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分派
左手价值,右手动量,做一个投资上的精分派

Album
主播:
张翼轸
出版方:
张翼轸
订阅数:
7,523
集数:
44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左手价值,右手动量,做一个投资上的精分派
精分派的创作者...
精分派的节目...

接受不完美:为何在慢牛预期下,我仍坚守杠铃策略?

精分派

最近一篇研报指出,过去几年表现优异的“红利+小微盘”杠铃策略,在未来可能失效。作为这一策略的长期拥趸,我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期节目,我通过详细的历史回测,深入剖析了杠铃策略的优势、软肋以及它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面对可能的风格切换,我应该放弃它,还是继续坚守?这不仅是对一个策略的探讨,更是对我自己投资体系的一次审视和思考。欢迎收听。 Shownotes 00:00 一份研报引发的焦虑:杠铃策略会失效吗? * 一份国投证券的研报以日本股市为鉴,预测A股正进入“新胜于旧”的第二阶段。 * 报告核心观点:在这一阶段,过去有效的杠铃策略(红利+小微盘)将逐步失去超额收益。 * 作为策略拥趸,这个结论让我开始反思:杠铃策略真的会失效吗?我该怎么办? 02:02 历史回测(一):基础杠铃策略的真实表现 * 通过回测2016年至今的数据,基础杠铃策略(中证红利+中证2000)年化收益3.37%,显著跑赢万得全A的0.92%。 * 该策略在2022年熊市中表现抗跌,但在2017、2019、2020年的大盘蓝筹和核心资产牛市中则明显跑输。 * 结论初显:杠铃策略并非万能,其表现在不同市场风格下分化严重。 04:20 历史回测(二):增强版策略能否扭转败局? * 在小微盘部分加入每年5%的超额收益后,策略年化收益提升至5.9%,但仍无法在核心资产牛市中跑赢市场。 * 进一步整合A股与港股的高股息资产后,年化收益可达7.13%,但依然无法改变在特定年份跑输的宿命。 * 这说明杠铃策略的底层因子(小盘、价值)决定了它在“大盘成长”风格占优时必然处于劣势。 07:51接受不完美:策略的宿命与投资者的心态 * 回测结果虽然令人有些失望,但也让我释然:投资中不存在永远获胜的“圣杯”。 * 一个策略必然有其优势期和低迷期,关键在于理解其低迷的根源,并判断自己能否接受。 * 金句:“你在拥抱这样一个策略的时候,就不能希望它是个常胜将军。” 08:50 为何坚守?相信红利 * 尽管未来可能是大盘成长的天下,我仍决定将杠铃策略作为底仓,核心是“未胜先虑败”。 * 红利策略的本质是“高抛低吸”的反转投资,它通过股息率筛选机制,天然适合应对A股波动大、成长持续性弱的市场环境。 * 如果未来A股无法走出长期慢牛,红利策略将是应对悲观情况的有力对冲。 12:07 为何坚守?相信小微盘 * 引用《股市长线法宝》的观点,单纯的小盘股因子超额并不稳定,但“小盘价值”因子的长期有效性更强。 * A股小微盘的超额收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散户的非理性交易,量化基金通过专业模型收割“韭菜”,从而产生Alpha。 * 金句:“打不过就加入,你至少和量化割韭菜的要站在一边。” 17:17 总结:作为核心仓位,与杠铃策略共存 * 杠铃策略的价值在于,即使市场长期表现平庸,它依然能提供相对可观的收益,适合作为稳健的底仓。 * 选择它,意味着你放弃了在大盘成长牛市中获取极致收益的可能,换取了更强的防御性和稳定性。 *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配置,将杠铃作为核心,再搭配一些进攻性强的卫星仓位(如科技成长股)来增强组合的弹性。

