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1「访古声音众筹」走过的路 读过的书 遇见的人(全网路子最广的访古经历)

这是一期有史以来《门道》最长的节目。 也是全网路子最广的访古经历。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因为《门道》的听众太可爱。 这一切都又无比明亮的散落在山川大地间, 闪耀在我们的历史时空里。 所以,这一期时光探宝人是很多人, 这一次,我们一起倾听彼此。 我还邀请了两位我的好朋友,资深访古文化学者, 闫鑫晓波老师聊了聊我们的访古经历。 时光探宝人:《门道》的好朋友们 & 访古文化学者 闫鑫 晓波 主播:宝藏姐姐 本期节目,史上超长,主打一个真诚,听到最后以及看完时间轴的朋友,会有惊喜的发现。 本期节目已入选豆瓣《他们来了·七嘴八舌过大年》活动,欢迎大家在豆瓣收听本期节目”相关的介绍 —时间轴— 03:43 yanhong:在没有约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后。。。。。 04:58 来自门道一群的观察员:去了正定的隆兴寺,蓟县的独乐寺,北京的万寿寺,也去了一些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在云冈石窟24窟,邂逅了一尊让她泪流满面的菩萨。 08:55 来自西安的何:探访永乐宫的经历&她觉得,访古未尝不是一种逆流而上,在越来越快的时代洪流中,也可以慢下来停下来,不要着急赶路,而忽略了身后和眼前的风景 10:35 来自苏州的虎魄:他去了洛阳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古墓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本馆和西馆。山西博物院,山西壁画艺术博物馆,晋祠,双林寺镇国寺和双塔寺。 12:33 来自大湾区的归渡:在河南访古时的两个最为动容的时刻。 15:43 小藏邀请资深访古文化学者闫鑫、晓波老师聊我们仨的访古经历,录制的时间是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本来是一个轻松的聊天局,却硬生生的被小藏问成了一个干货局,关于访古的目的地,访古的心态,访古的历程,访古的小技巧等等。这段节目在本期分成上下两部分,大家不要错过。 57:04 简简:“敦煌”是她这一年的的关键词,过黄河的时候,她摸了摸黄河水,她说,真的很浓郁。 61:40 来自成都的元一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响堂山。 65:13 来自广州阿君 :她介绍了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展出的盘龙城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展,她说这是她第一次那么认真为一场展览做功课,等到了现场后发现一切都很值得的。 68:08 来自珠海的小薇 :自称访古小白的她其实去了特别多的博物馆,以及她的经历太百年一遇了,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她从河南博物馆看了一天以后,出来的时候,积水已经漫到了大腿。 74:08 来自北京的-Betsy姚:2023年走过大概15家博物馆与文物展,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法海寺壁画,燕京八绝博物馆,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临时展览,如敦煌艺术大展,故宫的祥开万象、譬若香山,国博的盛世修典,明十三陵的定陵文物再聚首展。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院,中国书院博物馆,去了两次四川到四川博物院、乐山大佛和金沙遗址博物馆。让她动容的是两处:一处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另一个是法海寺壁画。 79:41 来自成都的Nana:经常带着毛娃娃访古的她,这一年在四川周边访古,最让她感动的是当开车不知道走到哪个方向的时候,忽然就在路边在茶园里,或者穿过幽深的橘林里就出现了那么一大片的或者是零零落落的石窟造像.......她提到了一本书《人间的巴蜀石窟》 87:00 来自《午夜飞行》的vc: 小藏做播客之前,VC的《午夜飞行》是小藏的心头好,因为她一个人去访古的片片断断和小藏有太多神交的重合。这一次很高兴VC能在《门道》里出声,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 79:05 小藏和闫鑫、晓波老师的聊天局继续 。该说不该说的,这仨都说了。 117:10 来自南京的小云姐 :她的关键词是“上古史”、“三星堆”、“玉润中华” 119:38 来自西安的罗巍 :罗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是门道听友群里大名鼎鼎的“多啦a梦”,几乎没有他找不到的资料,和《门道》每次节目相关的书籍资料他都会神奇般的整理好放到群里,这几乎是《门道》微信群的超级福利了。罗老师其实是西安博物院的志愿者,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友协会的一个核心会员。他的访古经历值得一听! 127:45 来自北京的山西人任姗姗:姗姗是参加过《门道》山西线下活动的朋友,也是一位隐藏在《门道》听友群里的话剧演员。她的访古经历和她的人一样,美得像一首诗。我希望能有机会,和《门道》的好朋友们相约去看她的戏,这也是小藏在2024对姗姗的期许吧。加油哦! 129:20 来自广东的阿颖: 来自广东的她,第一次在云冈石窟看到了雪,那天天很冷,窟里几乎没有人,突然天上飘起了雪花,北魏的大象微笑地注视着雪花飘落,有种永恒凝望瞬间的美。 130:41 刚入职的文博工作者桃子:据说特别招玄学的她,在山西芮城的永乐宫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宁静。她还去了北齐壁画博物馆,很让大家羡慕吧。 133:00 人在维也纳的尹亮:尹亮分享了在奥地利看博物馆的经历,然而,他最难忘的是在厦门鼓浪屿遇到的一位老奶奶,聊起多年前的往事。同时,他还提醒大家去欧洲旅行的注意事项。以及,尹亮对小藏提出的要求,小藏收到了,会努力! 138:12 刘星星:她在喀纳斯徒步时,被偶遇的阿勒泰博物馆里的器物惊住了,同时她描述的在应县木塔下看到鸽子和斗拱的画面,一下子勾起小藏在木塔的回忆。真好! 143:41 来自《白衣刷展》的白衣客:白衣老师是我朋友里最勤奋刷展的老师,以及他的播客白衣刷展也是不可多得的看展指南。他提到了良渚博物院的《不朽》,听说他去的那一天,小藏其实也在良渚看这个展,说不定擦肩而过呢! 以上:出场顺序不分先后,因为小藏特别不知道如何排布那么多声音,所以这个权力交给了剪辑老师。假如你听到这里,你真的是《门道》的真爱!记得在评论区留言,这一期的礼物来自《门道》听友夏也设计的国风彩妆“十二院子“和同样来自《门道》听友Vaspar设计的国风首饰,非常值得期待。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146分钟
4k+
1年前

vol.20「南京博物院」王奇志:“小粉炉”被排队我们也没想到 ;如何让观众约到南博门票,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

