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书评对《中亚行纪》的推荐语是:“本书介绍了一个被深深误解的地方。”而国内对这条书讯的高赞回复是:主要是完全无知,还远远达不到误解的程度。 中亚五国,连名字读起来都略显拗口的国家,是鲜有人真正打开去了解的神秘之地。 拥有不同人文地貌的五个国家,在加入苏联之前本就有各自复杂的历史背景,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又让他们有了相似的转折和命运。 为什么我们应该关心中亚?斯坦国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和伤痛,又是如何化解的? 这本书里,作者努力接近当地人的生活,走进每个角落,参加他们的婚礼、品尝他们的食物,与他们交谈,做一个无奈又清醒的观察者。 从土库曼斯坦的高度封闭性和荒诞的独裁政权,到哈萨克斯坦艰难的民主实践,从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蛮抢婚习俗,再到塔吉克斯坦人靠着移民打工收入艰难度日…… 斯坦国所面临的问题从核污染到民族冲突,从咸海枯竭对渔业和自然环境的打击,再到闭塞的交通、走私和权力的无限扩展一步步剥夺了当地人对于变革的希望……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受困于历史和现实,然而苦难并未使他们屈服,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也都在时代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在这个角度上,中亚国家也似乎与世界上其他地方并无不同,每个地方都是相似的。 如果你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你有能力,希望在这个愈加封闭的时代,别忘了继续阅读旅行拓展视界,别浪费作为一个人类的美好感受。在我们国家的隔壁,还有一群斯坦国的人民,他们还在生存与否中苦苦挣扎。 这本生动有趣的“游记”,将从人类学家观察的视角,带你踏上一片复杂、多元,充满创伤印记的土地。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46 正片开始 00:57 内容简介 03:12 作者简介 05:30 阅读感受 25:18 最荒诞的部分记得最深刻 31:58 在中亚成为麦兜 38:55 对旅行有新的认知吗 42:50 睫毛弯弯的摩洛哥小伙子要娶我当大老婆 50:00 相关作品推荐 【相关书籍】 刘子超《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郭建龙《穿越非洲两百年》 吕晓宇《利马之梦》 【美】斯科特•安德森 《阿拉伯的劳伦斯》 【美】彼得·海斯勒《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相关影视】 纪录片《禁忌艺术的荒漠》 刘瑜《比较政治30讲》
这是一本有关“她”的小说,但又不只是一本关于“她”的小说。 第一次有一本故事集,读完后让我们想要紧紧抱住里面的每一位女性。 敏感善察的心思,细腻锋利的笔触,张天翼在七位名叫“Lili”的女性身上,给我们切开了人生断面,把美好的坚韧的,还有灵魂皱褶里肮脏的一面通通展露开来。 也许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位“lili”,而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她们让我们看到girls help girls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更多“难以与男性言说”的心思。 书名原本想叫《雪山》,作者又加上两个字:如雪如山。多了两个女,两个口,女人们想要开口讲话。在这本书中截取的几段生活故事里,雪山之下,都有一个叫“lili”的女性。女性可如雪之柔软,被人随意掬起嬉戏,捏成雪球,撮成雪人,也可如山之坚韧刚强,不动摇不转移。 很多人被作者精妙的比喻、锋利泼辣、清醒而富有张力的笔触所打动。 如果你是女性,在这七个故事里,或许你能找到“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的答案。 如果你是男性,或许也会了解更多关于你身边“她”的心思与秘密。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45 正片开始 01:00 内容简介 02:20 作者张天翼简介 04:42 阅读体验&喜欢段落分享? 15:10 如何理解“如雪如山”的书名 18:15 身边女性“如雪如山”的故事 27:00 被15岁的英国男孩侵犯,她选择勇敢面对人生 31:00 从《纪念日》中,我们参悟“不忠” 37:40 如何增强性别意识 41:00 面对性骚扰,我们是否有可能摆脱受害者情节 51:20 做女性会更难吗?如果可以选择,还希望成为女性吗? 【相关书籍】 房思琪《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李怀瑜《生命暗章》 【相关影视】 《不忠》 《廊桥遗梦》 《纸牌屋》
