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小卖部》主创谈:一个小卖部里发生的故事,就很“奇谭”

先锋派报告

《中国奇谭》以2.3亿的播放量、9.3的网评高分收官,有人深度解析每一话短片的细节,有人试图揭开这部短片集走红背后的“流量密码”,还有人在总结它的“爆款方法论”...... 而这一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小卖部》一话的两位年轻导演身上——顾杨和刘旷。他们裸辞创业后就搬到了北京的胡同里,一住就是七八年,虽然居住环境并不算宽敞,但他们俩却越住越觉得有意思。北京胡同带给了他们什么,才让《小卖部》如此打动观众?他们在胡同里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我们邀约到了顾杨和刘旷,在与他们的对话中,这些疑问也被一一解答。 - 对话者 - 顾杨、刘旷(微博@小胡同儿的微博):《小卖部》导演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02 胡同教给我们的第一课:再也不要当社畜了! 08:22 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不友善,但很善良” 11:15 小卖部是胡同居民的信息站、Social场 15:39 《小卖部》的配音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素人” 22:21 《小卖部》里居然还有彩蛋没被观众发现! 29:05 “腻虫就喜欢向着光飞” 35:26 关于“杨大爷查水表”等问题的正确答案 42:40 杨大爷可能会“闪现”到全国各地 - 《胡同剪影》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47分钟
99+
2年前

小柯:你不觉得现在这个年代真实性越来越低吗?

先锋派报告

小柯这个名字,不管从何种维度上来说,都足够引起无数记忆与感慨。作为国内知名音乐人,他在乐坛可谓“全能天才”。从为2008年奥运会创作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到红遍大江南北的《等你爱我》《稳稳的幸福》《因为爱情》等等,从业近30年的小柯留下了太多震撼与感动,惊艳与深情。 不久前,小柯音乐剧的第一部作品《稳稳的幸福》经过一年的跌宕,终于在上海的舞台和观众们见面了。那些关于上世纪70年代蹉跎岁月里,从校园时期到毕业后的青葱爱恋故事,在一首首经典歌曲中娓娓道来。这些故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歌曲也没有过多炫技,平淡、安静,但是表面下所涌动的种种情绪,以及偶尔抑制不住的呐喊,又让人为之心动不已。 在这部音乐剧中,这些歌曲会被赋予怎样全新的故事?“肆意绽放的青春”会在“小柯式戏剧”中如何呈现?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小柯聊了聊他的“稳稳的幸福”。 - 对话者 - 小柯(微博@小柯)音乐人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45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音乐剧 08:19 第一部音乐剧被我写“砸”了 10:07 哪怕是你热爱的事情,如果它天天让你赔钱的话,也不会长久 15:37 从音乐到音乐剧,对我来说是一件挺自然的事 19:03 小柯剧场的“先看戏,再买票” 22:47 我特别想让我的剧场有家的感觉 28:02 “中国式的音乐剧”就是写中国人的事 30:07 你不觉得现在这个年代真实性越来越低吗? 33:19 拒绝资本,因为我觉得他们“心术不正” 35:31 艺术工业化会丧失一定的艺术的魅力 39:23 年轻观众会羡慕我们那个年代的爱情 - 剧照 - - BGM - 小柯、叶蓓 -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王峥、老狼、小柯 - 《想把我唱给你听》 小柯 - 《听,月光》 小柯 - 《我变了,我没变》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42分钟
99+
2年前

