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7:击鼓传花 |媒介考古、现代化与海盗电台:重思广播作为一种激进实践的可能

在视线无法企及之处,声音从不仅是作为某种「候补」角色出现。在由声音构建的自述史中,它的神秘、即兴,牵动着科技发展,共同主宰了20世纪许多重要的政治舆论与流行文化时刻。 如今,在自媒体播客的全盛之际,声音带着它最如鱼得水的载体——广播电台节目,再度卷土重来,重演着另一个版本、另一个时空中的故事。在这些时空中,它潜入平民最深处,与市井和八卦共生;又越过大洋与洲际边界,在无线电的争斗里制造重重谍影。 声音因为无形而自由,因为便捷而长久。因此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谈论“得以在今天通过音频节目表达自我”的起因,回顾广播电台丰富又传奇的成长史,以及它之于普通人的意义。我们珍视声音正如我们珍视每一次表达与聆听的权利。有时,它也提示着不表达、不聆听的自由。 也谢谢你们在一年多以来愿意花时间倾听我们的声音,这是「击鼓传花」莫大的荣幸。祝春好,祝我们始终做拿着麦克风的人。 【时间线】 00:00:00 开场白 - 追问「声音媒介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00:03:08 当下的流行:那些我们听播客的场景与借由音频专注的时刻 00:08:20 新的媒体基础建设:我们现在会听什么样的播客? 00:13:30 从收音机到电台节目的出现:媒介考古的热情 00:21:35 广播与上海现代化:声音、城市空间与都市流行生活的崛起 00:32:34 深夜电台与车载广播,以及改革开放下的港台流行与聆听记忆 00:41:57 无线电与海盗电台:战争与地下文化 01:07:30 一首关于帝国的后现代配乐:Rushdi Anwar, Listen again to the drum sound rising in the air; the truth is treason in the empire of lies, 2023. 01:12:50 Radio作为一种激进的实践:思考声音电台的潜力 01:25:00 结束语:那些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广播时刻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Yesterday Once More》- Richard Carpenter and John Bettis 《邓丽君时间》- 节目原声 马来亚之声广播电台 开场曲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TELEVISION AND RADIO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elevision and radio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 National Science and Media Museum 《中国收音机百年史》 www.5bcl.com 《现代性的“生意”:广播与近代上海都市商业文化》 www.sohu.com 忽左忽右:《世界大战、铁幕外宣与广播攻势:从马斯克威胁关停VOA与RFE谈起》 mp.weixin.qq.com A HOPE AND PEACE TO END ALL HOPE AND PEACE | Jim Thompson Art Center Radio as Radical Education Editors:Grégoire Rousseau, Nora Sternfeld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HFBK Hamburg and Station of Commons Published by:Station of Commons, Helsinki 2024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91分钟
90
1个月前

Vol 6:击鼓传花|新年闲谈

好久不见,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今天这期是我们停更快半年后的一段闲聊时刻。在年终末尾,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低迷的情绪时刻,来自政治,来自经济,也来自一些思考的无力。我们也一起去了千年的古庙,在求索答案中被时间的痕迹所治愈。创作仍然要继续,或许它如今影响甚微;反抗仍然要进行,即便它以卵击石。而在它们之前,首要的任务是保重自己。 余秀华在怀念大S的文末所写:“我们都度过了这个冬天,真好啊!”新年来到,让我们一起好好生活,也祈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吃好睡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脚踏实地的生活。 【时间线】 00:00:00 那些没见面的日子与新年祝愿 00:08:00 那些经济性抑郁与感性停滞 00:22:00 对抽象的剥离与微小的拾起 00:27:07 如何面对伴侣的脆弱时刻 00:30:15 闲谈一下最近的生活:山西之旅、再见爱人与红楼梦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for lovers who hesitate- JANNABI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43分钟
99+
2个月前

