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疫情来袭,上海从3月底开始实施分区分批封控,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就此按下了暂停键。 封控之下,年轻人赖以生活的外卖、连锁便利店、大型生鲜商超等所依附的系统突然失灵,周边的小菜店、水果店、杂货店重现视野;“上海团长”因社区团购的兴起而出圈,一场围绕生活物资的邻里互助由此展开。 在此过程中,“团长”和志愿者们都经历了哪些故事?疫情之下的隔离与互动,正在如何改变我们对当代社区氛围、邻里关系的想象?从小区团购到社区营造,如何真正发挥连接作用,避免沦为一小撮年轻人的“自嗨”?正在消失的“附近”,又是否会因此得以回归?本期湃客Talk,邀请两位嘉宾聊聊他们对当下社区生活的观察。 【本期嘉宾】 澎湃号 · DT财经研究员 源颖 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区“团长” 圈圈 【时间轴】 06:04 当团长,我曾被邻居质疑“赚黑心钱” 09:02 团长的角色是把三个环节打通 11:08 因为这次疫情,我跟邻居都熟了 15:00 不会团购的老人,不该被遗忘 19:00 以物易物中,可乐站在“置换链”的顶峰 20:30 经历过疫情,身边的人立体起来了 22:32 有年轻人开始反思,要不要回到家乡 24:40 社区复兴与公共生活的实践 26:24 疫情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反思想要的生活 27:50 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圈子,被打破了 31:15 一种和周围人打交道的新方式 32:00 当代年轻人需要怎样的社区?
对于“抑郁症”这个词,我们已不陌生。疫情发生以来,也有越来越多人了解到抑郁情绪的普遍性。 而今年初,“天才译者”金晓宇的故事,再度引发了公众对“躁郁症”这一疾病的关注。“躁郁症”学名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患者就像坐上了“情绪的过山车”。由于症状的特殊性,关于它的讨论,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传言和误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躁郁症”,“天才病”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患者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身边的人又能做什么来帮助他们?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该怎么办?……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湃客Talk和你聊聊“躁郁症”的那些事。希望在春季这类疾病的高发期,给患者们一些“远程支持”,也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躁郁症”。 【本期嘉宾】 澎湃号 · 故事FM的制作人静远,去年5月制作过一期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播客节目,同时作为亲历者,为我们讲述了双相患者的真实困境。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心理治疗师沙莎,也将从专业视角带我们走近双相情感障碍,重新认识我们的情绪和内心。 【时间轴】 03:24 “我”的第一次抑郁期 04:13 是抑郁还是“躁郁”? 06:08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 07:35 “我现在真的需要帮助” 15:00 “天才病”的说法是一种美化 19:57 怎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26:02 面对它,与自己和解 28:19 双相的复发率为什么这么高? 34:27 “你受到的伤害,我都会帮你补回来” 37:03 疫期居家,应对情绪或睡眠问题的方法
