关性的内容,因此只面向十八岁以上的听众,建议听众酌情决定收听。 时间线 03:46 什么是“无浪漫倾向(aromanticism)” 05:33 “亲密范式霸权”教导我们,亲密关系远比别的关系优先级更高 07:50 孟斯感慨,也被亲密范式霸权洗过脑 10:23 不追求亲密关系是自由,但也别给自己设限 12:14 性心理咨询的主诉中的常见归因和叙事 15:08 在性心理咨询中,期待是比原因更需要关照的部分 16:25 走进咨询室的伴侣,心愿都是重拾亲近感 17:05 一追一逃中被忽视的两种需求 20:45 在咨询室中讨论“性”的意义 21:28 来访者也期待能在咨询中自如的谈论“性” 25:56 教育中一直被诟病的,对愉悦感的追求 26:59 大多数人在性生活中追求的是更好的表现 28:10 性爱是成年人之间(知情同意下)相互分享愉悦感的游戏 29:24 安全和放松的环境对于性爱体验至关重要 31:34 A片里对于“性”单一和夸张的呈现,造成了人们对于“性”的不配得感 (你能在你看过的色情片里找到自己吗?) 34:25 分享一个更多元更包容的色情片资源 36:38 打破建构会带来解放,也会带来恐惧 39:10 回到来访者的“建构”里工作 40:54 性健康中的常见迷思 43:16 你要和震动棒做敌人还是做朋友? 45:43 绝大多数女性无法从单纯的阴道刺激中获得高潮 46:09 体验亲密,要先建立对彼此身体的接纳 49:53 重建我们与身体的关系,是“性”为心灵带来的最大的滋养 53:39 如何理解性欲不匹配背后的心理需求 57:34 同样是面对压力,身体的反应也很多元 59:37 在关系中“性”到底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 资源分享: 寻找美国AASECT协会认证的性心理治疗师 https://www.aasect.org Come As You Are: - Emily Nagoski HUMPFEST https://www.humpfilmfest.com ⬆️Chelsea说2022年的集锦更好看 🙋🏻你会和你的咨询师讨论“性”吗?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性的迷思和误解?有关性心理健康,你还希望听到哪些内容?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

62分钟
99+
1年前

Vol.4“破碎不堪的人散播他们的破碎,是一件自私的事吗” 再看《怒呛人生》,路怒的尽头是什么?

一个是失败的合同工,一个是一事无成的企业家。这两名陌生人因一起路怒事件结下了梁子,而各自最黑暗的冲动也就此点燃。(来自网飞官方介绍) 新一期“见怪不怪Weird & Wonderful",我们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一聊美剧《怒呛人生》。 movie.douban.com 这个故事关于愤怒,关于创伤,关于孤独和虚无。 这个故事也关于亲密,关于疗愈,关于爱。 为什么这部剧有人看完一集就看不下去,有人二刷三刷? 它是否呈现了亚裔在美国的真实生存状态? 无条件的爱是奢望吗? 我们将从心理咨询师的独特视角来谈论各自的观剧感受。 以下是本期时间线: 01:45 二刷三刷的新发现 06:37 疯剧太疯?看不下去? 09:38 超出认知比违反道德更令人恐惧 15:16 从咨询师视角看到了什么? 19:40 渴望被看见,也害怕被看见 22:58 夫妻间的无效争吵 26:29 各自孤独——无力回应彼此的情感需求 32:20 奇绝的对抗之旅,只是为了找回掌控感 37:00 钱能解决问题? 42:15 美国亚裔家庭中那些沉重的东西 46:55 受苦受累的家庭照顾者们 48:21 夫妻互补是否能替代个人成长? 50:46 有些积极稳定的情绪也许是假的 53:32 区别理性的“接纳”和带着关切的接纳 54:57 无条件的爱真的存在吗? 1:01:32 有爱,也有需求 1:03:18 从自慰的情节看亚裔与白人之间的权力张力 1:11:14 西方的心理咨询能疗愈东方的心灵吗?

78分钟
99+
1年前

Vol.3 由《黑暗荣耀》谈愤怒的积极力量以及如何疏解生活中的愤怒

本期播客,我们谈一谈热播韩剧《黑暗荣耀》。 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深刻改变: 第一,自我认知方面——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受到深深的挫伤; 第二,关系方面——受害者变得更难体验和创造安全和信任的关系。 当然,这两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关系中建立自我认知,也带着特定的自我认知,去发展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愤怒。 为何我们的社会文化排斥愤怒,却又忍不住热追“复仇”题材的故事,并且被主人公伸张正义的愤怒感染?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中本来也有对“愤怒”的辩证观——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压迫与不公下产生的愤怒,不但合情合理,更是自爱的表现。我们的讨论希望能为你带来看待愤怒的不同视角。 我们的另一个关注点是,一方面《黑暗荣耀》打破了受害者的“弱者”形象,赋予了“弱者”力量,但另一方面,它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画风,回避了对“多重现实”的讨论。这种回避,加上剧中校园霸凌的残忍程度,让受害者不与施暴者共情也合情合理。但在现实中,很多更“温和”的校园霸凌,却让受害者面对“要不要复仇”,甚至“要不要在意”,有着更纠结的心境。换句话说,“没到那个程度,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把愤怒埋在心里。那么这个愤怒真的会自己消失吗? 最后,我们还从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分享了我们建议——感到愤怒时,我们可以怎么做?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选择,它对双方同时共情,并且有其实用主义的道理(为了最大可能地获得对方的理解,由此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暴力也是一种选择。生而为人,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也应该理解,我们在现实处境中并总能做出对所有人共情的选择。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和感受。 本期时间线: 04:08 受害者的“逆袭”:从无力的弱者到伸张正义的勇者;从复仇中获得意义和力量。 06:31 复仇的正面意义和群众基础。 08:12 愤怒即错?文化的教化和人性的规律。 17:19 对愤怒的下意识反应:“至于吗?” 18:23 对愤怒的批判,合理化了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压迫 24:17 怎么解决跟自己共情与跟他人共情的冲突 28:02 爽剧的软肋:回避了“多重现实”中受害者的更为复杂和纠结的心理。 31:32 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校园霸凌,以及它们对自我和关系的影响。 41:44 复仇的“疗愈”功能和自爱的意义。 45:19 日常生活中类似“复仇”的行为。 49:19 用道德判断来支持退让和讨好行为的自我PUA。 01:03:06 愤怒的生命力。 01:05:45 愤怒底下的其他情感也应该被看见。 01:09:38 愤怒如果不被接纳,会自动消失吗?它们去了哪里? 01:11:58 亲情的爱恨情仇:断绝亲子关系真的可能吗? 01:23:56 日常生活感到愤怒时,我们能怎么做? 01:30:27 创伤经历中产生的愤怒能量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疏导和释放。 01:33:29 如何减轻对愤怒的恐惧,建立安全感。

100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