本期节目,是南京博物院90周年院庆系列节目的最后一期。却其实是我最先完成的一期。时光探宝人是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先生。南京博物院,确实是我个人情感上最亲近的一个博物馆,也是我最爱的博物馆。听完节目,也许你会明白,为什么我把这期节目放在两位年轻策展人的访谈之后,为什么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博物馆有那样的勃勃生机。岁月和学术的积淀,终究是落在每一个人身上。我特别喜欢王院长最后说的,博物馆是一个永久的机构,它不因为动乱、战争或者是什么其他什么变革,一直在往后延续,博物馆可以超越很多东西,永久的事业。 我喜欢南京博物院,我希望他越来越好! 时光探宝人的金句,我特别想放在前面的话: 如果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代表着所谓民主,就是原来的宫廷,皇帝的变成了大家的公众的,而中央博物院成立代表了博物馆界的一个科学。 是不是我们有时候迎合观众的总那种趣味太多,我们的宣传什么东西都比较卡通,以前曾经有过搞什么萌文物,那种东西,那种东西这种好像是我感觉不是太合适,起码它曲解了文物本身的含义。 实际上这个博物馆是培养公民一个场所 南博的我们整个氛围反正我觉得挺好的。好在哪里?就是说它跟人是亲近的 本期时光探宝人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 王奇志 主播:宝藏姐姐 本期节目,仗着和嘉宾比较熟悉,小藏问了不少“放肆”“敏感”以及在别的场合不太敢问的问题。然而,王院长一一回答,宛如这个喧嚣时代大潮下的吉光片羽,直指内心,令人感动。 -时间轴- 02:48 这份采访提纲,是三方力量共同完成的,我,听众,chatgpt 04:30 南京博物院的基因和历史沿革 07:00 中央博物院的成立和之前的南通博物苑、北平古物陈列所、北平历史博物馆的成立到底有什么不同? 09:36 如果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代表着所谓民主,就是原来的宫廷,皇帝的变成了大家的公众的,而中央博物院成立代表了博物馆界的一个科学。 10:43 中央博物院开创之初设立了三个馆 ,分别由三位学贯中西的大家领衔。 人文馆:李济 自然馆:翁文灏 工艺馆:周仁 11:49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规划里,把“中国固有之形式”里的“固有”两个字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15:33 南博的学术传统一直没有断过,即便是在动乱年代,也几乎没有断过。 19:26 南博在中国博物馆界是有它特殊的位置和角色的,它起了非常多的一个引领作用,有推动作用。 21:54 “大馆”和“小馆”之间的“冷”“热”不均。 22:00 为什么选择“玉润中华”和“春华秋实”作为院庆展 30:00 筹备展览时候的小花絮,非常有意思 36:00 针对不同的观众,有没有建议的不同展线? 42:00 南博灵活的策展制度,激发了所有南博人的活力 44:48 王院长非常看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他把博物馆定义成一个教育机构 48:00 是迎合受众,还是让他们真正学会使用博物馆,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9:00 作为博物馆,我们是不是迎合观众太多?用“萌”文物,是不是曲解了文物本来的意蕴 54:00 “小粉炉”被排队博物馆也没有想到 57:00 很多人,确实不太理解博物馆,包括一些媒体,如何讲好博物馆的故事,这个问题摆在多方的面前 58:00 和10年前比,观众的水平还是明显提升的 60:00 如何让观众约到南博门票,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68:00 听到有人在博物馆乱讲解怎么办?博物馆方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 76:00 博物馆应是一个民主平等和人亲近的空间 77:00 博物馆数字化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数字化必须是有需要才用,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87:00 博物馆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空间 94:00 在90年这个节点,对1933年创建之初的中央博物院,您想说些什么? 97:00 对2033年,也就是100年的南京博物院,你想说什么? 98:00 附加题:博物馆离不开它所在的城市,主播替一位大湾区的朋友问了一个问题。 106:00 主播真挚的表白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采访协调:李荔 杨小苑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106分钟
5k+
1年前

vol.19「南京博物院」蔡元培先生为这件事垫了2万元,90年前的2万元

深夜翻出文字,久久不能自已,一个把90年的事、物、人摸得透透的年轻女性策展人,用90件组文物,讲述了一个为理想而生的博物馆的90年。我们是有采访提纲的,但聊的时候几乎没有用,她条分缕析,如数家珍。我依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采访内容,哪怕细节琐碎,在这个太快的时代里,这个博物馆的人、事、物值得被听见。 本期时光探宝人 南京博物院 崔小英 (崔老师非常低调谦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照。这个痛苦我也有,我也经常在需要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工作照,这张照片是“春华秋实”媒体探展的时候,我偷拍的一张大家群采她的照片) 主播:宝藏姐姐 媒体探展时,拍了一个粗浅的探展视频:春华秋实 探展视频 -很难写的时间轴- 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梳理出的南京博物院院史,可帮助大家准确理解这一段过往(大家戳左边链接可查阅)南京博物院的时间轴 上面的这个链接里,照片很多,我就不在这里贴了,大家记得点进去看看。 因为采访时拍的大多数是视频,到写shownotes的时候发现照片大大的不够,好在我发现了,这个展览有网上的三维展厅,可以非常畅快身临其境漫游,戳链接春华秋实三维展厅 (三维看展截图,大家可以有独享大展的快感) 09:36 “中央博物院”最初的家底是怎么来的? 11:00 “中央博物院”的第一批文物来自北平古物陈列所的宫廷文物 13:00 文物南迁,在上海停留过,在浦口火车站停留过,朝天宫库房修好以后,南迁文物得以存放。但是,这个存放,并不长久。 15:00 “中央博物院”收藏文物的另一个来源是北平历史博物馆(国子监)南博镇院之宝之一的《坤舆万国全图》最初就是国子监用于教学的。 16:00 “中央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有非常密切的合作,“中央研究院”之前做的考古研究成果,也被“中央博物院”收藏。 18:00 南京博物院的院史跟全国其他很多博物馆,应该大多数博物馆都不太一样,它应该是因为一个理想而建造的一座博物馆。 19:09 “中央博物院”的很多的机构的早期的院史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包括故宫博物院,包括国家博物馆,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平历史博物馆,现在在国家博物馆。 21:10 南博的甲骨收藏,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是有一部分,但是目前南博的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以骨为主,还有以没有文字的骨。有字的甲骨多数都去了台湾,因为当时他们并没有觉得去了之后不会回来,所以是很多的学术研究的东西都是随身携带去的。 23:00 这次展览出来的甲骨是明义士,在安阳那边收藏的甲骨,这批甲骨是在一九三几年就已经发表过了,而且是每一片上面都有文字。 25:44 “中央博物院”还有一部分馆藏,来自购买名家珍藏,比如绘园古物。这是蔡元培先生垫款的。 27:00 早期“中央博物院”也购买了,大宗的青铜器收藏。但大多在48年迁台。后期南博的青铜收藏就有赖于考古发掘了。 29:00 悲壮的文物西迁 30:00 要迁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33:00 抗战胜利一年以后,文物才陆续迁回南京。 36:00 早期收藏的文物,在现在南博的常设展览里是不太有机会拿出来展览的,在这次《春华秋实》的展览里得以展示。 39:00 现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的常设展览里是以宫廷文物为主题进行展示的。 42:00 “中央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合办的一个展览,是在1948年老大殿基本完工之后举办的。 43:00 不输欧美的理想的影像和声音在展厅里可以找到 48:00 展览的第二部分 56:00 南京博物院办公区院史墙上,让很多人动容的一张照片,尹焕章副院长在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工作。 59:00 展厅里,南唐二陵的文物陈列正对着曾院长的照片 62:00 比较少展示出来的家具,也折射了南京博物院三家合并的院史历程 65:00 展览第三部分 68:00 2021年南博人因为理想又建立了一个新的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此处已经cue了中运博了哦) 73:00 文物征集的原则 76:00 何澄收藏的72枚印章由他的女儿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这里竟然有一段非常感人的家国情怀。捐赠人里有一个名字您一定听说过,何泽慧,她是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她的先生是钱三强。 80:00 是展览的结语,也是永远的出发点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采访协调:李荔 杨小苑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98分钟
5k+
1年前

