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近来对“海淀鸡娃”的讨论,Anran和Ran回想起假期所读《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作者安妮特·拉鲁通过分析富人/中产阶级家庭,贫困/工人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生活,得出结论:不同的家庭环境孕育不同的教育观,也影响孩子未来在社会中的位置。本期节目,我们邀请私立小学老师玉龙,与我们分享私立小学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与期待。 在讨论中,我们也谈到《夏山学校》中记述的,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反,但也许能给更多人机会的,标准更单一的应试教育;此外,玉龙也提出,并非家长有资本就万事大吉,亦需要“教育审美”。在这期饱经波折的节目中,我们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故事...... 2020年的最后一期节目,也祝大家新年能越来越好! 1:30 玉龙除了教语文,还有辅助其他科目外教的教学 4:05 私立小学丰富的课外活动会压缩常规学习时间,未必适合每个学生 8:50 玉龙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善交流、会分享、有国际视野 11:06 “公民同招”摇号抽选对私立学校的影响 18:37 家长很多元:有很有个性的90后家长,也有更有经验的二胎家长 28:50 家长对课外班的取舍与期待 38:56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49:21 教育资源没这么发达的地方,只能靠应试出人头地,全面化发展是奢侈 52:30 英国夏山学校:不以智育发展为重心,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特别学校 54:40 创办人尼尔对成功的定义: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 55:49 理想化的“全方位教育”是否完全适应国内环境? 1:07:20 《不平等的童年》:中产阶级家庭协作培养 vs. 工人家庭成就自然成长 1:13:05 精英教育阶级固化,应试高考能打破层级 1:15:10 成功是否只靠个人努力?也有文化、社会资本的激活 1:16:27 教育审美:不是有钱就能提供最好的教育,也需要家庭的陪伴和教育意识 【本期使用素材】 片头音乐:小欢喜 - 刘瑞琪 片尾音乐:奉献 - 毛不易 Image by Comfreak from Pixabay
本期我们回顾了就读新闻系多年的经历,在遭受社会毒打前,试着找出我们的价值,探明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在前半段,你会听到我们纠结又痛苦的拷问:新闻究竟是不是一个专业?在自媒体兴起,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价值和功用是什么?但经过假设、怀疑和挣扎,在后半段,当我们谈起曾经的热血往事,在台北、波士顿跑新闻的收获,这个专业对我们的影响也慢慢清晰。也许我们的这些故事和改变,也就是前述问题的答案。 2:11 在被社会毒打前,回顾在新闻系的学生生涯 2:58 Anran与Ran如何走上学新闻的不归路 11:51 “新闻”真的是一个专业吗?还是只是工具? 16:10 痛苦的自我拷问:新闻系的人价值究竟在哪里? 22:55 资讯爆炸的时代,其实更需要专业媒体和记者 26:20 终于又找到一个学新闻的用处:从大家习以为常的事里看到新角度 32:25 面对非专攻、不“讨喜”的题目,Ran的成长历程 39:13 新闻系的使命感:我们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一些地方,了解与我们个人“无关”的事 45:22 Anran“对抗”学校的新闻人热血往事 47:50 做记者写的是事,但实际工作中处理的常常是人 52:23 新闻系是社交恐惧症的噩梦 55:55 读这个专业让我们贴近陌生的地方,认识更多的人 58:26 台湾的记者风评差:“小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 1:07:25 在美国,还会有很多对“新闻理想”的向往 1:11:35 主流媒体的岗位对外国人并不太友好 1:12:55 为什么我们更想回国工作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奶道MilkyWay
