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Why Women Tend to Ruminate & How to Reduce Rumination?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In this episode, I dive into the science of rumination and explore why women are more likely than men to get caught in cycles of overthinking. I discuss how gendered parenting styles, societal pressures, and even biology play a role in this detrimental mental loop, along with practical tips to break free from it. Tune in to know more about how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umination can empower us to find healthier ways to manage stress and emotions. Hosted by Xiaoye Timeline 01:30 Rumination, what is it? 02:12 More use of rumination, higher likelihood of depression 04:07 "Why women use more rumination" explained: 1. a) gendered parenting style 2. b) societal stressors 3. c) hormones 09:09 How to reduce the use of rumination: 1. a) personal strategies: seeking social support & distraction 2. b) changing parenting styles 3. c) working towards greater gender equality Contact us via email: [email protected] Key references Michl, L. C., McLaughlin, K. A., Shepherd, K., & Nolen-Hoeksema, S. (2013). Rumination as a mechanism link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to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ongitudinal evidence in early adolescents and adul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2(2), 339. Nolen-Hoeksema, S. (1987). Sex dif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 evidence and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2), 259. Nolen-Hoeksema, S. (1991). Responses to depress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duration of depressive episod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0(4), 569. Nolen-Hoeksema, S. (2000). The role of rumination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mixed anxiety/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9(3), 504–511. doi.org Nolen-Hoeksema, S., & Hilt, L. M. (2009).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In I. H. Gotlib & C. L. Hammen (Eds.), Handbook of depression (pp. 386–404). The Guilford Press. Nolen-Hoeksema, S., & Jackson, B. (2001). Mediators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ruminatio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5(1), 37-47. Nolen-Hoeksema, S., Larson, J., & Grayson, C. (1999). Explai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5), 1061. Nolen-Hoeksema, S., Wisco, B. E., & Lyubomirsky, S. (2008). Rethinking rumin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5), 400-424.

12分钟
99+
10个月前

55. 如何停止拖延,做到长时间高效专注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明明在减肥,却忍不住在半夜饿的时候吃饼干? 明明该睡觉了,却在深夜2、3点报复性熬夜; 明明该学习该工作了,却仍然在刷手机看视频? 明明做好了规划,却难以坚持半途而废? …… 不断推迟我们不喜欢的任务很诱人,即使在拖延期间并不好受,知道越拖压力越大,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负面结果,避免开始或完成不想做的事的心理和行为还是很常见。 明明拖延时会内耗、焦虑,我们为什么还是选择拖着不做?你的每一次拖延具体属于哪种类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一种自律的体系能够帮助摆脱自我强加的限制,克服拖延症,高效地学习并工作?今天我们来聊聊与我们持续纠缠的拖延以及战胜它的系统方法。 希望这期播客不会只存在你的”稍后再听“清单里,不会为你的拖延再添一把火。 欢迎任何提问、建议和意见; 接受听众来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 互动&商务合作:微博小红书同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主播】 十七 【收听指南】 00:53 拖延是一种普遍行为 02:55 拖延会伴随内耗、愧疚,甚至自我厌恶 03:56 理性人为何会做出非理性的拖延行为 * 认知偏差带来的心理需要 * 前额叶皮层斗不过杏仁核导致的神经反应 07:51 按照行为感知划分的拖延类型 * 被动 * 完美主义者 * 梦想家(极致N人) * 忧虑者 * 过度行为者 * 主动 * 挑战者 * 危机制造者 12:43 战胜拖延的自律体系 * 12:49 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意志力 * 15:21 减少周围环境的诱惑和干扰:数字极简主义+井井有条的财务与习惯 * 23:18 正确心态与三种强大思维 * 25:36 根据动力的起伏进行调整 【参考资料】 MSEd, K. C. (2024, July 7). What is procrastination? Verywell Mind. Vaughn Carter. (2024, April 4). Help Me, I Have No Discipline and Zero Self-Control: The Secret Formula to Breaking Bad Habits, Mastering Mental Toughness, and Reaching Your Goals.

