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虫,地理大发现中的意外惊喜,与人类对红色的钟爱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从山洞中的岩画开始,无论东西方的哪个主要文明,人类对红色都似乎情有独钟,这到底是为什么?从朱砂到茜草东西方人类古时对红色是如何撑握与染色的?红色在人类世俗与宗教的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欧洲人要拼命复制土耳其红?为什么说胭脂虫是地理大发现中意外惊喜?这一小小的虫子如何从织物燃料进入食品工作?又怎么成为今天食品工业中不可获缺的一种虫子?为什么它又要逐渐消失?我们如何识别它,又到底要不要吃它?全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胭脂虫,地理大发现中的意外惊喜,与人类对红色的钟爱史》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冰河时代人类的岩画 [图片] 有记载以来,在中国自周开始对红色的运用就已熟练。“华”字本身这时也有红的意思。周礼中记,天子的冕服以红为主。 周天子的衣服今人虽然不能再看到,但这份喜欢一直被后人延续了下来,我们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想象一下 [图片] 罗马人也喜欢红,凯撒的最爱——红斗篷 [图片] 在宗教中,红色也常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 对于红色的传统染料有两种,朱砂与茜草。朱砂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它是一种矿物中的化学物质——硫化汞,有一定的毒性,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美国的 FDA 食品药监局,将朱砂列为食用违禁成分。 朱砂 [图片] 朱砂并不是中国独有。上述中凯撒的斗篷使用的染色剂,就是朱砂。罗马的一些壁画,也是用朱砂作为红色的染料。在西班牙的历史上,也有派死囚去开采朱砂的记录。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阿尔马登朱砂与水银矿山遗址 [图片] 与朱砂同时存在的另一种红色染料,就是茜草。历史同样久远,中国从商以来就开始用茜草根制作染料。茜草的成本更低。但它的问题是颜色不稳定,成品颜色会随着织物的不同,茜草的品种或生长的地方不同而不同。 [图片] 在欧洲中世纪后,红色主要是从奥斯曼帝国进口。欧洲人对这种只有奥斯曼才能制作出来的色彩鲜艳的红色称为Turkey red土耳其红。然尔土耳其红并不是土耳其人的发明,相传是从阿拉伯地区传来,而阿拉伯地区的染色法所使用的就是茜草。 土耳其红 [图片] 由于红色被奥斯曼帝国垄断,欧洲人曾经一度试图复制土耳其红,但都没有成功。直到新大陆的发现才给欧洲殖民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1492年后,新大陆上的西班牙的殖民者非常惊奇的发现,无论是玛雅人阿兹特克人或是印加人,都穿着非常鲜红的织物,即使布料粗糙,但是颜色非常纯正。 阿兹特克织物 [图片] 经观察后得知,这些原住民从仙人掌叶片上刮下来一种灰白色的寄生虫做成的染料。这种小虫子用手一捏,就会爆出猩红色的液体。这并不是血,而是它体内由于吸收仙人掌汁液而产生一种红色素。 西班牙殖民者笔下的美洲原住民从仙人掌叶片上采集这种寄生虫 [图片] 西班牙人为其取名Cochinilla,小猪。。。英文译作Cochineal,这就是仙人掌虫,也就是胭脂虫的由来。 [图片] 胭脂虫晒干磨成的粉 [图片] 这是一笔好生意,西班牙人开始垄断这种秘密的新技术,成为了欧洲红色的主要供应商。英国士兵的红袍子在这个时代都是西班牙人用胭脂虫一个一个挤出来的。 [图片] 英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直到1788 年,英国人将仙人掌引进到了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 [图片] 仙人掌在澳大利亚活了,但胭脂虫全死了。后来英国人也尝试着在南非等地试验也都未成功。直到1824 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人最终失去了对胭脂虫的全球的控制力。 [图片] 时间进入20世纪后,随着食品工业化发展,追求食物的卖相,胭脂虫作为色素成为了一种食品加工业必不可少的添加剂,被广泛使用。1967 年,美国FDA食品药监局,将胭脂虫批准成为食用染色剂。 [图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胭脂虫作为纯天然的食品的添加染色剂,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配方,并写在食品成分表里。大家可以在包装食品背后的成分列表之中看到它,如果是中文的话,它可能会直接写胭脂红,胭脂虫提取物,或者E120。如果是英文,你可能会看到Cochineal的字样,是从西班牙语中的cochino 直接音译成的英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10年之后,由于素食主义的崛起和宗教的影响,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2 年,星巴克的一款叫作草莓星冰乐的饮料被踢爆使用胭脂虫。事件被闹得山响,星巴克同年宣布不再在任何产品中再添加胭脂虫染色剂。 [图片] 其他同档次的食品工业也开始逐渐的将胭脂虫从他们的产品列表中剔除。 [图片] 消费者对颜色与卖相的迷恋使得色素并不会退出,胭脂虫虽然是虫子,但仍是一种无毒无害纯天然的色素(有报告说有人也会对胭脂虫过敏)。一些厂家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非天然的添加剂,很多是从石油副产品所提取出来的染色剂。这些染色剂的安全性或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至少较胭脂虫来说风险要高得多。 所以在挑选食品时,吃还是不吃胭脂虫,这就看你的选择啦。。。