年轻人单身率越来越高,而在宠物市场上,却成为了主力军。小猫小狗不仅是可爱的小动物,更是心灵的慰藉。宠物能够陪伴我们度过孤单,安抚我们低落的情绪,对于独身在外的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养宠物除了要花费金钱时间,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教育问题,方方面面无微不至,堪称“无痛当妈。”对于本就要远离家人,千头万绪的留学生,是一份绝不轻松的责任。 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人斥巨资买宠物,而收容所则猫/狗满为患。越来越多人呼吁“领养代替购买,绝育代替捕杀”,鼓励大家救助流浪动物,减少黑心交易。 本期节目邀请Regina和我们一起聊聊,在异国他乡养宠物的故事,以及我们对国内外整体宠物环境的观察和反思。 1:23 Regina和汤圆的故事:汤圆是一只受人欢迎,不受狗欢迎的狗? 3:49 养宠物如养小孩,“无痛当妈” 13:03 比起我们陪伴宠物,其实更多是宠物陪伴我们 19:51 Anran: 超爱宠物却还没有养的原因 21:41 领养代替购买,绝育代替繁殖 23:52 宠物流浪街头的三大原因,我们有没有办法避免? 28:42 在美国领养宠物的流程,对领养者审核严格 37:11 决定养育宠物时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父母家人、房东是否同意等 40:17 年轻人是宠物消费的主力,养猫养狗代替生孩子 43:01 宠物不是发泄负面情绪的工具,美国对虐待动物的法规很严格 44:58 带着宠物旅行,航空公司各有政策:国内航空公司多不让带宠物进客舱 48:13 宠物不仅有可爱的一面,养宠物前要想清楚可能面对的麻烦 51:29 Regina想带汤圆上狗学校:想要养好宠物,家长也要不断学习 58:01 分享宠物温暖我们的小故事 【本期音乐】 片头:You've Got a Friend in Me - Randy Newman | Live from Here with Chris Thile 片尾:靠腰毛里森 Hungry Morrison - 巨大的轟鳴 Gigantic Roar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奶道MilkyWay
这是第七期节目,我们强行从007系列电影讲起。有消息说,下一任代号007的特工将是女性,而BBC的长寿剧集神秘博士,也迎来了首次由女性扮演的第十三任Doctor。无论在大银幕还是小荧屏,国内或国外,《后翼弃兵》、《三十而已》、《木兰》......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女性为主角的作品。但这些作品是否真的触及到了现实中女性面临的境况?在谈恋爱、打小三之外,我们想看到女性剧聚焦女性自己的追求。而女性打破命运的成长故事,也不应总以“天才”为条件。 后半我们探讨现实中的女性处境,分享了阅读上野千鹤子所著《厌女》后的思考,以及最近新观察到的几个角度:在美国,广播中所播放的男女歌手作品比例失衡;当性别与运动挂钩,生理上的差异常常成为歧视的借口......欢迎收听内容丰富,主播情绪起伏的一期! 4:17 荧幕上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多,但很多并没有触及现实中的女性境况 5:27 现在总是强调“三十加”,三十岁真的很大吗? 7:26 女性剧的核心不应该只是谈恋爱和打小三,而应该是女性本身的生活和追求 16:59 《后翼弃兵》没有把重点放在男女关系上,但后期放弃了对女性棋手处境的刻画,变成了“爽剧” 24:43 剧中其他女性角色的结局让人倍感凄凉:不是天才,就无法打破自己的命运 29:32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中提到的两种“例外”:“女强人”和“丑女”,能够脱离女人的范畴,但这并非超越厌女 33:35 Anran和Ran的自我反省:我们自己的“厌女”从何而来,如何与厌女症格斗,不被范畴限制 37:01 女性主义追求的不是“改变社会”,而是“自我解放” 41:50 从舞蹈演员到堕胎合法化,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掌控权 46:51 “婚驴”:用新的标准要求女性,並没有跳出旧框架 50:15 万物皆厌女,“打拳”矫枉过正;感受不到不平等不代表不存在 56:45 为什么男性在厌女世界中也是受害者? 1:02:02 腐女abo文化,将男性化为性客体 1:05:11 从漫威电影中女性的职业、服装等探讨英雄世界中对女性的呈现 (银河护卫队中的角色是螳螂女 口误讲成了蜥蜴女) 1:12:50 体育届的两性差别待遇,当身体牵扯进来之后,性别的界定变得非常复杂,如何确保公平? 【本期音乐】 片头:The James Bond Theme by the John Barry Seven Writers: Monty Norman 片尾:Wataboi - Jungle Juice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
