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报刊亭
媒体人访谈播客

Album
主播:
葬爱咸鱼
出版方:
常识报刊亭
订阅数:
4842
集数:
12
最近更新:
6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每期节目我们会邀请一位媒体人,聊聊报道经验与新闻业动态。在常识稀缺的年代,坚守常识,勿忘常识。
常识报刊亭的创作者...
葬爱咸鱼
常识报刊亭的音频...

Vol.12 字节离职后,我创办了镜相工作室

在国内,万物皆存上岸。对于部分媒体老师来说,做PR约等于上岸。业内也一直流传着“媒体的尽头是PR”的说法。确实,看看现在大厂的PR们,谁没个几段媒体经历呢?(我们的第四期节目,也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欢迎收听复习!) 不过,不是所有的媒体老师都能适应做PR,也有不少媒体老师上岸后,又再次选择下海,重回内容行业奋斗。是因为无法适应工作的节奏?还是心中仍存做内容的想法?时过境迁,内容环境已发生改变,身份的转变又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新焦虑与问题? 本期节目,我们刚好邀请了一位经历如此的嘉宾——大草老师。新京报剥洋葱、搜狐极昼工作室,这些如今赫赫有名的深度报道媒体,都由他深度参与创立;而后,他又前往了美团、字节等互联网大厂做PR和内容运营;2023年,他从大厂离职,创立了“镜相工作室”,重回内容行业。就在我们录完这期节目的第二天,“镜相”发布了那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小红书稿子(详见show notes,或自行搜索《复盘「小红书病」:焦虑、恐惧和「小红书味」》)。 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是上岸的大厂工作,在大草老师看来,却是一段相对失败的经历。为何会从媒体转PR,又从PR重回内容行业?在内容环境变化的当下,“镜相工作室”的定位、规划、与商业化预期又是什么样的?从社会新闻到商业内容,如何弥补认知不足,保持内容的专业性?内容创业过程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收获?.......欢迎收听本期节目,聆听大草老师的分享! - 节目指南 - 01:10 从记者到大厂再到创业,大草老师的从业经历介绍 04:39 搜狐极昼工作室是怎么创立的? 09:50 对内容行业如此有感情,为何还是辞职去大厂做PR了? 16:06 大厂的经历是否解决了自己“无法继续成长“的焦虑? 25:04 为何离开大厂,重新下海创业创立“镜相”? 32:27 媒介环境早已变化,机构媒体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20:31 行业类报道是否对新人不够友好? 35:25 镜相工作室的定位、规划、预期是什么样的? 38:54 内容创业中,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收获? 46:05 从社会新闻到商业报道,如何弥补认知不足,保持内容的专业? 51:03 创立“镜相”后,还会有无法继续成长“的焦虑吗? 56:55 “镜相”如何处理内容作者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 59:00 内容创业是到底是做内容品牌,还是沦为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奶牛”? 01:05:39 内容创业需要有乙方思维吗? 01:08:38 欢迎关注“镜相”播客节目《仅供参考》 - 嘉宾介绍 - 周近屿,内容机构「镜相工作室」的创始人,此前创建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搜狐网「极昼工作室」 - 本期人员 - 嘉宾丨大草 主播|孬孬 咸鱼 剪辑丨麻辣鲫鱼 - 延伸阅读 - 创刊词 | 镜中有相,给喧嚣的时代提供一点靠谱信息 https://mp.weixin.qq.com/s/I0Q16eN3dOkLVBqeQRbkEA 报道 | 复盘「小红书病」:焦虑、恐惧和「小红书味」 https://www.sohu.com/a/804087333_211762 播客 | 用时5个月,我们如何复盘「小红书病」?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d040a2a739a1feb6af981a - 联络方式 - 邮箱:[email protected]

70分钟
10k+
6个月前

Vol.11 做基金记者,买的基金都赚钱了吗?