18分钟
2k+
1个月前

串台:​AI正在淘汰谁?实习生、普通人和不愿拥抱变化的投资者

精分派

AI时代,打工人如何靠科技赋能工作和财富?本期串台了“大方谈钱”,分享如何将AI深度融入内容创作、投资分析的全流程。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能帮你对抗「羊群效应」的心理教练。当人人都谈论AI时,我们该如何正确地提问、聪明地使用,并最终让它成为我们理性决策的伙伴?这期节目,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Timeline 00:38 拥抱AI,是专业态度的体现 * 我认为,一个讨论AI的节目,如果提纲没有AI参与,反而是不专业的。 * 我始终是一个技术发烧友,拥抱新技术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别用错。 02:45 我的AI工作流:AI如何贯穿我内容创作的始终 * 我的内容创作,从提纲、稿件、封面图到shownotes,几乎每个环节都有AI的深度参与。 * 我甚至会用AI帮我写代码,做一些自动化小工具,把琐碎的工作交给它,这不仅节省时间,更能提升我的工作愉悦感。 * 金句:「如果一件事情要重复做三遍,就一定把它自动化。」 06:22 为什么我认为AI比实习生更可靠 * 教会实习生并检查其工作,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情绪损耗。 * AI不知疲倦、态度良好、不会犯错,能完美胜任重复性、低门槛的工作,这是对“灵活用工”的终极替代。 09:38 普通人如何更好地使用AI?从拥抱新工具开始 * 我承认,普通人与专业人士在AI使用上存在差距,比如我能让AI写代码来解决问题。 * 但好消息是,大模型和飞书这类工具正不断拉近这个距离,前提是你愿意去学习和使用它们。 13:36 我的进阶玩法:用API实现模型“比稿”与“接力” * 我推荐大家尝试API和客户端(如Cherry studio),这能让你同时调用多个模型,看谁做得好。 * 我会用这种方式做“模型接力”:简单工作交给便宜模型,复杂创作交给昂贵模型,无缝衔接。 16:50 我如何用AI实现视觉表达的专业感 * 我公众号的封面图都由Midjourney生成,通过“风格参考”功能,我建立了一套成本极低的统一视觉VI。 * 我还会让AI根据文章内容生成定制化的SVG插图,这比随便找张照片做配图要专业得多。 19:16 我眼中的大模型“性格” * 用多了你会发现,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脾气:Gemini有点啰嗦,Grok则非常发散。 * 我在做理财思路的头脑风暴时就特别喜欢用Grok,它总能给我意想不到的启发。 20:26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ChatGPT?因为“长期记忆” * 尽管新模型层出不穷,但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依然依赖ChatGPT,它的核心壁垒是“长期记忆”。 * 它能记住你的偏好和历史对话,这种“被了解”的感觉,让它超越了工具,产生了一种情感连接。 31:53 AI在投资界的应用:远超你的想象 * 其实,量化基金早就在用神经网络等AI技术分析结构化数据(量价因子)。 * 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的新价值,在于处理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但对专业机构而言,这更像是锦上添花。 35:36 给普通投资者的忠告:别让AI帮你回测,让它当你的心理教练 * 我必须提醒大家,通用大模型给出的投资回测报告基本是“幻觉”,它没有真实数据,只是在“扮演”一个分析师。 * AI对普通人最大的价值,是扮演一个理性的心理分析师,在你被市场情绪裹挟时,给你一个客观冷静的声音,帮你对抗“羊群效应”。 40:15 如何向AI提问,才能获得高质量建议? * 我建议你为自己建立一个“数字孪生”文档,写清你的财务、家庭、目标、性格等背景信息。 * 提问前先把这个“个人说明书”发给AI,它了解你越多,给出的建议才越有价值。 * 这个方法论由李继刚老师的“乔哈里视窗”理论启发,核心是补足AI不知道的、关于你的信息。 49:25 AI时代,专业知识的价值被放大了 * AI看似拉平了差距,但我认为它实际上放大了专业人士的优势。 * 因为你懂的越多,就越能提出精准的问题,从而解锁AI更深层次的能力。你的专业知识,就是你施展“赛博魔法”的咒语。 54:15 停止让AI推荐基金,试试让它“读懂”基金经理 * 我不建议让通用大模型推荐具体基金,这是典型的“垃圾进,垃圾出”。 * 我更推荐的用法是,把基金经理的访谈稿喂给AI,让它帮你分析其中的言下之意、情绪和回避的问题。这才是它真正的强项。 01:02:06 我如何看待AI与投资:捕捉Alpha,而非预测Beta * 我自己用AI做投资,主要是做策略回测,验证我的理念,但我不会让它做预测。 * 我认为AI的价值在于捕捉Alpha(超额收益),而非预测Beta(市场走向)。普通人与其自己钻研,不如选择优秀的量化产品去享受成果。 01:09:23 我的创作哲学:深耕专业,而非迎合流量 * 我清楚,用AI去迎合流量很容易,但我选择不这么做,因为写小白内容对我自己没有成长。 * 我更愿意深耕有壁垒的内容,这既是对我自己的投资,也是一种人群筛选。在投资这个领域,年龄和深度,本身就是一种资本。 本期制作 嘉宾:张翼轸 主播:章衡 惟惟惟 制作:余冬

