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92 弃夫与杀夫:民国女性的出走

之前我们以清代律法解读《红楼梦》中女性的命运困局,这一期,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贴近现实的历史现场。 1937至1949年的北平,战乱与政权更迭交织,物资匮乏如影随形,底层妇女以「弃夫潜逃」的方式获取生存机会:或寄望再嫁换取生路,或在纺织厂、帮佣的苦役中挣扎,她们凭大杂院的人情网络与当时简陋的交通,在绝境中寻得一丝生机。 她们为何甘冒重婚等罪名也要出逃?是单纯的生存所迫,还是受新文化思潮的悄然触动?民国司法对她们的轻缓判决,与清代的严惩为何形成反差?「婚姻」与「找主」有有多少区别?「以工作为耻」的观念如何捆住她们的手脚?而80年后的今天,女性虽拥有更多权利,却仍面临职业、家庭等难题,古今困境有何异同?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赵宏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延续法律与性别研究的脉络,剖析北平底层妇女的生存逻辑,对比不同时代法律对女性抗争的态度,探寻她们在绝境中突破束缚的勇气。 时间线: 02:06 80年前,“弃夫”为何成为底层妇女的生存选择? 04:45 新文化运动启蒙,底层妇女被“唤醒”了吗? 10:47 北平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 15:52 女性靠大杂院的关系网求生 24:16 民国司法为何比清代对女性更宽容? 35:37 女性讲述苦难不再是一种耻辱 44:26 国家治理对女性出逃的双面影响 50:24 80年后女性的“出走”有何不同? 54:08 电影《酱园弄》映射的三类女性 01:06:02 未来法律如何为女性选择保驾护航? 01:17:30 【片尾曲】苏运莹《野子(live)》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苏青(1914–1982):本名冯允庄,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结婚十年》《歧途佳人》、散文集《浣锦集》《饮食男女》等。 张桂梅(1957–):全国优秀教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2008年,她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帮助众多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苏敏(1964–):自驾旅游领域自媒体创作者。2020年她从郑州出发,开始自驾游的旅途。她“离家出走”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勇敢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其经历也被改编成电影。 房主任:山东临沂农村的50岁脱口秀新人,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的表演中,她以荒诞的口吻回忆包办婚姻,其表演的内容引发全网热议。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81分钟
4k+
2天前

Vol.91 夹缝求生:游走于大国博弈中的抗战外交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学人”将推出系列节目聚焦抗战历史。 本期节目我们将围绕中国的抗战外交斡旋,尤其是自1937年全面抗战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这期间,德意日轴心逐渐联合,反法西斯联盟却尚未成型,英美苏各有算盘。中国独自面对日本的侵略,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中国不得不游走于大国博弈中,夹缝求生。 这场外交博弈充满曲折:德国由对华军火供应国转向对日妥协,苏联援华却拒参战,英法则绥靖退缩,美国态度渐转成为关键。为何中德“蜜月”骤然终结?苏联援助背后有何地缘考量?英国为何在滇缅路问题上反复?蒋介石如何最终锁定美国?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蔡梓,分享1937-1941年期间中国如何在大国夹缝中以战促援,揭开那段从孤立到同盟的外交突围史。 时间线: 01:52 为何要让中日战争“国际化”? 10:05 中德蜜月的终结:从军火供应到陶德曼调停失败 15:04 英美“踢皮球”:中国求援初期的失望与转向 19:45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背后的算计 27:03 慕尼黑协定后,中国外交的悲观与期待 40:14 1939年中美关系如何逆转? 51:22 中国为何选择“半公开站英法”? 01:00:53 至暗时刻:「联德」的选择? 01:06:14 从孤立到同盟,中英美最终走向同一战壕 01:07:49 抗战与外交:自助者天助的四年坚持 01:09:40 【片尾曲】中央乐团《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王世杰(1891–1981):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外交家。早年留学英国和法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校长,而后逐步进入国民党高层,先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部长。 孙科(1891–1973):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长子,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徐永昌(1887–1959):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军令部部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总指挥、抗战时期军委会四巨头之一,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 张群(1889–1990):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应对日本侵华局势。 陶德曼(1877–1950):德国外交家。1937-1938年,奉德国政府之命与驻日大使狄克逊斡旋于中日政府之间,为谋求“停战”与“和平”开展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动。 郭泰祺(1889–1952):民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身份出席巴黎和会。1940年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联合国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 顾维钧(1888–1985):中国近现代外交家、政治人物。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据理力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英大使等职,为支援抗战奔波。 孔祥熙(1880–1967):银行家及富商,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朱家骅(1893–1963):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教育部长、交通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 陈光甫(1881–1976):中国近代著名银行家、企业家。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国民政府代表赴美谈判借款事宜,促成了中美“桐油借款”等重要贷款。 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做出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期间支持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本期音乐: 殷承宗《保卫黄河 (钢琴协奏曲)》 中央乐团《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70分钟
10k+
1周前