vol.18「玉润中华」年度最火大展策展人揭秘,排队三小时进场前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这是一期千呼万唤使出来的策展人访谈。这个展览,以一己之力,让全国博物馆爱好者疯狂涌入南京博物院,这就是南京博物院90周年院庆大展之一“玉润中华”。 本期嘉宾 南京博物院 研究馆员 左骏 主播:宝藏姐姐 左骏老师带领媒体观展的时候,我拍了一些视频。大家可以跟着我这个粗糙的制作,大概领略一下展品和要点。 探展视频1 探展视频2 -时间轴- 05:16 展览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这是南博老一辈传承给年轻人的工作路径。 07:17 十年前,左骏老师编写“《中国玉器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部分,这个消息还是《门道》的听友告诉我的。 11:00 2013年11月6日,新改造完成的南京博物院将正式对公众开放,中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等级最高的金器大展“金色中国”在特展馆为公众奉献一场文博盛宴。(以上文字来自当年的报道) (图片来源:网络) 我又查了一下当年的报道,“金色中国”的展品图片,斯景斯物,一晃已十年。10年后,2023年,也是11月6日,南博90周年院庆大展,“玉润中华”开展。十年,凑成一段“金玉良缘” 13:58 为什么做一次“史诗级”的展览,如此宏大的叙事主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解读的是中华玉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15:00 近年来,考古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认知。研究者要把这样的成果展示给公众,中华玉文化已经有了近万年的历史。(采访过程中,左老师认为,“过万年”都没有太大问题)展览呈现的最早的玉器,来自东北的小南山遗址。 18:00 展览的大概情况,按照时间线索,分为五大板块,三个章节。中华玉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唯一特质。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讲过,他提出来一个概念叫“玉魂国魄”如果说我们不研究中国玉器的历史,玉器文明或者玉器文化,玉器文化能事关中华文明的生死存亡。 第一部分:这个部分我们就讲在史前这个时期,玉器文化对于华夏史前文明发展的作用 20:00 首先是装饰身体。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距今9200年 21:00 到距今我们大概7000年、6000年的时期,玉器开始逐步脱离了装饰品的作用,至少说我们从考古发现已经脱离了装饰品作用,开始逐步成为信仰的一个标志物 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跟祭祀或者跟这种信仰,跟早期萨满教有关的,比如说玉鹰,它为什么做成一个鹰的形态?为什么它的翅膀又幻化成两头野猪? 21:33 与凌家滩文化同时期,东北的红山文化,与相隔大几千公里的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非常相近的地方。 22:26 凌家滩的玉人和红山文化的玉人 上图:凌家滩文化玉人 下图:红山文化玉人 两个玉人虽然大小有点差别,但是基本的形态是一样的,包括它们这种半蹲的姿势,双手又放在胸前,是在某种法术或者做某种仪式的这种过程,这就表明至少说在5000多年前到6000年左右时间,在华夏大地相隔这么远的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或者我们讲比较通俗点叫聚落,大聚落之间的这种高层的精神的交流是存在的。 24:00 稍微晚一点,良渚文化时期更是唯玉为葬,它高等级墓葬品主要就是以玉器为主体。 良渚文化时期,琮璧组合。 在良渚文化时期,琮璧钺成为高等级墓葬的一个标配。 27:00 4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这个时期是属于古国方国林立的一个时期,传说里面的三皇五帝的时代。是一个中原大汇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时候,中原的地区还是以斧钺刀等作为他们的王权或者是军权 下图:牙璋 石峁遗址出土 29:00 中华文明为什么不间断?玉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虽然在从装饰身体到离天进地,再到权力的信仰,它虽然是社会功用在不断变化,但是玉本身作为物质,它是一直贯穿在中国史前文明发展,从古国方国再到早期国家,之后再讲早期国家,它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它是最能凝聚这个社会团体,凝聚这个族群的一个重要的物质。 石峁遗址,藏玉于墙。 32:00 在整个的展厅里面刚进去的时候就有一张地图,地形图,那上面标注的是我们在时代晚期,大概7000到4000年左右大的时间段,用玉的重要的遗址,我们能看到这个遗址星罗密布在我们整个的中华大地。所有的族群都对玉表示认同。就是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是通过玉器来凝聚的,通过玉文化来凝聚的。 33:00 第二部分 玉成中国 33:40 夏,沿用、借用了石峁人大量使用的牙璋作为他们的王权的象征,在我们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只要重要墓葬里面都发现有牙璋。 展出这一件是70年代在二里头出土的,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漂亮的一件牙璋,就是工艺最复杂的一件,它的飞牙部分做成一个侧身的抽象的龙形,有龙头、龙身、龙尾。 36:00 商跟夏不同,它代表最高等级的国家王权象征除了青铜器以外,就是玉器。我们考古发现其实能证实,也能明确的感受到出土玉器的墓葬比出土铜器的墓葬等级都要高,这个现象一直可能延续到秦汉时期 商代时期的时候,商族群就改变了牙璋作为国家王权象征,它用玉戈来代表王权象征。 展览里面借了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件大玉戈,这件玉戈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一件戈,除了玉戈以外,铜戈尺寸也没有超过它的,94公分长,这件应该是代表商王王权象征的一个重要的利器。 37:40 西周时期周公改制吸收了商人的一些礼制,又创制了自己以人为本的一套礼制的东西,所以我们讲西周时期封邦建国他们都要赐戈、赐圭,在西周对于戈的命名叫圭,圭也是戈发展而来的,我们知道前上面尖尖的,下面是平的,它逐变从武器变成礼器,再到抽象之后它变成一个完完全全脱离于实际功用的礼器了,这在西周时期完成的,也就成为西周时期比较典型的一个玉礼器的组合,就圭璧组合。 上图:龙纹璧 西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 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下图:龙凤纹圭 商代玉戈 西周改制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 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39:00 东周时期 士大夫、新兴的贵族阶层,他们认为除了礼制用玉以外,还有些东西要更加回归到人的本性,回归到人这个层面。孔子讲“玉有十一德”,所以当时的新兴的权贵阶层,就用玉来作为自己的德行的一个标准。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43:00 秦汉时期,长寿升仙思想也得到了社会层面的认同 47:00 不可出国的文物,养在深闺的玉屏、玉樽 55:00 第三部分 玉美神州 这个阶段时间也就是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在中国的历史大的轴线里面,大的背景里面有东西文化交流,自身我们华夏不同族群的一个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玉就体现了一个工艺、人文、技术上的大包容。我们讲玉器如果说在第二部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这个精神脊梁,到第三部分它包容了更多的西方的工艺审美 60:00 我幸运的拿到了这本书的一版一刷。 63:00 此处是我特地保留的花絮 嗯,主要是两个脑缺血的人之间的彼此安慰。 65:00 开始回忆辛苦的办展历程。用最好的东西,做最好的表达。 70:00 有没有没有借到的展品,有没有遗珠之憾? 73:00 专门为良渚这个版块划了重点 左骏老师为良渚玉器的展示专门了人体的复原,这也是第一次做了人体复原,这样我们才知道这些平时陈列的玉器究竟是如何使用的。 上图展示的是良渚的琮璧礼制,大家到展厅还可以看到,这次展出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刻符璧”“刻符琮”左骏老师希望通过这一组展示告诉大家,良渚文化里“神人兽面”这个精神图腾,“神”和“人”合体的过程。 79:00 展览的每一个设计,每一件东西,都要说明一个问题。这个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陶器,为什么会出现在玉器展上 81:00 展览里,有哪些点事策展团队希望你get到的? 除了前面说的。左老师希望能把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通过展览来呈现。 比如 “藏玉于墙”石峁遗址的展示柜,之所以要展示这个石刻,是因为,这个石刻上方展示的玉钺,就来自这个石刻所在的石墙。 84:00 为什么把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陈列了两个展柜? 我们在当时相对很晚的一个文化里面能看到早期中原的不断的有这种玉礼制的东西影响到他们,他们还接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原的华夏的礼制玉器在不断的影响到周边文化,周边文化也不断的通过使用这些东西来认同华夏文明。 87:00 五璜联佩的秘密 我们能设想一下在西周时期参加这种周王的典礼的时候,你看这些大臣他不可能抱七个鼎或者五个鼎上来,他通过什么来鉴别身份呢? 90:00 齐国出土很多这种水晶,但是这一套是目前出土中间体量最大的,也是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套。 水晶组佩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郎家庄大墓出土 93:00 战国晚期 楚氏玉器的代表 商王村玉组佩 战国晚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1号墓出土 我翻拍了一下图录,大家可以看一下佩戴方式 94:00 神兽纹环 云气灵动 神兽纹环 战国晚期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 96:00 这件这件玉卮它时代是战国晚期,它体量非常大,它是整块玉料做的,基本上在战国时期的所有的工艺它都用上了,比如说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陷刻,凸起引起,还有掏膛,它整个的里面是用掏膛的工艺来做的,把里面掏空,所以这件从工艺上来讲就是一件顶级的了。它的设计又非常巧妙,它的料子左老师仔细甄别过,仔细看过,它的料子可能就是个不规则性,它把料子用到极致了。它两头突出的地方,它设计了前面朱雀,凸起的朱雀,它把朱雀身体雕成了一个立体的镂空的形态,包括它脚底下踏的那只猛虎,一个横置的猛虎,虎的爪牙特别犀利,做的也非常威猛。 它时代是战国晚期,它体量非常大,它是整块玉料做的,基本上在战国时期的所有的工艺它都用上了,比如说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陷刻,凸起引起,还有掏膛,它整个的里面是用掏膛的工艺来做的,把里面掏空,所以这件从工艺上来讲就是一件顶级的了。它的设计又非常巧妙,它的料子因为我仔细甄别过,仔细看过,它的料子可能就是个不规则性,它把料子用到极致了。它两头突出的地方,它设计了前面朱雀,凸起的朱雀,它把朱雀身体雕成了一个立体的镂空的形态,包括它脚底下踏的那只猛虎,一个横置的猛虎,虎的爪牙特别犀利,做的也非常威猛。 (我也是太喜欢这个玉卮了,所以在朋友圈借来了王腾老师的精彩大片,摄影:王腾) 100:00 策展人的“至暗时刻” 先穿插一个花絮,策展团队里的高波老师的照片,就在展厅外的文创柜台上。 而左骏老师觉得最难的还是策展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这个卷到极致的展览,集合了40多家博物馆的馆藏,精挑细选的展品。 比如,这个大玉戈,可以请到南博,就是颇费周折 (摄影:王腾) 108:00 知道越多借展过程里的艰辛,我们就越感恩这个展是多么的宝贵。 114:00 展览是策展人从学术出发的呈现,也是听众对展览的奔赴 115:00 从“金色中国“到”玉润中华”,十年,博物馆从冷到热,蓬勃发展,博物馆和受众都在不断进步和成长。 118:00 有人感动得,疯狂倾诉肺腑之言 120:00 我一直想问左老师下一个展想做什么?然而,他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我,他说,他一直在准备。于是我们愉快地回忆起了当年惊艳了我的,左老师策的“琅琊王”展。 125:00 “玉润中华”展览是空前的,图录编委也是空前的,300多人的名字被记录,包括帮过忙的实习生 129:00 结束语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采访协调:李荔 杨小苑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130分钟
23k+
1年前

