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分享动态多元的非洲

Album
主播:
HDZY、也树、cheshirecat_Bh4X
出版方: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订阅数:
5,139
集数:
48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是一档关于非洲的深度闲聊节目,间歇性输出在地知识,偶尔分享严肃的学术内容和学术“八卦”反思。我们将从不同主题切入,分享基于生命体验的、动态多元的非洲。我们也将努力将非洲各地音乐人/乐队的作品带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以下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也欢迎大家通过平台留言或邮箱[email protected]与我们联系。 Apple Podcasts: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id1610604337?mt=2 acast:https://shows.acast.com/africa-lounge Sop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7xHdtTJCizt0545LrbYQJ6?si=52e82fc83f2f4fb8 Google Podcast: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mZWVkcy5hY2FzdC5jb20vcHVibGljL3Nob3dzL2FmcmljYS1sb3VuZ2U?sa=X&ved=0CAMQ4aUDahcKEwjYjrTgzcD2AhUAAAAAHQAAAAAQAQ&hl=en-NG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album/57158097 小宇宙: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20ead221c8f2b2bde294224 RSS订阅:https://feeds.acast.com/public/shows/africa-lounge LOGO设计:Lingzi@afotolearner (instagram)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的创作者...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的节目...

Ep.44 郭艺华:中国制造的非洲印花布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色彩斑斓、图案鲜明的印花布是非洲各地常见的服饰材料,这些“非洲印花布”是非洲的吗?和全球贸易和纺织工艺发展有什么关系?中国是当今非洲市场上印花布料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如何从全球的视角和中非纺织工业历史的角度理解其形成与发展?中国的进入对当地的印花布生产、消费和技术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期嘉宾我们邀请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郭艺华老师,她在节目中和我们介绍她在尼日利亚的研究,分享非洲印花布背后的故事以及中非纺织业的经济交往历史。 内容提要: 从蒙古语到中非纺织产业研究 全球贸易视角下的非洲印花布历史 尼日利亚民族纺织业兴衰 西非纺织品贸易的流转 中国制造进入非洲印花布市场 针对图案版权的争议与策略 当地不同群体的反馈 从中国工厂到尼日利亚市场:田野故事 艺华与尼日利亚艺术家Peju Layiwola(左一)、手工艺产业协会工作人员(右一、右二)的合影 中国某印花布工厂官网的产品示意图 相关研究: O. Adunbi and H. Ste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Investment in Nigeria- Prometheus or Leviathan?’ in A. Oqubay, Y. Lin ed. China-Africa and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192-215. B. Boateng, The Copyright Things Doesn’t Work Here: Adinkra and Kente Cloth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Ghan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1). C. Broggi, ‘The Rise of Hong Kong’s Textile Industry, 1945–1974: The Role of the Hong Kong Spinners Association (HKSA),’ Business History, 2024-05-26, pp1-19. R. Horner, ‘Strategic Decoupling, Recoupling an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di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Vol. 14, No. 6, pp1117-1140. D. Kamara, ‘Fake Wax’, Journal of African Cultural Studies, 33(3): 364-369. K. Kobayashi, Kazuo, Indian Cotton Textiles in West Africa: African Agency, Consumer Demand and the Making of the Global Economy, 1750-1850,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S. Liu,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esence in Nigeria (1950s–2010s): Factories, Commodities and Entrepreneurs, (Routledge, 2022). S. Maiwada,, E. Renne, 'Th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Decline of Textile Manufacturing in Northern Nigeria, 1955-2010,' Textile History. 2013, Vol. 44, No, 2, pp171-196. M. Muhammad, ‘The impact of Chinese textile imperialism on Nigeria’s textile industry and trade: 1960–2015’,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 2017, Vol.44, No. 154, pp673-682. S. Onyeiwu, ‘The modern textile industry in Nigeria: histo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Textile History, 1997, Vol. 28, No. 2, pp234-249. J. Pezold, ‘Co-Constructing Fashion in a South-South context: selling Chinese-made garments and textiles in Mozambique,’ Critical African Studies, Vol. 15, No. 1, pp73-90. J. Picton, The Art of African Textiles: Technology, Tradition and Lurex, (Lund Humphries Press, 1995). E.Prag, ‘Mama Benz in Trouble: Networks, the State and Fashion Wars in the Beninese Textile Market’. African Studies Review. Vol.56, No.3, pp101-121. E. Renne, ‘The Changing Contexts of Chinese-Nigerian Textile Production and Trade, 1900-2015,’ Textile, 2015, Vol. 13, No. 3, pp212-233. E. Renne, ‘United Nigerian Textiles Limited and Chinese–Nigerian textile-manufacturing collaboration in Kaduna,’ Africa, 2019, Vol. 89, No. 4, 2019, pp696-717. E.Renne, ‘Introduction,’ in E. Renne, S. Maiwada ed. Textile Ascendancies: Aesthetics,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Northern Nigeri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0). E. Renne, ‘Kaduna Textile Industry, Trade, and the Coming of Chinese Textiles’, in E. Renne, S. Maiwada ed. Textile Ascendancies: Aesthetics,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Northern Nigeri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20). N. Sylvanus, ‘Chinese Devils, the Global Market, and the Declining Power of Togo's Nana-Benzes’. African Studies Review, 2013, Vol. 56, No.1, pp65-80. N.Sylvanus, Patterns in Circulation: Cloth, Gender and Materiality in West Af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戴红梅(2003). 印染行业瓶颈突围——访中国印染行业理事长李金宝. 纺织信息周刊. 154(10):8. 丁顾强(2000). 纺织工业进步的重点. 改革与发展论坛. 2000(8): 14-15. 杰里菲,加里等(2018). 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和政策分析. 曹文、李可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金宝(2003). 中国印染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纺织信息周刊. 191(47): 9-10. 刘青海(2020). 由盛而衰:尼日利亚纺织业发展演变的原因论析. 历史教学问题. 2020(4): 17-24+164. 刘添涛,白莹(2023). 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分析. 染整技术. 45(6): 7-12+47. 刘添涛,赵伟伟(2024). 中国印染行业绿色发展报告. 染整技术. 46(9): 1-9+18. 卢润秋(1999a). 我国印染行业的回顾与展望(上). 北京纺织. 20(2): 4-8. 卢润秋(1999b). 我国印染行业的回顾与展望(下). 北京纺织. 20(3): 30-32. 王华(2012). 非洲经典织染与印花设计. 东华大学出版社. 提到的艺术家: Chief Nike Okundaye Peju Layiwola