72分钟
1k+
1个月前

EP 42一场“宫斗”催生指数投资革命:指数基金之父的另一面

精分派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本我做了封底推荐的书——《长赢》。这本书讲的是指数巨头先锋领航和创始人约翰·博格的故事。我们总以为博格是指数投资的坚定信徒,但这本书揭示了更复杂的真相:他创立指数基金,竟带有“复仇”的色彩。更有趣的是,先锋领航不仅有指数业务,还有庞大的主动业务。它的真正的护城河,可能不是指数投资,而是低费率和持有人至上的信托责任。对于当下的A股市场,先锋领航的经验或许能有启示。 00:00:08 不只是指数基金:重新认识先锋领航 * 为新书《长赢》撰写的推荐词。 *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约翰·博格之外的先锋领航,特别是其庞大的主动基金和投顾业务。 * 先锋领航真正的信仰并非指数投资,而是“低费率”与“以持有人为本的信托责任”,这对A股市场有重要启示。 01:26 “指数基金之父”的B面:博格曾为主动投资辩护 * 约翰·博格年轻时并非指数投资的坚定信徒,甚至曾撰文为主动基金辩护。 * 引用JP·摩根名言:“每个重大商业决策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和一个真实的原因。” * 博格创立指数基金的“真实原因”远比“合理原因”更富戏剧性,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 03:43 一场“复仇”催生的指数基金革命 * 约翰·博格在威灵顿资产管理公司遭遇权力斗争,被自己请来的合伙人“踢出局”。 * 为绕开“不能从事资产管理”的限制,博格巧妙地提出指数基金不属于“主动管理”,从而创立了先锋领航。 * 首只标普500指数基金发行惨淡,募集规模远不及预期,初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06:24 绕开限制,时势造英雄 * 先锋领航早期依靠市政债券货币基金站稳脚跟,而非权益指数基金。 * 博格再次巧妙地推出“免申购费”直销模式,绕开了“不能从事分销”的限制,这也被视为一种“报复”手段。 * 70年代末的高通胀和高利率环境,让锁定高收益的债券基金业务大获成功,可谓“时势造英雄”。 09:45 先锋领航的秘密武器:被忽视的主动基金业务 * 与大众认知相反,先锋领航拥有庞大且成功的主动基金业务,早年甚至靠此支撑公司发展。 * 其主动基金同样贯彻“低费率”原则,例如传奇基金经理约翰·内夫的温莎基金,管理费低至0.37%,甚至低于许多指数基金。 * 博格坚持降低主动基金费率,既是为持有人创造价值,也被认为是打压老东家威灵顿收入的策略。 12:20 低费率之外:先锋领航主动基金跑赢同行的深层原因 * 数据显示,即使将费率调整至行业平均水平,先锋领航的主动基金业绩依然显著优于竞争对手。 * 这部分挑战了博格“主动基金跑输只是因为费率高”的核心论点,说明优秀的基金经理确实能捕捉到超额收益。 * 博格理论的前提“机构投资者构成市场整体”存在漏洞,散户等其他参与者的“错误交易”为专业机构创造了获利空间。 15:36 持有人利益至上:独特的股权结构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 先锋领航由基金持有人共同拥有,不以盈利为目的,核心目标是为持有人降低成本。 * 公司文化强调信托责任,薪酬低于同业,吸引的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才。 * 实践案例:在2000年科网泡沫顶峰时拒绝发行科技基金;主动收回规模过大的委托资金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18:51 正向循环与A股启示:主动投资的理想路径 * 先锋领航利用其庞大资金体量与外部优秀管理人谈判,以更低成本合作,形成“低费率-好业绩-更大规模”的正向循环。 * 主动与被动并非绝对对立,关键在于合理的费率和真正的信托责任。 * 中国主动基金降费是积极信号,精品化、爱惜羽毛的基金公司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1:06 浮动费率能否将基金公司与持有人利益绑定? * 中国虽然无法复制先锋领航的股权结构,但浮动费率等制度创新,是绑定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的有效尝试。 * 这种机制促使基金公司不再唯规模论,而是要真正为持有人创造价值。 * 伴随着费率改革和有责任心的基金经理涌现,中国主动基金行业依然大有可为。

22分钟
1k+
1个月前

EP41 复利信徒 vs. 单利玩家:你的钱应该为未来服务,还是为现在买单?