本期节目可以说是常识播客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首次线下录制,而且是在JustPod的录音室,什么水平不用说了吧?(此处又应该有掌声) 正式工作后,两位主播分别成为了基金记者和医药记者,但又很快双双离职。作为一个非常小众的垂直领域,基金报道,抑或说资管报道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多读者对此并不熟悉,更遑论这个领域的报道生态又是何种“万物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模样。 孬孬之所以辞职,很大原因则是因为自己在这个行业内遭受了此前价值观与技能等的多重动摇:为何资管报道总是洋溢着赞美、昂扬、向上之词?为何基金报道与基金业总是爱用“香饽饽”“筑巢引凤”等土到不行的文字?为何基金报道不能关注一些真问题?为何PR能如此深地介入一篇报道?记者在基金报道中到底是甲方,还是乙方中的乙方......这些不仅是孬孬自己的疑惑,也是孬孬已经离职的数位前同事同样的疑惑。 借用本期节目中主播咸鱼的一句话来说,资管行业像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而资管报道领域更是疑似欠市场化改革了。带着一些私心和好奇,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财经杂志的资深资管记者——黄慧玲老师。入行多年,黄老师不仅在业内留下多篇独具价值的报道,而且对于记者职业、资管行业、新媒体技术等也具有细致的观察与持续的思考。也正因此,当我们对她发出录制邀请时,她欣然接受,并对我们节目的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与黄老师聊聊资管报道、基金报道是什么样子,为何说资管行业是一个拟态环境极其偏差的领域,一个好的基金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及基金记者买基金一定是赚钱的吗,基金记者买基金是否更有优势等更扎心的问题。欢迎点击收听! PS:因基金报道是一个非常小众、封闭且具有门槛的领域,因此我们也对本期节目中的一些特有名词进行解释,详见后文,方便大家参考。 - 嘉宾介绍 - 黄慧玲,十年基金记者,曾任职于界面新闻,现供职于《财经》杂志。 - 节目指南 - 00:56 本来想做上市公司报道,但组织已经决定了,你来做基金记者 01:52 为何基金净值、持仓变动等信息能成为新闻?基金新闻的价值在哪里? 03:41 基金公司是基金报道的第一现场吗? 06:10 好的基金记者是靠知识积累,还是人脉资源? 12:14 “研究员转行不一定做得好记者”到底是不是一种行业挽尊? 16:31 如何在报道中端平“基金公司”“基民”“监管”这三碗水? 20:31 行业类报道是否对新人不够友好? 25:05 除了改稿子,PR在报道中还有什么作用?如何与PR老师和谐相处? 30:03 写稿中来自经营、政策、监管的压力该如何应对? 37:22 为什么业内的基金经理报道都极尽溢美之词? 43:12 下行周期中,基金报道能做些什么? 48:27 采访了一众基金经理,什么样的才算靠谱? 52:21 基金报道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为何会出现巨大偏差? 58:31 “香饽饽”“筑巢引凤”“搭台唱戏”大部分基金报道的用语为何会这么土? 01:03:21 “让机构先走!”知名基金经理丘栋荣的离职为何让人气愤? 01:05:21 早有离职传闻时,为何媒体记者不展开求证? 01:09:24 “在狂热时冷静,在寂静时鼓励”,财经媒体真的能做到? 01:16:51 “清澈的愚蠢的央媒记者”为何会在主流财经媒体里越来越多? 01:22:55 财经自媒体的内容生态是什么样的?自媒体是否真的会全方位吊打机构媒体? 01:28:44 MCN为何跑不出财经媒体大V? 01:31:08 做基金记者,买的基金都是赚钱的吗? 1:35:23 会让孩子做记者,但不会让她学新闻 - 名词解释 - 信披制:即“信息公开制度”,指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等需定期披露季报、半年报、年报等有关公司经营状况、基金运行情况等会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信披媒体:又名“法批媒体”(法定信息披露媒体),即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按相关规定,上市公司的公告等均需在至少一家法披媒体上进行披露。信披费用也成为了信披媒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早期为避免虚假信息干扰,证监会指定部分媒体为信披媒体。2020年,信披媒体由“指定”改为“符合规定条件”。