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福利」本期节目留言将抽选3位幸运听友,获得当代杂技剧《化·蝶》演出票2张(演出时间:6月7日晚;演出地点:上海宛平剧院) 仅凭一只足尖稳立在人的肩头,还能轻巧地做出“阿提丢”等优美的芭蕾姿势,这样的表演形式就被叫做“肩上芭蕾”。它的开创者是来自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吴正丹和魏葆华。二十多年前,他们创新性地将芭蕾与杂技相融合,用表演征服国际,捧回了“杂技界奥斯卡”的“金小丑”奖。 此后,他们潜心创作,推出集杂技、舞蹈、戏剧、现代声光电科技于一体的当代杂技剧《化·蝶》,赋予经典作品更具情感性的表达。肩上芭蕾的动作也是剧中的经典画面之一。肩上芭蕾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为中国传统杂技表演开拓了怎样的新道路?本期《先锋派》走近肩上芭蕾创始人——吴正丹和魏葆华。 -对话者- 吴正丹(微博@肩上芭蕾-吴正丹):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总经理兼艺术总监、肩上芭蕾创始人 魏葆华: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肩上芭蕾创始人 星纪(@Starcyxx):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22 肩上芭蕾的灵感从何而来? 09:19 两位年近半百的杂技演员要想坚持在舞台上演出有多难? 18:31 从杂技剧《天鹅湖》到《化·蝶》,传统杂技表演该向哪里发展? 33:05 杂技只适合老人或小孩观看吗? 37:30 杂技剧向当代年轻杂技演员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相关图片- * 《化·蝶》剧照 -音乐- 《走进你的梦》-李宇春(@网易云音乐)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40秒,一口气吹奏《百鸟朝凤》华彩段落——社交平台上,这段唢呐演奏惊艳出圈。画面中是悉尼歌剧院舞台中央,一袭白色礼服裙的年轻女孩站在外国交响乐团前,拿着来自乡土民间的乐器,吹出惟妙惟肖、丰富多彩的百鸟之声。这个“90后”女孩就是刘雯雯,中国首位唢呐博士。她如何走上唢呐之路?如何凭借唢呐技艺登上国际舞台?如何传承唢呐技艺与文化?本期《先锋派》走近“唢呐博士”刘雯雯。 -对话者- 刘雯雯(微博@刘雯雯-Cindy):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唢呐演奏家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31 “唢呐博士”在研究什么? 06:39 “小时候觉得吹唢呐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15:40 “他在我最崩溃的时候改变了我对唢呐的看法” 19:45 刘雯雯现场演奏《百鸟朝凤》华彩片段 25:09 吹唢呐为什么太难了? 32:51 唢呐等民族乐器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精彩瞬间- * 谭盾、刘雯雯以及悉尼交响乐团于悉尼歌剧院 * 刘雯雯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 * 刘雯雯、谭盾以及中国交响乐团于北京国家大剧院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家,是居住者审美和情趣集中展示的空间。无论是东方的字画、屏风,还是西方的壁画、灯柱,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有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习惯和传统。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居设计师这一职业的诞生让更多人的生活得到了艺术设计的赋能。作为日常起居的环境,一个家如何兼顾实用性、舒适性和艺术性?在同质化的家居风格中,设计师如何体现家居的个性化?本期《先锋派》对话家居行业三位设计人,他们定向寻找每个人生活中的艺术感,用设计为“家”赋能。本期节目对话三位家居行业设计人,揭秘艺术设计如何赋能生活。 - 对话者 - 李炫锋:红星欧丽吴中商场总经理 孙正栋:正饰空间设计、多维设计俱乐部创始人 杨克:M77高端家居定制总经理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16 家居行业的“野蛮”生长 06:51 家从“刚需”到“精神的栖息地” 14:34 空间设计的核心是剧本 23:32 融入生活的艺术是无价的 29:41 好的家居是艺术+材质+工艺+设计 40:32 家居设计师以提升中国人居家品位为己任 - 红星欧丽吴中商场实拍 - [2a3f74450b5d587fb8ceb5c40b143ff0.jpg] [dd1bc6b8d286b5bcba0a2362ca0474ce.jpg] [44d0e82b534b2b3dbfcd1394b26c8701.jpg] [74dece69676107ced2b18da59988c59d.jpg] [95778c7dea2fe47e849f845bc7cf9313.jpg]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 