31分钟
18k+
1年前

蚝油,澳门,与李锦记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蚝油是中式厨房之中的一种常见酱料,它是怎么做的呢?今天的现代化工业产品与传统工艺的区别在哪里呢?而蚝油到底是不是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首创的呢?而李锦记又为什么会在1902年搬迁到澳门呢?澳门和生蚝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澳门又给了李锦记怎样的优势呢?它又是为什么最终迁到香港的呢?咱们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就来说一说蚝油,澳门,与李锦记。。。 [图片] 蚝油是一种今天十分常见的中式的酱料,只要你喜欢做饭,厨房之中相信就能够找到一瓶。蚝油的使用已基本上不分菜系了。煎炒烹炸,凉菜甚至火锅的调料似乎都可以放一些。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比如酸甜口的菜如糖醋排骨,糖醋鱼,拔丝地瓜,纯酸的,纯甜的,咸辣的如辣子鸡丁、水煮肉片、水煮鱼,这些都不适合。 那么传统蚝油是怎么做的呢?工业化生产的今天,成本是第一要素。拿来一瓶市场上普通的蚝油,成分表大概都是这样的。蚝的部分似乎都已不是主料。 [图片] 不过传统蚝油的制作,一般只有两个成分,蚝与水: 广东电视台:老广的味道 蚝洗净 [图片] 水烧开,下入蚝 [图片] 煮三十分钟,肉水分离,这时的水就是蚝水 [图片] 很多锅的蚝水汇到一起再接着煮,最后才能成为焦糖色的蚝油。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2000斤的生蚝才能出150到200斤蚝油。成本可见不低。 说到蚝油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可能都听过李锦记的创始人李锦裳的故事。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李锦裳小时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就从广东新会搬到了南水墟(今天珠海的南水镇)开了一个茶摊为生。广东沿海一带产牡蛎,当初在街头是一种廉价的小吃,他的茶摊也会卖生蚝,供喝茶的客人当零食吃。据说在 1888 年的时候,李锦裳有一次在煮这个好吃的时候忘了火侯了,等回来再看的时候,蚝在这个锅中已经烧成浆糊状了,但是味道从闻起来非常鲜美。于是乎在往后的日子里,这个李锦裳通过多次实践和实验,最终琢磨出来一套制作蚝油的方法,在南水墟开了这个第一家豪油庄,名字就叫做李锦记,那这就是这个故事中关于蚝油来历的说法。 李锦裳,1862—1922 [图片] 这样的极具民间传说风格的故事架构大家一定很熟悉了,比如,迪士尼是怎么画出米老鼠的。。。 [图片] 比如瓦特是怎么发明蒸汽机的。。。 [图片] 比如牛顿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的: [图片] 等等等等,大多都非事实于史实。。。皆因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不喜欢,而习惯于为其强加一个易于理解的因。李锦裳的上述传说并没有真正的史料记载,它的主要来源是李锦记整个家族的内部的故事。关于蚝油的起源,多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像广东沙井觉得蚝油很可能是起源于那里,当地养蚝从据说从宋朝就开始。广东一带人都会把生蚝做成蚝豉便于保存。再把蚝豉做成菜的时候,煮也是常见的做法,很难说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是煮过了成蚝油的。 蚝豉,广东话音通好事,也是传统彩头型食品 [图片] 一些香港学者也写过一些文章关于蚝油起源,但最后结论大多是说并无实可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清同治年间广东香山(今天的中山市)就已经有蚝油出现了。这个年代是和李锦记,李锦裳的传说是吻合的,但无法确定是否于他首创。 李锦记蚝油庄在南水墟是1888年成立的,但不幸的是1902年的一场大火烧掉了李锦裳的几乎全部。失去了厂子的李锦裳在同年搬去了澳门。但这一搬迁也给他带来了最大的改变: 澳门1900年左右 [图片] 澳门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最原始的就叫作蚝,有江,称为蚝江,后改为濠,濠江,又有名濠镜,等等。澳门产蚝,很多。是开蚝油庄的好地方。 李锦记位于澳门新马路611号的蚝油庄至今天还在 [图片] 彼时的澳门,大大小小的蚝油庄有很多,至今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除了李锦记外最有名气的可能就是荣生了: [图片] 李锦裳 1922年就去世,他有三个儿子,但老大不幸早逝,次子李兆南、三子李兆登,接替了他的事业。往后日本侵华二战时中立地位的澳门成为了难民的集中地之一,人口从20万一下涨到了70 万。劳动力充足,也使李锦记经过了风雨。 1941年的澳门 [图片] 1941年的香港 [图片] 二战后李锦记才搬到香港,目的也很简单,相比澳门,香港更有国际型城市的潜力,这一搬也的确为李锦记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它最著名的熊猫标志蚝油则是借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4月,大熊猫兴兴和玲玲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受到热烈欢迎。李锦记顺着美国的熊猫风在海外以熊猫为商标推出一款相对廉价的蚝油。 兴兴和玲玲 [图片] [图片] 这就是蚝油,澳门,与李锦记的故事。。。

33分钟
14k+
1年前

日本人为什么吃咖喱,日式咖喱饭的横须贺传说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说到咖喱大家一般会想到的是印度,但说到咖喱饭想到的必然是日本。日本人为什么会吃咖喱?又为什么会在日本流行?什么是脚气病?这个病与咖喱饭又有什么关系?它真的是由日本海军而来的吗?关于咖喱的横须贺传说又是怎么回事?咱们这一期世界好好吃就来说一说日本咖喱饭真正的历史。。。 [图片] 日式的咖喱饭大家都知道,好吃不贵,闻起来又不像印度咖喱味道那么的冲,以甜咸为主,可以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和肉类,上桌之前直接盖在一碟子白米饭上,这就是一份典型的日式的咖喱饭,是一种日式的快餐,一种家常饭,在一些这个日本的影视作品卡通漫画里面常常出现。 蜡笔小新中的咖喱饭 [图片] 可是在历史上饮食与中国和朝鲜更为相近的日本,为什么会独自吃上咖喱这种印度货呢?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过这样的一个传说——日式的咖喱饭是从日本海军的食堂菜单上慢慢流入到这个日本民间的,而日本海军吃咖喱与日本当时的一种常见病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脚气病。 这个传说开始之前得先介绍一下背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开始建设西式军队与募兵制。为了这个能够募到更大的这个兵源,在那个时候吸引日本年轻人参军的一个有着很强吸引力的条件,入伍可以吃上精米,管够。 [图片] 在日本底层家庭生活条件非常差的时代,这一项条件是很优越的。但随着军队的建制,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吃饱了精米的这些日本年轻士兵,并没有一个个身强体壮的样子,反倒是很多人身体变得很虚弱。天天吃精制的大米饭的士兵体重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身体虚弱,精神萎靡,有的严重的甚至出现器官衰竭,心率失常,甚至开始出现了减员。当初的日本管这种病称为脚气病。 脚气病中的日本兵 [图片] 脚气病不是脚气,和脚气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种病今天已经知道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疾病,西方称之为“Thiamine deficiency”,病症包括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体虚、间歇性心律失常。 [图片] 那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根本原因就是精致的大米!去谷壳后未去糠的糙米本来是富含维生素B1的,然而制造精米的过程去除了糠也除去了胚芽,而大米中绝大多数的维生素B1就在胚芽中。 [图片] 其实这种病在日本江户时代上流社会就一度流行,被称为江户之患。但一直以来,日本并不知道这个病的病因是什么。随着脚气病在军队中横行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日本对中国和对整个亚洲的侵略步伐,并且也开始向日渐生活好起来的日本民间扩散。日本当初立即组成调查委员会,由军医高木兼宽带头研究病因。 高木兼宽 [图片] 高木兼宽,日本第一批西方医学海外留学博士。回到日本后入海军成为军医。高木兼宽用了简单的统计方法后发现,军衔越高,脚气病越少,军衔越低患病几率越大。这一定和吃的有关系。随之的调查发现,下级士兵虽然大米管够,但其它的副食需要自己掏钱,出身底层的士兵吃饱精米已经很满足,把省下来的钱寄回家中。而士官与军官的伙食不但要好,更是直接从军饷中扣除,对于更加丰富的饮食反正都掏钱了,当然要什么样式都吃上才合算。所以军衔高的人不自觉地从其它食物中补充了精米中没有维生素B1,虽然他们自己不知道,当然高木兼宽当时也不知道这个道理。 但高木兼宽发现了,只要不天天只吃精米,就不会得病。于是,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大米加入麦面做成麦饭。这个方法很有效,高木兼宽被称为治好了脚气病的男人 脚气————男,高木兼宽 [图片] 但是,麦饭太难吃了,很多士兵抱怨,这还不如以前在老家吃糠。于是,这个咖喱饭的传说就从这里开始了。日本海军是按照当初海面上最强的英国海军来建设的,统治印度的英国海军当初就吃印度咖喱。咖喱作为海军伙食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来说它好做,香料容易长时间存放,咖喱和火锅一样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放,从肉到菜。更重要的是它是糊状的,不仅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保证水手体内水分,并且它够粘稠,盛在盘子里不会随着舰船摇晃撒出去。于是英国人吃咖喱日本人也要照着学,但是英国水手配着面包、面饼吃这个咖喱。面包和面饼不是日式的传统饮食,就把它改成了米饭。再在咖喱的香辛料之中减少辛辣,增加甜咸味。并在加入麦粉,这样就代替了高木兼宽的麦饭。由此这个日式咖喱饭就出现了。 [图片] 并且这个传说还说,海军很长时间在大海没日没夜。很容易丧失时间观念,由是每周五晚吃咖喱成为了舰上的规定。 [图片] 这个传说很可能并不是真的。。。日本学者高森直文指出,这个传说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虽然脚气病是真的,高木兼宽为了解决脚气病问题做的麦饭是真的,但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咖喱饭是日本海军发明的。 海軍料理研究の第一人者・高森 直史さん [图片] 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记录是1908年出版的《海军烹饪技术参考书》 [图片] 但日式咖喱的真正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治初期。1898年出版的一本名为《西洋料理指南》中就介绍了咖喱饭。20世纪初,日本民间公司就开始在市场出售此前一直被认为是高级西餐的才有的咖喱粉,咖喱开始受到大众的欢迎。海军咖喱起源的传说其实是日本饮食文化研究者小菅惠子在她的书中一个没有证据的随口推测。。。而这个传说的广泛传播是由于横须贺当地政府借海军咖喱推行的经济项目——1999年5月20日,横须贺市凭借当地军港推行旅游与饮食文化市场活动,宣布自己为“咖喱城”。。。2000年注册了“横须贺海军咖喱”的商标。 横须贺咖喱城推进委员会,成立会 [图片] 咖喱城横须贺吉祥物,Scurry,死咖喱。。。这就不是传说中的然鹅吗 [图片] 没错,周五吃咖喱的说法也是横须贺搞出来的 [图片] 不得不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横须贺搞出了海军基地旅游项目,咖喱美食一条街,咖喱文化节,“咖喱城横须贺振兴事业”自1999年启动,共有15家企业合作,到2016年注册企业已增至90家。咖喱村儿美名扬。。。约 65,000 人聚集参加了横须贺2019 年的咖喱节,然后就疫情了。。。2023年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 2023咖喱节海报 [图片] [图片] 咖喱少女活动中 [图片] 到此,这就是日式咖喱的起源传说的真实一面。