Vol.90 老佛爷与革命者:谁是拉法耶特?

拉法耶特是谁? “老佛爷百货”——这座巴黎最著名的百货商场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横跨美法革命的传奇人物。 18世纪末的大西洋两岸,革命浪潮席卷北美与法兰西,拉法耶特的身影在两场划时代变革中格外耀眼又充满争议。 19岁的他变卖家产奔赴北美战场,与华盛顿结下如父如子的情谊,助推美国独立;归国后投身法国大革命,参与起草《人权宣言》,却因战神广场惨案从“革命宠儿”沦为争议焦点,在荣光与撕裂中挣扎。 他为何冒险赴美参战?与华盛顿的情谊藏着怎样的羁绊?从起草《人权宣言》到战神广场事件,其立场转变背后有何复杂考量?晚年重访美国,面对物是人非的故地与不完美的现实,他又怀着怎样的心境? 为解开这些疑惑,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的黎英亮,他将带我们走进拉法耶特的内心世界,解读他在历史关键节点的选择与挣扎,探讨这位“两个世界的英雄”留给后人的启示。 时间线: 02:25 19岁贵族为何变卖家产、孤身赴美? 05:40 双重身份的桥梁,如何促成法美同盟? 09:29 如父如子:华盛顿与拉法耶特的战场情 13:29 英雄归来遇困局 18:01 起草法国《人权宣言》,勾勒最初的革命设想 22:11 战神广场惨案,英雄落寞的开始 33:13 拉法耶特与拿破仑的复杂交集 40:33 最后的返美之行,一场向青春与故友的告别 47:55 1830年的选择:为何再扶一位国王? 52:47 理想的坚守:实现法治下的人权与自由 55:19 【片尾曲】Coldplay《Viva la Vida》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拉法耶特侯爵(1757–1834):18至19世纪法国政治、军事人物,法国大革命时期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参与起草法国《人权宣言》。1777年志愿参加美国独立战争,两次被授予美国荣誉公民称号,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 乔治·华盛顿(1732–1799):出身于英国移民家庭的美国政治家,首任美国总统,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美国政治家、军人、经济学家,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宪法的起草人和签署人之一。1804年死于与阿伦‧伯尔的决斗。 亨利·劳伦斯(1724–1792):美国开国元勋,《邦联条例》签署人之一。 詹姆斯·门罗(1758–1831):美国第五任总统,最后一位担任总统的美国开国元勋。 让-保尔·马拉(1743–1793):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民主派代表,巴黎人民起义的领导之一,1793年被刺杀。 乔治·雅克·丹东(1759–1794):法国大革命领袖、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之一,1794年被处死。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热月政变”中被处死。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即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路易·奥古斯特(1754–1793):即路易十六,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 路易·菲利普(1773–1850):即奥尔良公爵,法国奥尔良王朝唯一的君主。七月革命后,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等拥上王位。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先驱,先后领导军队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玻利维亚六个国家,积极推动民主意识形态在这些国家的发展,缔造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被尊为“南美的解放者”。 本期音乐: Daveed Diggs & Original Broadway Cast of Hamilton《Guns and Ships》 Coldplay《Viva la Vida》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59分钟
7k+
2周前

