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知食》第一季收官之际,我们邀请两位友台创作者,一起聊聊关于食物、播客、内容和创作。 2022,祝大家一切顺利,我们后会有期。 【嘉宾】 钱老板,《杯弓舌瘾》主播 猫老师,食客,酒鬼,散步者。公众号:东八区案内人。《杯弓舌瘾》非固定主播 【时间轴】 01:21 2022,新年快乐! 01:53 大家如何定义“内容生产者” 03:01 2021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内容:飞行电台、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出品的辣酱油风味咖啡、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树,树” 展、播客布兰德 05:42 大家对于来伊份是什么感觉 06:19 今年PODFEST CHINA的招商之路 07:28 三幕、春游等《杯弓舌瘾》城市专题音频节目创作谈 12:03 JustPod小卖部——内容“变现”可行吗? 13:16 策划一场「酒之行」 16:21 2021体验独特的餐厅&酒吧 20:09 行业人士用平台APP选餐厅小技巧 22:54 2021眼前一亮的食物类媒体:微信公众号:东八区案内人;Newsletter:1000小食报 26:42 2021新发现的食材或者新的烹饪方式:花生芽 霞多丽起泡酒 饮品店的地方性食材 30:49 值得推荐的和食物有关的内容产品:独立杂志:te magazine;b站up主:杨光_建厨师;日剧:京都人秘密的欢愉 33:17 开放边境后,第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33:47 新年记得买来伊份年货,2022后会有期!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罐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有着夏日风味的黄桃罐头,在天寒地冻的东北甚至变成了抢手货。罐头作为一种新的食品形式,从发明至今不过百年,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日的新消费食品品牌的推广策略和当年的罐头何其相似。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一书的译者邹赜韬和责任编辑章斯睿,来聊聊罐头是如何一步步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 *留言说说你喜欢吃什么罐头?抽一位听友送出本书! 【嘉宾】 邹赜韬,浙江宁波人,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食可语”丛书联合策划人。 章斯睿,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3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历史编辑。 【时间轴】 02:07 嘉宾自我介绍 02:53 梅林午餐肉、八宝粥和瓶装水,从高档品到日常的罐头食品记忆 05:47 对于罐头食品的猜疑,很大程度上来自对于新鲜文化的错位 13:30 罐头厂商是如何通过科研、营销等手段,让罐头食品从战争等非常规场景下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 17:00 作为最常见的罐头食品,牛奶消费是如何被塑造,最终登上中国人餐桌的 20:41 历史上没有新鲜事,新消费和新零售的战术打法和早期罐头食品厂商的相似之处 24:44 以咖啡为例,在中西方不同环境下的文化功能 26:41 食可语书系的缘起是一场讨论"吃喝玩乐"的学术会议 33:39 饮食为何重要?在不同价值观下,分享着同样的一日三餐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冬天就要到了,在等待第一场雪的时候哪些东西温暖了你?本期节目,我们和《牛奶吐司岛》主播叉尾一起来串个台。目前正在日本的叉尾不仅将会为我们介绍她独家的便利店选品指南,也将会聊聊关于家乡重庆的火锅和美食。有了火锅和便利店的冬天,会不会有一点不一样呢?特别介绍一下叉尾的妈妈,她将以特别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 【嘉宾】 叉尾,家乡重庆,目前在日留学。有一个记录生活顺带播报便利店新品信息的废话播客站「牛奶吐司岛」 。 (再一次梦幻联动!!!) 【时间轴】 00:55 主播+嘉宾+“嘉宾妈妈”的奇妙组合 02:09 重庆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感觉 03:24 重庆火锅的分类很多:鸳鸯锅/九宫格、新老火锅等等 05:00 对重庆人来说,准备一顿火锅如烹小鲜 07:03 餐馆味道不好,在重庆根本活不了几天 09:56 在日本找一找家乡的味道 11:12 日本便利店内的暖物:烤红薯、关东煮、米棒子 14:00 奇特的便利店食物命名 15:01 便利店新品食物避坑指南 18:08 便利店是都市人日常生活之外的栖居之地 22:33 因为食物,因为陪伴,冬天可以不那么冷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切菜、炖煮、煎炸,这些看似平常的食物白噪音不仅能促进食欲,有时还能给人带来愉悦或者兴奋的情绪。食物除了好吃、好看之外,其实还非常好听。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专业声音设计师来为大家讲讲食物声音的治愈力! *插播:《女心理师》定档11/23,来伊份在其中也有精彩戏份,一起找寻生活治愈时刻。 【嘉宾】 小八,录音师,制作人,从事音频制作行业近十年,参与制作了大量的广告作品和影视短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辅修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编导。 