在许多语境中,追星带着“疯狂”、“脑残”的标签。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与这些标签完全不符,以各自形式享受追星的朋友。Ran本身追星多年,这次我们又邀请Li和西瓜参与,进行了一场圆桌会议。在Anran一个个灵魂提问下,我们从自己不大典型的自身故事,自我反省,漫谈追星中的各种命题。 对偶像的要求类似“择偶”吗?为爱豆豪掷千金、激情产出,背后的情感是什么?“疯狂”中是否也有韦伯所谈的价值理性?“饭圈”是网络环境与年轻人缺乏集体连结的产物?……希望通过这些并不权威的故事与想法,让追星的朋友有所共鸣,也让不熟悉这些的听众们,看到“追星族”标签背后,几个多元而真实的个体。 【圆桌成员】 Anran:主持人,不追星,专业新闻传播 Ran:追日本杰尼斯男子团体,专业新闻传播 Li:追韩国男子团体,专业社会学 西瓜:从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到内地拉郎cp,专业社会学 2:35 如何定义自己在追星:花钱、花时间、了解ta的小事? 9:00 决定有没有“搞头”的标准:不是完美,而是“像个人” 14:50 对爱豆的感情:恋爱?母爱?欣赏? 18:40 怎样会脱粉?说出你的故事:作品质量不满意、移情别恋“爬墙”、被曝黑历史、人设破灭… 25:35 对自己爱豆的“业务能力”,衡量标准各有不同 29:15 亚洲与欧美对明星的评量标准不同:私德与“政治正确” 33:32 对号入座一下追星行为:买碟、演唱会、签售、买代言、产出 40:35 “为爱豆学东西”有时是一种反对污名化的话术,追星可以是没意义的事 42:30 签售会、演唱会与镜头之外:愿意和偶像的距离多近? 44:02 同人创作产出:将对偶像的二维印象重建为三维 52:20 愿意买代言、周边等衍生商品吗?情感需求能否以钱量化? 58:20 Ran:为了爱豆学日语 追星只是打开视野的催化剂 1:01:51 从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看粉丝狂热 Ran: 追星是在理智有意识的情况下丧失理智 1:08:04 网路骂战、无脑吹 大数据两极化下的粉圈狂热 1:10:00 追星的集体化行为,可能是年轻人对集体连结的替代品 1:13:08 Li不交网友:追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认同感来自原来就认识的朋友 1:16:42 饭圈警察:是否有必要规定怎么追星? 在“饭圈”会做自我审查 【本期使用音乐】
最近看《木兰》和《艾米丽在巴黎》,我们再次意识到美国影视中的亚洲人形象贫乏且刻板:如会功夫,很有钱或死读书。这呼应了萨义德(Edward Said)提出的东方主义,即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是异质化、他者化的,并非真正的东方。我们发现,片面刻板地理解文化不止存在于西方对东方,这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人的文化。我们也一起思考:为什么我们能接受黑人演华盛顿,有色人种的小美人鱼却饱受争议?“政治正确”的界线在哪里?另外,我们还探讨了亚洲角色在好莱坞的变化,及如何打破好莱坞对话语权的垄断。 欢迎收听渐入佳境充满笑声的一期! 00:05 随口聊几句美国大选现况,及我们的近况 04:55 从最近西方荧幕对亚洲的刻画讲起:《木兰》与《艾米丽在巴黎》 06:40 《木兰》塑造的中国人和中国是西方人的想象 10:15 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及更多西方电影中的例子 14:57 我族中心主义:以单一社会文化标准评估他人的文化是不公平的 21:39 东方人也有“东方主义”,我们对其他亚洲国家也会有固定的想象 23:54 是不是展现其他文化的作品,当地人看了都不会满意? 32:43 汇集在日本秋叶原的欧美人令人心生“怜悯” 33:58 “文化输出”不止是传统文化,也是刻画自己的社会现状 35:45 为什么我们缺少描摹现实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 41:22 亚洲人在美国影视中的形象已经比以前好了 46:20 跨“身份”扮演角色的界线在哪里?