嫉妒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情绪。 在《身份的焦虑》中,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世界从来都不是公平的。我们每天都会体验许多的不平等,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嫉妒每一个比我们优越的人,这就是嫉妒的特别之处。有的人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但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 我们总是容易FOMO(fear of missing),害怕失去或者担心错过,陷入所谓“局外人困境”。 紧接着是焦虑,是自我怀疑,是一种啃噬人心的挫败感。 你总觉得别人都比你过得好,玩得比你开心,事业比你成功,人生比你有趣,从而造成一种对自身境况的不满,一种阶级下滑的恐惧。 于是你想要做更多的事,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多有趣的体验——未必因为这些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而是它们看起来仿佛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残酷的是,社交网络和大众传媒将这场竞赛推向了更盲目、更漫无边际的方向。 一方面,你意识到杀伤力最大的往往是身边亲近之人的成功。他们的成功,让你得以瞥到自己错过的机会、未曾实现的心愿,未能拥有的人生。另一方面,消费主义给出的答案,让你误以为真能过上与广告中一样令人羡慕的生活。 这场竞赛,就像绕圈子赛跑一样,永远没有尽头。然而,即便如此,大部分的人还是毫不犹豫地奔向焦虑。 如果你也有着类似的焦虑,那你,来对地方了。请坐,我们来聊聊吧!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糊糊 【嘉宾】 @八界 【内容索引】 2:41 正片开始 4:44 《身份的焦虑》作品简介 5:54 作者阿兰·德波顿简介 7:56 如果可以选择身份,你希望选择什么身份? 18:36 看本书之前你焦虑吗?看完之后你还焦虑吗? 32:18 这本书提供了哪些新知吗? 53:06 如何看书中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法 1:04:01 相关作品推荐 【相关书籍】 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罗伯特·泽塔勒《大雪将至》 费孝通《我看他人看我》 乔纳.伯杰《传染:塑造消费、心智、决策的隐秘力量》 刘晓蕾《醉里挑灯看红楼》 推荐理由:红楼儿女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身份里,虽有反抗却不得逾越。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杰克·伦敦《白牙》 【相关影视】 《瞬息全宇宙》 《爱在黄昏日落时》
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 在通讯手段如此发达和多元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坚持这种古早的交流方式?为何还要铺开信纸、贴上邮票,大费周折地投送?我们想找回的究竟是什么? 也许是因为与人分享私密情感和记忆是基因里的本能; 也许是因为时空的拉长能让传递的东西更有分量; 也许是因为珍贵的书信如同琥珀,更加稀缺,更加感性; 也许是因为我们比十年前更加孤独——交流工具越简单,我们越不会交流。 我们想避免一些时代给予的便捷,延缓急切,减少浮躁。 我们能否重拾一种对话方式,建立深度沟通的可能? 如此,若干年后,某个情景下,再次打开尘封的书信,也铺展开来昨日的心情。 这期聊的《羽来信》是祝羽捷与朋友们的日常通信合集。祝羽捷从自己的困惑出发,以书信方式向朋友们发问:书写中坦言了自己的困惑,也把书信变成方法。阅读的过程中,唤起自己的书信记忆,分享时间长河里流淌过的淡淡深情,探寻古老沟通方式的魅力与美好,愿我们都能再次拿起纸笔,用书信记录此刻,谱写新的故事。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40 节目正文开始 01:06 作品概述 03:09 作者简介 05:00 阅读感受交流环节 07:14 重拾平装书籍的美好 11:06 最喜欢的一封信 11:40 女性的故事还要讲多久 15:40 珍贵的书信如同琥珀 20:40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关于生命、女性、尊严的记忆 23:30 属于任何生命的时间都太少了 31:13 多久没写过信了?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 45:00 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信? 52:44 如果可以写信,最想写给谁? 【相关书籍】 《中国女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推荐作家】 简·奥斯丁 【推荐地点】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市东五环外金盏乡皮村)
