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费的历史,与当今小费溢出现象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集,咱们来谈谈在北美与吃十分相关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美国一大习俗——小费。小费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成为美国的一个普遍习俗的,而当今小费又存在着哪些新现象,就在这集的世界好好吃。。。 [图片] 说起小费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个极具北美特色的东西。在美国服务业,从餐饮,理发到泊车,约定俗成付给为你服务的人一定数量的在账单之外的费用,这就是小费。小费已经形成了美国服务业的独特的一面。那小费的历史是怎么来的呢? 它真正的来源就如同美国的其他这个主流文化一样,还从欧洲来。在 19 世纪,南北战争左右,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制造业兴起,在美国开始出现了很多新一批的富人。尤其在北部的美国。这些新兴的有钱人的休闲娱乐不会在本地,因为美国当初的基础建设还差得很,所以多选择去往欧洲度假。 [图片] 19世纪中期的纽约 那个时代欧洲的基础建设好很多,服务也好,远远超于美国。去巴黎、去伦敦、去维也纳、去罗马,这种去往欧洲度假的方式,在当初的美国富人圈子之中形成了一个潮流。 [图片] 同时代的巴黎 在欧洲之后,美国人发现当初的欧洲的旅店也好饭店也好,当地的有钱人在用完餐后,会给他服务的人一定的小钱。这个习惯在不同国家都有,比如在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当客人坐下来等待咖啡的时候,有钱的顾客会在桌子边放一些零钱,用来加速服务的。据说这种习惯来自古罗马,在罗马时代去做客,如果有仆人为你服务,那么高人一等的罗马公民,在离开时应该付给主方仆人一些小钱,来彰显身份的高低与对主人家的尊重。 美国这富起来的新一代们便开始把这种具有欧洲范儿的行为照猫画虎带回到北美。 在开始之初的那个时代的美国,给小费会被当做你在彰显优越感,开始是遭到很多人不齿的。是对服务人员的一种冒犯。所以这种做法刚开始并不流行,会遭到白眼。 [图片] 那具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在南美战争结束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黑人非洲裔美国人劳动力被释放到了市场上,给劳动力市场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他们自身要的价格就非常的低,作为雇主也借这个机会故意压低工资,扩大自己的利益,然后鼓励客人向这些服务员付小费。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服务业的雇主,希望用雇客去养活自己的雇员。 那在那个时候虽然奴隶制取消了,但是种族歧视这件事不会随着奴隶制的取消而消散。歧视是公开的,所以给你小费存不存在心理落差这件事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白人打工者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得压低工资,开始心平气和地去接收小费。 这样的行业最早是像酒店、宾馆,后来在 1859 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乔治普尔曼,他自己创立了一个公司,就叫做普尔曼公司,开始在美国当初日益壮大的这个铁路网络上,承包那个豪华的卧铺车厢。1868 年的时候,乔治普尔曼开始大量雇佣廉价的黑人雇员,当搬运工。他付给这些黑人雇员的工资非常非常的少,然后当着顾客,打骂自己的员工,并且这个鼓励顾客说,你要是觉得可怜他,那你可以给他小费。 [图片] 乔治·普尔曼 他这家公司在当初的美国铁路运输服务过程中壮大得非常快,也就在美国的小费习俗的推广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但那为什么小费在今天的欧洲却远没有美国这样普遍或疯狂呢?这墙内开花墙外香也是归功于 19 世纪末,就是到了1890年代末,小费制度在市场上开始遭到强烈的反对。那这股风潮是全球性的。人们认为小费是非美国传统,它不具有美国性,它不是美国自有的,认为这是与这个所谓平等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一种理念。付小费的人要显示出来一种人高一等的感觉,除了对服务人员自身的地位贬低之外,小费它还有一种贿赂的作用。