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声音:雅君; 剪辑:许可 在今天播客的一开始,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那些童话作家、绘本作家,是为了谁去写童话,去画绘本?” 我原来觉得,既然是童话、是绘本,读者一般都是小朋友。那童话作家、绘本作家应该是为了孩子创作的吧。而且,那时我会觉得,为孩子写童话,画绘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特别理所当然,还有点浪漫。 我一度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的就是,此处长眠着一个为孩子写童话的人。 我之前有一段时间在写童话,但我在写的过程中,就会想,我写的故事小朋友能看懂吗,会喜欢吗?有朋友看了我写的童话会说,这是不是太灰色了,或是太隐晦了,是给孩子看的童话吗? 我被问得心里也会没底,我会想,我真的是在为小朋友写童话吗?如果不是,那我写童话这件事好像少了一点正当性呢? 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而我最近看到的“一席”上的演讲文章,让我对之前思考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标题叫《他们就想放下大人的那些好,简简单单的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演讲者是向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教师。 向华在演讲中说,他们会问那些世界上很著名的绘本大师,“您是为谁创作?” 你猜大师会怎么回答。 他们都说为自己。向华在演讲中说,以下是对他演讲内容的引用: “这是一个很老实的答案。要是告诉你“我为世界的儿童”,那你别信。 这个小小的自己是什么?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要把它找出来。蒙尘了,擦擦它,看看它到底是什么。你要把它放在你的面前,跟它对坐,然后慢慢地跟它说话,慢慢地给它写一个故事。“ 我特别喜欢这段话,它很好的回答了我曾经有的那个困惑。 诚实地扪心自问,我写童话是为了谁?其实我是为了自己。但我原来可能觉得这想法没有那么正确没有高大上,而没有正视它。 我接着引用演讲当中向华的原文,他说“所以好的绘本不是写给大人的,也不是写给孩子的,但是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有时候是感同身受那一部分,有时候是缺失的那一部分。” 我当时在看这段话的时候,想起了我之前构思一个童话。 那个故事里,有一个女巫,有一个能力是把爱上她的人变成乌鸦。喜欢这个女孩的人,果然都变成了乌鸦。慢慢就没有人想跟这个女孩约会了。但后来有一个少年主动去跟女巫做朋友,还爱上了他,并选择了表白,在少年说出我爱你的那一刻,他真的变成了乌鸦。 女巫觉得这男孩为什么这么傻,为什么要自投罗网。乌鸦落在女巫手上,叫出了女巫本来的名字,说,因为我能看见你。 那一刻,女巫的魔法消失了,之前被她变成乌鸦的那些喜欢她的人,都变回成了人。那只落在女巫手上的乌鸦,也变会成了少年,他和女巫掌心相握,少年觉得女巫的手掌柔软温暖。 为什么当时的我会去写这个故事,可能是因为我内心一方面有对爱的恐惧和害怕,就像那个女巫一样,没有办法接受别人对她的爱,也无法很好的去爱别人,只会伤害那些爱她的人。另一方面我又会有对爱的信心,我相信敢于冒着风险去爱的人,是能获得爱的,如果你真的有足够的勇气,是可以破除掉那些虚张声势的在爱情里面的防御机制的。 害怕爱的我,和渴望爱的我,这两个我,同时并存,就构成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的内核。 这个故事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的,我在这个故事里,写下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 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创作其实是一种自我暴露。 这个过程,可能也是一种疗愈。 因为在创作的那个世界里,你是绝对的造物主,你可以按照你的信念,去讲述一个故事。如果你不喜欢某些发生在你身上的现实,你可以写一个故事。 在你构建的故事里,你可以给故事里的主人公安排一个新的命运,新的结局。而且我之前在第一讲中,也说到,创作本身,就会给人以归属感。 说到身体健康,很多人知道要健身。我觉得,如果要维持我们的心灵健康强韧,创作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健身锻炼的是我们的身体。而创作它所锻炼的是我们的思维,我们通过创作去对抗生活当中的心碎、琐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强韧自己的心智。我们会获得一种更不容易被他人随意左右的一种力量,我们会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我们还会获得和他人的共鸣以及呼应。 在创作这件事上,很多人说,我知道要创作,但是我创作什么呢? 创作什么都可以。我的唯一建议是,选你喜欢的东西去创作。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个词叫道不远人,那道虽然不远人,我们应该去哪里找那个道呢,我认为,道就藏在那些让你心动的,让你喜欢,让你激动,让你落泪,让你觉得夜不能寐,让你心心念念,时不时想起,让你哪怕现在放下,过了一段时间,它又会重新出现在你脑海里的那些事情里,你要去拥抱这样的事情,勇敢地走向这样的事情。 