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许稼逸和钱佳乙是大学同学,也是创意热店「意类」多年的合作伙伴。我身边的小伙伴有蛮多还都挺喜欢意类,我自己的倾慕也终于在见面之后尽数表白了。 可能因为近几年接触的创意伙伴比较少,而有限的合作经历呢又往往不太尽兴,实话实说,我对当下国内创意人的职业观是抱有偏见的,所以佳乙和稼逸的很多观点隐隐中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而且,他们比我对创意同僚有着更多的温柔和理解。 他们说 -- 创意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因此接到brief会先思考这个案子为什么存在。 创意人员需要有策略思考、有洞察。 跟客户有碰撞是一件好事。 用心做创意是可以得到尊重的。 big idea是核心,创意形式是变化的。 比稿即使没拿到也有好处,至少了解了新行业,这个东西是自己的。 “传统的”短秒数广告有限制反而是好的。短视频就像塑身衣,简洁清晰;长视频就像长袍,看似空间很大,但轮廓也可能变得模糊。 创意人的黄金期是需要积累的,不会一蹴而就。 创意需要开放宽松的黄金时代。 好的创意作品,前提是要允许失败。 ...... 如果你对意类感兴趣,可以关注他们的公众号浏览以往作品,更可以随时关注招生广告,去这个物理上不太辛苦,精神上刺激兴奋的创意乐园玩一玩。我个人觉得是很难得的机会。
【关于本期】 本期的两位嘉宾Lawry跟Bart和我一样,都是brand planner(品牌策略)。在被工业化分工切割得稀碎的品牌传播光谱上,brand planner负责的是了解市场、寻找机会、定义品牌、设计传播方向等偏向前端的工作。 Lawry的职业生涯历经胜加、DDB和Havas,Bart则刚刚从W+K离职。虽然我们三个在职业年限上呈阶梯状分布,虽然Lawry理性Bart天真我么总是瞎激动,但因为这份工作,我们仍然能够分享许多共通的喜乐与困惑。常常是刚兴奋地嗨了几句就会下坠到灰心丧气,也有气鼓鼓地抱怨之后依然难掩的期待。一直在追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大概就是工作在我们身上留下的最深的烙印。 因为彼此很熟悉,又聊得过分投入,所以其间有很多中英文夹杂的表达,还请多多见谅。 05:30 小科普:广告公司planner这个职能的来源 08:06 Planner令人迷恋之处No.1&2:新鲜感与思考力 09:00 迷恋No.3:自由 11:32 Planner与创意应该更融合还是更切割? 13:54 广告公司作业流程中到底需不需要planner?planner与创意的边界又在哪里? 15:54 品牌策略这摊事是不是一定要由资深planner来做? 25:12 Planner如何面对不同品牌认知水平的客户? 27:52 Planner需要的经验累积或许可以带我们脱离35+焦虑 29:05 Planner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本能的冲动去追问为什么 32:14 Planner需要有同理心和代入感 46:21 Planner的思考不分上下班,这既辛苦又满足 49:21 Lawry的“二级传播理论” 52:53 Planner的出路
【关于本期】 为什么这期会突击更新?完全是对我前晚犯的愚蠢错误的警示和惩罚 -- 前天晚上,很兴奋地首次启用升级新设备,却傻缺地没给录上。还需要各位听友再多包涵一期。 即使音质小渣渣,内容却完全不含糊。本期嘉宾kiki,带着90后、留英哲学硕士、奥美管培生、互联网大厂运营的诸多标签,分享了她进入广告行业、任职策略岗位,四年后又选择离开加入互联网大厂背后的动因和困惑。人生不过是一道道选择题,但并不是每一题都能回答得义无反顾、毫不怀疑。 虽然我们,其实主要是我,在言谈间对广告业现状有着诸多不满;但一方面,kiki在不断帮我撕开日积月累包裹起来的厚厚成见,另一方面,痛惜的背后是始终还有爱。希望更多积极的改变发生,希望广告业仍然充满魅惑,希望广告人又开心又有钱,希望一次次的离开是为了一次次的回来...... 03:18 奥美中国在英国的英才招募项目 08:19 工作四年后开始觉得在国内广告公司体系中不容易得到满足 14:03 不能否认,广告公司仍然存在致命吸引力 21:18 张一鸣说,现代人愿意付出一切去逃避思考。广告人也可以吗? 26:19 广告就是要广而告之。广而告之是目的,不是手段 40:03 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今天的很多客户不允许广告公司只做广告创意了 1:03:31 为什么彭磊、东东枪、傅首尔们都离开了广告公司? 1:09:05 我们要不要回去?这个问题始终都停留在说说而已 1:10:48 离开广告公司,你当初想要的都达成了吗? P.S. 在极少数粉丝的呼吁下,本号也终于开始筹建听友群了。欢迎有兴趣的业内外朋友进群吐槽,吐吐更健康。另外,也有之前访问过的大佬有意进群分享与交流。还是那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另,更正口误,茨维格的书名是《昨日的世界》。 再另:加小编微信 kgarten 进听友群