Vol.89 从清代律法看红楼梦中的女性之死

自《红楼梦》问世至今,有关它的研究林林总总。但若要读懂它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则一定绕不开清代法律这一环。 在《红楼梦》所依托的清代封建社会,律例从来不止是条文,更是悬在女性头顶的利刃。书中刻画了多位女性的死亡:秦可卿之死的隐喻,鲍二家的卑微殒命,尤三姐拔剑自刎的决绝,还有黛玉悲剧命运中暗藏的婚姻与财产纠葛......若跳出文学想象,置于清代律法体系中,会浮现出许多不同的议题:为何亲属相奸在清代刑案中十分常见?主仆间的性侵竟可不受律法约束?女性追求自主婚姻有多难?表亲婚姻是否合法?又牵涉怎样复杂的财产继承与宗法制度? 清律视贞洁重过生命,女性遭遇侵害时,或许唯有自杀才能自证清白。如今,当我们在现代法治的阳光下回望那个时代,从“损肤闻之”到“合理反抗”,性犯罪认定标准已然发生根本转变,但对女性被害人的不信任在当今是否依然存在? 本期历史学人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柯岚,二位将以清代司法为镜,拆解红楼女性命运背后的律法枷锁,更借古今对照,为当下社会议题带来新思考。 时间线: 00:43 为何用清代法律读《红楼》? 06:10 秦可卿之死:病亡还是威逼致死? 13:10 亲属相奸为何是古代最常见的性犯罪? 21:05 鲍二家的之死:主仆关系中的性侵“免责特权” 30:08 裂衣·伤痕·证人,怎样才算完美受害人? 35:37 女性在遭遇性侵害时面临的求助困境 48:14 贞节牌坊,是荣耀还是逼死女性的经济诱饵? 52:02 古今性犯罪立法:从“损肤闻之”到“合理反抗”的跨越 59:03 尤三姐之死:理想破灭与社会逼迫的双重绞杀 01:11:27 从法律角度看,宝玉和黛玉能结婚吗? 01:24:44 【片尾曲】陈力《红豆曲》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曹雪芹(约1715–约1763):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秦可卿:《红楼梦》中的角色,贾蓉之妻,金陵十二钗之一。 贾珍:《红楼梦》中的角色,贾敬之子。为人荒淫,与儿媳秦可卿私通、与尤二姐尤三姐纠缠。后来贾府被抄后革去世职,发配边疆。 裕兴(1772–1829):爱新觉罗氏,和硕豫通亲王多铎后裔、豫良亲王修龄第三子。爱新觉罗·裕兴在嘉庆皇帝大丧期间,趁家中无人奸污了丫环寅格,导致寅格悬梁自尽。丑闻传出,造成极大影响,道光帝将裕兴革除王爵、赐死。后因皇太后等人求情,改为监禁三年。 鲍二家的与贾琏:《红楼梦》中的角色,是贾府男仆鲍二的妻子,书中人称鲍二家的。她嫁给了贾府的家仆鲍二,却与主子贾琏有私情,被王熙凤当场捉奸,上吊自尽。 尤三姐和柳湘莲:《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尤氏继母和前夫的女儿,尤二姐的妹妹。她看中柳湘莲后,就托付姐夫贾琏与之定亲。但因柳湘莲认为尤三姐是个不净之人,要索回定情礼,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情礼时自刎。 林黛玉和贾宝玉:《红楼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核心情节之一。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与林黛玉情投意合。最终贾宝玉在家族的安排下与薛宝钗结婚,而林黛玉则在忧伤和病痛中离世。贾宝玉在得知黛玉的死讯后,悲痛欲绝,最终选择出家。 本期音乐: 王立平《红楼梦序曲》 陈力《红豆曲》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86分钟
23k+
3周前

