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WW

Album
主播:
孟斯、杨哲Chelsea
出版方:
林鱼
订阅数:
1108
集数:
25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你是不是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既好奇却又有些“敬而远之”? 今天的社会对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但对很多人来说,找个咨询师,谈谈内心困境,却总还是隐隐带着羞耻感和防备心。 本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精神,我们两个心理咨询师,在本播客中分享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结合我们日常与来访者的工作经历,也顺便理论结合实际,分享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都已隐去细节信息,以保护来访者隐私。 主播介绍: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毕业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咨询硕士专业,《华人心理师》杂志编辑,翻译出版《走出抑郁症》一书。前媒体人、乡村建设者。治疗领域:亲密关系、关系中的创伤修复、心境障碍、文化冲突与适应。新浪微博:孟斯_心理斯语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曾任Sheppard Pratt进食障碍治疗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个体/团体治疗师。目前在马里兰州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主要提供个体和伴侣咨询,以及性心理治疗。2023年4月完成了密歇根大学社工学院接受性健康教育和性心理治疗的进修。
见怪不怪WW的创作者...
孟斯
杨哲Chelsea
见怪不怪WW的音频...

Vol.23 当我们非要买那个包包时,我们到底在执着于什么?

本期我们聊聊钱。 虽然人们常说钱和情要分开,但钱与情从未分开过。它们的关系亲密紧张、复杂缠绕。 咨询师怎么处理自己的钱的问题? 钱与我们自身的价值是什么关系? 钱如何影响我们跟他人的关系? 跟钱相关的创伤是什么? 在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中,我们如何自处? 跟谈论“性”一样,围绕着“钱”,有禁忌、避讳,有羞耻感。小心翼翼、不便直说,但有时又不得不说。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感到大大方方谈钱,难得,也让人很解放。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关系中,跨出舒适区去冒一点险,直面这个议题时,我们很可能收获更多的信任、理解与亲密。我们也可能看见自己和他人跟金钱有关的故事,看到观念的建构和局限,看到拓展我们的观念,所带来的解放和对创伤的疗愈,看到我们跟金钱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而我们也可以有更多选择,去决定我们想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本期时间线】 2:57 心理咨询师聊钱,好意思吗? 10:02 咨询师有财务安全感吗? 28:52 人们跟钱的故事太多样、太丰富了。 30:13 谈钱,不谈感情。可能吗? 33:52 人跟钱的关系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38:11 当我们非要买那个包包时,我们到底在执着于什么? 41:24 贫困,作为一种心理创伤,背后的羞耻、压迫与紧张感。 50:05 自身的金钱消费观被冲击时,我们如何自处? 56:54 关于“有钱就会更幸福”的想象 59:59 人和钱的关系,怎么才好? 1:01:59 “熬最长的夜,敷最贵的面膜” 1:09:11 面对消费主义的诱惑,我们只能“买买买”吗?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剪辑】周妍 孟斯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本期中提到的纪录片名为Buy Now! The Shopping Conspiracy

80分钟
99+
1个月前

Vol. 22 当个人痛苦源于社会不公,心理咨询能做什么?

好久不见!因为我俩的各种忙碌,这期节目从录制到发布经历长达半年。感谢听友的耐心!(库存的另一期目前正在剪辑中,是我们与一位在美国执业多年的男性咨询师嘉宾聊男性心理健康。敬请期待~) 本期特邀了在美国读社会工作博士的尹姝亚,聊聊社会公平(social justice)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这个看似宏大的议题,落到每个人身上,是具体可见的体验:每个人的多重社会身份,如性别、性取向、经济阶层、身体健全或残疾、出身、所属的民族文化种族、在家庭或职场中的角色,都决定了我们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影响着我们如何被他人对待。 歧视、偏见、不公,即是社会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孤独而无力的体验。 在咨询室里,我们如何谈论社会公平问题?咨询师有哪些不一样的视角? 咨询师和社工在社会公平议题上的受训经历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异同? 面对系统性的不公平问题,个人的选择和对自己的责任又是什么? 在这个议题上,我们如何与无力感共存?又如何保持希望? 期待你加入我们的讨论。 【本期时间线】 3:47 能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也是一种特权。 6:30 心理咨询师的“刚柔并济”——不光有温度,也要有立场。 15:20 从系统的视角去理解个人的心理困扰。 20:34 创伤知情视角(trauma-informed care)为什么重要。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创伤、歧视与多重身份(intersectionality) 29:35 咨询师的愤怒,也可以给来访者力量,成为他们的后盾。 33:19 制造他人的羞耻感,也是一种权力滥用。 42:04 内化的压迫比外部的压迫更需要被看见。 45:36 “谈论社会议题有什么用?还不如做好自己!” 52:27 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在社会公平领域的专业受训经历和个人成长 1:09:02 咨询师如何处理自己的无力感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嘉宾简介】 尹姝亚,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在读(青少年心理健康方向),兼职心理咨询师,美国注册社工师。从中国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基金会到美国家庭危机照护中心,一直走在社会公益与创伤疗愈探索的路上。微信公众号:Shuya的问题气球 【剪辑】孟斯 周妍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84分钟
99+
4个月前

Vol.21 跟服装设计师谈谈穿衣、身体形象和身材焦虑(下)

