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有志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Album
主播:
俞奕安、红莲在上香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4,972
集数:
33
最近更新:
2个月前
播客简介...
揭开历史深处的神秘面纱,一起发现世界的无限奇迹。
博物有志的创作者...
博物有志的节目...

第33期|西域篇|玄奘海归路上的莫尔寺遗址在哪?

博物有志

沙漠中的文明琥珀 在新疆喀什的荒寂戈壁中,一座被风沙掩埋千年的佛教遗址正在揭开神秘面纱。莫尔寺遗址,这个连本地人都鲜少涉足的 “火星基地”,不仅是佛教东传的活化石,更藏着大唐西域的最后荣光。当斯坦因的探险队叩开它的门扉,当玄奘的脚印与现代考古队的探铲在时空里重叠,一段关于信仰、文明与交融的史诗,正通过最新考古发现重新流淌。 一、戈壁深处的佛国传说 (一)荒野中的神秘坐标 * 02:00 地理位置:位于喀什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东北 4 公里,天山支脉古玛塔格山洪积台地,面积 4 万平方米,西侧 8 米陡崖下是恰克马克河冲积平原。 * 抵达挑战:无公共交通,需穿越荒漠,沿途可见动物遗骨、毒蛇,不建议前往。 (二)千年传说与现实交织 * 05:15 大旱求雨的起源:传说古代大旱中,高僧托梦建寺求雨,“莫尔” 在当地语中象征 “希望与庇佑”。 * 误认烽火台的千年误会:因喀什 10 世纪后改信伊斯兰教,当地人不识佛教遗迹,误将佛塔视为烽火台。 (三)斯坦因的 “掠夺式发现” * 07:00 1900 年首次考察: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绘制首张遗址平面图,发掘佛塔旁废墟,出土犍陀罗风格雕塑、梵文 / 藏文文书,证实西域与印度、吐蕃的文化交流。 * 争议评价:虽留下早期研究资料,但未经许可盗掘导致文物流失海外,如大英博物馆藏有莫尔寺出土文物。 * 后续探险家接力:1906 年法国伯希和发掘出石膏佛像残片,进一步揭示寺院规模。 二、建筑密码:佛塔中的文明对话 (一)双塔并立的时空胶囊 * 16:00 A 塔(舍利塔):高 12 米,中亚独一形制,下为三层方基,上接圆柱形塔身,顶有小方室,融合印度窣堵波与中原夯土技术,风蚀严重致顶部结构不明。 * B 塔(方塔):底座残留厚烧灰,推测 10 世纪伊斯兰教兴起时被焚毁,见证宗教更迭。 (二)寺院布局的 “文化混血” * 20:00 中亚经典:回字形佛殿:中间供佛,四周走道供绕拜,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古佛寺一致,印证与中亚佛教圈联系。 * 中原印记:官寺规格大佛殿:中轴对称院落,武则天时期增修,瓦当与中原佛寺同款,证实大唐官方支持,可能为 “大云寺” 遗址。 (三)出土文物的文明拼图 * 24:00 佛像碎片的多元面孔:犍陀罗风格(高鼻深目)与中原风格(水波纹衣褶)并存,2 米残件手指关节雕刻入微,展现工匠技艺巅峰。 * 货币与文字的国际密码:唐 “开元通宝” 见证丝路贸易,佉卢文残片(印度 - 中亚文字)证实多元文化汇聚,如 “古代国际交流中心”。 * 六趾佛足木雕:呼应史载疏勒王室 “六指” 特征,揭示王室与寺院的特殊关联。 三、玄奘眼中的佛国兴衰 (一)盛唐佛国的最后 Snapshot * 29:00 公元 7 世纪的盛景:玄奘记载疏勒 “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莫尔寺为重要节点,出土牛羊骨印证小乘佛教 “三净肉” 传统。 * 小乘佛教的饮食密码:允许食用三净肉,区别于大乘佛教素食传统,泰国等地仍保留此习。 (二)玄奘归途的命运转折 * 37:00 高昌国的承诺与变故:为兑现高昌国弘法之约改道疏勒,却遇高昌灭国,行程落空,折射西域政局动荡。 * 《大唐西域记》的现世价值:书中记载成为现代考古重要参照,如汗诺依古城遗址(疏勒核心区)的发现,证实寺院与周边城市的宗教 - 经济联动。 四、考古现状与未来期待 (一)保护开发的现实困境 * 进度缓慢原因:地处偏远、资金人力短缺,喀什与阿图什因管理权争议拖延保护,村民对开发景区、搬迁问题存分歧。 * 3 年考古突破:清理 5 处建筑基址,出土 1 万余件文物,梳理寺院演变史,证实中央政府对西域宗教治理,入选 “2024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未来展望:让沙漠文物 “活起来” * 博物馆计划:拟建莫尔寺遗址博物馆,集中展示出土文物,打造西域旅行新地标。 * 文明对话的当代意义:遗址见证佛教 “双向融合”—— 既从中原本土化后西传,又吸收希腊、吐蕃元素,诠释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 总结:风沙中的文明证言 莫尔寺遗址不是一座孤独的佛塔,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十字路口。从公元 1 世纪佛教东传的第一粒火种,到武则天时期的官寺辉煌,再到玄奘眼中的伽蓝林立,它用残垣断壁诉说着信仰的流动、帝国的兴衰与文化的碰撞。如今,当我们隔着千年风沙凝视这些佛塔残片,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工匠的指尖技艺,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曾如何在荒野中绽放光芒。下一期,我们将跳出佛教脉络,解锁西域的更多元面貌 —— 记得锁定节目,一起踏上新的探秘之旅! 本期图集 犍陀罗佛头 佛教壁画 莫尔寺出土文物 六趾佛足木雕-史书上说疏勒王室 “手足皆六指,非六指者不育” 玄奘进入巴米扬以后的路线 莫尔寺遗址附近的汉诺衣古城出土文物 加入听友群:晒打卡照,添加节目尾的微信号,备注「博物有志」即可~ 引用 逐渐清晰的莫尔寺 《大唐西域记》- 玄奘法师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纪录片 www.bilibili.com/video/BV1W4LezoETb/?vd_source=2583a72304c5b9ea7d93420eaa6996b8 本期主播:奕安&红莲 苹果地址:https://feed.xyzfm.space/vf6wjpvdjlep 微信:yuqifeng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结尾曲:葡萄架下的篝火 - 艾福杰尼