26分钟
14k+
1年前

蜂蜜,蜂王浆与蜜蜂危机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甜品,世界上的主要古文明之中对蜂蜜与蜜蜂都有怎样的记录?蜜蜂是怎么酿造的?蜂王浆又是什么?与蜂蜜有着怎么样的不同?是什么造成美国养蜂业从1980年代的四百五十万箱下降到了今天的两百七十万箱?什么又是蜂群崩溃失调症CCD?它怎么给韩国农业带来了数亿元的损失?绝大多数的野生蜜蜂都是独居的?什么是蜜蜂危机?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就在这一期的世界好好吃。。。 古埃及关于蜂蜜的历史可以到公元前1500到2000年。作为药品,为王室专用。 [图片] 古希腊出土的一个水瓶,描绘了4个人在试图偷婴儿宙斯的蜂蜜,被蜜蜂蜇伤的情景。 [图片] 宙斯的形象,希腊传说中宙斯是靠牛奶与蜜长大的 [图片] 作为阿波罗的孪生姐姐,在阿耳忒弥斯崇拜中,她的符号就是蜂后。蜜蜂也常常被称为缪斯之鸟。 [图片] 在穆斯林的古兰经与圣训中也提到“是人类的良药” [图片]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三大文明中,无刺蜂蜂蜜的使用历史悠久,被视为神的礼物,也是生育力的标志,被作为祭品献给神。 [图片] 而在中国,驯养蜜蜂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三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提到了一种蜂蜜药物 [图片] 礼记中说“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屈原在《楚辞》中说“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粔籹蜜饵就是蜜与面和成的点心,餦餭就是上一期中说到的寒具,馓子,瑶浆蜜勺是酒与蜜的混合饮料,羽觞,就是下面这种酒具: 战汉人物柄漆羽觞 [图片] 那蜂蜜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一支蜜蜂要飞上千朵花,才能将采集到的花蜜存满自己的胃: [图片] 下图红色箭头所指就是蜜蜂在体内存花蜜的地方。 [图片] 在这一过程中,花蜜在它的胃中发生化学作用,在发酵。回到蜂巢中后,小蜜蜂们要口对口地将胃中的花蜜交换,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直到最后一个将花蜜吐到巢孔中: [图片] 最后蜜蜂们会煽动翅膀,加速空气流通,将巢中的蜜的水份从70%上下到20%以下,蜂蜜才真正的制成: [图片] 而蜂王浆并不是一种蜜,它是工蜂从身内的腺体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所以它的纯净味道并不是甜的。至于它到底对人体有没有用,这个咱们在节目中都说过了,不再这里唠叨了。 中国的养蜂业是世界第一的,产蜜量自然也是一样了。 而说到大家可能都听过的蜜蜂危机,也许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蜜蜂从地球表面消失,人类就只剩下四年的生命了。(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养蜂业的下降,这主要指的是美国的养蜂业自二战后一直为下降的趋势: [图片]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蜂群崩溃失调症CCD,指的是大批量的工蜂在蜂巢中突然消失或死亡,造成蜂群劳动力短缺,最终废弃。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爆发过蜂群崩溃失调症。之后欧洲和亚洲都曾有发生,至今仍在持续。这种损失是难以估计,并且不仅在养蜂业,而是在整个农业。蜂群崩溃失调症的原因至今不明,有很多推测,详情在音频中。 第二方面的蜜蜂危机就是野生蜜蜂的生存危机。 [图片] 其实,这个世界上90%以下的蜜蜂,都是独居的。它们并不会建造大型的蜂巢,而是独自生活,哺育后代。随着农业工业化,环境变化,城市的不断扩大,还有人工养蜂业对其的竞争,野生蜜蜂种群正在快速下降: [图片] [图片] 回到前面说的那句话,“如果蜜蜂从地球表面消失,人类就只剩下四年的生命了。(再说一次,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其实有言过其实,因为蜜蜂并不是唯一的授粉者: [图片] 虽然蜜蜂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授粉动物,但它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同时也是为人类付出最多的一个。那还说什么呢,还是保护它们吧。。。 [图片] 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下面是一些自制的,给城市中的绝大多数独居野生蜜蜂的小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30分钟
8k+
1年前