根据中国证监会2020年公告,最新的信披媒体名单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前述统称三大报)、证券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及各自的网站。 阿尔法&贝塔:1964年,威廉·夏普提出,市场交易中有系统性风险(β)和非系统性风险(α),基于此形成了α收益(阿尔法收益)和β收益(贝塔收益)。简单来说,贝塔收益会随市场波动(如随大盘、某个具体的行业),阿尔法收益则是通过采取某种主动措施来获取(如逆向投资等)。 公募基金: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因面向社会公众,因此公募基金可通过大众传播等手段进行宣传募集,但涉及公众利益,因而也需要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制约(如最低仓位限制、单只股票持仓限制等),定期披露如基金季报、半年报、年报等与投资者利益相关的重大信息。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反,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以特定目标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为特定投资者,需满足合格投资者条件。也因此,私募基金不得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公开宣传募集,在信息披露上也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股票型基金:指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根据相关规定,基金资产80%以上投资于股票的为股票型基金。因投资股票市场,该类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回报的特征。 债券型基金:指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的基金。根据相关规定,基金资产80%以上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型基金。因投资债券市场,该类产品风险和收益都低于股票型基金。 基金经理:基金产品的主要管理人,主要负责指定该基金的组合、投资策略。2020年以来,随着公募基金火热,如葛兰、蔡嵩松、张坤等基金经理也逐渐为大众熟知,并进一步衍生出“明星基金经理”等类饭圈现象。但随着近两年A股市场波动,基金经理的高收入与其管理基金的亏损逐渐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自2023年以来,监管层面开始着手治理“明星基金经理”“高收入”等现象。今年以来,关于“基金经理”退薪的话题也一度备受关注。 左侧右侧:金融术语,即左右侧交易。左侧交易即在市场下跌将至底部时买入,在上升过程中卖出;右侧交易即在市场已经上涨时买入,在将要下跌或者下跌时卖出。在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媒体报道通常在右侧”,意为媒体报道具有滞后性,通常在市场已经上涨时才进行报道,此时盲目跟风容易高点买入,进而被套在顶点。 丘栋荣:曾任个人系基金公司中庚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以价值投资见长。2024年一季度末,其管理规模(198亿)一度占中庚基金总规模(250亿)80%。2024年4月底 ,市场一度传闻丘栋荣将从中庚基金离职。对此,中庚基金曾发文“辟谣”称“消息不实”,并联合多家财经媒体发文称“增聘基金经理,可以最大化体现投研人才的阿尔法。”受此影响,今年二季度末丘栋荣管理规模曾一度缩水超51亿元。2024年7月21日星期日,中庚基金突发公告称丘栋荣因个人原因在管所有产品的基金经理,同时不再担任中庚基金副总经理等职务,坐实离职传闻。 - 本期人员 - 嘉宾丨黄慧玲 主播|孬孬 咸鱼 剪辑丨糖醋桂鱼 - 延伸阅读 - 财经杂志黄慧玲:那些基金经理教会我的事 | 记者节讲座 https://mp.weixin.qq.com/s/hDCRcww-y77A-UP3BQThaQ 机构媒体人对话自媒体人,P人要J一点才能过好这一生? https://mp.weixin.qq.com/s/at5J5nw0kuJ7I4Qu5g8lWg 基金降薪风暴 |《财经》特别报道 https://mp.weixin.qq.com/s/POd064RRMCVKVyPyl9sdQA 顶流葛兰背后:谁在推动200万人购买昂贵的C份额? https://mp.weixin.qq.com/s/UmHiS5IxlZfAAsewxx0E8A 正式离任!丘栋荣朋友圈发文,记者拨通他的电话…… https://mp.weixin.qq.com/s/cPDSpBqJTB1loyi0L_ufVw - 联络方式 - 邮箱:[email protected]

