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追问生在海边的人,一如命运追问我们:你的人生,是要冒险“讨大海”,还是安逸“讨小海”?你想要怎么活?你找到想要成为的自己了吗? 一本《命运》,让我们找到了《活着》那种沉甸甸的沧桑感和《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那种厚重感。它直面敲击人生本质命题,直抵人心。它让我们深夜难寐,在跌宕起伏的情绪里、泪水欢笑的交杂里,感受神明,感受“阿太”无声的信念。 这本书道尽了一个女人为改写命运所能做的全部努力,召回一个中国人内心失落百年的精神故土。 她对命运不服过,不信过,与之搏斗过;她的人生得到过、失去过,始终“我命由我”;她生下了自己的命运,这人间她来过,她永不再回。 读罢。我们重新去领悟,那些支配着、支持着、激励着我们祖先的“神明”与“信念”,实际也正在激励着、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借由书里一句话,献给想要改变命运的你:“只要活下去,命运终是赢不了我们的。”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00 我们是怎么成为今天的我们? 08:35 如何看待命运? 19:00 主要内容 21:12 作者简介 22:30 读的时候的心情和读完的感受? 33:35 最喜欢里头哪个人物?或哪段故事? 44:18 喜欢的段落分享 【相关作品】 《宇宙探索编辑部》 《阴间华尔街 保定米北庄》-史里芬 《本杰明巴顿奇事》 《楢山节考》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塔利班,似乎都是相对陌生又神秘的存在。 社交网络上零零总总的传说,为我们提供了模糊又猎奇的想象。 真实的塔利班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一期特别节目,我们请来了长期旅居阿富汗的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经济方向的副教授汪段泳。 由他带我们还原一个3D版的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世界。 自塔利班2021年8月重新掌权之后,汪教授即开启了在阿富汗的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巴米扬等主要文明聚集区。 他曾一度在针对华人的恐袭暴乱中同恐怖分子擦肩而过,也无数次地和塔利班交手过招,甚至还曾误入恐怖组织巴塔的边境老巢…… 然而,动荡的生存环境没有让他离开这片土地。相反,他正在投入更多的精力为阿富汗儿童熬过人道主义危机做着努力…… 阿富汗西部与伊朗交界的口岸边,汪段泳(中间)和一群值班的塔利班士兵合影。这些塔利班武装边防人员主动要求被拍照,摆出各种pose。(汪段泳摄) 这一期你将听到: ● 被塔利班重新执掌一年半之后,如今的阿富汗有变的更糟糕吗? ● 在游乐园开碰碰车的塔利班开始走亲民路线了吗? ● 面对急剧压缩的生存空间,阿富汗的女性在如何应对? ● 塔利班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如何? ●在其治理下,阿富汗的社会和经济将会往何处发展?我们有可能帮助阿富汗走出人道主义危机和发展困境吗? ●当我们关心阿富汗谈论塔利班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关心什么? 也许听完之后,你会和我们一样,更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远方的苦难、关注远方的哭声。 希望你喜欢这一期的见闻和分享! 喀布尔机场外墙前,一名拾荒女童在此徘徊。当前阿富汗街头流浪人员中,有大量是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吸毒者。(汪段泳摄) 喀布尔市郊工业园区的一家工厂,青年女工正在工作。据厂主介绍,塔利班进城后,女工上班未受到过任何方面干预,她们都是自己上下班,不需要男性家人陪同。(汪段泳摄) 喀布尔市中心著名的“小布什市场”(现已更名为坎大哈市场)门前。一个馕饼店前坐着三名乞妇,连续数十年的战乱使得阿富汗大量青壮男性人口丧失和致残,而大部分女性依然遵循传统不外出正式就业,结果只能依靠乞讨和偶尔打零工为生。(汪段泳摄) 塔利班武装人员随处可见,此即喀布尔最热闹的河边市场街景。(汪段泳摄) 在喀布尔市内唯一一座立交桥上俯瞰街市。(汪段泳摄) 喀布尔地狭人稠,大量人口已无立锥之地,底层百姓只能在山上自行盖房搭棚解决栖身问题。(汪段泳摄) 在坎大哈在省长代表见证下,汪段泳(左)和同行的郑刚先生从私人旅费中挤出所有可用余钱向当地“中国医院”70个困难职工家庭提供捐助。(汪段泳摄) 【主播】 @糊糊 @卓雅Joy 【嘉宾】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经济方向的副教授 汪段泳 【内容索引】 02:40 正篇开始 05:25 为何与阿富汗结缘 09:25 安全担忧VS学术志业 是什么让汪博战胜恐惧 11:05 亲历恐袭是怎样一种经历 17:25 塔利班对华友好吗? 