我认为,如果你想要理解这个世界,想要求得那个大道的道,你只能在喜欢的东西里面触摸到。 你可能会说,那我喜欢的东西,我不一定擅长。这很正常。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去追逐你喜欢的东西的过程中,的确可能追不到你本来想追的那个东西,但是你会发现其他的好东西,如果你追求的足够认真的话。 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原来采访过一个台湾导演、也是畅销作家“九把dao”,当时是他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上映,我采访之前,做了些资料收集。 我发现,他最初的梦想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当漫画家。他从国小三年级开始,他的梦想就是当个漫画家,他每天不停看漫画和画漫画,一直画到国三,他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画画天分,才伤心放弃。 但之后当他对写小说感兴趣时,他发现因为之前喜欢漫画,看并且画了大量漫画,导致他在无意中培养了一种用「漫画分镜的手法和节奏感来写故事的能力。」他在写小说时,纯粹就是把闭上眼睛所看到的画面,用文字翻译出来,让读者看到,他脑中所看到的景色而已。 没有接受过任何文学训练的他后来成了台湾人气作家。 后来他回想当年,之所以喜欢漫画,其实本质是喜欢讲故事。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回忆此事说,「老天爷给我的第一个礼物,上面写着漫画家。但我打开发现里面是空的,我以为老天是开我玩笑。但其实他是想告诉我,你这么喜欢说故事,但是你却用错了地方。。你或许没有用图画说故事的才能,但是你或许非常非常地有用文字来说故事的才华。」 如果他在一开始不去认真对待「漫画家」这个梦想,后来的作家梦也就不会实现。 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他的那个「漫画分镜的手法和节奏感来写故事的能力」,后来还被他用到了电影上,因为他闭上眼睛,能看到那个电影应该用的画面,他后来拍的电影也很受欢迎。 所以我说,我们要相信,「功不唐捐」。就如乔布斯所说:「有一天,当你回望,才会发现之前的那些点都连成了线。」 在你认真对待自己喜欢的东西,认真对待自己的兴趣,在你去创造的过程中,即使失败了,你还是会积攒下某些经验和技能。这些技能往往会在之后的某次追求中带来回报。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你不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你需要重复去做你喜欢的事情。 但因为你喜欢,所以不会太枯燥。你在做的状态,会像是小朋友在投入地玩游戏。 我记得以前在GQ上面看过一篇讲电竞选手Sky的文章,其中引用荣格的那句名言——“小的时候,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这个答案就是你在尘世的追求”。就很好传递了那种做喜欢的事情的状态。 我当时在看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有问自己,小的时候,做什么事能让时间过得飞快并让你快乐。我的答案是读书,其实一直到现在读书都是一件让会让我的时间过得非常快的事情,但是我其实没有把读书变成我的工作最重心的所在。 当我扪心自问为什么时,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是对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会有一种恐惧。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可能是因为那个东西是我们最喜欢、最想做的,而如果那样的一件东西,我们都无法做好,就意味着我们最后一张底牌都被撕掉了。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会害怕,真的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就会出现,越喜欢的越不敢去触碰的局面。 我们会在它旁边一圈一圈的打转去触摸那些我们没有那么喜欢、那么在乎的的东西。 说到这,我就想到,JK·罗琳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个演讲。她在那个演讲中,分享了一个对我很有启发的观点,大意是,彻底的失败解放了我。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呢? 她在演讲中分享了她是怎么走上写作道路的。 她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喜欢阅读写作、想象力旺盛,但是她一直没有从事制恶业写作,直到她所做的别的事情都接二连三的失败了,她离婚又失业,是个穷困潦倒的单身妈妈。 走到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她才开始考虑说我要去做写作这件事情。 她在演讲中说“失败意味着把无关紧要的东西剥离,我不再对自己假装我不是我自己。 我开始把我所有的能量引领到完成我觉得唯一重要的工作。 如果我在别的方面真的获得了成功,我可能永远就发现不了,在我相信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域想成功的决心。 我的自由被释放了。因为我最恐惧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还活着。我还有一台旧打字机和宏大想法。 所以人生的最低点成为我重建我的生活的坚实基础。” 