【关于本期】 希望这是渣音质的最后一期,大疆的小蜜蜂录出来的音质还比不上苹果手机,所以本期环境噪音略有点大,对音质敏感的同学不建议戴耳机收听。不过,在听友们的督促下,本节目设备即将升级,敬请期待。 ---------- 这期纯闲聊局,很开心Sharlene(AKA鲨鱼姐)和马吐兰(AKA马姐)再次回归,坐在一起来聊聊同事究竟要不要、能不能做朋友。 以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但凡在没有一个同事可以算得上朋友的地方都待不久。Sharlene也说她在刚入行的时候单纯地希望每个同事都能成为朋友,是时间打磨出新的认知。而马姐,始终能够极其理性地把同事和朋友的边界感牢牢把握。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感谢这些不同,我们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交错中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6:28 不要一厢情愿地将同事关系误解为朋友关系 12:13 同事是为了工作目标而存在,而朋友是为了情感纽带 18:51 在如何看待朋友这件事上会不会有代际差异? 20:33 拒绝负能量情绪的黑洞 28:45 好朋友是互相给予空间 33:13 马姐和鲨鱼姐的十年上下级/伙伴/朋友情谊? 37:49 广告公司的工作状态为朋友关系的建立孕育了土壤 43:52 可以通过别人去持续发现自己 46:50 敏感与钝感兼具的马姐,建立了一个人强大的内循环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吴维鸿Bati Wu,现任上海阳狮集团群创意总监(GCD)。 关于广告创意,还有什么好聊的呢? * 对创意工作越来越喜欢,因为看到全球作品越做越好 * 广告创意可以是让社会变好的一份子 * 创意也是个手艺活 * 提案永远会准备Option 2 * 创意需要自嗨,至少感动自己 * 创意工作很开心 * 广告的本质在于说实话 * 创意也可以“揭伤疤” * 今天的广告行业不再是当年MADMAN时代 * 对细小创意的敏感和雀跃 * 创意要simple and bold * 嫉妒心也是创意的动力 * We sell, or else * 创意节省了广而告之的成本 * 创意也是要“卷”起来的 * 创意需要被认同被欣赏 * 把创意能力当作一种傍身技能去打磨 * 缪斯女神会眷顾努力的创意人 * 创意需要同频共振的朋友 * 创意犹如白鸽降临的瞬间 * 创意要有水(迷信~~) * 无处不创意 另外,Bati在其中提到的两支敢说真话的广告片,小宇宙目前无法搭载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挪步稚园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观赏,或自行在油管上搜索「dumb ways to die」、「like a girl」。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陈亮,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创业的朋友们包括freelancer一起聚会吃饭,时不时就会听到一类吐槽 --- 比稿被骗稿,项目做一半黄了客户想赖账,给朋友干活结果朋友不给钱,乙方因为甲方不打款而无限期拖延付款,方案一步步确认最后却被大老板推翻,一切从头开始钱却一分不加,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本期我们请来专业律师答疑解惑,希望行业里的小伙伴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健康工作、好好赚钱、不被白嫖。 【时间轴】 5:24 每一步做完都要客户确认,每一次讨论都要留痕保存 8:09 营销总监确认最后却被大老板推翻了,怎么办? 18:11 法官思维就是从合同里寻找履行的节点和依据 19:32 创意咨询行业内容成果不明确不好界定怎么办? 21:22 合同上的纠纷上诉法院所在地有什么tricks? 23:18 客户抄袭盗用落榜公司创意怎么办? 33:08 打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怎么办? 37:13 不确定有无版权的图库可以用吗? 39:24 AI作图的版权归属? 44:34 哪一类客户比较容易出现合同纠纷?