「有福利」本期节目留言将抽选5位幸运听友,获得由东一美术馆提供的《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大展门票(展期:2023年4月28日—8月27日;每人2张) 桑德罗·波提切利/春(意大利不可出境文物,本次展览等比例复制图,来源/东一美术馆) 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不可出境文物,本次展览等比例复制图,来源/东一美术馆) 今年4月28日至8月27日,包括10件桑德罗·波提切利杰作在内的多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作品,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来到上海亮相东一美术馆。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致敬波提切利的特别活动,这位多才多艺的天才艺术家,最能代表洛伦佐大帝时期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清晰的线条,绚丽的风景,天使与玫瑰的舞蹈,挥舞着翅膀的人物形象,不断地重回古典世界,呈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享受与精致,即使是现在,这种思想也依旧存在于艺术与意大利之美的多样化表达中。 * 对话者 谢定伟: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 郭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3:30 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与文艺复兴 21:38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 27:50 《三博士来拜》与波提切利的自画像(下图,来源/东一美术馆) 32:24 《神秘的诞生》与波提切利的签名(下图,来源/网络,非本次展品) 35:58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制 42:43 青年女子西蒙内塔·韦斯普奇与维纳斯原型之辩(下图,来源/东一美术馆) 51:47 “虚荣之火” 01:07:24 与《维纳斯的诞生》同时期代表作《女神帕拉斯雅典娜与半人马》(下图,来源/东一美术馆) * 本次展览其他画作(部分,来源/东一美术馆) 桑德罗·波提切利.圣母、圣子与施洗者圣约翰 波拉约洛/青年女子肖像 布隆齐诺/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肖像 *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 《先锋派报告》节目专区
《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得到了阿来、白岩松、刘德华、韩寒、李敬泽、阎连科等人的联袂推荐。刘德华曾在为《皮囊》一书的序中写到“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韩寒称其为“带上旅途的书”,自2014年10月首次出版以来,畅销逾400万册,首度改编成同名话剧于2022年7月在北京首演,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四场演出共获得7个全网热搜,总阅读量达1.8亿。 本期节目对话制作人周丹、主演苏丽,带大家一起去蔡崇达的东石镇转一转~~ * - 对话者 - 周丹:话剧《皮囊》制作人 苏丽:话剧《皮囊》主演 * - 收听指南 - 07:05 生活中的“不理解”和“和解” 26:01 《皮囊》中的悲喜人生 * - 剧照 - [4046996-GTb7bRDhXn1682072959752_5122x2697.jpeg] [4046996-JRy5f47Wpn1682072993189_6720x3932.jpg] [4046996-YPDXpxDxbQ1682073043970_8192x5464.jpg]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坂本龙一是一个多面体。 大众眼中的他,一头银发、黑框眼镜、素色着装,优雅内敛、沉静温和。然而,叛逆、外放、张扬、自我,恰恰也属于坂本。从先锋电子乐,到电影配乐,再到纯音乐,从思考西方音乐的限制,到反思音乐本身,在音乐这条路上,坂本龙一不断打破禁锢。 [3949364-aFXwCGwcGk1680885923592_474x474.jpg] YMO时期的坂本龙一(中) 但坂本龙一又是始终如一的。 他终其一生都在叩问音乐艺术的本真,探寻“音乐还能做什么”。对于和平的追求、对于社会的关怀、对于时代的思考,坂本从未停歇。 [3949364-piEWbMPDZi1680885993249_1080x594.png] 坂本龙一是不可说的“神话”吗? 他对于“沉重问题”的介入能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思考? -对话者- 顾超:资深音乐媒体人,播客《天方乐谈》主理人 牟方舟:资深音乐媒体人,播客《周末变奏》主理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收听指南- 07:38 坂本龙一在中国真的那么火吗?