后来,当我的朋友,遇到挫折时,我会把这句话分享给他们。当我们被命运之神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时,可能并不是命运之神想要羞辱我们,也可能是命运之神想用拒绝指引我们去走一条对自己更诚实的道路。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在为一些事情困扰,为一些求而不得的事情困扰,你或许可以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内心,想一下那些求而不得的事情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如果不是的话,你是不是应该去做那些你从内心真的渴望要去做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审视了一下自己,我觉得,当下,我现在在这里做播客,和正在听这个播客的你,分享那些对我有启发的思想、观念,是我愿意做的。因为我希望,能让更多人因为我的存在,生活快乐一点。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我觉得根本上是靠传播观念。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信念构成的,我们相信什么会去影响我们的行动,而我们的行动又会参与塑造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能够传播那些我觉得好的观念,那我就可能可以间接影响这个世界上将会发生的事情。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讲的内容,在最开始的时候,我通过讲分享一篇和童话创作有关的一席上面的文章,和大家聊了我们是为谁创作。 在说完这个部分之后,我还有跟大家聊到关于如何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认为,在那些我们喜欢的事情里面,藏着我们和宇宙相交互的法门,藏着我们自己身上的秘密。 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你不用担心你喜欢的事情,你不够擅长。 因为即使你真的不擅长,你在去做的过程中,累积的经验,会在其他事情上发挥效力。 最后还和大家分享了JK罗琳演讲中的观点,叫彻底的失败解放了我。 当我们四处碰壁的时候,不一定是神在惩罚我们,可能只是神在希望我们能够更诚实的面对自己,更诚实的去塑造自己。 最后就希望大家能够放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少一些担心和自我质疑,要相信,功不唐捐。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啦,谢谢你的收听。
文稿、声音:雅君; 剪辑:许可 今天,想要和你分享的书,叫《爱情的真相》。是阿兰·德波顿参与编著的一套书《人生学校》中的一本。这套书里有讲爱情的、工作的、生活中微小幸福的,我把全套书看完之后,觉得其中讲爱情的这本对我启发最大。 我之前在自己的公号”雅君的好用分享“上,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一切”,别让这句话毁了你的爱情》。而我写文章的灵感就来自于这本书。我在其中探讨了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真的就会爱她的一切吗,你爱她,和你想要改变她,是矛盾的吗。 这本书除了被我写成文章的部分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以及有颠覆性的观点。于是我决定,用一期播客来详细聊一下这本书。 在进入主题之前呢,我想了解一下大家的爱情观。我下面会念8条,对爱情的看法,你可以听一下,你认不认同,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认同。 第一,我们应该遇见一个外表内在皆美丽非凡的人,能够瞬间感受到彼此的特殊吸引力。 第二,我们应该拥有心满意足的性生活,不只是在交往初期,而是永久保持。 三,我们应该永远不被他人吸引。 四我们应该能够凭借直觉理解对方。 五我们无需爱的教育。我们可能需要经过培训才能成为飞行员或脑外科医生,但成为爱人不必受训,我们跟随感觉便能渐渐学会这些。 六我们应该不留秘密,时常相伴,不应该受到工作的阻碍。 七我们不应该为养家糊口而对性爱或者感情丧失任何热情。 八把我们的爱人必须是我们的灵魂伴侣,最好的朋友、孩子爹妈、副驾驶,会计管家和心灵导师。 以上这些观点呢,其实是有很多人认同的。也是在我们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个爱情观。 阿兰·德波顿,在书中把我刚才读的那八条爱情观,称为浪漫主义爱情观。这是一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在诗人、艺术家哲学家脑子里兴起的爱情观,但现在已经流行到全世界了。但其实在十八世纪中叶之前的历史上,人们对于什么是爱情,是有过不同的理解的。 我们现在平时所接触到的,不管是诗歌文学作品还是好莱坞电影、韩剧,一直在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幅场景,你对一个人一见钟情,然后你们长久的相爱,彼此忠诚,对彼此一直都有激情的火花,而对其他人则没有任何兴趣。 如果你认同这套浪漫主义爱情观,我会非常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他会完全颠覆掉,你对爱情的理解和认知。 是的,阿兰·德波顿,用了一整本书的内容,试图告诉我们,浪漫主义爱情观是非常刻板、非常虚幻、非常不靠谱的。