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休息了一段时间,现在回来了。 最开始想停更是觉得有点失去方向,不知道做坚持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但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不是意义缺失、也不是情绪不好,「只是累了」。 但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加速社会,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都是勇猛精进、事业有成的样板。 各种内容也都是劝大家脱离舒适区快速成长、劝大家快速搞钱搞事业...... 以至于我是真的很累了,却下意识的却用「找自己」「找意义」当理由,才好意思停下来休息。因为停下来在这个时代好像有点「社会不正确」。 在“过劳”的路上,我们都停不下来 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在他的社会加速理论中解释了为什么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闲暇,反而加剧了人们对时间匮乏的感受。他认为,在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加速变迁的竞争社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滑坡”之上,技术、知识甚至生活方式,只要稍微喘口气,就马上会变得落后过时。任何以静止或变化慢为特征的社会现象都被边缘化了,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们被逼迫着不断追赶他们在社会世界与科技世界当中所感受到的变迁速度,以免失去任何有潜在联系价值的可能性,并保持竞争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信息乃至整个社会的不断加速反过来造成了人们生活步伐的加速。因为我们必须越跑越快,才能够待在原地。对于有所渴望的人来说,不停歇地狂奔似乎是一种主动选择。但让更多人无法停下脚步的,是对于“不进则退”的焦虑和恐惧。在“过劳”的路上,我们都停不下来丨看理想 「接纳-躺平」还是「改变-成长」? 我的回答是:看你的能量状态。 很多人休息的时候喜欢刷短视频、刷社交媒体,但那上面面各种“秀晒炫”都在刺激你的「对比心」,这是不快乐的三要素之一,越刷只会越累。 而我观察到很多治愈和陪伴内容的背后是传递「你不需要改变,你现在就很好」的信念。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敢停下来歇会儿恢复能量。 那我就一直躺平、不改变了?好像也不行。 之前发过的一段蛮本质的观点: “幸福既不是美德,也不是快乐,既不是这一个事情,也不是那一个事情。幸福本质就是成长。「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觉得幸福。」” ——此话出自爱尔兰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William Butler Yeats ( 1865-1939) 一成不变的环境我们的确不容易焦虑了,但时间久了会感到无聊和空虚,这其实是更不快乐的状态。 直到最近才突然想明白,其实躺平或者成长,就看自己的能量水平(这里的能量指的是:心力、意志力、精力、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等等的统称)。 当你忙忙忙,所有的能量都被榨干了的时候,就可以从「改变-成长」的信念中跳脱出来,去寻找「陪伴和治愈」的环境,这里不会有人天天催你要如何如何,在这里你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平歇会儿。 等你歇息够了,又回到能量满满的状态时,就可以重新出发,享受不断成长和获得成就的喜悦。 在适度的挑战中不断努力成长,是最幸福的。 写在最后: 当我意识到这种裹挟之后,我开始跳出来主动选择。 人生不只有加速这一种状态,秋收冬藏,休息也是必须的状态。 我现在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休息会儿、先让自己舒服、先放放待会儿再做(以前写不出文章会死磕,现在会提醒自己切换下状态)。 不断地自我觉察,然后提醒自己休息 参考资料:《在“过劳”的路上,我们都停不下来丨看理想》:https://mp.weixin.qq.com/s/oHmbUT8fMKopSyfVQ7tChQ
关于发圈,以前我写过一篇这个: 被讨厌的勇气,从随性发朋友圈开始 没看过的不用看了,因为那个方法是对的,但不好做到,所以效果一般,哈哈。 但最近我成功的克服了发朋友圈的内心小障碍,现在基本上想法就发,发完也不会太在意有没有人点赞评论。 这个突破来源于我最近一直在即刻发分享自己的碎片思考。我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更多关注,而在练习克服自己害怕分享出去没人回应的恐惧。 大概发了十几条之后,得到了这个领悟: 发圈心态不同,对于点赞的患得患失心也不同。 越是认认真真组织语言、选图修图,发出去如果没太多人点赞评论就会越伤心。 但是你就随手一拍一发,错别字都不带改的,这时候心态上是无敌的,别人爱看不看,只有少数几个点赞也会很开心。 前面一种更多是讨好(期待通过点赞获得他人认同)和炫耀(想要点赞来获得虚荣心的满足)心态,不达预期自然会失落。 后者才是纯分享心态,我已经分享了,错过了是你们的损失,与我何干? 这就是纯粹分享自己瞬间的真实喜悦或者收获时的心态,这时候是无敌的。而一旦你带有目的,那自然就会被期待所伤。 顺带说一句,我最近也慢慢开始不再害怕面对镜头了,其实都是一次次练习做到的。 针对克服内心恐惧或者变得自信这种改变。光知道是没用的,保持耐心一次次的练习,才会让我们内心真正发生改变。
今天要介绍社会学家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也叫Zettelkasten(德语)。 这个方法最吸引人的是,他说他从来从来不逼自己写作,然后他一生写了58本书,其中有很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并且在他去世后发现,他家里还未成型的资料量比他已出版的还要多。 我从他身上学到第一个东西不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需要时间积累),而是这个理念: 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 “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好的安排可以让你做到在不同的任务间自如切换,而不会破坏整体安排,也不会漏掉重点部分。 “我只做容易的事情,我只在马上知道要怎么写的时候才会写作。如果我有片刻的动摇,我就会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做别的事”(Luhmann et al.,1987)。 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再证明,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Neal etal.,2012;Painter et al.,2002;Hearn et al.,1998)。 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而是像柔道冠军一样转移阻力,这不仅要依靠正确的心态,也要依靠正确的工作流程。 