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题图:希希和她的乡村游学面包车 我是在去年的种子网络培训上认识的希希,一个90后种地女生,觉得挺难得。 今年春天,她告诉我刚刚从工作了4年的生态农场辞职,想来看看我们养蚕。来的时候,春蚕正好在作茧。 希希开了一个面包车,车厢里挂满了晾晒着的衣服,感觉是一路睡在车上过来的。一问才知道,这是她刚辞职才买的二手车,准备开车到各个地方的乡村和农场看看,最后目标是回到自己老家种地。 3个月过去,希希确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只是待了没多久。 她又开着那辆二手面包车上路了。 时间轴: 00:00-01:20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20-08:00 立秋节气介绍和田间观察 08:00-11:20 毕业即种地 11:20-16:09 辞职、对自己未来农场的想象 16:15-19:50 对有机农业的观察和理解,生态水稻的种植要素 19:50-23:48 回不去的故乡 23:48-29:01 希希拜访各地生态农场的见闻和对自己的启发 29:01-36:26 返乡青年也送孩子上暑期补习班?鱼缸的孩子暑假怎么过 36:26-40:26 鱼缸总结返乡做农业的要点(个人经验)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希希,90后生态农人,目前开着车在各个农场游学。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本期简介: 题图:阿茂的农场和村子 认识阿茂很多年,上周第一次去他在福建闽侯的农场。 跟我自己,或者跟许多辞职返乡的人不一样,阿茂大学一毕业就选择种地了。因此,虽然是90后,阿茂种地已经小十年。 在阿茂来之前,村里的土地已经荒了很多年。地里长满野草和芦苇,种地前先要开荒,光是草就先后烧了3遍。 最近看一篇《辞职回乡种地,我只坚持了半年》的文章,讲主人公种地、半年亏掉20万积蓄,最后不得不放弃。 有农友评论:“进入农业的门槛已变得非常高,1规模,2资金投入,3运营管理。以上3点同10年前比,都有一个量与质的提升。我的理解,随着时代发展,农业已不再适合个人创业。” 种地10年,阿茂的农场从1亩变成100亩。 农业既不是那么简单,半年时间,西红柿都还没收获,就匆匆离场;农业也不是令人畏惧,高不可攀,在谈论规模、资金和运营之前,还是先自己下脚,感受下土地的温度吧。 时间轴: 00:00-01:02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02-04:43 大暑节气介绍和田间观察 04:43-10:11 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一线农业生产是“稀有物种” 10:11-14:43 为什么有人做农业半年亏20万?从种2亩地到经营100亩农场中间经历了什么 14:43-24:03 做农业入不敷出怎么活下去?开源节流 24:03-31:27 有些情况下宁愿让地荒着也不要种东西,在实践中的那些必交的“学费” 31:27-36:25 农场小团队的分工和沟通 36:25-43:28 阿茂和阿杰(《辞职回乡种地,我只坚持了半年》的主人公)的对比,怎么能把农业持续做下去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阿茂,90后生态农人,目前生活工作于闽侯。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本期简介: 本期主打一个夏日回忆。 结夏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是佛教徒在夏天的一种起居习惯。在此期间,不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以此规避酷暑。 小时候,也没有太多旅行的机会,一般也就是“结夏安居”。喜欢在酷暑读非常厚的书,印象深刻的是读了《施公案》。 夏天的饮食也是因时制宜。用臭卤做的苋菜老杆,餐餐必备;还有雨后的鸡腿菇、晚饭配啤酒的炒螺蛳。 时间轴: 00:00-01:19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19-07:31 小暑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 07:31-12:13 夏天容易疲惫,结夏安居 12:13-15:32 酷暑宜读长书 15:32-21:27 听知了,吃知了,吃臭苋菜、鸡腿菇……有什么吃什么 21:27-23:28 80后的童年回忆——卖棒冰 23:28-25:35 学划桨板 25:35-28:39 水域、稻田里的福寿螺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贾焱,农产品经纪人,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夏至节气,北方蔬果飘香的季节开始来临。