不知不觉,周末客栈已经搭建了一年有余。 一砖一瓦,我们小心翼翼地构建着“工具社会”里的一片“精神自留地”,希望和你揣着六便士还能一起“捞月亮”。 一年之中,我们不确定这些碎碎念的分享,是否为你打开了一个更纷繁更宽广的世界;也不确定那些偶尔沉重又晦涩的思考,是否曾让你在下班路上忽而驻足聆听。 46期畅聊之后,我们仍然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播客提醒自己,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与谦卑。 这一期,我们赤裸表达,和大家说说“周末客栈”背后的小故事。 你会在这一期里听到: 我们的初心怎样细腻又美好; 最青涩的剪辑如何让我们体验最初的快乐; 一周一读的恐惧让我们何等抓狂; 自己“嫌弃”的书目却没想到是搭档所爱; 小众书目选择vs市场化道路的矛盾也令我们挣扎; 那些曾被我们放弃的书目有多不舍; 还没搭建好的默契也曾让我们差点散伙…… 但是,好在谁都没有离开这座客栈。 大概因为我们意识到,“有书共读、有人共享、有事所期”可能是当下最幸福的一种状态了。我们希望这件小而美好的事情,延续地再久一点…… 谢谢你,这一年的陪伴。 还好你没走,那就坐下来一起聊聊吧!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糊糊 【内容索引】 01:13 一年来做播客的收获 23:08 一年来做播客的困惑 35:40 关于未来的一些想法 41:45 复盘46期喜欢的节目和书籍,按头再次安利 53:11 一些被忽略或放弃过的节目和书籍 【相关书籍】 《羽来信》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身体由我》 《八次危机》 《全球化与国家竞争》 《身份的焦虑》 《文明的冲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 【相关节目】 Vol.2 我们为何自私,又为何依然被爱-《克拉拉与太阳》 Vol.3 性瘾?死亡?心理大保健?来,坐下聊聊-《叔本华的治疗》 Vol.5 残酷人生,一壶滚烫 -《北野武的小酒馆》 Vol.9 将爱情进行到底 -《婚姻的意义》 Vol.25 别怕,你值得世间一切美好-《走出恐惧》 Vol.29 也许死亡是人生最完美的设定-《人都是要死的》 Vol.40 当“逆全球化”全球化 我们错过了什么-《逆流年代》 Vol.42 贫民窟:闪耀印度的时代注脚-《美好时代的背后》 Vol.31 爱是乍见之欢更是久处不厌-《革命之路》 Vol.32 母亲节 | 如果妈妈还不是妈妈-《秋园》 Vol.34 未择之路从未关闭,三十而已 -《失望的总和》 Vol.35 儿童节 | 邀你 给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写一封信 Vol.43 人手一份的人生哲学-《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Vol.44 走近战争 专治各种精神焦虑-《战争中没有女性》 Vol.45 一本书让我们如此分崩离析-《你有你的计划 世界另有计划》
人类的母性是天生的吗?对孩子的爱是写进基因的吗?选择不生育,就代表更自私或更缺乏责任感吗? 当你能找到的所有人类文化产物似乎都在让我们坚持生养,当整个社会对生育的期待不可忽视,一种对于“失败感”和“错过”的恐惧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了很多犹豫要不要生养的女性。 在她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她意识到与其说她想要一个孩子,不如说她不想不要孩子,或是不想自己没有生过孩子。 在这期节目里,虽然我们都没有经历过生养,但都坦诚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一重要人生决定的纠结与思考。 而这本书里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呈现了更加丰富的维度,展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 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都用同样的真挚和坦诚降低了我们的生育焦虑:让你明白“没有孩子,也可以拥有一生”“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完整的人生,而是最美好的生活”。 这些与“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的息息相关的探讨,让我们更真实冷静地面对“个人选择”vs“社会责任”。 这一期,让我们一起听听可能属于少数、但同样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50 节目正文开始 01:15 作品概述 03:15 作者(们)简介 04:40 这本书有改变你对"生育"的想法吗 25:42 书中有什么让你觉得在生育前应该去思考的 38:01 这本书的局限性 43:20 如何看待这本书的男性女性 【相关书籍】 《给一个未出世孩子的信》 【相关影视】 《陪你在全世界长大》