28分钟
99+
10个月前

53. 85后对谈95后:新闻传播有出路吗?| 串台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这是一期与打工倒计时的串台节目,我们想一起聊聊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及从业者的出路问题。 这是一场跨世代的对谈,从85后到95后,有的主播经历过新闻监督的黄金年代,有的主播入行时传媒的社会功能已然衰颓。四位主播都毕业于国内名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曾在新华社、人民网、南方周末、财新、新京报、中国青年报、《财经》等多家著名媒体实习或任职,担任过国内外时政、财经、文化条线的记者和编辑,甚至有主播有长达两年的驻印度记者的经历。面对行业的变化,有的主播还坚守在新闻报道一线,有的主播转投互联网和外企,还有的主播选择出国进修或自由撰稿。 我们后悔学习新闻传播专业吗?我们从国内最好的新闻传播专业中获得了什么?在媒体机构工作的历程中,有哪些高光时刻或令人难忘的报道故事吗?又是在哪些时刻,我们产生了离开新闻传媒行业的念头?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新闻传播还有出路吗? 【本期主播】 小昕、力力、尘雪、土豆 【收听指南】 03:44 为什么选择新闻传播专业? 08:50 在新闻传播专业中收获了什么? 11:20 “新闻无学”是真的吗? 20:50 为什么选择离开或留在新闻行业? 43:18 谈谈最关键的的钱的问题 50:40 新闻行业真的清贫但稳定吗? 57:00 回顾新闻从业历程中的高光时刻 74:50 在当下还应该选择新闻传播吗?

80分钟
99+
10个月前

52. 女性赋能:如何同时斩获牛津剑桥PhD全奖Offer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我们的朋友,Apple,是怎么收获牛津剑桥的PhD Offer并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呢?在本期播客中,Apple与我们分享了她从本科到博士的心路历程:如何孜孜不倦地探索找到热爱的研究方向,为何坚定选择读博,怎样通过数次主动出击接洽自己心仪的意向导师。她的勇敢,主动,永不言弃,使我们倍感鼓舞。 在励志故事之外,Apple还分享了许多成长在东亚文化环境中的我们并不熟悉的实操话题:如何有效套瓷大幅提高教授回复率; 如何借助欧美的Coffee Chat文化与老师接洽,怎样一分钟自我介绍,怎么写Follow-up email让老师进一步加深印象。送给大家这份实操手册,希望你也能在追梦途中收获好运气! 【本期主播】 小叶、十七、Apple Apple的部落格:https://medium.com/@pin_chen 欢迎任何提问、建议和意见; 接受听众来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 商务合作&听友互动:[email protected] 【收听指南】 01:11 要不要读博士:个人兴趣、他人肯定、愈挫愈勇 06:45 如何主动联系老师,争取研究助理的职位 09:15 兴趣与机会交织,在探索中逐步确定学术方向 12:40 决定读博,需要的是真正热爱“做学术”,而不是因为不确定的“读博前景好” 15:00 学术天分对读博重要吗? 19:05 为何选择在荷兰读研究型心理学硕士 21:55 初来乍到:全英语环境的不适与克服 23:35 确定读博后如何制定计划并采取行动 1)25:53 找到意向导师并联络 2)27:45 三个要点提高套瓷信的回复率 3)29:50 如何快速大量阅读导师近期论文 4)31:22 合理利用AI工具撰写邮件 33:20 欧美的Coffee Chat文化及其注意点: 1)35:10 SOP的完整度 2)39:06 问题准备:研究计划,funding等 3)42:10 如何简要地自我介绍 4) 44:10 会议结束后如何写Follow-up email 48:36 如何用三封邮件让牛津大佬收你为徒 52:38 如果套瓷信没有回复,怎么发Follow-up email提高老师回复的概率? 59:45 怎么写SOP才能从同侪中脱颖而出?