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或者“龙舟水”,雨水大大部分蔬菜生长缓慢,瓜果蔬菜减少了。 本期我们邀请到两位在城市屋顶农场耕种的“地主”,交流自己在农耕过程的观察与收获。这个过程我们有两个有意思的观察: 一是,从她们的经历观察到农耕的收获不只是农产品,更多的是农耕过程带给人的疗愈价值,以及以农耕为媒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区感的形成。大家在这里更放松、更打开,我们“可以向植物一样的思考与生存”,植物蓬勃的生命力也感染着这里的人们,基于在这样单纯、真实的氛围里,人们也更容易找到共鸣和连接感,而打开心扉。 二是,我们发现在遵循自然农耕的种植法则下,小面积耕种(3~20平方)的地主也可以有很高的产出,单位面积产出超出了规模化种植。让我们惊叹“不是有机农业能不能养活全人类”的问题,而是有多少人愿意养活土地?人们花心思去了解植物、去培育土地就会有相应的价值回报。 我们也聊到,生态/自然农耕的价值不只是食品安全,还有精神文化价值、生态保育价值等。 在乡村从事生态农耕的农友们,在修复乡村的土壤与生态,是一项对全人类都有重要作用的工作,但往往因为缺乏人力、财力举步维艰,以“消耗自己”承担着很大的成本。也许我们可以城乡联合起来,有更多的互动和共创,发挥农业除了食物以外,更多精神文化滋养价值,协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也在帮助生态农产品成本降低。 时间轴: 00:00-02:37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37-10:45 夏至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和农事 10:45-16:15 地里长草为什么能保护土壤 16:15-17:28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里会留草吗 17:28-24:42 屋顶农场的肥料来源 24:42-30:03 屋顶上的蚯蚓塔和香蕉圈 30:03-35:10 屋顶农场地主们的自主设计和打造,形成了社区的氛围 35:10-40:20 开始种地后,心境更平和、为人更打开了 40:20-44:21 把“喂养土地”放在更高的优先级 44:21-47:24 生态农友为什么都很累 47:24-54:07 从土地和植物那里获得的疗愈和智慧 54:07-61:41 城市农夫对全职生态农友的建议 61:41-64:08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消费者和生态农友联合起来‘ 64:08-66:14 农夫市集作为媒介的重要性 66:14-70:57 传递土地价值的重任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筱笛、Hurry,城市农夫,在屋顶农场种菜,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今年年初,鱼缸应约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一个节目。和有30年历史的老牌节目《相伴到黎明》主持人林枫老师聊了聊传统蚕桑文化和他作为“最后的养蚕人”的生活。 时间轴: 01:36 第一份工作在外企大厂 06:13 辞职去做乡村建设志愿者 09:54 回到丝绸村庄却发现2/3的人不再养蚕 18:02 蚕桑文化为什么诞生 24:12 从卵到茧的过程 34:53 手工缫丝 38:15 嫁妆是28床蚕丝被 41:54 可持续蚕丝生产系统 45:46 生态杭白菊怎么种 53:39 乡下养儿 59:18 以自然对抗“理性的牢笼” 关于主播: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 公众号:梅和鱼 即刻:鱼见缸
