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
人文 科技 白日梦

Album
主播:
一席YiXi
出版方:
一席
订阅数:
99365
集数:
877
最近更新:
4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人文 科技 白日梦
一席的创作者...
一席YiXi
一席的音频...

很多人困惑让进食障碍的孩子吃饭怎么就这么难,直到他们看到这把带刺的勺子|张沁文 一席

张沁文,ED Healer发起人 从一些数据中也能看到,进食障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2021年,中青报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存在身材焦虑。 进一步关注女大学生群体,可以看到有超过四成的女大学生出现过限制性的进食行为,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节食行为。这些数据表明,我们对自己的身材要求往往比医学标准更为苛刻。 张沁文是ED Healer的发起人,也是一位曾与进食障碍交手六年的患者。 进食障碍,是精神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并非简单的挑食或偏食,而是一组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等。 在康复的过程中,张沁文发现互联网上还有很多同样饱受进食障碍折磨的女生。ED Healer由此而生,组织不只是张沁文和同伴们抱团取暖的渠道,也承担着向外界科普进食障碍的职责,与高校、学者合作,希望帮助进食障碍患者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 传统的科普方式之外,张沁文和同伴们发现艺术更能触及人心。2024年7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600号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爱,食物与生命”的新展,每一件作品都由进食障碍患者或艺术家创作,背后都是一个进食障碍患者的真实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自我接纳的叙述。 只不过,想要进食障碍患者更好地被看见,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时间轴】 00:09 与进食障碍抗争的第十年,在中国最有名的精神病院当画廊主。 00:59 “你足够漂亮、足够瘦,才可以生活得更顺利”,但生活正随着越来越瘦而变得越来越失控。 03:12 进食障碍是中国人群常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对自己的身材要求往往比医学标准更为苛刻。 06:35 我到底是在哪个时候发现自己好像康复了? 08:16 一方面,我不是一线的医生,无法直接帮助他们, 另一方面,我也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好像不被允许病情复发。 11:26 当艺术成为破圈的方式,“谢谢你们让疾病变得温柔”。 18:44 “虽然忙了这么久,但我只要能帮到一个人就够了”,整个旅程本身是治愈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 爱青《疑似进食障碍》:用画笔探索营养不良的大脑、异样的内感受与行为的相互联系 👇阿凉《食物之森》:在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四五次,画中是一条与食物相关的道路,她需要不断打怪、克服困难,才能和爸爸拥抱。 👇爬墙媛小菜《瓷盘、木、枣木刺》,“第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进食障碍是一种痛觉,是一种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的恐惧”。 👇牛奶侦探《在精神科住院的22天》

20分钟
1k+
4天前

有些人坐着快艇高歌猛进,有些人难以调头,而有些人就只是一条小船,飘飘荡荡|陈小雨 一席

陈小雨,编剧、导演 过去一直马不停蹄地拍,好像是陷入了一个怪圈,变成是较劲,让创作这件本来很自然的事情,变成了和父母的比赛。因为父母觉得你这条路不行,你要跟我们一起做生意,你就觉得我就行,我一定可以做好我这件事,然后就急着输出,急着拍。自以为是自由,反而是被困住了。 先后经历家庭破产、父母离异等变故,2008年,14岁的陈小雨随父亲迁往阿联酋。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又令他陷入孤独与困惑。生活时常处于动荡之中,创作是他唯一能够抓住的绳索,也成为他寻找答案的路径。 到底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还是心灵的自由?长久以来,陈小雨徘徊在价值光谱的两端,找不到平衡。 他曾在迪拜和大理都生活过一段时间,共享“失败者的天堂”名号的两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迪拜为失败者打造“东山再起”的财富幻梦,大理则以自然山野的质朴无华吸引着从城市逃离的疲倦者。陈小雨用镜头记录下两种人生选择,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享受乡村生活的平静,却也不甘被这样的平静束缚住。 陈小雨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都融入到《乘船而去》的创作中。2024年,这部影片上映,借由一位老人即将到来的死亡引发的家庭震荡和观念碰撞,他试图探讨:在充满分歧的世界里,我们该怎么找到生活当中的安定和自由? 【时间轴】 00:07 “有记忆的是故乡,没有记忆的是废墟。”而想逃离故乡,恰恰是因为有太多复杂的记忆。 01:13 我的人生开局是一个富二代,但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就知道,从生老病死到婚姻财富,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什么都留不住。 06:48 迪拜被称为“失败者的天堂”,“人傻、钱多、速来”的六字箴言在华商圈子里迅速传开,破产者联盟聚集在这里。 10:30 “其实我来大理寻找的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故乡的感觉。” 12:44 钱没有留住,作品也失败了。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病急乱投医地找了梦想这样一个东西,好在变化得那么快的世界里,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笃定? 16:43 非洲的Hadzabe人没有历史观,不计算时间,也不知道自己今年到底几岁,不存在“梦想”“成功”“赚钱”这些定义。 20:16 外婆身上同样有Hadzabe式的原始生命力,让我很快写出了《乘船而去》 20:51 梦想对我而言祛魅的原因是,它只是众多追求当中的一种。 👇过去,家家户户都有一只小船。人们靠船运输重物,在船上出嫁、远行。 👇迪拜的国际城 👇在迪拜开灯店的小郑下班后回到宿舍 👇在大理花6000块租了一个老院子,生活了三年,交到了很多朋友,在那里形成了很好的氛围。 👇《乘船而去》分镜图。“学会拆分自己的每一种感觉,拆成一个又一个的分镜图、分镜表和拍摄计划。” 👇陈小雨和外婆在老家合影 👇“外婆对拍死亡话题的电影并不忌讳,还主动开玩笑说,村里人都以为她死掉了,因为有好多车停在她家门前,以为大家是来吊唁的。” 👇“在生命这条河流中,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到底是顺流还是逆流,或者会飘向哪里。但是,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确定性,找到自己的那条船,你就至少不会溺水,不会在其中迷失,就终于可以收拾起来一些心情,去看一看沿途的风景。”

