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13个人到底吃了些什么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欢迎订阅与关注~~ 点击订阅: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点击订阅: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说一说著名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13个人到底吃了些什么。画作中与真实所发生的一幕又有着多大的区别。在两千多年以前,这13个人是怎么吃的这顿饭,而他们的餐桌上到底又都有些什么呢?就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 [图片] 说到这个基督与12门徒最后的晚餐,相信99%的朋友们都会想这幅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这幅画非常的经典,经典之处就在于是这 13 个人全部坐在桌子的一边,桌子的另一边空着,给人一种开大会在主席台吃饭的感觉。 在现实中完全不符合逻辑,但第一眼看到却丝毫不会产生违和感,这就是它厉害的地方。里奥纳多达芬奇,大家一定认识。 [图片] 哦。。。 [图片] 这位才是本人。。。 1490年代,达芬奇受到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邀请,给这个教堂的食堂画一幅壁画。这个教堂的食堂是一个长方形的,它两端是白墙,达芬奇在其中的一端画,对面那端是另一画家叫做达蒙托法诺画的基督受难。两幅画互相的透视法,使得这个食堂两端可以望出去似乎是很远,显得这个屋子非常的大。 [图片] 这是达芬奇的代表作,画里面的内容就是基督与他的12门徒吃的最后一顿饭,席间他说了一句话,你们之中有人出卖了我。12门徒摆出了各种不同的pose,这也相当于是历史上最早的这个表情包了。 这一期的好好吃,咱们就把这个目光集中在他这个餐桌上来看一下,看达芬奇在这个餐桌上画的都是些什么食物?这幅画本身它也不是写实主义,它是一种想象,为了添满这个餐桌,它必然也要符合 15 世纪末的信仰环境下,达芬奇对基督那个时代的想象。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幅画作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鱼,长条桌上面一共摆了六条鱼,足可见鱼在 15 世纪末的这个重要性。为什么这么重要啊?这个原因其实咱们在讲美国史第一章的时候,从宗教改革到这个应许之地里面,咱们讲过啦。。。 [图片] [图片] 而且这个鱼,还是鳗鱼。 [图片] 这从侧面说明了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鳗鱼是一种高档流行食品。在这个时期的意大利烹饪书籍中也可以看到烤鳗鱼的制作方法。 除了鱼之外非常不幸的就是画完之后很快就开始变质,后期经战争,疏于维护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画有有很多盘子辨识不清了,至少有两个大盘子中的这个食物到今天看不清是什么了。大家有很多人去看这个达芬奇当初的笔记,因里头记载了一些说平时吃的东西,去猜那几个盘子里头是什么。 后来人给出的解释是达芬奇日记中的思路,相信达芬奇认为人应该吃的简单,所以在这个最后的晚餐这顿饭中,所画的主食也就只有鱼,那剩下的东西就是面包与水果,所以圆咕隆咚在桌子上一个一个的就是面包,水果很多人根据那个样式的猜想说可能是石榴。 [图片] 如果最后的晚餐真的发生过,那这13个人到底吃的会是什么呢?咱们之前在中东往事中讲过这个情节,这个最后的晚餐是犹太逾越节的晚饭。所以只要去看一下回到2000多年前,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他们逾越节大概都吃什么,这个谜题就能够解开了。 那逾越节吃什么?今天大家也许知道有几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第一个就是无酵饼,什么是无酵饼,它不能够有任何的酵母,无论是大麦、小麦还是黑麦、燕麦都无所谓,一般来说只要不含酵母就可以。 [图片] 无酵饼上面有很多很多的小孔,原因是为了让能够去出所有的气泡,烤制的时候饼不会膨胀起来。它一定会是最后的晚餐里必备的主食。基督当初掰开的也就是这个饼,分的酒就是葡萄酒。 那除了无教饼,除了葡萄酒之外还有什么呢?人们可能会想到逾越节肯定会吃羊吧,但是基督当初所倡导的是苦行,并且要求他的门徒把财产都变卖了跟着他苦行。羔羊或羊肉在2000多年前的耶路撒冷是富人在逾越节才吃得起的东西。所以这13个人就不太可能在这个日子里吃上羊肉。 [图片] 逾越节的一种羊肉做法 但是既然不会有羊肉,会不会有鱼肉呢?那这个有可能的。但更多人相信会有一种菜叫做bitter herbs,要是字面翻译就是苦菜。它像涮火锅常吃的苦菊,当然这是今天的品种了,当初的品种就不好说了。 [图片] 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椰枣,毕竟椰枣在当初的这个耶路撒冷比较常见,椰枣这个东西历史也很长了,咱们以后有机会可以讲一讲。 [图片] 这13个人可能吃的也就是这么简单,但要说到地点和怎么吃的,今天人们相信地点是在这个耶路撒冷的upper room,肯定不会是像达芬奇画的那样是一个长条桌,因为这不符合 2, 000 多年前在耶路撒冷当地人吃饭的习惯。 [图片] upper room 在罗马时代的耶路撒冷,吃饭的方式有两种可能。首先看罗马人怎么吃饭呢?拉丁文中有一个餐厅一词叫做triclinium,字面的含义就是三张沙发。 [图片] 就是这个样子,大家趴着吃,真正的趴体。。。 为什么要这个姿势呢?脚外头里,主要的原因就是卫生,脚搭在沙发的边缘有钱人,可以方便仆人给洗脚。 [图片] 所以大家看到的罗马时代的吃饭场景都是这个样子 [图片] 这幅画,咱们在牡蛎那期也曾看到过,大家也是这样吃的 这是第一种可能,但13个人都是犹太人,而且也没钱,按理说不太应该这么吃饭。当初在upper room很可能就是席地而坐。几样东西未必就摆在一个小矮桌上,就是放在地上,大家席地而坐,以室内野餐的方式。 [图片]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啦 [图片] 可惜没有留下照片。。。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中东往事》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图片]

