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读书会
聊点跟书有关的事儿

Album
主播:
然少、Ryan_Yj9w、咸慧
出版方:
然少
订阅数:
2,579
集数:
25
最近更新:
4个月前
播客简介...
几个爱书人凑在一起,聊点跟书有关的事。不太懒也算不上勤劳,不会太严肃也不是绝对正确,无用正好。
无用读书会的创作者...
无用读书会的节目...

第十八期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卷一丨无用读书会

无用读书会

“即使在巴黎,遇到春天,我也不去拜客,不去听那些无聊的敷衍,而是要到乡下来探望第一批开花的山楂树“, 此刻初夏时节,山楂树的花大概落了,《追忆似水年华》·卷一来了。 《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作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这部作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巅峰之作 ,核心主题是时间、记忆、艺术。创作于1913–1927年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卷一《在斯万家那边》讲述了马塞尔的童年记忆、斯万的爱情以及贡布雷的社会百态 。 《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本身就是普鲁斯特对抗时间与遗忘的宏伟工程。这位深居简出的作家将生命最后十几年完全奉献给这部作品,仿佛要通过文字的永恒性来拯救那些终将消逝的瞬间。 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座记忆的宏伟宫殿,在这里,普鲁斯特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证明,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每一次回忆时的重新创造。当玛德琳蛋糕浸入椴花茶的那一刻,整个贡布雷小镇从味觉的深渊中升起,这种“非自主记忆”的魔法,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意识如何保存并重构那些我们以为永远失去的时光,使那些本来会随着个体死亡而消失的过去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选书阶段我们曾在加缪和普鲁斯特之间几番拉扯,最终决定用绵长的时光重新去读《追忆似水年华》。事实证明,这段阅读经历很值得也很特别。阅读它并不容易,但它却又最贴近我们的日常。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难忘的记忆,如果我们的讨论能让听友想起一些,那便算是成功了。 【译本】 此次三位主播统一,选取了最经典的大家合译本,普鲁斯特语言的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非常推荐。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0:05 花絮&书籍简介 02:15 大家的阅读感受 16:16《追忆似水年华》的地位为何如此高 19:13 姨妈的病和表演;文艺作品中的类似形象设置 27:32 姨妈与马塞尔祖母的区别;为什么姨妈不喜欢外出 30:25 弗朗索瓦丝:与《喧哗与骚动》里迪尔希的对比;与姨妈的组合关系 33:54 与英国小说里管家的形象对比;性别设置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佣人形象 40:40 外祖母的形象 42:55 佣人对传统架构的拥护源自何处;对比现代社会;他们维护的是什么 50:55 普鲁斯特对记忆场景的描述,语言风格以及意识流写作的探讨和选段阅读; 讨论如何阅读《追忆似水年华》 54:54:我想起了冬天的房间。睡觉时人缩成一团,脑袋埋进由一堆毫不相干的东西编搭成的安乐窝里:枕头的一角,被窝的口子,半截披肩,一边床沿,外加一期《玫瑰花坛》杂志,统统成了建窝的材料,凭人以参照飞禽筑窝学来的技巧,把它们拼凑到一块,供人将就着栖宿进这样的窝里。