种族、性别、性取向? 48:18 很多人能接受黑人扮演华盛顿,《小美人鱼》由有色人种扮演却引起争议 54:17 我们常常看不见“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身份,而只看到弱势群体的”政治正确“红利 1:01:42 我们自己谈到“亚洲”也很局限:经常只想到“东亚” 1:03:36 两人持续检讨:我们对欧洲人、大洋洲人甚至英国人也会不做细分 1:06:55 也许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观察也有局限,无法接受一些负面的刻画 1:09:52 文化相对主义:从内部探讨社会,不要用单一尺度去衡量别人 【本期使用音乐】 Wataboi - Jungle Juice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期很轻松的节目,你会听到Anran笑出鹅叫,也会听到Ran“精彩绝伦”的表演。这期节目,我们来讨论外语、方言和各种口音。语言是人类思考认知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的不同也会影响我们看见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各式各样的方言、口音,可以是拉近距离的法宝,也是我们跨文化生活的一个课题。本期更有大家期待已久的台湾腔,要耐心听到最后哦! 一起点进来笑吧! 1:10 从各国语言看不同的思维方式 6:36 英语真的能走遍天下吗 10:27 讲不同语言性格也会有区别:Anran讲英语会更能抒发情绪,Ran更喜欢中文版的自己 (两个单身的人谈择偶的语言标准) 15:08 与共享更多语言的朋友交流,会为了效率插入外语 19:00 各种外语对中文的侵蚀 25:18 看Ran的黑历史:多语“精彩”表演 27:11 我们与方言的故事 32:00 不同方言孕育了小品、相声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34:18 学语言要从骂人的话开始 40:20 八点档鼻祖——台湾乡土剧 45:11 台湾的方言是台语,口音是台湾腔,在此之外还有用语的差别。马铃薯是土豆,土豆是花生? 50:30 改变口音是为了融入环境,尤其是方便采访 51:58 英文的多种口音:性感欧洲口音、印度口音、日式英语... 54:50 对于自己的口音,如何从想纠正到不在意,甚至变成优势 58:35 快一个小时了,台湾腔在哪里? 【本期使用音乐】 片头:Funkorama by Kevin MacLeod Link: https://incompetech.filmmusic.io/song/3788-funkorama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片尾:伍佰 & ChinaBlue《Last Dance》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帮忙录制的片头,为我们的节目画龙点睛。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从来没有在波士顿看到过这么多人!” 经过几日胶着的开票,拜登(Joe Biden)宣布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哈里斯(Kamala Harris)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总统。波士顿所在的麻省是深蓝州,大选当日,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紧张中,加上冷冰冰的天气,倍显凄凉。四天之中,我们的心情随着开票结果起伏,见证一个个戏剧性转折。结果出炉后,我们又回到波士顿街头,切身感受这座城市蕴藏的活力与希望。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分享我们在波士顿的切身感受,回顾开票期间各个媒体的呈现,还原大选真实的氛围。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也讨论到大数据时代下,社交平台对人们阅听习惯的改变。 0:13 拜登宣布大选胜利,哈里斯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 1:53 如何看待竞选中“政治正确”的身份? 6:07 拜登当选后的演讲:美国需要的是团结和修复 9:41 Anran还原麻省投票现场:涂选票,三方监督,截止后才开始读票 15:13 麻省的“Yes on 2”:推广“按喜好顺序投票”的新选举方式,但最终并未通过 22:12 选举之夜的波士顿:商业街都装上了木板,格外凄凉 25:45 Ran回忆大选当日熬夜看开票,川普在多个摇摆州领先。后来的四天非常戏剧化 29:15 纽约时报一直没有将亚利桑那州标蓝:媒体如何判断各州选情 34:02 总统要等到12月选举人投票后才能真正确定,选举人是有可能跑票的。 35:40 大选期间最大的不定因素:川普一直在质疑票数的真实性 44:24 颜色与政党之间的联系:有历史因素,也有“不走寻常路” 47:38 大选结果出来后,波士顿人民提前过年了 51:21 庆祝中各种有趣的标语,看出麻州人民对川普的不满 55:13 当天狂欢现场的真实录音,齐唱Party in the USA 56:53 大选期间,推特隐藏了川普的多条推特。