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代东亚世界的剧烈变迁和八十年前的那场侵略战争,日本成为许多中国人绕不开的一个谈论对象。 我们仍然像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那样震惊并渴望理解明治日本的开化进步何以可能,同时,经历了战争创伤的我们也十分警惕右翼军国主义势力的再度抬头,日本政局的风吹草动都可以挑动国人的神经。 也正因如此,我们对日本的关注和了解始终被无法悬置的民族主义框架所限。当我们只从近代历史中去把握日本的时候,我们必定只会看到一个片面的日本,它既可能功利地等同于一个易于复制的变法样本,又可能在自我膨胀中,化作华夏中心论调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浪漫与一厢情愿。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人间社会学群教授石晓军,从漫长又重要的古代中日交往史中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日本,厘清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种种认知偏差。 本期嘉宾: 石晓军,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人间社会学群教授,主要研究中日关系史,著有《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点石斋画报〉所见到的明治日本》《隋唐外务官僚研究》等 本期你将听到: 4:50改革开放初期,学生只功利地对近代日本历史感兴趣,漠视古代的中日交往 7:48“小日本”“一衣带水”等描述所反映出来的认识偏差,为什么说日本“既不小,也不近”? 12:35我们只知道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却不知道日本也为汉字贡献良多 18:56华夏夷狄观念下,中国如何看待日本,日本又如何看待中国? 24:02早在隋朝,日本便表现出谋求与中华王朝对等地位的政治意识? 36:15三世纪至清末,中国对日本的认识几近停滞,官修史书中对日本的描述只是“后书抄前书” 44:50唐朝并非中日交往顶峰,江户时期才是中国文化在日本大规模普及的黄金时代 56:54国学、汉学、兰学,日本社会内部的思想激荡:日本的世界观如何开始走出“中国的巨影”? 1:05:17中国和日本都能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镜像,怎样在中日关系史中把握日本? 推荐书目: 《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石晓军 《日本的世界观》马里乌斯·詹森 《分身:新日本论》李永晶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赤とんほ(红蜻蜓)-ハンバート ハンバート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近代科学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科学在物质上和观念上都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改造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既无法想象科学诞生之前的过去,也不敢想象没有科学指导的未来。 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指出,在科学崇拜下,人们开始认为“真实的世界就是科学所描述的那个样子,至于自由意志、道德要求、爱情和友谊,都是一些幻象”,而科学才是真理的代表。上述看法,被批评者归结为“科学主义”。如此立场的后果则是,古代那个被视作“充满意义的统一体”的世界,被科学祛了魅,变成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世界的目的和意义作为哲学的元问题,在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看来“并没有被科学解决,而是被科学取消了。” 周濂曾概括哲学的功用,他认为“哲学的最大用处在于它能给每一个个体带来慰藉。”我们却不幸地发现在这幅科学提供的严整画面中,找不到任何容纳欢愉、悲苦、道德诉求与艺术理想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慰藉。在甚嚣尘上的科学主义论调下,我们又能从哲学中获得什么样的安慰,人类该何以自处?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陈嘉映和周濂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的沙龙漫谈。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哲学吗?它们怎样在近代开始分道扬镳?迷信科学的科学主义会造成什么后果?什么叫做还原论与建构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能达成某种平衡吗?我们今天应该坚守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期嘉宾: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5:36 刘慈欣的“科学主义”论调:科学不能解决但可以取消我们关于“人生目的”的问题 11:20 哲学辩论“真善美”,科学探究“红或蓝”,科学革命让哲学摆脱了“争论不休”的状态了吗? 16:28 自然哲学家伽利略、牛顿之所以想清楚世界的科学运行规律,因为他们信仰上帝 19:25 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非科学领域的问题吗?