他在书的一开头就说,浪漫主义一直都是爱的祸端。它会对普通人获得和睦感情的能力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祸端也好,毁灭性的冲击,这些词,非常鲜明的体现了阿兰德波顿对这一套浪漫主义爱情观的排斥。 他既然这么反对,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这套爱情观,那他推崇什么样的爱情观呢?他推崇的是:后浪漫主义或者叫古典主义的爱情观。 你可能会问什么叫后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他在书中也列举了一些这种爱情观的特征。 我给你读一下: 1爱与性不一定相伴相生,这很正常。 2预先在初期严严肃地讨论金钱问题,并非对爱的背叛。 3认识到人无完人对情侣十分有益,它能增加交流中的包容与大度。 4是我们绝无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找到一切,我们与对方也是同样如此,这不是因为各自的缺陷,而是人的天性使然。 5我们必须付出看似刻意的巨大努力来理解彼此,直觉无法带领我们达到目标。 6花两个小时讨论,浴室毛巾应该挂起来,还是可以丢在地上,不琐碎也不儿戏,洗衣与守时都有其特定地位。 阿兰·德波顿认为类似这样的一个态度,才能够让你们的爱情走向一个更有希望的崭新的未来。 坦白说,如果我是在十年前的看到上面这些观点的时候,我可能会心存怀疑,但是如今的自己看这样的一些观点我是完全理解和接受的。 比如说其中有一条叫,我们必须付出看似刻意的巨大努力来理解彼此,直觉无法带领我们达到目标。 的确,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如果我们想当然的觉得对方一定可以理解我,遇到冲突也觉得,对方应该知道我为什么生气而不去沟通,那么两人之间的摩擦就会越来越大。 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的开诚布公的去告诉对方我们自己的需求,对方未必能够一定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只有我们告诉对方,对方才有可能做出我们所希望对方做出的那些行为。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都不告诉他,只是等着对方自己去猜测,那么我们其实是在加大关系失败的概率。 另一条,叫花两个小时讨论浴室毛巾应该挂起来,还是可以丢在地上。这是既不琐碎也不儿戏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有过一些恋爱经历的我对这一点也非常的认同。在我没谈恋爱的时候,我所能想象到的爱情阻力都是巨大的。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是因为家族的阻力,泰坦尼克号里面ROSE和JAKE他们是因为阶级差异以及生死相隔而无法在一起。 当文艺作品当中对于爱情阻力的描绘都是这样非常重大的元素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很难想象在现实当中的爱情,它最后出现崩溃,其实往往跟这些重大问题无关,而是和那些在我们会日常觉得非常琐碎的那些事情有关:比如说袜子为什么要乱丢?比如说你看完的书为什么没有收起来?比如说谁来洗碗,谁来做饭,谁来接送孩子。 但其实正是这些琐碎的事情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本身,而且这些琐碎的事情往往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遍又一遍重复,你每天都要去面对的,如果你不去解决这样琐碎的事情,它就像一个鞋子里面的石头一样,它会不断地磨着你和或者是你伴侣的脚,磨地你们鲜血淋漓,以至于无法再继续走下去,所以对日常琐碎的事情保持关注,并且愿意聆听对方。她希望你做出怎样的改变,在你愿意的情况下去给出配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如何选择爱的人,阿兰德波顿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爱里探寻幸福,但我们真正寻求的是熟悉感。 他举了一个例子是,在爱情里面,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接受一个很聪明、很守时的人,或者是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人,仅仅是因为早年造成我们许多困扰的某个人拥有这些特征。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女孩,他的父亲很守时,但是同时有家暴倾向的人,她可能会在以后碰到一个同样很守时,但其实也很友好也没有任何暴力倾向的人。但是她因为,那个男人守时的特征和自己爸爸是一样的,就可能就从潜意识里面拒绝接受这个人,有点像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我原来就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抓住幸福比忍受痛苦更需要勇气》,你可以在我的微信公号雅君的好用分享上看到这篇文章,我当时写了一段话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本能的害怕未知,这是进化过程,写到我们血液里的基因,会把未知等同于恐惧,把已知等同于安全。哪怕我们并不喜欢已知,哪怕我们所生活的已知的环境一点都不美好,我们也不敢对着未知踏出一步。 