「 有福利 」拉斐尔、委拉斯开兹、伦勃朗……西方美术大师藏在自画像里的密码

先锋派报告

如何能走进几百年前的美术大师的内心,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才华横溢又英年早逝的拉斐尔,比如留下被称为“伦勃朗光”的巴洛克代表画家伦勃朗,比如直言“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的鲁本斯?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阅读他们的自画像。画家们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们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他们通过分条缕析的审视自己,用笔触刻画内心的想法,也让世人透过自画像,了解到他们不平凡的一生。“大师自画像•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珍品”展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进行,50件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大师自画像真迹漂洋过海而至,透过画布,大师们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来听听这一份真挚的心声吧。 - 对话者 - 谢定伟: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 郭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23 自画像是艺术家的自留地 08:07 伦勃朗:自画像狂人的悲喜人生 14:25 乌菲齐美术馆的前世传奇 16:50 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 22:07 卡拉瓦乔也许是不敢留下自画像 24:49 为何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少有自画像? 32:39 文艺复兴也是女性的觉醒 39:08 教会宣传离不开大画家 43:24 大师自画像的500年也是艺术史上的500年 45:24 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情感 -本期福利- 东一美术馆此次特别为我们提供了“大师自画像⸺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珍品”及“现代艺术100年——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珍藏”两展的套票福利,欢迎各位听友在评论区热烈交流,我们将为热评top5送出这份好运(截至2月15日)! 两场大展极为精彩,相信只要步入其中,你就一定能够收获酣畅淋漓的观展体验! - 相关图片- 拉斐尔·圣齐奥 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 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自画像拼图 《夜巡》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 自画像 《宫娥》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 自画像 1890年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展厅 彼得·保罗·鲁本斯 自画像 马克·夏加尔 自画像 草间弥生 自画像 展览现场 乌菲齐美术馆外景 瓦萨里走廊内部 - 音乐 - Renaissance(译名:文艺复兴)-《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电影原声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52分钟
99+
2年前

音乐剧《夜半歌声》主创谈:宋丹萍不是在地狱,而是在炼狱

先锋派报告

任何一门艺术,都渴望用独属于自己的语言获得并凸显独立地位。艺术作品则会视全然地使用这种语言为最高级的创作方式。中国原创音乐剧《夜半歌声》就在做这样的尝试,用音乐叙事,而非依赖对白。尽心尝试的主创很谦虚,也很积极,表示因为疫情耽误的那些想法和实践将在下一轮演出中尽量弥补。他们也很自信,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这种判断基于多年创作的经验总结和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分析。《夜半歌声》在多年后会成为让人怀念的经典之作吗?把答案交给时间。 - 对话者 - 李东:音乐剧《夜半歌声》制作人 牟森:音乐剧《夜半歌声》总叙事、编剧、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54 大戏院和演员的关系,很近。 05:03 《夜半歌声》诞生记 09:13 宋丹萍不是在地狱,而是在炼狱。 10:17 “夜半歌声”的歌词解读 12:55 总叙事岗位负责什么? 16:28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共存。 20:23 短期内如果不能接受无念白,那就慢慢来。 23:31 李京键:我教的是音乐史上发生过的一些技术现象。 28:47 诙谐的音乐都是有“比例”的。 33:27 做选择时,所长和所愿一个都不能少。 34:39 没有模式就没有产能。 41:11 音乐剧靠得是口碑传播。 45:59 把谢幕曲做好,能让观众得到释放,作品得到传播。 57:19 第二轮演出,或许会做这些调整。 01:00:05 谢幕曲 - 音乐剧《夜半歌声》剧照 - (图片来源:中国大戏院) 郑棋元饰演幽灵(摄影师:尹雪峰) 喻越越饰演绿蝶(摄影师:尹雪峰) 报社群像(摄影师:秦彩斌) 江珊饰演徐阿嬷(摄影师:秦彩斌 ) (摄影师:尹雪峰) - 音乐剧声音实况 - 来源:《夜半歌声》演出现场录制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63分钟
99+
2年前

《中国奇谭》主创谈:不要急着谈“文艺复兴”,我们在做实验与探索

先锋派报告

新年伊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线了一部崭新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青绿山水间的小猪妖,米氏山水间的货郎与书生,白山黑水间的猎人与狼……天马行空的想象,满载中式美学的画风,网友们在弹幕里齐刷刷地感慨“上美影的文艺复兴来了”。截至目前,这部短片的网络评分已高达9.6分,总观看量在以日均千万级的数字上涨,这些事实似乎都在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国动画的民族气派又将重振雄风。《中国奇谭》的主创们如何把握民族化特征?面对铺天盖地的美誉,他们仍在做着怎样的思考?我们专访了《中国奇谭》主创,一起探讨“中国动画的当代实验与探索”。 —对话者— 《中国奇谭》总制作人 李早 《小妖怪的夏天》导演 於水 《鹅鹅鹅》导演 胡睿 《林林》导演 杨木 媒体人 江冉(@江冉Lucien) —收听指南— 03:41 於水:我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成一个作品 17:13 杨木:三维动画呈现中国水墨原本是一个“悖论” 27:48 胡睿:要为中国动画走出去做好准备 41:38 李早:我们的初心还是为行业做一点小小努力 —同期与音乐— 同期/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 音乐/《美美》 来源/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奇谭全海报— 来源/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57分钟
2k+
2年前