【时间轴】 01:01 何为声音设计 03:09 得意之作:通过吞咽声让大家对拉面产生共鸣 06:31 食物声音治愈力的秘密——美拉德反应 08:08 一个善用食物声音的营销案例 10:10 为什么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听出声音设计的风格 11:13 上海的螺蛳粉比广西更精细和标准 12:24 对家乡的声音记忆居然是“蓝瘦香菇”? 14:49 大排档的烟火气与尚未专业化的餐饮分工有关 16:25 近讲效应:吃播为何耐看? 19:28 最让人治愈的是一碗米饭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10月底,“珍食”食物艺术与设计创作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用艺术与设计的语言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食物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怎么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更美味的美食享受,还能带来更可持续以及更美好的世界?未来,我们的食物将会是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两位来自展览主办方设计互联的朋友,来和我们聊聊这档和食物有关的展览。 【嘉宾】 顾灵,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品牌总监 张睿,设计互联助理策展人 【时间轴】 02:09 为何会发起“珍食”系列行动 03:51 一个关于避免公共食堂浪费的设计征集 06:35 亮点展品简介 13:45 特别设计的3R可持续展陈 15:53 随着研究深入也找到了许多同道的合作伙伴们 19:29 公众活动预告:在蛇口老街搜集回家的诱惑 20:35 来自广东本土的记忆:仓东月令盘和“粥粉面” 23:43 展览还是一个起点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食物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想把食物写好很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是什么决定了一本和食物有关的书是否畅销?真有人按照小说里的线索去按图索骥找好吃的吗?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播客《西夏酒馆》主播伊夏来和我们聊聊食物写作这个话题。 【嘉宾】 伊夏,书评人、编辑。豆瓣“零食速报”话题发起人。柑橘爱好者。抹茶爱好者。绿色爱好者。 【时间轴】 01:47 从《西夏旅馆》到《西夏酒馆》 03:03 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取决于书在手上翻的质感 05:59 有生物学专业背景的作者写食物也别有一番风味 12:36 把书和西班牙火腿一起来卖 14:09 食物能打穿次元壁 18:24 南京的食物重在与周边地区融合,上海则更加包容 23:33 在旅行写作中想把食物写好很考验作者功力 26:22 伊夏私藏的南京本地美食citywalk 28:06 如果《兰心大戏院》原著作者虹影去开餐馆 30:13 清室后裔唐鲁孙和全才食家北大陆鲁山人 节目中,伊夏提到的书籍包括: * 《四季便当》: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关于美食的温情记忆,并附上家常可口的便当菜制作方法和步骤 * 《味之风月》:牛津大学生物学博士后带你从北京到广州,从香港到加拿大,从《金瓶梅》到《儒林外史》,遍数世间美味,探访极致味蕾享受。 * 《当世界变成辣椒》:重庆作家虹影以美食为线索记录情感经历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说起旧物与收藏,看起来并不起眼、印有老商标老封面的旧纸片或许很少为人所知。设计从生活中来,也折射着特定时代的记忆,食品的外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糖果纸、蛋糕盒子、棒冰盒子,许多的食品包装上的设计元素不仅留下了生活的痕迹,也承载了城市和文化的变迁。 【嘉宾】 格里董,城市漫游者,上海记忆收集人,《隐字上海》联合作者。 【时间轴】 01:14 嘉宾介绍:城市漫游者格里董 03:16 特别收藏之一:上海老照相馆照相袋中的市井百态 07:54 特别收藏之二:学校练习本上的上海教育发展史 09:33 收藏“旧纸片”来源于对设计美学的敏感,也唤起了内心的记忆 13:23 “福禄寿”与上海大厦无缝结合的杯垫 14:07 上海美工组的故事 15:14 最近淘到的宝贝:印有百事可乐和圣麦乐冰激凌广告的公交车纸模 17:43 让格里董回忆起童年糗事的八十年代新亚大酒店蛋糕盒 21:52 两个光明棒冰木箱:箱上地名已惘然 24:49 特殊年代的饼干箱:带有齿轮的商标和有着时代标志的厂名 25:59 收藏的快乐来自享受拥有那一刻以及和自己记忆的连接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关于旅行的目的地,在充斥于社交平台的媒体旅行指南、个人旅行攻略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的当下,我们如何争取旅行的闲散自由,晃抠你客串本期新鲜知食播客主播,和朋友黄瓜一起聊了聊。 (可以说是和《话仙桃》的梦幻联动了!) 【客座主播】 晃抠你,编辑,撰稿人,普通上班族,主业和零工都和内容创意有点关系。 喜欢乱晃乱拍,不喜欢任何与网红式标签相关的东西。 在做两档播客节目《话仙桃》和《艺游未尽 TALK 11》。 【时间轴】 01:21 当泉州成为热门小众目的地,关于它的旅行指南几乎全都陷入了刻板与套路 04:23 当推荐成为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途径 08:00 为什么咖啡店成了我们不管去什么城市,都要打卡的地点?! 11:40 都筑响一《圈外编辑》里关于旅行的介绍 14:40 古玩集市和买手店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一样的? 20:20 如何看待使用大众点评? 23:50 以小街区替代大城市,为自己争取旅行的闲散自由! 26:35 最有城市特色的地点为什么大部分都在水边和公园? 33:30 希望目的地不再是消费场所! 36:30 反套路旅行推荐:台湾纪录片节目《我在市场呆了一整天》&《我又在市场呆了一整天》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 晃抠你 出品:来伊份