54分钟
99+
2个月前

第32期|首发!吴文化起源在苏州考古博物馆都讲清楚了

博物有志

当 90 吨三国大墓遇见 7000 年文明碎片 你见过把真・古墓搬进展厅的博物馆吗?~想想好多博物馆都有(#^.^#) 苏州考古博物馆刚开馆这就放大招了 —— ✨ 90 吨东吴大墓整体搬进展厅,带你沉浸式体验三国贵族「地下豪宅」 ✨ 千件文物首亮相,新石器「石锛钺」揭开史前人类「瑞士军刀」的秘密 ✨ 从马家浜稻作到良渚玉琮,7000 年长江文明在这里层层剥壳! 这不是普通的文物展览,而是一场横跨时空的考古盲盒大揭秘!跟着我们的节目,解锁「会呼吸的历史现场」,文末附「考古咖啡」隐藏菜单 + 拍照打卡攻略,速码! 一、建筑即文物:从石器到博物馆的神级跨界 1. 屋顶藏着史前密码 * 01:30 空中俯瞰 = 石锛 + 石钺叠叠乐:建筑灵感来自新石器时代「石锛(bēn)」(万能工具)和「石钺(yuè)」(权力象征),三角形块面仿佛堆叠的考古遗址堆 * 冷知识:选址在春秋战国越城遗址旁,当年勾践在此屯兵,如今考古队在这里盖楼 2. 镇馆之宝提前剧透 * 15:00 崧泽文化「黑衣陶」:5000 年前的「彩陶罐」,用天然漆绘花纹,全馆仅此一件,镇馆 C 位预定! 二、7000 年文明切片:从干饭平等到史前金字塔 1. 马家浜文化:江南干饭人的起源 * 08:15 7000 年前的「水稻帝国」:已人工种植籼米 / 粳米 / 糯米,苏州年糕、杭州定胜糕、衢州汽糕... 原来米糕的祖宗在这里! * 11:20 史前「湖景房」长这样:木柱扎泥做地基,芦苇涂泥当墙,室外挖排水沟,河姆渡同款「干栏式建筑」,防潮防涝小天才 2. 崧泽文化:从母系到父系的逆袭 * 13:30 制陶黑科技「轮制术」:木头圆盘 + 石陶轮,5000 年前的「手工耿」发明「古代离心机」,陶器器壁薄如蛋壳,圈足刻花瓣纹,实用 + 颜值双开挂 * 20:00 阶级初现:从「全员陶罐」到「贫富分区」:东山村遗址 90 号大墓出土玉玦 + 石钺,「崧泽王」实锤!平民墓 vs 贵族墓,墓葬规格差出一个「史前贫富线」 3. 良渚文化:史前版「金字塔职场」 * 15:00 草鞋山遗址:6000 年灌溉系统曝光:比大禹治水早 2000 年!考古界「水稻界袁隆平」实锤,证实长江下游是稻作农业起源地 4. 三国大墓:贵族的「地下凡尔赛」 * 29:00 M1 墓室:十字形结构 = 古代「大平层」:前室会客、后室长眠、耳室储物,连盗墓贼都被复杂结构绕晕,碎砖 + 砂土「防盗套餐」让摸金校尉直呼内行 * 33:00 M5 疑云:谁是「吴侯」?:孙权弟弟孙奂还是它的儿子孙英?还是旁支宗室?「建兴二年」纪年砖 +「吴王」字样,考古界「剧本杀」持续更新中... 三、考古现场大揭秘:原来考古人都是「细节控」 从金石学到科技考古的逆袭 * 22:00 古代「考古雏形」长这样:宋代欧阳修写《集古录目》=「古代文物博主」,李清照夫妇研究青铜器铭文 =「宋代考古 CP」 * 27:00 现代考古 = 科技大乱斗:卫星遥感找遗址、碳 14 给文物「测年龄」、电子显微镜看青铜器纹路,馆内还能亲手操作,体验考古学家「显微镜下的浪漫」 四、逛展隐藏玩法:咖啡 + 文创 = 考古氛围组 1. 「地层学」主题咖啡 * 生土・美式(20 元):底层浓缩 + 上层气泡水,喝出「考古分层」仪式感 * 三叠层・卡布基诺(26 元):奶泡 + 咖啡 + 巧克力酱,一口吃掉「马家浜 - 崧泽 - 良渚」三层文明 * 隐藏菜单:点「挖挖・拿铁」送考古小铲子饼干,发朋友圈带话题 #苏州考古博物馆,解锁「良渚玉琮」造型拉花! 2. 文创周边:把「文物」带回家 * 「石锛钺」冰箱贴:三角形块面磁吸设计,贴冰箱 = 把博物馆顶带回家 * 「东吴大墓」便签本:封面印 M1 墓室结构图,记笔记秒变「考古手账」 * 限定雪糕:良渚玉琮造型,打卡必备,融化前速拍! 📍 地址:苏州石湖景区越城遗址东北部 ⏰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 门票:免费(需提前公众号预约) 📸 拍照点:东吴大墓展厅(暗黑系大片)、屋顶三角形结构(仰拍显腿长)、互动区触摸残片(历史感抓拍) 本期图集 📢 听友福利:加入听友群晒打卡照,添加节目尾的微信号,备注「博物有志」即可~ (本期节目图片均来自苏州考古博物馆实地拍摄,文物细节经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授权解读) 引用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苏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M1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20年第6期。 本期主播:奕安 苹果地址:https://feed.xyzfm.space/vf6wjpvdjlep 微信:yuqifeng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结尾曲:痕迹 - 艾诗雨Sherry

38分钟
99+
3个月前

第31期|518博物馆日特辑:迪士尼化是否是博物馆的未来?

