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如何进行碳中和?

3月15日,北京的一场沙尘暴让“环保”这个命题再次走到我们面前,但实际上这个看似遥远的命题早已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洪涝灾害、森林大火等等都已预示,这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去解决的命题。在众多行动措施里,碳中和无疑是近期关注的焦点。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均开始进行低碳化转型,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企业。那么“碳中和”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看似与碳排放关联不大的互联网企业也要进行碳中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能为碳中和做出哪些努力呢?本期二维无码我们邀请到来自绿色和平东亚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袁瑛和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Brick一起聊聊“碳中和”。 | 主播 | 大奎:二维无码主理人 | 嘉宾 | 袁瑛:绿色和平东亚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 Brick: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本期内容: 02:12 什么是“碳中和”? 02:52 为什么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气候变化是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议题? 13:26 企业为什么会开始关注碳中和? 32:47 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 35:38 互联网企业推进碳中和的案例 42:58 普通人能为碳中和做些什么? 延伸阅读: 负责任投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积极所有权的一种投资策略和实践。负责任投资是对传统的财务分析和投资组合构建技术的补充。 ESG报告: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在其年度报告所涵盖的同期内披露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 绿电:在生产电力过程中,二氧化碳为零或接近于零,主要来源为太阳能、风力、生质能、地热等。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捉、利用与封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 并网:发电机组的输电线路与输电网接通。

47分钟
1k+
4年前

谁在决定我的打车价格?再谈大数据杀熟

近日,复旦大学孙金云教授带领团队做了一项针对网约车的调查,调查报告《2020打车软件出行现状调研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与非苹果手机用户相比,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舒适型”车辆接单,所获得的优惠补贴也更低。调研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平台方利用数据优势“杀熟”,反而反映出某些“大数据失灵”的结果。那么为什么用户却有如此糟糕的体感?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作为平台究竟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走向盈利?本次二维无码我们来聊聊“谁来决定我的打车价格?” 本期内容 07:09 从这份报告中得出“苹果税”的结论是否合理? 13:57 目前互联网打车平台的商业模式是怎样? 18:30 从经济学的历史来看,差异定价是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吗? 25:40 作为消费者,如何应对差异定价? 37:50 平台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商业模式值得期待? | 主播 | 大奎: 二维无码主理人 | 嘉宾 | 李刚:腾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王健飞:自媒体人、PandaYoo创始人 Q:这份调研报告是否证实了网约车“大数据杀熟”? 这个研究团队的用词是非常谨慎的,在报告中甚至没有直接出现“大数据杀熟”这5个字,也没有类似的表述。从原始报告来看,这项调研通过相对严谨的方法验证了5个可疑的方向:1苹果用户是否“被舒适”;2.平台是否做了真金白银的补贴;3.平台的补贴是否和宣传中的力度一样大;4.平台是否缩短等待时间来留住客人;5.平台是否用低估的价格来留住客人。 在这份报告中,以上5个问题的结论似乎都是指向“大数据杀熟”的,但是仔细去看这个结果,我们会发现一些矛盾的地方。比如,以苹果手机和非苹果手机来区分用户是一个非常粗放的方法。使用iPhone 6s的用户和使用华为Mate40 pro的用户,哪个更有钱?大概率是后者。在这种情况下,还给华为的用户一个更低的价格其实是不太合理的。 Q:我们真的被收了“苹果税”吗? 这份报告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样本量,也关注了非常多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只做了描述性的分析而没有解释背后的原因。比如“苹果税”的问题,这份报告只是比较一下舒适型和普通型快车接单的比率。在调研的时候,打车的时间段是否一样,长度是否一样,起点终点是否一样等等这些元素如果也被纳入分析,苹果手机用户和非苹果手机用户之间的差距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觉得这跟“大数据杀熟”其实没什么关系,因为“大数据杀熟”这个事情只能用大数据来证明。滴滴每天的单量是千万级的,但这份报告只有800多份样本可能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花这么多的时间来研究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研究,但是它的样本量我认为确实还是不够的。 Q:目前互联网打车平台的商业模式是怎样? 打车平台的商业模式和大多数互联网平台的模式差不多,建立了一个原本不太存在的双边市场,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去促成一些原本无法让买卖双方互通有无的交易,然后再从这些交易中抽成。这基本上是所有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但是打车平台的一个问题是平台性不够明显,也就是说,在促成司机和乘客之间达成交易这件事上,其实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效率改进。 Q:从经济学的历史来看,差异定价是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吗? 这在经济生活中是极为普遍的存在。以网约车为例,分为快车、拼车等好几档,不同类型的定价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差异定价。包括飞机上有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这些都是差异定价。对于企业来说,都会画一条曲线,曲线的斜率叫“价格弹性”。同样的产品,价格越高,要的人就越少。如果去看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怎样去充分利用这种价格的弹性。 Q:企业可以如何应对外界对价格的质疑? 之前在看国外公益企业的时候,有看到一个公司还挺有意思的,他叫真实价格计划,应该是荷兰的一家社会企业,提供了一套开源的算法和一个事实,不算实时更新,应该是每个季度每半年更新一次基准数据库,给当地所有愿意加盟的超市和商店。他帮助超市做了一件事情,在超市的价签上提供一个可计算的社会成本。

47分钟
2k+
4年前

为什么下班以后还要在Clubhouse上开会?

硅谷钢铁侠再次带火了一款产品。不久前,埃隆·马斯克在Clubhouse上做了一场直播,直接把这款已在硅谷大热的语音社交软件的盛名也传递到了中国内地。 毫无疑问,Clubhouse是一个新物种,虽然它是通过语音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也有点像直播播客的集市、开放的腾讯会议或Zoom、语音版的微博或知乎,但在中文世界我们目前还看不到一款可以与之对应的产品。2021年1月,Clubhouse宣布用户数达到200万,并从硅谷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又一只硅谷“独角兽”。 目前本期嘉宾的使用情况看,大家对于Clubhouse的感知可以提炼为几个关键词:泛工作场景、知识导向、社交性、播客、开放平台,未来Clubhouse是否会大火我们并不清楚,但是这款app可能孕育着某些未来的特质。 本期内容 1:57 Clubhouse初体验,是一款怎样的产品? 7:05 Clubhouse国内主要使用群体有哪些?( Clubhouse在国内传播链条是怎样的?) 9:42 Clubhouse未来能否走向大众级别的火爆? 10:22 国内外用户Clubhouse使用方式的区别? 14:50 Clubhouse本质上是内容社区还是社交网络? 18:57 未来是否会出现国内版的Clubhouse? 19:45 Clubhouse未来可能的变现模式,国内变现存在哪些阻碍? | 主播 | Brick: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 嘉宾 | 王健飞:自媒体人、PandaYoo创始人 Syan: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剪辑 | 大奎:二维无码主理人

24分钟
1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