贺坪X王衡:《12個人》里,3号陪审员和8号陪审员没在舞台上说出的心里话

先锋派报告

“一名16岁的男孩,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的证据极具说服力,被告显然会被裁决有罪,只要12位‘陪审员’一致通过有罪,就可以将这男孩送上电椅。临时被召集来的“陪审员”是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素不相识,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利益和经验。看似已成定局的判决由于其中8号陪审员的异议而变得审慎和复杂起来。” 这是经典戏剧IP《十二怒汉》讲述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问题丛生,编剧雷基纳德在一个真实杀人案件中担任陪审团一员,他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戏剧《十二怒汉》。从1954年诞生第一个版本电视剧《十二怒汉》之后,这一IP不断翻拍,光电影就有四国5个版本,并各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本土化改编。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12個人》忠实雷基纳德原著,原汁原味呈现了美国版本的故事,2010年首演以来,每年都会上演。 近日,该剧再次登上舞台。观众热情不减,他们感慨“好剧本就算过了半个世纪还是好剧本”“即使知道结局也依然扣人心弦”……本期「先锋派」对话《12個人》剧组成员,谈谈演技、戏剧和怀疑的能力。 - 对话者 - 贺坪(微博@贺坪):饰8号陪审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王衡:饰3号陪审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付仲豪:复排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4 如果用《12個人》的台词做自我介绍 08:39 贺坪:因为签了另一部剧,错过了《12個人》,但那部剧不怎么样。 16:24 王衡:要用表演的细节展现自己的能力。 17:36 贺坪:方向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延安路高架和延安路地面的区别。 20:19 王衡:支撑3号陪审员的信念是爱。 22:24 王衡:有观众说我演的3号和他大伯特别像。 25:25 付仲豪:这句台词对剧场所有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33:12 和11个大老爷们对戏的感觉 36:46 贺坪:我质疑全世界。 40:57 付仲豪:怀疑是人类进化的方式。 44:07 付仲豪:始终有人看是最大的心愿。 - 话剧《12個人》剧照 - (图片来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 话剧原声 - 来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2個人》最新演出宣传片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44分钟
99+
2年前

杨丽萍:舞者之间的传承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是小孔雀看见大孔雀开屏

先锋派报告

杨丽萍舞剧《孔雀》2022版在全国完成40场巡演,置身《孔雀》的现场,人们可以在一个浪漫的神话故事中,感受到时间,感受到爱情,感受到生命,感受到超越……上到白发老者,下到五六岁孩童,杨丽萍的孔雀舞依然保持着对全人群的吸引力。此次巡演,她也带出了全新的演员阵容,不负众望。杨老师和她的年轻舞者们都有哪些故事,听本期播客,走进“杨老师和她的孔雀舞者们”。 —对谈者— 杨丽萍(@杨丽萍):著名舞蹈家 肖蓉浩(@蓉RongHao):中央民族歌舞团首席演员,扮演女孔雀 杨涵(@杨涵先生):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员,扮演男孔雀 范景玥(@范景玥):青年舞者,扮演时间 江冉(@江冉Lucien):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00 杨丽萍的演出可以吸引上到白发老人下到五六岁小孩,这样的艺术家屈指可数 04:00 舞者肖蓉浩与杨丽萍老师的渊源 06:30 舞者杨涵被杨丽萍老师“BOSS直聘”选中 12:00 时间扮演者范景玥曾经想过放弃《孔雀》的演出 20:40 孔雀对于东方美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25:30 生活中“神灵”无处不在 27:55 杨丽萍坦言:作为舞者,自己的身体条件也不是最完美的 34:30 肖蓉浩分享学习杨丽萍舞蹈的心得 38:00 孔雀舞在舞剧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塑造人物 41:40 《孔雀之死》这段舞多年后终于等来了杨涵这样的舞者 47:34 年轻舞者面对成名这件事的心态 52:00 《孔雀》剧组成员们的新年愿望 57:52 杨丽萍如何看待“接班人”问题 —音乐— 均为舞剧《孔雀》背景音乐 来源/网易云音乐 —《孔雀》剧照— 来源/上海大剧院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4分钟
99+
2年前