这几句摘自《卡片笔记写作法》,也是目前介绍卡片笔记写作最全面的一本书,曾经给flomo 投稿详细的分享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 flomo weekly vol.029 - 不写,就无法思考 那篇要素过多,今天这篇只分享最初入门需要知道的,包括结合我自己的真实写作流程。 还是照例先分享我的真实写作流程: 1,新建选题笔记(最好直接能写好标题) 首先,我会在My Home文件夹里新建10个以内的笔记,然后写上标题,这些都是我最近在思考的、想要将他们发展成一篇文章的选题。 2,每天浏览这些选题笔记,新增小段思考 每天早上都会先浏览这些目标选题,去调动大脑挖掘和这些选题有关的思考。 不用直接奔着写完一篇文章去,想到一点就把一个点写成一个小段就行,甚至只记录一个简单的想法都可以。 因为每天浏览这些选题笔记,平时在阅读、交谈、放空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雷达会自动的搜寻相关的素材。 一旦发现就马上记录下来,我会用 flomo 随时随地记录下这些灵感或者摘抄,然后空下来的时候整理这些想法这摘抄,放到对应的选题笔记中。 3,选题笔记中素材多了,可以试着串成文章 一旦选题笔记中有了9-10个小段了,就可以尝试组织一下文字,将这些段落串成一篇完整表达的文章。如果发现不行也没关系,这样就知道还缺什么,之后的阅读思考注意下就行。 上面就是最基本的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流程。 如果你会双链笔记,且有野心用数年时间的积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卡片笔记库,我这里也简单讲下我在用的方法。 差别就在于第二步,我不是直接在选题笔记下面记录想法,而是会在卡片笔记库里新建一张卡片,写完想法之后,超链至对应的选题(可以对应多个选题)。 我最近在尝试的craft笔记软件 然后就是不断新增卡片库中的想法笔记(每条笔记必须遵循原子性),并且不断浏览和向这个卡片库发问,去发现卡片与卡片之间的关联,一旦发现有意思的关联就会把卡片用双链关联起来(一定要写清楚关联理由)。 不知不觉,选题笔记下面会有很多超链过来的素材,多了之后也是一样的,想办法把这些素材串成一篇文章。 用双链的方式增加选题笔记下的相关素材 卡片笔记库最终会发展成真正的第二大脑,卡片和链接就是模仿大脑的神经元记忆方式(拓扑结构),不断正确的积累之后,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很有思想的朋友,不断向它发问和交流,它总会给你未知的启发。 我在研究Zettelkasten的一些笔记 卢曼提到笔记盒的是伙伴,是沟通而不是查找 Tim Urban 如何做笔记和写作 (以下下内容来自 happy xiao 的博客,我会在文末放上他的博客链接。很喜欢他的博客,可以看到非常多英文互联网世界的精华知识。) Tim Urban 是互联网上最知名的博客作家之一,他的博客 Wait But Why 吸引了数百万读者,Elon Musk 也是他的粉丝。他在 TED talk 的演讲,目前在 YouTube 上的播放量达到了3300万,排名所有 TED 演讲的第一位。 Tim 使用的工具: - 我用 text editor(文本编辑器),我甚至都不需要 Word 或 Pages, - 我只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一打开就是一个白色小窗口的东西,我可以随意改变大小和往里打字 - 我只需要最基础的加粗/斜体/高亮功能,我不需要 margin - 我只需要一个可以随意拖动和改变大小的小窗口,因为有时我会有12个这样的窗口同时打开,每一个都是正在研究的话题的一部分 - 我使用 Chrome 浏览器,每次复制好引用部分,我就 cmd + tab 找到12个窗口里对应的那个然后扔进去 - 我不需要复杂的功能,因为我知道我的东西是什么,它们在哪 - 当我看到粗体时我便知道它对我很重要 Tim 如何研究、做笔记、写作: - 现在我有12个段落,有时我事先就列好了12个段落的提纲,然后把我所有的研究分发进去 - 但最开始时,我只有1,2个窗口,其中第一个是所有我看过文章/视频的链接 - 然后我开始把链接里有用的东西复制到对应的链接下面,慢慢的我就有了一些想法 - 然后我打开第二个文件,把想法全部倒进去,这个文件会变得非常长 - 然后就像 wizard hat(Tim Urban 著名的比喻)一样,具化的想法慢慢行成大纲的雏形 - 我会从头开始读这第二个文件,然后把内容转移到其他细分的文件里去 - 然后我会重复这个过程7遍,直到我对这个话题研究的非常清楚 - 最后我会有一个很紧凑的只有提纲文件,以及另一个以每个提纲中的段落名为标题,包含其所有相关笔记的文件 - 当我开始写作时,我会打开这个装满笔记的文件放在屏幕左边,然后一个 Word 文件放在屏幕右边 - 这就是全部过程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我第一次看到的后大受启发,这是一种快速的卡片写作法。 Tim Urban 用的其实也是我说的,不是先构想出一个大纲,而是先列12个空白的编辑框,然后往里填充选题相关的素材,然后全部摆在眼前开始排列组合。 不要觉得这很随意,事实上这反而比我们用头脑构思出来的大纲要巧妙和有灵气的多,而且直接拼图会比用脑子构思简单和高效的多。 只用脑子构思是需要长期大量专业训练的作者才能做到,普通人写作往往就是卡在这里写不下去的。 所以我说卡片笔记写作是最适合普通人的写作方式,它把构思的门槛拉到很低。 我们没办法在脑海里构想出一幅画来,拼图还不会嘛。 写在最后: 其实卡片笔记法还有很多很深的理念需要研究,今天这篇是写给新手的,我尽量简化到最简单且是有效的流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 然后,国外有个研究Zettelkasten 非常权威的网站,有大量的热衷与此的人在上面不断实践和分享他们的心得:https://zettelkasten.de/ 还有今天《Tim Urban 如何做笔记和写作》部分的原作者的博客: https://happyxiao.com/
今天看完小川系的《这样就很幸福了》,从书中收获到很多简单生活的力量,做了些笔记用来做分享。 /// 文中的「我」都为作者:小川系 蒙古的游牧生活是最极致的简单 我们拜访的哈雅那夫妇,就住在半径三米的传统蒙古包中,由于一年中必须配合牧草生长的情况不停迁徙,夫妇两人的行李也控制在最低限度。 尽管如此,做菜、睡觉和家人团聚,所有生活中需要的功能,蒙古包中一样也不缺少。室内的光线来自天窗、南侧小窗照进来的光影则取代了时钟。为每一天的生活提供了极有规律的节奏。 游牧民族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下养殖畜牧,必须随时保持一身轻便。尽管如此,我们却在他们身上看到享受人生的从容。 虽然是极简的蒙古包,却也一点不马虎地挂着家人的照片、还有豪华的佛龛,既简朴有丰富的生活方式,让我深受感动,从中得到许多勇气。 我也亲眼看见在寒风中,宝贵的家畜冻死的残酷现实,因而体会到游牧民族的强悍。他们把这一切都当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哀伤痛惜,继续过着淡泊平静的生活。 游牧民族身上有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活下去”的自信。只要有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必要的物品,不管发生任何问题都能活下去。 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能力」。 柏林人彻底实践「好东西就要用得久」 我每年夏天都会去柏林,非常喜欢当地人对物品与居住环境的价值观。 他们彻底实践“好东西就要用得久”的理念,无论是商店或住家,都只会摆放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用品。 