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经历深刻变革与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国市场以其惊人的活力、创新的速度和独特的消费生态,正日益成为驱动全球汽车技术演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深度把脉中国市场、探寻合作新机,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的首席执行官斯瓦埃米・卡特吉利(Swamy Kotagiri)先生近期到访中国。此行对他而言,既是一次“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把脉”之举。 他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市场最显著的特质在于其“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产品迭代迅猛,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对创新抱有永不疲倦的渴求。正因如此,中国市场的独特价值,也已从原先单纯的制造中心与重要的销售市场,演进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思维与先进实践的重要输出地。 在此过程中,麦格纳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麦格纳在华主要服务合资品牌,如今公司在华业务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超过65%的业务来源于中国本土品牌,整体业务规模已达到约50亿美元左右,显示出麦格纳在本土市场的深度融入和不断增强的影响力。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企业战略的前瞻性,也离不开麦格纳中国团队的努力付出。
2018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阿恩施塔特镇开建工厂之时,这家还在成长中的中国电池企业,或许尚未料到,七年后会在2025慕尼黑车展(IAA)上喊出“In Europe,for Europe”的本土化宣言。 宁德时代海外事业部CTO朱凌波——这位自2013年便深耕海外业务的“拓荒者”,在接受盖世汽车专访时,用一句“出海很难,真的很难”道尽十余年坎坷。 不可否认,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的领头羊,宁德时代用自身的出海经验与影响力,为其他电池企业乃至供应链企业提供了出海合规范本。 在当地严苛法规的限制下、在跨文化管理的磨难下,宁德时代如何逐步融入欧洲市场,实现深度本土化?在此次对朱凌波的专访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2025年慕尼黑车展的热闹刚刚落幕,百余家中国企业齐聚一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技术的雄厚实力。其中,在本届车展上发布全新两厢车Lafa5的零跑汽车展台前,专业观众与媒体的身影始终络绎不绝。相较于两年前初次参展时的试探与懵懂,如今以“零跑国际”身份亮相的中国车企,已然在欧洲市场找到了清晰的节奏。 “我们从去年9月开始通过经销商渠道在欧洲销售车辆,截至去年底共实现交付1.38万辆。”展会期间,在接受盖世汽车最新一期C Talk采访时,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我们非常有信心在今年达成超过5万辆的销售目标。” [C Talk | 零跑汽车朱江明:逆势破局欧洲市场,下个十年成为世界级电动车企]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同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合照 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20%反补贴税的复杂环境下,零跑汽车实现了逆势突破,这不仅源于与Stellantis集团的深度合作,更来自于自身产品实力。“最核心的还是产品。”朱江明强调,零跑车型在配置、性能与质量上的竞争力,配合Stellantis覆盖欧洲的成熟渠道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双轮驱动”模式。 这种协同效应在细节中尽显。Stellantis旗下的Distrigo零部件配送平台能在数小时内将配件送达欧洲任何经销商,而零跑在欧洲的门店仅占据合作品牌展厅的一个房间或展位,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借助合作伙伴的品牌积淀快速建立用户信任。 面对欧洲市场的高度碎片化特征,零跑的务实策略体现在每一个决策细节中。朱江明算了一笔清晰的成本账:一辆国内售价10万元的车型出口欧洲后,累计成本增幅可达40%。这种现实压力推动着零跑与Stellantis探讨改造现有工厂的可能性,“是否推进本地化,最终取决于综合成本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技术层面的厚积薄发构成了零跑出海的底气。2025年3月,零跑将全系车型从400伏平台升级为800伏碳化硅高压架构,这一看似迟到的技术爆发,恰恰体现了朱江明“快人一步”的节奏把控——在技术成熟与成本优化的最佳节点集中发力。以零跑C10为例,其搭载的全域800伏平台实现16分钟快充30%-80%,配合激光雷达辅助驾驶系统,将30万级配置下放到14万级市场,这种“技术普惠”能力源自零跑65%的全域自研率,使团队能在关键节点快速响应而无需外部依赖。 站在成立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零跑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的缩影。