今年初,从中国女足到谷爱凌,都让我们看到了体育中的女性力量,也打破了一些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在日常的职业环境当中,女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从中学分文理科开始,就会听到家长说:“理工科不适合女孩子。”毕业找工作又会听到身边人说:“女孩子就应该找一个安稳工作,像程序员、工程师这些工作不适合女生。” “适合”女性的职业,真的存在吗?当一个女生去做电路工人、超市保安,会发生什么?家庭主妇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工作吗?今年的“3·8”妇女节,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嘉宾,一起探讨关于女性和职业的话题。 【本期嘉宾】 视频博主@曹导 ,从2020年开始做“职业体验”计划,体验、拍摄了一系列职业的生活,包括私家侦探、国家电网超高压电路检修工人,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超市保安、外卖员,从她的视角观察着职业女性在不同工作中的处境。 湃客号 · 看理想新媒体编辑、《没理想编辑部》主播阿紫,硕士毕业于性别研究专业,长期关注女性议题,在这期节目中,也带来了她对于性别分工、女性的家庭角色等方面的思考。 【时间轴】 03:00 “职业体验”体验的为什么是这些职业? 05:07 当一个女生去山里做电路工人 08:00 职业中的“性别隔离”来自哪里? 09:05 日常生活中的男性偏好 11:43 身为女性,在工作上的优势 15:35 为什么很多女性主导的行业薪酬较低? 16:07 海归文科女内卷,是一个普遍现象 17:49 职场“隐性性骚扰” 19:58 职业女性的婚育:生理因素、母职要求与社会育儿机制 22:40 家庭主妇应该是一种工作吗? 24:52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家庭主妇 30:46 “女性友好”的职场环境长什么样? 32:33 从我做起,为理想的职场环境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大城市里凭实力单身,或许比找到真爱容易。 年轻人被困在婚恋难题里,将自己从可见的现实中抽离,试图从9块9的脱单盲盒里拆出爱情,沉迷于恋爱游戏里的虚拟陪伴,兜转在交友软件上的匹配信息。 爱情仍有它的吸引力,只是相亲场上的婚姻更像一场交易,“普男”要配“普女”,个人品质被量化成刻板标签。门当户对或许能开启一段合适的婚姻,但算计出来的感情真是年轻人想要的吗? 【本期嘉宾】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喻丰 Yiyouth旗下IP「塔门」主理人 王朝靖 【时间轴】 02:12 武大学生扒窗户也要听的恋爱课,是什么来头? 04:29 婚恋劝退,每六个女性就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恐婚 08:05 男性因为穷不敢恋爱,女性困于母职抗拒婚姻 10:18 比起职场人士,学生还没有思考过婚姻 11:10 年轻人倾向把恋爱和婚姻区别看待 13:12 身处商业社会,消费主义也被带入亲密关系 16:54 虚拟恋人给你安全感,却无法给你独有的情感反馈 20:56 网络交友存在虚假和欺骗 23:11 对待爱情,我们线上“社牛”,线下“社恐” 26:10 年轻人尝试新的婚恋模式,也面临现实问题 31:00 不断加剧的个人主义 34:12 “门当户对”也合理,相似的人更容易在一起 36:06 钱握在手里最实在,物质增加婚姻的安全感 39:28 虽然爱情也有剧本,但没有一个套路适合所有人 40:49 理想的爱情是激情、亲密和承诺的三位一体 42:33 先要脱单?多接触、多学习、多共情 43:00 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巩固弱关系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对于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而言,租住的“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如果你在合租,打开公共洗手间的马桶盖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你实现了“整租自由”,金钱或者通勤时间,总要牺牲一项。 疫情之下,我们更加感受到空间的限制。爆改出租屋的节目让老破小焕发生机,鹤岗的房价也撬动许多打工人的心。但仔细斟酌,“张同学”的老屋窗户不时漏风,李子柒的乡村“大别野”只是滤镜,异地买的“白菜价”房子十年没涨,要放弃的东西或许太多。 在大城市“租一辈子房”到底有多难?年轻人离体面的居住又有多远? 【本期嘉宾】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讲师 孙哲 搜狐四象工作室主编 杨丽娜 【时间轴】 3:54 花800元改造400平米的出租屋,爆改界怎么卷成这样? 5:40 疫情之后惜命又惜钱,小成本高回报的改造诱惑满满 6:56 租房的人不需要奢华,他们更想租的地方像个家 10:08 动动手,一平米的空间也有大用处 12:20 没人喜欢共用卫生间,年轻人的社交也不浪漫 13:28 青年人喜欢有猫有快递,不想和邻居交朋友 15:57 “15分钟生活圈”,探索城市公共空间新体验 17:36 租房人的血泪史:通勤远、租金贵、房子随时会收回 19:22 贷了12个月的房租,却换来中介拿钱跑路 20:36 除了限制租金贷,金融赋能也能解救青年租户 23:05 公租房政策了解一下! 