柏林商店陈列架上不会挤满商品,更不会不断推出新商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只要过几天这种沉稳的生活,心情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当我注意到这种心情变化时,也发现住在日本生活中的消费压力有多大。 光是走在街上,就会看到无数的商品,电视、杂志也都是商品信息。媒体教大家怎么过周末也是推荐去哪里,花什么钱。 不知不觉间,我们都承受了社会上要求积极消费的压力。在柏林时,我几乎不会感受到这种压力。 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是以“不花钱来享受人生”为美德,心里不再受到压迫,非常轻松。 到了周末也不会追求消费,甚至连店家都关门不做生意,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到了星期天都休息,整个星期天就该在家悠悠闲闲与家人共度的气氛。 这样就很幸福了12条对物准则(选了4条) 这部分我只挑选了几条准则和少量的作者具体的生活细节分享。一方面是受限于文章篇幅,一方面是也有很多日式的生活方式的借鉴意义不大。 大家有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找到原书阅读。 1,挑选使用工具和用品的准则很明确——尽量选择“用得久”和“只符合喜好”的东西。 此外,还要有合理的收纳位置和方法,才能用得顺手,只要稍微感觉不方便不顺手,便会开始寻找“有没有更好用的”习惯。 4,想要用心生活,所以选用「能让自己变轻松的帮手」。 我是个只求轻松度日的效率主义者。 虽然很努力避免在家中多添东西,但的确很欢迎能给我更多时间、节省更多力气的物品,今后也会继续积极活用。 虽然很喜欢做饭,但收拾餐具却怎么都提不起劲头来,就交给洗碗机、平时负责清理地板的是扫地机器人。 有时间每日用心打扫当然再好不过,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要是因为家里没打扫干净,而引发夫妻吵架或者心浮气躁,那就划不来了。 不拿手的事情交给机器,空出来的时间用来写作、喝茶、放松心情或是做其它想多花心思的事,生活会更加惬意从容。 5,在自己的人,不会随意增加家中的物品 要用东西,就要对东西负起责任。这么说好像有点太夸张,但是我真的是保持这样的觉悟,时时提醒自己。 平常不太用到的东西,和买了也不太会用的东西,尽量不要带进家里。 一旦决定带进家里的东西,则要想办法用得长长久久。想要长久使用,就必须挑选自己会“想珍惜”的,或是有自信“能珍惜”的东西。 7,收纳原则是,保留大量的空间。 我家的架子总是有些空荡荡,没什么东西,架子上大概只放了五到七成的东西。空余的架子取用和存放起来才方便舒心。 想要保留空间的诀窍就是不要太轻易把东西带回家。同时避开在半夜逛购物网站,大脑疲倦时最容易受到诱惑。 写在最后: 其实看这类书生活技巧已经是其次的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生活哲学,都了后期很难在这些事情上获得巨大的收获。 我更多是被她描述的蒙古族和柏林人的生活见闻打动,就像文中说的,体验过那样的生活之后,对于自己守住简单美好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
很多人想到写作会想到什么? 1,要有一个绝佳的idea 才值得写? (其实是写完一堆糟糕的废话后,值得写的点才会冒出来) 2,提前写出一个逻辑严密的写作大纲? (大部分时候是写了很多很棒的小段之后,串成一篇文章) 3,行云流水和充满感情的文字写出优美的文章? (情感是真实的,如果你掌握了写和改分开的技巧,行云流水也是可以的,但大部分时候第一稿都是垃圾) 上面加粗那行是很理想化的写作流程,我写了7年的公众号,很少有文章是和这样写出来的。下面的小字才是大部分写作时候真实发生的事情。 今天想分享下我真实写作的过程,这可能比直接给一些写作建议对于大家开始写作更有用。 这会是一个系列,今天先分享第一点: 1,要有一个绝佳的idea 才值得写? (其实是写完一堆糟糕的废话后,值得写的点才会冒出来) 先说我的真实写作过程: 之前我写公众号大部分时候都是: 又到周五了!写什么好呢??? 或者有时候是: 列了好几个想写的选题,但是都写不出来! 然后绞尽脑汁去看很多相关的资料、书籍, 搜肠刮肚的想出一些干巴巴的很无聊的观点, 但我会不停地想,不停地写(不管是不是好的文字) 这样的过程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 最初3-4年的公众号文章都是这么挤出来的。 很幸运的是一直有读者催更,逼得我一直写。 每次持续的写,就总会有那个灵光涌现的时候,那种感觉很像是挖了很久的井终于挖到水源了,灵感突然汩汩的冒出来。然后不断写下这些灵感,就是一篇还不错的文章。 当然,有时候灵感只能持续一会会就断了。 那没办法,就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不停地挖,挖掘自己记忆深处的那个灵光。 当然,因为也写公众7、8年了, 所以现在我很多时候是有一个想法之后,可以很快写成一篇文章、改改就能发(1-2个小时完成) 很多顶尖创作者都在用的创作方法 最近翻到 Julian Shapiro 的博客里也提到类似的观点,他总结为创意水龙头理论: 把你的创造力想象成一根备用的水管。管道的第一英里充满了废水。 这些废水必须在清水到达之前排空。因为您的管道只有一个水龙头,所以除了先排空废水之外,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让水变得清澈。 大多数创作者从未摆脱他们的废水。他们抵制他们的坏主意。 如果你打开了一份空白文件,草草写下一些想法,然后因为没有被灵感击中而走开,那么你将无法触及清水。 如何运用创意水龙头的方法来创作? 在写作开始时,写下每一个条件反射地想到的坏主意。与其自我批评和抵制这些坏主意,不如接受它们。一旦糟糕的想法被清空,强大的想法就会开始出现。 这是他受到 Neil Gaiman (尼尔·盖曼) 和 Ed Sheeran (艾德·希兰)的启发总结出来的,他发现这两位都是各自领域最顶尖的优秀创作者都提到这个方法。 创意水龙头这个观点的原博文: Neil Gaiman 评价了这篇这个观点: 另外的,我从xiao happy 那看到的一个事情: 《纽约客》杂志以漫画闻名。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德鲁·德纳维奇 (Drew Dernavich) 一直是其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他可能多次被称为天才天才的变种。 所以,当他提交新插画时,我喜欢他办公桌的这张照片。 Drew 的日常练习/过程: 多次尝试 -> 很多糟糕的想法和绊脚石 -> 反思和学习 -> 更多尝试 -> 最终成功。 一种解释是,即使是“天才天才”也无法逃脱这个过程。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可能完全弄错了因果关系的方向。可能正是对这个过程的承诺使某人成为有才华的天才。 参考资料: 1,Julian Shapiro《Creativity Faucet: How to generate more ideas 》https://www.julian.com/blog/creativity-faucet 2,Mcbetter:https://alearningaday.blog/2021/01/21/drew-dernavichs-desk/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打算开始写作,并且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灵感,不妨试试今天提到的方法,不停地想不停地写(虽然最开始都是垃圾)。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两件事必须做到: 多读多写。——斯蒂芬·金