博物有志

序言 本期节目围绕 518 国际博物馆日展开,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赞助的《博物馆简史》,探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近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演变、当下困境及未来方向,聚焦 “迪士尼化” 这一争议性发展模式,分析博物馆在精英化与大众化、纯粹艺术与商业融合间的平衡问题。 由李翔和一森两位老师从博物馆诞生之初讲到博物馆如今的现状,讲的很彻底,从博物馆在历史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博物馆的职责,策展人、参观者、评论者各自在想什么,以及博物馆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使命和实践方式。 陈丹青老师、和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老师一致推荐,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博物馆学著作,一堂献给中国博物馆必要的历史课。 一、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1. 01:29 历史溯源古希腊 “缪斯神庙” 为博物馆前身,最初用于供奉缪斯女神及举行丧葬仪式,后演变为传播知识的学堂。 文艺复兴时期,皇室、贵族和教会在缪斯神庙展示收藏品,随着平等思想传播,逐渐向公众开放,成为教育场所。 2. 05:10 国际博物馆日设立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致力于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1974 年明确博物馆 “非营利、服务社会” 的定义,强调社会教育功能。 1977 年设立首个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确定主题,促进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参与。 二、近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及内涵 1. 09:50 主题演变2021 年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探索线上展览、限流参观等新模式。 2022 年 “博物馆的力量”:突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播、社会凝聚力等作用。 2023 年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结合民族文化热潮,推动非遗与博物馆融合。 2024 年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化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功能。 2025 年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科技、全球化、青年需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 13:50 2025 年主题解析科技层面:VR、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但面临数据安全、数字鸿沟问题。 社会层面:全球化下多元文化交流需求增加,博物馆需承担更多教育、社区建设责任。 青年力量:创新展览形式吸引青年参与,如实习、志愿者项目及青年策展活动。 案例分享: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 93 号院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数字化互动项目。 三、博物馆面临的困境:迪士尼化争议 1. 27:40 博物馆的 “迪士尼化” 现象定义:引入娱乐元素,如戏剧、剧本杀等互动装置,平衡严肃展出内容,提升观众体验。 案例:天津博物馆试验戏剧、金沙遗址博物馆 “剧本游” 等。 2. 33:28 争议焦点支持观点:吸引公众,促进文化传播与普及,符合大众化需求。 批评声音: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降低审美门槛,忽视学术深度,可能导致文化属性被商业利益侵蚀。 3. 发展模式探讨 36:30 精英化 VS 大众化精英化:以卢浮宫为代表,注重学术研究与高端藏品展示,服务专业群体,但对普通观众友好度不足。 大众化:以大英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为例,通过免费开放、通俗展览、教育活动扩大受众,实现文化平等。 44:47 纯粹艺术空间 VS 商业融合纯粹艺术空间:如梵高博物馆,依赖外部资金,文化传承纯粹但资金可持续性差。 商业融合:如大英博物馆,开发文创、举办商业展览,平衡文化与经济,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 四、未来思考:平衡与核心使命 1. 52:00 文化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担忧文化变迁,怀念过去,如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怀旧情结。 乐观主义:认为变化即进化,忽视文化损失,历史证明可能导致文明消失。 2. 56:30 博物馆核心使命无论模式如何,核心在于增强观众与文物 / 艺术品的视觉、美学、智力体验,为探索人类发展与当下生活提供启发。 建议:精英化与大众化结合,如专业展览搭配普及活动;谨慎利用科技,避免舍本逐末。 五、总结与新馆讯息 1. 总结: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需坚守文化传承与教育核心,谨慎探索 “迪士尼化” 等新模式,平衡商业与艺术、精英与大众的需求。 2. 3. 新馆预告:苏州考古博物馆 5 月 18 日开馆,展示苏州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脉络,含三国孙吴时期重要出土文物。 本期图集 博物馆的VR设备 博物馆的光电技术 非遗汇总 进入雪景寒林之境 大英博物馆的导览图 电影《午夜巴黎》 引用书籍 * 《博物馆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期主播:奕安&红莲 苹果地址:https://feed.xyzfm.space/vf6wjpvdjlep 微信:yuqifeng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结尾曲:Time after time

60分钟
99+
3个月前

第30期|中世纪篇|富了几千年的梵蒂冈,到底多有钱?