从被质疑“不懂车”,到如今单月订单屡破纪录,并稳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在这场全球竞争的马拉松中,零跑凭借其全域自研技术所赋予的产品竞争力、卓越的用户口碑、务实的合作策略以及精准的市场切入,正一步步将愿景转变为现实,并仍将持续释放其强大的发展势能。 也正因此,当被问及下一个十年的目标时,他的回答坚定有力:“我相信,我们必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口号与目标,成为世界级的电动车企。”而其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更深层的中国智造出海逻辑——不是单打独斗的冒险,而是开放协同、有节奏感的全球布局。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权力重构。 当电气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至,传统汽车市场上,原本以欧、美、日等为主导的行业技术壁垒正在逐步瓦解,一条以中国市场为策源地、以新能源技术为突破口、以“技术+体系”双输出为特征的全球化新路径,正在重新书写世界汽车的竞争规则。 在这场静默却剧烈的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出海模式,也已经悄然生变,已经开始从过去“以价取胜”的单一产品贸易,升级为“以技术赋能”为主的生态共建,而这,也正是浩思动力子业务集团-极光湾科技全球CEO王瑞平,在全球顶级舞台2025 IAA Mobility上,与盖世汽车交流时所展现出的战略底气。 “我们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把产品、技术加体系三位一体结合起来,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王瑞平语气坚定地表态,不仅概括了浩思动力出海的核心理念,也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从产品输出迈向技术输出,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共建。 浩思动力是吉利和雷诺共同成立的全球动力科技公司,承载着双方在高效动力系统和混合动力领域的技术积淀和国际化野心。“我们在全球已经处于第一梯队,”王瑞平在谈到中国混合动力技术时如是说。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过去六、七年间,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不断积累、迭代、突破的缩影。从早期的技术引进,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甚至反向输出,中国动力总成企业正在改写全球汽车技术竞争的新格局。 在2025 IAA的展馆中,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几乎“平分秋色”的参展阵容,也印证了王瑞平的判断:中国汽车产业已从昔日的学习者、追随者,成长为今天的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而浩思动力,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代表之一——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技术、标准与合作模式。 “我们要做就做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王瑞平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不仅是对浩思动力自身定位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汽车产业链整体能力的自信宣言。王瑞平认为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而是要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上,与顶尖玩家同台竞技,共建生态。 当然,全面出海的“战役”肯定也不会一帆风顺。王瑞平也坦言,不同市场的法规差异、文化融合、供应链本土化等问题,都是出海路上必须面对的“硬骨头”。尤其是在欧美这类对安全、排放等有极高要求的市场,如何将中国“快”的研发节奏与当地“稳”的验证体系相结合,是考验企业全球化能力的关键。 “无论在哪个地区,我们都有充分了解本地法规特殊性的有经验的团队,”王瑞平强调。这种“本地化+全球化”的双重能力,正是浩思动力能够在多个国家市场实现落地的底气所在。王瑞平还进一步指出,供应链的本土化是出海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不去做本土化,那么在各种税收方面就不会有优势,在本地的竞争力可能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王瑞平对浩思动力出海战略的深度剖析,其实也是一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的系统性观察。从技术路径到团队融合,从法规适应到供应链布局,王瑞平的讲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动力,全球赋能”的清晰图景。而这条路径,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零部件企业乃至整车企业出海的可复制范式。