最近会分享我这段时间花了很多心力去总结的个人知识管理工作流。 因为自由职业之后,在时间和精力上变得更充裕了,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也开始偏爱更深度更专业的内容。这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处理起专业知识时变得有些吃力,效率也不高,所以很迫切的需要优化一套更能针对现在情况的工作流。 从阅读到写作输出是一个非常棒的人生闭环,不但能获得一定的网络影响力,对于自己的深度思考、自我觉察、沟通和表达这些非常核心的元能力提升也非常明显。 今天先说「阅读」的部分。 对于阅读,我目前追求的就是从海量优质信息源中,快速挑选出对我有「触动」的内容摘抄。 为了更多的阅读,我会把深度思考的部分放到笔记和写作环节,这就是流程的好处。 本篇文章 2881 字,可按目录选择性阅读: 1,速读: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 2,如何速读?为什么你做不到速读? 3,重要的是「只保留能引起共鸣的东西」 4,阅读什么内容?如何拓展优质信息源 5,设定阅读边界,避免被信息过载 6,借由这些阅读启发完成自己的思考 /// 1,速读: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 目前我的阅读还处于走量的阶段,每天差不读阅读10W+的文字量,当然都是速度而非精读。 深度思考部分,我会通过流程放到整理笔记和写作分享的时候做。 网上会有关于阅读是「少而精」还是「多而广」的争吵,其实都可以,看你更适合哪一种。我两种都试过,发现还是海量阅读给我带来的提升更明显,所以很自然的用了现在的方法。 说不定以后阅读量以及阅读水平上去了,也就看不上大量质量很一般的内容,很自然地开始走向少而精的阅读模式,这点我非常自洽。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速读(没有深度思考)对于认知的提升会很小,启发(点醒)有时候比系统思考更有价值,在速读带来广阔视野的基础上深度思考才更有效。 就如硅谷王川说的: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重点追求数量会有超乎想象的好结果发生。当信息源都很优质的时候,坚持速读一定会得到超乎你想象的好结果。 当然,速读的背后需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支撑,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有整个工作流可以把随意读到的新知真正变成自己的。 这些搞定了,就一切都好了。 还没有建立好自己知识体系的小伙伴也推荐用速度的办法,倒逼自己形成知识工作流和体系。 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性还在不断增加,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能力变得极为重要。 2,如何速读?为什么你做不到速读? 速读其实阅读量上去了自然就会,就是快速的扫视段落中的文字,模糊的知道意思就行,直到遇见有触动的知识才停下来,专注的去理解和思考,然后摘抄到临时笔记中。 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必须认真的看每个字句才能理解意思,大概率是你阅读的书的Level 太高了,可以换到比你现在水平稍微高一点点的书,然后就是不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速度。 通常,我遇到不能速读、老是卡住读不下去的书,除非实在是遇到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读这本书,否则我都会先放在一边,以后再看。 真的,这种为难自己和死磕的行为非常没有必要(这点只针对阅读初级阶段)。 在建立读书习惯的初期,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获得阅读乐趣和自信更重要。我以前总是被很多很棒的知识和书籍卡住,最后阅读量很少。 3,重要的是「只保留能引起共鸣的东西」 速读的好处是带来的阅读成就感极高,好像是进入一个大果园不断在摘果子,不知不觉会获取到很多新知。 而那些总是卡住还不肯跳过的阅读像是在做题,超级累,最后也读不了多少书。 但为了不让后续整理负担过大,大部分阅读觉得不错的知识我只会多看一遍,然后放过这些知识,只保存下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知识。 我也是在吃过很多苦头,被海量看不过来的优质收藏压垮,才开始大量的做减法。 如果你经常感到好信息太多阅读不过来,可以试试用触动和强烈的共鸣法,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动用自己的「脑力带宽」去思考。 这个信息严重过载的时代,理性根本判断过不来(它往往会宕机不做决定),直觉反而成为最佳手段。 关于这点,下面这段总结的非常棒: 只保留能引起共鸣的东西:在决定保留哪些段落、图像、理论或引语时,不要将其作为一个高度理智的、分析性的决定。相反,您的经验法则应该是保存任何在直觉层面上与您“产生共鸣”的东西。这通常是因为它与您关心、想知道或发现内在有趣的事物有关。通过训练自己在更深层次上与我们产生共鸣时注意什么,我们不仅可以提高看到机会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自己和工作方式的理解。Tiago :https://fortelabs.co/ 用直觉来帮助我们筛选信息,在这个过载的时代,它比理性要快速和准确。 4,阅读什么内容?如何拓展优质信息源 阅读还有个很重要的点是信息源要优质。 我现在每天主要的阅读来自英文博客、Newsletter、微信读书里的书籍、订阅的杂志,以及信赖的朋友相互之间互甩的各种好文章。 公众号除了少数几个已经很少看了(但是写文章的时候会去几个优质深度文章的公众号搜索,重点夸奖:看理想和KnowYourself ,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报告资料来源)。 点亮英文资料的技能点之后,对于现在绝大部分中文世界的资料很难提起兴趣,而且真正重要的中文资料总会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让我知道,就懒得订阅浪费我注意力了。 部分优质博客信息源 如何拓展优质信息源? 我拓展信息源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抓住一个优质的信息源猛挖。 每次我遇见一个分享内容和我非常契合的博主,我会把这个博主过往几年几百篇的文章全部看一遍,这个博主推荐的书籍、作者我也会都顺过去也扒一遍,这基本上就停不下来了。 优质的信息源绝不是你慢慢一个一个遇见的,那样太慢了,至少对我这个知识工作者来说完全不够用,还是靠上面深挖不放过任何一个自己信赖的作者推荐的信息源。 如何拓展信息源之后会单独用一期详细分享。之前写过简单的: 你的信息源决定你的思维 5,设定阅读边界,避免被信息过载 对了!很重要的一点,现在优质的信息太多了,一定要最好遏制住自己什么都想摘抄和记录的。 如果你有时常会有阅读不过来的感觉,那么建议你边阅读边思考自己的重点和领域,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给自己设定阅读边界,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学习。 我最前也经常会有这么多好书、好课、好的纪录片看不过来的焦虑感,现在很少有了。进入一家书店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哪个区域是我要看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不是说就此固化了,我只是变得有主次了,知道自己当下重点的领域是什么,先把主线做好,支线有精力就去探索,没精力也不会反过来干扰我的主线。 