29分钟
12k+
8个月前

荔枝,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学情怀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本期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聊一聊荔枝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学地位。 世界好好吃 33- 荔枝,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学情怀,加州101,33分钟 [图片] 要说哪一种水果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学情怀的,那荔枝一定会在榜上,当然还有桃与李,但今天咱们来好好说一说荔枝。荔枝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尽管今天荔枝在中国广泛种植和食用,但在过去,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运输与保鲜条件下,在我老家那里,荔枝可真的犹如古诗中说的那样珍贵,至少给我当初的感觉是这样。 说起关于荔枝的从古时流传下来的诗句与文章数量在所有的水果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相信所有的朋友至少可以随口就说出两句,杜牧的长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苏轼的洒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关于荔枝的古诗句古文章不下百首,与其能在数量上比一比的,也就真的只有桃子与李子这两位了。 其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荔枝在作为一种中国的特产,其在中国的水果历史上非常的久远了。荔枝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荔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在《上林赋》中出现。当时的荔枝是野生品种,著名的一种被称为“火山”,经过不断的人工栽培和驯化,到了唐朝,荔枝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出现了无核荔枝等优质品种。 第二个原因就是它真的好吃,荔枝的甘甜和美丽在古时的有限类别的水果中,在糖分上是数一数二的,是自然界中不可多得的天然甜食。这样的水果,谁不爱呢?如上面所说,赶在唐代荔枝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出现了培育的“无核”荔枝,在唐与其后的宋这几百年间,各个文人墨客们,吃high了总要写上几笔,发个朋友圈什么的。 [图片] 白居易发了一个《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悫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图片] 张籍,来听我的演唱会,发表新歌《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图片] 元稹《荔枝诗》:“五月荔枝初破颜,朱垂碧叶倚青山。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作御盘。” 张籍:“元稹你怎么盗我图啊。。。” [图片] 黄庭坚,好吃,随手写一首《浪淘沙》:“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一双和叶插云鬟。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 [图片] 苏轼,看我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随手自拍。。。 [图片] 陆游,我也来一首:“病与愁兼怯酒船,巴歌闻罢更凄然。此身未死长为客,回首夔州又二年。”。。。 苏轼:“你这也没荔枝啊??” 陆游:“这个川菜馆子就叫荔枝楼。。。” 苏轼:“行。。。” 但要说最出名的,还真的就是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图片] 由此很多人相信杨贵妃除了爱洗澡外,还爱吃荔枝。结合了后世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相信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从岭南送到长安的,并把唐朝最终走向衰落归咎与杨贵妃本身。 [图片] 强盛的王朝不会因为几颗荔枝送命,杨贵妃在历史也不一定真的那么对荔枝上瘾。就算千里飞骑来送,也不一定会是从岭南,而很可能是从四川。杨贵妃的出生一直是一个谜题,但她早年很可能在四川住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可能吃过那里的荔枝。 对,川地产荔枝。。。上面白居易和张籍都有朋友圈作证,自古,至少是在唐时,就是产荔枝的地方。。。 所以进宫后的杨贵妃要吃也多半是出于想念儿时熟悉的味道。。。 [图片] 贵妃上马,“扶我一把” 荔枝在后世的传播中,被移种到了中南半岛,在越南等地也开枝散叶起来。但今天如果在北美,大家还会看到一个荔枝的产地,那就是墨西哥。 [图片] 这种墨西哥荔枝味道也不错。它在墨西哥的历史也是最初由修铁路的华工与1900年代初带到墨西哥去的。并在西那罗亚地区被种植,墨西哥的天气对于荔枝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 [图片]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住墨西哥”。。。 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小宇宙平台,在“加州101”的主频道中可以订阅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的专题: 看不到专题的朋友们,只要升级一下小宇宙的APP就可以啦。并且经小宇宙官方确认,已订的单集可以在订阅专题时进行抵扣,不用担心出现重复的费用。 在这第一章中,从宗教改革的欧洲到被认为是应许之地的新大陆,我们回到欧洲宗教改革之初,去回顾这个近500年来对西方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那个所谓的信仰时代,细看英格兰自这一时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细微变化,在复杂的宗教政治与经济斗争中,去真正理解清教徒的起源。。。 《这就是美国》全系列一共八章,全长将超过6000分钟、100小时。这是一部微观的美国史,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一个去符号化的美国,认识ta的内心的成长,外在的发展。通过从来未曾认真解构的故事,去重新认识那些你或许早已熟悉的名词与名字。。。

33分钟
10k+
8个月前

中英葡法,蛋挞身世之迷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集还是要好好吃,聊一下著名“开封菜”,蛋挞的演化世,它到底是中式的,葡萄牙的,还是英国来的,还是法国来的呢?请听,关于蛋挞的身世之迷。。。 世界好好吃 32- 中英葡法,蛋挞演化史,加州101,28分钟 [图片] 在前几集中介绍过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流传到海外之后在异地生花的当地特色食品,泰式炒粉,肉骨茶,左中堂鸡等等。今天咱们来说一个在中国才的但却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的食品,那就是蛋挞。 蛋挞一词从词源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个泊来品。蛋自然就是鸡蛋,挞则来源于英文“tart”。Tart与Pie派很像,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盖还是没盖: [图片] 一般来说,不在上面盖上与饼身一样材料的就是Tart,盖上的就是Pie 今天我们常吃的蛋挞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港式,一种是澳/葡式,两种的来历其实完全不同。。。咱们先说港式的: [图片] 港式蛋挞一般来说,其酥皮是传统中式酥皮,是用猪油起酥做成的。里面的蛋液则是来自于广式蒸蛋,或蒸水蛋,鸡蛋膏。这种传统做法一般不去除蛋清。口感上来说,港式的皮就像传统中式点心的酥皮一样,偏硬一些,蛋心滑润,口感偏淡。 [图片] 传统的中式酥皮 [图片] 传统蒸水蛋,鸡蛋膏 说起港式蛋挞的起源,其实并不是香港,而是广州。在1930年代时期,广州作为最早的开放口岸,在当初流行百货公司。各大百货公司之间竞争顾客,吸引顾客到百货公司里购物,会定期在自家食品店里竞相推出新式的小吃,据说每周还要变花样。 [图片] 1935年,广州 各店绞尽脑汁慢慢琢磨到西式点心上了。那个时广州受英国饮食文化影响最大,就选到了一种叫做 custard tart 这么一种英国的甜品。只是受于材料的限制,将牛油酥皮改成了中式的猪油酥皮,再把心换做广式蒸蛋,这样,中式的蛋挞就出现了。 [图片] 传统英式点心,Custard Tart 之后随着日军入侵,很多糕点师傅躲入香港避难,中式的蛋挞也就被这样带到了香港,在香港生根发芽,成为了一个具有港式特色的点心。 [图片] 那咱们再来看澳/葡式蛋挞的来历。 [图片] 澳/葡式蛋挞 相比港式蛋挞,澳/葡式蛋挞的历史比较晚。它的出现来自于一个英国人,安德鲁。 [图片] 安德鲁本人 以下是出于安德鲁自己的简历,安德鲁于 1955 年 4 月 8 日出生于英国,曾在诺丁汉的Boots公司担任工业药剂师。1979年,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就业机会,并前往澳门的英法实验室利用自己的制药经验。1984 年 6 月,安德鲁与女友玛嘉烈·黄 (Margaret Wong) 成立了热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为了支持自己刚刚起步的公司,安德鲁成为澳门凯悦酒店的企业培训生,——当时澳门领先的葡萄牙餐厅。1988 年底,安德鲁与玛嘉烈·黄结婚。1989 年 9 月 15 日,安德鲁和玛格丽特的公司在澳门路环村开设了安德鲁面包店。1990 年初,安德鲁庆祝女儿奥黛丽的出生。这一年,安德鲁号称“独自发明"了蛋挞,这为他带来了另一个值得庆祝的理由。从此,安德鲁蛋挞就成了澳门的标志。 [图片] 其实安德鲁早年去过葡萄牙,葡萄牙有一种甜品“Pastel De Nata”,如下图这样。 [图片] 葡萄牙甜品“Pastel De Nata” “Pastel De Nata”在里斯本本来就很流行。最著名的店就是下面这家 [图片] 安德鲁的“独立发明”其实就是源自于此。不过安德鲁的确对其做了本地化的处理,使其更偏于中国人的口味。 “Pastel De Nata”的特点就是加入了焦糖,这也就是澳/葡式蛋挞蛋液上斑驳颜色的由来。“Pastel De Nata”历史具体什么年份在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肯定是由修道院中住在里斯本的修道士开始的。在当初的修道院要用蛋清去浆洗衣服,把那个蛋清分离出来之后,为了不浪费剩下的蛋黄被修道士们收集起来之后,做成了这种葡萄牙式的糕点。 [图片] 葡萄牙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阿而科巴萨 当然,这事儿还有一些别的解释,就是英国人说是跟英国人学的,法国人说这些葡萄牙僧侣早先在法国阿维尼翁教皇时期在法国住过。就在那个时候,葡萄牙人在法国学会了制作糕点的方式。法国人相信包括英国的custard tart也是一样,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全欧的甜品都在来自于法国。但不管怎么样,这就是安德鲁所做的澳/葡式蛋塔的真实由来。 [图片] 今天的安德鲁饼店 后来,1996年两人分手,玛嘉烈黄自己也开了一间饼店 [图片] 玛嘉烈饼店 2004年的时候,玛嘉烈把葡挞的配方授权给了肯德基,这才有了肯德基的葡式蛋挞。。。 所以,综上,港式蛋挞与葡式蛋挞两者并不是一种东西,也不是出于同一出处,不是同一个历史,而作为好好吃的好会吃的朋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图片] 吃完之后,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中东往事》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啦,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图片] 订阅收听《中东往事》