98分钟
99+
8个月前

Vol.10 南方周末怎么成了一家官僚机构?

三年做了十期节目,还升级了封面,什么水平不用说了吧(此处应有掌声)! 言归正传,两位主播已经无数次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达过新闻业完蛋了的观点(一个观点不一定不对,你觉得不对就喷@咸鱼,@孬孬 比较不禁喷)。但完蛋的具体表现有些什么呢?除了内容,媒体内的人事行政也是一种具体却容易被忽视的体现。 通常意义上,媒体会被人想象成一种自由开放的编辑部,这里有不坐班的作息;有轻松迅速的入职流程。即便大环境再消退,但身边好歹是可以抱团取暖的同温层。可惜,这样的想象也正在远去,并只适合出现在美化过的电视剧里。譬如本期节目的主角《南方周末》,你便难以想象,这个曾经引领一代社会思潮的标志性媒体,如今办理入职竟然要花上七个月之久,甚至因为一份证明来回扯皮。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水老师,在他经历了七个月漫长最终却无疾而终的入职南周经历后,他决定以一种平和而有礼貌的姿态,向南周要一个说法,但也屡屡碰壁,甚至因此被现媒体单位解约。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另一位对南周颇有研究的——小秋老师,组了个纯聊天吐槽局,大家一起聊聊,南周如此的反差从何而来?媒体行政官僚化是个例还是通病?公开报道内参化是什么体现? - 节目指南 - 01:46 因为向南周要个说法,我被现媒体单位辞退了 04:29 花7个月时间入职南周未果,期间情况是什么样的? 18:48 官僚化早有预兆?——南方周末发展简史 28:54 南周这两年的深度报道是在回归,还是回光返照? 30:55 南周是如何从舆论监督,转向具有中国特色深度报道的? 38:01 中国特色深度报道的逻辑 49:02 少点自我感动,新闻是不是历史的底稿? 50:36 成名的想象,名记者也有时代的红利 54:47 别骂媒体不努力了,平台算法如何遮蔽了地方的突发性事件与媒体报道 1:03:38 从舆论到舆情,PR GR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1:10:40 每期必问:未来还会继续做媒体吗? - 嘉宾介绍 - 有水:做过文化、社会和调查报道记者 小秋:在科技媒体打工 - 本期人员 - 嘉宾丨有水 小秋 主播|孬孬 咸鱼 剪辑丨剁椒鱼头 - 延伸阅读 - 入职南方周末,发现它是个官僚机构 https://mp.weixin.qq.com/s/uWPI88GPjFFazs7ZibXgNQ 河北一75岁退休干部举报当地县委书记后 被逮捕并提起公诉 https://www.sohu.com/a/751376479_118622 山西代县矿工死亡瞒报事件调查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3/06-30/10034232.shtml - 联络方式 - 邮箱:[email protected]

77分钟
2k+
9个月前

Vol.09 一位财经媒体人经历的媒体生态十年巨变

- 主播的话 - 在我们这批入行不久的媒体从业者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实习的时候,大家谈的都是业务,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报道;工作之后,话题慢慢变成了待遇,这家媒体的待遇如何?那家媒体的经营情况怎么样? 常识播客之前讨论的话题,也主要是媒体业务,报道写作经验与记者的采访经历。但是,媒体商业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甚至,媒体的商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报道内容。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资深媒体人老周,畅谈关于媒体商业的问题,媒体是如何挣钱的?媒体的商业生态是什么样?顺便,我们还聊了很多这十年来的媒体生态变迁。 - 节目指南 - 00:58 老周的职业经历:财新、36氪、自媒体创业 05:05 2013年的财新编辑部是什么氛围? 14:53 财新的“特权”,小记者也可以直接与司局级官员打交道 21:38 财新与体制的互动过程,误判铁路改革,鼓吹放开生育 35:01 媒体的监督传统不一定适合产业报道,老周专访特斯拉朱晓彤后惨遭拉黑 44:50 36氪的鼎盛时代,创业公司老板亲自上门受访 56:41 如何深入报道一个新兴行业?老周报道互联网金融的经历 01:14:55 从机构媒体的员工到创业做自媒体,老周经历了哪些心态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01:20:42 算法推流稀释了媒体的话语权,互联网大公司掌握信息分发权力 01:31:07 一些互联网公司大幅削减媒体投放,媒体也越来越缺乏报道话题 01:39:17 媒体行业向何处去?播客和短视频会是出路吗? - 嘉宾介绍 - 老周,曾在财新、36氪、央企投资部工作,4期金字节奖得主,现自媒体创业 - 本期人员 - 主播|咸鱼 剪辑丨沙丁鱼 - 延伸阅读 - 牌照买卖,以及扭曲的地下市场 | 36氪深度 https://36kr.com/p/1721359613953 一个风口的兴衰转瞬,现金贷的“百日生死劫” | 36氪深度 https://36kr.com/p/1721497763841 互联网金融大退潮:从集体癫狂,到裁员、跑路、上市遇阻 https://www.iyunying.org/news/85294.html 财新十年调查报道故事集(已下架) https://m.caixin.com/m/2019-08-28/101455953.html - 联络方式 - 微信公众号:常识 微博:常识报刊亭 豆瓣:常识报刊亭 邮箱:[email protected]

104分钟
1k+
9个月前
常识报刊亭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