如良好生活、正义社会、自由意志... 33:15 为什么反对科学主义的还原论?自然物质可以被还原成粒子,社会、人生不行 39:39 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以外的 “第三种文化”有可能吗? 53:42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科在大学从备受尊敬走向边缘化 推荐书目: 《哲学 科学 常识》陈嘉映 《打开》周濂 《当下的启蒙》史蒂芬·平克 主持: 周濂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etween Worlds-Roger Subirana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前不久,一篇关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特稿搅动了舆论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成功考进重点高校,却有着村镇小城出身的年轻人。他们自认高考得意而人生失意,努力抓住的高等教育机会似乎没有兑现成可观的经济资本,遑论过去那种鲤鱼跃空门式的传奇故事。 他们在校园里或社会中有着因为出身所造成的种种自卑与困境,比如,初到大城市不会坐地铁、不善交际、与城市小孩在文化审美上差异明显、家长人脉欠缺,毕业找工作处于不利地位、因“重男轻女”的思维而导致姐姐需要供养弟弟、父母没有限度的索要等等。 总之,得意和失意间的张力催生出某种坚固的身份认同。他们在豆瓣上成立“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并自称“小镇做题家”。在此,这些考进名校的小镇青年对各自人生际遇进行抒发,抱团取暖,才短短半年,组员已近十万人。这个小组的存在固然有着珍贵且重要的心理互助意义,但少数讨论却又显得格外刺眼。 小组的论坛里出现了对那些没考上985、211,却来此进行相似人生际遇抒发的楼主的讽刺和排斥,一部分人认为,没考上重点院校并不配称之为“小镇做题家”,希望他们离开这个小组,以维护组织的纯粹。 新京报书评周刊董牧孜日前撰文指出,“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文章认为,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大学生,某种意义上皆可被称为“做题家”。况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不过短短十多年,视野局限和城市经验缺乏在广泛意义上是近些年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共通经验,当我们跳出狭隘的“小镇做题家”定义,会发现“双非”、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 从某些自嘲“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的人中似乎可以看到一种由自恋造成的自怜,他们虽喟叹不如意,但精神上似乎十足“凡尔赛”。他们囿于出身却又在向下鄙视,制造新的出身论。他们认定做题崇拜下的个人成功,将985、211践行成某种可笑的“身份政治”,回过头又对个人努力被社会辜负感到不解,对影响所有小镇青年的结构性困局缺乏反思。在他们看来,不够努力,不够聪慧,不够会做题是其他人考不上重点院校的最重要因素,因而难以与之共情。如此一来,“做题家”的紧箍咒是他们自己念给自己的。 仔细想来,“小镇做题家”背后的命题其实特别陈旧,关于教育,关于城乡,关于阶层。早在2016年,曾有一篇叫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掀起过全国城乡话题的大讨论,借此契机,作者黄灯将十三年来未中断的乡村书写重新结构,写成《大地上的亲人》一书,由理想国出版。 她在书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家庭出身、人生际遇达成了和解。她当过工人,下过岗,又通过高考走出乡村,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她曾说:“作为整个家族唯一获得高学历的人,我的成长,隐喻了一种远离乡村的路径。”相比目前只聚焦985 Five的讨论,她任教二本高校的经历也直面了中国更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迷茫,能够极大地开阔我们对这一话题的视野。 本期Naive咖啡馆联合新京报播客「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邀请嘉宾黄灯聊了聊“小镇做题家”该如何接纳生命经验,走出“985废物”的自恋自怜,面对真实的自己。 本期嘉宾: 黄灯,作家、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 董牧孜,新京报播客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文化记者、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新浪微博@格猫致知董一仙) 本期你将听到: 6:05 当年轻人成为刷题机器,“我并不认为我当年是个小镇做题家” 9:58 没考上985,就不配自称“小镇做题家”吗? 14:11 出身与出路:从小镇到大城市有多远?70后、80后、90后小镇青年的历史流变 28:15 比较视野下的西方高等教育:通过教育体系去完成的经济特权传递 44:10 广东二本院校年轻人的真实状态:“他们特别能够认同,通过自己的努力活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 53:58 “我一直不敢告诉别人我以前是下岗工人”,如何摆脱出身诅咒,与自己和解? 