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起床,白天忙娃忙工作,晚上10点之后才是个人时间;给老人做饭的时候构思论文框架,有20分钟空了,赶紧坐下来写上一段话;孩子越大越需要妈妈陪伴,这时学业也到了后期,论文修改和沟通会花费更多时间……这,是40+博士妈妈们的日常。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虽然在校女博士一直少于男博士,但占比却是逐年提升。学术界是个金字塔,能够不断向上晋升的人逐级减少。而当求学之路上多了个孩子,这条道路似乎更不容易了。成为一个好妈妈或成为一个学界精英,真的只能两选一吗? 5月12日母亲节,《湃客Talk》邀请两位40+读博的妈妈和一位教授妈妈一起聊了聊,她们说,自己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王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DBA2021、上市公司董事长 周莉斯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宋丽珏 《妈妈教授》译者、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时间轴】 01:15 三娃妈妈读博,和孩子们一起赶作业 02:21 刚读博就怀孕,妈妈和孩子一起毕业 04:05 女博士生娃,有最好的生育时间吗? 06:16 40+读博,会有年龄焦虑吗? 12:21 有娃的女性学者比没娃的更高产? 16:29 读博妈妈的一天:从早6点到次日2点 21:30 当自己的妈妈也病了,教授妈妈的“黑暗时刻” 27:00 单亲+读博+带娃,哪里来的勇气? 37:03 “母职歧视”的隐晦表达:过度称颂母亲 42:20 多生一个孩子,抵一篇核心论文?
近两年,多起犯罪案件成为舆论焦点,“正当防卫”“未成年犯罪”“危险的亲密”这些议题不仅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也在社会和法律层面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它们为我们展开了人性的复杂面貌,也代表了当下我们正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法律与伦理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如何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确保正义得到彻底的伸张。 4月22日世界法律日,本期《湃客Talk》对话澎湃新闻首席记者谭君,作家、“没药花园”创始人何袜皮,我们将围绕这三个热点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我们试图探索,当个人面对威胁时,怎样的自卫行为才算是正当?为何未成年人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家庭和教育有何责任?在那些对外看似和善的“亲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机?这些问题既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底线,也在检验着法律的公正性和适用性。 【时间轴】 02:00 谭君:法制新闻记者与罪犯最近的距离 07:05 何袜皮:从侦探小说到罪案研究,都是因为热爱 14:11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是很有魅力的 21:23 犯罪想法与犯罪行为之间是一条鸿沟 28:28 真的有携带“犯罪基因”的小孩吗? 33:16 面对坏小孩,他国如何处理未成年罪犯? 42:49 未成年人犯罪与教育、原生家庭有关 49:55 “爱恨情仇”让他们杀妻弑亲,什么是亲密关系犯罪? 54:11 娱乐化、流量化,刑侦、悬疑综艺背后的普法意义 01:05:35 “全民追凶”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围观? 【参考书目】 《三人谈:刑事实体若干热点问题的再思考》 作者:贺小电 / 谭君 / 贺律川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易碎品》 作者:何袜皮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天水麻辣烫风靡全国,而江浙沪打工人则捧红了江西小炒。 “江西小炒”是赣菜的新代号,泛指江西人在外省开出的炒菜小店。人流密集的小区门口、商业街附近,总有那么几家不起眼的“江西小炒”守候着下班饿肚的你。玲琅满目的菜名、装满食材的冰柜,看中什么点什么,后厨的师傅随时能为你撸起袖子,当场炮制出一道咸鲜辣香的下饭菜。 当预制菜逐渐占领餐桌,价廉物美、锅气横溢的江西小炒扛起了年轻人抵制预制菜的大旗。 回看近来被捧红的美食,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哪个不是号称“烟火气”十足?而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槽头肉梅菜扣肉乱象,更是让备受争议的预制菜再次站到风口浪尖。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并明确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随着通知下发,你骂过的“预制菜”,还能算预制菜吗?“黑红也是红”的预制菜,到底是谁在买单?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对待预制菜? 本期《湃客Talk》邀请了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讲师吴鹏,以及吃过不少日本预制菜的日本临床营养学硕士、中日两国注册营养师佳彤,一起聊聊预制菜的“是是非非”。 【时间轴】 01:14 高校预制菜专业,都能学到什么? 05:17 日本男生的爱心便当,都是一个味? 07:29 爆火的江西小炒,真能对抗预制菜? 09:39 给预制菜加点香精,真有“锅气”了? 11:09 到底啥叫预制菜?终于有人说透了 18:25 从关东大地震到世博会,日本预制菜发展史了解下 22:43 淀粉肠和糟头肉,你和宠物吃一样? 31:51 外卖为什么越来越难吃了? 34:55 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日本超市就有卖 37:45 预制菜和现炒菜,营养究竟差多少? 41:47 烹调变成艺术?厨师会失业吗? 45:17 逃离预制菜指南:清汤火锅入围? 48:46 低门槛高利润?预制菜是就业好出路吗?