28分钟
11k+
9个月前

百吉饼之争,纽约还是蒙特利尔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Bagel,有人翻译成贝果,可能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叫它百吉饼,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它的历史。。。它到底是不是通过二战随着犹太难民流入到北美的呢?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今天的北美,有两个城市都号称自己的百吉饼是北美最好的,一个是纽约,一个就是蒙特利尔。两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流派。。。那这两个城市做的百吉饼有着怎样的不同,又哪一个更好吃呢?就在这期,世界好好吃 [图片] 百吉饼最初的售买方式 百吉饼是一种北美常见的面包圈,与甜甜圈不同,它是烤制而非油炸,且在烤制前需要先用水煮,口感更具嚼劲。这份嚼劲就来自于它特殊的制作过程的一个步骤——水煮: [图片] 水煮是做百吉饼必要的一步,面圈揉好了后,要过热水煮一下 [图片] 别看煮完的面团是皱的,但只要一烤,就又圆起来了。 在烤前一般都要撒上一些配料,最常见的就是蒜蓉,芝麻,肉桂,芝士和罂粟籽。 [图片] 而说到罂粟籽,它分成洗过和未洗过两种,没洗过的那个籽它是具有上瘾性的。但是洗过的这个籽是可以在北美的一般超市买到,用这个当做食品调料的。美国的 FDA加拿大食品安全局对其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有时也一样会出乌龙,曾经纽约一新妈妈差点因此失去对孩子的抚养权。。。[图片] 曾经纽约一新妈妈差点因此失去对孩子的抚养权。。。 但要说到百吉饼在北美的历史,这事儿还得和犹太移民有关。很多人一听到犹太移民常会想起二战,但其实二战时美国所接纳的犹太难民少之又少,还曾经发生过圣路易号事件,此事件咱们在《中东往事》中详细地讲过。 [图片] 二战中大量的犹太难民被美国拒在门外,这段期间在美国并没有出现大量犹太移民 所以百吉饼并不是在二战时进入美国的,而是比这还要早上近一百年。是在之前的19世纪,随着欧洲,主要是东欧犹太移民的到来,它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食品。 [图片] 这张照片取在1900s年代左右,犹太小贩在纽约街头售卖百吉饼。 而说到北美如今的百吉饼,主要有两大流派,纽约与蒙特利尔,两座城市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百吉饼天下第一。。。 [图片] 纽约的百吉饼,个大,圆润,饱满 [图片] 蒙特利尔百吉饼,主打一个古朴,平实,纯粹 [图片] 左纽约,右蒙特利尔的对比 [图片] 但蒙特利尔式的标志型做法,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在水煮时加入了蜂蜜 [图片] 吃起来随意,直接干吃的人很多,尤其在蒙特利尔。更多人喜欢百吉饼的最佳伴侣 [图片] 但是谁会拒绝一份三文鱼百吉饼三文治呢? 吃完之后,广而告之的时间又到啦。《中东往事》已经在小宇宙上线啦,制作了全新的长图,介绍,没有听过或是订阅的朋友们,如果您想了解中东的前世与今生,可以说《中东往事》是一个最好的、经受得起时间检验的选择。 [图片] [图片] 美国历史长篇系列,《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已经在看理想,小宇宙这两个平台上线啦,上新特惠中!!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小宇宙平台,在“加州101”的主频道中可以单集订阅,也可以订阅整个第一章的专题: 看不到专题的朋友们,只要升级一下小宇宙的APP就可以啦。并且经小宇宙官方确认,已订的单集可以在订阅专题时进行抵扣,不用担心出现重复的费用。 在这第一章中,从宗教改革的欧洲到被认为是应许之地的新大陆,我们回到欧洲宗教改革之初,去回顾这个近500年来对西方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那个所谓的信仰时代,细看英格兰自这一时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细微变化,在复杂的宗教政治与经济斗争中,去真正理解清教徒的起源。。。 《这就是美国》全系列一共八章,全长将超过6000分钟、100小时。这是一部微观的美国史,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一个去符号化的美国,认识ta的内心的成长,外在的发展。通过从来未曾认真解构的故事,去重新认识那些你或许早已熟悉的名词与名字。。。