精分派

你听说过那个著名的“星巴克理财学”吗?据说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钱,几十年后就能坐拥百万财富。这个数学题成立,但人生题呢?为了一个遥远的数字,我们是否要压抑半个世纪的渴望,牺牲当下的体验和成长?当70岁拿到这笔钱时,青春的好奇与活力早已不在,这样的财富还有多少意义?在这期节目中,我想和你探讨理财中这个终极的平衡难题。我们究竟该做着眼未来的复利信徒,还是活在当下的单利玩家?又或者,是否存在一条中间道路,能让我们既拥有未来,也不辜负现在?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00:08 「拿铁理财学」:复利的诱惑与反思 * 一个著名的理财假设:每天省下一杯咖啡钱,通过复利投资,几十年后能积累百万财富。 * 数学上成立,但引出一个核心矛盾:为了遥远的未来,是否值得牺牲贯穿整个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品质? * 在着眼未来的“复利信徒”与活在当下的“单利玩家”之间,如何寻找平衡。 03:25 复利思维的陷阱:被忽略的“人生回报率” * 复利的核心是延迟满足,但这背后有极高的心理成本,甚至可能磨灭人的好奇心与活力。 * 年轻时投资于自身(如旅行、课程)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回报”,其价值可能远超理财的财务回报。 * 复利公式中看似稳定的收益率,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真实世界里面临着经济周期、市场震荡、个人变故等巨大不确定性。 06:04 “单利思维”:活在当下的动态平衡智慧 * 与未来导向的复利思维相对,“单利思维”更注重当下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满足。 * 它并非鼓励月光,而是提倡重新审视消费与投资的边界,例如健身、学习都是对未来更高质量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投资。 * 追求人生每个阶段的稳健与温度,而非账户数字的最大化。 07:56 像“收房租”一样收股息:高股息ETF的心理魔力 * 高股息ETF,特别是高频分红的产品,是实践平衡策略的绝佳工具。 * 基金分红的本质,是将一部分收益从复利模式强制切换到单利模式,变成可自由支配的现金。 * 类比房产收租:持续的现金流(分红)能极大缓解持有者对资产价格波动的焦虑,提供穿越周期的底气和信心。 12:00 精妙的混合模式:高股息ETF如何兼顾单利与复利 * 许多高股息ETF并不会分掉所有股息,而是设定一个固定的分红率(如4%)。 * 这种机制创造了一种混合模式:一部分股息作为“金融房租”派发给你(单利),满足现金流需求;剩余部分则留在基金内部自动再投资,继续追求利滚利(复利)。 * 这种设计在风险与回报、当下与未来之间取得了巧妙平衡,是一种更可持续的投资哲学。 13:43 动态调配:如何在不同人生阶段与市场中找到平衡点 * 单利与复利并非二选一,而是一个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的“旋钮”。 * 人生阶段调节:年轻人可偏重复利,临近退休者可偏重单利现金流。 * 市场情况调节:牛市高点可多分红落袋为安,熊市低谷可将分红再投资,积累廉价份额。 16:07 重新定义回报:财富的终极目标是人生的自由与丰盈 * 理财的最终目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为了获得更幸福、更有选择权的人生。 * 回报清单中除了金钱,更应包含健康、家人、知识、快乐等无形但至关重要的资产。 * 用一笔钱去投资自己的健康,去高质量的陪伴家人,或者说去追求一个埋葬心底很久的梦想,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17:21 结语:在远见与从容间,收获财富与生命 * 最理想的理财状态,是既有复利的远见,能耐心布局未来;也拥有单利的智慧,能从容享受当下。 * 投资是一场关乎如何与自己、与时间相处的漫长旅程。 * 最终目标:在时间的河流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同时收获财富的增长和生命的丰盈。

18分钟
1k+
1个月前
精分派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