秦桧真的是你吗?油条与馓子的千年进化史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说到油条,怕是没几个食品在中国的普及性之与之媲美的了,大江南北从东到西无论哪个省份的早市早点摊上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但油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那个广为之知的关于岳飞与秦桧的传说是真的么?它与另一种中国传统油炸面食——馓子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做法相对简单的油条在做法更为复杂的馓子出现后的数百年在宋时才出现?为什么这个被人爱了一千年的美食在今天人们却开始慢慢地不再爱了?而明矾又是什么?全在这一期,世界好好吃。。。 [图片] 互联网这么大,儿时家门前的回忆却永远也搜不到。。。那个支在公园门前的早点摊,青色的油烟,长长的队,突兀在一堆买菜的摊位中。两口子,一个和面,一个炸,价钱记不清了,反正去晚了就肯定没有了。。。无论你在哪个省哪个市,谁的记忆中没有这样的黑白照片呢?可是却难找。仿佛只有早市中的油条才有禁不住入口的诱惑: [图片] 而讲究摆盘只会让它失去真实的本色: [图片] 说到油条的来历,很多朋友都会想到已经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这个最熟悉的传说。。。话说在大宋年间,奸臣秦桧(hui4声)害死了忠良岳飞,临安城百姓愤恨不能,一家烧饼铺把两段面捏到一起再下油锅里烹,称其为“油炸桧(Gui4声)”。于是就有了油条。。。你看还有小人书为证。。。 [图片] 岳飞(1103-1142) [图片] 秦桧(1091-1155) [图片] 如同咱们之前在清明节讲过的粽子的传说一样,这种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情节相结合的民间故事最具有生命力,传播力与影响力。岳飞是真实的,秦桧是真实的,秦桧害杀岳飞也是真实的。。。当然,油条也是真实的。。。 [图片] 这个油条的传说却不可能是真实的,秦桧当时的势力别说杀岳飞,就连作为皇上的宋高宗都怕他,在秦桧死后,宋高宗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一个临安小店主,就算敢这么干,当初也不会有消费者敢配合他。。。事实上岳飞真正的被朝廷平反是在秦桧死后的1162年,宋孝宗即位以后。这是岳飞死后的20年。这个传说一定是这之后才出现附加在油条上的,而油条在这之前本就早已有之。油条具体怎么来的,还得从它的前辈“馓子”说起。 炸馓子,制作方法与烹饪过程与油条比起来都十分的相近。 [图片] 而说到馓子的历史可要比油条长久得多了。有人相信,最早可以推到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理由是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宋时的文学家林洪相信,这里的“餦餭”就是馓子。这一说法虽然并没有具体的证实。一般认为在北魏时期的大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寒具”就是炸馓子。 之所以称之为寒具,就是因为这东炸的面食可以储存很长时间不会变质。而且不用生火就可以直接吃,是过冬与寒食节的必备。 纤手搓来玉数寻 碧油轻蘸嫩黄深 夜来春睡浓于酒 压褊佳人缠臂金 这首诗有人说是唐代的刘禹锡写的,有人说是宋代苏轼的作品,不管怎么样,这诗中把寒具,馓子怎么做写得很清楚了。 和,饧,拉,盘,油,炸,馓子的制作过程 [图片] 可以看出来馓子和油条不但烹饪过程像,制作方法也非常像,更重要的是油条反而相比之下更简单。而馓子至少在北魏就有了,可是为什么油条要等到宋时呢?这就得说到传统油条中的一个重要添加剂——明矾。 明矾,硫酸铝钾,作为食品添加剂是一种膨松剂也叫起泡剂。传统的油条膨化剂为明矾和小苏打两者。二者起化学反应产生的CO₂气体,面团便会疏松多孔,起泡快,成本低。而早在这之前,中药便一直认为明矾还有各种收敛作用的疗效——“矾石即白明矾,甘草为之使。畏麻黄,恶牡蛎。酸、咸,涩,入肝肺二经。” 明矾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可以用于印染。在英国圈地运动的几百年,英国进口了大量的明矾用来使得羊毛更白。欧洲在18,19世纪时,也发现了明矾可以让面包更白更松软。所以明矾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了做面包的必备之物。 明矾 [图片] 在中国,就是从宋时期明矾使用开始上升,宋朝将明矾与盐,茶等,一并归入了朝廷专卖。也正是由于明矾在这时的普及,才使得它从原来的中药变得了食品添加剂,这也才有了油条的出现。 今天人们认识到铝并不是人体所需的元素,过量反而会引发多种病症。铝离子会结晶沉淀。会增加人体发生结石风险。会影响钙铁锌等其他元素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败血症,脑神经受损等情况。那中国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网站的案例: “案情:2013年,王某开设一家早餐店,制作油条时使用了被称为“香甜泡打粉”的快速膨胀剂(含有明矾)。2014年被当地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王某使用的快速膨胀剂上虽有使用说明,但王某称添加含量系他人传授,没有参照使用说明,也不清楚具体的添加比例。经检测,王某制作的每根油条中铝的残留量为2180毫克,超出国家标准20倍。当地卫生部门出具意见:长期食用这种铝残留超标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源性疾病。”..."2015年2月,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四个月。" 来源:www.spp.gov.cn 这样一算,大家心里就差不多有数了。说实话,标准有了,但就怕个不准。所以不怪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油条这种本来就不太健康的食品又因明矾更为让人担忧。那解决的办法其实就是干脆不要添加,使用所谓“无铝”泡打添加剂。今天很多的商家与食品包装上都可以看到“无铝”的字样。但即便如此,油条这种高热量又没有太多营养传统吃食,怕也难免被人们渐渐淡出早餐的日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相传了千年的油条会从餐桌上消失,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只需一个,就凭它无可否认不能忽视难以忘怀的,好吃。。。 [图片] 毕竟东西中外,烟酒糖炸,比油条更不健康且却常被人忽视的东西还少么。。。咱们以后再接着说吧。

