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语境中,追星带着“疯狂”、“脑残”的标签。但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与这些标签完全不符,以各自形式享受追星的朋友。Ran本身追星多年,这次我们又邀请Li和西瓜参与,进行了一场圆桌会议。在Anran一个个灵魂提问下,我们从自己不大典型的自身故事,自我反省,漫谈追星中的各种命题。
对偶像的要求类似“择偶”吗?为爱豆豪掷千金、激情产出,背后的情感是什么?“疯狂”中是否也有韦伯所谈的价值理性?“饭圈”是网络环境与年轻人缺乏集体连结的产物?……希望通过这些并不权威的故事与想法,让追星的朋友有所共鸣,也让不熟悉这些的听众们,看到“追星族”标签背后,几个多元而真实的个体。
【圆桌成员】
Anran:主持人,不追星,专业新闻传播
Ran:追日本杰尼斯男子团体,专业新闻传播
Li:追韩国男子团体,专业社会学
西瓜:从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到内地拉郎cp,专业社会学
2:35 如何定义自己在追星:花钱、花时间、了解ta的小事?
9:00 决定有没有“搞头”的标准:不是完美,而是“像个人”
14:50 对爱豆的感情:恋爱?母爱?欣赏?
18:40 怎样会脱粉?说出你的故事:作品质量不满意、移情别恋“爬墙”、被曝黑历史、人设破灭…
25:35 对自己爱豆的“业务能力”,衡量标准各有不同
29:15 亚洲与欧美对明星的评量标准不同:私德与“政治正确”
33:32 对号入座一下追星行为:买碟、演唱会、签售、买代言、产出
40:35 “为爱豆学东西”有时是一种反对污名化的话术,追星可以是没意义的事
42:30 签售会、演唱会与镜头之外:愿意和偶像的距离多近?
44:02 同人创作产出:将对偶像的二维印象重建为三维
52:20 愿意买代言、周边等衍生商品吗?情感需求能否以钱量化?
58:20 Ran:为了爱豆学日语 追星只是打开视野的催化剂
1:01:51 从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看粉丝狂热
Ran: 追星是在理智有意识的情况下丧失理智
1:08:04 网路骂战、无脑吹 大数据两极化下的粉圈狂热
1:10:00 追星的集体化行为,可能是年轻人对集体连结的替代品
1:13:08 Li不交网友:追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认同感来自原来就认识的朋友
1:16:42 饭圈警察:是否有必要规定怎么追星? 在“饭圈”会做自我审查
【本期使用音乐】
空空如也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