本期简介: 芒种节气,正值中原大地小麦成熟的季节,一场连续数日的“烂场雨”牵动多少农人的心,也牵动着粮食市场的神经。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在河南从事生态种植小麦的新农人——小朱,一起聊一聊这场雨对小麦收成、品质以及对农人的影响。 其实,因为小麦品种、播种期、土壤、种植区域等等的差异,情况各异,只有恰好成熟期碰上雨期的小麦才会发芽,但是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农人的损失是必定的,尤其是小农。 我们聊了吃的小麦面粉是怎么来的?高筋面粉、中筋面粉,麦芯粉、全麦粉,白面粉、黑面粉,生态面粉、无添加的面粉等等到底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有麦香味的面粉? 发了芽的小麦甜度略有上升,也是可以吃的。在这样的灾年,我们可以优先选择不造成粮食浪费的全麦面粉。 时间轴: 00:00-01:12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12-08:06 芒种节气介绍和主播三地观察 08:06-12:33 小朱:河南小麦的受灾情况 12:33-17:31 受灾农民有什么支持和补贴吗?收割机不让下高速? 17:31-21:32 生态小麦的含水量跟普通种植的差别,发芽发霉的小麦还能卖吗? 21:32-24:04 为什么同样地区有的受灾,有的没受灾? 24:04-28:39 大雨后小麦品质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8:39-34:18 主流市场里卖的面粉和农民自己磨的面粉有什么差别 34:18-41:06 面粉/蚕丝市场的乱象 41:06-44:04 面粉之类的农民自制干燥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吗? 44:04-50:39 小朱的返乡经历 50:39-53:44 线上售卖的“无添加”面粉很受欢迎 53:44-54:40 闲聊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小朱,返乡青年,种植生态小麦和无花果,目前生活工作于河南商丘。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我跟詹伟在10多年前就认识,当时我们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NGO工作。上一次跟他联系时,得知他最终返乡做了一名体制内教师,颇为惊讶。就想聊聊这一路的经历和思考。 他的回复却是“我好像没啥好聊的,比较失败的一个(返乡)案例”。 他所在的乡镇初中全部实行住校制,白天上课,晚上值班,根本没有录播客的时间。好不容易赶上一个休息日,还要去接送自家的小孩,所以播客聊的也比较匆忙,只录了前半部分。 后面我们又讨论了把乡村教师作为一个返乡路径的可行性。因为农业本身的挑战性,想要做到有稳定收入比较难。而身在乡村,一边做教师作为稳定收入的来源,一边从事生态农业,相当于半农半X。 更重要的是,多一个既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又真心认同乡土价值观、愿意留守农村的乡镇老师,真是时代之幸! 时间轴: 00:00-02:21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21-11:43 小满节气介绍和各地观察 11:43-17:44 詹伟:从组织养蜂合作社转行做老师 17:44-18:52 养蜂和养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18:52-20:56 做老师后不妨碍自己之前想做的事 20:56-23:11 当地学校的特殊作息,小学就要开始住校 23:11-25:13 你以为的事与愿违也许会在未来柳暗花明 25:13-29:11 以教师的身份在农村生活会更顺利? 29:11-35:48 工作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衡 35:48-37:49 走访惠州某农场的新发现 37:49-43:15 参加叁物园农场的萤火虫文化节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詹伟,前NGO工作者、现乡镇教师,目前生活工作于湖北宜昌。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题图:春蚕(浙江桐乡) 这次我们和澳大利亚的返乡青年思遥聊了聊。 澳洲的气候、作物、消费文化、土地政策等和中国截然不同。相对比较稳定的土地政策,让我们羡慕不已。因为先是鱼缸,后是杜玥,都面临村中土地的不确定性。以至于不得不感慨,反而是屋顶农场这种形式比较稳定(不可能随便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 另一方面,即便是拥有稳定土地的澳洲,消费者也更加认同在地食物、保护在地农耕文化,返乡青年仍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在工业主导的社会面前,农业仍然是弱势行业。 或许,我们终究需要认识到,农业和工业并不是并列的、均质的,如同三个产业理论所认知的。 农业是一种根本就不同的思维方式。 