32:09 那些在鹤岗买房的人,大部分在网上流浪 33:25 如果连外卖都是奢侈,那就不要幻想能在远方独居 34:54 你能想象吗?整整10年,乳山的房价几乎没有涨 37:15 谨防租房被骗,房源、房东、合同是重点 39:23 北上广深的青年,体面租住很关键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有457万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 与考研热相对的,是今年清北硕博生扎堆街道办、进中学当老师的就业新闻。高学历年轻人给自己打上“小镇做题家”和“985废物”的标签,二本学生也被牵扯进这场热烈的讨论中,并被定位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内卷里的隐形人。 唯学历论的弊病之下,北大博导的双非本科学历成了被学生嫌弃的“污点”。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学历的偏见?在名校毕业生进流水线,海归变海废的当下,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文凭的价值? 【本期嘉宾】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滕威 36氪旗下“后浪研究所”编辑 许嘉婧 她们认为,人文社科地位走低,留学生也不再吃香。所有人都在仰望成功,但我们的出路不只有“大厂”或者“体制内”。 【时间轴】 3:41 为什么被刷?因为你的学历不是985 4:34 一个基础运营岗,985硕士和海归博士居然都在抢 8:37 面对学历内卷,文科女生有多惨? 10:08 学历不同,起薪不同,晋升空间更不同 14:33 因为学“废”了,所以海归变海废 15:25 多种心理落差让留学生开始“自黑” 21:50 只有上学才会看重绩点?很多人背负“终身制KPI” 23:04 当所有人都在拼命卷,打不过就只能加入 24:49 这么多人反对以绩点论成败,为什么它还有效? 27:23 理想的教育不是优胜劣汰,而是“To Be Better” 30:15 家长恐惧中考分流,是职校建设还不够让他们放心 33:38 一定要赚很多钱,才算实现个人价值吗? 35:12 那些成功跻身大厂的年轻人,35岁时却选择了辞职 36:11 我们参加的是一场终身竞赛,即使倦怠也不能停下来 37:54 去寻找生命的亮点吧,人生的意义不止一份“铁饭碗”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出道还没三个月,玲娜贝儿愈发膨胀的“钞能力”,已经把不少人整emo了。 12月17日,玲娜贝儿的限定款补货发售。“好妈咪”们奔向迪士尼,终于买到219元内的“宝贝儿”。然而黄牛蹲守店外,打算以8倍价格收购,再以10倍数额卖出。 在过度营销和炒作之后,川沙女明星的新一轮“下头”风波正浮出水面。雷同的热潮今年还有很多,盲盒、球鞋和国货,都重复着相似的巅峰和低谷。我们试图回归玲娜贝儿的本质——消费品,以及孕育它们的消费主义。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董晨宇 湃客号·新消费智库创始人 王静静 他们认为,痴迷消费品的本质是社会公共性的衰落,人们投射情绪并建立身份认同。而资本在刻意制造成瘾产品吗?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时间轴】 03:25 现实中哪里找玲娜贝儿这么可爱的“人”? 05:56 我们爱玲娜贝儿的“不完美” 07:25 盲盒、炒鞋、艺术品,拆解年轻人的消费心态 10:11 怎么合理化花钱行为?找同好,搞同人,个体消费变成集体文化 12:35 添加赌徒机制的盲盒,让“上瘾”变本加厉 14:45 人类天性追求快乐,商家察觉大家对多巴胺的追求 17:06 传播学概念里,“上瘾”是一种“问题性使用” 24:00 互联网带给我们什么? 25:51 社会公共性缺失,“买买买”无法化解大众的孤独和倦怠 31:05 商品也能区隔阶级:上层制造,中层追随,底层仿制 33:44 平价替代也是一种“反向彰显” 36:30 用极简主义抵抗消费主义,何尝不是被另一种主义收编? 39:27 企业承担的是有边界的责任 40:58 资本解决社会问题,也带来更多“负”产品 42:18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43:12 延迟满足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感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制作团队】 主播 撰文 / 胡雅婷 监制 后期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