68分钟
99+
1周前

Ep.42 李懿娟+徐立勋 | 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获奖作品(下)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由上海中非关系研究网络(CASIN)主办的第一届全球中非写作大赛于去年12月公布了最终获奖作品,中英文版本也逐步发表于The Elephant网站、单读和CASIN公众号等平台。在上期节目中,我们采访了大赛统筹人Flair施东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和获奖者话梅糖。本期节目,我们邀请的嘉宾是另外两位获奖者李懿娟和徐立勋。 00:10 李懿娟分享了她在坦桑尼亚边工作边写作的经历,她的在地生活观察,以及获奖小说While We are Here(《趁此时,在此地》)背后的故事。 41:10 徐立勋分享了他以20世纪初南非华人矿工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山鼓》,以及他的创作与南非文学研究之间的互动。 获奖作品与评语: While We are Here虚构类二等奖,作者李懿娟毕业于复旦大学,目前在坦桑尼亚工作,并以写作为业。文章常见于 三明治 等公众号平台,大家也可以关注小红书 Yijuan (Nana_LYJ)。 “While We are Here展现了中非空间中人类相遇的多重复杂性。这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的故事,一个关于珍惜相遇的故事,一个关于爱与痛苦的故事,也是一场多方参与的疗愈之旅。所有这些都交织在引人入胜的复杂情节中。它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然后慢慢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在不到 6000英文字的篇幅里,作品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达到了极致,非常值得称赞。” 《山鼓》获得虚构类二等奖,作者徐立勋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正在撰写以南非戏剧及其音乐性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本文原文为中文,英文版由上海师范大学的肖尘依萱同学翻译,施东来老师校对。 “《山鼓》用朴实又亲切的语言将历史从个人的角度娓娓道来,在生动且朴素的叙述中带来动人心魄的冲击。作者通过虚构来直面西方殖民史所造成的全球连结,跨越种族的生命体验、创伤和情感真实,让历史具体化并拥有生命的质感。结尾处的鼓声、雷声、枪声将整篇推向高潮,展现了文学本身如何赋予历史甚至于当下中非关系新的思考和展望。” 这两篇作品都首发于本次大赛非洲合作方肯尼亚The Elephant网站,并由 CASIN 公众号转载刊出。作者正在寻找适合的平台发表中文版,如您有兴趣和适合的渠道,还请联系CASIN公众号或邮箱(见评论)。更多获奖作品,请移步 CASIN 公众号。 第一届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介绍 “我们希望通过文艺创作的力量来尽量消除媒体和大众对中非互动的成见和局限性,不管这些局限是来自西方视角还是来自中国人和非洲人本身文化语境中的对彼此的刻板印象。我们意欲促成的人文转向就是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审视中非人民互动的方法。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刻画人际交往中的偏见和冲突来让读者看到超越国族的人性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CASIN 本次大赛共收到35份投稿,其中虚构类25份且以英文为主,非虚构类10份且绝大多数为中文作品。投稿者的国籍背景包括中国、尼日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南非、乌干达、博兹瓦纳、布隆迪、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2024年10月1日截稿后,由程莹(北京大学)、张勇(浙江大学)、袁明清(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Ignatius Suglo(里士满大学)四位老师组成的评委团经过一个月的认真审稿筛选,共决选出了五位获奖者: 非虚构类一等奖《乌玛》(Oma)语言:中文 作者:话梅糖(中国) 虚构类一等奖《奶奶的幸运竹笋》(Granny‘s Gift of Lucky Bamboo Sprouts)语言:英文 作者:Zanafy Gladys A. (马达加斯加) 虚构类二等奖《趁此时,在此地》(While We Are Here)语言:英文 作者:李懿娟(中国) 虚构类二等奖《山鼓》(The Rhythm of the Valley)语言:中文 作者:徐立勋(中国) 荣誉奖(虚构作品)《熟悉的陌生人》(Familiar Strangers)语言:英文 作者:Mary Appophia(肯尼亚)

