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木兰》和《艾米丽在巴黎》,我们再次意识到美国影视中的亚洲人形象贫乏且刻板:如会功夫,很有钱或死读书。这呼应了萨义德(Edward Said)提出的东方主义,即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是异质化、他者化的,并非真正的东方。我们发现,片面刻板地理解文化不止存在于西方对东方,这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人的文化。我们也一起思考:为什么我们能接受黑人演华盛顿,有色人种的小美人鱼却饱受争议?“政治正确”的界线在哪里?另外,我们还探讨了亚洲角色在好莱坞的变化,及如何打破好莱坞对话语权的垄断。
欢迎收听渐入佳境充满笑声的一期!
00:05 随口聊几句美国大选现况,及我们的近况
04:55 从最近西方荧幕对亚洲的刻画讲起:《木兰》与《艾米丽在巴黎》
06:40 《木兰》塑造的中国人和中国是西方人的想象
10:15 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及更多西方电影中的例子
14:57 我族中心主义:以单一社会文化标准评估他人的文化是不公平的
21:39 东方人也有“东方主义”,我们对其他亚洲国家也会有固定的想象
23:54 是不是展现其他文化的作品,当地人看了都不会满意?
32:43 汇集在日本秋叶原的欧美人令人心生“怜悯”
33:58 “文化输出”不止是传统文化,也是刻画自己的社会现状
35:45 为什么我们缺少描摹现实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
41:22 亚洲人在美国影视中的形象已经比以前好了
46:20 跨“身份”扮演角色的界线在哪里?种族、性别、性取向?
48:18 很多人能接受黑人扮演华盛顿,《小美人鱼》由有色人种扮演却引起争议
54:17 我们常常看不见“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身份,而只看到弱势群体的”政治正确“红利
1:01:42 我们自己谈到“亚洲”也很局限:经常只想到“东亚”
1:03:36 两人持续检讨:我们对欧洲人、大洋洲人甚至英国人也会不做细分
1:06:55 也许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观察也有局限,无法接受一些负面的刻画
1:09:52 文化相对主义:从内部探讨社会,不要用单一尺度去衡量别人
【本期使用音乐】
Wataboi - Jungle Juice
欢迎大家订阅、分享我们的频道,或给我们反馈。
微博搜索:河对岸OT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