30分钟
9k+
1年前

宾夕法尼亚大学柠檬汁致死案,哪些人应避免咖啡因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咖啡因似乎是打工人职场冒险打怪的一项日常魔力药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它。2022年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21岁女生因不慎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造成心脏骤停猝死,让很多人认识到咖啡因对特定人群的危险一面。这一期咱们来讨论一下,而生活中除了咖啡之外,哪些食品与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哪些人群不适合咖啡因,哪些人应该避免它。希望,对于正在喝咖啡的你,有所帮助。。。 Sarah Katz莎拉卡茨,宾夕法尼亚大学大三学生,主修国际关系,辅修东亚语言与文化 [图片] 涉事面包店,Penera连锁店,费城位于宾大边上的一家 [图片] 致莎拉心脏骤停的就是这种店内的饮料,Charged Lemonade,充电柠檬汁,心脏骤停,送往医院途中不治。。。在这之后,现在的Penera已经在全美各店的饮料机上标注了咖啡因含量警示。 [图片] 现在,在机器下方标示“含咖啡因,慢喝,不建议儿童,孕妇,哺乳期女士与咖啡因敏感人士” [图片] 不幸的是,莎拉就是这样的一位咖啡因敏感人士。她患有先天Long Q-T syndrome“长Q-T间期综合征”。医生建议她避免咖啡因饮料与食物。 LQTS是一种先天基因疾病,同类还有SQTS,都是由于基因问题造成,可导致儿童成长时期心脏发育不良从而导致心脏症状。普通人群2000人会出现一例,一般在40岁前发病。具体这里有发表在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的中文论文: rs.yiigle.com 英文的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的文章: www.hopkinsmedicine.org 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一般也不建议超过400毫克每天。这大概是多少呢。1盎司的espresso浓缩咖啡是63毫克(根据咖啡豆的品种与烘焙方法会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咖啡店里的一杯美式里会有两到三份的浓缩咖啡兑成。 [图片] 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以最朴素的逻辑简单地推出,2000人中至少有一人会因心脏问题不适合咖啡因。并且在一般常识中与上述警告中大家都知道,儿童也同样不建议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与食品。 [图片] 这里有一篇哥仑比亚大学的文章简单介绍了咖啡因对儿童的影响:www.cuimc.columbia.edu 文章例举了这几明显的咖啡因对儿童造成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焦虑,脱水,腹泻,心悸,高血压,心率增加,失眠,紧张不安,恶心,焦躁”等。12岁以下应该避免咖啡因,12岁到17岁,如果无法避免,建议控制在100毫克以下。 同时提到,“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咖啡因更糟糕的呢,那就是咖啡因+糖” 所以,下面的问题就是,除了咖啡之外都有哪些常见食品与饮料中会含有咖啡因呢? [图片] 茶:影响茶中咖啡因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树种,采集时间,制作过程等,但一般认为发酵茶比绿茶咖啡因含量更高。说白了,就是大家常说的,颜色越红越黑的茶,越发提神。但茶的咖啡因总体来说还是要比咖啡中低上许多。茶与咖啡中的咖啡因区别更多具体信息在音频中。 陈椽对茶的六类分类 [图片] 这里有一篇茶叶发酵与咖啡因含量影响的科学论文,供好奇人士进一步参考:www.sciencedirect.com 巧克力。巧克力一般由可可固体与可可脂两种成份。咖啡因多存在于可可固体中。所以和茶很像,一般来说,颜色越深,咖啡因含量越高。70%以上的黑巧克力一般含22.7毫克咖啡因。牛奶巧克力中只有5.6毫克,白巧克力中一般为零。 [图片] 除了以上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包装饮料:众所周知的,可乐。普通可乐,每罐含34毫克。 含量值取自可口可乐官方网站说明:www.coca-colacompany.com [图片] 再比方说,Mountain Dew,激浪,每罐54毫克 [图片] 但这些普通的汽水还是没法和那些运动或是能量饮料相比的。比如红牛:每罐(12盎司)110.7毫克 [图片] Monster,魔爪,160毫克每罐(16盎司) [图片] [图片] 这些都无法和最近的网红能量饮料相比,那就是Prime,每罐200毫克。 [图片] 然而可怕的是,红遍了大西洋两岸,踏平了英美的Prime,其主要消费群体却是小朋友们: [图片] 北美的很多小学中,孩子们把Prime已经当成了一种通货。用它可以来换各种东西,很多学生收集各种包装的瓶子。在网红的疯狂带动下,Prime最狂热时,有的包装曾被炒到了上百美元一瓶。今年初,很多学校开始禁止学生带Prime进入校园,但Prime的风潮至今还没平息。美国很多健康专家发文警告家长不要给孩子买这种咖啡因含量高得吓人的Prime饮料。 回顾上面哥仑比亚大学的文章中的话,“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咖啡因更糟糕的呢,那就是咖啡因+糖”,如果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呢,那就是“咖啡因+糖+社交网络” [图片]