金星:未来一定会有一个金星剧院,要请全世界最棒的艺术家过来

先锋派报告

金星是一个太独特的存在,在镜头里,她是大众传媒的顶流,很多年轻人都爱听她讲话,觉得她“讲真话”;在舞台上,她又是执着的艺术家,哪怕现代舞依然小众,依然坚持不懈。近些年,她又跨界戏剧导演,把曹禺先生的经典《日出》搬上舞台。忙忙碌碌,金星如何保持真实与纯粹?林林总总,金星最想要的是什么? —对话者— 金星(@金星)著名舞蹈家、主持人、演员 江冉(@江冉Lucien)媒体人 星纪(@Starcyxx)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17 如果退休以后不愿意出镜了,也想做个电台 04:40 曹禺之女万方:相信金星的艺术判断 05:35 爱翠喜胜过爱陈白露 10:40 陈白露的生活很单调,哪有底层社会那么“活色生香”啊! 16:00 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忍受的过程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忍 17:30 金家组训:人捧人高,人踩人低 18:55 现在中国很多年轻艺术家还处在被认可被证实的阶段 20:00 《野花》想表达的是:无畏禁锢,自由绽放 21:08 亚瑟·库格兰:我更关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中的一朵小花 24:00 面对舞蹈,我们要公平公正 27:00 我的梦想是等我晚年的时候有一家金星剧院 31:00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仍没有进剧场的爱好 33:37 中国舞者的身体开发世界一流…… 42:35 现代舞者的生活方式 46:00 我太需要自由了 49:42 从电视台回家VS从剧场回家 56:50 我所有的跨界都是为了保护我的天赋 -《日出》剧照- (剧照by尹雪峰) -歌曲- 田震-《野花》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1分钟
99+
2年前

韩再芬:当院长之后,我很多年没给自己排过戏

先锋派报告

1985年,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颁给了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韩再芬的可爱、清纯征服了大家。出演《郑小姣》时,韩再芬只有16岁,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也才6年时间。 韩再芬成长、成熟、成才、成名的过程,见证了黄梅戏从发展的“黄金年代”到遭受市场的冲击。我很想从她的故事中去了解这个年轻剧种40年来走过的风雨,也试图从与她的交谈中憧憬这个年轻剧种的未来走向。 录完这期节目,我对她说:“我是安庆人,黄梅戏也从出生起就写进我的DNA,我很想为它做点什么。”她说:“我能看出来。”我说:“是你让黄梅戏时至今日仍然在舞台上散发着魅力。现在是,以后也一定是...” 本期「先锋派」对话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一起走进她的艺术生涯。 - 对话者 - 韩再芬: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18 1952年与2022年的黄梅戏 07:10 安庆这块土壤孕育了黄梅戏 11:42 我的艺术生命确实走得很顺 15:46 10岁进入剧团,老师们的爱让我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19:42 我和黄梅戏是双向奔赴 29:17 我不喜欢重复自己,更不喜欢做没有意义的戏 34:08 我当院长之后,很多年没有给自己排戏 38:05 当黄梅戏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来培养人才是不行的 44:10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就是我小时候心中的院团该有的样子 47:31 年轻演员在网络上直播,我提醒他们:要有底线,且唯一的路径就是传播黄梅戏 52:23 在艺术上我要让大家“服气” 55:39 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合作,我宁愿不做这部戏 - 韩再芬作品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2分钟
99+
2年前