这是一本让我们4个“分崩离析”的书, 两个文科生和两个理科生的阅读体验完全不同。 这是一本物理学博士写的思维认知类书籍, 把生硬的理工科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 谈到了许多有趣的话题,例如: 信息论如何指导我们做人生选择; 如何用系统思维和抛硬币游戏看待我们的一生; 男女职业选择之别如何被进化心理学影响; 初学者兴趣无法升级为专家级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希望各位听众朋友和我们一起,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信息论、物理学、概率学、心理学如何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来完成这场探索真实世界的思维游戏。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糊糊 【内容索引】 1:40 正片开始 1:59 作者简介 3:05 推荐原因与内容简介 5:35 阅读感受——文科理科大不同 15:15 印象最深的故事/理论: 16:55 ①信息冗余、人生体验 22:21 ②系统思维、连赌一万把的人生、抗打击能力 30:11 ③男女之别:睾酮素、视野、智商分布与职业选择 43:15 ④兴趣深浅、害怕竞争、专才与通才 【相关书籍】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BGM】 John Williams - Cavatina
战争究竟是什么? 是豪情壮志、冲锋陷阵、热血沸腾、义气满怀? 不,战争是无数的牺牲,是无数伤痕,也是无数的痛苦和摧毁 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很不幸 但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更加不幸…… 《战争中没有女性》就是这样一本书 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笔下,没有对英雄主义的歌颂,没有对战术的暗暗叫绝 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战争中波澜壮阔的妇女群像 女性的自然属性和本色从不会仅仅因场景的变换而消逝 她是女兵,她冲上前线保家卫国,为濒临死亡的战士送上最后的亲吻 她是女人,她卷起头发憧憬爱情,身负重伤也依旧坚韧勇敢地面对死亡 透过女性的视角,回望战争中的残酷与悲壮,面对战争后不解的蔑视眼光 感喟人性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下依旧可以闪现“人”的力量 在“精神内耗”成为流行的今天,一本描写战争的书籍,足以治好各种精神焦虑 书里写道, “女人的战争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气息,有自己的解读。她们没有英雄豪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被迫赶着非人力所及的人类事业。不仅仅是人在受苦受难,就连土地、鸟儿、树木也在受苦受难。” 记录与文字是人类抵抗遗忘的方式之一,这本书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 活着本身就是千万次的偶然,死亡曾经居然如此稀松平常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40 正片开始 1:08 作品简介 2:32 声临其境感是如何营造的 7:00 一本描写战争的书足以治好各种精神焦虑 10:40 女兵也曾是女孩 16:50 男性的战争vs女性的战争 32:00 最喜欢的片段 37:10 最戳心的片段 43:10 处在那个年代,你会去参军吗 52:30 相关作品推荐 【相关书籍】 《西线无战事》 《玫瑰与利剑》 《锌皮娃娃兵》 杨本芬三部曲 【相关影视】 《改变历史的女人们》
想到哲学,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枯燥、学究?是论述、说理、思辨? 是不接地气的大智慧?是死亡、自由、存在这样的大问题? 其实哲学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它也可以是我们处理日常事务时的心理技巧,指导我们获得人生幸福与安宁的小妙招。 比如想象我们失去了现有的生活,从而让我们更加珍视我们拥有的一切。 比如让我们不要去关注那些不由自己控制的事情,把精力集中于能控制的事情上。 比如告诉我们相信过去和现在无法改变,从而把目光瞄准未来,不对过往后悔、不对现状抱怨。 哲学不只是理论和思辨,还有应用和实践。 本期书目也更新了我们对哲学的认知,从哲学中获得了对生活的指导,希望这些思考也能启发到大家。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内容索引】 1:38 正片开始 2:11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作品简介 2:55 作者简介 4:03 推荐理由 5:49 阅读感受 17:53 斯多葛哲学的吸引力 26:04 阅读收获与启发 34:34 咱自己的哲学小智慧、生活小妙招 42:41 本书推荐给所有人看 【相关书籍】 《思考,快与慢》