33:30 塔利班的社会画像是什么样 39:55 如何加入塔利班 43:00 高层集团残障率达世界之最? 51:00 面对社会空间的收缩,阿富汗的女性在如何应对? 1:02:47 压制女性所带来的人力短缺如何弥补? 1:14:20 落后观念X忽视教育 恶性循环怎么破? 1:22:20 阿富汗人道主义危机和网友脑海中的印象趋近吗? 1:37:00 了解阿富汗 有哪些作品可以推荐 1:41:00 对于普通人来说,阿富汗为什么值得关心? 【相关作品】 《无规则游戏》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在波伏娃喊出这句话已经半个世纪之后,社会对女性的诸多定义以及给女性贴上的各种标签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女性争取平等和权利尊重的道路仍然走得如此艰难,充满迂回曲折。 半个世纪后,随着知名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再次被拱上热搜,女性自我与婚恋的难题、私人领域和公共责任等话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上野千鹤子vs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vs最叛逆的人气作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十二次通信,开启了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跟随她们,我们也回顾了青春年少对性别范式稚嫩的认识,和接触女性主义后潜移默化的变化。 我们也期待男性和我们一起探讨,想一想男性怎样告别性别规训,拥抱更加自在生活。 女性主义不是制造对立,而是性别间的融合、自洽,让男性不再困于自己的男子气概,女性也不必拘泥于刻板形象。 借用一位我们周末客栈听友的话: “学习女性主义并不是我以为的追求女人变强,而是追求平等。在男生因为未来而焦虑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如果我不是一个生育工具,那你也不是一个挣钱机器,我们都不要物化对方物化自己,好好做自己就好,让男人觉得到原来学点女性主义对他也有好处。”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1:02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02:40 作者简介 04:30 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女孩身份 12:00 学习女性主义让你有什么样的转变 13:40 女性主义理论让我重新认识婚姻 17:35 那些“看不见的女性” 19:30 语言与权力 警惕语言背后的暴力 20:45 从“王子拯救公主”到“大女主”的盛行 30:10 遇到对性别偏见的言论/事件你会反抗吗? 42:50 阅读感受 【相关作品】 《看不见的女性》 《喜剧之王》 《那不勒斯四部曲》 《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
你是否会因为一些小事突然闪回到童年里所经历过的各种恐惧、愤怒和羞耻? 你的身体里是否也藏了了一个彻底的、刻薄的内在批判者? 你是否曾躲在自己的幻想中,并深信人际交往对自己毫无意义? 你是否试图保持忙碌和勤奋的状态,从而避免自己被更深层次的关系触发? 你是否也会在浮夸的自我和受鄙视的自我两极之间摇摆徘徊? 也许我们都曾有过没有被察觉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这是一个被不太被提及的精神概念,直到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才将CPTSD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首次纳入了国际精神疾病诊断系统。 在《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里,我们看到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等…… 在这期的分享里,我们都挖掘了自己“不愿被看见”或“不曾被原谅”的“坏情绪”。我们探讨着如何在所有情绪状态下都能对自己真正敞开心扉…… 有人说,因为这本书,觉得自己真正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欣赏了。 而我们读完之后才感受到,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作者用温柔体贴的心里疗愈方式提醒自己放下自我批评,接受有缺失但还过得去的自己。 “创伤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你自己的责任。” 我们想要通过这本书,和你建立起一种“自我母育”的方式,即在内心建立一种“我们可爱且值得被爱”的深刻感受。它意味着要在精神、情绪和身体等所有层面去接受和爱自己的内在小孩。 