时间轴: 00:00-03:35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3:35-04:54 杜玥:威海立夏节气观察 04:54-07:36 思遥:澳大利亚的立冬节气 07:36-13:17 鱼缸:养春蚕,烧野饭,聊婚俗 13:17-17:42 月丽:深圳屋顶农场大丰收,立体种植实现高产出 17:42-21:04 可持续农业不能养活人类? 21:04-26:05 思遥:目前在澳洲农场的生活日常 26:05-31:15 在澳洲买地好像也没有多贵,但农场还是不赚钱 31:15-36:26 国内外的土地政策对返乡青年的影响 36:26-44:51 澳洲的有机食品消费环境比国内更好? 44:51-48:22 突然就聊到了种小麦 48:22-52:10 从开荒开始种菜,国内外的种地差异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思遥,目前生活工作于澳大利亚的农场。公众号:思遥Diamour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因为立夏的节目比较长,今天又正好是五四青年节,我们就把后面聊的一部分截出来单独做为一期加更的节目。 这次的嘉宾是目前在澳洲一个农场生活的女生,思遥。本期的内容主要是我们关于青年人在返乡后面临的人际关系和经济问题的探讨。也欢迎大家在后天收听我们立夏节气的播客节目,到时候会有更多关于农业和自然观察分享。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思遥,目前生活工作于澳大利亚的农场。公众号:思遥Diamour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可持续食农媒体“食通社”的编辑天乐、泽恩和王昊来到浙江桐乡走访调研,并与鱼缸录制了一档播客,内容主要为鱼缸的返乡经历和思考。 以下内容来自“食日谈”: 节目介绍: 这期节目里,食日谈主播来到了浙江桐乡,跟着返乡青年于建刚去拜访他出生、长大又回归的村庄,去看村里最后一亩杭白菊及背后的生物多样性和江南文化,还有他家养蚕缫丝做蚕丝被的现场,刚刚腌下的榨菜…… 作为一位江南农家子弟,于建刚考上了大学,进入了知名外企从事广告行业,这一切似乎都通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什么他会选择和爱人返乡,从事生态农业? 于建刚也属于返乡青年中的“异类,他认为养蚕缫丝、采菊晾茶这些农事,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是谁”。他也说,在新的一波返乡青年“眼中,乡村的价值被其他“更大的声浪”盖过了。那么他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返乡青年的区别?他所坚持的价值究竟包括什么? 最近,因为土地承包和道路的拓宽,于建刚的家庭农场也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未来他又有什么规划,能找到他理想中乡村生活的新出路吗?当农业文化逐渐成为艺术家的题材时,于建刚又在计划什么新鲜的尝试? 以往总是以文字出现的于建刚,这次将在播客中讲述返乡后的观察与思考。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于建刚:在江南的丝绸村庄正河浜出生、长大,2008年大学毕业,在北京从事品牌咨询的工作。因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2011年辞职,成为小毛驴农场实习生;随后,又在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壮族村寨从事乡村建设的志愿工作。返乡后与妻子梅玉惠成立“梅和鱼”,从事精细工艺蚕丝被的生产与手艺传承,希望活化农桑非遗,创造新的传统。他同时也是播客“团力结构”的主播之一“鱼缸”。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作为一个“伏帝魔”(潜伏在帝都的魔都人),最大的乡愁是小时候居住的街区和青少年时期常吃的饮食店被网红化了,于是每次返乡都很愁。 王昊:食通社编辑。在于建刚家的厨房里感觉回到了熟悉的外婆家。 时间轴: 0:51 还有很多人在乡下居住,没空心化的乡村生活怎么样? 02:04 乡下人“进城”的执念从哪儿来:搬进距离家乡1公里之外的公寓楼也算是“进城” 05:27 现场音:庙里的老人家声声念佛音 06:04 返乡青年回乡受到的“熟人社会”压力,从小到大都被要求“去城市获得成功” 08:11 从在北京上海做广告人,到回乡养蚕缫丝,于建刚怎么就走上了逆流人生? 13:31 坐绿皮车“城五乡二”往返通勤的一年,靠写日记调整自我 15:07 突然萌生的“用传统方式做蚕丝被”的想法,为于建刚的返乡找到了新的支点 18:38 现场音:一起去“看看”梅和鱼的桑树 25:03 将家乡的农业跟文化结合协同发展:从蚕丝被到杭白菊和榨菜 26:25 返乡青年里独特的选择:“做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表明我是谁。” 