79分钟
99+
2个月前

Ep.41 Flair+话梅糖 | 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获奖作品(上)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由上海中非关系研究网络(CASIN)主办的第一届全球中非写作大赛于去年12月公布了最终获奖作品,中英文版本也逐步发表于The Elephant网站、单读和CASIN公众号等平台。在这两期节目中,我们分别采访了大赛统筹人Flair施东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和三位中文获奖者话梅糖、徐立勋和李懿娟。在本期前半部分,Flair分享了他组织这届大赛的初衷和阅读参赛作品的感想;从 30:55 开始,话梅糖则分享了她在尼日利亚的工作生活、对中非交往日常的观察以及创作《乌玛》的渊源。 话梅糖(笔名)是非虚构类一等奖《乌玛》的作者,目前是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者、年更公众号博主。热衷于实地考察文化多样性,喜欢具体的人。 获奖评语: “《乌玛》以细腻且层次分明的叙事手法探讨了跨文化沟通、身份认同与人性共鸣的主题。作者巧妙地透过主人公在尼日利亚的工作生活,将个体身份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困惑与求索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物相遇、互动与彼此了解的过程,映射出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人际关系,颇具现实性意义。故事在构建中非视角交融的同时,不断引发对偏见与误解的深层思考,将乌玛这一角色塑造得生动而饱满,使其不再是“他者”的象征,而是一个有着愤怒、困惑、喜悦的“具体的人”。” 第一届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介绍 “我们希望通过文艺创作的力量来尽量消除媒体和大众对中非互动的成见和局限性,不管这些局限是来自西方视角还是来自中国人和非洲人本身文化语境中的对彼此的刻板印象。我们意欲促成的人文转向就是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审视中非人民互动的方法。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刻画人际交往中的偏见和冲突来让读者看到超越国族的人性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CASIN 本次大赛共收到35份投稿,其中虚构类25份且以英文为主,非虚构类10份且绝大多数为中文作品。投稿者的国籍背景包括中国、尼日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南非、乌干达、博兹瓦纳、布隆迪、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2024年10月1日截稿后,由程莹(北京大学)、张勇(浙江大学)、袁明清(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Ignatius Suglo(里士满大学)四位老师组成的评委团经过一个月的认真审稿筛选,共决选出了五位获奖者: 非虚构类一等奖《乌玛》(Oma)语言:中文 作者:话梅糖(中国) 虚构类一等奖《奶奶的幸运竹笋》(Granny‘s Gift of Lucky Bamboo Sprouts)语言:英文 作者:Zanafy Gladys A. (马达加斯加) 虚构类二等奖《趁此时,在此地》(While We Are Here) 语言:英文作者:李懿娟(中国) 虚构类二等奖《山鼓》(The Rhythm of the Valley)语言:中文 作者:徐立勋(中国) 荣誉奖(虚构作品)《熟悉的陌生人》(Familiar Strangers)语言:英文 作者:Mary Appophia(肯尼亚)

62分钟
99+
4个月前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