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传统农业手工业有可能做成生活方式品牌吗?

【关于本期】 本期返场嘉宾于建刚(鱼缸),半农半X的新农人,可以撸起裤腿下地干农活,也可以为品牌筹谋规划、指点江山。不过今天我们聊的品牌是他离开北京奥美、上海朗涛后,和太太一道创建的农业手工业品牌「梅和鱼」。 做这期对谈的起因来自于另一期聊经济下行阶段还能不能做生活方式品牌,鱼缸听了之后在微信上跟我说,其实他回乡这些年创建「梅和鱼」的过程一直都是在践行一种生活方式,农业手工业也可以做成生活方式品牌。 从实操层面来看,更容易推行生活方式的品类一般都是能够激发目标受众热望,也就是对某一种更理想的、高于现实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因为高于现实,就有了一个需求上的缺口。因为满足了这个需求的缺口,推行这种生活方式的品牌才更容易被受众关注和接受。那么,农村、手工、家庭小作坊式的产品能不能往生活方式品牌的方向去做呢?针对「梅和鱼」,又如何去概括这个品牌想要传递的生活方式呢? 一方面我很推荐大家去关注「梅和鱼」的自媒体号,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激发有兴趣的朋友来持续探讨如何打造生活方式品牌这个课题。 04:21 品牌所提倡的生活方式要跟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关联 10:18 为什么「梅和鱼」要回到传统?回到传统对你们的生活方式、对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 16:22 现代农业把农业变成了工作,农人与自然和土地的深刻连接正在丧失 21:50 「梅和鱼」目前的品牌使命、定位,和背后的思考 30:31 如何才越能体会到一种生活方式的本质和原貌? 36:57 推荐「梅和鱼」自媒体号,很好看很有意思 本期音乐: 瓦依纳《田歌》 提及书籍: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2. 邹汉明《塔鱼浜自然史》

47分钟
99+
1年前

29 琅勃拉邦,最后的乌托邦?

【关于本期】 这是《稚园稚造》第一次在户外聊天,大疆“小蜜蜂”收音效果有限,但主体声音还是清楚的。 背景里有咖啡机研磨的声音,有周边三三两两的聊天,也有山脚下湄公河上突突驶过的大小游船。所有的声音在收音器材中都被同比放大了。 这是一个静谧平和的下午。 阳光正好,微风习习。 这是一个琅勃拉邦的寻常下午。 这期的嘉宾合力,我在加拿大读书时的同学兼好友,目前是能投居正琅勃拉邦酒店的执行董事兼业主代表(下属包括琅勃拉邦铂尔曼酒店、万象永珍精品酒店),在老挝当地工作生活三年有余。 缠着他来录这期播客,希望能够借由他拨开老挝的第一层面纱。接下来的,就需要热爱旅行的朋友靠自己的双脚去探索了。 我这次只去了琅勃拉邦和首都万象,没有去万荣。 拉邦是愿意不断回来的地方。 一方面,口口声声厌倦了现代城市急躁、雷同、表面光鲜却内在平庸的面目,而另一方面,却又根本没有勇气摆脱都市生活、消费社会长期驯养的奢求与贪婪 – 要便利、要舒适、要享受,还要宁静、要有原始趣味、要亲切真诚的关系,要有一点无视商业化消费主义诱惑的单纯…… 拉邦几乎能够完美满足这既要又要、贪得无厌的魔怔。 为拉邦说好话也让我很纠结。想要分享心头好,希望更多的朋友来到老挝、认识老挝,却又始终都有一点隐忧: 不知道下次来,看到的仍是独一无二的琅勃拉邦,还是下一个网红打卡地?

70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