全球汽车行业的目光再次聚焦在2025年的IAA慕尼黑车展。这一国际舞台不仅是展示当下汽车科技前沿成果的高地,更成为各大企业布局未来的战略要地。 地平线,作为中国辅助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此次车展中大放异彩,其展台成为了众多业内人士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借此契机,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与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探讨了地平线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以及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洞察。 [C Talk | 地平线余凯:我们既要5年后的未来,也要半年内的口碑]
“中国就像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健身房’,我们在中国市场积累的所有经验都将极大惠及其他市场。” 在盖世汽车最新一期C Talk高端系列访谈中,法雷奥集团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如是说。 这番感触,源于Périllat先生对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深刻观察。当前,电动化、智能化和软件定义汽车正重塑汽车行业格局,而中国在这些趋势上的引领尤为突出。从电动化渗透率到智能辅助驾驶应用,从产业链成熟度到消费市场的开放度,中国无疑走在世界前列。在Périllat看来,中国不仅是全球汽车产业最具活力的实验场,更是推动法雷奥持续进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法雷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要在中国不断发展与进步。 过去几年,法雷奥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成效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法雷奥在中国60%的订单来自本土车企;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65%。这一成绩值得肯定,但法雷奥的目标远不止于此。Périllat坦言,“如今中国车企在本土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8%或69%,我们希望将来自中国车企的订单比例提升到与这一水平相匹配,未来也将随之持续增长。” 与集团整体战略相呼应,智能系统事业部已成为法雷奥在中国的重要发力点。当下在中国市场,智能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位居全球前列,消费者对座舱安全、个性化和人车交互等舱内体验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法雷奥智能系统事业部首席执行官兼集团执行副总裁Marc Vrecko强调,中国市场的先进性要求法雷奥在进行全球产品开发时,必须把中国需求作为首要考量。这不仅意味着产品要更快迭代,也意味着生产和研发的重心正在逐步向中国倾斜。 法雷奥智能系统事业部嘉定新工厂的开业,正是这一战略的最新落地。作为法雷奥在中国的又一次重要投资,新工厂主要专注于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生产包括车载计算机、域控制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产品。Vrecko先生在采访中介绍,作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产品不仅将帮助法雷奥进一步扩大在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市场的份额,还将为中国及全球客户提供更强大的本地支持。 本土化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本土化的管理团队和工程师,使得法雷奥在中国不仅具备成本优势,还具备快速的响应能力,对于一家规模庞大的全球化企业来说,这一点难能可贵;除此之外,法雷奥能通过其规模化优势摊薄创新成本,并将成熟经验推广至不同客户。这种本地化与全球化的结合,让法雷奥既能保持国际视野,又能具备“中国速度”,这也是法雷奥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的独有优势。 展望未来,法雷奥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清晰而雄心勃勃。Périllat先生表示,集团希望在未来五年紧跟甚至超越中国市场的增长步伐,确保与所有本土车企建立深入合作,并持续提升单车配套价值;同时继续支持国际客户在华业务发展,让“中国经验”反哺全球市场。Vrecko先生则补充称,法雷奥智能系统事业部将持续扎根中国,赢得更多客户信任,交付高质量、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嘉定工厂的逐步扩建,实现更大的成长。 从Christophe Périllat到Marc Vrecko,两位法雷奥高管在采访中多次强调“继续扎根中国”。这种承诺不仅是一句口头上的表态,更已转化为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实际行动。毕竟,正如Périllat先生所说,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健身房”,在这里磨炼出的能力,将决定未来全球竞争的胜负。