推荐书目: 《大地上的亲人》黄灯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 《出身》劳伦·里韦拉 主持: 董牧孜,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万能青年旅店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当代艺术作为现实世界的反映,它的面貌必然丰富而多元:它可以是杜尚拎进美术馆的一个小便池,可以是安迪·沃霍尔画的罐头,可以是在MOMA静坐看见乌雷而双眼含泪的阿布拉莫维奇,也可以是班克斯在拍卖会上成交即绞碎的《女孩与气球》…… 但是面对当代艺术的时候,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看不懂与猜不透,仿佛成为了欣赏艺术的常态——艺术不再关于美不美,好看不好看,反而更多的时候与“美”背道而驰,欣赏起来,也需要更多的背景和知识储备,变得有了门槛。 当代艺术究竟该怎么看?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诉求?策展人又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今天我们请到了写作者祝羽捷和策展人段少锋,从他们海外游学和策展的经历中,带给大家一份“当代艺术的入门指南”,帮助大家从策展人的角度去理解当代艺术。 本期嘉宾: 段少锋,策展人、自由撰稿人 祝羽捷,写作者、策展人 本期你将听到: 1.什么是当代艺术? 2.看不懂当代艺术——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3.没有喜欢或讨厌的艺术家,只有喜欢和讨厌的艺术作品! 4.从自己养活艺术,到艺术养活自己,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怎样才能功成名就? 5.被高估与被低估的,策展人该走上台前还是藏于幕后? 6.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对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 7.线上展览层出不穷:欣赏艺术需要到现场吗? 推荐书目: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现代艺术150年》威尔·贡培兹 主持: 海陆 节目编辑: 海陆 配乐: Utopia-BjÖrk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译丛和旅行之间似乎一直有着暧昧不清的联系。 译丛的理念叫作“看见世界,看见自己”,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世界的复杂性,丛书选题聚焦全球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经验与当下境遇。 作为理想国译丛主编的许知远老师,曾引用加缪诉说关于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赞同加缪所说:“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他说:“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随之而来,他本能地渴望旧环境。”而又正是在恐惧中,人会“开始变得敏感,变得再度充满疑问”。我们总会在旅行中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人类所有知识、情感、精神世界也都因这追问而起。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旅行和阅读、旅行和译丛确实存在着某种同构。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许知远和理想国社科中心总编辑梅心怡进行了一场关于“旅行的必要”的沙龙漫谈。 我们需要怎样的旅行?阅读之于游历有何作用?读书太多会让我们成为一个笨拙的旅行者吗?我们怎样才能 “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本期嘉宾: 许知远,作家、出版人、单向空间创始人、理想国译丛主编 梅心怡,理想国社科中心总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译丛最初竟诞生于许知远在剑桥的一次旅行与一顿火锅? 2.《十三游》背后:疫情期间的日本观察。 3.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仍停留在明治维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为何总有时间上的错位? 4.他们为什么自称“笨拙的旅行者”?许知远、梅心怡的旅行之道。 5.怎样理解如今年轻人随着国际视野拓展却变得保守、偏狭,“不见世界,只见自己”? 6.当许知远碰上梁启超?梁启超传的创作过程中的见闻轶事。 推荐书目: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许知远 《回访历史》伊娃霍夫曼 《创造日本》伊恩布鲁玛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Leaving on a Jet Plane - Tara MacLean Bossa Antigua - 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心灵 / 心智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是谁,或什么》序言如此写道。 陈嘉映曾说,科学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世界。哲学走到今天已经不再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个整体性的世界图景。