马俊丰: 每个人在敞露内心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美妙的

先锋派报告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第二季,话剧《前哨》、昆曲《浮生六记》《重逢牡丹亭》 ......近5年来,上海戏剧市场涌现出的这些或古典、或现代的剧目,都出自上海戏剧学院导演马俊丰之手。虽然题材、形式各不相同,但富有美感、诚意满满的舞台是马俊丰一以贯之的“票房密码”。 有媒体评论他是“严谨的疯狂”,他在“严谨”中创造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舞台美学”,也在“疯狂”中大胆尝试各类手法进行创作。在这“严谨的疯狂”中,他渐渐解决了自己初到上海时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建立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本期「先锋派」对话导演马俊丰,一起走进他的“舞台美学”。 - 对话者 - 马俊丰(微博@马俊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3 我抓一个戏的创作,最先抓的就是舞台和灯光 07:33 文字字体在舞台上的出现是我要求最高的一件事情 11:37 在排练场我给自己的戏打60分,进了剧场以后可以打90分 18:44 没有任何一版《牡丹亭》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21:04 我最满意的小剧场作品只有36位观众 23:14 戏剧的形态其实只有两种 26:33 我16岁时的朋克乐队被称为“重工业城市不堪重负的呐喊” 31:04 《浮生六记》是我高中时夹在王朔和金庸之间的读物 33:19 我得了四次舞美奖,却一个导演奖也没有 39:03 每个人在向你敞露自己内心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美妙的 49:02 创排《繁花》的时候我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 51:23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导演? 60:37 《繁花》解决了我在上海的身份认同问题 66:55 如果遇不到一个能够解释这个城市的作品是非常难熬的 - 马俊丰导演作品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9分钟
99+
2年前

《武家坡2021》作者李政宽:我是95后,我和京剧平等地谈恋爱

先锋派报告

萧敬腾、张淇合作演绎的京腔民谣《武家坡2021》走进大众视野,传统戏曲与现代曲风的融合,重新演绎了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经典故事。这首火遍全网的《武家坡2021》出自一位95后的戏曲人李政宽之手,他5岁学艺,曾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坐科8年,目前是上戏戏曲导演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深受海派京剧影响的他现在的理想是做一种“扎根于京剧的流行艺术”。 本期「先锋派」对话《武家坡2021》词曲作者 李政宽,一起了解京剧在这位95后戏曲人心中是怎样的形态。 - 对话者 - 李政宽(@龍猛寺寛度):青年戏导演/编剧,跨界音乐人 星纪(@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6 得知萧敬腾要唱《武家坡2021》我很慌 05:20 让年轻人接受京剧可以从音乐逻辑上一步步唤醒 08:44 我只改换逻辑,不改换京剧的内容本身 11:31 我的最终的理想是想做一种“扎根于京剧的流行艺术” 16:51 95后也可以和京剧平等地谈恋爱 18:10 我对“洗白”薛平贵这件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 29:46 京剧是我的养分,也我的一个工具 31:15 我玩的东西都是先生们玩剩下的 34:15 5岁学艺,坐科8年之后却毅然转行 41:45 海派京剧以前是和西方的歌剧电影、话剧公平竞争的 48:11 我不希望给我的观众制造审美阶级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52分钟
99+
2年前

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导演李松楠:聊聊“陀翁巨著的音乐化呈现”

先锋派报告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最后的作品,凝聚了他一生中在文学经历及无数苦难折磨里形成的人生哲思与体悟。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展现了道德败坏的老卡拉马佐夫与四个儿子之间的激烈矛盾与冲突,也将作家关于“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的主旨通过这家人的种种行为来展开。 2016年,韩国导演吴世爀将这部名著搬上了音乐剧的舞台。在谈及将小说搬上舞台的创作思路时,吴世爀谈道:“小说中最核心的事件是父亲的死亡和以此为契机聚在一起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因此将演出的整体结构中心定为费尧多尔的葬礼。在进行葬礼的过程中,一步步揭露儿子们内心的恐惧,这使得原本潜藏的矛盾激烈地爆发出来,形成了强烈的舞台能量。在导演的过程中,我也尽力将这种能量呈现出来,让这部音乐剧成为吹向我们身体深处的暴风。” 由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携手韩国原班主创制作出品的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将于10月28日-11月13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殿堂级的78万字原著浓缩成100分钟的音乐剧,陀翁笔下的的高能剧情将如何呈现?中文版又会具有怎样独特的气质?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导演李松楠,一起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音乐化呈现”。 - 对话者 - 李松楠:音乐剧《卡拉马佐夫》中文版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47 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觉得我跟它很契合 06:30 俄罗斯、韩国版的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 13:46 组里的演员就像自己的“孩子们” 14:44 音乐剧翘楚刘令飞担纲本次服装设计 21:12 来自导演的剧本朗读:展示台词“母版” 26:22 “复调”文学如何用音乐剧呈现? 30:53 看到阿辽沙就像我们某一个瞬间在照镜子 33:14 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同情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37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