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60分钟
播放:
323
发布:
3个月前
简介...
序言
本期节目围绕 518 国际博物馆日展开,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赞助的《博物馆简史》,探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近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演变、当下困境及未来方向,聚焦 “迪士尼化” 这一争议性发展模式,分析博物馆在精英化与大众化、纯粹艺术与商业融合间的平衡问题。
由李翔和一森两位老师从博物馆诞生之初讲到博物馆如今的现状,讲的很彻底,从博物馆在历史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博物馆的职责,策展人、参观者、评论者各自在想什么,以及博物馆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使命和实践方式。
陈丹青老师、和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老师一致推荐,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博物馆学著作,一堂献给中国博物馆必要的历史课。
一、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1. 01:29 历史溯源古希腊 “缪斯神庙” 为博物馆前身,最初用于供奉缪斯女神及举行丧葬仪式,后演变为传播知识的学堂。
文艺复兴时期,皇室、贵族和教会在缪斯神庙展示收藏品,随着平等思想传播,逐渐向公众开放,成为教育场所。
2. 05:10 国际博物馆日设立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致力于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1974 年明确博物馆 “非营利、服务社会” 的定义,强调社会教育功能。
1977 年设立首个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确定主题,促进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参与。
二、近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及内涵
1. 09:50 主题演变2021 年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探索线上展览、限流参观等新模式。
2022 年 “博物馆的力量”:突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播、社会凝聚力等作用。
2023 年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结合民族文化热潮,推动非遗与博物馆融合。
2024 年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化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功能。
2025 年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科技、全球化、青年需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 13:50 2025 年主题解析科技层面:VR、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但面临数据安全、数字鸿沟问题。
社会层面:全球化下多元文化交流需求增加,博物馆需承担更多教育、社区建设责任。
青年力量:创新展览形式吸引青年参与,如实习、志愿者项目及青年策展活动。
案例分享: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 93 号院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数字化互动项目。
三、博物馆面临的困境:迪士尼化争议
1. 27:40 博物馆的 “迪士尼化” 现象定义:引入娱乐元素,如戏剧、剧本杀等互动装置,平衡严肃展出内容,提升观众体验。
案例:天津博物馆试验戏剧、金沙遗址博物馆 “剧本游” 等。
2. 33:28 争议焦点支持观点:吸引公众,促进文化传播与普及,符合大众化需求。
批评声音: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降低审美门槛,忽视学术深度,可能导致文化属性被商业利益侵蚀。
3. 发展模式探讨
36:30 精英化 VS 大众化精英化:以卢浮宫为代表,注重学术研究与高端藏品展示,服务专业群体,但对普通观众友好度不足。
大众化:以大英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为例,通过免费开放、通俗展览、教育活动扩大受众,实现文化平等。
44:47 纯粹艺术空间 VS 商业融合纯粹艺术空间:如梵高博物馆,依赖外部资金,文化传承纯粹但资金可持续性差。
商业融合:如大英博物馆,开发文创、举办商业展览,平衡文化与经济,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
四、未来思考:平衡与核心使命
1. 52:00 文化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担忧文化变迁,怀念过去,如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怀旧情结。
乐观主义:认为变化即进化,忽视文化损失,历史证明可能导致文明消失。
2. 56:30 博物馆核心使命无论模式如何,核心在于增强观众与文物 / 艺术品的视觉、美学、智力体验,为探索人类发展与当下生活提供启发。
建议:精英化与大众化结合,如专业展览搭配普及活动;谨慎利用科技,避免舍本逐末。
五、总结与新馆讯息
1. 总结: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需坚守文化传承与教育核心,谨慎探索 “迪士尼化” 等新模式,平衡商业与艺术、精英与大众的需求。
2.
