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播客No.12 | 有时,谈论孩子,就是在谈论我们自己

有时,谈论孩子,就是在谈论我们自己 上不着,下不着的90后有资格谈论孩子吗?如果可以,我们又为什么要谈论这个话题? 儿童与育儿者、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始终充满着张力,有时谈论孩子,就是在谈论我们自己。 本期E播客,邀请到了薄荷实验研究员闰土,我们从孩子的零食聊到孩子的保险,从孩子习得道德的过程聊到校园欺凌问题——儿童的日常生活始终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 本期嘉宾 润土 薄荷实验研究员, 曾经的出版社编辑, 现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 本期你将听到 00'45'' 上不着,下不着的两位90后, 为什么要谈儿童? 03'02'' 《喂养中国小皇帝》:从孩子的零食中看社会变迁。 04'30' 小朋友是一张白纸? 现在的小朋友都太“早熟”了吗? 09'10'' 儿童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创造”出来的。 10'40' 为什么薄荷实验时常关注 “母婴妇幼”等弱势群体的议题? 14'48'' 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买保险? 买保险是一种理财吗? 24'50'' 编辑,是书籍的助产士。 26'18'' 小朋友也会跟人“套近乎”? 《培养好孩子》——来自一所幼儿园的道德发展观察 34'25'' 我们对孩子抱着怎样的态度, 就像是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一样。 46'04'' 面对校园欺凌问题, 我们该如何看待其背后的成因? 本期推荐书单 《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 许晶 著 祝宇清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978-7-5760-0015-3 《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陈纯菁/著 魏海涛 符隆文/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978-7-5760-0846-3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修订版) 维维安娜·泽利泽 著 王水雄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978-7-5675-7004-7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景军 主编 钱霖亮 李胜 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薄荷实验 978-7-5675-5993-6 《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 塞思·勒若 著 启蒙编译所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9747-1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埃利奥特·阿伦森 著 顾彬彬 译 黄向阳 审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75-9186-8

52分钟
99+
3年前

E播客NO.11 | 我是社恐,要怎么找工作?

毕业季,很多人可能已经经历了焦头烂额的找工作过程,或许正在经历。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有一张巨大的社交网络会不停发挥作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新京报书评周刊的罗东老师,在整个节目过程中,我们围绕格兰诺维特的《找工作》聊了很多,包括“强关系”和“弱关系”,“弱关系”的存在对整个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的影响,信息是如何通过“弱关系”快速传播的等等。 格兰诺维特认为,真正促进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对人们找工作有帮助的恰恰是“弱关系”,即交往频率低、感情并不十分强烈的关系。那为什么格兰诺维特会认为“弱关系”是有助于人们找到工作的?罗东老师在节目结束后补充道,在格兰诺维特看来,“弱关系”链接的是不同的人群,由“弱关系”建立的圈层不像“强关系”那样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通过“弱关系”更可能得到有差异的、有用的工作信息。 本期嘉宾 罗东,新京报书评周刊视频栏目《罗东时间》主理人 本期你将听到 01:22 什么是“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区别 04:58 我们有时候讲关系,其实更多的是讲社交网络 08:36 什么是“关系人”? 找工作的过程中,信息快速传播的连接点 10:14 通过弱关系找工作的人,也要参加考试和面试 12:00 劳动力市场完全均衡下才会有公平, 但悲剧的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15:56 “弱关系”比起“强关系”更加公平 18:36 “弱关系”对于员工来说,更容易被掌握。 但是“弱关系”的建立也和社会结构有关 24:06 在中国社会,通过“弱关系”找工作的比例正在上升。 26:26 如果我是社恐,怎么办?——格兰诺维特这样解答! 30:30 “我性格内向,是不是不好找工作?” 34:22 即便是“弱关系”,听起来好像也不是很美好。 37:46 为什么强行攀关系会令人讨厌? 40:00 改革开放初,城乡流动的一个关键——重新认识“弱关系” 42:59 在网络发达,信息通畅的现代,“关系人”的作用。 50:36 从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现状说起 学界对《找工作》的反驳 56:50 在入职一家公司之前,可以找到内部的人去了解具体情况 本期推荐书目 《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 马克·格兰诺维特 著 张文宏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60分钟
99+
3年前

E播客No.10 | 去PSA除了看上海双年展还能做什么?