写在最后: 速读的目的是快速获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只是学习的开始,必须借由这些阅读启发完成自己的思考,整个学习才算完成。 这点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就提到: 如果直接阅读而不后期思考,所读的内容不会生根,而是大部分丢失。当我们阅读时,另一个人会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重复他的心理过程。我们的头脑实际上只是他人思想的场所。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吸收所读的内容。 /// 最后的最后: 阅读这件事实在是有太多想聊的。 关于设定阅读边界以及阅读领域和兴趣区分、关于阅读场景和惯性的重要性、关于A级信源(顶级创造者,比如查理·芒格、段永平)和B级信源的拓展(给大家总结分享顶级创造者经验的人)、关于英语渣渣如何畅游英文资料世界…… 大家对于阅读有相关的困惑或者好奇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我可以针对性的去解答分享。
这个选题是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想到的。 就是我发现和她在一些判断上很不一样,尤其是宏观经济,比如美国大选啊、中国的房价啊,几乎是完全相反。 我其实并不太关心宏观的事情,更注重细节和个体感受。但在聊天过程中,我对我的判断还蛮笃定和自信的。 因为我回想了下这些判断的来源,虽然看的不多,但 都是比较权威具有实际调研能力,能提供准确信息的信息源。 我有个习惯,就是 我开始关心一个新的问题,会在集中花一段时间,找到这个领域最优质的专家作者/书籍/报告,认真看完。 这样在日常看一些公众号文章的时候,不会轻易被各种谣言带节奏,有自己的判断。 因为我看过最专业的观点和分析报告,我的见识水准已经在一个高度了。 比如房产,我最开始看的是《香帅中国财富报告》、《徐远2019-2020房产投资趋势分析》和吴晓波频道的本命选题《购房手册》。 这些报告/课程的主理人, 背后都是十几年的研究经验,并且花了非常多心思做出来的,极具参考价值。 比如香帅的那个报告,都是由非常专业的金融学硕博团队、然后真的是全国各地调研了几十个县市场、结合了当地政府公布的近10年的土地出让数据、对比了日本、韩国、美国的房产近几十年的发展规律,然后结合中国国情,运用金融学中的公式,把非常多的变量都考虑过之后,给出的决策建议。 看过这些之后,会让你好像有了灯塔,有了正确的方向。再去看待一些新闻、或者观点,内心会很明白,哪些大概率是对的,哪些是方向都错了的胡说八道。 一定要避免垃圾的信息源 我们的大脑是很容易被洗脑的, 一个信息重复出现,只要你不是带着警惕之心,我们的大脑就会偷懒,绕过理性直接判断那就是真相。 无数利用重复的洗脑营销广告证明,这条定律非常厉害,之前科普过PUA,心理学的自证预言,背后都是这条定律。 时时刻刻带着批判性思维堤防吗?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太累了,我们大脑被设计的就是会偷懒的,这么反人性的事情是做不久的,要把批判性思维用在刀刃上。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 远离各种垃圾信息,尤其是那些容易产生谣言、单纯诉诸情绪、非理性观点的文章、新闻、短视频...... 就像论语里说的,近君子,远小人。 怎么找到优质的信息源? 没有捷径,就是靠积累,在大量日常阅读当中,不断筛选和挖掘优质的信息源,剔除掉不好的,取关垃圾信息源一定不要手软。 有个很好的识别办法,那就是 看人和团队,是不是有求真的态度,是不是具备专业的能力,是不是真诚的在为读者考虑。 而且基本上优质信息源都是有相同气质的,只要看他们的一篇文章,你感觉就是很专业的,就可以立马按照文章的线索搜索过去,关注Ta所有的分享渠道。 而且 往往Ta推荐的或者在分享时提到的人或者团队也都非常靠谱 ,一旦发现也一定要找过去看看,这样就会越积累越多。 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挖掘宝藏的过程。 B站有一类弹幕,就是较冷门的粉丝还比较少的Up主,但是更新的每一期内容都很优质,就会集体在开头刷:恭喜你发现了一座宝藏。 找到优质信息源的喜悦就像发现一座宝藏一样,源源不断给你输送有价值的养分。
第一次聊到「具体」是少楠发给我的这段: 来自少楠的《产品沉思录》 你的目标越具体,为自己创造的机会就越多 真正的艺术家们在一起谈论的更多是在哪里买到便宜的「松节油」(油画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是非常具体的东西。 而不是艺术评论家们总是谈论的形式、结构、意义,此处可以脑补很多影评人喷烂片的内容,大多都是空对空的事情。 很喜欢截图中的那句: 即使最聪明、最有思想、最善意的人,如果没有基层观点和发自内心的感觉,也不可能做好。 第二次意识到「具体」是河森堡在节目里说: 他讲到一个例子,有个同事跟他说为什么自己减肥每次都失败。 这时候旁边有个同事说,你之所以减肥失败是因为你意志力不够坚定,你就应该明确目标,坚持不懈 、不停地努力、端正你的态度,早晚会减肥成功。 河森堡说,这就是漂浮在「观念」层面上的空谈。 他会从更具体的事情入手(科学遵循的那套价值观和方法论),比如说: 你之所以减肥失败,是因为你经常在食堂吃饭,食堂为了顾及成本提供了很多米饭面条这些精致的高碳水的食物,会快速提升血糖……变成脂肪。 那你可以在上班的时候,买好全麦面包、多吃蛋白质、少吃碳水化合物, 这样就在物理层面上解决了问题,减肥的成功性就更大。 他强调,要把方法说到实处,说到「可操作」层面上。 还有就是周轶君在《圆桌派》上说到: 包括我自己之前也分享过: 赚多少钱才不会焦虑? 不盲目财务恐慌,你第一步要做的是先算下你认为的财务自由需要多少钱,算出一个具体的目标,知道差距有多少,而不是盲目的恐慌,也不知道到底要赚多少钱才够。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好,知道了应该更关注具体的事情,那怎么才能做到更关注具体呢? 这就是个很「不具体」的问题。 我自己每次写文章就会问自己,我在讲的是有抓手,好执行的吗?更深的其实是要求我只写自己真正做过的事情,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具体了。 所以,这件事只能自己提醒自己,最简单的就是问问自己,这件事,这个方法是「简单可操作,可以马上行动起来的吗?」 在哪儿买到更便宜的松节油、少吃碳水,这些可操作的都是具体。 我的这篇《专注于立刻能「行动」起来的方法和想法》也是具体这个理念的应用。
能量,是我在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 高能量水平状态下我们的自信心、决心、意志力各方面都会很充足(没错,其实自信并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状态),这个时候做事会更有力量也更顺利。 更重要的是,做成事情产生的正向激励,会形成「能量势能」,让我们进入到超水准模式,产出的效率和效能都会非常高。 类似打篮球里面的手热,怎么投都进。 反之,当我们处于低能量状态时,很容易沉迷与刺激的、消耗我们能量的娱乐性内容或者沉浸在负面消极的情绪里逃不开,也就是所谓的内耗。 很多人一天下来很忙很累,但大部分时间其实都用来忙于日常的琐碎(中午吃什么外卖、购物软件选半天、一不小心吃瓜上头…..)以及和拖延情绪对抗,其实真正产出的价值并不多,最后日积月累下来的成就自然也会差很多。 而那些懂得很厉害的人或有意或无意,都会让自己的一天尽可能多的保持在高能量水平状态,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中间也会和大家聊聊天、吃吃水果,但总是会及时抽身,回到专注完成事情维持住高能量高产出的状态。 我是个很容易进入专注的心流状态的,也比较注重做事的效率和效能,所以时不时就能进入高效能状态。