一碗麻辣烫捧红了天水,让这座西北古城成了今日的“顶流”网红。 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刚刚过去的3月,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64.8%和67.2%。另据携程数据,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假期,天水旅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21倍。 出圈的麻辣烫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也为更多人打开了了解天水的窗口——这座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重镇还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人文历史景观。当“泼天的富贵”来到天水,当地人如何看待?“天水隔壁”、贡献了麻辣烫里灵魂宽粉的定西,是否也能蹭到一波热度? 本期《湃客Talk》邀请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天水人汪汪,与定西青年、民俗文化观察者刘流,一起聊聊天水麻辣烫和定西宽粉背后的故事。 (特别提示:本期节目配乐《天水麻辣烫之歌》由AI倾力呈现) 【时间轴】 04:17 在上海吃“天水麻辣烫”,滋味如何? 09:11 这碗麻辣烫里有多少非天水的食材 14:04 代购麻辣烫月入10万,心动不如行动? 19:54 你吃过呱呱然然唠唠削削……吗? 24:17 甘肃为什么被称为碳水天堂? 28:15 甘肃有多少方言?隔壁邻居都说不一样的话 45:55 遇上“泼天的富贵”,本地人说接得住 49:27 麦积山和秦腔,天河注水的文化底蕴 53:16 因为麻辣烫被看见,本地人有什么感受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你也是坚定的午睡党吗?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常有网友分享自己在大厂的午睡经历:“刚入住某游戏大厂,表格还没填好,HR先给配了午睡四件套”“每天中午1点15之前,所有灯光全关,所有电脑屏熄,所有窗帘拉下,大家都在小床板上尽情休息”“自打离开幼儿园后,恐怕就没有人享受过这样顶级的午休待遇”…… 不仅是某些大厂有“午睡文化”,在各种小厂和企事业单位,不少年轻人也在“花钱买觉睡”,小到入手助眠香薰、趴睡枕,大到置办躺椅、折叠床。年轻人的午睡需求甚至还催热了“午休经济”,一些影院、推拿馆、美容院、养生会所纷纷推出“午休套餐”,铜锣浴、颂钵、声音疗愈等各种助眠服务更是层出不穷。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最新联合调查,我国75%的受访者有或曾有入睡困难、易醒、失眠、打鼾、多梦梦游、嗜睡等的睡眠困扰。近年来,00后已成熬夜主力军。对于晚上舍不得睡觉的年轻人而言,午睡能拯救他们的睡眠缺失吗?“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面膜”,各种助眠神器真的有效吗? 世界睡眠日,本期《湃客Talk》对话“宛平南路600号”主任医师,聊聊年轻人的睡眠困惑。 本期主播 小橙 澎湃新闻编辑 本期嘉宾 苑成梅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医师 铃媛 澎湃新闻湃客有数栏目编辑 【时间轴】 03:46 午睡,能否拯救睡眠不足? 04:36 这些情况,真的不能午睡 09:33 每天都熬到三四点,这是什么病? 12:11 午睡,多少时间最适宜 13:03 考试前失眠,吃头孢管用? 17:16 辗转反侧睡不着,躺着还是起床? 24:01 i人和e人,谁更容易失眠 28:31 8小时睡眠,只是现代工业的需要? 31:00 成功人士,都不用睡觉的吗? 37:26 铜锣浴和颂钵,神奇助眠方式有用吗? 43:41 到了这一步,千万要去就医 45:32 褪黑素,到底有没有用? 49:15 凌晨两点,他们发帖寻找睡不着的人
在毛毛的女子拳击馆,不少女生来打拳是为了像“贾玲”一样勇敢说不,对此毛毛的建议是不妨把上司的头像打印出来挂在靶上;从事创投工作的白领丽人曹培利,下班后飞向了赛车场,在只有她一个女生的赛道上体验着“飞驰人生”…… 从荧幕到现实,越来越多女性投身运动,健康饮食,快乐生活,她们还从中找到了新的自己。 本期妇女节特辑,《湃客Talk》携手完美(中国)有限公司,邀请几位嘉宾,一起聊一聊“热辣滚烫的运动人生”。 本期嘉宾 毛毛 女子拳击馆馆长、前女子职业拳手 曹培利 赛车爱好者、国际C级赛照持有者 周密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顾问、ACIC国际注册形象顾问 张震 拳击全国冠军、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 【时间轴】 01:17 女子拳击馆里,逆袭的“贾玲”们 04:04 女赛车手的“飞驰人生”,从这里起步 07:49 这个学校的老师们教贾玲打拳 09:38 减肥一百斤,很难吗? 16:07 一个暑假学拳,她从i人变e人 21:22 大学生跑两圈就吐,怎么整? 27:47 成为赛车手,要花多少钱? 32:04 减重管理,就要这样吃 39:09 F1为什么没有女车手? 55:26 女司机的刻板印象,该改改了 01:00:26 真正“健康”的身材是怎么样的?