但事实上那些让我们觉得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会比那些陌生的东西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我们去仔细的鉴别,在我们过去所有熟悉的一些东西当中,哪些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哪些东西其实是在伤害我们的,然后我们才能够做出相应的改变,去找到那些真正让我们幸福的生活的可能性。 关于在爱情里面,如果我们爱一个人,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对方的全部,包括他的缺点,这个问题我其实一直都有思考,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帮助的观点。 ”假如某一个人很了解我们,他怎么可能永远不想改变我们丝毫,难道我们自身也不想要改变或进步吗?如果我们内心对自己有期许,又为何责怪他人对我们抱持同样的希望。”他的这段话完美回应了我之前所有的困扰。他在书中指出,我们不应该因为想要去改变伴侣,而抱有羞愧,也不应该伴侣想要改变我们而怨恨,她认为这两种希望都非常合理,而且必要就是纠正爱人的欲望,完全忠实于爱的根本任务,帮助另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过,怎么样叫“更好的自己”呢? 我会觉得每个人他对于自己的要求和别人对待他的要求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黄执中,原来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对于人来说,橙子的最好归宿可能是变成被榨成一杯美味的橙子汁。但是对于这个橙子本身来说,最理想的归宿是落到地上,长成一棵橙子树开花结果。 在感情当中,我们现在所要求我们的伴侣所改变的那些地方,有可能是我们伴侣他自身也想要改变的,也有可能是它自身并不想要改变的。 只有当我们的需求和伴侣他自身希望改变的部分重合时,伴侣才有动力、才有必要去改变。 这标准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自身。比如说我在感情里面,如果我的男友他要求我改变某一个地方,我会思考这个地方,我自己认为需不需要改,我只有在我自己同时也觉得这个东西需要改的情况下,我才会去改,否则我会觉得这是一种自我背叛,我会觉得我在刻意的去讨好她,为了维持这段感情,放弃了自我实现。我赞同卡尔维诺写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强有力地保持自我,也无法获得爱情。 阿兰德波顿在这本书的末尾部分指出,除了和一个人保持长久稳定关系之外,我们还可以有的其他的选择,比如说独身,比如说和其他人保持短期关系,不进入长期关系。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是说在1900年英国学术界都还几乎都是未婚人士的天下,那些独身者们住在学校里面,吃的是公共的食堂,有大学给他们提供洗衣服务,也就是说他们不用操心除了工作以外的其他的事情,也没有人会觉得这些投身学术的人有什么奇怪。 但是到了现代,到了这种被到了这种被浪漫主义已经席卷过的社会里面,人们会觉得一个人他要有爱情,它要有长期伴侣,人才是完整的。 这种想法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贬低其他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一个人可能并不想要谈恋爱,他可能更在意友情,一个人可能并不想要婚姻,他可能想要和他的工作结婚,比如我知道在微博上有一个教授叫颜宁,她现在40多岁,她并不想要结婚,只想投身学术,但很多人就会质疑她的选择,我其实觉得这选择是非常合理和OK的。 如果他的热情就是做学术做科研,他为什么不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为什么要逼迫她去进入和其他人一样进入婚姻,婚姻并不是一种幸福生活的保证,婚姻只是适合于一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但是浪漫主义让把婚姻神圣化了,甚至把婚姻变成了一种大家都应该去拥有的东西,这就会导致很多原本不适合走入婚姻关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迫的走入婚姻,从而会出现不快乐的婚姻,然后又有了不快乐的孩子,这其实非常可悲。 只有当我们让想要单身的人去单身,想要结婚的人去结婚,才能够让那些走入婚姻的人是出于一种完全自愿的选择,这样的婚姻才会有更大概率是幸福的。 德波顿在书中就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与人一起生活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但是认识到一个人,他可能在心理上无法做到这件事,也许是更为成熟的标志,毕竟我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真的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德波顿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关于爱情应该维持多长时间?他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既认为如果爱是真实的,它必须应当是永恒的,我们想当然地把真诚的爱情等同于终身的爱情!我们无法相信一段爱情可以合情合理地只维持相当有限的时间,但是是真挚的,是重要的,是有意义的。 