【关于本期】 本期嘉宾余子筠(Chee Guan Yue)是一位浸淫在国内广告圈近30年的新加坡创意人,曾经担任电通、奥美等传播集团创意负责人。离职后创立WICKED(牛鬼蛇神),为大专院校与企业提供创意营销培训服务。 要找Chee Guan聊的念头,源自于上周看到数英网等不同媒体转发他的一篇文章《把尊严还给设计师的AI》。一方面,我对其中提及的一些行业怪象心有戚戚;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具体地讲到了AI会给这个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会,对行业的未来展示出难得的、具有行动力的积极。 或许因为不再“身在高位”,Chee Guan在聊天中表达的观点与流露的情感都更加直接、更加锐利。很多时候,我对他提出的所谓的“挑战”,不过是因为自己的怯懦 --- 承认了时代大潮的汹涌,接受了个人力量的渺小,所以屡屡产生退意。 而Chee Guan身上似乎还留存着上一代创意人的“臭脾气”。你可以说这是执拗、顽固或是自以为是,但或许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勇气 --- 相信自己相信的,哪怕有痛心有看不惯,但是不多犹豫不多怀疑,只管去做就是了。 承认有责任就要担起责任。 照片来自数英网 【时间轴】 2:51 我们今天的创意还不够尖锐不够好玩 4:24 我就是想把人教坏 5:01 创意本身应该是没有框的 7:56 我们的失败是花了四年去培养学生,他们到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15:33 税务局与达芬奇的比喻 17:51 广告是art of persuasion(说服的艺术),不只是卖货 24:28 追求创意是人文社会的基本欲求 27:34 如果只给你一天时间做创意,你会怎么做? 29:14 是我们这一代种下了祸根,让年轻一代走进了圈套 30:52 教育也是有责任的,大学不能只教技术 33:16 年轻人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是我们的问题 37:49 学生们要做这个事,这个行业就有希望 45:04 品牌要卖货,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人,要建立关系 56:50 设计不是美化,而是筹设计谋,是解决问题 1:02:51 广告公司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广告公司的生存根基是什么?
【关于本期】 每个想要更好卖货的品牌都势必会做营销,但并不是每个品牌都会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精力去持续打造一种品类相关文化的。 去年底,国内排名前十的某个运动品牌交给我们一项策略任务,明确表示想要打造一种全新的运动文化,以此带动这项运动在大众层面的普及。 在与客户不断讨论和互相挑战的过程中,我相信我们彼此都有新的获得,也让双方都更加相信:通过打造一种具体的运动文化来扩展参与人数、提升品牌好感与产品销售是一项正确的策略选择,也是符合这个品牌的商业目标、核心理念、核心优势和未来产品发展方向的。但我们也清楚,与今天最「时髦」的电商直播相比,这个选择从整体而言不可能收获那么即时的回报。 所以,运动品牌为什么会想到要去打造一种运动文化?这对品牌和销售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呢?而品牌怎样才可能建立起一种运动文化?需要做些什么? 欢迎收听本期「稚园稚造」。 【本期参与人员】 主播:Hans, Cher 剪辑:Hans 音乐:Foolish Game with Snowflake by The_Stereo_Inspectors 【时间轴】 03:35 NIKE在美国推动跑步文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由此引发的需求紧密关联的 15:25 要推广某种运动文化需要付出很大心力,品牌有得有失 22:11 BURTON的故事 31:15 打造运动文化既要主动创造风,也要耐心等风来 39:17 什么样的运动不太适合通过打造文化的方式去助力品牌发展? 40:56 从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去拆解如何打造运动文化123 45:41 打造运动文化首先需要品牌树立/推广强烈又独特的信仰 57:29 打造运动文化需要投入多样化资源去持续解决痛点、触发痒点 1:02:47 即使打造文化,产品仍然是王 1:05:17 打造运动文化,当然需要传播支持和场景教育 1:08:38 打造运动文化的目的是改变行为,并养成习惯 1:12:03 品牌符号可以助力文化打造,加强品牌黏性 【找到稚园】 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 园长公众号:就那点小破事儿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虽然今天传播的媒介和创意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消费社会商品的盛行仍然需要广而告之的支持。