vol.17「姑苏行」听说,晚上逛拙政园会遇见…

本期节目,配合shownotes服用效果更佳,只是照片非专业人士拍摄,大多是我一边采访一边手动拍摄的,在很多时候,我也没有办法用手机记录眼前的幻境,总之,图文若能达意,节目若能生情,也便符合了我带大家在大雨的夜晚,隐逸到园林里的本意了。 再多说一句,这次我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写shownotes的时候,我拍的照片基本是可以和节目内容对上的,可见我是如何打着伞,录着节目,拍着照。 (后来,拙政园又发给了我几张照片,所以,你们可能看到月圆或者月圆的夜色) 本期嘉宾 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主任 苏州市园林博物馆馆长 薛志坚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5:13 拙政问雅 青藤园冶 06:15 照壁上的“迎祥” ,已经百余年 07:08 文征明种的紫藤在哪里? 07:41 两个“拙政问雅” 当代的“拙政问雅” 集文征明的“拙政问雅” 10:14 暖轿移光 光影里的时光 薛馆长特地调教了我们的拍摄角度 12:04 剩下了一个“祥” 12:00 庭院深深深几许 回首已是三重门 13:40 鹦鹉黄鹂醉樱桃 这样的景象,在片刻方寸宛然如生 樱珠游心 14:50 李宅的主厅 吴门的书画,被点亮。在这个当下,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久违的一个梦想,“晴耕雨读” 山水营园 17:38 内院女眷楼,在这里,看见温婉的女红 十指春风 18:10 庭院里的四季 光影的留白恰恰勾勒出建筑本体的美 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刺绣的温婉 19:40 玉石百宝嵌 给我的惊讶 不刻意的点亮,恰到好处的提醒 23:30 “梳风”(这个名字太风雅了)圆洞门,在园林当中最典雅的景致,其实就是你用心到极致之后的最朴拙的手法来表达的。 26:50 幽园放鹤 我的第一声“哇”,来自这轮墙上的明月 因为我相信,人生当中,至少一定会有一个瞬间,会和明月偶遇,那一刻,你会在想什么? 开始怀想此处的雅集 31:10 又让我“哇”了一声的场景,一个休止符,一个中转站,一个从住宅转场入游园区域的“青藤移影” 有很多种玩法 34:30 终于步入园中,迎面而来的是流萤满是枇杷树,让我想起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远上石阶,泉山片石中的意犹未尽,这条小路终于会走向哪里? 地上冰裂纹花窗的剪影,是不是文人“十年寒窗”的轮廓? 38:40 嘉实亭里的双面联 40:20 听雨轩听雨 雨落芭蕉思人 所有关于听雨的诗句,在我的脑海中划过,如果不是做节目,我可能会在这里听很久。 42:46 长廊的尽头是什么? 00:00 海棠春坞 花窗 花瓣簌簌落下,是否树下有红楼儿女结社? 46:28 古城对城市天际线的尊重,远处就是北寺塔,月洞门里是一面镜子,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让人啧啧称奇 49:00 白天和晚上如此的不一样。满堂的荷花没有了色彩,满堂的涟漪有了形状。 50:18 见“玉”见“月” 换个角度,就是一个半月 这里的美女如画,我没有拍下来。 53:00 石已成山,木已入画 53:24 所有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调教 得少佳趣 好的园林是养出来的 56:10 近处的见山楼(右),远处的昆曲演员已经入画(左),但此刻,我们只见其绰绰人影,是听不到声音的 明瓦见山,这景象,突然让人生生的知道了明瓦的意思。 56:48 江南的社戏是有调的,园林的曲是有意的,你就在这里沿着这竹径曲桥或紧或慢,走得快一点,走得慢一点,都随你的意。 57:40 当我们什么都看不太清楚的时候,但心里确实舒服。隔着水音,听远处咿咿呀呀的昆腔。 58:47 林深处见鹿。 60:00 洞天有别的玄妙,在这面镜子上 来看下镜中的自己,和这无边的雨夜,合影。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这一刻,我在想,风景是不是也在看我? 62:00 我们觉得,可能这么多年以来每一任园主都是孤独的 65:00 小飞虹处一挥手,画出一道彩虹来 再走两步,回眸一下,更能明白两道飞虹的虚实呼应了吧 66:00 雨中,听昆曲。不用扩音器,昆曲就是园子里生出来的。她们开口的时候,我觉得整个人的毛孔都张开了。此时此刻在园中,在仙界,在梦里! 73:00 一副超宽画幅的园林手卷,是用点亮了园林里的四季,四时,园林里的处处精致,园林的从前,园林的当下,园林的未来。 80:00 我已经是问雅的高潮了,原来远远还没到头 这才是拙政园的正门,开门见山,五百年的风华 石成山,草生林 静静走一条悠长的雨巷 从红尘中来,忘却喧嚣,再回到尘世去。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实习生:许云舒