Vol 5: 击鼓传花|「PMS」:重思被长久忽视的女性身体和女性疼痛

如何重思我们的身体?是在年龄变化后,感知到激素的波动?是在漫长的忍耐中,积累了无数个自我治疗的时刻?是在生活方式的调整下,探索着自我的全新体验?亦或者,是推翻那些在历史波澜下被长久压制、忽视、污名的存在?身体,这个日夜陪伴我们的承载物,我们到底该如何认知这个作为多重意义的符号? 在本期的节目中,我们想从“PMS——经前综合症”这个非常具身的体验出发,重新将我们的视角拉回到对于身体的关注之中。我们不仅探索了与自己身体的相处方式,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交叉讨论的身体的特殊性。我们希望每一个收听节目的你,健康而不必再去忍受来自身体的慢性疼痛。认真饮食,认真睡眠,认真感知,再不如历史般漠视身体的存在。 【时间线】 00:20 什么是「PMS」?以及我们的「PMS」体验 12:21 波动的激素与讨论的重拾:那些年龄的变化对于「PMS」所带来的影响 13:32 被习以为常的「忍一忍」:那些被长久忽视的女性身体和女性疼痛 14:52 医学的缺位:那些口口相传的经验与自我治疗的时刻 20:32 长期生活方式的改变与「PMS」的缓解 27:15 那些成长中的就医时刻:女性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帮助? 35:08 被困扰的女性身体:多囊卵巢综合症与「巧克力囊肿」 40:12 与身体的重新相处:那些运动与饮食改变所带来的体验 50:25 那些在历史上被误读的「PMS」与漫长的女性斗争 54:12 身体受难史:那些被压制、被忽视、被污名的身体 1:08:48 身体的存在:瑜伽与冥想、阅读与表演 1:14:42 结束语与下期预告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JB Dunckel - Loveless (Sangaile) 【本期节目名词】 -什么是PMS? 经前综合征 (PMS) 是一组生理和心理症状,在月经期开始前几天开始,通常在月经第一天几小时结束。 -PMS 可能部分由于以下原因: * 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在月经周期中波动。有一些女性对激素水平波动敏感。 * 在一些PMS女性,孕酮的降解情况有所不同。 * 患有PMS的女性血清素水平往往较低。血清是帮助神经细胞传达信息(神经递质)的物质,被认为有助于调节心情。 * 镁或钙的缺乏可能是原因之一。 -PMS作为一个医学术语,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广泛使用,尽管它至少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就成为医学文献的一部分。对PMS的讨论一方面是在正视女性的身体感受,一方面又将生理问题的困扰与观念进步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抛掷出来。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 https://www.msdmanuals.cn/home/women-s-health-issues/menstrual-disorders-and-abnormal-vaginal-bleeding/premenstrual-syndrome-pms 汪民安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魏美玲 《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 How PMS Became a Thing - JSTOR Daily The Emergence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s a Social Problem Women and Crime: Premenstrual Issues Written - Patricia Weiser Easteal Feminism and the Body: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 Catherine Kevin PMS 4 U Project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78分钟
99+
7个月前