社交平台如何设定审查言论的界线? 1:01:38 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很快,需要阅听人自己的辨别能力 1:04:53 Netflix的纪录片:大数据与社交平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1:09:38 沉迷社交平台会让我们忽视现实生活,或受限于固有的潮流和标准 【本期使用音乐】 片头:Wataboi - Cali 片尾:波士顿人民 - Dancing Queen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11月3日是这次的美国大选日,总统将在川普(Donald Trump)和拜登(Joe Biden)间产生。本期节目录制于美国大选前的周末,我们站在2020年这个特别的时代背景下,以在美国的实地感受出发,试着分析这两年美国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也谈论了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看法。除此之外,两个新闻研究生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看到了大数据、社群媒体时代如何让美国政治呈现前所未有的两极化。 大选日即将来临,关于这次选举的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的频道。 1:55 大选选票长什么样 2:25 多样投票方式,大部分人选择邮寄选票 3:20 可以提前投票:美国early vote制度的历史 6:50 对大选的实地感受:无孔不入地叫你去投票 9:28 为什么选民总票数最高不一定当选?了解选举人制度 12:05 疫情使川普遭非议:明知严重性却试图弱化 13:50 政治力量与新闻伦理的博弈 19:16 亿万富翁川普的税务报告:2016年只交税750美元 21:49 川普任内遭总统弹劾 结果不了了之 24:00 Black Lives Matter:川普如何失去少数族裔的选票 27:35 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美最高法院越发倾向保守派 31:14 美国政治两极化严重,民调很难动摇 32:36 美国媒体的倾向性:多数支持拜登 35:03 Fake News假新闻的产制 37:05 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内容只会加深原有印象 38:46 总统副总统辩论:混乱与无聊 41:30 希拉里不能对川普喊“Will you shut up man?” 45:30 Anran和Ran对川普的看法:神经病 48:10 沉默螺旋:支持川普的人可能不敢发声 52:10 拜登的竞选逻辑:逆川普而行 【本期使用音乐】 片头:Wataboi - U said it v13 souncloud 片尾:Kevin Macleod - Night in Venice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Anran和Ran分享了她们在台湾读大学的经历,衍生出了“陆生”在台湾的尴尬处境。陆生虽然在台湾收到了很多来自周围人的善意,却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挣扎。“本来是沟通的桥梁,最后却掉在了沟里。” 来听听我们是如何在台湾打副本的。 1:53 为什么叫河对岸 6:23 Anran和Ran去台湾的原因与憧憬 9:54 到台湾的落差:台湾好的地方与我们期待的“好”错开了 14:38 Ran的奇怪疑问:台湾东西好吃吗?在那里没什么感觉,离开后常常想念 26:53 在学业上,陆生和台湾同学的规划有所不同 35:16 “台湾能把你打开”:对人好是不需要理由的 39:53 去台湾的一大收获是学会求同存异 43:48 在台湾,陆生间的异质性常被忽略 49:45 “陆客”是台湾人对大陆观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51:45 在台湾感受到的分裂:身边人很友好,但舆论却有很多恶意 54:05 “三限六不”政策给陆生的疏离感 57:42 我们是如何掉在沟里的 1:00:30 台湾的生活像支线任务,但经验与装备会改变你 1:06:23 和亲朋好友相处的回忆是最珍贵的 1:07:45 Anran和Ran分享在台湾的温暖 【本期使用音乐】 片头: Wataboi - Flavour Wataboi 片尾: Custom - sabelo2010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