在距离我们4700余公里外的孟买国际机场旁 写着“永远美丽”的巨幅广告牌下,一场垃圾争夺战正暗流汹涌 为了两美元的巨额收入,贫民们摧毁彼此,蚕食他人生活以改善自己的命运 你问他们为何不揭竿而起,为何不团结起来,为何不融入时代,为何不努力成为更好的模样? 可你了解贫穷吗,走进过贫民窟吗,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当女性把身体当做武器,通过自焚宣泄嫉妒 当青年暴尸街头,警察办案草草收场 当孩子的生活逃不脱偷窃、拾荒、吸毒、死亡 ...... 美国作家凯瑟琳经过三年挨家挨户的调查,用文字为我们展示了生活在印度安纳瓦第贫民窟里的底层居民生活的残酷真相。而我们在这一期节目里,也试图走进印度,透过文字理解贫民窟,重新认识贫穷,并探讨“穷叙事”流行的背后真相。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寻求出路,祝福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PS:黄房子第30期读书会正在筹备中,欢迎大家关注,也期待大家的参与~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内容索引】 00:51 正文开始 01:16 内容简介 02:18 作者简介 04:05 为什么推荐《美好时代的背后》 06:04 印象深刻的片段 17:40 贫穷意味着什么 29:30 如何摆脱贫困 36:40 如何看待书写贫穷的书籍的流行 44:49 如何看待法蒂玛的自焚嫁祸事件 53:45 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什么人及相关作品推荐 【相关书籍】 《穷人》 《稀缺》 《贫穷的本质》 《以自由看待发展》 《我在底层的生活》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下沉年代》 《这一切》 《乡下人的悲歌》 《三体》 《印度青年狂想曲》 《象群中的蚂蚁:一个不可接触者的家庭与现代印度的形成》 《彻悟:印度朝圣之旅》 【相关影视】 《西部世界》 《寄生虫》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什么是年轻?你是否仍然年轻?又是什么时候感到自己不再年轻? 《我不会再次年轻》讲述了迪克两段青春年少的特别经历 值此之后,他与青春挥手告别,走进了平凡生活 这本书适合身处青春而对此毫无感知的朋友,也推荐给受过精神冲击的朋友 无论此时此刻,你是处于不安和躁动之中,还是优柔寡断的纠结,抑或高不见顶的狂喜,深不可及的忧伤 我们都邀请你一起,在他人的故事中重温或品尝年少的岁月 哪怕,我们不会再次年轻 周末客栈每周日更新,以声音的形式记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PS:黄房子第30期读书会正在筹备中,欢迎大家关注,也期待大家的参与~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内容索引】 00:40 正文开始 01:02 作者简介 02:35 文章简介 04:30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06:12 什么是年轻?你觉得自己还年轻吗? 17:53 怎么看待主人公的经历 30:10 怎么看待对主人公最重要的两个人? 32:50 主人公是从什么时候不再年轻的? 43:24 这本书合适的读者是?会把它推荐给谁?� 【相关作品】 《花束般的恋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夏至未至》
当逆全球化呈现全球化态势,身处其中,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逆流年代》呈现了全球化改善人类处境同时引起的反抗,造成的残酷,付出的代价...... 这些危机,逐渐汇成了而今势不可挡的逆流时刻。 随着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坍塌,世界范围内的反抗全球化宣告开始。 2022年的当下,你是否也感受到“逆流年代”的波涛? 在此过程中,什么让你无法割舍,什么让你充满怀念,什么又让你感受到改变的急迫?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也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这些看似大而抽象,实则关乎每个个体的问题 书里说,“世界正处于一个激变时刻,能不能有新的变革之道,将决定人类社会能不能通往更好、更公正、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个答案需要每一个“世界公民”去回答。 周末客栈每周日更新,以声音的形式记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PS:黄房子第30期读书会正在筹备中,欢迎大家关注,也期待大家的参与~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内容索引】 01:06 正文开始 01:38 内容简介 03:55 作者简介 05:39 你所感知的“逆流年代”是什么样的 15:11 对比中学的政治学习,“全球化”变了多少 30:53 书中印象最深的部分 33:33 如何看待年轻人选择“二次元角色”作为亲密伴侣 45:27 若逆流无可挽回,“全球化”的什么东西让你无法割舍 59:40 相关作品推荐 【相关作品】 [书籍]《八次危机》- 温铁军 [书籍]《印度青年狂想曲》印度 [电影]《孟买酒店》 [视频]《八次危机》讲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3TFFkRzA&list=PLemJFFkYr79xt1DhqUTcqmVT7YSTGBXj- [专访] 雷倩 https://youtu.be/FVINUOsSwks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