34分钟
9k+
1年前

此哈马斯与彼哈马斯,鹰嘴豆泥的以阿之争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中东地区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用鹰嘴豆作成的食品,叫作Hummus Bi Tahini,在英文中就直接简短地被称为Hummus,这就是鹰嘴豆泥。它是多个阿拉伯地区的民族食物代表,同时也是以色列民间认同一道非官方的国菜。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为什么会在美国近几年变得突然流行?这道本是以阿在饮食文化上共同共融的纽带,又为什么会成为两个民族相互矛盾的文化冲突?就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图片] Hummus与加沙地带的武装组织HAMAS哈马斯的发音几乎一样(HAMAS哈马斯并不是一个阿拉伯语单词,是西方世界给伊斯兰抵抗运动起的名字,由其首字发音而来,尽管哈马斯自己并不称自己为哈马斯)。。。而Hummus一词是由阿拉伯语حُمُّص音译而来,这个词原意就是鹰嘴豆的意思。而这个食品的名字本来在阿拉伯语中是叫作Hummus Bi Tahini,意思是鹰嘴豆与芝麻酱。 这就是鹰嘴豆,看起来的确很像是鸟的嘴。英文中鹰嘴豆叫作Chickpea。。。鸡豆。。。 [图片] 这种东西如果放在二十多年前,随便问个美国人什么是鹰嘴豆,估计都会说没听过。美国当初几乎没人种植这种外来作物,而今天,美国是鹰嘴豆的第十大产地,澳大利亚第二,虽然第一大产地仍是印度,但这个增长趋势是非常快的。。。原因就是为了Hummus鹰嘴豆泥。 鹰嘴豆泥正在美国迅速地正在替代着各种不健康沾料,比如番茄酱,花生酱,蛋黄酱,芥茉酱,千岛酱,果酱等等的替代品。把它简单地抹在吐司片,三明治,汉堡上,或是直接沾着薯片吃,总能给人一种健康的错觉,那再合适不过了。。。 [图片] [图片] 在它的老家,中东地区,它的吃法一般是这样的: [图片] 或是就着馕或是Pita吃 [图片] 鹰嘴豆泥的味道比较淡,无论是吃起来还是闻起来,即便里面加了芝麻酱。做起来也很简单——鹰嘴豆煮熟捞出来打或压成泥就得了,加一些点点芝麻酱,盐和柠檬随意就好: [图片] 要说它的历史,它是早期的人工栽培的作物之一,踞今有7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了。对它最早的考古发现是在今天土耳其小亚细亚一带。而上述的这种Hummus的做法应该是出现在18世纪的黎巴嫩与叙利亚一带,在其上层社会的有钱人中开始流行开的。今天中东地区一带的国家,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土耳其,以色列,塞浦路斯,直到希腊,鹰嘴豆泥多是其日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吃食。 以色列官方的宣传海报,鹰嘴豆泥出现在右下角。以色列军队在食堂也提供它。 [图片] 但凡是这种古老又拎不清历史的多个国家与民族共享的食物,往往都会出现一些所谓“抢祖宗”的争论。 2008年,以色列的一位传记作家同时是《新消息报》专栏记者Meir Shalev沙勒夫,发表了一篇长篇论述,名为“Hummus is ours”——鹰嘴豆泥是我们的。 Meir Shalev沙勒夫 [图片] 沙勒夫的论述的根据是犹太塔木德中的路得记中的一个小故事,里面提到了一男一女的对话,男人是犹太人,对女人说,中午来我这里吃饭,你可以吃面包与"Hmtz"。这个“Hmtz”是古希伯莱语的罗马转写,由于希伯莱语没有原音,这个词一般认为是“Hometz”,普遍来说对它的翻译都是醋的意思,而沙勒夫认为,它就是Hummus。。。所以,鹰嘴豆泥就成了“我们”的了。。。此文一起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应。 文化挪用本来就是食品界的热门话题,黎巴嫩先是发表声明反对这一说法。2009年,黎巴嫩旅游部长法迪·阿布德(Fadi Abboud)决定,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黎巴嫩制作一盘超级大的鹰嘴豆泥,让它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可。他说道,"我认为告诉世界鹰嘴豆泥是黎巴嫩的最好方法就是打破吉尼斯纪录"。目标实现了,一盘鹰嘴豆泥重约 2000 公斤,创下了纪录。 [图片] 以色列一方并不罢休,作为回应,位于以色列 Abu Ghosh 的一家著名的阿拉伯-以色列鹰嘴豆泥联合公司 Jawdat Ibrahim 进行了报复,用直径 6.5m 的卫星天线盛装鹰嘴豆泥,即约 4,000 公斤鹰嘴豆泥。。。 这个碗其实是卫星天线。。。 [图片] 随后黎巴嫩队以10,452公斤的下坠力进行反击——这是黎巴嫩的平方公里数。他们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这一纪录。 世界纪录就是这样不断刷新的。。。 [图片] 阿布德说,当时黎巴嫩还试图在欧盟注册“鹰嘴豆泥”一词,并赋予原产地保护性名称——就像法国注册香槟、意大利注册 Parmigiano Reggiano 以及希腊注册一样。但最终,欧盟没有允许黎巴嫩将鹰嘴豆泥注册为自己的,因为它是整个地区的食物。 这在巴勒斯坦人看来也是不可接受的,巴勒斯坦人也将鹰嘴豆泥作为一种象征,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他们不仅夺走了我们的土地,还夺走了我们的食物,并将其变成了他们的。” 就这样,一道本来共同分享的纽带,成为了割裂彼此的象征。食物可以是能让人们坐在一起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互相扔盘子扔碗的武器。。。 像2005年短片“约旦河西岸故事”中的结尾在现实中怕是不可能出现。。。 备注,关于Hummus的发音,英式与美式的不同如下图: 语言是一门日常的艺术:

27分钟
8k+
1年前

芬达的历史,纳粹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芬达,是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一个著名品牌。然尔这个风靡全球的美国品牌,它的出身却是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并且这款桔子味的汽水,最初却是用苹果味的。。。这一期咱们就来说一说芬达不为人知的黑历史,一起来看一下它是如何在纳粹德国中诞生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如何造就了这款知名的饮料,当然,还有它是怎么变成桔子口味的。。。 1933年,二战前的德国,可口可乐在德国的销售量突破10万箱。这一年希特勒正式成为德国总理。随之,而可口可乐德国公司的总经理也换了人。 [图片] 这个人就是Max Keith迈克斯·基思,这位30 岁的德国商人 (Max Keith) 登场了,成为了可口可乐德国公司的总经理,人称他是“天生的领导者”。 [图片] 自基斯上位后,可口可乐在纳粹德国的销量一路攀升,从1933年的10万箱,飞一样地在短短6年时间里到达了400万箱。。。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依靠纳粹在德国的迅速发展,可口可乐的市场开拓赞助纳粹青年团的游行。。。 [图片] 当然还有1936年在德国的奥运会。 [图片] 还有德国吞并苏台德与奥地利,这些也给可口可乐在德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天地。。。 [图片] [图片] 这一切,在1939年突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各方都知道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是早晚的事,但当这早晚的事发生时,谁也没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就在欧洲全面地开始了。英法对德宣战,美国也开始了对其的制裁。。。糖,作为战略物资,自然就上了禁运名单。。。没了糖,可口可乐就成了中药汤了。。。 眼见着德国市场400万的销量要就此泡汤,基斯与幕僚们做出了应对方案,可是,没了臭鸡蛋还能做出槽槽榚吗。。。 答案是能,虽然甘蔗不能在德国的纬度上生长,但含糖量18%的甜菜可以。。。 我不是萝卜,我是甜菜! [图片] 基斯的团队,用甜菜,苹果与乳清,这三样德国自产的主要原料做出了一款全新产品。。。 乳清 [图片] 在对这个产品命名时,基斯让大家发挥想象力,奇思妙想德语“Fantasie”,大家一拍脑门,这个词好,就叫它Fanta吧,芬达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芬达纪念款,还原了二战时德国的第一批货的样子。。。 [图片] 芬达一出生,就成为了纳粹德国居民家里的一种常备物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喝,而是因为糖买不到,它是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品,主妇们用它来做菜时充当甜味剂。。。到了1943年,芬达在纳粹德国的销量上升到了300万箱,虽然没能突破之前可口可乐的400多万箱的业绩,但对于这样一款不怎么可口的饮料来说已经很Fanta了。。。 战后,可口可乐再次回到德国抢占市场,收购了芬达,然后把它推向了欧洲。。。当它在1953年进入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时,那不勒斯的灌装厂的所有者,Ermelino Matarazzo di Licosa第一次将苹果换成了桔子,这一改革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这才使其成为了今天的桔子口味。 Ermelino Matarazzo di Licosa就是下面这位。名字也太长了,录音时想必大家都听到我的意大利语发音练习啦[图片] 哎,微信公众号里为什么没有意大利人说话的那个手势,损失了好多味道。。。就不翻啦。。。话说意大利人已经是第几次在世界好好吃中出现了。。。 [图片] 这就是芬达的历史 哎?为什么要贴下面这个图呢?语言是一门日常的艺术。。。哦,在加拿大,通常人们在日常中对枫糖浆就叫作syrup,作为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可能并没把所谓“正规”的称呼当回事吧。不过也可能我遇到的加拿大人都没这么矫情吧,也可能当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说用syrup来指代枫糖时,没有人会说他/她说得不对。就像没人会在看Rick and Morty这一集时会跳起来说Rick你错了,这明明是MAPPLE SYRUP。。。但不管怎么样,毕竟一个以口语来聊美食的节目,不是雅思考试不是么?不如心平气和地来专心地讨论吃食吧。

30分钟
31k+
1年前

西湖醋鱼:上哪说理去?