69分钟
99+
10个月前

51. AI教母李飞飞:出身干洗店的华裔移民女性如何逆袭(下)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本期节目将参与到今年播客年度书单计划当中。播客年度书单是由播客公社发起的公共计划,旨在通过播客向大众宣传当年出版的优质图书。完整书单将在年底正式公布。 李飞飞后半段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之路,无疑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密切相关、深刻联系的,但我选择涉及 AI 的部分都是泛泛而谈,重点仍放在李飞飞教授遇到困难的选择时是如何应对的,毕竟讲 AI 发展史的书那么多,但讲一个华裔移民女性如何拼搏到行业顶端的却不多。我更希望和大家聊聊李飞飞教授的底层逻辑和选择方式,这也是我读此书后觉得最振奋的地方。 其实很遗憾李飞飞教授没有谈及她作为母亲后,是否有遇到养育孩子和学术工作之间的矛盾,是否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全力支持并托举自己的女儿,以及作为少数女性,在以男性为主体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哪些觉得不公的经历。这种不公平一定是存在的,因为李飞飞提到了因为同为女性而与学生奥尔佳的惺惺相惜,也很沮丧地发现两人经历类似。奥尔佳曾经忍无可忍,下定决心,要么采取行动改变现状,要么就离开学术界。李飞飞应该也有同样的感受,但可能就如她形容自己时所说,她是一个“书呆子”,描述自己的生活也会多把目光放在自己的研究上。 至于她提到的 AI 伦理,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我们对 AI 的每一次使用,其实都关乎其将来是否能够公平公正地发展。推荐大家阅读剑桥大学贝内特公共政策研究所人工智能与地缘政治项目的主任Verity Harding的 AI needs you 一书,书中探讨了现今 AI 的伦理问题,每个人参与AI 塑造的必要性,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确保 AI 的未来是放大我们最好的,而不是最坏的品质。 【本期主播】 十七 【收听指南】 00:30 如何选择:学术理想 VS 华尔街公司带来的高薪(母亲的第一次托举) 02:25 因追星去加州理工学院读博 06:41 第一颗北极星:在研究与实践中确定”让机器熟悉视觉世界“的目标 09:37 令人绝望的 Caltech 101,与不被重视的数据 12:42 再次选择:学术理想 VS 麦肯锡正式工作(母亲的第二次托举) 18:27 项目研究中的分类、过拟合难关与克服 24:13 第二颗北极星:ImageNet——前途晦暗时的坚持,多人贡献被幸运之手汇聚所取得的突破 38:52 AlexNet通过ImageNet进行的历经1/4个世纪的自我证明 41:45 人工智能春天来临,学术和业界互通 43:24 第三颗北极星:从ImageNet延伸的细粒度分类;西尔维奥的厨房与要点算法 45:58 Open AI创始团队:人工智能的未来,将由那些拥有企业资源的人书写 47:25 第四颗北极星:母亲的病症与简单发问带来的医疗服务的环境智能研究 50:06 ”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伦理学:AI4ALL帮助更多女性参与AI世界 52:31 作为谷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认识到”AI成为一种特权“ 53:35 第五颗北极星:人工智能如何尊重人的尊严 【参考资料】 * [美]李飞飞著,赵灿译,《我看见的世界》,中信出版社,2024年4月。 * Verity Harding,AI Needs You: How We Can Change AI's Future and Save Our Own 欢迎任何提问、建议和意见; 接受听众来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 互动&商务合作:微博小红书同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56分钟
99+
11个月前

50. AI教母李飞飞:出身干洗店的华裔移民女性如何逆袭(上)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本期节目将参与到今年播客年度书单计划当中。播客年度书单是由播客公社发起的公共计划,旨在通过播客向大众宣传当年出版的优质图书。完整书单将在年底正式公布。 若要找一个这个时代的女性榜样,AI 领域的杰出女性一定是我绕不过的话题。Ray Kurzweil预测的奇点越来越近,越来越多人认为人工智能从机器学习发展到深度学习,再到现在的生成式AI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已经无疑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会给人类带来颠覆性发展和重大变革的领域,占人类一半的女性想要参与并贡献力量却是困难重重,代表性严重不足。在这样的重重阻碍下杀出重围的STEM女性,当然是群星闪耀时最令人为之侧目的那几颗。 本期选取了被称为 AI 教母的李飞飞教授,以她的自传为基底,谈了谈她的上半生。她是美国三院院士,是计算机科学家,是女儿、妻子、母亲,是曾短暂涉足商界的学术人士。但她曾经也是贫困的移民,是在英语学习中挣扎的学生,是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的研究者。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样的榜样身上获得力量,找到自己的北极星,并坚持这份热爱,一生践行。 【本期主播】 十七 【收听指南】 02:30 来自父亲的纯粹好奇心,和母亲导向的广袤的世界 08:57 偶然从小学老师处了解的性别偏见,与随之燃起的好胜心 13:20 “离经叛道”的原生家庭(尤母亲)对李飞飞的托举 15:10 玄妙开悟——爱上物理学 19:42 对于移民与在开启美国新生活的忐忑不安 21:07 移民的困境:阶级坠落、财务危机、语言不通、少数群体、移民内部的绝望情绪 29:44 重新爱上物理学 32:00 遇到贵人:亦师亦友的萨贝拉老师 35:11 游走在普林斯顿与现实困境的夹缝中 45:10 产生找寻北极星意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实验室经历 【参考资料】 [美]李飞飞著,赵灿译,《我看见的世界》,中信出版社,2024年4月。 欢迎任何提问、建议和意见; 接受听众来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 互动&商务合作:微博小红书同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49分钟
99+
11个月前