Vol.88 被「劫机」改变的内塔尼亚胡家族

1976年的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上百名犹太乘客被恐怖分子绑架关押在航站楼中。以色列特种部队千里奔袭,以近乎零伤亡的代价完成机场解救任务,创下军事史上的传奇。这场行动不仅重塑了全球反恐格局,更意外地将内塔尼亚胡家族推向以色列政治核心。 约纳坦·内塔尼亚胡,恩德培行动的突击队长,在这次行动中不幸牺牲,而他的弟弟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则追随哥哥的足迹,放弃原本的职业路径,转而投身政界,最终成为以色列总理。从军事行动到政治舞台,从家族传承到国家命运,这其中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资深媒体人、作家冯翔,带大家重温恩德培行动的台前幕后,同时揭开内塔尼亚胡家族的神秘面纱,深入剖析这场军事行动与这个政治家族之间的深厚渊源。 时间线: 00:59 军事迷们钟爱的军事传奇 04:00 1970年代劫机潮中的以色列 11:22 乌干达总理为何甘当恐怖主义帮凶? 15:07 72小时筹备与51分钟突袭,成就教科书般解救行动 21:02 行动成功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27:03 内塔尼亚胡家族:犹太复国主义的传承者 34:05 哥哥的牺牲如何改变家族命运? 37:31 恩德培行动背后的冷战暗流 42:50 从耶鲁弃学看本雅明的政治哲学 47:29 历史赋予以色列怎样的国家性格? 54:28 科技与仇恨:以色列未来的危局 58:27 【片尾曲】:Sting《They Dance Alone (Cueca Solo)》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约纳坦·内塔尼亚胡(1946–1976):以色列现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哥哥,在恩德培解救人质的战斗中牺牲,被以色列列为战争英雄。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949–):以色列总理,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主席。 伊迪·阿明·达达(1925–2003):乌干达前总统。执政期间,他以恐怖手段维持独裁统治,与以色列、美国断交,倒向苏联和阿拉伯国家。 果尔达·梅厄(1898–1978):以色列政治家、前总理,以色列“铁娘子”,风格强硬。 本期音乐: Enoch Light & The Light Brigade《Hijack》 Sting《They Dance Alone (Cueca Solo)》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63分钟
17k+
1个月前

Vol.87 因「核」而起:以伊冲突背后的中东危局

近日,以伊紧张局势再度升级:以色列发动“雄狮崛起”行动,对伊朗核设施及军政高层实施打击,伊朗予以反击,双方对峙至今。昨日,美国也正式加入,袭击了伊朗三处核设施。表面看,“核”是此轮冲突的直接原因,以军称伊朗已拥有足够的浓缩铀,必须提前出手应对这一威胁。但背后,则是以伊以半个世纪的恩怨、核疑云与地缘政治博弈。 回溯历史,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就以“能源缺口”为由启动了核计划,1979年革命后演变为地缘竞争的工具,2015年伊核协议的签署与2018年特朗普退约,更让核问题成为撕裂中东稳定的导火索。那么伊朗核计划的真实进展究竟如何?它是否真如外界担忧的已接近武器化?伊以关系也在1979年后逐步恶化。从伊斯兰革命卫队崛起,到近年来摩萨德对伊朗高层的精准打击,双方在核问题、军事力量和情报战上有哪些复杂博弈?在中东事务中,美国政府又扮演着何种角色?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资深国际记者刘怡,结合其对中东地缘的长期关注,拆解伊以核技术、情报战与政权存续背后的复杂逻辑。 时间线: 01:05 伊朗核计划的虚与实,是和平用途还是武器化? 06:50 伊朗虚张声势的策略与美国的博弈逻辑 21:29 空袭设施+清除人力,雄狮崛起的双线狙击 27:20 特朗普拖延背后,是对战争成本与风险的考量 33:15 革命卫队的双重角色:军队又经商 42:05 伊朗究竟有没有保守派和开明派? 46:50 如果让伊朗崩溃,谁来接盘? 49:07 加沙僵局下,以色列对伊动武如何转移国内矛盾? 58:00 冲突对以色列造成的经济及政治影响 01:01:40 特朗普的“拖”、内塔尼亚胡的“饼”、哈梅内伊的接班困局,伊以冲突最终如何收场? 01:06:33 【片尾曲】U2《Seconds》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穆罕默德·巴拉迪(1942–):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从1997年至2009年在该职位上服务了12年。 穆赫森·法赫里扎德(1958–2020):生前任职伊朗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核计划负责人,高级核物理学家。2020年11月27日在德黑兰达马万德地区遇袭身亡。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949–):以色列总理,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主席。 大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1937–):伊朗最高领袖,什叶派宗教领袖,曾任伊朗总统。 卡西姆·苏莱曼尼(1957–2020):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前指挥官。2020年1月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遭美军三枚导弹袭击,卡西姆·苏莱曼尼在袭击中身亡。 阿卜杜勒-拉希姆·穆萨维(1960–):2025年6月13日,哈梅内伊正式任命其为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接替阵亡的巴盖里总长。 大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0–1989):前伊朗最高领袖,什叶派宗教领袖,领导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美国政治家、企业家、房地产商人、电视人,第45任、第47任美国总统。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69分钟
32k+
1个月前