谁选择了坂本龙一? 18:11 坂本·走在时代前沿的音乐实验家·龙一 20:57 坂本龙一也会焦虑迷茫? 26:07 我们能不能随便讨论坂本龙一? 35:54 坂本龙一和商业逻辑,哪一方是主导者? 48:46“治愈世界”的音乐巨擎其实是古典乐的“反叛者”? 55:32 愿意“操闲心”是奢侈而可贵的 - 音乐 - 《中国女》—— YMO乐团 《The Last Emperor》——坂本龙一 《async》——坂本龙一 《Thousand Knives》——坂本龙一 《20211201》——坂本龙一 《aqua》——坂本龙一 《东风》—— YMO乐团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比利时先锋实验剧团Ontroerend Goed创作的“一对一”治愈剧场“遇见自我”系列《一个人的游戏》和《一个人的微笑》正在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中心驻演。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戏剧,“一对一剧场”把以往的公共体验转变为了一种更加真实、独一无二、直面而来的体验,在只有一名观众的剧场体验中,与被隔绝在传统舞台之外的旁观者角色相比,观众成为一场演出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主体。 《一个人的微笑》的故事起源于一次小小的实验。OG剧团的成员们突发奇想:如果把观众放在一把可移动的椅子上,会发生什么?根据这个想法,他们进而让一位体验者坐上轮椅并戴上眼罩后,设计了一场表演。这场抛弃视觉的感官体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这是如此地新颖、如此地与众不同。没有舞台、没有演员、没有聚光灯下设定好的表演。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这一切都只发生在自己的脑海中...... 而《一个人的游戏》则是另一种有趣:如果让观众来控制演员,他们会想做些什么?就像是虚拟角色操控游戏一样。每个观众在观演期间会遇到不一样的情景、对话、人物,当他一个人面对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这到底是“一场没有剧透的演出”,还是“一次未知的自我探索旅程”?当观众最重要的看戏的感官被剥夺,可以怎样去体验剧场?本期节目对话“一对一治愈剧场”「遇见自我系列」制作人翁世卉,为你解码“一对一剧场”的奥秘。 * - 对话者 - 翁世卉:抱风屿艺术工作室主理人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 收听指南 - 02:35 观众的“不剧透打卡挑战” 08:07 接触“一对一剧场”是一场神奇的遇见 11:52 这是一个关于你自己的体验 17:15 当代剧场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我 22:54 拿心真心换真心的戏,观众是可以感受到的 28:52 你可以认为这两部剧是两件当代艺术作品 33:09 “我就想做一个真实的剧场” 39:08 “想象力的工厂”和“情绪的工厂” * - 观众留言 -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 「有福利」我们将从本期节目的留言中随机抽取3位听众,获得3月15日晚音乐剧《I Love You...》中文版演出票(每人两张)。对于本轮卡司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对于这部剧的有什么想问的问题、看过没看过的都可以留言讨论哦~ 对于热爱音乐剧的人来说,《I Love You...》这部剧并不陌生,它于1996年在外百老汇上演,至今已在400多个城市上演超过5000场,是百老汇持续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部音乐剧。它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缘分也不浅,早在2006年上话就首次制作演出了该剧中文版,由林依轮、于毅、温阳、马青利担任主演,还前往纽约百老汇演出了33场。 如今,这部剧再度回归上话的舞台,依旧热度不减,初代卡司于毅、马青利也加入了驻场版的演出。十多位演员组成的新组合在风格上继承了这部剧一贯的浪漫和轻松欢快,每场演出由两男两女四位演员分饰多角共同演绎,16个各不相同的片段,展现了爱情不同的阶段:既有恋爱中第一次约会时候的羞涩和故作矜持,也有走入婚姻的一地鸡毛,还有老年时奇妙的黄昏恋。很多观众认为,百老汇故事中国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生硬,反而多了几分美式的幽默。 本期节目,一起来听两位初代卡司关于音乐剧《I Love You...》中文版的那些事儿。 * - 对话者 - 于毅(微博@于毅yan):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马青利(微博@马青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 收听指南 - 05:02 从镜框版改为沉浸式,于毅一开始很不接受 11:47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部搞笑的音乐剧,其实并不是 16:00 生活中、舞台上角色的变化,让我更加理解这部剧 19:55 百老汇的戏有非常明确的的音乐风格和节奏,连速度都不能变 23:09 17年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参演音乐剧要面试什么 29:29 在百老汇与原版共同演出,让当时的我们备受打击 35:16 在大家都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的年代,上话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 42:10 “有人问我为什么每次演出都那么尽力,我说要对得起观众的票钱” 46:21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龄都能在这部戏里找到自己 49:59 我们不是前辈,年轻演员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52:12 当下音乐剧“唱”和“演”的比例有些失调 56:07 一定要多去尝试不同的角色,多在舞台上摸爬滚打 * - 初版音乐剧《I Love You...》中文版剧照 - * - 本轮音乐剧《I Love You...》中文版剧照 - * - 卡司排期 -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上个月,《近乎正常》五周年纪念版刚刚结束了上海站的演出,剧中是饰演“加布”的是近年来人气颇高的音乐剧演员徐均朔。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他,已出演过《赵氏孤儿》《粉丝来信》《面试》等多部音乐剧,还曾在人气节目《声入人心》第二季中获得好成绩。27岁的徐均朔被观众们称作“中国音乐剧的未来”,从台下的观众到舞台上的新星,这些年他的求学、演出经历不仅让戏迷看到了他个人的成长,也共同见证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加速度。 [3949364-jXpaSJZ8Qi1677877763655_1080x1653.png] 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即将回归上海舞台,徐均朔在其中扮演青年作家郑微岚。作为上海文化广场自制的第五部音乐剧,《粉丝来信》把时空背景移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以海鸣、微岚、七人会等虚构形象,折射当时中国进步作家的精神群像。去年首演以来,收获了不少粉丝。此次徐均朔再次出演《粉丝来信》,他将给观众带来哪些新的惊喜呢? [3949364-PZ8rmPRG521677877883821_5908x3931.jpg] * - 对话者 - 徐均朔(微博@均朔):音乐剧演员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 收听指南 - 04:38 《粉丝来信》最吸引我的是它本土化的创作方式 08:20 演员是很幸福的,因为有人给你铺好了床,躺上去做梦就好 11:33 中文版的“微岚”更像生活中你可能会见到的人 17:24 睡觉或者试麦台词会脱口而出的时候,你就可以更加靠近角色 20:44 我的音乐创作属于“狂放性” 24:42 好在“微岚”有个“夏光”,其实他也要感谢他自己 27:41 尽力而为、不苛责、“看到”就好 32:26 怎么去定义残缺,会直接决定了你是不是可以接受残缺 37:01 当你知道它是个符号,而不是你的时候,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42:15 我期待的观演关系是:你买票你开心,我演戏我也开心 44:42 粉丝提问环节 * - 对话现场 - [3949364-QRMWiMJaSQ1677881405275_5304x7952.jpg] [3949364-2myJCeP8TX1677881426244_5304x7952.jpg] [3949364-tjANBERBpQ1677881446417_5304x7952.jpg] * - 音乐剧《粉丝来信》中文版剧照 - [3949364-wsBemZ5BHC1677877946427_3792x5699.jpg] [3949364-pKxZY3FNhc1677877947275_3985x5989.jpg][3949364-CkZyKbjFRb1677877949152_5941x3953.jpg][3949364-kFKdMBQpjy1677877951144_6048x4024.jpg]
改编自冯骥才经典作品的话剧《俗世奇人》即将登陆上海舞台,冯先生的原著中,有54位清末民初生活在天津一带的奇人,比如泥人张、燕子李三、狗不理等等,书中每位奇人的生平事迹都独立成章。而就是这样一本每个人物都互不相干、没有主线情节的短篇小说集,被天津人艺的主创们搬上了话剧的舞台。13年没有演过话剧的刘敏涛,这次也回归了舞台,在剧中饰演“关二姐”这一角色。 在演出前夕,我联系到了《俗世奇人》的导演钟海,钟导正在新疆工作,于是我们用线上连线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对谈。在谈话,钟导希望我能够从原著作者冯骥才先生以及主演刘敏涛,再加上他自己的角度“三位一体”,来为大家更好的剖析这部剧。但因为档期的关系,我只能从冯骥才先生在话剧复排时探班的讲话中汲取了一些片段,刘敏涛的观点则是来自《俗世奇人》在上海的媒体见面会间隙接受采访时的一些回答。