在智能汽车与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芯片领域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战场之一,而黑芝麻智能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其每一次战略布局与产品迭代都备受行业瞩目。 近期,在盖世汽车最新一期C Talk高端系列访谈中,盖世汽车CEO周晓莺与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揭秘了黑芝麻智能从初创到港股上市的成长历程,及其对未来技术趋势与市场布局的深入洞察。 回顾自2016年成立至今的九年发展历程,单记章表示,黑芝麻智能的发展态势超乎预期。 一方面,从上市进程来看,黑芝麻智能自成立至成功上市,仅用了八年时间,期间还经历了3年全球疫情。在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上市环境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这一速度称得上迅速,彰显了企业的强劲实力与高效执行力。 另一方面,产品进展同样符合预期,这得益于黑芝麻智能在技术前瞻性布局上展现出的非凡远见。 据悉,早前在智能辅助驾驶尚处低谷之时,黑芝麻智能便毅然选择了高算力芯片的研发路径。“当时行业采用的是几个TOPS算力的产品,而我们做的是16纳米、50TOPS以上稠密算力的芯片。”单记章坦言,尽管当时这一决策饱受质疑,但如今旗下A1000芯片在市场上的出色表现,已然验证了其精准预期。 他进一步解释道,黑芝麻智能之所以提前布局高性能芯片,是因为深刻理解到从产品设计到车辆量产的长周期特性,“从产品设计到车辆量产需要时间,我们必须提前布局,确保产品上市时正好满足市场需求。” 他还透露,黑芝麻智能早在2017年就开始关注Transformer技术,并在A1000设计中融入了相关支持,“我们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面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这种技术前瞻性为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A1000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极具优势。 在产品线构建上,黑芝麻智能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精心打造了华山系和武当系两条产品线。据介绍,华山系寓意“自古华山一条路”,专注于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力求做到极致,为智能辅助驾驶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而武当系则强调架构融合创新,通过舱驾融合、多域融合等方式,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性能。这种策略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推动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与发展,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黑芝麻智能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潜力的具身智能市场。单记章透露,公司内部已启动机器人产品线业务,“虽然目前机器人市场规模尚未完全起来,但我认为其发展速度会比汽车市场发展更快。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我们的芯片已经就绪——‘大脑’和‘小脑’芯片方案完备;第二,算法基础也已具备,虽然完全落地仍有挑战;第三,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既可用于通用智能体,也可用于工业生产制造等领域。” 展望未来,黑芝麻智能致力于成为AI领域的重要平台型企业。单记章坚定地表示:“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平台型的公司。”在他看来,AI本质上是一个平台化的事业,黑芝麻智能希望通过平台化发展,将产品和服务拓展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竞争版图中,如何在智能化与新能源浪潮以及燃油车情怀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正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正如上汽奥迪营销事业总经理施鹏泽(Stefan Poetzl)在盖世汽车最新一期高端访谈中所说:“如今,很多用户需要在‘智能车’与‘燃油车’之间做选择,因为‘智能车’通常意味着是‘新能源车’,用户不得不做出取舍。” 这种取舍背后,正隐藏着一个尚未被满足的细分市场——智能燃油车市场。这一市场的潜在用户既迷恋燃油车的机械质感、成熟动力以及驾驭乐趣,又希望享受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自动驾驶等前沿的智能化体验。施鹏泽认为,这种“高端智能燃油车”的需求在市场中是确实存在的,尤其在年轻、高知、重视效率与品质的消费群体中更为明显,但当前尚无主流品牌在这一领域形成有力布局。这——正是上汽奥迪推出A5L Sportback的初衷。 A5L Sportback是一款集“设计美学”与“智能化体验”于一体的燃油轿跑——它不仅传承了奥迪标志性的Sportback造型,采用无框车门、可调光全景天窗等设计,还首次在燃油车上搭载了华为乾崑辅助驾驶技术,并在动力系统、底盘平台、整车架构上实现全方位进化,突破了“智能化只属于新能源车”的市场固有印象,成为填补智能燃油车细分市场空白的先锋之作。 不过,施鹏泽强调,A5L Sportback并不是上汽奥迪做出的“油电对立”的选择,而是燃油车与新能源双线并行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一。