49. 复仇原理篇:《呼啸山庄》中的恨与爱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本期我们将借助《呼啸山庄》来聊聊复仇这种情感的原理。复仇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复仇的念头来自哪里?受害者向施害者的复仇是正当的吗?复仇的范围会被扩大化吗?受害者在复仇过程中会转变成加害者吗?宽恕比复仇更高尚吗?悲剧的责任方是一目了然的吗?如果悲剧是自己造成的,人又怎么向自己复仇呢? 【本期主播】 小昕、橘猫 【收听指南】 00:30 当我们谈论复仇时,是在谈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02:58 复仇是可被指摘的吗?宽恕比复仇更高尚吗? 09:15 《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复仇缘起 11:10 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之间这种暴烈的爱情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导向死亡的? 17:26 如果悲剧是自己造成的,又怎么向自己复仇呢? 19:20 在这场复仇中被波及的伊莎贝拉以及希刺克厉夫对其恋爱脑的嘲讽 25:55 复仇总是关于爱情吗?这两种情感之间有必然关联吗? 29:15 复仇是有边界的吗?复仇的扩大化是不可避免的吗? 33:20 复仇者的坚定意志和强执行力 vs 被复仇者的软弱迟滞和心存侥幸 38:00 屠龙者变成恶龙?受害者会在复仇过程中变成施害者吗? 40:15 《呼啸山庄》中自由的男人与受困的女人 44:15 人怎么面对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悲剧是可挽回的吗?

50分钟
99+
11个月前

46. 政治正确:弱势群体的保护伞,还是主导阶层的遮羞布?

漂浮绿洲 Floating Oasis

政治正确这个概念被创造出来,对于在阶级、性别、种族、地域等各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并因而享有更少社会经济资源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则福音,因为其创造者和拥趸努力让游戏变得结果公平。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政治正确已经被认为和病态极端、取消文化联系在一起。JK罗琳被开除《哈利 · 波特》系列作者籍——政治正确;克劳迪娅 · 戈尔丁单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政治正确;美国大选中哈里斯的民调支持率暂高——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一个概念中本身包含”正确“,且有力地保护了弱势群体利益的概念,有时却被误用为忽视他人努力与成就,以及对持异见者批判攻讦的词语。为什么一个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措施和社会观念会招致大量抨击,其中甚至包括来自被保护群体的不满?为什么一个旨在尊重他人联结社会的概念会被认为导致分裂甚至极化?为什么西方国家“口嫌体直”,在大力宣传政治正确和多元化的同时实施对主流思想和主体族群倾斜的政策?这是政治正确在统治阶层手中被异化的结果,是被既得利益者污名化后的处境,还是它的本质呢?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下讨论政治正确时,说的是同一件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政治正确”神秘的面纱。 欢迎任何提问、建议和意见; 接受听众来稿,期待听到你的故事。 互动&商务合作:微博、小红书同名;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主播】 十七、小叶、小昕、饭大兔 【收听指南】 00:20 饭大兔被骂“说着政治正确,实则分裂对立”的困惑 02:04 政治正确的起源与定义 政治正确为什么成为攻讦工具并带有讽刺意味 * 03:44 舆论场混乱,少数群体没有权力意识 * 04:53 照顾成为特权:“零元购” * 06:30 少数群体内部矛盾:跨性别群体上厕所 * 09:47 群体内异质性被忽略:成功的美国非裔反对用政治正确解释自己的成功 * 13:16 将学习与针对事实辩论模糊为立场问题:小美人鱼扮演者;法学院学生拒绝在课上讨论“强奸”案例 * 15:41 互联网和现实的对少数群体态度的巨大差距 * 17:31 范围和定义的无限扩大化:非官方/非主要语言 “政治正确”的美国、荷兰实例 * 26:43 白人迁移:因某一地区其他种族的迁入,白人从该地区迁出 * 29:17 加州法案:企业内董事会必须有1/3少数族裔(2022年被推翻) * 31:18 少数族裔被无形边缘化:饭大兔在华尔街律所晋升和拓展人脉困难;小叶的韩国女教授难以融入社交场 * 41:32 政治正确对于少数群体的支持与保护:多样性的要求给予了工作机会 中国是否应有“政治正确” * 43:56 招聘:“硕士博士不如男士” * 47:05 户口:“寒门再难出贵子” * 49:29 家庭:女性的无偿劳动与“贪婪的照料” * 1:00:44 AI:改善偏见避免放大歧视与不公 【参考资料】 邢悦,《美国的“政治正确”及其社会影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Ray, R. (2020). Black Americans are not a monolithic group so stop treating us like one.The Guardian. 冰岛母亲/父亲育儿假 德国父亲育儿假政策:Bünning, M. (2015). What Happens after the ‘Daddy Months’?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id Work, Childcare, and Housework after Taking Parental Leave in Germany.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31(6), 738–748. Gender quota in senior positions 荷兰育儿津贴丑闻 TU/e Women only Policy 封面来源

64分钟
99+
11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