28分钟
3k+
1周前

父母离世这个事每个人都要经历,只不过他们比别人早了一点|李昀鋆 一席

李昀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后 在我的研究中,很难说有谁真的找到了回答为什么的答案,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想通了”。慢慢地我意识到,对年轻子女来说,父母为什么会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死亡,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无解的。很多苦难之所以苦,也正是因为无解。 2014年,母亲因病突然离世,李昀鋆的人生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陷入沉重的昏暗。她没有一天不会想起母亲,但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份伤痛,身边的人似乎也很快恢复了“正常”。直到后来到港中大读书,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这种情绪和伤痛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叫作“哀伤”,而且它是一门被认真研究的学问。 从那时起,她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下定决心做一个关于丧亲和哀伤的研究。她想知道,死亡和哀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他经历丧亲的人又是怎样处理自己的哀伤?经过了重重波折,她招募到了44位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倾听他们几乎从未向人诉说的哀伤故事。 她看到,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失去父母,是一场足以改变人生的巨变。哀伤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退,甚至十年之后,那份痛楚依然清晰如初。她也意识到,哀伤并非仅由“父母离世”这一死亡事件永久地决定,而是被家庭互动、社会环境、文化禁忌、生命历程等多重因素持续地塑造着。 但无论哀伤呈现怎样的形态和变化,所有的感受都是正常的。哀伤不是病,不需要被“治愈”。哀伤是爱,是我们想要继续爱她/他,即使她/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时间轴】 00:07 有人曾和我说过一个比喻:“父亲去世后,我的人生就像变成了一个城中村。” 02:57 这其实是一个被整个社会遗忘的人生第一次。 09:21 绝大多数年轻子女告诉我,在父母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多年里,他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激烈的哀伤情绪充斥着。 13:29 “节哀顺变”究竟是什么意思?年轻子女真的会像文化期待和教导那样“节哀顺变”吗? 20:08 年轻子女们并不会被动接受一个突然混乱的世界,而是会拼命想得到一个回答“为什么”的答案。中国人常说的“想通了”,在年轻子女的经验里很少出现。 28:39 哀伤不是病,不需要被“治愈”。哀伤是爱,是我们想要继续爱她/他,即使她/他已经去世了。 👇旁听香港中文大学陈智豪教授的课程《与哀伤共存》,李昀鋆写下的课程期待。 👇第16位研究参与者杨小姐形容自己经历丧亲之后的三年生活 👇正常哀伤和延长哀伤障碍的区别 👇第10位研究参与者陈小姐为了照顾母亲,刻意隐藏自己的哀伤,却被母亲误解。 👇不幸但又无法逃避的一个生命真相是,我们所有人都将是、正是或曾经是与哀伤共处的人。愿您平安,与您拥抱。

31分钟
4k+
2周前

看过那么多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发现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的认知和内心|周轶君 一席

周轶君,纪录片导演、写作者。 走过那么多国家,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其实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定义,是一种文化对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最好的教育,都是适合自己的土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改良自己的教育土壤。教育的改变,同样从具体的细节开始。 2019年和2024年,周轶君用两季《他乡的童年》带我们前往世界诸国,探访当地的家庭、学校和公共空间,希望了解不同的教育形态。 在德国和法国,孩子们早早地接触到了古典音乐和哲学;在日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被不断教导集体社会的观念和意识;在新加坡,学生们面临的是更早的分流和激烈的竞争。 成为母亲之后,周轶君开始不自觉地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她希望通过这趟旅程,给自己一个答案。在看到不同社会塑造的不同教育模式后,周轶君渐渐明白了一件事: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定义,是一种文化对人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 或许并不存在理想的教育,但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答案。 【时间轴】 00:07 我们的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似乎已经不合时宜,轮到我跟孩子交流时,似乎也找不到新的方式。我决定到更大的世界里找答案。 03:19 芬兰的中小学竟然没有考试、没有排名,也没有标准答案。而地球另一端的新加坡,很多孩子从5岁到考大学之前每天都要补课。 06:17 法国的哲学课上,不超过10岁的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 09:16 在以色列和德国,人们都告诉我,失败和犯错是教育中特别重要的部分。 11:09 “尊重”“保护”“竞争”“自由”,理念的边界在细节处体现出差异。 18:19 究竟有没有最好的教育? 21:01 当教育的大框架没有改变时,能够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具体的人,和他们带来的细节的改变。 27:02 教育到底是旷野,还是轨道? 34:16 观察他乡的意义是什么?我教好自己的孩子了吗? 👇芬兰的森林课,老师让学生闻各种植物的味道、观察各种树木的样子,用想象力给这些植物命名。 👇新加坡的孩子展示他们的书包 👇法国哲学课的橡皮泥道具 👇柏林性教育课程的教学工具 👇新加坡的“怕输先生”

36分钟
9k+
3周前
一席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