快过年了,你家年夜饭的菜单定好了吗? 从寓意年年高的年糕、年年有余的糖醋鱼,到阖家团圆的全家福,上海人的年夜饭是讨口彩的大聚集,寄托了我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除了这些经典菜式,传统年夜饭还有哪些讲究?“年轻人”掌勺年夜饭,能翻出什么花头?你印象最深的、感觉最特别的春节一餐又是什么?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迎接农历新年,《湃客Talk》邀请两位不同“食代”的上海人——作家袁念琪和出版社编辑顾真,一起聊聊上海人家的年夜饭和它背后的故事。 【时间轴】 01:00 年轻人抢购1996年日历?传统年货来瞅瞅 04:56 外婆念叨两年的那块咸肉,怎么丢了 07:38 为啥每家人家年夜菜都差不多? 10:32 红嘴绿鹦哥,说的是哪道菜? 12:06 这道“沪籍”菜,时令鲜美又讨口彩 13:49 上海年夜饭最重要的那条鱼,竟是它 15:59 80、90后又爱又恨的那道菜,上海话秒懂 20:29 移民城市的年夜饭,融合了多少味道 22:12 市区和郊区,年夜饭的大同和小异 30:21 酱油里放辣椒,如何成了上海特色? 33:03 爱吃鸡的上海人,给克林顿“科普”了这种做法 35:27 年轻人掌勺年夜饭,能翻出什么新花头 41:07 酒酿圆子之争:到底放不放馅 42:54 “预制菜”进军年夜饭,你接受吗? 47:54 最难忘的春节一餐,在那年的雪花和温情中
下周就要过年了,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准备好回家的行李了吗? 忙碌了一年,心心念念回家过年,然而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不少年轻人却“近乡情怯”。是什么让你产生过年的“焦虑”,年关如何成了钱关、情关? 本期湃客Talk,湃客编辑部的四位主播:“打不过就加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长姐丁丁、“没离开过家也不想离开家”的江浙沪独女橙子、逃离家庭的“断亲”青年幺幺,以及“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阿四一起聊聊过年回家那些事。 【时间轴】 02:23 年轻人不敢回家过年,又是这个理由? 12:41 小姨和亲戚家孩子互怼:来呀,互相伤害啊 14:42 面对奇葩亲戚,这个句式很好用 23:38 压岁钱收了4000美金,你家有同款娃吗? 24:48 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过年经历了啥 27:29 让我爸看《厌女》,他沉默了 33:05 从没跟爸妈吵过架的江浙沪独女,过得如何? 42:37 从逃离到想回归,家乡对于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52:51 多子家庭的长姐,会羡慕妹妹吗? 57:24 这届年轻人,朋友和家人孰轻孰重 01:10:29 传统乡土观念和现代小家庭模式,能共存吗? 01:12:43 过年三十六计,“会装”算一计 01:20:19 合家欢的幸福场景,其实你也拥有 海报素材图源《故乡,别来无恙》豆瓣剧照
电视剧《繁花》带火了黄河路和上海美食,其实老上海的美食街不止黄河路一条,“上海咪道”背后的故事也不是一两顿饭能说得完的。 从沪上知名的美食街到上海人家的餐桌日常,什么味道最让人食指大动、念念不忘?“食代”跟着时代变,不同时代的人对上海味道又有哪些追求? 剧集落幕,但人们对上海老味道的新探索才刚刚开始。新年伊始,《湃客Talk》邀请两位不同“食代”的上海人——作家袁念琪和出版社编辑顾真,一起聊聊我们这些年吃过的上海美味。 【时间轴】 00:32 上海资格最老的美食街,不是黄河路 02:57 汪小姐最爱的排骨年糕,原来在中学旁边 05:37 去进贤路吃饭,遇到明星的机会多大? 10:38 《繁花》里收入最高的三家餐厅,原型是它们 15:45 粤菜在上海,背后“老板”来头不小 21:29 黄河路老板娘,为何不从铜川路买水产? 25:08 上海人最爱的鱼,竟是它 28:04 记忆中的带鱼味道,怎么不一样了? 28:41 从上海人餐桌上消失的菜 36:13 宝总泡饭,徐根宝也喜欢? 41:03 上海原来有条“点心街”? 48:26 影视剧里最常见的蛋糕,100岁了 52:59 这届年轻人,喜欢去哪里吃? 01:01:13 从梧桐区到郊区,年轻人想要哪种味道?