(经常一口气写作或者专注阅读思考3-4个小时) 但不太注意能量势能维持,尤其是高敏感特质让我比较容易被负面情绪消耗,所以很容易中断,然后需要重新找到机会恢复高能量水平状态。 因此大部分时候状态是时断时续的(自由职业之后更明显了),也是最近意识到这点后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我发现最容易打断势能的是这些事情: 我目前探索出来的维持高能量状态的小心得: 1,通常早上是能量状态最好的时候,这时候做最重要和最喜欢做的事情,建立一个高水平的能量势能,而不是玩手机或者赖床; 之前分享过吴伯凡老师讲的《高姿态能量管理》 2,在稍微感到累的时候及时休息,而不是强逼自己一定要完成(我以前经常这么做,非常透支,休息好了再做事半功倍)。 好的休息方式是散步、做饭、与好朋友简单的交流、打扫房间…… 坏的方式是玩手机、玩游戏、刷视频…… 3,经常感知自己目前的能量水平并做出调整。 感觉自己正处在高能量水平的时候,就尽量保持住不断完成,以持续获得正反馈来维持这个势能; 感觉自己能量快消耗完的时候(稍微有些疲倦或者心力不足的时候),就及时去休息; 一旦感觉能量恢复了,千万不要贪恋休息或者娱乐,要及时回到主线的事情上,保持住这个势能。(这点是最难的) 写在最后: 我今天说的能量其实有很多名字,比如:心力、意志力、注意力、自信心、自我效能感...... 据我的观察,人生的幸福程度以及成就高低都和一个人运用自己能量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每个人拥有的能量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些厉害的人会更善于维持住高能量水平,并且把能量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当然,能效比最高的肯定是习惯,一旦养成好的习惯真的是终生受益,一劳永逸;另外做自己有优势和有热情的事情也更容易形成强大的势能。
“幸福既不是美德,也不是快乐,既不是这一个事情,也不是那一个事情。幸福本质就是成长。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觉得幸福。” ——此话出自爱尔兰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William Butler Yeats ( 1865-1939) 类似的,之前也分享过吴伯凡的观点: 想要避免中年油腻,关键是要有自己「可以持续精进的正业」—— 找到一个自己可以不断挖井汲泉的地方,持续精进,能够通过不断地努力让自己的价值在提升。 他们都认为获得幸福(持续快乐)的关键在于,每天都有成长,或者说不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内心的安定来自「持续」的成长 我自己这么多年努力成长也发现,虽然钱没挣到多少(虽然只是偶尔会被一些现实被刺痛一下)。 但因为一直在很努力的学习以及行动,每年总结也会发现自己还是收获了很多成长的,所以大部分虽然焦虑,但内心是感到充实和幸福的。(只要在持续进步,焦虑其实是个很好的驱动力) 别的不说,光是坚持写作、打理自己的公众号,收获了这么多读者的陪伴和鼓励,那种持续被很多人认可的自豪感足以让我感到幸福。 这里的关键词是「持续」,而不是某个重大的目标的达成。大家也可以认真的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升职加薪的快乐维持了多久吗? 所以那件事情可以做10年20年,是一直可以做下去的事情。这点在《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这篇中有详细讨论。 我目前找到的是:创作和丰富自己生命体验。 创作就是现在的写作和正在学习的视频创作。 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事情会更广泛,挫折、迷茫的经历、学习、旅行、认识新的朋友都是。 反正我现在回忆过往,包括在和朋友眉飞色舞描述的,都是我在创作过程中的某个思考、我去日本独自旅行的经历、是我学习尤克里里、轮滑、做菜、编程时有意思的事情...... 这些事情说多少遍都不会腻,而且每次聊起的时候都是眼中有光,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说个题外话:金钱、物质、精神 相较而言,我会觉得精神上的满足会比单纯的金钱和物质更持久,尤其在这个基础物质和经济条件已经很不错的时代。 不是说金钱和物质不好,主要是那个欲望容易没有尽头,得到再多也会很快觉得平淡,需要更多和更高的刺激。 当然也有特例,我身边有很多以赚钱为乐趣的朋友,但我发现他们真正的目标也不是全部金钱本身(只是赚到钱就会开心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更多的还是他们用自己努力和实力,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做成了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以前我会因为整个社会渲染出的财富叙事,而很努力的赚钱。但我发现就算赚到钱了也不能让我快乐很久,反而为了赚钱委屈自己做了很多不喜欢的事情,很痛苦。 相比于赚很多钱,在电影院看一场投入其中的电影,在家里看一本好看的书,写了一篇探索到自己未知地带的文章和一个知心的朋友痛快的聊一个下午…… 这些事情才是真正让我嗨让我感觉到自己无比充实的事情。 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个「不同」,但一直不敢真正过后面的那种生活,直到今年我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才真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不拿「赚大钱」这件事情来压迫自己后,我的生活一下子就自洽了,那些纠结和痛苦也都消失了,现在每天其实挺平淡的但是一点儿也不慌。 我们最重要倾听的对象是自己 把自己置入「不断进步」的环境中 让自己持续进步的部分讲完了,但这里还想在深入讲一点,这也是我自由职业之后发现的。 自由职业之后,不会再有KPI逼我,我的日常收入也能很轻松的维持平衡,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没有动力去做很多事情的。 之前也写过这条flomo,真的自由后发现,人最喜欢的就是懒着不动啊! 那相对的,大家在工作,尤其是每天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欢事情的工作,把自己的意志力都消耗光了,也是很难能坚持做对自己有成长的事情的。 我现在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找合适的「外力」,不是像工作用KPI来要求自己,而是用相互激励的方式。 这个外力大家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我是找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件事,日更或者周更,大家相互同步各自的进度。 相比于一个人想做就做时候的状态,和朋友相互建立一个承诺真的很有用。 去年忙碌的工作之余在小号日更100天 就是和朋友相互激励坚持下来的 好几次都是写到凌晨1点多才写完 而且和之前一个人写,写完发布的孤独不同,和朋友互发各自进度的时候,很自然的会聊一聊各自的心得和想法,然后会不断激发我做这件事情的新灵感,于是事情越做越顺。 把一个本来会时不时就拖延不做的事情,很自然的变成了天天都会主动去做非常有干劲的状态。 又有点回到之前和同事们一起相互打气一起克服困难享受成功喜悦的那种状态了。 这样做事的感觉特别好。 在和一个中文系的读者约定提升文笔 写在最后: 今天想分享的都说完啦,最后就是有个请求: 我最近在思考自己的「价值内核」,也采访过很多加过我的读者,在这里也采访一下,问题是: 想知道,大家在阅读我文章的过程中,有什么点打动过你?现在没想到也没关系,在日后的阅读中欢迎大家随时留言或者私信告诉我,感谢~