博物有志

序言 本期节目聚焦梵蒂冈,这个面积仅 0.44 平方公里的 “袖珍国”,却富了上千年。从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的逝世说起,探讨梵蒂冈与中国的关系、中世纪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令人惊叹的财富状况,剖析宗教与财富背后的故事。 分段内容 1. 01:00 教宗方济各逝世与中梵关系:教宗方济各于 2025 年 4 月 21 日逝世,引发全球关注。其葬礼备受瞩目,同时 “教宗” 与 “教皇” 称呼变化暗示着中梵关系的微妙变化。中梵关系因主教任命权等问题尚未建交,但近年来双方在多领域沟通增多,如教宗与主席互致信函、专机飞越中国领空、签署主教任命临时性协议等。梵蒂冈在疫情期间捐赠口罩,拉近了双方距离。若教宗访华,将为双方在经济、文化旅游、公益慈善、金融等领域带来合作契机。 2. 3. 10:00 中世纪梵蒂冈的发展:公元 4 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建造老圣彼得大教堂,为梵蒂冈发展奠定基础。罗马帝国动荡时,天主教延续并成为文化中心,影响力扩大。公元 751 年 “丕平赠土”,教皇国雏形出现,政教联合模式形成。教皇国收入来源包括罚金、领地收入、十一税和赎罪券等。十一税为梵蒂冈提供稳定资金,赎罪券早期用于教会事务和慈善,后期成为敛财手段,引发宗教改革。教皇国凭借宗教权威和财富,对欧洲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如为查理曼大帝、奥托一世等加冕。但近代随着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教皇国面临挑战,1246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向当时的蒙古大汗贵由送去书信,还被吊了回去,1870 年 “梵蒂冈之囚” 事件后,其世俗权力丧失,经济模式落后。1929 年《拉特兰条约》签订,梵蒂冈成为独立城市国家。 4. 5. 30:50 梵蒂冈整体财富状况:1965 年《时代》杂志报道梵蒂冈财富达数百亿美元。其财富来源多样,梵蒂冈博物馆藏品价值连城,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齐名;2004 年房地产价值 9 亿美元(不含两座大教堂),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游客带来丰厚收入;内部人员待遇优厚,红衣主教年薪高,还有各种福利;邮票和纪念币发行、不动产出租收益可观;宗教相关业务如宗教书籍印刷、信徒捐款和税费也是重要收入来源。梵蒂冈在金融领域大量投资,梵蒂冈银行与多家银行有业务往来,但曾被用于洗钱。 大胆的问一问啊,有没有搞文创产品这块的小伙伴在听我们的节目,我们是不是可以赶紧联名发布一款《博 物有志》梵蒂冈艺术殿堂主题的冰箱贴盲盒呢? 本期图集 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 梵蒂冈 苏联解体 梵蒂冈博物馆 圣彼得广场 罗马帝国陷入动荡,日耳曼部落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匈人发动蛮族入侵致使罗马帝国衰落,还有一小撮盎格鲁撒克逊人此时开始进入英格兰岛屿 丕平赠土事件 哥伦布四王抬棺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总结 梵蒂冈在宗教光环下,遵循现代经济规律,通过资本运作构建财富帝国。其发展受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宗教中心到政教联合,再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梵蒂冈是一个独特且极具研究价值的案例,资本对其发展轨迹产生了深刻影响。 引用 书籍《梵蒂冈秘密档案》 维基百科《梵蒂冈历史》 本期主播:奕安 苹果地址:https://feed.xyzfm.space/vf6wjpvdjlep 微信:yuqifeng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结尾曲:以父之名

41分钟
1k+
3个月前
博物有志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