前几期跟Almon和丁丁都聊到了营销圈里对广告传播角色的不同认知,我个人一直有些杞人忧天,担心所有人都主动或被动地走向更加实用而无趣的卖货逻辑。 我相信的是,商业传播最终的确是为了销售,但未必都需要是即时的、强硬的吆喝;因着不同商业目的,传播的载体、内容和表达方式都需要发生变化。 这期节目里提到的广告片未必都耳熟能详,但他们在商业贩卖的同时,不仅研究了当时当下的市场、竞争和消费群体,还关注了时代的声音。通过它们,我们得以从一个很小的窗口窥见女性主义在过去十多年的演变痕迹。 记得刚入行的时候,老板带我看所谓竞品广告,我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老板表示体谅,他说:“十年后你再来看,感觉就会不一样了。” 希望这期节目中的一些认知和思考让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Cher 【时间轴】 01:20 不要过度简化广告目的的复杂性 04:01 巴黎欧莱雅「我/你/我们值得拥有」 05:43 力士香皂教会我们「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 08:50 多芬「Real Beauty」移植到国内的困境 16:36 雕牌洗衣粉的一出苦情戏 18:39 超能女人用超能 20:21 洗衣服的「好爸爸」 21:31 碧浪在印度号召男性「分担家务」 25:03 对品牌女性主义宣传的警醒 28:13 广告里的男性平权 42:36 幼儿教育APP也可以宣扬性别平等 【一些素材】 多芬「REAL BEAUTY」 内外「NO BODY IS NOBODY」 超能 Dollar Shave Club 「Manifique」 更多视频广告,可在稚园公号查阅。 【找到稚园】 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 园长公众号:就那点小破事儿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关于本期- 这期又把Sharlene(aka鲨鱼姐)和Nicole(aka 马姐)抓来,原本是为了满足一下八卦之心,听听职场里还有些什么怪事轶闻,以及富有经验的职场人又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的。 然而事实是,没有至暗,只有更暗。茫茫职场,谁都逃不过被质疑、被误解、被排挤、被小看,甚至被恶意中伤……但是她们说「只要死不了的都不是大事儿」、「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说到底,这只是一份工作,生活里还有更重要、更需要我们投入关注的人与事。 人在江湖固然有身不由己,但与其在负面情绪中过度消耗自己,不如就事论事,把该做的事儿做完做好。最后,即使不做这份工作,也还有别的选择,没什么大不了的。 Cher 01:35 工作中的至暗时刻? 11:20 “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都不足以是至暗的” 17:19 好的Account vs. 好的 Creative 20:20 情绪稳定对于工作的价值 26:35 广告行业能够兼顾工作与生活吗? 30:38 “人生真正的至暗时刻只关乎亲人与好友” 39:44 如何面对无礼的客户? 41:30 你的努力就一定会被别人理所当然接受吗? 49:43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客户? -本期参与人员- 本期主播:Cher 本期剪辑:Cher 使用音乐:Foolish Game with Snowflake by The_Stereo_Inspectors -找到稚园- 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 园长个人账号:就那点小破事儿 稚园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于本期- 丁丁是丁和珍同学当年在BBDO的昵称,现在应该很少有人这么叫他了。作为不只广告的创始人之一,他更多时间被称为「丁总」。 我跟丁丁在BBDO时几乎没有交集,上一集播客听到Almon盛赞丁丁的文字能力时,心里难免有点小遗憾。Planner也是渴求好的创意伙伴的,如果能够一起酣畅地打磨策略、掰扯创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精妙切入,何其妙哉。 丁丁在播客里聊到的「创意就是借偷还的过程」很有意思,它来自于日本创意人原野守弘的《创意入门》一书。 把别人的idea拿来借用是最容易的,但真正的创意不止于「借」,它必然需要一个不断自我训练、领悟并逐渐内化的过程。