哈喽,大家好,饭饭开”付费专栏”了。 就是下面这个��: flomo的开发团队(少楠&Light)的新产品:小报童 大家可以很方便的在微信上阅读。 但和公众号文章不同,它是我从每天大量阅读中,挑选出来的最有启发的知识(会附上来源,方便大家深入阅读),可以说它就是我的知识库。 我会把每周看到最酷最有启发的知识,通过「小报童」推送给你。这些内容来自于: 每周阅读的300+中外文章,30多个Newsletter,2本书,十几个垂直网站、深度知识视频、以及和朋友交流时候互甩的各种好知识…… 当然,既然开始收费了,我想做的肯定不仅限于此,但目前最基础已经做到了的东西就是上面说的那些,还有很多想做的放在后面说。 如何订阅? △扫码订阅 有问题可以加饭饭的VX:xujiandaxia 咨询 (两周内觉得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需私信他操作退款) 关于知识服务, 我想做在做还没完全做好的一些事情, 很多将来都会通过「小报童」实现: 用主题策展的方式传递好知识 互联网上的内容呈指数级增长。事实上,当今互联网上 90% 的可用数据都是创建的。 由于每天只有 24 小时,因此很难消除噪音并找到合适的内容。 每周我都会阅读 40 多份时事通讯、50 多篇文章、2 本书,并观看 20 多部内容丰富的或纪录片式的视频。 我的目标是提供您在充满机器人和算法的数字世界中不会看到的信息。 ——The Art of Curation by Rishikesh 做小报童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上面Rishikesh说的,用我这7-8年阅读和写作形成的搜寻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品味,为大家提供独特优质内容。 我在和朋友推荐小报童的时候,也聊到关于信息不够成体系的问题。这点我也考虑到了,我会在后期(两个星期内就会有)为每位订阅用户提供免费的主题策展栏目,通过邮件(newsletter)的方式将专栏中的好知识体系化呈现。 这也丰富了大家阅读小报童的视角。 也许你单独看某个知识点没有感觉,但是当它和很多知识关联在一起的时候,它会成为你今年最重要的阅读之一,我自己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刻。 很多的主题策展3个月前就开始做了,稍微有点贪心,主题铺的有点多 △ 正在做的主题知识策展的列表 △ 每一期策展的内页(还在资料搜集阶段) △ 黑色三角打开会有更充分的论点讨论资料 折叠起来是为了方便看不同知识块之间的关联 这些策展都会在完成后,在「小报童」内通知大家领取阅读,短期内不会对外公开~ 阅读中的那些闪光时刻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平时我们会阅读很多文章书籍,但绝大多数时候也只是知道一些更厉害的知识而已,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变。 但往往会在你具体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遇到问题陷入与困顿的时候,又总会在一次无意间的阅读或者交谈中,看到某个观点或者某一句话,它会像一道光一样射入你的脑海,一切困难和烦恼烟消云散、豁然开朗。 在过往的生活中,正是这样的阅读拯救了我,好几次因为这样的阅读兴奋的从椅子上跳起来,开心的在房间里蹦蹦跳跳,一点不夸张。 △ 我平时阅读中的闪光时刻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时刻,需要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知识(那个知识层次刚刚好不高也不低,与自己的需求非常契合),我也是通过大量的行动、思考和阅读才会比较高频的遇见。 对于我自己的知识服务这件事,其实是有这样的野心的,希望成为大家在工作生活的闪光时刻。当然,我现在还差的很远,但我会付出100%的心力。因为做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大家,也同样是我自由职业之后最重要的事情。 1,如何正确的阅读阿饭的小报童? 饭:关注「小报童」公众号,在消息框发送:afanfan ,就可以找到我的主页链接,大家可以收藏链接,需要的时候通过收藏主动访问。 但,其实我每周看一次(每周五晚上20:00会准时推送),空的时候花5-10分钟专注时间浏览即可。 如果遇到很有触动的知识,可以找到原文链接深度查看和深度思考。 如果有想法或者疑惑欢迎找我分享,说不定我会推荐更多相关的好内容给你, vx:xujiandaxia Mail: [email protected] 都可以。 2,为什么今天没有更新? 或者为什么这周内容这么少 饭:其实,每天写10条都可以。 但小报童是为减少大家的信息噪音而建立,不是要给大家增加阅读的负担。 就像在访谈中韩炳哲说的: 我们需要让信息保持沉默。否则,我们的大脑会爆炸。 今天,我们通过信息来感知世界。这就是我们失去当下体验的原因。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脱节。我们正在失去这个世界。 世界不仅仅是信息,而屏幕是世界的糟糕表现形式。我们绕着自己旋转。智能手机对这种对世界的不良认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抑郁症的一个基本症状就是"世界的缺失" (the absence of the world)。 访谈|韩炳哲:智能手机是一种支配工具,就像一串“念珠”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96705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原句大意是: 过去我们要解决知识的匮乏,而现在,我们需要抵御每天山呼海啸而来的信息。信息降噪变得极为重要,否则我们会被淹没。 我们身处在一个没有太多知识壁垒的时代,最顶尖大学的课程在网上免费就可以学到,算法更是可以源源不断推荐给你喜欢的内容。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总是以为自己阅读的还不够多,知道的还不够多。 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已经是孔子时代的人一生知道的还要多100倍1000倍。 而这个「多」不是没有副作用的(甚至说大部分时候是副作用),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知道的太多造成的(大部分只知道表象),脑中存在大量混乱的、对立的、不适合自己的知识在和【现实生活】以及【自我】对抗、撕扯、内耗...... 这点以后如果有好的解读,会第一时间分享。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知道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最需要可以用极简生活的方法来判断,即:有没有让你怦然心动 。 3,只挑选那些“忍不住要分享”的好东西 这个灵感来自于 Bill Grundfest 说的: 你需要比读者最终感受到的多一千倍,读者会感受到你对它的热情的1/1000 , 如果它不是你真正关心的东西,那么它就会变成大多数事情变成的那样,即一大堆什么都没有或一大堆 who cares . via:14 成为 up 主一年多我学到了什么 | Revue https://xiao.do/issues/14-up-577632 之前会分享「我觉得」大家应该会喜欢的很厉害的知识,但那样很容易变成一大堆 who cares 。其实应该更信赖自己的感觉,那些让我兴奋让我嗨的内容(也许有时候会觉得有些low),但它们是真实的让我发自内心觉得好的内容,就值得分享。 就这样,如果你被打动了,记得订阅呀!