88分钟
5k+
1年前

Vol.16「姑苏行」无乡愁,不敬畏!一个网红小馆的掌门人心法

这一期对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的采访,尤为如此。假如你是一个资深博物馆爱好者,你听了以后恨不得想冲上去按1000个赞,因为,我们热爱的博物馆就应该是他认为的那样。假如你刚刚知道这个博物馆,我保证你一定会冲过去享受吴文化博物馆。而我,作为一个采访博物馆多年的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吴文化博物馆可以让我有那么多惊喜,以及我坚信,它会生长称为一个想象力无限多博物馆。你们一定要听到最后,因为陈馆长说的直戳人心的大实话,那些关于博物馆热的冷思考,都在后半部分。 本期金句 江南文化的核心是顺势而为,为什么会顺势而为?是因为这个势本来就很好, 当你忘记你的,忘记你的乡愁的时候,你不会有敬畏的。 如果博物馆是个行业的话,一个行业的好坏核心是中小,不是大。 本期时光探宝人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馆长 陈曾路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1:40 强烈推荐一下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那不勒斯大展” 04:35 他带着几张纸来到这里。而吴文化博物馆的渊源来自“吴中文管会”。 11:24 陈馆长带来的那几张纸到底是什么? 15:00 吴地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江南文化是怎样的文化?陈馆长说:顺势而为。 17:20 上海的海派根生于“江南文化”,而不管怎么说,苏州一定是“最江南”的。 19:00 江南文化的核心是“顺势而为”,这个“势”本来就很好。 苏州人的“不时不食” 吴文化博物馆 风雅颂吴中 展厅 有一部分专门陈列 江南风物 21:52 如果忘记了乡愁,就不会有敬畏。吴文化博物馆不但要有文物,还要有风物。 23:40 建议大家去看看南通博物苑门口的对联。后来查了一下,陈馆长提到的对联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陈馆长提到的南通博物苑创办者张謇先生手书对联。是为中国人创办博物馆的初心。 24:20 本乡本土是最重要的事。吴文化博物馆常设展“风雅颂吴中”部分甚至专门辟出板块来讲吴语吴音吴乐。(小字部分《施氏食狮史》,不用客气,来读一遍) 这也是对先贤的致敬。顾颉刚,赵元任等都是吴地人,他们研究语言音韵最先想到的就是家乡 赵元任 顾颉刚 方言就是和土地的关系。 27:52 陈馆长介绍吴文化博物馆的特色 “考古探吴中”是用我们考古出土的资料,来讲述吴地文化一万年的故事。 “风雅颂吴中”分吴风、吴雅、吴颂三个展厅,“吴雅”是用“雅”这个关键词去串联馆藏的精品文物,那么其实也是在讲江南,它这个地方精致、精雅、精细的故事。“吴风”就是前面提到的,吴地的风土、风俗、风物,来讲本乡本土的故事。“吴颂”主要是讲吴地的先贤。 30:30 三年办了28个展览(特展)。策展视野分三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江南文化”“本乡本土”;第二个圈层是“中国地域文明”;第三个圈层是“亚欧大陆的文明”。其中提到了正在合作的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合作的展览。另外还办了当代艺术展览,非遗展览。 37:32 吴文化博物馆的定力。 这个时间点开始,陈馆长有一系列非常令人赞叹的观点输出。比如:如果博物馆是个行业的话,一个行业的好坏核心是中小,不是大。 42:50 博物馆资源的错配。不是让强者变弱,而是让弱者变强。博物馆的定力不是当下,不是数字,眼光要放远。 44:40 让年轻人给机会,王侯将相宁有种。这一段的观点输出,年轻人听来也会非常爽。 49:53 一个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学术以外,就是阐释的能力。 谈话中提到了展览《山水舟行远》的例子。 51:40 讲解重要吗?展览为什么不好?到底应该如何阐释?我感觉陈馆长应该是周星驰的粉丝。 57:40 如何理解博物馆的教育,learning 和 education的区别。我们还有差距,我们还没到这个阶段。 61:00 博物馆是需要交朋友的。博物馆是友好的。 62:00 博物馆是边缘的,但是博物馆人是需要努力的。 63:00 吴文化博物馆的“隐藏菜单”。 谢谢大家听完这期《门道》,各位可以通过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荔枝新闻客户端,大蓝鲸app,网易云音乐等收听。这期,我特别要感谢一群人,就是默默赏赞《门道》的朋友,我从没有认真的感谢过,他们是: 海滨okk2,点石成金,tw-evns,sofe115,通勤听播客,驿动的心,bulb,撸猫的小张,任传宏,loudylee,judyjuice,浮过,安语,dongliang,manu-0ha1,tinaliu,thisismagic,amy-cmwp,静各静uma,hd65348r谢谢以上朋友。每一个你,真的能让门道走得更远。 -互动方式- 小红书:门道小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68分钟
9k+
1年前