最后,很喜欢《简·爱》里的一句话,“我关爱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商俊 【内容索引】 01:20 节目开始 01:43 书目简介 02:50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简介 07:33 作者简介 09:05 你们做过心里疗愈吗?有没有难以自我和解的问题? 28:05 阅读的感受 46:13 书中感同身受的地方 66:06 所有的问题都能从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里找到答案吗? 70:53 会跟身边朋友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 【相关作品】 《走出恐惧》 《始于极限》 欧文亚龙作品
心灵鸡汤和哲学思考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一本唤醒了我们批判性眼光的书。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带你走进灵修大师克氏的思想世界。 克氏常常在林间散步及树下静坐,从大自然里体悟人类问题的根本纠结所在。 他常常强调真理自在人心及独立思考判断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真理必须自己去追求,去领悟无法经由别人代替你去做。 有时,克氏让我们醍醐灌顶,重新思考教育、自由、读书的意义。 但有时,我们显然有种空中楼阁、隔靴搔痒之感。 它可以在多大层面解决现实中的困扰? 是我们道行太浅,慧根太弱,悟性不够? 究竟谁才有资格来告诉你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这一期,我们对这本豆瓣高分作品发出了挑战,对世界性的灵修大师发起了叩问。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糊糊 【内容索引】 02:34 正片开始 02:52 作品简介 04:27 作者简介 06:10 阅读感受 19:44 想问作者的问题 26:08 印象深刻的观点 47:15 我们的困惑 【相关作品】 《无问西东》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臣服实验》(美)迈克•A. 辛格 【BGM】 Cavatina-John Williams
你从哪一刻开始感知到衰老? 你想过90岁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 老年的你会以什么志趣消磨时光? 在这一期里,我们年近三十,看至九十。我们跟随89岁的英国老奶奶戴安娜·阿西尔的走进她的“暮色将尽”,听她讲老年生活里的爱和情感,回溯自己“错过的”婚姻与生育,听她徐徐展开自己年老后的性体验,以及怎样在荷尔蒙散去之后更加冷静而清晰,找到全新的生活重心..... 阿西尔的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样本,她有艺术家一般开放自由、洒脱丰沛的心胸。 她的文字辛辣幽默又不乏从容,一针见血又常让人会心一笑。 她让我们看到了独居的勇气,看到了和传统印象中截然不同的“老年女性独居样本”。 她的生活多元、可爱,活泼又洒脱。即便“身体仿佛像一把老骨头在地上摩擦”,她也从未停止对于梦想的追寻和自我的追问。 这一期我们分享了彼此希望看到的老年生活,畅想我们会是怎样一群可爱又毒舌的老太太.... 我们可能不会精致优雅地老去,但希望我们都能有年轻气盛的慨然,以平凡又倔强的方式寻慕生命的春光。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55 正文开始 01:12 内容简介 03:59 作者简介 06:18 衰老意味着什么?你从哪一刻感知到衰老? 23:40 有没有想过如何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 35:40 喜欢书中这位独居的老太太吗?读完这本书的感觉 50:53 分享最喜欢的片段 57:52 老了之后用哪些志趣来消磨时光? 【相关作品】 《我可能不会爱你》 《年轻气盛》 《妈妈!》 《乡村爱情》
欧亨利对我们来说从不陌生。妙语连珠的小短篇、一幕幕的神反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反转的情节中清晰雀跃。 这一次重读“中学课文”,我们从细节中找到更多可爱之处,在听完哭笑不得的故事之后,回味藏在书角里的那些小人物的温情和爱意,细品那些驰骋自如的诙谐和幽默。 但这终归是一本轻松愉快的小读物,或许承载不了太多成年人的难言酸楚,也无法为现实社会提供太深层的参考,甚至读久了也会产生些许审美疲劳。 但是,那些温柔缱绻——爱人间,朋友间,陌生人间的——总能传递一抹冬日里的暖意。 重读一次我们才发现,“麦琪”并不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而是智者的化身,他们曾给马槽里的圣子基督带来了礼物。因其睿智,他们的礼物毫无疑问也是美好珍贵的。 希望收听这一期的你,也能找到自己的“麦琪”,收获“麦琪的礼物”。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糊糊 【内容索引】 00:39 正片开始 01:06 作品简介 03:23 作者简介 04:46 重读课文的感受 13:50 分享喜欢的故事 33:46 印象深刻的反转故事 45:15 推荐给什么样的人读 【相关作品】 《活出生命的意义》 《秋天的童话》 《天龙八部》 《隐入尘烟》