35分钟
14k+
9个月前

北美蝉风暴中的知了猴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咱们来说一下今年北美221年一遇的蝉风暴。。。蝉这种无公害又好吃的小可爱。。。 2024年北美地区出现了罕见的蝉爆发现象,这种蝉爆发每221年才会发生一次。这次爆发包括了13年蝉和17年蝉的同时出现。 北美蝉风暴中的知了猴,加州101,22分钟 北美地区蝉爆发地图,北部多为17年蝉,南部多为13年蝉。这次爆发为221年一遇。 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1803年,那时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总统,也正是在这一年,他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手中收购路易斯安那领土: 托马斯杰弗逊 路易斯安娜购地事件中的土地 周期蝉(Periodical Cicadas)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昆虫,它们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它们的幼虫要生活在地下13和17年才会出来变成成虫,传宗接代,有13年蝉和17年蝉两种品种。 周期蝉的一生,地下十余载,地上俩星期。。。 而中国国内的蝉多为一年一生(也有其它少数品种),所以才有“蝉联”一词的出现。 周期蝉的出现,有主要两种解释,一是为了躲避天敌,二是说是北美小冰川期的出现造成的。 因为蝉这种昆虫无论哪一种,都是其它动物的美味。原因在于它无毒无害,高蛋白。。。各种鸟类,松鼠,猫狗宠物,甚至兔子都吃。。。所以蝉的生存策略就是靠量取胜。。。 当然人也喜欢吃,在亚洲,蝉几乎是一种公认的美食。中国很多地区喜欢吃这种叫作“知了猴”的小东西: 什么是知了猴,就是刚刚爬出地面的蝉,在一切地区也有人工养殖的蝉。也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流行的烤串的宠儿。那么北美地区的周期蝉可不可以吃呢? 答案是可以的,蝉在全球的几乎所有品种都是可以吃的,北美也不例外。原著民早先也会吃它。但是自工业化以来,物质丰富的人北美人已经不再习惯其主要菜单外的其它食物了,尤其是昆虫,对于北美地区的很多人是暂时无论接受的。 今年这次蝉风暴以来,北美很多电视台发消息说,大量的居民担心自己的宠物吃了蝉后,需不需要救医。。。主持人们在讲解蝉无害的同时,也在推荐大家自己也可以吃,并且高蛋白,低胆固醇,没有谷蛋白过敏,不会有花生过敏,和海鲜一样,你能吃虾就能吃蝉,大家都是虫子谁嫌谁啊,等等等等。。。 NBC电视台推出的蝉菜谱 主持人亲身上阵,表演活人大吃金蝉三明治 大家的表示仍然是,打死也不吃,打不死也不吃。。。 尽管很多公益组织推崇昆虫作为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源,把它们比作陆地上的海鲜,但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啦,要想让北美人重新再吃回到虫子,怕是可能,还要,再等上。。。221年吧。。。 华丽的分隔线后,就是重大的消息——美国历史长篇系列,《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已经在看理想,小宇宙这两个平台上线啦,上新特惠中!! 看理想《这就是美国》第一章的海报,长按二维码可以直接到达: 上线几天来,一直在热播名单中 小宇宙平台,在“加州101”的主频道中可以单集订阅,也可以订阅整个第一章的专题: 看不到专题的朋友们,只要升级一下小宇宙的APP就可以啦。并且经小宇宙官方确认,已订的单集可以在订阅专题时进行抵扣,不用担心出现重复的费用。 在这第一章中,从宗教改革的欧洲到被认为是应许之地的新大陆,我们回到欧洲宗教改革之初,去回顾这个近500年来对西方影响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那个所谓的信仰时代,细看英格兰自这一时间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细微变化,在复杂的宗教政治与经济斗争中,去真正理解清教徒的起源。。。 《这就是美国》全系列一共八章,全长将超过6000分钟、100小时。这是一部微观的美国史,与大家一同重新认识一个去符号化的美国,认识ta的内心的成长,外在的发展。通过从来未曾认真解构的故事,去重新认识那些你或许早已熟悉的名词与名字。。。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22分钟
7k+
9个月前

吃元宵想到的 - 西米与珍珠奶茶粉圆的真实来历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元宵节吃元宵想起一件事,就是这个西米和比她大一些的珍珠奶茶中的粉圆。。。为什么吃元宵的时候会想到这两种东西呢?西米到底是什么米,它和元宵有什么相同类似之外?珍珠奶茶为什么在西方被叫作Boba?奶茶里的粉圆和西米有什么关系?又为什么是黑的?菲律宾的Landang又是什么,和西米有什么关系?印尼与新几内亚的Sago棕榈,菲律宾的Buri(Buli)棕榈,还有木薯又和这两种东西有什么联系?全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为什么那么多的为什么。。。) [图片] 元宵和包子、饺子除了馅料外,做法才是最大的区别。元宵不是包出来的,而是摇出来的。原因就是它不是面做的,而是糯米粉。而糯米粉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淀粉。 这真的是糯米粉。。。 [图片] 除了元宵外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这样做的呢?那就是西米和珍珠奶茶的粉圆。 [图片] 什么是西米呢?西米其实根本一种米,甚至不是作物。西米是西谷米的简称。而西谷是从Sago一词音译而来。Sago是一种棕榈树,生在印尼与新几内亚一带。树干里有非常高的淀粉含量。当地原著民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这一点,并把这种棕榈当成一种食物的来源。 [图片] 先把西谷棕榈树把砍断,把树的枝干抛开,用木锤把里面疏松部分捣烂之后过水。淀粉不溶于水,在过水的时候大量的淀粉被冲出来,再用大盆接着,沉淀,晒干之后,就是淀粉。 [图片] 关于这种西谷棕榈做成的食品最早的记载却是中文,宋《诸藩志》中将其称为沙胡。但是沙湖具体是什么样的,没有说。那它是怎么变成这个一粒儿的西米的呢?中间还有一道加工步骤。 [图片] 在菲律宾南部接近印尼一带有一种食物和西米非常像,叫做Landang。它是菲律宾当地一种叫作Buri的棕榈树。与西谷棕榈一样也产淀粉,当地人提取淀粉的方式与几内亚人的原著民一模一样。但是在晒干之后,当地人会把淀粉放到一个很大的用棕榈叶编的大盘子上,吊在棚顶摇动,与中国传统摇元宵的方式几乎是一模一样。最终做成Landang。 Landang [图片] 也有人说菲律宾这种制作Landang的方式是从福建闽南由乡民带过去的。但是这些这种无从考证了。菲律宾的这种Landang的做法再被用来再用西谷棕榈淀粉为源料来做,就是西米了。 [图片] [图片] 这是一种西米最初的做法,今天在市场买的西米,基本上都会在成分中写上四个大字,木薯淀粉。 [图片] 木薯和棕榈都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木薯是根茎植物,和大芋头很像。生长的快,淀粉含量高,价格便宜,采集方便。所在在工业化生产的大环境下,今天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所谓西米与西谷棕榈的已经没关系了。 [图片] 珍珠奶茶里头的粉圆也是一样,用木薯淀粉摇出来的产品,小的就叫西米。大的叫粉圆。最早的时候珍珠奶茶的粉圆都是白色的,在之后的演变中加入了黑糖,使它有甜味,又可以在奶茶中显出来,很快这种黑珍珠就在奶茶界碾压了白珍珠。 [图片] 珍珠奶茶为什么在英文中叫Boba呢,就是波霸啦,喝个奶茶都可以这样YY,古人说的秀色可餐真是所言不虚啊。。。 [图片]