《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与《中东往事》全集已在小宇宙上线,点击直达,欢迎订阅与关注~~ 直接到达:这就是美国(第一章),从宗教改革到应许之地 直接到达:中东往事全集 随着这届在杭州开的亚运会,西湖醋鱼这道鱼又一次地被新一轮花样吐槽。来自大江南北的曾经到过杭州的游客们都纷纷调侃这道所谓杭帮菜。。。然而,西湖醋鱼真的就像大家口中所尝的样子吗?这道国宴级别的菜的真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而杭州和这道菜又在中美关系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呢?那又是什么使得这道名菜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难吃,以至于让大家都快咽不下去了呢?咱们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就来替西湖醋鱼说一说它的委屈。。。 西湖醋鱼是怎样的一道菜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的有这么难吃吗。。。 1949年1月,下野的蒋介石在杭州楼外楼,众小伙伴为了安慰他特意给他点的他最爱吃的西湖醋鱼(其实这个时候这道菜在杭州很可能并不叫西湖醋鱼,而应该叫醋搂鱼,或醋搂鲩鱼之类的),当时的情景 [图片] [图片] 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大陆的在任美国总统。26日中午,尼克松一行人来到杭州,晚7点,在杭州饭店用餐。杭州饭店准备了八个冷菜,七个热菜,这七个热菜分别是:杭州叫花鸡,龙井虾仁,香酥鸭子,宫保鸡丁,油焖春笋,火腿川干贝,压轴主菜就是,铛铛铛铛,西湖醋鱼。当时的情景: [图片] [图片] 从上述历史人物喜悦的表情就可以看到,这道国宴级别的菜,并不一般。。。这是真的。。。 但大家口中的难吃也并非大家今天的口味不够国宴,而是这道菜的做法实在是太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有人常说这是一道有上限但没底限的菜。这样的菜并不适合作为普通餐馆的常备菜或是大众流行菜,原因像,一定要活鱼,现杀现做;淡水鱼去腥过程麻烦,(去鳃去肚,去血去膜,去喉牙,等等,更详细的做法在音频中。)这道菜去腥一定要做仔细;糖醋芡汁调制需要精确的配比。总之就是费时费工,赶着翻台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好的。 另外,今天的做法与以前也有了一些不同,其中鱼熟的程度不一样了。早先的做法常常为了让鱼肉嫩滑,并不把鱼做全熟,这样虽然增加了口感,但显然是不卫生的,尤其对于淡水鱼来说。清末的食谱中,这道菜还会一鱼两吃或是三吃,其中还要做一份鱼生来吃,草鱼鱼生,今天来说是不可想象了。 对于鱼来说,其实草鱼并不是什么不好的鱼,中国吃草鱼的历史有数千年了。草鱼就是鲩鱼,就像凤梨与菠萝一样,就不要争了。 中国植物志 [图片] 总之啊,这个菜毁就毁在名声太大,人人都想靠它挣钱,人人又都做不好它,最后就是只能挣远道游客的一次性的消费,声誉渐毁。。。

34分钟
8k+
1年前

不太甜,提拉米苏的故事

中国人对西方甜品最高的评价是什么,那就是“不太甜”。。。提拉米苏就是这一样一种不太甜的流行甜品,它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由来的呢?这个本意叫作“拿起我”的甜品,背后有一个十分温情的意大利50年代的故事。。。 重要的事情说一下,十一休息一周不更新。。。哈哈哈哈哈 [图片] 一般来说,西方的甜品。。。的确是太甜,比如: 美国派(苹果派) [图片] 肉桂卷 [图片] 杯子蛋糕 [图片] 。。。 等等等等,这些光是闻着就甜腻得牙疼。。。所以能通杀中西的在外在内都很流行的甜品真的不太多,提拉米苏就是一种。更何况,它是那么的好做。。。 [图片] 你看,多简单,至少不用开火啊。。。 原料就是鸡蛋,柠檬,Mascarpone马斯卡彭奶酪,Savoiardi手指饼干,咖啡,酒,糖,巧克力。 Mascarpone马斯卡彭奶酪,是一种意大利自然酸化奶酪 [图片] Savoiardi手指饼干,在美国也被叫Lady fingers,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这种饼干啦,吸收性强的饼干其实都可以啦,自己做不需要太在意口味。 [图片] 那种提拉米苏的来历是怎样的呢?网上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和美第奇家族的 Cosimo III De Medici也就是美第奇三世一次南行有关。。。 美第奇三世[图片] [图片] 这并不是真的。。。 提拉米苏的出生地的确是意大利,但它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正式面世。那是在威尼斯北部的一个小餐馆,Le Beccherie。这家餐馆今天还在 [图片] 故事是这样的,是1955年,当时餐厅的老板娘阿尔巴·坎佩奥尔 (Alba Campeol) 生了儿子卡洛 (Carlo)。为了帮儿媳恢复体力,阿尔巴的婆婆常常给她准备丰盛的早餐让她充满活力。当儿子断奶后,在与餐厅的糕点师罗伯托·洛里·林瓜诺托 (Roberto Loli Linguanotto) 经过多次试验后,这几个月里的一道早餐最终1971 成为了正式的一款菜单上的餐品。同年,Le Beccherie餐馆参加了米兰世博会,推出了以 Tiramesù,意为Pick me up,将我拿起。 这就是餐厅的老板娘阿尔巴和她的提拉米苏 [图片]