因为我是一个人生活,所以没办法写出解决家庭极简问题的文章,好在我们有非常优秀的读者投稿,今天的分享者就是两个娃的妈妈。 看她的文章我发现,那些把极简生活过得很好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他们真很认真的去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并通过寻找到最简单高效的路径,做到让自己生活简单轻松的同时精神上是丰富多彩的。 所以,好的极简分享也不仅仅说是空无一物的简单,而是分享他们对生活思考的过程,让大家有所启发,也能将生活的复杂化为轻松和简单。 /// 身兼两娃妈咪、工作线上的螺丝钉、家政服务员和厨师、以及阅读写作爱好者多种身份,同事朋友们都特别好奇我如何能够产出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要知道上面众多身份中拎出任一项都不是轻松的事情。我觉得这一切一切都应归功于我热爱简单。 从接触极简到现在已经超过五年时间,物品极简、时间极简、精神极简和人际关系极简的观念,早已深入内心,我对这些观念极为认同,也在全力践行。 在我看来,使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掉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而能发现并使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正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以下是我日常中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01.将断舍离的观念融入日常 购入的物品至少能使用五到十年 使用频率高的物品,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物品被丢弃时要容易出手 有了这三个购物标准,在购物时我会非常谨慎,真正做到买的“精”。 对物品丢弃时也会勇敢自信,既然有丢弃的念头,说明它一定让我感受到了某种不快,一直纠结徘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每天要处理和解决的事情那么多,我们不能在这样的小事上过于分心,好吗? 实在决定不了的也不要太勉强自己,找个箱子把它藏进去,一年两年都没用过,那就是该为它找到更合适的主人的时刻了。 对最后保留下来的物品要用心呵护,悉心使用,做好保养,坏了也要积极修缮,让它们尽量长久地和我们在一起。 并且不要拘泥于一件物品的唯一用途,它的用途是由使用者来定义的,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现在拥有的物品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了。 通过上面的方法,我将家中物品的数量稳定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而且随着果断丢弃数量还一直在变少。 02.精简掉可以精简的家务 东西少才是快速整理的秘诀,物品少才是麻烦少的根源。 我家客厅之前也摆放着茶几、电视柜等多种家具,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和减少家务,我将多余的家具全送出了门,客厅目前除了沙发和九宫格储物柜,只剩下空白的地面了。 打扫时,只需要整理一下沙发,擦拭柜子表面灰尘,再用一次性拖把擦一下即可,所需的时间不过十分钟。 在这里要夸赞一下一次性拖把,平板拖把头上只需要每次更换一张无纺布纸巾就能擦干净整个家,灰尘、毛屑、头发都被粘走了。 打扫后仅需把脏了的纸巾卸下扔掉即可,完全省掉了洗拖把的时间,一张纸巾两毛钱,使用一年也才七十元。 03.使用必要的家电减少家务量 朋友在得知我九点就会入睡,觉得很不可思议,问我孩子们的衣服要什么时候洗?我回答都交给洗衣机了。 我家有两台洗衣机,一大一小,孩子们的衣服脏了,放小的洗衣机,大人衣物(除内衣外)全部放大洗衣机。等要洗的衣服足够多了,就会在晚饭时开始洗衣服,根本不会耽误吃饭以及陪伴孩子和做自己事情的时间。睡前衣服已经洗好,拿出来晾干即可。 曾经为省水省电,我也一件一件用手搓洗孩子的衣服,但其实根本没有省下多少钱,反而是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全都浪费掉了,自己还被搞得疲惫不堪。 既然各种家电被发明出来,需求量还这么大,说明它们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该使用时就把它们派上用场吧。 04.前一天晚上考虑好第二天的三餐 在做晚餐或饭后洗碗时,将第二天要用到的食材洗洗切切准备好,仅需要几分钟而已。 因为我家都是肉食动物,所以我除了会准备好第二天的青菜,还会把冷冻的肉放进冷藏室,这样就不会出现在第二天做饭时发现肉无法使用的麻烦。 想要过上简单快捷的生活,还是要有一些提早做准备的意识,其实想这些根本不复杂,不需要占用多少的精力,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习惯。 05.一周仅需外出购物一至两次 利用周末时间一次性去菜市场或超市购入不同种类的水果、蔬菜和肉类。回家后将水果蔬菜洗净放入冰箱,把肉分成等份,装入保鲜袋冷冻。 因为我家中午和晚上都会用肉,所以做午餐时我会用前一晚取出的肉,晚上会用中午取出的肉,有时为避免麻烦也会在前一晚上取出两份肉放入冷藏中,只要及时吃掉也不会坏。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断去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流程,找出哪些时间可以并用 ,哪些事情可以提早做准备。如此一来真得会节省很多不必要浪费地时间,并且避免不少麻烦。 06.在每次开启冰箱时,检查冰箱中食材存量 我没有制作食谱计划,只会根据冰箱中现有食材去制作简单的食物,这样做的好处是杜绝浪费。 确认好冰箱中剩余物品,就可以轻松的准备第二天的配料。如果发现冰箱食材不足,也可以及时网上下单,或第二天中午回家时顺路购买。 常规检查能使我更从容不迫,如果在家人快要到家时才发现家里没有饭,而不得不选择至少需要等上30分钟才能送到的外卖,又贵又没营养还需要饿着肚子等待,那我觉得自己作为“家政人员”很是失职。 其实在平时打开冰箱时,只要有意识的去扫一眼剩余菜品,就可以避免出现问题。 07.把采购清单用冰箱贴固定在冰箱上 发现食物缺少了或是哪样东西快用完了,我会直接用固定在冰箱上的笔及时记录下来。 笔和便签都贴在冰箱上,非常实用,发现需要补齐的东西及时记上,无需事后绞尽脑汁的思考还有什么需要购买。 而且有了购物清单进入超市时也不会乱买一切,把不需要的买上一堆,需要买的没有买到,事后不得不再去一趟超市。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逛超市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带着两娃的我去趟超市真的非常耗费时间。 ▲ 笔和便签都贴在冰箱上 以上列出来的几条,就是我日常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以看出来都是非常简单便捷的小技巧。 在我看来追求简单是一个超有用的方法。简单不会让我们变成白痴,或是思维简单的动物,简单才是适应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我保证效率,并能兼顾快乐的方法。一句话概括,简单让人生变得无限可能。 生活本来就应该多姿多彩,我们不要在不应浪费的事情上浪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简单的方法把生活过得更充实吧。 文章来自:GZH乐简爱生活 。DB:乐简。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