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我们谈一谈热播韩剧《黑暗荣耀》。
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深刻改变:
第一,自我认知方面——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受到深深的挫伤;
第二,关系方面——受害者变得更难体验和创造安全和信任的关系。
当然,这两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关系中建立自我认知,也带着特定的自我认知,去发展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愤怒。
为何我们的社会文化排斥愤怒,却又忍不住热追“复仇”题材的故事,并且被主人公伸张正义的愤怒感染?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中本来也有对“愤怒”的辩证观——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压迫与不公下产生的愤怒,不但合情合理,更是自爱的表现。我们的讨论希望能为你带来看待愤怒的不同视角。
我们的另一个关注点是,一方面《黑暗荣耀》打破了受害者的“弱者”形象,赋予了“弱者”力量,但另一方面,它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画风,回避了对“多重现实”的讨论。这种回避,加上剧中校园霸凌的残忍程度,让受害者不与施暴者共情也合情合理。但在现实中,很多更“温和”的校园霸凌,却让受害者面对“要不要复仇”,甚至“要不要在意”,有着更纠结的心境。换句话说,“没到那个程度,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把愤怒埋在心里。那么这个愤怒真的会自己消失吗?
最后,我们还从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分享了我们建议——感到愤怒时,我们可以怎么做?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选择,它对双方同时共情,并且有其实用主义的道理(为了最大可能地获得对方的理解,由此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暴力也是一种选择。生而为人,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也应该理解,我们在现实处境中并总能做出对所有人共情的选择。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和感受。
本期时间线:
04:08 受害者的“逆袭”:从无力的弱者到伸张正义的勇者;从复仇中获得意义和力量。
06:31 复仇的正面意义和群众基础。
08:12 愤怒即错?文化的教化和人性的规律。
17:19 对愤怒的下意识反应:“至于吗?”
18:23 对愤怒的批判,合理化了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压迫
24:17 怎么解决跟自己共情与跟他人共情的冲突
28:02 爽剧的软肋:回避了“多重现实”中受害者的更为复杂和纠结的心理。
31:32 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校园霸凌,以及它们对自我和关系的影响。
41:44 复仇的“疗愈”功能和自爱的意义。
45:19 日常生活中类似“复仇”的行为。
49:19 用道德判断来支持退让和讨好行为的自我PUA。
01:03:06 愤怒的生命力。
01:05:45 愤怒底下的其他情感也应该被看见。
01:09:38 愤怒如果不被接纳,会自动消失吗?它们去了哪里?
01:11:58 亲情的爱恨情仇:断绝亲子关系真的可能吗?
01:23:56 日常生活感到愤怒时,我们能怎么做?
01:30:27 创伤经历中产生的愤怒能量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疏导和释放。
01:33:29 如何减轻对愤怒的恐惧,建立安全感。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