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我用比较口语化的方式表达就是,当大家都觉得爱情就该是长期的时候,我们其实剥夺了那些不想谈长期关系,只想谈短期关系的人的权利。 我们会觉得一个只有短暂关系的人,很可怜或者是很有病。我们拒绝承认,短期关系,是有价值的,是一个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主动做出的理性选择的状态。 德波顿还在书中去认真地论述了一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主动选择了一段短期关系,它可能会具有的一些好处。比如,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关系不是永久的,我们就能够求同存异。如果我们不会处在那种每天24小时密切相对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更能够显露出有趣而宽容的一面。比如对于有些人来说,他可能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才能够展露出更好的自己。比如,有的人他可能就是不适合在长期关系当中长久发光,但是他可能可以在短期关系当中带给你快乐。 阿兰德波顿认为,爱情没有天长地久,不代表就没有意义了。他举的例子是,在生活的其他领域,我们是明白持续到永远并非理想状态。比如说。就算你很喜欢你当下的住处,你也不一定觉得你一定要一辈子都住在这栋房子里面,当我们出于某种原因觉得要搬家才是更好的选择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背叛或者毁坏了原来的房子。 他认为我们需要另外一种对爱情的解释,就是在没有人恶意的或者病态的让一段爱情夭折的情况下,我们要允许爱情的结束,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减少交往当中让我们饱受折磨的那些痛苦内疚和责备。 他认为,如果爱情就该天长地久,如果我们为短暂的爱情留下一些想象空间,那么一段感情的结束就可能代表更深切的忠诚,不是忠于家庭和家务,而是忠于当下的快乐!一段爱情如果不被迫天长地久,我们也能够带着爱情中得以保存与增色的一切,怀着平和宽容的感觉离开。 他所写的这段话,其实会让我想到原来看过的一个谈论爱情的ted视频。演讲者应该换一种对爱情的比喻方式。我们现在会用坠入爱河,被丘比特的箭射中,来比喻爱情。这种比喻的共同特点,都是你是被动陷入爱情的。爱情是一种狂暴的不讲道理的激情。 但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爱情,把爱情看成一种自己主动的选择,把爱情看成是你和恋人在合作完成一个艺术品。 那么当我们用这个角度去看待爱情的时候,它可以容纳各种形式的爱情,短期的、长期的、一夫一妻制的、非一夫一妻制、无性恋的。 这种对爱情的理解方式,可以让恋人们更加有意识地去体验更多感情当中复杂的微妙的部分。 因为当你去和恋人们一起去合作爱情这样一个艺术品的时候,你不会那么在意时间长短,这个艺术品,这段爱情,你们相处本身的质量如何。 你会更在意你们有没有去共同努力,你们有没有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艺术品和爱情共通的地方在于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需要你去有意识的去创造的。 我会觉得现在的这种社会很多时候会给我们一些所谓的模范爱情的模板,它看上去非常的美好,但是实际上是有伤害的,是会误导我们的,因为爱情的可能性是无穷的。 但是主流社会所告诉我们的美好爱情往往只有一个模式,但是那个模式可能压根就不适合我们。如果我们把爱情看成艺术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独创精神,我们是可以和我们爱的人一起去创造属于我们的亲密关系的准则,我们的相处方式,而不是说我们要去抄一个所谓的理想爱情的模板。 如何去衡量一段感情的好坏呢?我觉得不是看长短,而是看,我们有没有真的去投入心力,去创造出来一些独特的属于我们彼此的高光时刻。 看我们在这段关系当中有没有更好地做自己。 最后就祝福你有智慧和爱去创造出你想要的爱情艺术品。
声音、内容策划:雅君 ;剪辑:许可 “好人没好报,这是真的吗?善良会妨碍我们成功吗?” 因为朋友的困惑,让我想要在这次播客中,深入聊一下这个话题—— 我先说结论:真正聪明的人会选择做好人。 下面,我会跟你解释原因,并告诉你,我们如何能做一个聪明、成功的好人。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查阅了相关资料,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Adam Grant在《Give and take》一书中写的研究结果吸引了我的目光: 心理学调查显示,在职场中,最失败和最成功的人,都是付出者(giver)。获取者(taker)和互利者(matcher)更可能处于中间位置。 所谓付出者,就是在交往中,总是想“我能为你做什么”。而获取者想的是“你能为我做什么。”互利者想的则是“你对我如何,我便对你如何。” 同样是付出者,为什么有人处于顶端,有人出于底端呢? 让我尝试用Adam Grant的发现给你解答一下: 付出者可以分为两种:完全无私的付出者, 和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前者只考虑他人,不考虑自己。为了他人不惜耗尽自己。后者在利他同时,也会考虑自己的福祉。 完全无私的付出者,容易滑落成底端的失败者。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则容易成为最顶端的成功者。因为他们相比获利者和互利者,会积累更好的名声和人际关系,同时也不像完全无私的付出者那样容易被利用、被过度付出耗尽。 