Vol 4: 击鼓传花|BE美学何以让我们欲罢不能

万物复苏,山野影绰,一转眼就是烟雨朦胧的春日,也和大家好久不见。 在过去的几个月,我们度过了忙碌的新年与密集的年初工作,也忙里偷闲的一起重温了很多影视剧。无论是去年大热的《繁花》,还是今年国内要翻拍的《花束般的恋爱》,我们发现那些充满着「BE」感的故事,总是更能拨动我们的情绪,也总是让我们更难以忘怀。那些不可避免之遗憾带来的美感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成为了我们消解日常生活的出口。它像是一场集体的症候,流行于当下的社交媒体之中。 因此,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试图去探讨这样一个问题:「BE」美学,何以让我们欲罢不能?我们共同从近几年流行的「BE」美学作品谈起,思考「爱的奇遇」与「美的氛围」由何而来;我们也更进一步去追溯了严肃文学中悲剧的传统与美学基础,并试图去探索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之间的不同;我们也由此质问,今天对于爱的讨论和书写所呈现的保守化与商品化问题。 春日复苏,滚滚向前,却也总是撩拨着我们对逝去的昨日有点点伤感。今天,让我们一起沉浸于此,去追忆,去怀念。 【时间线】 1:30 开场词 3:00 《繁花》中宝总的三段关系与BE间的微妙区别 11:30 聊聊豆瓣给出的BE片单 23:10 汪民安所谓的「奇遇之爱」与「花束般的恋爱」 38:20 BE是一种氛围——不可避免之遗憾带来的美感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40:20 自我爆料:除了BE,雨薇还热衷于嗑过期糖CP 44:50 我们今天对爱情的理解是否「道德感太重」?模式化的爱情替代了爱的能动性与探索欲 48:40 当资本市场降临——爱不再有任何风险因此不产生任何奇遇 55:47 辛苦大家听到这,中场休息一下吧! 58:00 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悲剧,悲剧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1:03:00 对悲剧构成的三种解释:鲁迅、恩格斯与黑格尔 1:05:00 西方悲剧与东方悲剧美学的异同——崇高的精神v.s.瑰丽的想象 1:16:35 五四与新文学运动中的悲剧书写 1:22:00 鸳鸯蝴蝶派和呢哝的言情耳语 1:26:30 爱情与家国:上海的文学浪潮与现代化 1:30:05 文学书写中的城市、性别、责任 1:37:30 总结词及下期预告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巴赫-BWV 974 Adagio 勃拉姆斯-Op.118 No. 2 坂本龙一-Where is Armo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金宇澄-《繁花》 土井裕泰-《花束般的恋爱》 汪民安-《论爱欲》 Celine Song-Past Lives 贾艳艳-《悲剧意识与新时期小说》 林国清&涂平-《死亡与再生——古典悲剧、悲喜剧再辨识》 李光柱-《论悲剧崇高感的发生机制》 陈惠-《「桃花扇」中爱情幻灭的悲剧美》 崔放黎-《简论中国古典戏剧悲剧的成因》 孔庆东-《鸳蝴派与现代性的同步》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101分钟
3k+
1年前

Vol 3:击鼓传花|学习关怀,从忘记它的词义开始

大家好呀,新年快乐!显而易见,两位主播在这个冬天双双患上拖延症。这期节目的主题其实在播客诞生之初就回荡在我们的思绪中——从西方学院到具体生活,什么是care?它的不可翻译、难以描述、含义变迁,都让它成为大家默认存在,却又承载了集体缄默的飘渺之物。 因此,这期节目我们将从具体的一次策展实践聊起,从那些在养老院中的经历中捕捉微妙的情绪,辩证地看待关怀与被关怀的一体两面。接着,我们将讨论care这一词汇在中文语境中的含义,以及它在生活日常和历史结构中的位置。 在乌托邦的愿景中,关怀是社会中重要的生产动力,它决定着人们的合作方式,并将情感置于绝对核心的位置。这一切是否只是天方夜谭?资本主义体系如何吞噬掉平等关怀的可能性?家庭、朋友与爱人,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能怎样去付诸实践? 这或许是我们最动情的一期节目,希望大家能与我们一起回忆、设想、反馈那些有关关怀的生命时刻。 【时间线】 02:16 与 Camden Art Center 和养老院的合作项目It Matters What Happens Next 07:50 异乡人在人文讨论中如何觉得被「Discaring」,我们在面对「Care」时的错位感 - 那些来自跨文化,跨阶级、跨种族与跨年龄的无力 14:00 当我们作为策展人在面对公共项目的合作对象时,要如何去建立联结,又该如何在分别时去处理分离焦虑的情绪? 17:55 「Care」作为一个舶来词 / 舶来概念,在语义上的难以翻译 19:55 想象一种自我关怀的可能 - 在我们的文化中,如何进行对于个体感受与情绪的肯定 27:20 「Care」与今天社交媒体中的情绪表达与女性特质 30:37 「Care」在词源上的追溯 - A Bureau for Self-Care: Interdependence versus Individualism 33:04 「Care」在社会结构上的思辨 - David Graeber :「Care」如何与女性特质相绑定,又是如何成为社会结构不平等的结果 38:27 「Care」作为一种联结的方式 - 那些成长于疫情之中对于「Care」的斗争、思考和愿景 44:30 「Care」不应该仅仅在理论和社会制度层面被当作宏大议题讨论,而与每一个人希望参与、坚持的生活方式有关 53:42 临终关怀:我们该如何面对与之相关的疼痛和逝去 59:10 结束语与下期预告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Roberto Musci: Claudi, Wilhem R. and Me 窦靖童:See You Again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书籍 Bell Hooks- All about Love: New Visions David Graeber- Caring too much. That's the curse of the working classes. ILiana Fokianaki- A Bureau for Self-Care: Interdependence versus Individualism, The Bureau of Care: Introductory Notes on the Care-less and Care-full The Care Collective - Care Manifesto:The Politics of Interdependence 李海燕-《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 其他项目 Lily Van Stokker-Thank You Darling Camden Art Centre-It Matters What Happens Next Pirate Care, a syllabus-syllabus.pirate.care 导演张小策-《一名医生决定帮病人有尊严地死》,weibo.com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63分钟
99+
1年前