哲学家与哲学学科早已不复古典时期的辉煌,研究哲学的人被揶揄成与社会脱节的学究,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早已成为了大学里的极少数人从事的边缘学科。 那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哲学吗?学哲学还“有用”吗?哲学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吗?……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理想国编辑EG和哲学教育博主(@嘿哲学)李拓,从做书和做自媒体视频的经历,和大家聊聊做哲学普及的事,以及他们是怎么走上了哲学这条“不归路”,哲学如何“毒害”他们的生活…… 本期嘉宾: EG,理想国译著馆编辑,《我是谁,或什么》责任编辑 李拓,哲学爱好者,教育自媒体博主(新浪微博@嘿哲学) 本期你将听到: 1.做书、做视频,他们为何走上了哲学普及的道路 2.作为一个哲学普及博主,“我不知道该不该鼓励年轻人报考哲学专业” 3.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面对志愿填报永远不会有完美的选择 4.看谁都恶心(《恶心》),看谁都局外(《局外人》)并非真正的存在主义者,只是精致利己 5.为什么说哲学的结论不重要,方法才重要 6.细数《我是谁,或什么》的种种脑洞 7.《黑镜》《黑客帝国》这些科幻片的核心设想都包含有哪些哲学命题? 8.在富士康流水线工厂里读海德格尔的小伙在想什么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康姆士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希区柯克、昆汀、诺兰、科恩兄弟…… 刁亦男、娄烨、杜琪峰、曹保平…… 《唐人街》《双重赔偿》《M就是凶手》《惊魂记》《公民凯恩》《低俗小说》《银翼杀手》《追随》《老无所依》……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佛普拉斯》《疯狂的石头》《白日焰火》《好奇害死猫》《南方车站的聚会》《心迷宫》《追凶者也》…… 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导演与电影,如果你曾经听过、看过,甚至心迷神往,那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黑色电影”爱好者了。 或许你会纳闷,这些电影的题材、故事、类型、拍摄手法、导演风格等等,都如此不同,为什么却可以被归为“黑色电影”?究竟什么叫黑色电影? 通俗的答案往往千篇一律:黑白片,黑色幽默,正义得不到伸张,蛇蝎美女的角色设置,人物有宿命般的悲剧,第一人称视角,多采用倒叙手法…… 但影评人詹姆斯·纳雷摩尔在经典电影著作《黑色电影》中引述了尼采的一句话进行了绝妙回答:“只有那些没有历史的事物才是可以被定义的。”面对这种最没有定形却又极具生命力的电影风格,要搞清楚什么叫黑色电影,必须从其复杂历史中去把握。 而且,黑色电影不仅拥有迷人的历史,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今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中国近些年的一些口碑佳作便是明证,如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等。这些中国电影继承了怎样的黑色电影精神?中国黑色电影兴起的土壤与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又有什么同与不同?与中国经历的三十年巨变又有何关系? 在本期节目中,《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携手《黑色电影》译者、新锐导演徐展雄,做客Naive咖啡馆,和我们侃了侃黑色电影的前世今生。 本期嘉宾: 阿郎,《看电影》杂志主编、作家、影评人、媒体人,著有《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目前在看理想App主讲节目《21世纪伟大电影》。(新浪微博@看电影阿郎) 徐展雄,新锐导演、编剧,《黑色电影》译者,编导有电视剧《心理罪》,电影《灰烬重生》,导演作品《荞麦疯长》等。(新浪微博@徐展雄) 本期你将听到: 1.科幻片、西部片、偷盗片都可以成为黑色电影,黑色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2.Film Noir,美国制造法国味儿!来自好莱坞的黑色电影为何有一个浪漫法国名儿? 3.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批黑色电影的特征:侦探、蛇蝎美女、室内布光…… 4.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成功嫁接:黑色电影折射出来的欧洲与好莱坞电影间的辩证关系 5.黑色电影被审查的宿命:从美国1930年《海斯法典》开始 6.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与《南方车站的聚会》继承了怎样的黑色电影精神? 7.中国为何近些年开始流行黑色电影? 8.《疯狂的石头》《追凶者也》:中国内地的黑色电影与黑色幽默 9.从北欧《龙纹身的女孩》到台湾《大佛普拉斯》:遍地开花的黑色电影 10.黑色电影与罪恶大都会想象:纽约、巴黎、洛杉矶、伦敦之后,中国电影的“哥谭市”在哪里?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Pumpkin & Honey Bunny Dialogue And Misirlou(Pulp Fiction)(电影《低俗小说》配乐)-Various Artists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艺术史”这个词的使用中通常被隐去了“西方”的前缀,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梵高、毕加索,关于西方艺术的脉络和观念,人们都多少熟悉。