Vol.15「姑苏行」“姑苏”原来是个姓!考古学家告诉你更早的苏州

本期内容非常干货,嘉宾在聊天的时候旁征博引。所以在做时间轴的时候,我尽量帮大家把内容里提到的例子给找出来。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作。如果还有我没标出来的。也欢迎大家补充。 本期时光探宝人 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 程义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本期的时间轴,可能可以当作旁听笔记来用。主打一个隐藏知识点。 02:33 长江下后文明展直播回放 在南京博物院视频号的直播回放里可以找到 06:12 苏州的文献一般是宋代以后,考古上的留白还有很多。 苏州文明探源,希望发现更早的苏州或者说更完整的苏州 08:40 目前在苏州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就是我们在太湖里边,三山岛,旧石器在晚期,大约距今有1万年左右。 00:00 草鞋山遗址 有非常丰富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关于草鞋山遗址的历次发掘情况,大家可以去“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官方微信查阅相关文章。 09:48 2022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夷陵山西边挖了一个500平方的发掘区,这是对草鞋山遗址的低8次发掘。 10:36 草鞋山遗址拥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10:50 夷陵山东侧基本是马家浜文化地层,塘北遗址则是从崧泽文化开始 11:28 草鞋山重要的就是,1972~1973年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三基层,马家浜、崧泽、良渚它是互相联系的,三个基层。就是说从马家浜开始,一直到良渚,这个地方都有非常发达的文化。 1973年6月,发现的草鞋山198号大墓。出土了玉琮和玉璧,确定了其为良渚时期。 M198良渚大墓,出土玉琮、玉璧等礼器,将这类过去一直被称作“三代之器”的玉器首次通过考古发掘解决了其年代归属问题。 13:00 程义所长认为,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早中期,环太湖流域的一个文化中心还在苏州。晚期去了余杭,可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 14:30 苏州地区良渚文化以后至西周这一段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一直比较模糊,遗物属性的判断也比较笼统,只发现过零星的马桥文化时期遗迹,未见或少见马桥文化地层。塘北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堆积较厚马桥文化时期地层,出了有将近600件遗物。 16:44 相对北方青铜器,南方青铜器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返祖性。 20:00 关于“太伯奔吴”的考证,宜侯夨簋的发现,让“太伯奔吴”的考证有了转机 宜侯夨簋的铭文 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 25:23 余眜剑铭文的重大信息!告诉你“姑苏”最初的意义! 29:26 这里做个补充说明,我后来问程义所长,为什么要找扬州人,读这个字,他的回答是: 31:30 吴国国名为什么会有多种写法? 在文献中,吴国国名为句吴 、吴 。在金文中,写为“工敔”、“攻吾”、“句敔”等 [27] 。根据古代注释,句吴与于越相同,来自相同的当地语言,不是中原雅言 。学者董珊分析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作者姓名的汉字写法各异,其中还常加入一些无意义的汉字作前缀或中缀,认为汉字是被当成记音符号来使用。《史记》记载的吴国王室世系,除最早三位太伯、仲庸与季简是以周人的姓名记录,此外先祖名号,都是将汉字作为记音符号。越王的名称也有相同的现象。董珊认为,这代表吴、越与中原的语言不同,为不同语系,但在春秋晚期,学习到汉字,因此以汉字为记音符号,随后逐步融入汉字文化圈 33:30 (上述关于“姑苏”的总结) 余眜剑铭文长达75字,且铭文完整无缺,尤为关键的是 “攻(吴)王姑雠乌(于)曰:余,寿梦之子;余,之嗣弟”这一段把在吴国几位国王的关系说得很明白。令人振奋的是“工吴王”之后出现了过去未曾发现过的铭文“姑雠”二字。我们认为这两字位于王之后,余眜人名之前,其读音和姑苏非常接近,考虑到这是以北方文字记载南方读音的结果,就像铭文里的工吴均被北方记作勾吴一样,读音略有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受此剑铭文的启发,我们进一步认为诸樊剑铭中所谓“姑发”一词也是姑苏一词的对音,只是选择字符的不同。鉴于“姑雠”一词位于王之后人名之前,这个位置只可能是一个类似姓或氏之类的专有名词。南京博物院张勄先生认为鸠兹、湖熟、固城、葛城等接近姑苏读音的地名,都是吴国都城的废弃后遗痕,也于此有关。而姑苏台正是因为属于这一氏族集团,所以才冠以姑苏二字,而姑苏台所在的山也因姑苏台而得名。 ——选自《说“苏”》 作者:程义 34:40 太伯到底有没有奔吴?这个传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宫崎市定“五霸皆蛮夷” 台湾王明珂《华夏与边缘》:“每一个边缘的落后民族都有一个寻找光荣的祖先,或者光荣的兄弟的过程。” 40:40 寿梦四子 兄终弟及 寿梦四子 41:40 阖闾的王位是如何来的 44:20 阖闾是春秋晚期吴国的国王,因为重用伍子胥等人,取得了西伐强楚的胜利,并在伍子胥的建议下,营建了吴国新都姑苏城(在后期文献中也称吴大城、阖闾城),即所谓的“相土作城”,一时兴盛至极。 47:42 阖闾城到底在哪儿? 一、阖闾城就是现在的姑苏古城 从目前残存的三部文献,以及唐人注释《史记》的取材来看,经过汉魏六朝江南文人的努力构建,淹没已久的吴国旧都形象已经非常完备:“阖闾时期修建”“伍子胥设计”“周回四十余里”“大小城”“八个城门”……。此后的文献,尤其是地方志书可能均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 [图片] 经过文献检索,早期文献并无“阖闾城”一词,宋代《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以及《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地志均沿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吴县,吴王阖闾所都”或“阖闾城,今郡城也”。《太平寰宇记》还特别指出,“今按阖闾城,周回三十里,水陆十有二门”。从周长和城门设置看,显然这个阖闾城就是平江图所绘之平江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古城。 [图片] 《平江图》全貌 二、考古发现的两个“阖闾城” [图片] 1.无锡阖闾城 阖闾城遗址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遗址现存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两城共一隔墙,两座小城的北墙已不存,南垣和隔墙皆保存较好。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处约500米,原保护范围约0.5平方公里。2007-2008年,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调查和钻探。调查范围包括东城、西城、阖闾大城、闾江水系、胥山和胥山湾。钻探发现并确认了春秋晚期的城墙、城内的高台建筑、陆门和水门;阖闾大城长2100米,宽1400米,面积2.94平方公里。发现了宽34米春秋晚期的墙基和水门遗迹。同时采用物探对考古钻探的结果进行叠加验证,对城壕、水门和城内水道情况进行探测和推测。阖闾城遗址的大城、东城、西城和高台建筑的年代均为春秋晚期。阖闾大城的发现,完整地复原了文献中伍子胥造筑的阖闾城。根据阖闾城遗址的等级规模、年代布局和历史文献,发掘者初步推断阖闾城遗址为吴王阖闾的都城。这一观点迅速被无锡方面大肆宣传,并写入相关标识。该遗址入选2008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并在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阖闾城遗址俯瞰图 2.苏州木渎古城 2000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通过考古调查,在灵岩山侧发现了大量的长条形土墩和长方形土墩,总长绵延数千米,并初步判断其为一处古代大型遗址。2001年春,对3处长条形土墩进行了试掘解剖,根据土墩结构和出土印纹陶片的时代,初步推测其为春秋晚期城墙。以上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吴都所在提供了重要线索。自2009秋至2010年秋,考古队在苏州西部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木渎古城址呈不规则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分布。其中,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城墙外侧均有护城河等水面遗存,古河道穿过城墙上的水门连通城内外。城内有小城1座,城内尚存的235处土墩包含有东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结合城址周边分布的大量两周时期聚落、墓葬、严山玉器窖藏等遗存。可以初步认定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规模大,等级高。十大考古评选专家认为木渎古城的发现解开了苏州一带东周时期大量不同等级墓葬、遗址和高等级玉器窖藏所构成的聚落群的核心遗址在哪里的谜题,为春秋时期吴国都城的探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该遗址入选2010年“十大考古发现”。 [图片] 木渎古城考古现场 47:44 这三个阖闾城,到底哪一个是吴国都城 简而言之,阖闾城是宋元时期对阖闾时期古城址的称呼,它有两种性质,“一种是阖闾所都之城,一种是阖闾所建之城”。无锡阖闾即为阖闾所建之城,姑苏城即为阖闾所都之城。木渎古城极有可能是诸樊南徙吴之后到阖闾徙都之前吴国的都城姑苏城所在。 51:00 从春秋城址看,有城即有墓,那么吴王墓究竟在哪里?——确实没有找到 52:00 真山大墓是唯一线索 56:00 虎丘下面没有墓,这是很清楚的。 60:00 虎丘路附近在2016年发现了三国时期的大墓,判断为孙权家族墓 [图片] 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墓葬分布情况 [图片] M1平剖面图 [图片] M5平剖面图 [图片] [图片] M5发掘情况 5号墓发现了残砖,上面有“吴侯”字样 [图片] [图片]M5出土的“吴侯”铭文砖 [图片] M5所出的“建兴二年”文字砖 76:00 下一期,时光探宝人是谁呢? -互动方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

76分钟
9k+
1年前

Vol.14「姑苏行」你为什么那么爱苏州博物馆?