北岛的诗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我们在看到书名的那一刻就被牢牢吸引,浮想联翩。 但这本书写的远不止于爱情,更多,是对自由和真实始终如一的热爱。 正像有位读者说的,“北岛诗歌的爱情,群山之间的爱情,在天涯。” 在这本书里,我们跟着北岛的视角,看自我与时代的关系,看他乡和故乡的眷恋,看历史和现实的彷徨,看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错位。 未来是否会有人像重写爱情一样重写这个时代? 在这期分享里,邀请你一起去感受北岛漂泊一生中的所见所闻,与课本中的诗人学者穿越时空相逢,感受那些鲜活又悸动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邀请你一起追忆少年往事,回顾青春年少,从诗歌、散文、摄影、回忆里感受共同的时代记忆。 北岛的豆瓣简介上只有一句话:“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 读完这些小诗,我们也被照亮了一些,使我们能够在飘摇的未知里去笃定地相信未来。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安康,拥有像北岛说的“玻璃晴朗,橘子辉煌”的明亮的2023。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内容索引】 2:10 正片开始 2:30 作品简介 4:57 作者北岛简介 7:11 怎么理解“必有人重写爱情”这个书名 17:43 阅读感受 32:55 分享印象深刻的诗人和故事 47:41 你写过诗吗(QQ空间的短句也算) 51:06 分享一首最喜欢的诗 【BGM】 任贤齐 - 在路上 魏如萱 - 还是要相信爱情啊混蛋们 小柯 - 深处 岸部真明 - Time travel 【相关作品】 《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路上》 《不安之书》
在刚刚过去的2022里,黄房子共举办了32期线上/线下活动,在周末客栈和大家共读了50余本书,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坚持。 为了继续以声音的形式延续去年的仪式感,周末客栈依旧想要用一段段音频记录属于每个人独特的2022。 回首2022走过的路,遇见的喜怒哀乐,都会变成时间最珍贵的记录。 在这一期的约稿音频里,有在就业低潮中从互联网转型到律师的职场人,有正在经历寒冬的内容从业者,有在异国他乡追逐音乐梦的年轻人,也有经历了上海封控又重新寻找勇气出发的朋友。 每个人的生命细节,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根凛凛汗毛。周年纪念,常常是一种提醒,让我们适时回看来时的路,在疫情即将收尾的这一年,记住那些披荆斩棘的开路人、那些义无反顾的逆行者,困境之下的民生百态,记住那些挣扎与不甘,也记住那些始终向光而行的努力。 如果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几个瞬间,那么今天,我们想和你一起分享那些“瞬间”。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糊糊 【内容索引】 01:53 糊糊:跨不过去的时代记忆,该怎样告别? 14:13 伟哲: 车流飞驰,我们也飞驰 24:18 阿May:上海封控过后,在5000米高山上找到了久违的自由 32:36 Riko: 庆幸和感谢比以往都勇敢的自己 44:00 子涵:从互联网转型职业律师,人生新角色不由时间和年龄定义 51:38 孔铭:在异乡追求音乐梦,安抚了想家的心 64:21 卓雅:在2022里遇见,处处皆是远方,固执地迎向幸福 77:16 椰子 :可爱又好笑的水果老师才不会伤心 87:18 溪言:这一年我建牢了自己心里的房子 95:35 烨烨:允许一切发生,记录是抵抗遗忘的方式 104:52 商俊: 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瞬间是最治愈我的时刻 【BGM】 郭好为-听风吟 John Williams - Cavatina Dungeon and Fighter - 艾尔文防线 - forest town