Vol.86 「你有权保持沉默」:正当程序如何塑造现代法治

2025年4月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连续公布一系列针对留学生或刻意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敌意政策,引发学生集体诉讼,指控政府违反《行政程序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行政权力扩张与程序正义的冲突,更将程序正义直接抛向公众视野。 程序正义,即“通过正当程序实现公平”,它被认为是最低限度的正义,也是底线一般的存在。一般认为,正当法律程序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颁布的《大宪章》,到1791年,正当程序被正式写入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 从1215年《大宪章》到1787年美国宪法,正当法律程序在英格兰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欧陆国家却鲜有类似发展?霍布斯、柯克、莫尔等思想巨匠如何构建程序正义的理论框架?如今当民粹主义抬头,程序正义是否还能成为社会共识?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碧和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徐震宇,从签证风波切入,串联起历史、宗教的多重维度,为我们揭开程序正义的深层逻辑与时代意义。 时间线: 00:41 断层数百年,正当程序的历史源头在哪里? 06:40 施克莱的启示:恐惧是自由的基石 12:07 程序正义的双面,创新与异端的平衡 23:10 李尔本的咆哮,如何塑造今天的沉默权? 32:22 两副面孔的柯克,是普通法英雄还是机会主义者? 45:42 主张个人权利让渡国家的霍布斯,为何是程序正义的贡献者? 55:48 霍布斯与波义耳的争论 01:01:13 今天的“异端”是谁? 01:10:20 莫尔的良心 01:16:12 【片尾曲】Leonard Cohen《Who By Fire (Live in Austin 1988)》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朱迪丝·N.施克莱(Judith N. Shklar)(1928–1992):20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自由主义者,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代表作有《乌托邦之后》《平常的恶》《不正义的多重面孔》《美国公民身份:寻求接纳》《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等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宗教改革家。 约翰·李尔本(John Lilburne)(约1614–16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平等派的领导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在星座法院的审判中,李尔本坚持保持沉默的权利。由于他的斗争,最终推动了沉默权在英国法律体系中的确立。 爱德华·柯克(Sir Edward Coke)(1552–1634):英国法学家和政治人物,是普通法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普通法的形成和近现代转型的诸多趋向,都是由其引领的。 约翰·兰博约(John H. Langbein):耶鲁法学院法学与法律史斯特灵讲座教授。著有《文艺复兴时代的控告犯罪:英格兰、德国和法国》《刑讯和证据法:古代的欧洲与英格兰》等。 詹姆斯·惠特曼: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著有《合理怀疑的起源:刑事审判的神学根源》《 战争的判决:胜利法则与现代战争的形成》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利维坦》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立场和“自然状态”等核心政治哲学概念,对社会契约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他以《圣经》中的海怪“利维坦”隐喻现代主权国家——一个由人们为求自保而让渡权力所创造的、拥有绝对权威的“人造人格”。 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者、政治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大法官。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而被处死。 本期音乐: Leonard Cohen《Who By Fire (Live in Austin 1988)》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80分钟
14k+
1个月前