9月,上海思南路的Missing Gallery迎来一周年。作为这个街区的闯入者,这个年轻的团队在白日咖啡与黑夜鸡尾酒之外,也发起了一个艺术项目《思南复兴计划》,与这个拥有诸多历史风貌建筑的街区共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Missing Gallery主理人柏志飞,来聊聊社区和在地性这个话题。也许在疫情后依旧充满不确定性的长假,附近那些熟视无睹的日常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发现。 【嘉宾】 柏志飞,Missing Gallery 主理人,媒体人、写作者、公众号“赫兹文艺”创始人。 【时间轴】 01:46 开店缘起:疫情后对事物消亡的感怀,也想用轻松的方式来呈现艺术 04:35 主理人在艺文界的多重身份 08:11 空间设计的巧思:拉进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作为艺术装置 13:34 奥菲利亚特调酒:用植物将酒的风味与名画的意味暗合 20:26 开业一周年特别项目:思南复兴艺术计划 22:32 从街区的闯入者到共生者过程中听说的思南路掌故 28:44 社区营造是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把社区变得更好,或者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社区 31:40 希望变成百年老店,让更多的事情在MissingGallery发生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评论抽3个听众送「礼遇东西」系列月饼一盒 从马克杯、丝巾到雪糕,为什么这么多艺术机构在做文创?中外博物馆中又有哪些好玩、有趣的文创产品案例? 今年中秋,《新鲜知食》出品方来伊份,也联合上海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两馆的清代余集《梅下赏月图》、梵高的《鸢尾花》等藏品为灵感,出了「礼遇东西」系列“文创月饼”。本期节目,我们请到ARTPSAA创始人万佳赟女士,和我们聊聊艺术衍生品。 【嘉宾】 万佳赟,ARTPASS创始人。专注于艺术传播与教育,跨文化艺术交流。多位国内外艺术家与知名美术馆发展顾问;前英国驻华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艺术项目负责人;曾深造于伦敦时装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 【时间轴】 01:10 由网红月饼衍生出来的讨论 03:21 艺术作品中有许多生活细节 07:51 不再高高在上的美术馆慢慢变成公共空间 10:11 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音画结合”的衍生品 12:41 东京都庭园美术馆的场景营造 15:11 如何参观美术馆:用心感受,不要拍照,用买买买来满足占有率 17:06 艺术衍生品能给艺术机构提供支持,也能为商业品牌赋能 22:17 艺术的跨界合作需要很高的专业度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为什么辣条越吃越上瘾?为什么放学后我们会流连于小卖部的零食?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专家李博士,此刻正处于归国后的21天隔离期间,我们拉他一起聊了聊零食成瘾背后的科学原理。9月1日,以“十万个为什么”开启新学期。 【嘉宾】 李博士,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专家 【时间轴】 01:16 嘉宾研究领域介绍 02:57 来自兰州的零食记忆:小浣熊方便面、麻辣洋芋片、五颜六色的汽水 05:32 吃辣条会上瘾是因为人体的本能会趋利避害? 08:13 发明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让食物更美味健康 13:59 肠道中的微生物塑造了人的味觉记忆 15:58 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17:50 真正的分子料理是从分子级别上去研究食物 19:55 回国前换了个有盼头的头像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一本独立美食杂志的诞生过程是怎样的?本期节目,曾编辑出版《现地热炒》主题zine的柯景瀚受邀做客,远程连线,与我们共同探讨食物本身能否成为一个“媒介”,用于连结不同的社群,进而成为了解在地文化的重要线索。久未远行的我们,或许能从他的声音中,近距离感受一下来自宝岛台湾的街头烟火气。 【嘉宾】 柯景瀚,“现地计画”主编。 【时间轴】 01:38 热炒是满足所有人胃口的最大公约数 03:54 用热炒来谈文化是很奢侈梦幻的题目 06:08 如何用食物去构建一本独立杂志 07:53 如何平衡文字和视觉的关系 12:00 更想通过食物谈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13:55 如何观察在地社区 17:34 做杂志有点像纸上策展 22:23 一个关于食物如何“保存时间”的项目 【主创】 策划:新鲜知食编辑部 主播:王越洲,城市文化爱好者 后期:Junno 出品:来伊份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