这一次我们访谈的对象是一位女性馆长, 在一个非常温婉的城市里, 在一座被称为一个大师的小女儿的博物馆里。 本期时光探宝人 苏州博物馆 馆长 谢晓婷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2:12 一张榜单告诉你,苏博有多厉害 05:18 苏州需要一个怎样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本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 09:00 苏州博物馆如果只有建筑,是不够的。 11:13 苏博的明星文创,“文征明手植紫藤种子”是怎么发生的? 苏州博物馆 紫藤园 文征明手植紫藤种子 苏博 秘色瓷莲花碗 秘色瓷莲花碗饼干 20:30 一个女性视角的展览:董小姐 各位“董小姐”的“闺房宝贝” 随着昏黄的灯光渐弱,悠扬的音乐缓缓响起,在柔美、恬静的温馨氛围中,诸位“董小姐”在粉紫色的布幔后准备着带上她们的“闺房宝贝”闪亮登场。 首先出场的是“南宋彭州董氏”。她带着绝对碾压众人的财富横空出世。 南宋彭州董氏 拥有“宋代金银第一窖”的女人 在一本名为《寻蜀记》的书中写道:“南宋端平年间的一天,成都府彭州城,夜深了,董宅的灯还亮着,董家上下面色凝重,听说蒙古人进城,不但家中的金银器难保,连性命都难以保全。董家人商量再三,决定将金银器挖坑埋葬,暂避风头,尔后踏上流亡之路。藏于地下的这些珍宝,没有等到主人,而是尘封了近八百年之久,直至1993年才重见天日。 这个在四川彭州被发现的窖藏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宋代金银器窖藏,共发现南宋金银器3500余件,被誉为“宋代金银第一窖”。 南宋 瓜形金盏 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南宋 梅瓶 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可辨认形状的343件金银器中,有大量“董”“董宅”的铭文,《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一书中还特别提到了被命名为“董小姐”的首饰——金簪和金钗。簪身、钗身弯曲的折痕,是它们曾被经常使用的痕迹,可见董家大小姐的闺阁生活有多奢华。 南宋 金簪 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北宋包拯夫人董氏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作为“头顶一片青天,心中一个信念”的包拯的第二位妻子,董氏当时嫁与他成为续弦时,为官宦人家之女,而包拯在官场上还未大放异彩。董氏嫁于包家后,包拯才中了进士。董氏的祖先以军功任宁州刺史,秉公处事、德高望重、聪明正直,后升内殿崇班。她的父亲董浩,任鄂州武昌令。 与董氏有关的器物 在作为包拯夫人的时光里,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包拯辞世后,有不满包拯生前所为的人上门提议为其撰写墓志,董氏因知其人品和文采不佳,会影响后世对包拯的评价,就对那个人说,此事她已委托他人,轻松巧妙地化解了此事,“拯救”了包拯的声誉。这说明董氏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且眼光狠辣,对人对事有清晰的认知。 包拯夫人董氏墓志拓片 安徽博物院藏 一案几,一卷轴,一瓶花,简单的布置却意蕴深远,仿佛使观者得以重见她们当时的生活图景 董美人 书法中的“天下第一美人” 董美人以书法中的“天下第一美人”称号冠绝六宫,名、字不详,美人为其嫔位。她是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隋炀帝杨广同父同母弟,母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爱妾,病逝时年仅19岁。杨秀为哀悼她,写下了《董美人墓志》(全称为《美人董氏墓志铭》)。目前来说,这篇充满爱意的墓志铭也是后世了解董美人的唯一史料。 全文哀恸悲切,感人至深,寄托了对董美人无限哀思与怀念。结体端庄秀丽,严谨遒劲,为隋志小楷第一,备受书家推崇。董美人墓志原石在清嘉道年间在陕西关中出土,后不知所踪,原石拓本因此稀见难求。 清拓隋董美人墓志册(张伯英藏本) 故宫博物院藏 观众可以在现场看到上海博物馆吴湖帆藏本(上海淡墨本)、故宫博物院张伯英藏本(上海浓墨本)和朱翼盦藏本(关中浓墨本)等,并有南京博物院藏翻刻本可以和原石拓本作对比。 清拓隋董美人墓志册(吴湖帆藏本) 上海博物馆藏 清拓隋董美人墓志轴(朱翼盦藏本) 故宫博物院藏 展区现场 董小宛 “秦淮八艳”之一 要说诸位“董小姐”里名头最大的,就不得不提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的董小宛了。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字青莲,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 明 董小宛 小楷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扇面 吉林省博物院藏 根据《板桥杂记》中记载,董小宛“天姿巧慧,容貌娟妍”,从七、八岁的时候,她便开始学习书翰,并且“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随后成为他的妾室。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明 冒辟疆《影梅庵忆语》 石印本 苏州博物馆藏 “布幔”“镜子”以及复刻“包拯妻子董氏”的桌椅等设计,是策展团队在《影梅庵忆语》这本古籍中汲取到的灵感。 此次董小宛还出动了她的社交人脉与亲朋好友,为她拉票。 清 高垲题柳如是像轴 常熟博物馆藏 董琬贞 爱情事业两手抓的“现充” 此次最低调的董琬贞(1776—1849)却是现实中的人生赢家。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祖父是“嘉禾八子”之一的董潮,曾任内阁中书,父亲董襄是太学生。在19岁那年,认识了比她小两岁的汤贻汾(1778—1853)后,她开始了神仙眷侣般的婚后生活。她经常和丈夫一起诗词唱和,收集研究金石美术,或许受到其丈夫的影响,她的绘画作品中会带点阳刚之气,还会涉及到山水画。 清汤贻汾小竹里馆图卷(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山高水长》四联轴是一幅“刚柔并济”的山水画,构图新奇潇洒,笔墨层次丰富,从前景到后景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在树石、院落等细节之处,又能看到一个女画家的细腻与柔情清 董琬贞 《山高水长》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作为苏州博物馆的女性主题系列的首展,本次展览从本馆的一个馆藏中得到灵感,开始搜集董姓女性历史人物,抛开了惯用的宏大叙事,通过一件件与各位“董小姐”颇有渊源的精选文物,使得观众得以“偷窥”她们的日常生活景象,了解她们那乘风破浪的精彩一生。更多关于“董小姐”的故事,就留待观众亲临现场,一探究竟吧。清 董琬贞 《牡丹图》上海博物馆藏她们不应仅仅以“董氏”的身份为人所熟知,虽受限于客观历史条件,但她们在诗书画等艺术领域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她们,是你,也是我,亦有着鲜活、独特的一生,更应该作为独立的身份为人所尊重。27:00 贝聿铭先生的小女儿——对细节极致的关注 逛博物馆就像逛自[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28:00 贝聿铭的小女儿——对细节的极致 宋画斋 宋画斋 明书斋 源头原在 文震亨 《长物志》 35:00 为什么还要有一个西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 国际合作馆 一年一展,正在展览的是“罗马——城市与帝国” 47:00 中国的博物馆是和观众一起成长的 49:00 加入实在约不到苏博的参观,怎么办? 最后,我想说:苏州是我最爱的城市有一个原因就是苏州有一个苏博,而我今天跟谢馆长聊了以后,我觉得我更爱苏博了,真的是更爱苏博了,因为苏博有一个谢馆长。 -互动方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53分钟
20k+
1年前

Vol.13「丝绸之路」对不起,你可能误会了“丝绸之路”!

我因为出差去高原,高反严重,导致在高原的几天根本没办法剪节目,所以耽搁了一次更新,在这里,先给大家道个歉。我后面会加快更新节奏也谢谢大家的宽容天这期节目嘉宾是一位学者,当我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个性和他的文字一样,鲜明而强烈。可能是因为他常年走在一条自古以来声名赫赫,说是喧嚣又是寂寞的路上,这条路,叫丝绸之路。 本期时光探宝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侯杨方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4:41 凭什么说,这才是丝绸之路? 07:00 什么是历史地理? 10:40 按照现有研究成果,有没有可能一比一的复原玄奘之路? 丝绸之路轨迹的路线和地标:http://silkroad.fudan.edu.cn/ 12:37 什么是“精准复原” 16:30 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中国人对外探索的欲望这么强 21:00 自信才包容 22:22 张骞是历史上记录的走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在这之前,有人走过吗? 24:00 兵马俑的制造,是不是有外来工匠的可能? 26:54 如果这条路在秦时期是通的,为什么后来又断了?到汉才通? 29:07 为什么说这条路是“天马之路”“佛教东传之路”“健陀罗艺术东传之路” ,这条路带来了什么? 33:00 佛教到底啥时候传到中国的?可能比汉明帝时期更早。 34:30 佛教东传必然要翻越新都库什山山脉,越过阿姆河到中亚地区吗? 38:00 经典丝绸之路的三个标志 39:45 汉唐玉门关的位置 40:00 小方盘城遗址不是玉门关 44:20 唐玉门关和汉玉门关不是一个地方,玄奘曾在此偷渡 49:00 铁门的遗址 空中看铁门 52:42 丝绸之路不是大家概念里的沙漠,而是沿着绿洲水草而走。 56:00 法显真的是一个人走的这条路吗? 58:00 活捉一个塔克西拉的假文物贩子 60:00 除了葱岭,没有必经之路 61:00 推翻了《道士塔》的观点,聊一个真实的斯坦因和王道士的故事 63:00 历史给我们的是结论,长大以后我对历史的兴趣就是来源于这个结论从何而来,然后我们会发现这个结论可能有很多种可能,而那可能又从何而来呢?我甚至今天觉得历史学家们的脑洞有的时候可能是推开了一扇,未曾想过的门。有的人忙着找证据、吵架坐而论道,但有的人早就走在出发的路上,你是哪一种呢?谢谢侯教授。 -互动方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64分钟
27k+
1年前