而艺术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中国画又该如何被欣赏、被观看?中国画折射出来的社会变迁又如何?对于这些,我们似乎知之甚少。 牛津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在其新书《谁在看中国画》以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对“中国绘画”进行溯源,认为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的外部被创生出来的,并在明朝以来的国际交往背景下不断被国内外观众塑造着,通过对“中国绘画”的几类观众(士绅、帝王、商贾、民族、人民)进行考察,以全球视野和五百余年的历史跨度(从明朝到新中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本书不拘泥于传统艺术史去进行画作风格分析,而在新艺术史潮流之中以画作的观看者的变化折射画作外部的中国社会变迁。 柯律格是谁?他对中国艺术的研究特殊在哪?《谁在看中国画》讲了什么?不同观众又如何塑造“中国绘画”?什么叫“新艺术史”?为什么说中国画不等同于“中国绘画”?国内艺术史研究为何纠结于鉴定真伪?“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画的象征?战后美国的东亚研究和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西方对中国的东方主义想象如何被强化?艺术品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译者梁霄、文化记者林子人、艺术史博士熊馆长一同和我们探讨。 本期嘉宾: 梁霄,《谁在看中国画》译者 林子人,界面文化记者、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新浪微博@林奶粒) 熊馆长,豆瓣网艺术史研究小组创始人、艺术史博士(豆瓣ID:热带北极熊) 本期你将听到: 1. 柯律格如何解构我们对中国画不假思索的定义 2. 中国画的观众如何塑造“中国绘画”?(乾隆、康有为等) 3. 如何从画中人的人生故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欣赏一幅画? 4. 福柯、布迪厄对艺术史的渗透,传统艺术史和新艺术史有什么区别? 5. 国内艺术史研究的困境 6. 山水、花鸟等题材的文人画为什么变成中国画的象征? 7. 艺术品和政治:美国的东亚研究与中国艺术以及冷战下的意识形态 8. 柯律格如何通过物质文化研究打破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如“园林” 9. 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中国绘画”面临的困境相似,因为当代艺术也是西方话语权力下的概念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Main Title Theme(The Last Emperor)(电影《末代皇帝》配乐)-David Byrne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支点,政治、外交、对外关系及民众心中关于何谓中国人的认知等议题都将围绕这一重心展开,它是“中国重新认识自我与努力在世界崛起的分水岭”,也是“第一个唤起中国政治和社会精英想象的重要事件”。 按照徐国琦老师的话来说,过去我们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历史切割化和碎片化的认识,让今天的中国人的记忆只留下残骸,到最后这残骸竟然变成了正确的、集体的记忆,要被反复标记在人的头脑中。斗争压过了理解和反思的声音,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本期嘉宾: 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学特聘讲座教授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会选择亚洲视角,这样一种共有历史的视野来研究一战? 2.一战爆发时,中国正处于对日本图谋的担忧,为什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中国反而决定宣战并选择与敌国日本站在同一阵营?为什么日本会觉得自己在巴黎和会失败了? 3.亚洲各国在一战期间的处境和诉求? 4.怎么认识梁启超对一战理解的变化?中国、日本、越南、印度、朝鲜等亚洲各国精英对文明的价值探索。 5.一百年过后,尤其是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2020年,对比西班牙流感,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后期制作: 荣青 配乐: LIli Marleen.-Marlene Dietrich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2020年,3月初,欧洲疫情告急,意大利沦陷,德、法等国家均开始采取严厉管控措施,此时英国唐宁街却传出了不同寻常的政策信号——约翰逊政府及其专家团队称“群体免疫”或许是对抗疫情的方法。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在整个欧洲、西方乃至中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这显示出近乎绝情的理性的政策,英国人真能“泰然处之”吗?为何英国的动作比欧陆“慢半拍”?矛盾重重的英联邦内部对伦敦的政策“照单全收”吗?保守主义的传统又怎样影响英国的医疗资源和政策应对?英国抗疫至今的实情究竟如何? 本期Naive咖啡馆连线了正在英国爱丁堡居家隔离的政治学者郑非,和大家说说他身处其中的观察和思考。