28分钟
9k+
1年前

左宗棠鸡与橙皮鸡,北美中餐招牌菜的全面解析

在北美地区众多中餐馆中的招牌(难吃的)菜——左宗棠鸡与橙皮鸡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来区一道菜是哪国菜?为什么说关于左宗棠鸡与橙皮鸡的广泛流行的起源说其实是一种误传。这一集,咱们就来好好的解析一下这两道美式中餐的真实身份与来历,为什么说1979中美建交后对这道菜在北美的流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左宗棠鸡与橙皮鸡两者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 [图片] 说到这个鸡做法,和众多北美的假中餐一个套路,就是先炸再炒,宽油放醋再加糖,肉不够就加西兰花凑。。。吃起来的感觉啊,随便国内的一家成都小吃都能超它两里地。。。不过没办法,左宗棠鸡与橙皮鸡这两道菜在北美中餐中的流行程度就是无人能比。。。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来说,左宗棠鸡的创始人是确定的,他就是彭长贵。1918年生人,台北“湘菜大师” [图片] 但坊间关于彭长贵第一次做左宗棠鸡的故事却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故事是说在蒋经国当行政院长的70年代时在单位996,半夜去他的彭园餐厅吃饭,因为没有备料了,彭就只能拿剩的鸡肉对付了一道菜出来给他吃。蒋吃了很高兴,就问是啥,彭随口说是左宗棠鸡。。。这事儿要是真实的,蒋经国先生的口味和历史知识那就实在是太差了,幸好不是这样。。。 事实是1972年中旬蒋才当上院长,而彭在1973就来到美国了。这个故事在时间线上的可能性太小。并且蒋从来没有提过此事。这很可能就是在1983年后彭长贵回到台北后在林森北路再开彭园餐厅后才出现的坊间说法。 事实是这样的,1953年,美第七舰队总指挥官亚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跑到台北去干饭四天三夜。彭长贵是接待主厨之一。了解了美国人的口味后,在第三天的招待饭中加入了这道菜,并以左宗棠的名字命名以讨好同样是将军的亚瑟雷德福。至于亚瑟雷德福有没有多喜欢这道菜,那就没有记载了。 亚瑟雷德福Arthur Radford [图片] 这道菜之后彭也没有再做过,直到他1973年为了子女来到美国。彭在纽约的餐馆一开始收入很差,大师的湘菜在美国显然是没什么吃得明白。面临倒闭的关头,彭的这道左宗棠鸡突然打响,1977年的纽约时报在一个版面上专门报导了纽约彭园餐厅: [图片] 这还不火就没天理了,于是,就火了。。。一年多后,就是中美建交的1979年,中国在这一年突然成了美国的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这时中美建交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基辛格被传出是彭园常客,最爱吃鸡。。。结果这道菜就在这70年代末的最后一年,成为了美国中餐的代名词。大小中餐馆争先效仿,使它一下子就遍布了美国各地。就是左宗棠鸡的真实历史。 据说是彭长贵与基辛格的合照 [图片] 那什么又是橙皮鸡呢?它就是左鸡的一个变体而已。美国的橙子便宜得很,加州弗州都是产橙大区,在左鸡火了以后,很多中餐馆为了拉出差异通过加橙子而出的一个新的做法。果然好使。。。 加了橙子后的左宗棠鸡就是橙皮鸡 [图片] [图片]

28分钟
8k+
1年前

卡布其诺与拿铁,咖啡加奶的趣历史

咖啡在历史上是如何传播的?传统的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为什么不过滤咖啡?欧洲人开始向咖啡里加入牛奶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卡布其诺与拿铁到底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全在这一集世界好好吃,关于咖啡加奶的趣历史。 咖啡起源的说法不一,咱们在《中东往事》中也有提到过,有说是埃塞俄比亚的卡法Kafa,有说是在也门,但不论哪一种,都一定是在阿拉伯世界 喝咖啡的贝都因老人 [图片] 随着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阿拉伯世界,咖啡在奥斯曼帝国也开始流行开来,贵族与军队中尤是。在1453年前后,当奥斯曼帝国的janissary禁军开始逐步征服东罗马帝国的时候,咖啡也被正式地带入了地理上的欧洲。 1453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 [图片] 至于咖啡什么时候被欧洲人接受开始流行和其原因,又有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波兰人一直相信是1683年在波兰军队救护被奥斯曼帝国围攻的维也纳时,在撤退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营地中发现几麻袋的咖啡,然后波兰军队上交给了波兰国王,约翰索别斯基三世,然后在咖啡从此就在欧洲流行开了。。。 翰索别斯基三世:“给我一麻袋咖啡豆,我可以让整个欧洲一人一杯” [图片] [图片] 事实并非如此。。。 欧洲第一本记载咖啡的书出现在1575年,威尼斯在十六世纪末已经开张了第一家咖啡馆。荷兰人在1650年左右就开始了首次在亚洲尝试种植咖啡树。先是在斯里兰卡,后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Java。。。 计算机语言Java的命名和这也有一定关系,详情在节目中已说,就不再这打字啦。。。 [图片] 欧洲人刚开始喝咖啡的两大烦心事,第一是太渣,第二是太苦。。。 土耳其与阿拉伯人做咖啡是完全不过滤的,图中就是土耳其的Ibrik烧咖啡的一种开口器皿 [图片] 不过滤,喝剩的渣,还可以用来算命。。。老板,看这个渣的形状今天不适合上班。。。 [图片] 欧洲人不太能受得了这种传统的喝法,搞出了很多过滤的方式,就是今天大家见到的各种各样咖啡壶的来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这样的法压壶 [图片] 但要说到欧洲人嫌咖啡苦,怎么解决的,一开始是放蜂蜜。怎么突然想起来放奶的,还得说到荷兰探险家,政治家约翰尼诺夫。他在中国期间看到清朝的官员与权贵们在接待仪式中的奶茶,突然就想开了。。。 约翰尼诺夫,咖啡加奶第一人。。。 [图片] 他还很会画画,这是约翰尼诺夫画的清朝官员画像 [图片] 但要说拿铁怎么来的。。。Latte在意大利语中就是奶的意思,这种咖啡要在这之后好久才出现,因为首先,得有espresso浓缩咖啡机出现。这要等到1850年以后,第一台才被发明: 浓缩咖啡机发明人,意大利人,安吉洛马里昂多 [图片] 然后又过了一百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浓缩咖啡机才被改进成今天的样子: [图片] 有了这种机器,才能做出来如油脂一般的浓缩咖啡 [图片] 有了这样的咖啡,才改进了意大利的一种传统咖啡做法,那就是卡布其诺 话说,现在像找一个没有拉花的卡布其诺照片都难啊。。。意大利的卡布其诺就是这样朴素的一种早餐饮料。。。中午过后意大利人一般不会再喝卡布其诺 [图片] 那这和拿铁有什么关系呢?。。。拿铁不过就是卡布其诺的美国商业化版本,一杯加了蒸奶,又不是卡布其诺的咖啡就可以被叫作拿铁。Latte一词,远比Cappuccino容易发音,容易记住,非常适合美式商业哲学。。。 所以往往在意大利人眼中,拿铁就是一杯没有做好的卡布其诺。 [图片] 但拿铁的流行也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什么都可以往里加,什么都可以被叫作拿铁,于是才有了摩卡,才有了豆浆拿铁,才有了抹茶拿铁,也才有了酱香拿铁: 酱。香。拿。铁。 [图片]

35分钟
1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