3. 新馆预告:苏州考古博物馆 5 月 18 日开馆,展示苏州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脉络,含三国孙吴时期重要出土文物。
本期图集
博物馆的VR设备
博物馆的光电技术
非遗汇总
进入雪景寒林之境
大英博物馆的导览图
电影《午夜巴黎》
引用书籍
* 《博物馆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期主播:奕安&红莲
苹果地址:https://feed.xyzfm.space/vf6wjpvdjlep
微信:yuqifeng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结尾曲:Time after time
本期节目围绕 518 国际博物馆日展开,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赞助的《博物馆简史》,探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近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演变、当下困境及未来方向,聚焦 “迪士尼化” 这一争议性发展模式,分析博物馆在精英化与大众化、纯粹艺术与商业融合间的平衡问题。
由李翔和一森两位老师从博物馆诞生之初讲到博物馆如今的现状,讲的很彻底,从博物馆在历史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剖析,博物馆的职责,策展人、参观者、评论者各自在想什么,以及博物馆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使命和实践方式。
陈丹青老师、和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老师一致推荐,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博物馆学著作,一堂献给中国博物馆必要的历史课。
一、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1. 01:29 历史溯源古希腊 “缪斯神庙” 为博物馆前身,最初用于供奉缪斯女神及举行丧葬仪式,后演变为传播知识的学堂。
文艺复兴时期,皇室、贵族和教会在缪斯神庙展示收藏品,随着平等思想传播,逐渐向公众开放,成为教育场所。
2. 05:10 国际博物馆日设立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致力于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1974 年明确博物馆 “非营利、服务社会” 的定义,强调社会教育功能。
1977 年设立首个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确定主题,促进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参与。
二、近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及内涵
1. 09:50 主题演变2021 年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探索线上展览、限流参观等新模式。
2022 年 “博物馆的力量”:突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播、社会凝聚力等作用。
2023 年 “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结合民族文化热潮,推动非遗与博物馆融合。
2024 年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化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功能。
2025 年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聚焦科技、全球化、青年需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 13:50 2025 年主题解析科技层面:VR、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但面临数据安全、数字鸿沟问题。
社会层面:全球化下多元文化交流需求增加,博物馆需承担更多教育、社区建设责任。
青年力量:创新展览形式吸引青年参与,如实习、志愿者项目及青年策展活动。
案例分享: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 93 号院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数字化互动项目。
三、博物馆面临的困境:迪士尼化争议
1. 27:40 博物馆的 “迪士尼化” 现象定义:引入娱乐元素,如戏剧、剧本杀等互动装置,平衡严肃展出内容,提升观众体验。
案例:天津博物馆试验戏剧、金沙遗址博物馆 “剧本游” 等。
2. 33:28 争议焦点支持观点:吸引公众,促进文化传播与普及,符合大众化需求。
批评声音: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降低审美门槛,忽视学术深度,可能导致文化属性被商业利益侵蚀。
3. 发展模式探讨
36:30 精英化 VS 大众化精英化:以卢浮宫为代表,注重学术研究与高端藏品展示,服务专业群体,但对普通观众友好度不足。
大众化:以大英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为例,通过免费开放、通俗展览、教育活动扩大受众,实现文化平等。
44:47 纯粹艺术空间 VS 商业融合纯粹艺术空间:如梵高博物馆,依赖外部资金,文化传承纯粹但资金可持续性差。
商业融合:如大英博物馆,开发文创、举办商业展览,平衡文化与经济,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
四、未来思考:平衡与核心使命
1. 52:00 文化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担忧文化变迁,怀念过去,如电影《午夜巴黎》中的怀旧情结。
乐观主义:认为变化即进化,忽视文化损失,历史证明可能导致文明消失。
2. 56:30 博物馆核心使命无论模式如何,核心在于增强观众与文物 / 艺术品的视觉、美学、智力体验,为探索人类发展与当下生活提供启发。
建议:精英化与大众化结合,如专业展览搭配普及活动;谨慎利用科技,避免舍本逐末。
五、总结与新馆讯息
1. 总结: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需坚守文化传承与教育核心,谨慎探索 “迪士尼化” 等新模式,平衡商业与艺术、精英与大众的需求。
2.
3. 新馆预告:苏州考古博物馆 5 月 18 日开馆,展示苏州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历史脉络,含三国孙吴时期重要出土文物。
本期图集
博物馆的VR设备
博物馆的光电技术
非遗汇总
进入雪景寒林之境
大英博物馆的导览图
电影《午夜巴黎》
引用书籍
* 《博物馆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期主播:奕安&红莲
苹果地址:https://feed.xyzfm.space/vf6wjpvdjlep
微信:yuqifeng7
邮箱:[email protected]
结尾曲:Time after time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小流
3个月前
江苏
1
真棒

一直三岁呀
3个月前
重庆
1
男主播好多次给我一种读申论的感觉 另外泼名画油漆好多是环保主义或者其他社会运动不知道男主播说个L**T是想影射什么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