22分钟
9k+
1年前

龙虾的餐桌史,与龙虾的永生之迷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龙虾这个在今天如此流行又高级的美味,为什么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之中,在世界各地的主要饮食文化历史之中都没有一席之地?在北美殖民历史之中,这种缅因州的海岸上曾经可以随一捡到的被风浪冲上岸的东西,一度被称为“海中的蟑螂”与“穷人的鸡肉”的龙虾,又为何在19世纪末短短的数十年的时间里被一下子吃成了被保护的对象?龙虾真的是永生的吗?龙虾可以感受得到疼痛吗?这些就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龙虾的餐桌史,与龙虾的永生之迷。。。 今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东方还是西方,龙虾都很受欢迎。它的味道介于虾和蟹之间,而鲜味又不低于贝类。龙虾的个头大肉多,烹饪上来说,煎、炒、烹、炸、蒸、炖、煮,焗、烘,烤、烧,焙,几乎是怎么做都可以。整个的,芝士通心粉,龙虾三明治,炒的,蒜蓉的、龙虾汤、龙虾面,龙虾饭。 [图片] 可是龙虾其实仅仅从过去的一百余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在人类历史的餐桌上几乎不太能找到龙虾的身影,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尔雅·释鱼》中提到一个海物叫鰝,是很大的虾,二三丈。有人相信这就是龙虾(二三丈就算按周时的计量来说也太大了)。到唐《本草拾遗》之中记载,大红虾,生林海,大者长一尺。普遍认为这就是龙虾。而龙虾二字作为一个词组最早在中文之中出现,是在明以后。王世懋《闽部疏》中记载:最奇者龙虾,置盘中犹蠕动,长可一尺许。其须四缭,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真奇种也。清朝的嘉庆,《澄海县志》记载说,海虾长二三尺,也曰龙虾。土人退壳至灯其中,望之似龙形。大家可以看到从龙虾的文字记载来看,基本没说怎么吃,都说奇,好玩。。。 在西方的历史上吃龙虾的记载也很少,英文之中龙虾叫作lobster,词源是拉丁文中的locusta,指的就是蝗虫。龙虾与英文中的蝗虫一词locust同源。在英文演化过程中,还加入了古英文中的loppe(蜘蛛)一词。既然把龙虾跟虫子放一起,基本上就被打入了万不得已鬼才吃的东西。 [图片] 古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的是,龙虾的特性就是一但死了,体内的细菌会在24小时内使肉质变质。所以龙虾只能活着煮来吃最好。一但死了就真的是鬼才吃的东西了。 当17 世纪前几批殖民者来到北美的时候,在马萨诸塞,缅因一带,海面上刮起大风都会很多的龙虾被冲上岸,布满海滩(那个气味啊。。。)殖民者们将其称为cockroach of the sea,海里的蟑螂,并惊讶地发现原住民吃这些海蟑螂。。。活的拿来吃,死的当做肥料。殖民者们即便知道龙虾可以吃,但也没有当它是正常的食物,而是把它用给囚犯吃。 [图片] 到了南北战争时期出现粮食紧缺,很多吃不起饭的人开始吃龙虾。在那个时候龙虾又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叫做 Poor men's chicken,就是穷人的鸡。 那直到什么时候这个龙虾才在北美开始真正的流行起来呢?有三个前提因素,第一个就是这个龙虾的做法开始不断的翻新。由于吃的人多了,吃的经验也就多了,慢慢的人们发现只有鲜活的龙虾用水直接煮了才好吃。两个前提条件就是铁路线,北美的铁路线开始飞速的发展。另一个就是龙虾的运输技术出现。龙虾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死,在海边极为便宜的海蟑螂,到了中西部可以卖上成倍的价钱。食材的价格一上去,烹饪方法就会越来越仔细。花样开始越来越多了,人们对龙虾的欢迎程度就越来越高,吃龙虾的人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多。 [图片] 随着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龙虾的价格开始飞升的,越吃越贵,越贵越吃。龙虾从不受待见的这个海里的蟑螂一下子变成说需要被保护的对象,仅仅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缅因,马萨诸塞捕捞量年年都在翻倍。1872 年,缅因渔业部通过了第一个龙虾保护法,禁止捕捞雌性龙虾。那当西方世界开始把龙虾当成一种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在整个殖民时代和 20 世纪初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流行文化之中,龙虾也慢慢的被这个东方文化所接手,所以在今天提到龙虾,人们大多的理解是它是一种西餐。 那咱们说完了龙虾的历史,咱们来解一个关于龙虾的谜。龙虾真是是永生的吗?这个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哎,简单的回答就是,不是。 这只叫作George的龙虾,140岁,后被放生 [图片] 龙虾的种类非常多,寿命也是有长有短,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到上百年都有。目前为止捕获上来的龙虾最长的寿命是 140 岁。龙虾的岁数是怎么被检验出来的?第一是根据它的眼柄。第二个是通过它胃部里的牙齿。 但是龙虾是不可能通过蜕皮一直活下去的,龙虾随着岁数变大,个头不断的变大,需要下一次蜕皮的时间就会变长。直到有一次蜕皮时所需要能量再也承受不了。龙虾就会因蜕皮筋疲力竭而死。 虽然有的龙虾活得很长,但是龙虾的脑子跟普通的昆虫差不多,甚至很多人也说它其实根本算不上叫做大脑。所以再长的寿命对于龙虾来说也是感受不到的。也正是如此,很多人相信龙虾实际上是感受不到疼痛的。 直接煮与先杀再煮的争论 [图片] [图片] 动物保护主义者说支持对龙虾用更仁慈的方法来杀,认为直接扔沸水锅里煮非常残忍。这就是对龙虾到底能不能感受到痛的争论。虽然谁也不是龙虾,谁也不知道。但是所谓对待动物的残忍,或仁慈与否其实并不是为了被杀的那个动物。其实是指我们自己的内心。。。 [图片]