对于那些没付小费的那些顾客来说不公平。在这样的思潮的带动下,当初有美国的七个州就彻底禁止了小费。这七个洲都是美国当初的南部洲。在北部,当初的纽约时报也发表过一篇报道,批评说“男人喜欢享受那些搬运工和服务人员的奴性,喜欢陶醉于从这些服务人员那买来的微笑。他们喜欢以辨识的价格辨识就是几分几毛的这样的价格来购买和出售自己想要的礼貌” [图片] 但是美国的企业界并没理这个茬,仍然贪婪地把它坚持了下来。反倒是这反对小费的思潮在欧洲引发了结束这个小费做法的劳工运动。今天的欧洲没有美国对于小费那样的狂热。但实际上却以服务费的形式出现,其实跟小费也是一个意思。 那这个事情后来在这个美国小费是怎么被解禁的呢?还是那个乔治普尔曼的公司,因为太挣钱了,通过让员工接收小费,1916 年这家公司在人员成本上节约当初货币250万美元的年度费用。在巨额利润面前,资本家的压力下,州政府们又被迫将小费再次合法化。作为餐饮服务行业,在1938 年,弗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公平劳动标准法案,设定了这个当初每个行业最低工资的标准,但不包括餐饮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等等,所以这就使得没被包括进去的这些行业的这个雇主可以压低这些员工的工资。 [图片] 罗斯福签署该法案 1966 年法案修正之后,餐饮服务业也没有像其他行业一样被纳入典型的最低工资标准。相反的,允许餐饮服务业雇主们将这个小费算到基本工资里。所以在法律的加持下,在资本家的推动下,最终小费使得在全美得以成为了一个普遍型的现象,这就是美国小费的这个由来。 在今天,小费在美国已经进入了一种升级版的疯狂模式,本来一般情况下餐饮业坐下来吃,把点的东西放到桌子上才会付小费。像星巴克或者麦当劳这些都不算,另外像送餐上门,美容美发,出租车等等亲身为你服务的,也会给。以前餐饮行业标准都是从 15% 起,但现在由于通胀,水涨船高,基本上都是20%。 [图片] 当今所谓通货膨胀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小费的膨胀与小费的溢出现象。在原先本来不该收小费的地方,提示要付小费。像快餐店的,咖啡店,快餐车,这种立等可取的以前都不好意思管人家要小费的行业也开始频繁地提示付小费,这是一个新现象。因为最早以前从本质上来讲说,这些人其实不算提供服务。他只是提供了他生产的产品。 Drive through也要小费。。。你怎么好意思。。。 [图片]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现在除了小宇宙,看理想,也可以在三联订阅啦。《中东往事》也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图片]

35分钟
14k+
7个月前

北美猪肉不好吃?从养殖到餐桌中美猪肉比较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本集提要: 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说一说一个迷思,那就是很多人觉得北美的猪肉不如国内的好吃,有人觉得是由于国外宰牲时不放血,有人相信是国外对小公猪不去势,还有其它各种流言,这一期,咱们就借此话题来看一看,猪这种可爱又好吃的动物,从养殖到餐桌的过程,在国内国外真的有什么区别吗? [图片] [图片] 北美华超 [图片] Costco 身在北美的很多朋友说超市里,无论是这个西人开的,还是华人开的,买到的猪肉不好吃,这其中的网络上的这个流言也非常的多,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啊。这个有人说是这跟放不放血有关,有的人说跟阉割不阉割有关啊?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这一期就都来说一说。 说到猪肉,很多人相信中国人喜欢吃猪肉,然而如果说中国人对猪肉的消费人均量非常大,那这句话就不准确了,看下图: [图片] 世界各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比较,最大的在欧洲 北美猪肉“不如中国的好吃”的这个问题,会存在多种差异与原因。首先,消费者普遍认为北美的猪肉“有腥味”,或者“肉质偏硬”。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北美的屠宰过程中没有充分放血,导致血液残留在肉中,从而影响了口感。然而,在全球工业化养殖和屠宰过程中,放血是基本的操作标准。所有宰杀的猪都会放血,以确保肉质的鲜美和卫生。 [图片][图片] 再者,有人认为北美的猪肉“腥味”来源于公猪未经过阉割的肉。公猪未阉割可能导致“公猪异味”(Boar Taint),这种味道主要是由雄酮和粪臭素引起的。这些化学物质会在公猪的脂肪中聚集,导致肉在烹饪时散发出异味。