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82分钟
播放:
1,364
发布:
5年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艺术史”这个词的使用中通常被隐去了“西方”的前缀,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梵高、毕加索,关于西方艺术的脉络和观念,人们都多少熟悉。而艺术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中国画又该如何被欣赏、被观看?中国画折射出来的社会变迁又如何?对于这些,我们似乎知之甚少。

 

牛津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在其新书《谁在看中国画》以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对“中国绘画”进行溯源,认为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的外部被创生出来的,并在明朝以来的国际交往背景下不断被国内外观众塑造着,通过对“中国绘画”的几类观众(士绅、帝王、商贾、民族、人民)进行考察,以全球视野和五百余年的历史跨度(从明朝到新中国)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观看之道”。本书不拘泥于传统艺术史去进行画作风格分析,而在新艺术史潮流之中以画作的观看者的变化折射画作外部的中国社会变迁。

 

柯律格是谁?他对中国艺术的研究特殊在哪?《谁在看中国画》讲了什么?不同观众又如何塑造“中国绘画”?什么叫“新艺术史”?为什么说中国画不等同于“中国绘画”?国内艺术史研究为何纠结于鉴定真伪?“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画的象征?战后美国的东亚研究和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西方对中国的东方主义想象如何被强化?艺术品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译者梁霄、文化记者林子人、艺术史博士熊馆长一同和我们探讨。

 

本期嘉宾:

梁霄,《谁在看中国画》译者

林子人,界面文化记者、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新浪微博@林奶粒)

熊馆长,豆瓣网艺术史研究小组创始人、艺术史博士(豆瓣ID:热带北极熊)

 

本期你将听到:

1. 柯律格如何解构我们对中国画不假思索的定义

2. 中国画的观众如何塑造“中国绘画”?(乾隆、康有为等)

3. 如何从画中人的人生故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欣赏一幅画?

4. 福柯、布迪厄对艺术史的渗透,传统艺术史和新艺术史有什么区别?

5. 国内艺术史研究的困境

6. 山水、花鸟等题材的文人画为什么变成中国画的象征?

7. 艺术品和政治:美国的东亚研究与中国艺术以及冷战下的意识形态

8. 柯律格如何通过物质文化研究打破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如“园林”

9. 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中国绘画”面临的困境相似,因为当代艺术也是西方话语权力下的概念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Main Title Theme(The Last Emperor)(电影《末代皇帝》配乐)-David Byrne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职业地球生物
5年前
0
01:10:15中国人其实是很难接受"平等"这个概念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实乃阿喀琉斯之踵矣!
joy是谁
4年前
0
Nelly老师讲的很有意思啊,还蛮喜欢这些所谓“硬核”的内容的
ScarlettS
3年前
0
33:55 没有赝品,只是断代的不同。这个观点有意思。
原谅我一生不羁爱胡侃
3年前
0
求知欲好强啊哈
天然色monochrom
2年前 北京
0
近年英文艺术史学界对于early modern这个全球艺术史的产物的批评也很多了。在西方语境中modern就是1500—1900,从“文艺复兴”开始一刀切。在汉学领域不存在这种分界,有效性不如late imperial。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