26分钟
10k+
1年前

年货大集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龙年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咱们这一集来聊一聊年货与年夜饭的准备工作。牛羊猪,鸡鸭鱼,年夜饭的菜单有哪些?大家家里的年夜饭有哪些主要菜式呢,春联又是怎样的创意呢?以及为什么说年夜饭是春节之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然而。。。就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年货大集。 [图片] 很多人说这个中国人过节以吃喝为主,其实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吃与喝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无论在哪里,中外还是古今,过一个相对盛大的节日,皆是以吃喝这两件事展开的。按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这是最底层的生理需要。那其他的庆祝活动,传统习俗、文化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并在这个核心基础上才能发展的。说白了就是没有吃喝的这个核心,外围的、周边的那一切的文化和传统都很难存在下去,都很难有所依附。 [图片] 但吃喝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的是说这个逐步做起来是很繁琐的,尤其是对于做饭的那个人,操办和主持年夜饭的,在一个大家庭里头的那个小家庭,列这个准备的单子,过年前都要买什么就不容易。 如何按思维导图来例单子: [图片] 鸡和鱼与吉与鱼谐音,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同样的道理,讲蚝油的时候说过,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吃那个蚝豉和发菜。两个放一起就是好事发财。大江南北都是追求一个吉利,一个彩头。所以凑齐了牛羊猪鸡鸭鱼之后,你剩下的要想的就是该怎么做了。 [图片] 老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做饭也是一样,不做饭不知道做饭的麻烦。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天要做饭的人来说。说到置办年货,一般都得是天天做饭的那个人去列单子,去考虑这个猪羊牛鸡鸭鱼怎么做。一般过年餐桌上的鸡都是整鸡,鱼也是整条鱼。因为这两道菜的象征意义比较大,在过年的时候都是整个的。 [图片] 同时猪肉一般都是大肉,不是炒的,中国人对猪这个可爱又好吃的动物还是很有历史的。汉字之中的家下面就是一个猪字(豕shi3)。虽然说文解字之中,许慎认为这个家是一个借来的词,或者说是一个从居中演变过来的词。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段玉哉重新解过这个字,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说,家就是房子下面有一口猪。更有意思的是汉语中只有人和猪两种动物的量词是这按口来算的。这就是说中国人对这个猪肉特殊的情怀吧。 [图片] 所就所谓大肉就是大块的肉,有皮有肥有瘦,只有大肉放桌子上才会有意义,就像祭天、祭祖祭祀里用的猪肉一样。还是图一个彩头,也增加了所谓过年的乐趣,给年味增加一些细节。 [图片] 同时除了牛羊猪加鱼之外,一般年夜饭上还有一道菜是丸子类的,大的也好小的也好,也可以是蔬菜炸丸子,没有丸子就是卤鸡蛋,松花蛋都可以。这个菜其实就是以圆的东西通借团团圆圆的意思。 [图片] 说到素菜,发菜,生菜,白菜,无论什么菜都通财的谐音,无论是发财也好、生财也好,还是百财也好,总之它都有这样的一个钱多多的寓意。年夜饭上的这个素菜基本都是点缀,但是要起一个好听的名,什么好事发财、蒸蒸日上、盆满钵满等等等等。 [图片] 水果甜食类,大家第一个想到就是橘子桔子,大大的桔子配上这个甜甜的栗子,大吉大利,橙子也行,心想事成。 [图片] 桃这个字通寿。在讲越南时说过,越南语之中寿叫的发音就很像桃。涛焘也有这个发音。至于桃子为什么代表寿说法不一,也有很多种解释,不一一表。过年的水果里桃子也是一个常备选项。其它,比方说桂圆,柿子,甘蔗也都有好好的寓意。 [图片] 说到甜食,中国的传统甜食主要是一些糕点,也要储备。过年的时候去别人家串门,或是别人来到家做客,总得带一个点心匣子,给人准备茶点。而零食,中国人过节的零食一般都有两样东西打底,花生与瓜子,这两样东西除了好吃之外,还有解压功能。但就是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尤其看电视的时候。咱们这个说年货的准备也就差不多了,其它都在音频中了,不一一码在这里了。。。 [图片] 近些年来很多人家里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找一个饭店,反正现在除夕开业的饭店也有不少,一家人去,吃一顿,抹抹嘴,不用收拾。当然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哪怕就是个小家庭,聚在一起守岁,年夜饭,仅是准备年夜饭的过程就已经是过年的一部分了,也年味的这个重要来源。虽然很辛苦,但是它非常有意义。所以年味怎么才能够更好更浓呢?那就从准备年夜饭开始。就如同在长节目里说的传统的民俗或者说习俗是以家庭为载体的,年夜饭是以家庭为载体的民俗最典型的一个体现。这个东西不能少。本来从计划生育开始传统的那种大家庭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越来越少,再加上现代的生活,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焦躁。一个小家庭何必要做上十几二十个菜呢?也就不存在准备年夜饭的这个过程中,兄弟姐妹妯娌连襟之间的说说笑笑家长里短。所以这个年夜饭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淡,重要性就会开始降低。可这个它要远比什么春晚对春节的意义重大的不知道多少倍。这种大家庭的逐渐消失对年夜饭习俗的伤害很大。所以才说要挽救,如果还称得上是挽救的话,年夜饭这个习俗,要从准备年夜饭,置备年货开始。所以是不是你年三十这个除夕这天是不是应该放假呀?不放假怎么去准备年夜饭呢?怎么去延续这个中国的传 统民俗呢?那不就只能除夕下了班吃麦当劳么? [图片] 最后祝大家在过节的时候都能够吃好喝好,休息好,养足精神再战来年!世界好好吃,龙年咱们再接着吃。 [图片] [图片]