Vol 2: 击鼓传花|做艺术技工的时候我最爱艺术

大家好,又是好久不见,问秋日好。 这是击鼓传花的第一期嘉宾邀请节目,这也会成为研究型主题之外的平行栏目,之后我们将不定期邀请我们身边的朋友来做客聊天,以他们的兴趣为核心展开一张书单的构建。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我们的好朋友,也是老同学——HA,来聊一聊他这一年来围绕technician(布展工)展开的实践,以及关于艺术行业中「劳动」的问题。 我们总是在尝试更好、更公正地量化艺术行业中人人的付出与投入成本,并破除一种明星般的圈层幻想。可为何这件事如此困难?如果不想做螺丝钉,那我们能做什么? 昔日的同学如今天各一方,从事着艺术行业中不同的工作,我们的聊天就此开始,希望大家听得愉快,也希望我们很快可以三人团聚! HA的策展实践:微信公众平台「布展工theTechnicians」 ,instagram「bzg.thetechs」。 【时间线】 01:00 开场词,热烈欢迎HA。 02:10 The Technicians的诞生背景以及工作日常。 07:10 如果创作是一个人的事,为什么现在我不得不借助他人的手来完成? 12:00 艺术史与学院制度如何影响了「手艺与技术」的退步与当代艺术中创意与技能的分离。 17:00 Danielle Child, Working Aesthetics: Labour, Art and Capitalism——极简主义与观念主义艺术家促成了对艺术奇观和概念的青睐。 20:50 今天的艺术创作者是否有必要重新拾起技术?创作中的劳动转移和外包似乎又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technician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28:35 今天的艺术家其实是项目经理,因此提高曝光效率、参展频率成为核心需求之一,对效率的痴迷改变了创作的快感来源。 39:30 谁参与?谁署名?谁get paid? 纯粹的体力劳动、融合审美需求的创作、团队层面的合作,艺术工作总是杂糅的。 50:40 对创意劳动的估值势必要建立在社会对更广泛的劳动的估值——尤其是非物质劳动。真的热爱往往让人不计回报,但现实却不能真的不计回报。 56:40 展览前言越高深,职位越低,艺术行业只招实习生? 62:10 艺术史上大师的工作室并不少见,从学徒、助理到明星,今天进入艺术行业的路依然狭窄。 67:25 想做策展工的初衷是不想一直坐办公室——再提劳动,我们能否用这样的行动来重塑自我、认识自我、创造真正的新事物! 72:10 中国与英美在「策展工」行业的区别?相比步入行业前,我们仨现在怎么理解「做工」这件事。 77:30 做了「布展工」之后再看展览会有什么不同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参观方式? 80:15 国内外艺术学院的学生基本功和技术能力上的差异。 84:30 围绕生产艺术、劳动商品化和今天艺术明星的工作室景象,HA写了这样一张书单 93:10 结束语,我们下次再见! 【本期节目嘉宾所提供的书单】 书籍 * Danielle Child, Working Aesthetics: Labour, Art and Capitalism, 2019 * Glenn Adamson & Julia Bryan-Wilson, Art in the Making: Artists and their Materials from the Studio to Crowdsourcing, 2016 * John Roberts, The Intangibilities of Form, 2007 * Stephen Shore, Factory: Andy Warhol, 2016 文章 * Wade Saunders, ‘Making Art, Making Artists’, 1993 影片 * Jeff Koons: Beyond Heaven, 2009 * Nathaniel Kahn,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2018 艺术作品 * 艾未未《葵花籽》,2010 * Andy Warhol, Flowers, 1964 * Anselm Kiefer, Jericho, 2007 * Damien Hirst, For the Love of God, 2007 * Damien Hirst,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1991 * Jake & dinos Chapman, Fucking Hell, 2008 * Liz Cohen, Bodywork Welder, 2005 * Santiago Sierra, Cube of 100 cm on each side moved 700 cm, 2002 * Tim Hawkinson, Signature Chair, 1993 * Yves Klein, Propositions monochromes, 1957 展览 * David Hockney回顾展“A Bigger Picture“, 英国皇家艺术院, 2012 * "Demons, Yarns & Tales", The Dairy, Lonodn, 2008 * Kehinde Wiley系列展览“The World Stage”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 山下達郎- THE THEME FROM BIG WAVE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95分钟
99+
1年前