燃油车方面,上汽奥迪将继续深耕高性能车、轿跑等仍具规模的细分领域,并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推出两到三款更聚焦用户需求的新车型;新能源方面,则以AUDI品牌切入电动市场,首波产品已规划三款纯电车型,首款车型E5 Sportback已蓄势待发。用施鹏泽的话来说,A5L Sportback和E5 Sportback就好比一对“油电双子星”,分别在燃油和纯电领域诠释上汽奥迪的品牌主张——“年轻、科技、豪华”。 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了上汽奥迪的品牌坐标系。“年轻”,意味着与新一代消费者同频共振,产生共鸣,契合他们的生活节奏与价值观;“科技”,不仅是汽车配置和功能的堆砌,而是技术驱动下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豪华”,则是奥迪品牌百余年来的血脉与基因——不以价格和销量取胜,而以高性能、高品质与独特价值立足市场,这是一种不随潮流消逝的长期承诺。 这种承诺,尤其在中国市场,需要更深入的本土化实践。施鹏泽强调,“我坚信只有深耕中国本土,充分利用本地供应链,依托本地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并将这些本地优势深入融入我们的体系中,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这正是我们所强调的‘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理念。” 这种本土化理念同样贯穿于用户关系的构建中。如今,用户与品牌的互动已覆盖整个车辆生命周期,数字化生态要契合新一代用户的使用习惯,线下零售则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接触点——施鹏泽称之为“零售端的标志性时刻”——让用户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的差异化体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技术与情感的结合,正在构成上汽奥迪的运营逻辑。 从长远来看,上汽奥迪的目标并非短期销量冲高,而是在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触达核心用户,实现可持续增长。施鹏泽在访谈中引用了一句德语俗语:“第一辆车通常由销售卖出,而第二、第三、第四辆车则由售后卖出。”在他看来,真正的豪华品牌,卖的从来不只是第一辆车,而是让用户一再回头的理由,是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服务。“我相信我们有很大可能未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展望未来,施鹏泽如是说。 在行业加速变革的当下,这份信心的底气,既来自百年豪华品牌的历史积淀,也来自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与深刻理解。无论是燃油车的智能化突破,还是新能源的全新布局,上汽奥迪正在以“双线驱动”的方式,为中国豪华车市场提供新的答案。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底盘技术正推动行业重新审视产业价值和研发逻辑。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智能”),作为宁德时代旗下专注于智能滑板底盘研发的子公司,其以电池为核心的磐石滑板底盘(简称“磐石底盘”),不仅推动着技术层面的集成创新,更在重塑汽车产业的研发体系和商业逻辑。 [C Talk | 时代智能杨汉兵:汽车行业“重复造轮”浪费巨大,滑板底盘将重塑产业价值] 图为: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董事总经理杨汉兵与周晓莺 汽车产业百年发展历程中,“重复造轮”的资源浪费现象长期存在。 时代智能董事总经理杨汉兵指出,以往主机厂各自投入海量资源开发差异化极小的平台与零部件,“每个主机厂都有5千到1万甚至2万研发人员,每年花费几十亿到几百亿资金,开发周期长达24到48个月”。他表示。 这种模式在电动化时代更显低效——产品同质化加剧与研发成本高砌形成尖锐矛盾。 正如手机行业从分散开发走向代工模式,汽车产业也亟待通过集约化创新突破困局。 时代智能一体化智能底盘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解决方案。其核心设计理念是实现上下车体软硬件的彻底解耦和平行开发,大幅缩短从产品定义、研发到测试、验证的整车量产周期,同时通过可拓展的软硬件架构和标准化接口设计,一套底盘架构可适配多个车型的需求,以“共享底盘”的商业模式提升行业效率、大幅降低整车初始研发成本,也为自由的车身空间和应用场景定义,创造了更多可能。 这种“技术集成+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直指汽车产业“高投入、低效率”的沉疴。 在杨汉兵看来,安全是造车的底线。在汽车全产业链追求更高效率的同时,底盘安全尤其备受重视。据悉,当前碰撞测试大部分工况为正碰56公里/小时,大部分柱碰在30-50公里/小时之间,国际车企柱碰标准最高为50公里/小时。 对比来看,时代智能正碰和柱碰都以120公里/小时为标准,实现整车不燃烧、不爆炸。“这是油车都做不到的高标准,应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杨汉兵说道。 在安全的基础上,时代智能硬件模块化设计支持客户按需定制,软件标准化接口可快速适配各类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实现“即插即用”的开发效率。 