Vol.85 穿墙而过的爵士乐:从「堕落艺术」到「国家武器」

爵士乐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南部黑人贫民区,它以自由即兴的节奏和反叛精神闻名,却一度被美国主流社会视为“堕落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初的全球化浪潮,爵士乐逐渐被“漂白”,不仅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全世界流行传播,这一蜕变也为它后来在冷战中的角色埋下伏笔。 随着冷战展开,美国政府试图用爵士乐塑造“自由美国”形象,通过广播、外交演出等方式向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但这一过程充满矛盾。美国为何选择爵士乐作为冷战武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这场“声音战争”?黑人乐手们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推动民权运动?这场跨越国界与意识形态的音乐外交,最终为何走向终结?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魏崴,他将带我们走进爵士乐与冷战交织的战场,探寻其如何从“堕落艺术”蜕变为冷战中的“外交武器”。 时间线: 01:51 《爵士时间》:冷战中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广播 07:09 从黑人艺术到美国国乐 12:07 从酒吧到舞厅里的爵士乐 22:23 利用爵士乐讲好美国故事 31:32 黑人议员与白人总统促成爵士乐大使项目 43:21 苏联对爵士乐的审查与“放行” 54:01 红色爵士乐 01:01:47 广播技术如何放大爵士乐的影响力? 01:06:20 黑人音乐家如何在“政治工具”与“权利捍卫者”的身份间较量? 01:19:19 爵士乐外交的悖论 01:25:29 【片尾曲】Duke Ellington《Take the A Train》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威利斯·康诺夫(Willis Conover)(1920–1996):《爵士时间》节目主持人。 约翰·伯克斯·迪齐·吉莱斯皮(John Birks Dizzy Gillespie)(1917–1993):爵士乐先驱,美国爵士小号手、歌手、作曲家,开创“比波普”音乐风格。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01–1971):美国著名的爵士乐音乐家,被誉为“爵士乐之父”,1972年被授予“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经典作品包括《Stardust》《What a wonderful world》《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等。 小亚当·克莱顿·鲍威尔(Adam Clayton Powell Jr.)(1908-1992):美国黑人议员、民权活动家,爵士乐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美国单簧管演奏家、爵士乐音乐家。 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1920–2021):美国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冷爵士倡导者之一。 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1899–1974):爵士乐革新者,代表作有《Take The A Train》等。 本期音乐: Duke Ellington《Take the A Train》 Dizzy Gillespie 《Blue N Boogie》 Valentine Batishcheva & State Jazz Orchestra of the USSR《Katyusha》 Louis Armstrong《What A Wonderful World》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87分钟
9k+
1个月前

Vol.84「混血」的黑海明珠:克里米亚的历史与幻想

近年来,克里米亚因俄乌冲突为更多人所熟知。而在了解这片土地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它丰富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在沟通欧亚大陆与地中海文明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克里米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黑海中的明珠目睹着政权与帝国的兴衰,见证着民族间的交融与挞伐:希腊人、哥特人、鞑靼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每一次战争的爆发与政权的更迭都为克里米亚注入着新的民族血液。 18世纪下半叶,叶卡捷琳娜二世治下的俄国向南扩张,在格里戈里·波将金的统治与经营下,克里米亚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移民纷至沓来的沃土,到鞑靼人遥望难归的故乡,历史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克里米亚?往来的民族又在这里留下了怎样的记忆?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历史学者陆大鹏,他将为我们讲述克里米亚半岛上,那些由不同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 时间线: 01:11 克里米亚半岛为何藏着这么多希腊地名? 05:27 “混血”的克里米亚 08:52 热那亚与威尼斯的黑海竞争 16:21 白奴贸易如何塑造克里米亚? 20:23 欧洲黑死病起源于克里米亚? 21:38 克里米亚汗国的崛起与衰落 28:15 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的历史纠葛 26:47 先扶持后吞并,克里米亚如何成为“新俄罗斯”? 39:27 献给女皇的非凡礼物:波将金缔造黑海明珠 58:25 苏联时代逐渐离散的鞑靼人 01:14:07 【片尾曲】Jamala《1944》(备注:Jamala是乌克兰克里米亚鞑靼歌手,这首《1944》由她作曲,并与Art Antonyan共同填词,歌词融合了英语和克里米亚鞑靼语。2016年,Jamala代表乌克兰参加欧洲歌唱大赛,演唱这首《1944》夺得冠军)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1739–1791):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人之一,俄罗斯帝国公爵,曾任新俄罗斯总督,即克里米亚的主政者。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1729–1796):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二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 穆罕默德·月即别(1282–1341):金帐汗国第九任可汗。 札尼别(?-1357年):金帐汗国的第十一任可汗,月即别之子。 许蕾姆苏丹娜(1502–1558):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的宠妃。 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1657):乌克兰哥萨克领袖。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72–1725):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 沙欣·格来(1745–1783):克里米亚汗国最后一位可汗。 伊凡·阿布拉莫维奇·汉尼拔(1737–1801):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工程师,曾被波将金任命为赫尔松首任总督,负责该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作。 塞缪尔·边沁(1757–1831):英国著名的造船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曾移居俄罗斯,受雇于波将金。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1754–1801):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三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九位皇帝。 乌泽尔·阿卜杜拉马诺夫(1919–1991):鞑靼族。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他受命在严寒中修建渡河点。面对敌人的炮火,最终他幸存下来。因在此次任务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阿梅特汗·苏丹(1920–1971):鞑靼族。二战时期苏联著名的战斗机王牌飞行员,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本期音乐: Ruslan Chir-Chir《Bağçasaray aralıqları (Music of the Crimeans)》 Jamala《1944》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77分钟
19k+
1个月前