Vol 1: 击鼓传花|行走、旅行与写作(下):疆域中的穿行人

大家好,好久不见。这是行走、旅行与写作的下半期,我们终于产出了! 在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谈论了行走、旅行与旅行文学的关系。在今天下半期节目中,我们不再是一个人行走,转而聊到族群迁徙、王朝更替,继而漫谈到那些关于疆域的远方故事,从而去思考流动与边疆之间其实从未固定的关系。最后,我们会聊聊艺术行业中驻地项目的流行,尤其是当代人寻求游牧生活的可能性。 我们将从各自生活的地方出发讨论到不同的边疆——东北亚、蒙古国、西南边境、广东和南洋。为什么对边疆地区感兴趣?边疆地区总是呈现出更复杂的文化现象,和中央的相对关系又使得它们带有叛逆、灵活的意味。它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牵一发而动全身,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流动,催生出丰富、鲜活的生命力。 希望大家听的愉快:) 【时间线】 01:18 开场词,本期内容梗概 07:36 从我们的家乡聊起,雨薇的中俄边境之旅 14:00 东北亚的多重宇宙,清王朝、殖民、复杂的文化瑰宝 21:45 不可靠的人:中亚高丽人 31:30 楚涵的东北想象——萧红、哈尔滨和黑河朋友 37:15 江河边界和文艺创作,跨江的行为意涵和现代国家的分割 41:30 满族格格、森林猎人和萨满,一个东北家庭史 45:00 不同于国境线的精准,长城是一片广阔的地带,划开中国历史的两股力量 49:40 蔡国强:《延长万里长城一万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 52:00 罗新:《从大都到上都》——重走忽必烈避暑之路,边境贸易的早期全球化 01:04:00 苏麻离青到底来自何处?离开汉族中心视角 01:08:30 胡焕庸线的另一端,西南故事 01:11:45 四川的回族从何而来?从楚涵家乡的清真寺说起 01:22:50 程新皓:《来自铁路的24封邮件》,滇越铁路与云南现代化 01:27:17 缝隙中的赞米亚地带,作为乌托邦的边疆 01:32:00 广东体验和「刻板想象」印证,南方如何浮现? 01:38:25 Chinatown文化就是南洋风情的缩写 01:41:25 《古巴花旦》与南洋家族的普遍迁徙 01:44:50 由沿海开始的现代化,又在西北的荒漠中如海市蜃楼般徘徊——山海之间遥远的相似性 01:47:00 驻地项目给予艺术家们游牧的机会,「去疆域化」的需求是对后全球时代同质化的不满 01:51:35 结束词!谢谢大家!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书籍与讲座 *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 罗新:《从大都到上都》 * 刘子超-《失落的卫星》 * Koryo Saram - The "Unreliable People" *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时间与他者》 *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 讲座:东北欧亚——发散与流动的边疆 艺术作品 / 展览 * OCAT:疆域 · 地缘的拓扑 * 长征空间:《长征计划》 * 激发研究所:不周山项目 * 毛晨宇、印帅《苏麻离青:游牧的兀鲁思》 * 《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 *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 * 何翔宇:《The swim》 * 王博:《图们山水》 * 蔡国强:《延长万里长城一万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 * 程新皓:《来自铁路的24封邮件》、Mang * 魏时煜:《古巴花旦》 * Provincialism Perfected: Global Contemporary Art and Uneven Development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 Gabriel Yared- C'Est Le Vent, Betty * Jessica Lea Mayfield- Winds of Love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114分钟
99+
1年前