我的衣服和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身体和我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衣服和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无论是在咨询室内,还是日常生活里,衣装、身材和自我,这三者都有交缠复杂的关系。这里面有社会文化集体建构的认知,也有或一目了然或隐秘不宣的丰富情感。 东亚文化中的女性,在身材上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家人和自我的评判。 Body image(身体形象),是咨询室里的高频议题,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服装设计师Venus,聊聊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到的身材焦虑,以及大众服装审美观的变化,如何影响行业和设计师们。 在职业身份之外,作为身在美国的东亚女性,我们也分享了各自在穿衣和身材上的感受和改变。 跟原生文化拉开一点距离,让我们得以对比不同文化对女性身材的包容度。也在穿衣和身体形象上,感到更自由、更自信。 从用衣服和身材评判来捆缚女性,到对自己身体的包容和关爱、用穿衣来探索和表达自我。这是一条解放之路。 本集是这次谈话的下半部分,我和Chelsea接着上集内容,谈谈心理咨询中的身体形象议题。 【本期要点】 1:58 什么是body image 5:29 社交媒体让人更焦虑还是更放松? 7:17 身材成为超敏感话题:Chelsea谈跟住院患者工作的经历 11:14 高敏感人群、养育者的评判,与羞耻感 14:01 身体形象常常被跟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关联在一起 18:54 “我的咨询师不化妆,我感觉她没精神” 20:22 我就是外貌协会的我能怎么办? 23:47 一个练习,帮你觉察对身体的评判 26:25 身材焦虑也是一种关系焦虑:从身材焦虑中,看到自己跟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29:57 消灭身材焦虑,让我们更焦虑。不如回应身材焦虑,跟它对话。 33:47 关于自律和intuitive eating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嘉宾简介】 卢陈婕,在香港出生并长大的设计师,曾就读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和美国帕森斯学院,尤其擅长针织。她的毕业设计作品Hoarders在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获得一众好评,并在其后2019纽约男装时装周展出个人系列,透过粗犷美学传达其诗意情绪。不完美的破旧风工装,大量手工钩编的拼接和限量预定的可持续手工制作,让品牌建立后的几个系列也不断受到包括i-D杂志、Vogue、Fucking Young! 等媒体的报道,并受邀参加国内国外多个展览。 她创立的新锐设计品牌CHAN CHIT LO主打中性别的当代时尚。带着对时尚富有诗意的解读,CHAN CHIT LO 的设计颠覆常规却不矫揉造作,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坚持“己所不屑,非无用于他人”的 理念。品牌的设计始终在尝试寻找 手工与机器的平衡,不完美与极致的平衡,量产与定制的平衡。 【剪辑】孟斯 周妍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38分钟
99+
8个月前

Vol.21 跟服装设计师谈谈穿衣、身体形象和身材焦虑(上)

我的衣服和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身体和我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衣服和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无论是在咨询室内,还是日常生活里,衣装、身材和自我,这三者都有交缠复杂的关系。这里面有社会文化集体建构的认知,也有或一目了然或隐秘不宣的丰富情感。 东亚文化中的女性,在身材上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家人和自我的评判。 Body image(身体形象),是咨询室里的高频议题,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服装设计师Venus,聊聊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到的身材焦虑,以及大众服装审美观的变化,如何影响行业和设计师们。 在职业身份之外,作为身在美国的东亚女性,我们也分享了各自在穿衣和身材上的感受和改变。 跟原生文化拉开一点距离,让我们得以对比不同文化对女性身材的包容度。也在穿衣和身体形象上,感到更自由、更自信。 从用衣服和身材评判来捆缚女性,到对自己身体的包容和关爱、用穿衣来探索和表达自我。这是一条解放之路。 本集是这次谈话的上半部分,下期将是我和Chelsea接着谈谈心理咨询中的身体形象议题。 【本期要点】 3:37 夏天,逃不过的身材焦虑季 5:43 “逃离”东亚文化,让我们看到身材审美可以更多元 10:11 Venus谈gender neutral的设计理念 12:48 时尚服装设计过去十年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可能想不到 18:40 追根溯源——我们为何如此钟情于“瘦”? 22:12 是什么在推动多元审美的潮流? 27:38 从用模特的身材评判自己,到找跟我身材相近的模特 32:12 Venus的试装实验:不敢尝试的衣装,带来不一样的自我 35:53 全民求瘦的时代,瘦人也有身材焦虑吗? 38:20 身体形象显然也离不开存在主义议题 44:52 同样是谈论身体和衣着,在美国我们都放松了不少 49:26 用衣服表达自己,而不是被衣服和身材焦虑捆缚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嘉宾简介】 卢陈婕,在香港出生并长大的设计师,曾就读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和美国帕森斯学院,尤其擅长针织。她的毕业设计作品Hoarders在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获得一众好评,并在其后2019纽约男装时装周展出个人系列,透过粗犷美学传达其诗意情绪。不完美的破旧风工装,大量手工钩编的拼接和限量预定的可持续手工制作,让品牌建立后的几个系列也不断受到包括i-D杂志、Vogue、Fucking Young! 等媒体的报道,并受邀参加国内国外多个展览。 她创立的新锐设计品牌CHAN CHIT LO主打中性别的当代时尚。带着对时尚富有诗意的解读,CHAN CHIT LO 的设计颠覆常规却不矫揉造作,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坚持“己所不屑,非无用于他人”的 理念。品牌的设计始终在尝试寻找 手工与机器的平衡,不完美与极致的平衡,量产与定制的平衡。 【剪辑】孟斯 周妍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51分钟
99+
8个月前
见怪不怪WW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