32分钟
8k+
1年前

从暹罗到泰国,泰式炒粉中的泰国近代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这一集咱们来说一说泰式炒粉,ผัดไทย - Pad Thai。通过这盘炒粉,我们来看一看,泰国为什么叫泰国,她的古名暹罗是怎么来的?她的阿育陀耶王朝或是大城王国是怎么回事?暹罗古时与高棉的关系是怎样的?又为什么改国名为泰?二战中的泰国怎么成为日本盟友的,又都做了些什么?这一切都与这盘小小的泰式炒粉有关,而这碗Pad Thai又是怎么成为泰国名片的呢,都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天下武功出少林——其实说到炒(米)粉,炒粿条,在国内实在是太普遍了,尤其在各大南部城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炒粉摊: [图片] 各地的炒粉也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咱们今天说的泰式炒粉虽然也不例外,但是它在泰国却是一道最具有其国家或者民族象征意义的菜。它他所用的配料主要是韭菜,豆腐干,绿豆芽,花生碎,主料就是虾和米粉。在其它的一些变体版中,也会用鸡肉,尤其在美国鸡肉版的Pad Thai比较常见: [图片] 而说到调料,两个一般必不可少:鱼露与酸角: 正如在音频中说到的,鱼露也是一样天下武功出少林了,虽然各有各的风格。既然是泰式炒粉,当然泰式鱼露就是首选了,如下: [图片] 酸角也称罗望子,国内南部地区很多,很像北部的山楂,酸酸甜甜可以做成零食或是酱料。 [图片] [图片] 炒制过程略去,成品垫上一片芭蕉叶,就更具风格了 [图片] 如上可见泰式炒粉从原料到炒制过程都并不复杂,如其它的炒粉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可它为什么在泰国人的眼中却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泰式菜肴,在泰国的近代史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知道泰国为什么叫泰国。大家知道,在中国古时候,对于泰国的称呼叫做暹罗。暹和罗这两个字分别指两个国家。暹指的是泰国中部的素万那普,又叫素可泰,是历史上泰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其人称自己为Siam,来自梵语Sayam,译为古铜色或金色。(掸邦的掸的发音也来自于同一源)。罗本身指罗斛(罗涡)国。两国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都被阿育陀耶王朝(大城王国)吞并。 蓝紫色的部份就是素可泰,暹的所在地,黄色部份为罗斛国。两国边界在历史上变化很大。 [图片] 当泰国进入到这阿育陀耶王朝之后,在中国的典籍之中也就有了暹罗国的记载。在阿育陀耶王朝初期泰国的版图并不像今天这么大。随着后来阿玉陀耶王朝兴起,高棉帝国(今天的柬埔寨)走上了下坡路,最终在十七初沦为了阿玉陀耶王朝的附属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泰国人认为柬埔寨曾经是泰国的一部分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柬埔寨的吴哥窟所在地也有这个暹字,为暹粒省暹粒市。 阿玉陀耶王朝初期(大城王国),图中蓝紫色部份。右边红色部份为高棉。 [图片] 吴哥窟 [图片] 泰国在历史上一直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进入殖民时代后,虽然泰国今天称自己为在亚洲除了日本外从来没被殖民过的国家,但其并未能从殖民主义受害者名单中幸免。泰国声称其被英法殖民者割走了原属自己的一半领土。 泰国声称的在殖民时期自己被割走的领土,图中可见,包括了一部份今天的越南和缅甸,和几乎整个柬埔寨。 [图片] 在这种压迫下,20 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浪潮,泰国的第一个所谓的民粹主义政府上台,“万年首相”銮披汶·颂堪出任当时的泰国首相。他上台之后,推行了大泰民族主义政策,无论你的祖先从中国,越南,缅甸,印度,柬埔寨,马来还是哪里来,都统一称为泰人。随后的1939 年,銮披汶将泰国原本的那个国名暹Siam,更名为泰。这也是泰作为国名第一次出现。 銮披汶·颂堪,1897年7月14日—1964年6月12日,銮是其称号(二战后被废除) [图片] 也正是这段时间里,作为在泰国本是家常饭的炒米粉也开始进行所谓的“泰化”。炒粉怎么进行泰化呢,最重要的,就是不加猪肉,因为猪肉当初在泰国被认为是一种中国移民人爱吃的肉,在当时的泰国有猪肉的菜通常被认为是中国菜,所以不加猪肉的炒粉就是“泰化”的泰式民族主义炒粉了。这也就是泰式炒粉为什么叫ผัดไทย 英语拼为Pad Thai,发音像是帕泰,Pad是炒的意思,Thai就是泰了,这个名字在当初被寄予了泰式民族主义的厚望。 “泰化”后的炒粉,在1930年代末才真正的出现。 [图片] 在随后的二战中,同时作为陆军总长的銮披汶带着泰国对日本投怀入抱,泰国成为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同盟国。銮披汶期望通过日本可以夺回泰国被英法割走的领土,日本也作出了相应许诺。而当初的泰王在瑞士,留学,一直到二战打完了才回到泰国。。。 阿南塔玛希敦,1925年9月20日—1946年6月9日,作为泰国国王的他,整个二战期间都不在泰国 [图片] 由于泰王根本不在家,比里·帕侬荣被命为摄政大臣,代理国王权力。与不同帕侬荣主张的是抗日,然而他的手中没有兵权。 比里·帕侬荣 [图片] 銮披汶投靠日本后对英美国宣战,抗日派的帕侬荣拒绝在宣战书上签字,在没有摄政大臣签字的情况下,泰国驻英大使还是向英王提交了宣战书。而驻美国大使并没这么傻,拒绝向华盛顿提交战书。之后,他在美国的资助下成立了自由泰国运动对日抵抗组织。 二战时泰驻美大使,社尼·巴莫 [图片] 由于泰国对日本的投靠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所以可想而知,泰国并没有过上几天自己想要的好日子,在对英对中对亚洲其他国家作战后,日本也没有兑现领土承诺,把控制的缅甸土地并没有交给泰国,而是用来拉拢在缅甸的势力。紧接着1942年泰国遇洪水,战争与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大米紧缺。銮披汶开始号召泰国民众以爱国主义的情怀少吃大米,多吃炒粉(米粉可以比大米保存更久,做米粉用的是碎米和质量不好的米,过程中也可以添加很多杂面)。 [图片] 吃多少粉也终救不了注定的败局,1944年二战后銮披汶政府被推翻,随后作为战犯被关进了监狱,銮称位被剥去,成了披汶,泰国也改国名回到暹罗。虽然因为没有国王和摄政大臣签字的宣战逃离了战败国的帽子,但在英国的要求下泰国仍需要对马来西亚进行赔偿,用大米赔偿,这使得泰国在战后再次进入大米紧缺。。。新政府继续号召大家吃爱国米粉。。。 冷战开启后在新的目标下,与当初的日本众多战犯(如岸信介)一样,1946年披汶被美国释放,两年后1948年再度成为泰国首相(亦如岸信介),1949年泰国再次改名为泰国,一直至今。 在又当了十年的首相后,1958年披汶政府被再次推翻,披汶逃到了老东家日本,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泰式炒粉就是这样陪着泰国人精神崛起又回到现实,2001年前后泰国把泰式炒粉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份大力推广.这是一个实际的国家目标,将泰国厨师派往全球各地,让泰餐占领美国,从30年前几乎没有泰国餐馆的地方,到现在美国有进万家泰国餐馆,而Pad Thai都是这些餐馆的主菜。 [图片] 这个国家主导项目可以说非常成功,在今天,从美国的某些衡量标准来看,泰国是亚洲第三大最受美国人喜欢的国家,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要问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泰国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是因为泰国的军政府或是新国王——可能仅仅就是因为街角那些常见的Thai Express中的泰式炒河粉。 [图片]