Vol 1: 击鼓传花|行走、旅行与写作(上):大地上的闲逛者

这期节目将会从回忆一段印象深刻的旅行开始,漫谈那些有趣的路上轶事和游览思考;接着,我们溯洄旅行的历史,并试图检索它在人类史和文学史上的角色和影响。从旅行到旅行文学,从「特种兵」到城市漫步,我们希望和大家分享更广义的行走、旅行和集体迁移。其背后往往带有「行万里路」的雄心壮志,体现出一种中外与共的人生哲思。 基于节目所设想的建构书单的核心方法,两位主播围绕本期话题分别分享了自己的书单,并将这些内容嵌入谈话的叙事逻辑中。雨薇站在书架前随机挑选出与主题相关的书本,从现有的资料库中尝试推陈出新;楚涵则是被具体的书目、作者所启发,进入一个个作者身后的旅行世界中,收获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次节目将分为上下两期,上半期我们将着重从一个人的旅行谈起: 【时间线】 03:40 我们如何构建本期的「阅读清单」:来自书架与旅途中的阅读 05:43 北非的异域探险 —— 一段印象深刻的摩洛哥之旅 11:42《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来自法国殖民地的错位浪漫与中产阶级的旅行趣味 17:58 艺术军训与夏日欧洲的铁路旅行 —— 「Grand tour」的旅行传统 24:33《日常生活实践》——航海与监狱并行的火车车厢 28:32《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来自80年代普通人对于中国日常生活的观察 30:16 从旅行到旅行文学 :在风雅的散文记录中,轻松而愉悦地重构当下 41:23《出梁庄记》与《榆林道》实现了另一种柔软而现实的旅行写作 47:00 《中国旅行计划》—— 那些被虚构的远方,以及旅行几乎总是导致了一本书的产生 50:49 当作家踏上旅途:毛姆、本森、张爱玲的异乡、故乡与世界 01:15:42 「City Walk」与都市漫游者,重拾行走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 01:32:20 一座适合步行的城市是否是今天的新愿景? 01:42:10 Paul Salopek与他伟大的走出伊甸园计划 01:46:45 结束语与下期预告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中国交响乐团:德彪西《月光》 陈绮贞《旅行的意义》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保罗·拉比诺 《日常生活实践》- 第三部分 空间实践 - 第八章 航海式与监狱式 - 米歇尔·德·塞托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保罗·索鲁 《横跨欧洲的快车》- 欧文·哈瑟利 《溯源莱茵河 - 从阿姆斯特丹到阿尔卑斯山》- 本·科茨 《美国山川风物四纪》- 艾温·威·蒂尔 《大中东行纪》- 张信刚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午夜降临前抵达》- 刘子超 《出梁庄记:当代中国的细节与观察》- 梁鸿 《榆林道》- 胡成 《中国旅行计划》- 苏珊·桑塔格 《在中国屏风上》- 毛姆 《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 黄心村 《小世界》、《世界中的世界》- Stella Benson 《第一炉香》- 张爱玲 《异乡记》- 张爱玲 《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 李欧梵 《Night walking: A Nocturnal History of London》 - Matthew Beaumont www.goodreads.com、www.versobooks.com News from home - Chantal Akerman movie.douban.com、www.youtube.com 《林中行纪》- 比尔·布莱森 《路上观察学入门》 - 赤濑川原平 Paul Salopek——Out of Eden Walk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org/projects/out-of-eden-walk/ 【关于我们】 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Reading List」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我们还将开设一系列的公共Workshop,详细信息敬请期待小红书。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109分钟
1k+
1年前