去淄博吃烧烤、去石家庄听摇滚、去大理找“有风的地方”……2023这一年,“网红城市”火了一拨又一拨,但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网红城市”为何能戳中年轻人,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在新的一年保持“长红”?《湃客Talk》年终策划,我们重申与世界的联系,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btr以及B站知识区热门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曹柠一起盘点今年出圈的城市,探讨“网红城市”应该如何留住年轻人。 【时间轴】 02:23 长沙废弃动物园里的另类艺术展 04:13 泉州和景德镇,如何因“慢”出圈 07:21 上海人在上海“旅行”,教你穿弄堂 11:56 广州Citywalk:到中山大学“找鬼” 14:22 从光启墓到百代小楼的“生死之旅” 20:01 网红城市的前世今生 26:49 年轻人为什么钟情于老建筑 31:31 一场演唱会为何能带火一座城 35:05 淄博烧烤走红背后的情感积淀 47:23 从东京八平米到上海梧桐区 58:32 如何找到“理想之城”?鹤岗夫妇的启示 01:00:01 明年还想去哪些城市看看?
不久前,2024年国考报名落下帷幕。据统计,今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9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涌入考公洪流的不仅有应届毕业生,也有面临“35岁关口”的资深职场人。为了备考,他们中有人不惜花重金报班,有人脱产多年,更有甚者开启“异地巡考模式”…… 然而,“考公上岸”又似乎并非“宇宙的尽头”。随着两篇有关“出走体制”的自媒体文章出圈——《38岁从体制内辞职,我发现人生不是旷野》和《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体制》,我们也不由得开始思考,考公抉择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湃客Talk》就邀请播客《体制内|小职员们的聊天局》的两位主播:繁繁和陈雪锋,分享他们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带来对体制内外工作真实的想法和中肯的建议。 【时间轴】 01:21 这个“体制内的聊天局”,主播是离开体制的人 04:32 主动离开体制的人,究竟有多少? 05:56 辞职后,转行考公教培会是好出路吗? 09:44 考公花了三年、用了20 万元,值得吗? 12:01 考场上的30+人群,“上岸”有多难? 15:36 体制内的“清北复交”,为何越来越多? 21:15 一年工作364天,他差点“原地离婚” 23:07 机关单位的人情世故,从洗茶杯说起 25:44 体制内人群,在婚恋市场上还吃香吗? 29:26 下班后手机开勿扰模式,体制外才可能? 34:53 体制内的“职业病”,能治吗? 49:10 和工作和解?给体制内的伙伴推荐两本书
今天,你发自内心地笑了吗? 这两年,我们身边不快乐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年轻人动辄将“emo”“焦虑”“精神内耗”等词挂在嘴边。另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中国抑郁症患者约有9500万人,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为什么当下会出现如此普遍性的心理危机?杨澜在她的新书《幸福力》中指出,“失联”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与自然失联、人与人失联、人与内心失联……想要重建联结、体验长久而稳定的幸福,离不开“幸福力”,即发现、感知、创造与分享幸福的能力。 何为幸福,又何为不幸?作为一档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情感播客节目,《故事FM》主播爱哲收集了很多和年轻人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或许能解答你的心理困惑。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湃客Talk》就邀请到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以及播客《故事FM》创始人、主播寇爱哲,一起破解“幸福密码”。 【时间轴】 01:02 李玟和隐匿的“微笑抑郁” 02:55 为什么“不开心”的人越来越多? 06:08 当身边人出现心理问题,你会怎么办? 12:28 “幸福力六边形”:你需要拥抱自己 14:17 女宇航员刘洋:幸福就在水流过手掌的瞬间 17:26 被喜悦暴击的时刻,何止“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30:25 一头奶牛治愈了抑郁的农民 34:02 躺平和内卷,工作的意义何在? 37:15 徐子东谈“好的工作”,你满足几点? 39:47 群嘲恋爱脑,现代人还会爱吗? 43:21 “扫兴式父母”,有过错吗? 50:07 杨澜和爱哲的解压小妙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