遇到冰霜凛冽的大寒天气,最惬意不过的是感到与外界隔绝(等于海燕索居在得到地温保暖的深土层里)。况且那时节壁炉里整夜燃着熊熊的火,像一件热气腾腾的大衣,裹住了睡眠中的人;没有燃尽的木柴毕毕剥剥,才灭又旺,摇曳的火光忽闪忽闪地扫遍全屋,形成一个无形的暖阁,又像在房间中央挖出了一个热烘烘的窑洞;热气所到之处构成一条范围时有变动的温暖地带。从房间的旯旯旮旮,从窗户附近,换句话说,从离壁炉稍远、早已变得冷嗖嗖的地方,吹来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凉风,调节室内的空气。 56:46 追忆过往:为何曾经的人拥有大把时间 1:03:00 《追忆似水年华》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吗?今昔生活的对比; 如何躺平;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形态 1:08:42 我们去梅塞格利丝那边散步时,一走进田野,就再也离不开田野了。风好像通过一条无形的小路,无时无刻不把田野吹遍,我觉得风是贡布雷独有的神仙。每年,我们一到贡布雷,为了切实感受一下我确已身临其地,我总要登高去寻觅风的足迹。它在犁沟里跑着,叫我跟在后面追赶,在梅塞格利丝那边,在那片鼓鼓溜溜的、几十里都不见沟壑的平原上,风总在人们的身边吹拂。我听说斯万小姐经常去朗市住几天,虽然离这儿有几十里之遥,由于中间没有阻隔,距离也就相对地缩短了。炎热的下午,我看到那同一股轻风从极目处吹来,把远方的麦梢压弯,然后像起伏的波浪驰遍寥廓的田野,接着它暖暖乎乎地、悄声细语地伏到我脚下的野草丛中。我与她共有的这一片平原仿佛使我们更接近,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我当时想,这股轻风曾从她的身边吹过,风的悄声细语传来了她的某些消息,只是我听不懂罢了。所以,风吹拂过我的跟前时我拥抱了它。左边有一个村庄,叫尚比欧村(本堂神甫称它为Campus Pagani——异教庄)。右边,在一片麦田的上面,遥遥可见圣安德烈教堂的两座钟楼,雕琢得很精致,颇有乡土风味,它们也跟麦穗似的,尖尖翘翘,瓦片蜂窝般地一格格紧扣成行,像正在变黄的麦粒。 1:10:45 窗户上好像有什么东西碰了一下,接着又像有人从楼上的窗子里撒下一把沙子,簌簌地往下落,后来这落下的声音扩散开去,规整得有板有眼,变成了潺潺的水声,琤琤淙淙地响起来,像音乐一般,散成无数小点,到处盖满:下雨了。 1:11:50 意识流写作的美妙之处; 读书重情节还是重文笔 1:17:46 阅读场景的塑造:玛德琳蛋糕与茶; 回忆童年印象深刻的食物: 白糖茶水; 泡面不加调料; 热水泡山楂; 老面包; (再也找不到品牌的)芝麻饼干,钙奶饼干泡水; 桃酥; 花生馅儿月饼; 白糖,蜡烛烤粉条; 【如果你也有記憶深刻的食物,欢迎在留言里与我们分享🫕】 —— 1:31:01 斯万的两个世界;奥黛特人物的塑造; 爱情与自恋; 社会与阶级; 1:46:47 交际花与古代名妓的对比; 交际花与社交名媛; 社交名媛的现代化演变以及折射的社会意识演变:钱、权、阶级逐渐脱离普通讨论 2:05:20 书中反映的法国阶级变迁;斯万的所谓爱情值得吗? 2:11:05 普鲁斯特与简·奥斯汀书写的异同 2:17:20 英法对于同性恋的不同态度;书中对同性恋的描述 2:21:55 马塞尔对吉尔贝特的迷恋;俄狄浦斯情结 2:23:35 人最早的记忆可以到什么时候? 2:32:27 近期让人开心的推荐: 1. 书籍&电影《小妇人》 2. 电视剧《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日版《小森林》;宫崎骏的动画 3. 《文艺评论的实验》C·S·刘易斯 《末日逼近》斯蒂芬·金 【提及的作品】 书籍: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达洛维夫人》伍尔夫 《长日将尽》石黑一雄 《博闻强记的富内斯》博尔赫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三言二拍 《声誉》唐诺 《重读》唐诺 【下期阅读书目】 《马格斯·哈弗拉尔》穆尔塔图里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Debussy - Rêverie