(录制于2020年5月19日) 本期嘉宾: 郑非,爱丁堡大学比较政治学访问学者,关注族群政治、帝国政治等,著有《帝国的分裂》 本期你将听到: 1.为什么说“群体免疫”政策半真半假? 2.英国社会对政府评价走向两极分化; 3.英国大众为什么能够Keep Calm and Carry on? 4.“脱欧”之后的英国和欧洲的官方联络全面减少怎样拖延抗疫节奏; 5.“摸着石头过河”的英国保守主义文化和保守党十年执政对疫情应对的影响; 6.挑战伦敦抗疫路线的苏格兰,早一步进行严厉管控; 7.牛津教授呼吁给全体英国人每人每月发放1000英镑补助; 8.英格兰疫情死亡率是苏格兰的1.5倍; 9.抗疫动作“慢半拍”的英国如今真的做得要比德国、法国要差吗?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God Save The Queen-British National Anthem(《天佑女王》-英国国歌)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前一阵被网友视为财务独立的新女性典范的Papi酱在微博上被指出“孩子还是随父姓”,由此又掀起了新一波讨论,伴随而来的一些词汇也走进大众视野中,如“冠姓权”“婚驴”“极端女权”等。 有许多攻击Papi酱的网友认为放弃冠姓权让其“独立女性”人设崩塌,而同样有不少力挺Papi酱的网友,并认为这些评论太过极端,甚至“厌男”,其中不乏有许多自认女权主义者的网友表示和“极端女权”划清界限,这似乎变成了一场女权主义内部的“战争”。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三位长期关注女性议题的海外在读博士,和大家一起从Papi酱的事件出发,聊聊女权主义,并试图将这一热点放进女权主义自身在世界和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与不同潮流中去理解。 什么叫作“极端女权”?女权主义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面貌?自由女权和激进女权的区别在哪?马克思主义女权又有什么局限性?从五四到新中国,上世纪的中国女权主义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何与世界进行互动?改革开放后,“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逻辑如何促进中国城市中后女权话语的流行?怎样用“性资本”理解Ayawawa和所谓“田园女权”?新自由主义话语下,一切都只关乎于“选择”了吗?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这类话语影响下的女性表达又遮蔽了怎样的结构性困局? 本期嘉宾: 唐凌,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滑倒乐队成员(@Lyn-Dawn) 刘翀,利兹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国性教育发展和社会分层(@大朵走四方) Veronica,剑桥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在读、学术啾联合创始人(@维罗妮卡是一只小蓝山雀) 本期你将听到: 1.中文互联网上“极端女权”的使用有强烈厌女症色彩,而“激进女权”(Radical Feminist)有重要意义 2.从工业革命到1990s:女权主义经历了哪三波浪潮?如何从强调“性别的本质”转向“性别的社会建构”? 3.何谓Fe“me”nist?将中间的mi换成了me,第三波女权主义中出现更主体、更个人的一种自我表达 4.什么叫“自由女权”?作为启蒙话语中的人,去跟男性争取同样的运用理性的权利(选举权) 5.马克思主义女权只关注生产领域(工作),而没有去挑战女性在再生产领域(家庭)的不平等6、从五四启蒙,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自由选择”话语的强势回归 7.再谈Ayawawa和“田园女权”:什么叫“性资本”?女性可以选择被物化吗? 8.新自由主义崛起下的后女权,一切真的只关乎于选择吗?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 9.中国当下的“女权塞车”困境,女权主义始终应该是一个光谱而非定义、标准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主题曲- Philip Glass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本周我们延续上周的话题,和赫恩曼尼、EG继续聊聊《生存还是毁灭》这本书。你如何看待幸与不幸,如何理解自杀与永生? 你是否也有“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困顿?欢迎大家在收听本期节目的同时,给我们提问留言。 本期嘉宾: 赫恩曼尼,写作者、节目策划人,曾任记者 EG,理想国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1. 关于人生意义的几个讨论维度:为什么要警惕“被量化的人生意义”? 2. 人对自身幸福程度的评估受什么影响? 3. 老舍与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的人生选择 4. 自杀不一定是非理性的,但仍然是最糟糕的。 5. 关于永生:永生人仍然是人,不是神。 6. 关于现实讨论:公共社会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稳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稳态,而且都有权利去维护这些不伤到别人的稳态 主持: 荣青 节目编辑: 荣青 后期制作: 摇星星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