根据杨汉兵的观察,一体化智能底盘(滑板底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这个趋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主义。宁德时代恰恰坚持长期主义。”杨汉兵说道。 当下,一体化智能底盘的出现让行业开始重新思考整车研发逻辑和智能化时代产品定义的核心价值。 [C Talk | 时代智能杨汉兵:汽车行业“重复造轮”浪费巨大,滑板底盘将重塑产业价值] 图为:宁德时代磐石滑板底盘 上下车体解耦示意图;图源:时代智能 主机厂“全链条自研”的垂直模型,或将逐步向“底盘标准化+上车身差异化”的协同模式转变。杨汉兵将其类比为“搭积木”:底盘作为标准化基础模块,承载三电、底盘控制等核心功能;主机厂则聚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与造型设计等用户可见的体验层。 这种分工带来显著效率提升:时代智能磐石底盘平台可助力主机厂将研发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开发成本降至自主研发的1/4-1/5,BOM成本节省5%以上。 以场景化车型为例,主机厂若自主开发小众车型需投入数十亿元,而基于时代智能平台只需进行微小改动,即可快速适配,这对销量千辆级的特殊车型尤为关键。 针对“一体化智能底盘是否牺牲多样性”的争议,杨汉兵指出,工业产品的核心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终端用户关注的续航、安全等痛点,恰恰通过底盘标准化可以得到更好解决——标准化带来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使主机厂能将资源聚焦于用户体验创新。 事实上,时代智能的平台并非“一刀切”,而是通过“标准化+定制化”平衡共性与个性:基础架构标准化和零部件模块化确保成本与效率,接口开放性支持主机厂在上层进行差异化开发。 截至目前,时代智能已与阿维塔、北汽、江淮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海外项目也在推进中。 [C Talk | 时代智能杨汉兵:汽车行业“重复造轮”浪费巨大,滑板底盘将重塑产业价值] 图为:宁德时代磐石滑板底盘-M;图源:时代智能 面向海外市场,时代智能瞄准“小国造车”需求——许多国家缺乏汽车产业全链条能力,但拥有民族品牌诉求。一体化智能底盘可与中国产业链协同出海,实现“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海内外双赢。 时代智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产业哲学:汽车产业的未来竞争,不仅是单一技术的比拼,更是整个价值网络效率的较量。以安全为基石、以集成创效率、以开放构生态,时代智能正在将“场景定义汽车”的理念从概念变为现实。 正如杨汉兵所言,品牌建设需要时间沉淀,但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汽车产业从“机械定义”向“智能定义”的转型中,时代智能正以底盘为支点,撬动整个产业的效率革命——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产业体系与商业文明的进化。当更多主机厂从“重复造轮”转向“共享底盘”,汽车产业的集约化未来或许才刚刚开始。
置身于2025年盛夏的苏州,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现场俨然成为智能汽车创新的风暴眼。“全球超过3.5亿辆汽车搭载高通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自2023年起已有超过210款中国品牌智能车型基于该平台诞生。”峰会现场,一组数据引业内广泛瞩目。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高通通过Snapdragon Ride平台、骁龙座舱平台、骁龙汽车智联平台等核心技术的系统性赋能。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整车智能化建立了可扩展、高能效的技术路径——从顶级旗舰到主流车型,车企都能在骁龙平台上获得与定位匹配的性能方案。 正如此次峰会上最新官宣的零跑D系列首款车型选择双骁龙平台至尊版实现高算力单芯片舱驾融合,车联天下基于骁龙8775打造下一代舱驾融合域控制器,技术不再仅为金字塔尖服务,而是逐层渗透产业全域。 技术平权的深层推动力,远不止于硬件本身,其根本在于通过构建可扩展、高能效的智能汽车技术底座,实现对高性能智能体验成本结构的重构。 具体来看,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几乎涵盖汽车全域的技术方案,从面向驾驶辅助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一整套Snapdragon Ride系列解决方案,到骁龙座舱平台、骁龙汽车智联平台和骁龙车对云服务,这种开放式、可扩展架构让车企能够根据需求灵活配置性能,让硬件资源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单芯片舱驾融合的Flex架构更是核心所在。它如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智能神经中枢”,通过骁龙Ride Flex SoC等平台将原本分散的座舱、ADAS域合为一体,以高度集成的方式显著削减硬件冗余成本,并实现信息流的跨域高速协同。 凭借从入门级到超算级的可扩展性能,使Snapdragon Ride Flex SoC成为构建中央计算架构与软件定义汽车的理想基座。目前,北汽、奇瑞、车联天下、德赛西威等12家头部厂商已采用该芯片打造量产或计划量产的车型。 [C Talk | 210+款中国车搭载,高通志在赋能汽车智能进入“普惠”时代] 图片来源:高通 作为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组合中的关键平台,Snapdragon Ride平台长达数年的全球验证体系及海量场景数据积累,则大幅降低了车企自研与测试的高昂隐性成本,使复杂功能落地更为经济高效。