Vol 0: 击鼓传花|太多的阅读清单,我们是否真的要读完?

击鼓传花的游戏中令人兴奋的不仅是鼓声结束后,花落谁家充满变数,传递过程也总是牵动着游戏者的心。在会随机落下的机会面前,我们关注鼓励彼此传递的物件、手的姿势、被选中的人、和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在并未明确始终的节奏中不断于散点间观察。 本期节目我们将会从游戏本身出发,漫谈播客的来龙去脉,并着重讨论「书单」这一经典目录学方法的作用机制以及问题所在。 什么是研究?这是否只是占有知识的欲望?下一步应该是什么?这也将是击鼓传花希望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怎样通过获得不同媒介、不同形式的「阅读清单」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过,录播客确实比看起来难得多,以至于两位主播在刚开始录音时频频卡壳,颇有央视主持的严肃感。希望随着话匣子打开,能渐入佳境! 【时间线】 03:40 为什么做播客?从整理书架开始 05:30 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阅读清单」,谁在构建书单?又是怎样被构建出来的? 08:40 经历过学院学习的我们都是合格的检索者:调研、检索、收集…困惑于什么是“合理”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11:05 search和research,google小能手,研究型艺术的浪潮 16:00 社交平台上各类书单的分析,是公众一种普遍的对占有知识的狂热,我们究竟怎样真正脱离列清单的形式,而进入到对方法本身的再次思考 17:20 点子式的创意方法,福柯所说的「知识型」,完全脱离网络的调研好像已经是不可想象的 20:00 缺乏深入的精神?在书单之后,我们很难将其转换为一种产出 22:40 我们将怎样在播客内容创作中,践行「阅读清单」作为一种方法?主题选择、嘉宾邀请、书单的范围、共学的可能? 28:55 虚心摸索——这是一次我们主观实验的过程。关于「阅读清单」如何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我们都还远远没有确切的答案。 31:00 结束语!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细野晴臣——香港blues 【本期节目所提到的资料】 《克莱尔·毕晓普谈过多的研究型艺术》:https://mp.weixin.qq.com/s/Aj1Im2dJCKWBDSIQ2r2EXQ https://mp.weixin.qq.com/s/i2kK_SP-3mP398pTWgF0xQ 年轻女孩读书会:https://arielfeminisms.dk/ygrg 【关于我们】 我们借击鼓传花的游戏精神,以「普遍的关注」和「不设限的答案」作为这档播客的底色。这将是一场以漫谈、广义阅读、信息漂移展开的谈话,来自于我们对于获取知识特定范式的思考,以及实在丰富的好奇心。我们将在每期内容中展开一张「阅读清单」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书籍、野史、八卦、音乐、玄学、展览等,试图描述我们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并探讨这一方法的可能性。 想要获取更加详细的介绍,你可以在小红书搜索「击鼓传花」关注我们。 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我们也期待来自你的宝贵意见。

33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