公共教育,是提到博物馆绕不开的话题,上一期E播客我们就聊到:“参观博物馆,也许可以算是一种休闲式的文化消费”。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和参与公教活动,这既是一种获得休憩的娱乐过程,又是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那么什么是公教?博物馆又是如何策划、举办公教活动的? 我们这次邀请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公共教育部主任Lily老师,以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双年展“水体”为出发点,为大家具体阐释上述问题~ 本期嘉宾 张琍莉 2012年加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参与筹建和开馆工作,后担任公共教育部主任至今。拥有十年美术教育从教经验和十五年博物馆运营和管理工作经历,致力于PSA各类公共教育项目与活动的开发和拓展,在与观众共同学习,与PSA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传递艺术电厂的热力与活力。 古冈 诗人,祖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编辑。著有《古冈短诗选》、《尘世的重负——1987—2011诗选》等诗集,在《书城》等报刊发表随笔文论。曾获诗东西-DJS诗集奖(2012),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创作大赛奖(2016),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2016)。 本期你将听到 05'06'' “看展览”作为现在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07'40''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的三个阶段 “湿运行” “生态联盟” “一个展览” 除了看展览之外,还有什么公教活动可以参加? 10'42'' 上双第二阶段“生态联盟”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展演工作坊: 如水漂泊——苗族务工阿姨的魔都之歌 15'00'' 小朋友也能参加的水文漫步? 学历史,寻水路,一拍即合“拍拍看” 重新发现上海。 21'03'' 在公教活动中, 向小朋友讲述历史,应该注意些什么? 24'51'' PSA如何为成年人、儿童以及特殊人群 策划公教活动? 30'25' 线上公教,国内的美术馆也许还只是开始…… 35'37'' 美术馆内的诗歌讲读会: 面向大众的诗歌活动,要深入浅出。 41'45'' 如何了解公教? 如何更好地参观博物馆? 这里有一些推荐书目和建议~ 本期推荐书单 《公共历史教育手册》 上海博物馆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0件文物里的中国》 上海博物馆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物馆绘本"系列 (元青花+青铜器+玉器+明清家具) 上海博物馆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博物馆导读》 胡盈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客人的到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编著 978-7-5321-7652-6 上海文艺出版社 《首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编 978-7-5321-5677-1 上海文艺出版社 《青策计划2019》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编 978-7-5321-7540-6 上海文艺出版 《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4分钟
92
3年前

E播客No.9 | 跟上博老师聊聊什么是博物馆公教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这个节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而博物馆也承担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责任。那么我们所谈论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到底是什么? E播客在五月特别策划了2期“博物馆”特别节目,这一期,我们先跟上海博物馆的李明老师,聊聊博物馆如何走向大众。(另一期也会在近期跟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本期嘉宾 李明 就职上海博物馆教育部,艺术教育资深从业者,主编《简明数码摄影教程》。1999年入选中国国家级摄影家,次年作品入选《中国摄影家作品精华》(第二卷)。 本期你将听到 00'56'' 什么是公共教育?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的老师为你解读 05'50'' 上海博物馆都有些什么公教活动? 08'33'' 面向青少年的活动有何不同侧重点? 10'20'' 了解“纸文化”,自己动手做宣纸, “把博物馆带回家”。 17'48'' 当线上公教方兴未艾, 线上公教活动与线下公交活动有何不同? 22'30'' 把博物馆当成“网红打卡点”是坏事吗? 公共教育是一种自愿行为。 26'51'' 普通人也能自学历史, 《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传授你一套思维方式。 本期推荐书目 《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上海博物馆 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上海博物馆 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博物馆绘本"系列,上海博物馆 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博物馆导读》,胡盈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3分钟
83
3年前

E播客No.7 | “我把一生都给了陌生人,没能给我爱的人”

这是E播客的第7期节目。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说:“文学的美妙之处在于,人们将过去的记忆带到我们身边。” 他的诗集《相伴》中似乎也承载着很多“过去的记忆”,借一句“我把一生都给了陌生人,没能给我爱的人”,甘德也将我们带回到那段他与亡妻、他与母亲的回忆之中,真挚感人。 这期节目,我们就聊聊弗罗斯特·甘德和他的诗集《相伴》。 关于诗人 弗罗斯特·甘德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莫哈韦沙漠,拥有地质学和英语文学学位,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布朗大学文学艺术与比较文学荣休教授。2019年凭借诗集《相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此外,甘德还翻译了大量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诗人的著作,合译过日本诗人吉增刚造和野村喜和夫的诗集,并致力于向西方世界推介多多、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寅等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 本期嘉宾 李栋 多语作者、译者、编辑。毕业于美国深泉学院及布朗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曾执教于美国布朗大学、科尔盖特文理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先后得到国际笔会翻译奖金、美国翻译家协会翻译奖,及德国孤独堡、美国雅斗、法国卡马格等多个国际艺术中心作家驻留奖修金,并获德国洪堡、德意志交流中心等基金支持多次访学欧洲。中译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甘德普利策获奖诗集《相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本期你将听到 02'08'' 弗罗斯特·甘德与C.D.莱特: 互为读者的诗人夫妇 09'00'' 当地质学家成为诗人 ——我在文字里看到了岩石与晶体 。 11'40' 诗人不追“热点”, 他需要距离、时间、反思和想象力。 12'50'' 诗与诗人的关系: 是“诗”本身需要被写出来, 才借助诗人之笔。 24'50'' “母亲的赘肉” ——共生共长、角色调换的母与子, 甘德如何面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 23'15' 悼亡诗的“中英”和“古今”对比 26'10'' 当代诗歌应该如何被阅读? “不一定要去理解诗歌,而更多地去感受诗歌。” 28'30'' 译者也不是所谓的专家,只是一个耐心的读者。 34'50'' 《相伴》可以培养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 没错,诗歌也可以成为一种教材。

35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