《流俗地》,一本聚焦马来华人的人物群像作品,朴素也温情。 小说背景和群像所塑造出来的异质感并没有带来太多陌生,相反小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市井气、浮萍感却愈发显得真实可爱。 作者黎紫书呈现出马来西亚社会底层人群,在都市空间中偏于一隅、疲于奔命、在琐屑庸碌与个人悲苦中徒增年岁的生存状态。他们战战兢兢艰难维生,却最终在“石头缝里开出花来”。 小说的主人公盲女古银霞被赋予了太多的温柔和慈悲。她自幼敏感聪慧,记忆力惊人,但却因为生来失明而一生注定与黑暗相伴求索,她的命运遭际亦有多处连通着马华族群的生存境遇——如何艰难地争取政治经济的话语权,又如何警惕和化解被他族同化的危机。最终,这些可爱又勤勉的小人物们在冷暖交杂的现实里讨得一席生存之地。 正如小说那个温暖人心的结尾一样:银霞迎来了爱人“顾有光”。我们也一样,纵然这世界总有黑暗,鬼影幢幢,但依然可以有爱,有光。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1:20 正片开始 02:15 内容简介 04:22 作者简介 06:00 对这本书的初印象及阅读感受 14:40 群像故事中最喜欢哪个人或哪件事 21:22 银霞和她的猫猫(们) 24:50 共情的“长大”的感觉 41:52 喜欢的文字和推荐书目 【相关书籍】 《尘埃落定》阿来 《如雪如山》张天翼 【相关影视】 《女王的棋局》 《请回答1988》
一个过惯了奢华生活的发达国家老教授,去到一个鸟不拉屎的落后非洲国家,经历各种坑爹的事情后,重返家乡却发现早就心系他处,行为举止难以融入现代文明 这不是一本晦涩的学术专著,而充满了宛如电影花絮一般的捧腹桥段 在欢笑之余,我们也感动于作者放弃“他者”视角深入原始部落的谦卑,坦诚地讲出“田野工作的正当性不在对集体的贡献,而是原为自私的个人成长” 本书作者是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巴利,他在朋友的建议下申请经费进入非洲的多瓦悠人居住地,做了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 其间遇到语言困难,难以融入群体的困难,生活质量堪忧,食物匮乏难以保存,又因驾车坠崖牙齿脱落,镶假牙的时候被针头感染了肝炎,几乎一命呜呼 他却凭着个人毅力与智慧,发现多瓦悠人的各种祭祀活动背后的秘密 在闲言碎语中,了解了关于多瓦悠人的生存环境,婚姻,祭祀典礼,酋长制等制度安排 欢迎听众朋友和我们一起走进多瓦悠村,跟随作者的脚步,做一些走出平常生活的“不寻常”尝试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注:本期节目介绍参考了豆瓣用户“壹壹”的书评《你不知道的他者》: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716654/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商俊 【嘉宾】 @小蓝 【内容索引】 3:25 一句话证明读过本书 8:57 印象最深的片段 20:40 两性关系没有感情交流也可以吗 23:04 这本书对你的启发 36:51 怎么看待人类学家的这种天真 【相关书籍】 《爱情笔记》- 阿兰·德波顿 《鱼翅与花椒》- 扶霞·邓洛普 《文化的解释》- 克利福德·格尔茨 【相关影视】 《火山挚恋》 《徒手攀岩》
提起英国,你想到的总是精致的下午茶;贵族运动;优雅的伦敦腔;复古的巴洛克式建筑? 而在《贫穷的质感》中,王梆向我们展开了另一面皱褶里的英国。她带我们看到了异国廉租房里逼仄生活的“伦敦漂”、因为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而逃往乡村的年轻人、如履薄冰不断坠落的中产阶级、陷入恶性循环的失业贫困人口、在新冠的夹缝里艰难求生的清洁工人…… 她用生动的观察和非虚构纪实写作,告诉我们为何“穷人不是贫困的罪魁祸首,而是它的产物”;懒惰也不是贫困唯一的借口。 那么出口在哪?答案在哪?社会性的问题必须要大规模解决方案吗?普通人参与政治生活的边界在哪? 王梆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异乡找到了个体如何在全球化、老龄化和疫情泛滥的时代里,通过“社群”的建立、通过附近的温暖,提供解决思路。 她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记录和反思全球化背后的复杂真相。 喜欢我们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the_yellowhouse关注我们,或者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分享,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 【主播】 @卓雅Joy @柚子咧 @糊糊 【内容索引】 00:40 正片开始 00:56 内容简介 03:00 作者王梆简介 05:42 英国的B面 17:54 没想到超市的便利也可能成为深渊 21:00 书中的经历让我更理解了脱欧的原因 28:10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本书? 31:10 大问题真的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吗? 40:30 因为扫码,我和司机大吵一架 41:40 疫情之下,海底捞让我边吃边流泪 【相关影视】 《隐入尘烟》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