但在北美,工业化养殖中大多数公猪都经过阉割处理,毕竟不是欧洲,因此这种情况应该并不普遍。 以下文字摘自于加拿大农林部门对“公公猪”的要求: ”除选定的种公猪外,基本上所有公猪在断奶前都会被阉割。这样做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行为和肉质 (2)。随着年龄和体型的增长,未阉割的公猪往往对其他猪更具攻击性,而且比阉割过的猪更难处理 (2)。阉割对猪的肉质至关重要,因为猪通常在青春期开始时(约 6 个月大;2)被屠宰。众所周知,未阉割的公猪的肉会产生“猪膻味”,由于雄烯酮和粪臭素的存在,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和味道 (2)。 生产者的目标是在动物福利和高效生产优质猪肉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养猪和处理操作规范》要求在 10 日龄后进行阉割时使用麻醉剂和止痛剂来控制疼痛 (6)。此外,任何年龄的阉割都必须使用止痛剂来尽量减少术后疼痛。 总之,阉割是加拿大牛和猪产业的常见做法,因为它可以减少攻击性、防止不必要的繁殖并改善肉质。虽然所有阉割方法都很痛苦,但可以通过在尽可能小的年龄进行阉割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尽量减少疼痛(例如减轻疼痛)可以改善动物在阉割等厌恶性手术中的福利。展望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改进牛的免疫阉割,作为手术和非手术阉割的替代方案。这将使所使用的产品获得在加拿大使用的许可。“ 加拿大都要割,就不要说美国啦。。。 此外,猪肉的品种也是影响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北美的猪肉品种与中国常见的品种不同,例如北美主要的猪种有Berkshire(伯克希尔猪)、Chester White(切斯特怀特猪)和Hampshire(汉普郡猪)等。这些猪种的生长环境、饲养方式与中国常见的猪种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猪肉的风味和质地存在差异。文章指出,品种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消费者感觉北美猪肉不如中国猪肉好吃的原因之一。[图片] 伯克希尔 [图片] 切斯特·怀特 [图片] 杜洛克 汉普郡 [图片] 长白 [图片] 波兰中国,原产地其实是俄亥俄 [图片] 斑点猪 [图片] 约克猪 排酸肉是影响猪肉口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猪宰杀后,肉中的乳酸会逐渐积累,影响口感。通过排酸处理,可以去除肉中的乳酸,改善肉的质地和味道。在北美,排酸处理已经是一种标准操作,而在中国,这种技术相对较新。消费者在北美购买的冷鲜肉大多经过排酸处理,因此肉质更为柔嫩。排酸处理能够提高肉的鲜味,但需要在0至4摄氏度的冷藏环境中进行,这也意味着冷链运输对于排酸肉的品质至关重要。 [图片] 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主观感受在猪肉口感的认知中当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美生活的中国的思乡情绪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因素关。人在异乡,怀念家乡的食物,记忆中妈妈做的美食总是比现实中眼前这盘自己做的东西好吃。此外,北美的调料和烹饪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甚至葱姜蒜等常用配料的品种和味道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对猪肉的整体感受。 而在猪肉的挑选上,北美市场中的猪肉种类繁多,价格和品质差异也很大。如Whole Foods和Costco,提供的猪肉品质较高,而平价超市的猪肉则相对便宜。消费者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猪肉口感的感知。一分钱一分货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价格较高的猪肉往往在品种、处理方式和养殖方式上有更高的标准,因此口感也相对较好。 总体而言,对于这个迷思,并没有真正的答案,或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答案与结论,这一点在小宇宙的评论中的多样性就可以看到了:

36分钟
21k+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