Vol.83 当特朗普致敬关税之王,美元秩序要松动了么?

全球化的进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世纪中叶由大饥荒催生现代全球化,到1970年代石油危机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迫使各国重新思考能源安全。近期特朗普再次上台,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多边合作框架,全球化似乎危机重重,却又暗藏转机。与此同时,中国、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也让全球化呈现出了另一种景象。 如今站在全球化转型的十字路口,人们迫切想从历史与现实中看清它。迄今为止,全球化是如何运转的?供需冲击的交织如何重构全球化?美国历届的关税政策、美联储的独立危机、英国脱欧......这些逆全球化的标志,如何成为国际传统秩序转变的契机?下一次全球化何时到来?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经济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与我们一同回顾过去200年内全球化的兴衰,揭示经济危机如何破坏全球秩序,又如何为新阶段的全球化铺平道路。 时间线: 01:55 “反华旗手”纳瓦罗的全球化态度 05:03 特朗普对日本的偏见如何转移至中国? 07:29 麦金莱关税VS特朗普关税 11:19 19世纪的供给冲击与全球化的启动 15:26 美联储为何总是美国政客的眼中钉? 20:29 经济危机是全球化的终点,还是重构的起点? 24:11 金融资本的双刃剑:美元流动性与全球金融脆弱性 26:47 美元霸权还能持续吗? 30:25 慢全球化的真相 34:25 “七次崩溃”教会了我们什么? 36:58 【片尾曲】The Rolling Stones《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1949–):经济学家,特朗普的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反对全球化。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1946–):德裔美国共和党籍政治家、企业家、房地产商人、电视人,第45、47任美国总统。 贾里德·科利·库什纳(Jared Kushner)(1981–):房地产开发商和媒体运营人。特朗普的女婿,伊万卡·特朗普的丈夫,前白宫高级顾问。 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1947–):美国政治家、律师,特朗普的前贸易代表。 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1961–):现任美国商务部部长。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第25任美国总统。经济上采取提高关税和稳定货币的政策。外交上怂恿列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派兵参加“八国联军”大肆掠夺中国。 约瑟夫·张伯伦(The Rt Hon 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英国企业家、政治家、演说家。曾任对外贸易大臣、殖民大臣、伯明翰市长。鼓吹帝国扩张。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第26任美国总统。 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1953–):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特朗普多次公开施压美联储降息以刺激经济,但鲍威尔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未予妥协。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第40任美国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美国第34任副总统及第37任总统。担任总统期间实现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大门。 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1904–1987):1970-197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 保罗·沃尔克(Paul Adolph Volcker, Jr.)(1927–2019):1979-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 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现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其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本期音乐:The Rolling Stones《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配音:吴鹏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42分钟
12k+
2个月前