目前全球已有超20家车企采用该平台研发新一代车型,中国市场更汇聚了奇瑞、一汽红旗、现代汽车、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等30余个中国汽车品牌和一级供应商标杆项目均在此技术土壤中生根。 基于此,通过模块化架构优化成本、以舱驾融合重塑体验、借生态协同加速落地,高通汽车的产业化路径越发清晰。正如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Nakul Duggal在峰会现场,接受盖世汽车最新一期开展的C Talk高端系列访谈时所说,“ADAS将像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每辆车的标配。”这一畅想,正在中国汽车市场加速兑现。 更值得玩味的是,“平权”的内涵正悄然溢出中国市场边界,折射出双向赋能的全新趋势——中国汽车相关企业通过高通数字底盘方案快速实现智能体验迭代,同时将本土创新经验反向导入全球市场。“中国速度”叠加“全球广度”,正在重塑智能汽车的创新版图。 此外,Nakul Duggal以及高通合作伙伴代表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车联天下创始人、CEO杨泓泽还就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的技术创新优势、舱驾融合推进、生态系统合作,成本控制与价值优化等多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当我们审视当下汽车产业的技术图景时,几股变革力量正交织共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道路,电气化浪潮在中国市场尤为澎湃,车辆互联化让钢铁躯壳拥有了神经网络,而个性化需求则促使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型为移动生活空间。 在这场汽车工业前所未有的变革中,一家源自德国汽车工业中心斯图加特的科技企业——Vector公司,正以35年的技术积淀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Vector的核心业务聚焦于汽车嵌入式软件平台开发解决方案,因此,我们的核心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用于开发的工具和产品上;另一方面,我们提供软件平台以实现如今所说的软件定义汽车。”在被问及Vector在当前汽车行业变革下的核心价值时,Vector首席执行官Matthias Traub博士如是说。 [C Talk | Vector:立志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生态系统头号供应商] 图为Vector首席执行官Matthias Traub博士与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 在Matthias Traub博士看来,软件定义汽车正是上述新四化趋势的终极整合。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控及中央计算演进,模块化、可扩展的软件平台成为刚需。Vector的角色正是通过工具链和软件堆栈,提供从嵌入式系统到高性能计算(HPC)的完整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助力OEM和供应商构建稳定、模块化且可扩展的软件系统架构。 与此同时,汽车电子测试方法也正经历基本性改变。从硬件在环测试(HIL)到软件在环测试(SIL),从过去数月迭代缩短至“夜间构建”,软件开发效率、验证过程和新版本交付时间均有显著提升。Matthias Traub博士指出,这不仅是全球软件定义汽车开发的主流趋势,更是实现持续在线升级和优质客户体验的关键保障。 中国作为汽车新四化领域的领军者,在软件定义汽车方面也是走在前列。如今,“中国速度”不仅是一种市场现象,更成为一种创新方法论。面对这一充满活力的市场,Vector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本土智慧——一方面与本土芯片商深度合作,提供预集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灵活扮演“工具供应商”和“技术合作伙伴”的角色,适配不同客户的灵活需求。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不仅提升了客户竞争力,也帮助Vector在软件定义汽车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中国汽车OEM的全球化扩张挑战,Matthias Traub博士指出,Vector依托全球化布局和丰富的跨区域本土化经验,能够为中国厂商提供涵盖技术、合规、安全等多维度的支持,帮助它们快速适应不同市场的复杂要求,进一步加速出海进程。“我认为这是除技术专长之外,我们能提供的另外一项重要优势。”Matthias Traub博士说道。 展望未来,Vector立志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生态系统的头号供应商。这不仅是其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表达,也是对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更需要对不同市场、不同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正如Matthias Traub博士所言:“客户的雄心不断推动我们重新思考战略。”这种开放与创新的双重基因,或许正是Vector持续引领行业的关键密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