173分钟
99+
4个月前

第十七期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无用读书会

无用读书会

【导读】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 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出自《箴言书》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失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城市突然出现了第一个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这种奇怪的白色眼疫如野火般蔓延开来,一批又一批的感染者被隔离起来。 与失明一起蔓延的还有人们的恐慌,社会秩序的崩溃,道德的沦陷,人性的丧失。隔离区发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情。 而在这些失明者中间,只有一个女人能够看见,“能够看见”的特权让她幸运,也让她不幸。 这是个疯狂的故事,令人生畏的故事,也是警示的故事,令人深思的故事。 希望通过这本书和这期节目,我们能跟读者和听众一起体验、一起思考、一起看见、一起观察。 【谁在聊】 主持:咸慧 然少、Ryan 【时间轴】 00:14 书籍介绍 01:16 阅读感受 11:59 为什么将疾病设定为白色眼疫? 19:48 角色分析:医生的妻子 医生妻子的选择与牺牲、反抗与拯救、痛苦与坚韧 35:30 故事中对女性的残暴行为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48:00 医生妻子的“圣母”设定真的是她本人想要的吗?她如何消解这种被强加的责任和痛苦? 52:48 男人會如何面对“被牺牲”的状态? 54:55 医生妻子为什么会在丈夫背叛后第一次对别人说“我能看见”? 57:17 角色分析:医生 01:06:24 角色分析:戴墨镜的女孩与戴眼罩戴老人及医生的关系 01:10:30 隔离角色间混乱的人物关系(⊙o⊙)…;性之于男人 01:14:45 角色分析:第二个失明的人(偷车贼) 01:18:01 隔离中心的选择:精神病院的隐喻 01:21:59 发生在隔离中心的一切是必然的吗? 01:28:11 如果未失明者是男性,故事会有不同的走向吗? 01:42:15 如果作者是一位女性作家,将会从何种角度诠释这个故事? 01:44:19 权力的逻辑 01:46:50 如果你是那个看得见的人,会怎么做? 01:47:21 对于小说的结局是什么感受? 01:53:08 下一本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01:56:13 推荐 1、书籍类 三浦紫苑《多田便利屋》 小川糸《山茶花文具店》 厄休拉·勒古恩《我以文字为业》 乔治·桑德斯《漫步在雨中池塘》 杨本芬《秋园》 2、影视剧类 日剧《热点》 日剧《住宅区的两人》 3、综艺类 《小姐不熙娣》 4、流派 斯多葛学派 【提及到作品】 若泽•萨拉马戈《死亡间歇》 若泽•萨拉马戈《复明症漫记》 【下期阅读书目】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剪辑&音乐】 剪辑:咸慧 音乐:Saman by Ólafur Arnalds

130分钟
99+
7个月前

「随机掉落·共读」卡瓦菲斯:伊萨卡岛

无用读书会

【导读】 今天是「无用读书会」播客上线一周年,恰逢除夕,谨以卡瓦菲斯的这首《伊萨卡岛》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直很喜欢这首诗,本想用它庆祝元旦,但因为我们实在热爱且勤劳,临时掉落一期总结篇,于是它被延后,暂且放置于此,同时预告下一期即将上线。 这一年谢谢大家的陪伴,愿我们始终热烈,愿前方道路漫长,愿新岁盛满奇迹。 【正文】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冒险,充满探索。 不要惧怕拉斯特里戈尼人、独眼巨人, 或愤怒的波塞冬, 你永远不会在旅途中遇见他们, 只要你的思想保持崇高, 只要高贵的感情触及你的灵魂与身体。 你不会遇见拉斯特里戈尼人, 也不会遇见独眼巨人, 更不会遇见狂暴的波塞冬, 只要你不将他们带进你的心, 只要你的心灵不让他们挡住你的路。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愿清晨充满奇迹, 当你首次靠岸于那些从未见过的港湾; 愿你在腓尼基市场停留, 购得精美的物品, 珍贵的珍珠与珊瑚, 琥珀与黑曜石, 还有各种令人陶醉的香料, 尽你所能购买最芬芳的香气; 愿你造访众多埃及城市, 学习学者们的智慧与知识。 别急着赶路, 让你的旅程持续多年, 等你老去,满载旅途中所得的富足, 才最终抵达伊萨卡。 伊萨卡将给你最珍贵的礼物: 这趟旅程。 若无她的召唤, 你永远不会启程。 但她无法给你更多, 因为她已经让你变得富有。 若你发现伊萨卡并不如你所想, 请不要感到失望。 你变得睿智、充满经验, 也已经懂得伊萨卡真正的意义。 【关于诗人&诗】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是希腊近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深刻的哲思和对历史的敏锐洞察闻名。生于亚历山大的他,徘徊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既沉浸于古希腊的辉煌,也感怀现代世界的无常。他的诗作往往平实中蕴含力量,细腻中渗透哲理,而《伊萨卡岛》便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首。 《伊萨卡》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旅程为灵感,将伊萨卡岛从一个具体的地理目标升华为人生追寻的隐喻。它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心中向往的归宿,但更重要的是到达之前漫长而丰富的旅途。诗中的“拉斯特里戈尼人”“独眼巨人”与“波塞冬”,代表人生路上的恐惧与挑战,而最终抵达伊萨卡的那一刻,意味着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觉悟。 真正的“伊萨卡”不在远方,而在俯仰之间。 【音乐】 《清晨》

2分钟
99+
7个月前
无用读书会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