Vol.82 克里米亚、美国内战与湘军崛起:「大变局」的到来

19世纪中叶,当太平天国的战火席卷半个中国,一支由湖南乡勇组建的地方武装——湘军,以“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和铁血纪律脱颖而出,不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更悄然影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有着「第一场现代战争」的克里米亚战争战火已悄然烧至东亚;印度大起义与美国内战让英帝国重新审视海外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二次开放,长江内河有了通商口岸,「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了。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湖南籍历史学者谭伯牛,他将带我们回望湘军兴衰与湖南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崛起,畅谈曾国藩、李鸿章、巴夏礼,这些「后工业革命人」在大变局面前的选择。 时间线: 00:46 一个湖南人如何写湘军? 11:02 “烈女复仇”背后,是社会变迁的作证还是个体命运的叹息? 17:34 不搞团练,曾国藩办「新军」 24:27 曾国藩如何搞钱养活十万湘军? 30:11 湘军招兵术:从“十人队”到“铁血兄弟营” 33:53 全球视角下的的中国内战 41:12 晚清中国与英国的微妙关系 01:02:32 攻下南京后,曾国藩为何不自己做皇帝? 01:10:32 战天京之后:东南财富聚湖南 01:24:46 湘军落幕,湖南崛起 01:31:36 【片尾曲】C-BLOCK & GAI周延《江湖流》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阳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次子。清代外交家,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 夏利·斯密·巴夏礼(1828年—1885年):英国外交官,主要在中国与日本工作。曾被僧格林沁俘虏,关押在大清刑部监狱,曾多次与太平天国会面。 容闳(1828–1912):中国近代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周汉(1842–1911):晚清官员。光绪年间在长沙大量刊刻反洋教宣传品,散发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王闿运(1833–1916):祖籍湖南湘潭,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后入曾国藩幕府。 查理·乔治·戈登(1833–1885):英国军官,参与占领北京和颐和园以及镇压太平天国,后任苏丹总督,以“常胜军”战术影响晚清军事近代化。 白齐文(1836–1865):法裔美国人,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清廷外籍雇佣军洋枪队首领,曾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后投奔太平军。最后被李鸿章下令溺杀。 吴大澂(1835–1902):晚清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画家、爱国将领。甲午战争中率湘军出关与日军战于东北,战败后被罢官。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92分钟
20k+
2个月前

Vol.81 恶土:1930年代北平上海的地下世界

1937年的北平,一桩残忍的谋杀案震惊中外——英国外交官之女帕梅拉遇害,内脏被掏空。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案件调查无疾而终,从此成为世纪悬案。究竟是谁杀死了她?为何如此残忍?战前的北平又是怎样一幅景况?直至七十多年后,这些疑问才在英国非虚构作家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中找到了答案。 法兰奇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他的许多纪实作品都是关于中国的。从北平的“恶土”到上海的“歹土”,法兰奇的另一本书《恶魔之城》则揭示了抗战前后上海的另一面——灯红酒绿之下,是黑帮、毒品与殖民权力的角逐。他擅长悬疑叙事,却又不止于此,他以外国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节点,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抹去的角落,试图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的窗,同时让中国读者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到保罗·法兰奇,从帕梅拉悬案切入,探讨历史如何通过纪实文学重现,而城市又如何在暴力与记忆的交织中形成独特气质。 时间线: 01:43 电影《邪不压正》背后的真实悬案 06:58 战争前夕的“恶土”与“歹土” 12:44 1937孤岛上海的黑帮世界 15:39 证据与传闻交织,如何还原真实往事? 25:07 京沪侨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 33:01 逐渐消逝的胡同和里弄中,藏着多少城市记忆? 41:26 温莎公爵夫人的中国缘 49:38 在广告从业经历中获得对中国的深入理解 54:09 如何让外国人读懂中国故事? 59:00 下一部作品,呈现不一样的溥仪和婉容 01:08:04 【片尾曲】梅艳芳《梦里共醉》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帕梅拉·倭讷(Pamela Werner):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爱德华·西奥多·查尔默斯·倭讷的养女。 姜文(1963–):内地导演、演员、编剧。代表作品有《芙蓉镇》《让子弹飞》《邪不压正》《北京人在纽约》《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等。 杜月笙(1888–1951):近代中国上海青帮中的重要人物。 乔·法伦(Joe Farren)和杰克·拉莱(Jack Riley):1930年代上海地下世界的两位重要人物。乔·法伦以其经营的“法伦之家”夜总会而闻名。杰克·拉莱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而闻名,他通过经营赌博机等非法活动,在上海娱乐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 华里丝·辛普森(Wallis Simpson)(1896–1986):温莎公爵夫人。她与爱德华八世的爱情故事轰动世界。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摄政王载沣长子。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郭布罗·婉容(1906–1946):清朝末代皇后、伪满洲国皇后、中国最后一位皇后,溥仪的妻子。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籍老师。 伊莎贝尔·英格拉姆(Isabel Ingram)(1902–1988):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家庭教师,教授她英语和西方文化。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配音:吴鹏 特邀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节目运营:蒋喆 邓纯

70分钟
15k+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