35:47 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能养活自己吗?为什么比起“半农半X”,于建刚更愿意叫自己“打零工的农民”?最近,因为土地承包和道路的拓宽,于建刚的家庭农场也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38:10 保留农业传统,申请世界遗产,只是一种当代人参观博物馆式的快闪体验吗?当农业文化逐渐成为艺术家的题材时,于建刚又在计划什么新鲜的尝试? 45:30 返乡概念流行,让“乡村”变得复杂,背后有没有名不符实的炒作? 50:31 “乡村是我的自留地”:让城市的归城市,乡村的归乡村 于建刚和妻子梅玉惠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就有了“梅和鱼”这个品牌。 生物多样性的传统农桑,由远及近:桑林、玉米、水稻、棉花、杭白菊。 在低低的桑树间套种榨菜,这在嘉兴已有90多年历史,并形成了著名的斜桥榨菜产区。 当地人会在即将结茧时把蚕放在竹条、秸秆等扎成的堆上,俗称“上山”。 “梅和鱼”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技法制作蚕丝被。种桑、养蚕、晒丝、做丝绵、织被。梅和鱼小两口边学边做。 在养蚕之外,“梅和鱼”还在坚持对桐乡市花“杭白菊”的生态化种植。因为缺乏经济价值,大户承包,村民已经普遍放弃种植,这已是村里的最后一亩杭白菊。 去年于建刚还曾经尝试直播自己的养蚕过程。对他来说,农事本身或许就是返乡的意义。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统筹 :晓晶 制作:小葡萄 编辑:王昊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简介: 题图:老种子(农民种子网络) 随着生态农业的逐渐普及,消费者越来越关心食物的健康。 但很少有人关注到更前端的种子问题。 现在,农民每年都需要购买商品种子,能留种的种子越来越少。商品种通常更多考虑产量和抗性,而忽略种子背后的地方味道和文化。 时间轴: 00:00-01:34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34-05:36 谷雨节气介绍和观察 山东威海小麦 浙江桐乡蚕匾 05:36-15:55 农民种子网络的十年,连接农民和科学家 15:55-23:36 农民获得老种子的途径有哪些 23:36-25:22 美国育种教授的面包工作室 25:22-27:52 自制辣条和豆腐的实践 27:52-35:01 老品种的消失 35:01-42:23 跟种子打交道的发现,种子的文化功能 42:23-47:47 国外的种子系统和国内的比较,新品种为啥产量高 47:47-54:11 夹缝中的小农和科学家的平行世界 54:11-57:09 老种子保护的困难和未来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管奇,目前生活工作于昆山。公众号:农民种子网络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本期简介: 题图:老坛榨菜腌制(浙江桐乡) 本期我们和致力于未来研究的Lynn、Candy和Bin三位未来学家聊了聊他们眼中的乡村可能。 从城市乡村主义、城五乡二、数字游牧,到候鸟双栖、驻村创变,乡村正在被重新阐释。 当乡村本来的概念逐渐消解;当农民、农村、农业,不再全然捆绑,而似乎可以任意组合;我们不禁要问,乡村的核心本质到底是什么? 时间轴: 00:00-02:32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32-09:16 未来学家俱乐部的介绍,关于“来去城乡—年轻人未来乡村生活趋势“的研究 09:16-26:37 清明节气的观察和记忆 桐乡 威海 上海 26:37-33:20 江南地区不同乡村的变化 33:20-37:08 新乡村的不同类型 37:08-41:50 在乡村营造社区的案例和经验 41:50-50:17 返乡不一定是物理概念,在城市中也可以有跟自然融合的生活状态 50:17-53:15 屋顶农场在北方也可以吗?屋顶农场对建筑本身有没有要求? 53:15-56:58 城乡之间的多种可能性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Lynn(下图)、Candy和Bin,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公众号:未来学家俱乐部 《“来去城乡”白皮书》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