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点:“在工作中,那些无私付出的人最后会感到超负荷和压力重重,同时体验到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甚至在婚姻中也适用:一项关于已婚夫妇的研究表明,那些没能在个人需求和伴侣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人,在之后的6个月中变得更加抑郁。通过将别人的利益置于优先位置,忽视自己的利益,无私的付出者会让自己精疲力竭。” 这也是莎翁在《哈姆雷特》中叹息过的:“过度的善良反而会摧毁它的本身。” 好消息是,当无私付出者改用一种更加利他且自利的方式付出,对于自己和他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时,就不再需要付出损害健康的代价。 那容易以悲剧告终的无私付出者要怎么才能变成有幸福生活的、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呢? Adam Grant根据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一些建议: 1. 你要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在《Give and take》中,Adam Grant指出无私的付出者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不习惯于接受支持”。他们下定决心要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因此他们不愿意麻烦别人。这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孤立无援、身心俱疲。 而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在需要时,会向别人寻求帮助,这使得他们更不容易陷入“助人倦怠”。他们也因此成为最长久的善良者。而且求助其实也给了他人变成付出者,点燃互惠火花的机会。 所以心理学家们建议你,除了慷慨地帮助别人之外,你也要积极为自己的利益发声。 2. 选择那些你真正有兴趣和热情的助人方式,而非只是为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去做事。 比如你对儿童教育感兴趣,你就不用勉强自己去敬老院服务,你完全可以选择去支教。因为支教这件事本身就能让你得到乐趣。 心理学家研究也发现,“只有当付出行为是令人愉悦的、有意义的选择,而非出于责任和义务时,付出行为才能激发能你自身的活力。” 3.识别出获取者,拒绝成为获取者的垫脚石。这点至关重要。 和获取者交往中,如果付出者不改变互动方式,很容易会被无止境的索取,直至榨干。付出者一旦发现对方是获取者,就应该改成针锋相对的策略。你的善良是有牙齿的。 那怎么才能认清对方是获取者呢?交往中被对方坑过一次,你自然会知道。但有没有更早发现的方法呢? “获取者的一大特点是‘向上谄媚,向下施压。”如果你想发现你一个人的性格,你可以观察他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态度如何。 如果你发现你一个人只结交比他地位高的人,热衷炫耀,对保洁人员态度恶劣,他很有可能是一个获取者。 4. 你如果不好意思为了争取自己本该获得的利益,你可以想象,你是为自己的朋友/家人/团体 等你在意的对象在争取。 这点在女性身上尤其管用。相比男性,姑娘们总是在提薪资要求时,过于保守。但是当心理学家,让女性假想自己是在为好朋友要求一份合理薪资时,女性求职者提出的薪资要求一下子上升到了和男性求职者一样的高度。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我们听了很多年。但实际上,是反人性的。 毫不利己会让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动机和能量去发展自我,一个自我都不茁壮的人,如何有更多能量去助人呢? 在积极心理学家赵昱鲲所写的《为了自己,帮助他人》中,我还读到另一个让付出者能更心安理得关心自己利益的研究。 心理学家们分析了“加拿大关爱奖”(加拿大政府为表彰那些在服务他人上表现突出的普通人而设立的奖项)的得主们,发现他们不仅利人动机比一般人强,利己动机也比一般人强。 而且和普通人一样,他们的利己动机也比利人动机高很多。 赵昱鲲点评说,“这些最杰出的助人者,在乐于助人的同时,也在不懈地追求自己本身的目标。他们能把利人与利己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使得他们能够充满热情地帮助别人。而一个毫不利己的人,是很难长期坚持利人下去的。” 我希望通过这期播客,让你知道,善良没有问题,付出也没有问题。 真正聪明的人会选择做好人。 扩展阅读: 1. Adam Grant,Give and take 2. 为了自己,帮助别人(一)明智利己,便是明智利他,作者:赵昱鲲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84e6fc0102vfi4.html 3.https://www.ted.com/speakers/adam_grant
声音、内容策划:雅君 ;剪辑:许可 从朱敬一的《慢慢跑,比较快》一书谈起, 聊了人为什么要创作,创作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普通人如何开始自己的创作。关于创作的误区是什么,比较好的创作状态是什么。 并分享了一些创作方法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