Vol.12「西望长安」他设计了当代最先进的遗址博物馆 他说:每一个历史都值得尊重

今天这一期的嘉宾不在博物馆工作,但我觉得他是极懂博物馆,极懂西安的一个人,刘克成老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他设计了汉阳陵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贾平凹文学馆、南京科举博物馆等太多让人惊叹的作品。这次的访谈也非常有趣,刘老师特地通知了他在带的研究生,博士生旁听。访谈完以后我才意识到,这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含金量太高了!以至于我在做剪辑稿时,一边听一边内心狂呼,说得不能再对了! 本期时光探宝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克成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02:29 “一土二古”是 对西安的最初感觉 08:19 对西安的感觉的改变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尽管当时并不想留下来 09:58 回民街的老太太,拿出了25万美金的碗 11:55 一起吃泡馍的老大爷,一屋子的线装书惊呆了刘老师 13:50 司马迁故里,韩城的老农民没有一个看得上书法家的字 23:05 西安,保持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传统建筑的特点 23:21 不能把历史简单的归结为汉唐 25:53 这40年来把城市遗产不当回事的建筑师是主流,这是要反对的 27:20 “修旧如旧”是历史想象的旧,不是真的旧。是不是主流不好说,但力量很顽强。 28:00 坚持中国建筑固有样式,和故有之风格,给新建筑穿衣戴帽,市场也不小。 29:00 用现代的眼光,当代的视角,用中国的哲学来解读和表达中国建筑。刘老师认为自己是这一种。 30:00 反对“典范”。希望,建筑就属于这个场地。场地包括这个场地的历史,现实,同时考虑这个场地的未来。 32:00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精彩故事 远景 西市东北十字街 总平面图 52:51 汉阳陵博物馆,一无所用,气象万千(这个故事也太精彩了) 入口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遗址大厅 门厅引道 参观廊 74:40 透露一点石峁遗址公园工作进展 92:00 统万城博物馆 94:51 南京科举博物馆——您对夫子庙现在的周边满意吗? 100:00 贾平凹文学馆,也很有时间的故事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光廊内景 107:00 任何历史都值得尊重 117:00 想给未来留下什么? 122:00 花絮 -互动方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123分钟
8k+
1年前

Vol.11「西望长安」十年泡在考古工地揭开石破天惊的秘密的他给了我们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最强攻略

为采访这个嘉宾,我看了很多资料,包括在陕西考古博物馆泡了两天。内容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石峁——石破天惊的发现”;第二部分是“中国第一考古人做的博物馆”本期时光探宝人,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考古工作者,直到采访他的时候,他都提醒我,“我是业务出身。。。” 可是,令我懊恼很久的是,节目有点小遗憾。请大家原谅。 本期时光探宝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孙周勇 (上面这张照片,我就是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的照片墙上拍的,应该是孙院长在工地上的样子)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 今天博物馆部分图片特地没有写文字,但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是根据节目的顺序来发的,大家可以听着节目找细节 05:01 石峁遗址前传 东亚最大石头城市——石峁遗址 08:01 2011年石峁遗址开始发掘,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图片] 石峁遗址卫星图 [图片] 城墙 [图片] 皇城台 [图片] 外城东门址 [图片] 卫星图 13:15 石峁出现的年代,大概在4000年前,大概对应的时间是夏 14:00 石峁遗址的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它的发现不断在刷新认知。 [图片] 石峁遗址位置图 15:00 石峁遗址裸露在地上地上的遗址,东亚最大的都邑遗址。 [图片] 卫星图 [图片] 平面图 [图片] 内瓮城 [图片] 瓮城城墙 [图片] 角台 [图片] 门塾 [图片] 城墙 [图片] 城门墩台 33:00 藏玉于墙 在石峁外城东门和皇城台均发现墙内藏有玉器 [图片] 玉人 明显的鹰钩鼻 [图片] 玉圭 [图片] 玉璇玑 [图片] 玉璜 [图片] 玉鹰 [图片]玉铲 [图片] 玉虎头 [图片] 玉钺 [图片] 牙璋 [图片] 玉环 38:00 为什么会“藏玉于墙”,这是一个谜。可以从玉的来源去探索,可能来源于石峁集团内部的小区域,小群体。 41:00 石峁可能就是一个“圣都”,是当时人心中的“耶路撒冷” 41:50 外城东门的祭祀坑,被杀的人到底是谁? [图片] 头骨 48:00 陶鹰,可能是在台顶,之后被人推下来的。用三年时间拼对。 51:00 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图片]▲皇城台门址(局部) [图片]▲石峁出土口簧 54:00 圆弧状转角,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张脸。是重大的发现 目前已知皇城台大台基拐角均为圆弧状转角,刚刚出土的这件石雕处在西南拐角处,其整体形状被加工成圆弧状转角石,从考古学上为证明石峁石雕最初的用途、原生的位置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 57:00 介绍我国第一个考古人的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 58:00 非常精彩的文物修复展厅,全国第一个以常设展的方式展示考古现场 62:00 考古人如何用博物馆讲故事 65:22 最精彩,但最容易蒙圈的“文化谱系厅”——也是考古学最重要的成果 67:00 人类到底从哪里来?是从非洲来,还是多点起源?中国人是不是本土起源的? 69:00 考古发现展厅,是体量最大的展厅。 -互动方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本期采访支持:罗巍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片花演绎:吴伊端 谢谢坚持听完的你,本期,评论区抽奖!

94分钟
8k+
1年前

Vol.10「西望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长安,是一扇门

本期节目是 5.18「国际博物馆日」 特别节目。其实也没有特别特别的,主要特别在5.18前我特别忙的时候,把这期节目赶出来了,还特别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史上最难约的博物馆,而这座博物馆甚至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寻根。 本期时光探宝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党委书记 馆长 侯宁彬 主播:宝藏姐姐 -时间轴-(这两天太忙了,所以抱歉今天的shownotes 简单一点) 02:12 长安是一扇门 04:30 侯馆长带领大家先推开长安的大门,他会选择哪座城门? 05:38 朱雀大街有127米宽,而现代足球场的长度是108米,想象一下这个感觉 07:56 唐代的l里坊制度 09:40 今天进长安,我们选这个门 12:58 如果今天你到了西安,侯馆长给你一个强大的“长安十二时辰” —— “长安(博物馆)攻略” 20:00 侯馆长认为陕历博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 22:00 陕历博展品的四大特色,以及侯馆长特别提到的一些展品 34:00 秦始皇陵到底有没有被盗过? 39:00 汉俑和兵马俑的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里技术有如此大的断层? 43:00 西安是否太沉浸在“周秦汉唐”里?西安别的时期的文化如何体现? 48:27 陕历博为什么这么难约? 50:00 将来 会有一座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分馆-秦汉分馆 -互动方式- 即刻 :小藏 门道儿 抖音:宝藏姐姐 (因为开始忙《门道》,几乎没空更新视频,但这里依然有几百个文史向短视频正在等你刷) 粉丝群:+微信 mmcg1011 微博:@门道里的宝小藏 (多年不用微博了,为了《门道》欢迎来聊) —没有这几位咱们就玩不转— 总策划:孙锴 监制:刘佳 制作人:李汨汨 学术总顾问:沈旸 本期采访支持:罗巍 音频制作:陆正国 视觉设计:王云霓

53分钟
29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