29分钟
14k+
1年前

为什么美国花生过敏者越来越多,花生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上一期说了花生真实的来历,这一期咱们来说一说花生过敏。为什么相对其它国家美国有这么多的人花生过敏?并且为什么在美国这一数字在逐年上升,而在其他国家并无显著提高?到底什么是花生过敏?花生过敏会遗传吗?它会伴随终生吗?花生过敏有治疗的方法吗?花生过敏贴肾上腺素针Epipen是什么原理?就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 [图片] 那到底什么是花生过敏呢?它是人体对食物的一种排异反应。花生中的蛋白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抗体IgE发生免疫防御反应。其中包括皮疹,肿胀,呼吸道闭塞等,严重的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图片] 虽然不是所有花生过敏者都会像《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有强烈的反应 [图片] 花生过敏在国内并不是特别常见,但是在北美地区却很普遍,并且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美国的这一数字一直在飞速上升中,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大概有 600 万人对花生过敏,占美国总人口的 1.81%。仅在1997年到2008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花生过敏者数量就翻了一倍以上: 有人称花生过敏在美国的快速增长称为“花生过敏大流行” [图片] 以至于在今天的美国,花生过敏成为了一个常识性的话题 [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除美国之外,花生过敏在英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也呈现同样的上升趋势。 [图片] 在其它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趋势。在国内更是相信大家身边几乎从来没遇到过花生过敏者。 到底为什么只有美国等这几个国家的花生过敏者数量在上升,究其原因,很多专家相信,这和以上以美国为主的几个国家过分的强调花生过敏症并在饮食尽可能的避免花生与其它坚果有一定的关系。毕竟这几个英语体系的国家饮食习惯上也非常相近。 [图片] 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美国儿医会建议在儿童三岁前不要喂食花与其它坚果,一方面坚果容易造成儿童气管堵塞,另一方面就是防止未知过敏症在儿童表达不清的年龄段发生从而出现风险。虽然近些年来才开始逐渐改变,但仍有很多儿医持有保留态度。 [图片] 并且,美国各州越来越多的小学,出于降低风险与管理成本考虑,从公立学校的免费午餐到学生自带的零食,都不允许含有任何与花生相关的成分,以免引起学校不必要的麻烦。 [图片] 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并没有对花生如此戒备森严,甚至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花生禁令”更是闻所未闻。在亚洲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还是东南亚地区,孩子对花生的接触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更不用说在国内很多人家与餐馆炒菜所用的油也常常就是花生油。 可能很难想象,一滴花生油也会要一些人的命 [图片] 除上面提到的花生油外,中国的花生食品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腊八马上就要到了,花生在腊八粥中就是一个重要角色 [图片] 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孩子最早接触的零食是一种叫作Bamba的用花生制成的东西: [图片] 在以上这些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花生过敏症暴发性增长的情况。所以美国的一些专家开始建议应该让儿童同样尽早的接触含有花生成份的食品才是平复花生过敏增长曲线的解决方案。 [图片] 而说到花生过敏到底是怎么来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曾经因为过敏症父母的子女往往也会有过敏症,花生过敏一度被认为是靠基因遗传。然而近些年来的不断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很可能是父母的饮食习惯向下传递的结果,造成有花生过敏症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花生食品。 [图片] 同样,没有过敏者的父母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过敏症。在同卵双胞胎实验中也出现过一对双胞胎中,一个对花生过敏,另一个则完全没有。 并且,对花生过敏的儿童中也有在成年后过敏症消失了的情况。。。 而到说花生过敏症的治疗,目前在美国一些公司推出了花生过敏贴。这些过敏贴里含有少量的花生成分,贴到孩子的身上花生成分会慢慢地渗入到皮肤。通过不断地增加剂量提高对于花生的耐受力。实验表明,花生过敏贴,帮助了67%的孩子提高了他们对花生的耐受力。但是花生过敏贴是一种处方药,需要在专家或者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图片] 而说到过敏症的急救,还有一种就是倍受争议的Mylan公司的Epipen,肾上腺素针。它大小如同一支笔,里面装有少量的肾上腺素,通过隐藏的针头,在需要的时候将肾上腺激素注射到大腿外侧的肌肉里。肾上腺素加快心脏的跳动,使得肌肉松弛,从而缓解过敏的症状。 [图片] 它的争议并不是它的有效性,而是它的价格,肾上腺素只是一般药物,并没有所谓科技成份与研发成本,在医院普通的肾上腺素注射剂只要不到一美元一剂。而Epipen在生产成本不到5美元,价格却在700美元上下。而同样的Epipen在欧洲和加拿大,只要十几到几十欧元,或一百加币。由于美国这医疗以及保险的问题,以及政界的干预,导致EpiPen的价格在过去的时间里一路飙升,近十年里更是高居不下。 [图片] 原因之一是欧洲的Epipen有很多的仿制品牌(学名药,非专利药),而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只批准了一家Epipen仿制药,而仿制Epipen价格也要400美元左右一支。 Mylan公司CEO,Heather Bresch海瑟·布莱什 [图片] 爸爸Joe Manchin是弗吉尼亚参议员,妈妈Gayle Manchin是全国州教育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为 EpiPens的制造商Mylan在学校医务室垄断铺平了道路。 [图片] 2017年海瑟·布莱什接受了调查,并没有任何结果。Epipen在美国平均价格上升到了700美元。 说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起这个人。。。Martin Shkreli马丁· 什克雷利。。。 [图片] [图片]

32分钟
12k+
1年前

关于花生起源的历史谜团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花生到底起源于哪里?这曾是一个学术公案。如果花生起源只有南美洲,那中国花生起源说又是怎么来的?这两种说法具体是怎样的?古代历史文献中在新大陆发现前记载的千岁果,落花生又都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今天我们吃的花生,真的是在中国早以有之吗?难道花生有两个起源地吗?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的碳化花生米到底是怎么回事?而2014年华大基因参与的世界首次花生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真像?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关于花生起源的历史谜团。。。 [图片] 说到花生到底是从哪来的,曾有两种说法: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西方的历史学界,考古学界,还是植物学界,都相信花生是一种起源于美洲大陆的作物,后随着哥伦布大交换进入到欧洲。 [图片] 这套理论相信花生在今天南美大陆的巴西一带,1493 年由葡萄牙人最早发现并且带回到了旧大陆。葡萄牙人并没有把花生直接引进到欧洲,像一开始欧洲人不吃土豆一样,葡萄牙人也不敢吃同样长在地下的花生,而是将花生带到非洲种植,尤其是西非,给当地的牲口和奴隶吃。 [图片] 在18,19世纪花生的种子由奴隶贸易从西非传入北美,与葡萄牙人在非洲种植花生的用途相同,北美种植出来的花生也被当作动物饲料和奴隶的食品。南美战争开始,由于粮食短缺,一些在前线的士兵不得已开始用水煮花生吃。在这之前,对于非裔美国人来说,花生一直是他们正常的主食。这也是花生作为一种小吃在美国南部拥有更长的历史的原因。 其实到这里,花生的的起源说就说完了。。。 [图片] 在中国古代典籍之中“花生”二字早在新大陆被发现前就已出现,元朝学者贾铭的《饮食须知》之中,原文提到“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相遇,小而多吃,滞气难消。 贾铭,约1269年—1374年,享年106岁。著有《饮食须知》 [图片] 明末的《常熟县志》之中也记载了落花生。更有很多学者认为花生早在元朝之前便有记载,比如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的千岁子被认为就是今天的花生。所以花生的起源真的在中国吗?这个问题不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变成了一个考古问题。 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疑似炭化花生,之后迅速地由浙江农学院鉴定为今天花生,然而十余年后,70年代中国科学院给出的意见是标本的籽粒过于残损,无法鉴定。 [图片] 1981年广西宾阳双桥村邹圩公社亦出土了“花生化石”,两次的考古工作的发现,在当初的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而有人提出“中国哥仑布”的概念。 [图片] [图片] 1981年广西宾阳双桥村邹圩公社亦出土了“花生化石”最后证实是陶制品,钱山漾新石器遗址的炭化花生成为籽粒过于残损的“孤证”。这种中国花生起源说很快就因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撑销声匿迹了。。。只是在民间以一种茶余饭后的奇谈形式存在着。 这也就是所谓花生起源的第二种说法,中国花生起源说的真实来历。既然这个历史问题用考古的方法解决不了,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 在2014年华大基因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巴西、印度、以色列等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完成了世界首个花生全基因组测序工作。 [图片]这个项目推断出花生的整个的传播的路径,结论就是今天栽培的花生,是由两种植物杂交而来的,一种是蔓花生,另一种叫做塔利哈花生,这两种作物的原始产地全部都在南美洲,大概是在4000 年到 6000 年前,在安第斯山脉一带,阿根廷北部自然杂交出来,形成了今天的农作物花生的最初的祖先。 安第斯山脉 [图片] 所以,花生的起源之说也就由此定论了。在中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方对这个问题已基本没有争论。附人民日报文章《花生在中国的传播史》,地址:paper.people.com.cn [图片] 问题又来了,在中国古代典籍之中的“落花生”与“千岁子”又都是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进一步参考,游修龄(1920年5月9日—2022年9月11日)中国农史学家,浙江农业大学教授作著《农作物异名同物和同物异名的思考》,地址:agri-history.ihns.ac.cn 游修龄(1920年5月9日—2022年9月11日)

27分钟
10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