这恰恰是创意工作最令人着迷之处---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听过的每一句话、接触过的每一个人、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有可能触发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美妙创想。你时刻准备着,有些紧张,又时刻享受着,从不浪费。 选择写书和创建出版品牌「好好想想」大概是丁丁在另一种意义上的「还」---将过去的工作经验凝缩成文字,还诸同僚,才更容易被分享、被讨论,以及再一次地被借用、被打破。创意行业的所谓传承,从来都不该是一味地沿用,而是不断重复着借、偷、还的过程。 Cher 03:31 创意是能够训练的吗? 07:19 选择创意的团队的伙伴,有哪些素质上的要求? 09:02 “创意其实就是借,偷,还的过程” 20:54 “将广告作为毕生的事业” 23:04 ”创造力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热爱才能做出来好的东西“ 30:41 如果有时光机器,专业和职业可以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广告吗? 41:42 “做喜欢的事情,不要浪费你的时间,让自己后悔” 43:39 “永远在想,但没有行动的话,这事情就永远不会发生” -特别分享- 丁丁的书《创意72变》 丁丁正在读的书《迷物森林》 -本期参与人员- 本期主播:Cher 本期剪辑:Cher,Hans 使用音乐:Foolish Game with Snowflake by The_Stereo_Inspectors -找到稚园- 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 园长个人账号:就那点小破事儿 稚园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于本期- 认识 Almon 的时候我还是阿康(Account Servicing,广告公司客户服务部人员)。当时刚加入 BBDO 上海,服务很难搞的百事。每天都有点战战兢兢,很难打开自己跟创意伙伴们打成一片。等有一天终于松弛下来如鱼得水了,Almon 又离开上海回了香港。 但有些人是有点神奇在身上的。虽说完全没有深交,想起 Almon,不用深思,竟然就会有很多图景跳脱出来 --- 比如他的四格小强漫画,他很不标准的港普,他以基督徒身份带领有兴趣的小伙伴中午查经分享,他近乎朴素甚至略显木讷的外表装扮,却会在阐述创意时毫无顾忌地手舞足蹈嘎嘎大笑。 广告创意对有些人只是一份寻常的工作,对 Almon 却像是一种能量来源。 他妈妈曾经说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还预言广告这一行他也一样做不长。然而,三十年悄然而去,他却还在这里,还在自己想 idea。我在聊天里用错一个词,我问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不该是问 Almon 的问题,他好像从来都没有不情不愿的「坚持」。他反复在用的形容词是「有趣」、「开心」、「新鲜」、「好好玩」,怎么样都不像是一个有深厚社会经历的成年人的做事动机,但却恰恰符合江畔在 Almon最新合集《广告一场》里对他的评价:纯粹。 我很怕说到一个创意人「纯粹」时,有人会把「纯粹」想象成过于自我的天马行空。Almon 对于广告的持久热情并非单纯的好玩,他很确定:「创意不是为了好玩去做广告,更需要找到背后的商业理由」。 Almon 的纯粹让他既骄傲又谦逊 --- 一方面是创意人必需要有的自信自得,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局限」。 就像 Almon 的书一样,未必是一套解题思路大全,却肯定是有益于我们在这一行继续走下去的内功心法。 身为创意人员,「哪怕是很小的东西,都放很多创意在里面」。 Cher 05:00 “客户做的是创意的事情,创意做的是策略的事情,阿康做的是客户的事情” 09:41 创意人的骄傲与一亩三分地 15:32 “自己一个人,其实很快就会到瓶颈;你要需要有其他人跟你一起来合作,你才会有机会超越你自己。” 19:25 策略对创意会变成捆绑吗? 30:55 香港vs内地:人群体量与洞察 43:37 ”普通话也不懂就坐飞机去内地比稿提案“ 48:36 “老板只是title,我始终还是一个创意人” 54:46 “自己本身是有趣的人,才能把东西做的好玩” -特别分享- [香港經典廣告](1998)SUNDAY 覆蓋地鐵網絡 林永强《广告一场》 林永强《职场小强漫画》 -本期参与人员- 本期主播:Cher 本期剪辑:Cher,Hans 使用音乐:Foolish Game with Snowflake by The_Stereo_Inspectors -找到稚园- 微信公众号:kgarten稚园品牌咨询 园长个人账号:就那点小破事儿 稚园邮箱:[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