我也希望这段来自原著作者、导演和主演的谈话,能够帮助大家在走进剧场之前,对这部《俗世奇人》背后的故事有一些了解。 * - 对话者 - 钟海(微博@钟海的戏匣子):话剧《俗世奇人》导演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 收听指南 - 04:21 长篇小说的加不进去的人物小传变成了《俗世奇人》 11:15 冯骥才先生最初觉得把《俗世奇人》搬上舞台几乎不可能 16:21 为刘敏涛量身打造的“关二姐” 21:44 舞台上没法处理的僵局,都有“关二姐”挺身而出 26:38 从影视表演回归话剧表演,刘敏涛的舞台表现如何? 33:45 小说中的“夹叙夹议”如何在话剧舞台上呈现 41:49 一个地方最深刻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集体性格中 43:30 天津人的“嘎劲儿” 48:33 天津人艺的“津味儿”话剧 * - 剧照(by 菜园、娇娇、石榴)- * - 音乐 - 屠洪刚 - 似水流年 来源/酷狗音乐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百老汇悬疑喜剧《死亡陷阱》中文版,2011年首演至今,叫好叫座!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空间站X长三角之声·江南派FM 两大厂牌联合策划“戏剧·对话” 2023年第一期/《死亡陷阱》主创线下见面会:林奕(导演)、周野芒、贺坪、童歆、吴静 主持人/江冉(@江冉Lucien) 时间/2023年2月26日15点 地点/上海话剧中心艺术剧院 温馨提示:对谈中有轻微剧透,没有看过的朋友,请对照时间码谨慎选听。现场对谈收声不佳,请勿佩戴耳机,以免我们修音不到位的地方伤到您的耳膜~ * —收听指南— 5:10 在恐怖的舞美中,演员自己会被吓到吗? 10:10 周野芒对《死亡陷阱》剧本的初印象 15:10《死亡陷阱》十年前引进始末考古 26:40 《死亡陷阱》连演12年如何一直保持新鲜感 39:00 上话人一直在译制话剧中寻找一种语言风格 48:40 (!!有轻微剧透)《死亡陷阱》舞台上观众看不出的“小事故” 54:10 (!!有轻微剧透)神婆和律师的对手戏 1:02:05 如果让童歆饰演安德森会是怎样 1:04:12 (观众互动部分因收声问题删去,现场内容为:观众谈看过十场以上的感受)直接进入林奕导演回应 1:04:50 贺坪在《演砸了》里埋下的“彩蛋” 1:09:20 在戏剧里“生理刺激”与“陶冶情操”矛盾吗? 1:15:00 (!!1:17:00秒有剧透,建议避开)《死亡陷阱》戏里戏外精神层面的思考 1:27:00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剧本会引起谋杀案吗? 1:33:00 (!!有轻微剧透)贺坪对于这部剧的思考 1:36:00 贺坪演戏的爱好 1:37:00 现场互动 * —活动图集(by 周莉莉)— * —音乐— Little Richard/Good Golly Miss Molly 来源/网易云音乐 * —如何参加“戏剧·对话”— 随时关注微信公众号“长三角之声”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相关活动预告会发布招募信息
维米尔可能是艺术史上最矛盾的画家之一。他画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几乎是艺术史上唯一能与蒙娜丽莎抗衡的画中女人。然而作为一位艺术家,维米尔本人却好像在历史上隐身了。后世找不到维米尔作为学徒的记载。他也没有留下任何书信。他运用的技法以及哪些才是“真迹”,直到今天仍存有争议。 维米尔在生前没有得到过多的赏识,也没有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在43岁就因贫困和劳累过早地辞世,目前已知仅留下了30余幅作品。但从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到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在生前没有受到眷顾的维米尔,在这个时代却被频频援引致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他到底在画作中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谜题?来吧,一起走进维米尔,感受那清新、恬静的诗意和意味深长的神秘。 -对话者- 郭亮: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44 荷兰艺术是欧洲艺术中的一株奇葩 05:34 在维米尔的画中读懂17世纪全球贸易史 08:09 历史不仅发生在战场上,也在为主人准备早餐的厨房里 10:07 画作中高频出现的地图别有深意 13:38 静止的画面里有动态的身影 27:06 维米尔与列文虎克,艺术与科学的交汇 29:31 大师都是通才吗? 34:31 维米尔是个“宅男画家” 37:26 在他的世界里,女性始终占据中心 40:52 维米尔是不能复制的 -维米尔的作品- 《音乐课》 《台夫特街景》 《倒牛奶的女仆》 《窗前读信的女孩》 《持水壶的女人》 《情书》 《天文学家》 《写信女子与女佣》 《油画寓言》 -结尾歌曲- 《Riverside》 —— Agnes Obel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